首页 > 文章中心 > 涉农资金论文

涉农资金论文

涉农资金论文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

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

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

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

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

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制度研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机制,并注重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机制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科学论证关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科学论证有助于促进涉农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提高涉农项目预算执行均衡性。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可以从组织管理、论证标准、论证程序、论证方式、专家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总结涉农项目论证实践成果,逐步归纳、整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提高涉农资金投入使用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工作协调机制

从实践来看,涉农项目涉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既包括项目立项、计划批复、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又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审计、竣工结算等资金管理环节,建立健全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可以更深入、细致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及时解决涉农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制度研究机制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涉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扎好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四项原则。对尚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项目,应按照程序及时研究制定,确保涉农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已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整合,针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提高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目的是统筹涉农资金用于重点项目、急需领域,有助于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农业资金整合平台。一方面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发挥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挖掘现代都市型农业实践内涵,拓展涉农资金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路径,发挥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涉农项目数据管理机制

通过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做好分类、建档工作,确保涉农项目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以满足涉农项目基础信息筛选、查询、分析、等工作需要。同时,要做好涉农项目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的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涉农资金投入公平性和精准性。

作者:李伟 闫自仁 单位:天津市财政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桂咏梅.当前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5(25):44-47.

[2]余瑾霞.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探析[J].财政监督,2015(24):39-41.

[3]李萍.加强基层财政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财政监督,2013(13):42-46.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涉农企业;信贷风险管控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都是属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范畴。相比较传统金融学,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就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并不是直接引导行为金额学认为的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投资者的心理行为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投资者的心理认知会使价格及其变动受到相对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其实就是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金融市场的非理和决策规律都是通过行为金融学来进行体现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Burren就在金融学的分析中纳入了行为理论,而且同时将《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进行了发表,在行为金融学著作中,这篇著作出现的时间相对来讲是比较早的。1979年,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ey将展望理论提出,这个理论对于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行为金融学中它是必备的内容。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将基于行为的资产定价模型一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建立起来,行为金融学实证多、核心理论模型少、没有充足的解释力以及描述性多、定量分析少的现状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站在这个基础上,不管是在理论、模型还是在实证上,行为金融学学科都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一来,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就显得较为完整。到2000年的时候,行为金融学家RobertJ.Shi1ler将《非理性繁荣》发表出来,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华尔街投资中,行为金融学的实践就得到了很广泛地应用。2002年,经济学家Dan1el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L.smith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项,这样一来,行为金融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管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来讲,都得到了广泛地认可。

二、涉农企业信贷抵押风险研究及管控策略

1.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风险管控现状

(1)操作风险方面。单笔金额小、贷款周期短、资金需求急、操作快、运作频率高都是存在于涉农企业资金需求中一些内容,当前涉农企业的融资模式对于银行来讲,其实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管理上还会出现很多问题,再加上涉农企业本身就是高风险客户群的客观性,融资的复杂性也随之得到了增加,银行融资的操作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上升。

(2)经营风险方面。经济周期波动会给涉农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现在的融资风险中,就拿国家经济政策引发的来讲,涉农企业没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随着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不断变化,它的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涉农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就会差很多。

(3)管理风险方面。涉农企业的很多公司在治理结构上不够科学化,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经营管理大部分都是以家族化粗放式为根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比较随意。在涉农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对于风险的规避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很容易就会想银行信贷风险进行转变。

(4)信用风险方面。比较很多大型企业,他们的信息公开化和容易程度所耗费的成本都是最低的,但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想要查询社会信息也是比较困难的,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想要获得信息也是比较苦难的,这样一来,信息不对称就有所产生。所以,银行在涉农企业中的融资就应该将人力资源作为重点发展的内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也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银行贷款成本同时也不断增加,涉农企业的融资在很多程度上也不能够得以确定,这些问题在涉农企业信贷业务中,都能够构成一定的风险。

(5)市场风险方面。涉农企业因为自身的规模很小,没有很深入地研究市场的潜在需求,产品的结构不丰富、在研制产品的过程中没有很高的技术力量,普通的技术含量等都是涉农企业的特点,在产业链中,产品属于地端,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市场,它不能随之进行相适应的发展,在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上也不够出色。经营持续时间与其他相比较会短很多,在市场退出却又很大的比例,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也就具有着一定的客观性。

