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涉农企业

涉农企业

涉农企业

涉农企业范文第1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届员工的不断创造和传承,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涉农企业文化建设承担着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已经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涉农企业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积极培育特色企业精神,逐渐形成了一套文化品牌建设体系,成为员工遵循的共同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支撑力和内驱力,成为企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对外展示形象、提升品牌,对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涉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质量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特色文化六个方面。

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塑造核心和灵魂

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在长期的经营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追求。

1.1 加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立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将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和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力。

1.2 建立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中,形成在主要领导重视、各部门分工协作、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管理机制。同时,结合庆典、特殊纪念日、节日举办主题活动,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载体,进一步贯彻企业精神,使之深入人心,外化为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影响力。

1.3 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每年投入专项文化建设资金,用于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专项奖励机制,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和优秀成果给予奖励。

1.4 提炼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职责和使命。企业要结合实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提炼适应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经营发展全过程中渗透,使之内化为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员工集体行为、习惯和性格。

2 建设质量文化,形成风气和氛围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重要组成。

2.1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企业要大力弘扬科技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岗位能手评选等活动,激励员工研发更符合市场特点的新产品,节约能耗,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曾经有些企业不思进取,不注重产品创新,逐步使产品品质降低;也有些企业处置商标的使用权时,不注重监督和保护,致使原有名牌贬值等。

2.2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助力品牌战略实施。企业要坚持把质量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强化质量导向,培育质量文化,提高员工的品牌意识,让优秀的质量文化保证名牌战略实施的成果。我国有不少企业当产品小有名气后不是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下工夫,而是“偷梁换柱”,或以次充好,结果自砸牌子,甚至解体倒闭。

3 建设制度文化,完善规则和程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企业要围绕发展理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保证事业顺利进行的制度文化。

3.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制度创新的成果不断内化为广大员工的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产品研发、产品管理、员工队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市场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以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3.2 全面落实各项制度,保障制度文化建设。企业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建设内容的认同性,从而使规章制度顺利内化为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自觉地行为规范,体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关系,增强员工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贯彻落实。

4 建设行为文化,提升内涵和品位

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是学校企业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在行为上的集中表现。

4.1 建立形象识别系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开发形象系统,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统筹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企业徽章、旗帜等文化形象标识系统,拓展办公用品类、公共设施类、文化宣传类等应用视觉标识系统设计,规范、设计相关庆典活动等重要典礼和大型活动的程序和要求。

4.2 规范员工行为方式。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考核评优办法》等规范标准及考核评价办法,增强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开展岗位练兵、十佳员工评选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4.3 发挥媒体网络作用。规划与建设企业文化传播体系,整合内部发行物、内部网站、官方微博及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文化资讯载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凸显风格和特色。

环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环境文化建设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的重要作用。

5.1 硬件环境建设,展示企业特色。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设计建设别致的人文景观、工作设施、生活条件和形象标识,积极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

5.2 软件环境建设,体现企业格调。用精品文化活动装点文化氛围。举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精品工程为引导,以项目化运作为方式,形成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开发和创新企业文化活动项目的文化活动结构和布局。

6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打造品牌和优势

涉农企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6

最近一些年来,涉农企业面临着一体化经济和信息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为保证涉农企业能抢占更大的市场竞争,应当使其管理决策水平得到提高。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涉农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然而在管理决策上受到其影响也大大增加。所以,亟待进一步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受到大数据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1 大数据定义

目前,专业研究领域尚未对大数据技术的概念进行明确规定,其中存在以下几个典型的观点:IT权威研究结构Garther公司对该概念进行界定,即为在新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且具有良好的处理信息的能力;NSF对大数据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即为在多种数据源的基础上构建的丰富且长期性的分布式数据集;麦肯锡对其也作出定义:即为在突破传统数据软件功能的数据集合,在规定时间内能高效管理数据,涉及采集、储存和分析数据等。上述对该概念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大数据技术的特点,能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同时摆脱数据信息的限制,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掌握,并用专业化的手段处理数据信息,在加工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2 大数据特征