2.涉农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策略

(1)在银行业涉农信贷风险中,抵押物价格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项目的尽责阶段就是它所存在的范围,对于抵押物价格的走势要作为重点进行关注,对于其价格波动状况也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抵押物价格波动是因为期货市场的定价偏差向现货市场进行传递所导致的。所以,作为涉农企业信贷风险源头的期货价格在银行业风险管控中,也就一定会成为重点。除此之外,各大期货交易所提供的期货价格和实际的现货价格相比,具有数据采集较易、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所以银行业应把对抵押品种的期货价格及其未来走势的相关分析作为涉农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的重要指标。一旦期货市场价格或走势的分析结果反映出抵押物品种有定价偏差或未来走势堪忧,银行业应适当降低抵押物抵押比率以降低其自身信贷风险。

(2)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价格不具备可预测性。涉农企业如何管控自身抵押物风险也是银行业对信贷风险管控重要考量点。在农业市场化高度发达的美国,银行业把涉农企业是否通过期货市场对其原材料进行套期保值作为对涉农企业贷款的重要指标。这种方式把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在源头进行合理的控制,极大地降低了银行业对涉农企业的信贷风险。银行业所承受的信贷风险,通过企业的期货交易行为,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了风险分散,将原本银行业独自承受的信贷风险,转嫁到了期货市场中众多投机者上。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将涉农企业是否把其抵押物进行套保作为信贷风险管控的主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经济学家. 2005(03).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支农资金 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涉农建设项目逐年增加,涉农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预防措施不够严密、监管体制不够健全以及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等多种原因,在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不到位、项目建设质量差、资金使用不规范,资金使用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因此,本人就切实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杜绝违纪违规操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当前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农支出在总量上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但真正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增长缓慢。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主要是因农业主管部门增人、调资,农业事业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2.有的支农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一是县级财政存在隐性赤字,挤占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二是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有些专款年底才筹集资金兑付,使农业主管部门难于在年底前及时拨付资金。三是有些支农项目三季度以后上级才下达预算指标。四是有些支农项目跨年度建设,需按基建进度拨款。

3.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安排。在资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资金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当前涉农项目、资金管理较松散,涉农部门各抓一块,在项目申报、审核及实施过程中统筹安排比例较小,严重影响了涉农项目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一些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特别是乡镇政府挤占水利专款较为严重。主要原因:一是财政供养人员多,财政预算以“保工资、保吃饭”为主。二是在年度预算安排中,有的县对农业部门的预算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三是一些部门及乡镇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经费支出控制不严,差旅费、招待费居高不下。也对捆绑项目、集中资金打造精品亮点农业工程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4.部分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不规范。个别涉农部门或乡镇因经济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占挪用或套用项目资金等不良现象。同时,资金拨付环节多。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抵扣到期周转金,使一些支农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无法实施。

5.项目配套资金缺乏。个别涉农部门或乡镇只局限于涉农项目本身争取的资金,较少或没有安排相应的配套建设资金,致使项目必要的配套工程缺乏相应的建设资金,影响了主体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投入使用。有的县、乡(镇)财政配套资金不实,虚假决算。有的为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在配套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按上级部门下达的投资计划编制虚假决算。部分农业建设项目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或决算未经有关部门、中介机构审核。

二、加强和改善涉农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充分认识管好涉农项目、用好涉农资金的重要性,增强管好涉农项目、用好涉农资金的使命感。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涉农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涉农项目资金监管的重要性,努力将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用足用好,把服务群众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同时加强宣传与教育,增强农业主管部门及乡镇领导的财经法纪观念。

2.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按照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制定系统的《涉农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严格项目资金监管,明确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峻工审计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规范制度、操作规程、监督措施,确保将涉农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纳入规范化运行轨道,全面杜绝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3.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惠民惠农专项资金的监管。制定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惠民惠农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用制度规范惠民惠农政策落实督查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目前,县、乡财政基本上属“吃饭”财政,要增加农业投入,为农民办实事主要靠从上级部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为此而支付的差旅费、招待费势必挤占专项资金,不仅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不利于廉政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人民政府,有利于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强化财政对支农资金的监管职能,逐步健全和完善支农资金使用的报帐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在同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加强对预算安排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加强和改善对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实施关口前移,加强对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事前、事中监督,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产生。

三、结论

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财政支农监督机制落后,有限资金使用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投入重复,交叉现象突出,管理漏洞大。为改变这种情况国家修订完善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问责机制等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力求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孔 菲: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09, (20)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4篇

    一、财政支农资金低效及变相流失的成因

    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低劣

    从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项目看,主要包括农业基建投资,农村科学事业,农业科技发展三大类。在资金管理模式上,采用中央统一财政支农政策,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分级承担资金投入责任,涉农部门担负项目管理,财政部门负责核拨资金,以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市、县和乡三级地方财政配套投入为辅的管理体制。这种机制从形式上看,虽然将中央、省、市、县和乡镇五级政府无一例外地纳入了管理框架,能够更广泛地筹集支农资金,扩大支农效果。但在实践上,由于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地方财政进行资金配套,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地方政府考核上的唯“GDP”论,使得欠发达地区县乡两级财政较为困难,在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农业项目资金时,难以有效筹集规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从而直接影响了支农力度;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受制于农业的弱质性,财政投入的拉动效应较低,投资后难以快速显现“政绩”,地方政府领导从自身发展意愿出发,宁愿将富裕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广场、绿地和道路美化、亮化等形象工程,也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之中。因此,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到位难的约束下,仅靠有限的中央财政下拨资金进行的道路、水渠、堤坝工程,只能采用低标准、偷工减料、施工草率等方式实施,致使出现大量半拉子低效支农工程项目。

    2.缺乏论证的拍脑袋项目造成高投入低产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吸收借鉴世行先进贷款项目管理成功经验基础上,普遍性开展了项目投资可行性评价及调研评估工作,并建立起了项目管理经理责任制。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国际先进经验很快就具有了中国特色,尤其是在财政支农项目管理领域更为典型,不少县市基层政府为实现自身的“官本位”目标追求,为了尽快搞出政绩,置当地实际于不顾,违背农业生产经营基本规律,贪功冒进地大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在当地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托关系走门子,甚至通过给上级计划编制部门提成管理费和拨款后返还形式,不择手段地开展跑“部”进“钱”运动,竞相从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多渠道、多环节地争取更多的支农业专项资金。上级部门“钦差大臣”般地走马观花考察,往往又形成走过场式地睁一眼、闭一眼的听汇报看文件和走过场,致使行政命令式的支农资金计划审批色彩浓重,“长官”意志完全凌驾于专家评审之上,多数支农项目的申批变成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拍脑袋”项目,支农资金的审批更大程度地取决于了县市政府领导的公关能力。这种领导“拍脑袋”式决策背景下搞出来的形象工程,往往在项目建成后就束之高阁,劳民伤财。

    3.惠民工程缺乏严格细致的操作规范形成严重渠道流失

    负责分配和管理支农资金的涉农部门涉及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林业局、扶贫办和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互不通气并都建有自己的资金分配与管理规定,在缺乏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这种群龙治水式的职责不清、重复交叉严重多头资金管理体制,导致支农资金管理层级多、路线长、速度慢,极易形成支农资金的逐级沉淀和漏损,渠道流失现象严重,增加了资金监管的复杂程度。作为资金重要监管机构的财政部门,面对如此复杂的分配机制,面对较高的监管成本和技术壁垒,一般多采用按涉农部门规定的审批计划拨款即算完成任务的原则行事,没有建立与涉农财政投入相关的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制度。在外部监管缺位的背景下,支农项目资金管理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很大一部分支农资金在中间流通环节被截留或流失,用于管理部门自身的费用开支,资金到位率低。更为甚者,有些地区从下级到上级从支农资金中层层提取“管理费”变成了行业潜规则,涉农资金部分甚至全部被挤占常态化,测土配方施肥、大江大河治理等很多支农投入被截留后被用于办公设备、买轿车、外出旅游、建设楼堂馆所和弥补行政经费,资金到位率低,难以发挥财政支农的应有效用[1]。

    4.分配权垄断形成的权力寻租导致支农资金分配和使用低效化

    长期以来受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和评价制度体系缺失影响,政府部门官员的政治升迁及经济激励不受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绩效影响,而相关涉农部门控制的支农资金的分配权又具有极强的部门垄断性,在当前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自然人“经济人”意识浓重的社会环境下,一些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利用支农资金分配权寻租成为行业潜规则,掌握支农资金分配权的垄断涉农部门,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根据县市基层政府“公关”力度或者说是贿赂额大小来出售资金分配权谋取自身利益。而许多县市基层政府在本来就缺乏配套资金的情况下,要么利用过去已经竣工交付使用的财政支农资金工程项目,通过向不同部门重复申请,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申报,来套取第二年、第三年、乃至第四年财政支农资金,使得同一支农工程项目新建了若干次后而实际只建了一次;要么就钻项目招投标空子,在诸如水稻、蔬菜大棚育苗补贴等招投标活动中,利用权力寻租,致使支农资金损失严重,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的发挥。