2.1 高速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基于此,涉农企业在形成信息的同时能高效处理这些信息,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决策,由于大数据存在高速性的特点,因而能实现上述现实需求。

2.2 海量化

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即为海量化,其为在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时,数据存储单位在TB 存量到PB存量之间,但海量化的数据存储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涉农企业的管理决策。

2.3 多样化

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越来越显著,并且大量的大数据符合信息发展的要求,涉农企业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为内容,有效存储和处理正常交易期间的所有相关信息;与此通知,在人机交互期间形成的数据信息能通过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完成存储和管理,并进一步构建大量的数据信息库。

3 大数据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

3.1 给决策环境带来的影响

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可见在当前环境下,涉农企业不但能结合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管理决策,对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和研究,灵敏地感应市场发展动向,良好地应用有效数据,进而为涉农企业发展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大数据环境下,涉农企业必须具备更强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制定、评估和分析决策方案,进而对管理决策的总体产生影响。当前,我国逐渐朝着市场经济时展,在当前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唯有深入应用数据,涉农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才能协调,涉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大数据中的数据的价值较高,其涵盖了准确、全方位的信息,因而对于涉农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涉农企业应用大数据拓宽了其发展空间,从调查数据可知,当前涉农企业现代化管理已经将大数据作为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尽管当前涉农企业才应用大数据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给涉农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数据能够准确判断有效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为涉农企业将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给决策数据信息带来的影响

面对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的存在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技术含量及知识含量的丰富程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大数据带来的最大影响即为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合理分析信息,能为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奠定理论基础。若涉农企业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忽视互数据的应用,则其将丧失大量的市场竞争资源,流失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并降低其竞争力。大数据下的数据管理、特点以及形式已经突破了目前前期数据的大量特点,大数据的数据管理较为复杂,因为涵盖的内容广泛,必须通过选取、手机和存储整体的数据等一系列环节,旨在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接着进一步分析与概括搜集的数据,结合涉农企业的现状和实际正确处理数据,必须对大数据的实时作用给予高度重视。除此之外,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数据和数据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唯有如此才能对数据有准确的理解,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基于知识含量的视角,由于数据包含的知识内容较多,这种知识既有行业内部的也有行业外部的,数据管理工作者应当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一因素对管理决策产生极大影响。大数据下涉农企业需要的知识更多更丰富,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数据中的内容,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数据和知识在内部实际上是统一的,必须视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涉农企业应用数据的能力,唯有保证二者的协调一致,涉农企业获取的信息才更有价值,其能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涉农企业综合实力,帮助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3.3 给决策参与者带来的影响

对数据分析师的影响,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在数据搜集和分析上的作用至关重要,数据分析师不但要应用统计分析分类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还必须整理和总结大量的数据,能够转换数据,使其转换成简单的语言以供决策者正_使用数据。然而,市场中十分缺乏数据分析师,哪怕部分涉农企业设置了数据分析师,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变管理决策职能,大数据的应用转变了管理决策者的制定决策的方式,传统的决策方式都是借助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或者借鉴其他涉农企业案例经验对涉农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判定,基本上属直觉判断,但是大部分大数据对科学和方法较为重视,因此和传统决策方式相比更客观,因而转变了他们的职能,高层管理者在未使用大数据之前基本上都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对涉农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判断,难以确保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应用大数据之后,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涉农企业的现状出发,进行科学准确的决策。对涉农企业管理层与普通员工而言,获取数据信息更具便利性,同时决策水平逐渐提升。在使用互联网和普及计算机的基础上,科技获得高速发展,各个领域间更易于融合,多元化的数据信息使得涉农企业内部能实现全员参与决策。

3.4 给决策组织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必须动员所有成员参与其中,则涉农企业的决策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能,进而逐渐拓宽其范围,以此重新配置决策的权重,这对于涉农企业决策组织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包含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还包括分配决策权的问题。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能充分凸显出分散决策的作用,因而便于涉农企业管理制定有关方案。当然,知识分布和转移成本对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产生极大影响,若涉农企业领导存在相对统一的知识结构和集中的知识面,则必须通过集中决策的方式作出有关决策。在分配决策权时,涉农企业可能不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然而因为涉农企业没有交付给个人制定决策权,因而在交付的同时,也未能综合评估这些人的能力和知识,进而对制定决策的质量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通常而言涉农企业中的员工对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越熟悉则存在更多的知识量,技巧就越熟练,且判断涉农企业的发展更贴切,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在网络时代中对应用管理组织模式更为重视,因为金字塔的管理模式更于趋向于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由于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基本员工也能对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因而管理模式更显著,同时也会影响决策的分配权。所以,在制定管理决策时,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完善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制定高效合理的决策奠定基础。

4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涉农企业的发展模式获得极大改变,因而涉农企业必须满足更高条件的,必须对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规律了如指掌,不断跟随时展的脚步,积极使用现金技术,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强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效支撑涉农企业正确的管理决策,进而推动涉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军.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65-68.

[2]黄虹,宋马林. 基于组合计量―数据包络评价模型的涉农企业生产效率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2(01).

[3]黄河,琼. 大数据时代农村信息服务实证研究――基于贵阳市的{查[J]. 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涉农企业范文第3篇

不管是以贸易、投资还是援助的方式,企业都是“走出去”战略的承载主体。目前,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与实践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机构化和制度化的趋势,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与管理等概念越来越被频繁而广泛地提及。但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走出去”的中国涉农企业在海外落地经营的过程中时,则会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他们身上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在海外落地经营的过程中时刻与跨国政治、法律及公共安全、跨文化交流、社区融入、危机管理、传播控制、环境可持续性等议题紧密相关,假如对这些议题重视不足或处理不当,不仅使涉农企业面临各种商业运营的风险,还为国家带来“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等国际污名化标签。比如2007年中海油在印度尼西亚的棕榈项目由于受到当地环保主义者的干预而搁置,又如2012年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的豆类作物种植和加工项目遭遇当地“无地农民运动”的抵制等。与具有浓厚现代化特征的专业化、机构化和制度化相比,企业在策划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更具随机性、灵活性、多元性与适应性。本文将围绕着中国涉农企业在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凸显的其中三个特点展开论述。

首先,对于许多在非企业来说,“涉农”本身就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渠道和方式。这是因为农业本身就与减贫、粮食安全、就业、经济增长等国际发展议题紧密相关,尤其与非洲各国国情密切吻合。贫困与粮食安全是非洲大陆挥之不去的两片阴影,而它们都与当地农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非洲国家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NEPAD)、非洲农业发展综合计划(CAADP)、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及各国各类农业发展规划等在内的各种机制来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并将解决自身的粮食安全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许多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被东道国要求将其投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刚果(金),开矿者被要求与一定数量的农场开发结合在一起,并传递给当地农民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助其解决自身的粮食自足问题。在笔者多次的非洲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不管是中国海外承包商,还是专门从事基建、石油矿业等中国能源公司等,很多都有发展农业的尝试。当问及他们发展农业的初衷时,大都提及了当地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期望和要求,并坦言发展农业本身是为了改善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为其解决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问题而推出的一项企业社会责任举措。通过发展农业生产、雇佣当地人口、传导农业技术等方式,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声誉大幅提高,从而有利于其主营业务的开展。这个现象说明,一方面,中国在非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注重其所嵌入的“农业”与“乡土”的整体大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减贫性,可以充当许多在非中资企业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的剂和战略平衡杠杆,是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选择。