    二、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能的对策

    1.理顺政府分配管理职能,使涉农工程项目组织与资金投入实现协调化

    理顺政府职能,建立涵盖中央到省市一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统一召集,根据所有涉农部门的汇总支农资金计划数和各县市提出的支农项目申请类型,统一进行研究整合,消除交叉、重叠或者脱节现象,形成资金合力,然后在聘请专家团队对重大支农投资项目进行系统论证评价基础上,由联席会议对合理的投资方案作出决策。在人代会前分门别类地集中研究确定同级财政支农资金投资要点、行业、地区的具体资金分配计划,经报请同级人代会审定通过后,逐级下达到项目实施县市级政府。县市基层政府要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责任人的财政支农项目实施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以对应的涉农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制度,形成各相关部门统分结合、职责分明、协调一致的联席工作制度。财政部门对应开设从中央到地方的支农项目资金财政专户,取消涉农机构分设的财政专项支农资金专户,使拥有专项资金分配权的涉农各部门,从部门资金分配垄断权中解脱出来专职履行管理职责,中央与省级财政直接将资金切块下达项目资金到县市级财政专户,由县市政府财政根据支农项目的工程规模大小,分别采用小型项目由施工单位垫付,验收合格后一次支付,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由建设单位分期分批拨付资金,支农项目竣工后经县市支农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织验收,将合格的农业工程项目资产交给相关单位使用[2]。

    2.涉农财政补贴项目应通过政银合作直接将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

    涉农财政补贴涵盖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大户奖励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能繁母牛补贴、能繁母猪补贴、五保供养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等近三十项,每项数额均不大。上述众多涉农财政补贴在管理上实行的却是“分块管理”体制,涉及农口所有部门,呈现为点多、面广、补贴分散的特征,各涉农项目上所获得的补贴数额相对较少,补贴发放一般采取由上级财政部门层层下拨的方式,受制于目前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不高影响,使得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的流程较长,成本较高。为实现支农补贴由间接向直接方面转移,避免中间环节对支农资金的截留,建议参照寿光的“惠农一卡通”的模式,在社会保障一卡通基础上,将惠农财政补贴功能与银行卡整合在一起,与社保IC卡集成在一张卡上,形成财政支农补贴发放直到农民账户功能,并能涵盖存取现金、转账、消费、小额自助贷款以及看病就医服务等的“一揽子”直接服务功能,使农民足不出村甚至不出家门即可收到补贴。

    3.取消对以农业为主的县市支农投资基层政府资金配套

    取消农业税以来,农业县乡镇赖以生存的财源日趋枯竭,县市财政不仅要供养本级政府供职人员,还要供养下级乡镇政府人员及发放村干部补贴,财政供养人员的大幅增加,使得相当一部分本来就处于财政困境的农业县市财政缺口进一步扩大,财力薄弱、运转不灵问题更显突出,财政收入仅仅维持在以“保工资”为主勉强维持的状态,无法承受中央及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要求县市基层政府配套的要求。鉴于以农业为主的县市支农投资地方配套的巨大压力,进一步调整中央及省级政府的相关财政性支农政策,压缩随意性较强且多数投向发达县市区的各种专项转移性财政资金,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县市财政支农资金的地方配套,减轻其财政压力,避免其截留、挪用其他类型财政支农资金作为配套资金的错误行为,让财政支农资金真正用在“农”字上,逐步缩小不同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为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化创造条件。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规范;涉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一、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资金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县区、乡镇部门的重点工作越来越多,如征地拆迁、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等,各地虽成立了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或是设立了涉农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但因为非当前主要中心考核工作,逐步弱化了涉农资金管理重要性认识,在具体管理涉农资金项目时,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同时,由于目前涉农资金发放多为各级财政国库支付集中打卡发放,有项目多、工作量大等特点的,财务人员没有空余的时间针对涉农财政及时监督。在上级单位下发各项涉农专项检察工作任务或考核时,只是当作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只能疲于应付,不能深入的开展专项检查和经验总结。

(二)涉农资金监管平台利用率低

目前本区域使用的涉农资金监管平台,是惠民直达工程动态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该监管平台于1998年底开始在区域内逐步实施,是以“金财工程”为支撑,建立集信息采集、录入、变更、监管、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惠民直达工程动态管理系统。该系统信息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使用,信息量大、内容涉及面广泛,当基础信息变动更新,需要基层人员投入大量的工作量,往往不能及时更新信息。该系统作为专门的涉农管理系统,各部门端口无法对接,网络数据利用效率低。同时,对涉农企业项目又有相关的财政涉企软件系统来管理,各部门也有独立的行业系统,如社会救助工作信息系统、全国优抚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功能皆有重复的地方,逐步弱化了该系统的使用。

(三)涉农资金财务管理需进一步规范

涉农资金项目多,且由各个部门分别归口管理,资金由国库支付中心依据各部门审核的发放清册进行统一发放,但有的项目因为各种原因不是打卡发放,而是发放现金,出现同一人代领或冒领现象发生。各部门涉农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人员岗位变动时不能对资金发放情况进行很好的移交,财政支付依据的各个部门上报清册,出现漏发、错发情况时就很难查找。涉农资金财务记账人员,有时未能掌握相关的财务法规,有的账务处理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及记账随意,核算标准不统一,资金发放报表信息失真。由于涉农资金发放清册量大,零散特点,财务人员有未及时装订或是随意抽取会计凭证现象发生,极易造成涉农资金发放凭证的遗失。

(四)涉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待完善

规范涉农资金监管要从加强完善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开始,用绩效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手段。对涉农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是当前规范资金管理的一项新工作,各级涉农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涉农资金问题上,各部门精力多关注在涉农资金的申报、分配及资金拨付量是否到位,但是对相关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很少关注。由于涉农资金涉及众多的项目与部门,各部门在申报涉农资金预算项目时,未能进行充分论证,也未编制科学、合理的项目预期绩效目标。

二、解决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宣传

首先,要对涉农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加强宣传其重要性,提高各涉农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监管工作持续深入的常态化开展;其次,各级财政及涉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涉农资金监管方面业务培训及交流,逐步将学习培训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化,定期或不定期地实行轮流培训,争取做到每人每年培训一次。最后,做好涉农资金发放结果的宣传,及时准确的将涉农资金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发放标准,发放形式等公开在镇、村两级涉农资金发放公示栏,接受群众监督。

(二)规范资金拨付程序

涉农资金要全面规范拨付程序,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要求。在由各个部门归口管理审核的前提下编制发放清册,所有资金不得以现金形式发放,均应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集中打卡。加快惠民补贴资金的录入和审核工作,逐步精简资金发放操作流程,确保涉农资金及时通过“一卡通”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针对涉农项目工程资金,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预留质保金及按照项目合同进度进行拨付,要重点开展对涉农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情况跟踪检查,建设项目结束要组织好验收及资金投入专项审计工作,对未按方案要求实施的项目要暂停资金的拨付,查明原因及时整改到位。

(三)优化涉农管理软件,提高系统利用率

首先,要高度重视涉农系统基础信息更新录入工作。只有不断及时更新发放数据库和受益对象信息,共享使用的信息才有时效性及使用价值,因而要适时不断的对涉农数据库进行更新。其次,在确保数据库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涉农管理系统与行业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的应用工作,适时实现各管理部门对发放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提高系统信息的使用效率。涉农监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仅仅在资金管理,汇总对照,流转查询等功能应用上发挥作用,还要结合各业务主管部门对管理系统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非功能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的优化管理软件。

(四)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各涉农管理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依据本部门项目资金特点,分项目制定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作为绩效评价依据,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会同涉农主管部门加强对涉农资金预期绩效目标的审核,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金,逐步建立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申报制度,同时涉农资金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要考虑监管的全面性、又要有重点的开展工作,可确定一些重点绩效评价项目库,进一步细化绩效评价工作程序。由于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的独立性的特点,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各涉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安排各项涉农资金的重要依据。要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与涉农资金预算相结合的应用机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涉农资金的合理分配与高效使用。

三、结束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涉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要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安全运行,对其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意识,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完善涉农数据软件,建立完善的涉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在今后规范涉农资金管理,提高监管质量,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