第二,涉农类企业在非洲当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客观上起到了社会整合的功能,企业与当地社区相伴而长、互相支持,在很多情况下被称之为“社区企业”。具有长久海外经营的涉农类企业在实践中都深刻体会到了当地政府在引导发展方面的财务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国内在招商引资时期的强政府干预环境不同,非洲国家在独立前,大部分国家并没有以现代官僚体制治理国家的历史和经验,这不仅导致其在协调土地、金融、劳工、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出台吸引外资的政策方面的能力较为有限,也使当地政府无力有效地支持当地企业、社区和民众更好地从外来投资中更多受益,而这些能力的不足反过来又会影响涉农类企业在当地的商业运营。类似的当地环境就为涉农企业在策划与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时提供了切入点。

实地调研的许多案例表明,中国涉农类企业在非为当地职工和社区提供医疗救助、教育投资,甚至教堂修缮等方面的支持,或者公司举办年底聚会邀请当地各界人士参加交流,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的功能,各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公司组织的各类集体性场合与空间中聚合、交流、合作,加强了彼此的了解和凝聚力。由于其嵌入当地乡土环境的天然特性,涉农类企业与当地社区和居民有着内在的社会、经济联系。比如说中非农投坦桑尼亚分公司的厂址本身就在乡村之中,公司不仅为公司职工,还为农场附近的居民提供饮水、医疗、交通、娱乐等各方面的便利,并于2011年开始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支持下,以公私合营的方式与中国农业大学一起在农场附近展开了村级减贫学习中心的试验,通过这个村级中心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饮用水、小额贷款、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动员当地民众投工投劳,完成了当地乡间小路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公司还为自己赢得了周围社区对于农场的佑护。

第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走出去”的涉农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商业边地”(business borderlands)的功效,即这些企业需要同时在母国和东道国这两个二元平行世界里运行,一方面需回应来自母国总部的要求和指示,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当地的挑战和需求。在许多情况下,它需要将在母国获得的经验和发出的指令在东道国进行适应性调整后进行技术上或是制度上的创新,方能获得全新的问题解决之道。在这些创新中,它就不断创造出母国和东道国共同交叉的“第三空间”(商业边地),这些“第三空间”的形态和发展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上中非关系的状态,也在微观上形塑着海外企业的局部生存环境。

涉农企业范文第4篇

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表示,类似的民间金融活动目前处在监管真空地带,具有隐蔽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一旦出事很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亟待引起重视。

老板“跑路” 农户兜底

在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道办,不少水产养殖户都加入了当地的群发水产养殖合作社。今年初,合作社理事长汪群飞向社员收了45万元“饲料预付款”,加上自己的25万元,而后将钱交给了湖北仙桃市仙发饲料有限责任公司。5月28日,该饲料公司倒闭,老板“跑路”,一度引发大量养殖户上访。

从双方签订的合同看,合作社除了可购买相应数量的饲料外,还可向公司支付“预付款”,并享受不同程度的利息收益。以这笔70万元的款项为例,根据交款时间不同,“返利”分为三个等次:在1月31日前预付,万元利息1000元;4月15日前预付,降为700元。与此同时,饲料价格保持在交款时的水平,不会在旺季涨价,有的还承诺一定额度的差旅费。

汪群飞和他的社员们并不是这起事件中唯一的受害者,湖北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长港农场的高光明告诉记者,他将从170多户社员手中筹集到的323万元,加上自家投的40万元,总计363万元给了仙发饲料公司,“这段时间,天天有养殖户来要钱、要饲料,家里的门槛都被踏破了。”

根据调查,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今年4月,河北广平县伟光蔬菜种植合作社法人“跑路”,卷走资金1.4亿多元。之后不久,山东临清市东旭蔬菜种植合作社也发生“跑路”事件,涉及资金2000多万元。在河北馆陶县,一家大型合作社老板“失联”后引发“多米诺效应”:不少小型合作社也出现了资金无法提取现象,相继倒闭。

河南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人士介绍,2012~2013年许昌全市法院共办理6033件民间借贷案件、17件集资诈骗案件以及11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较往年明显增多。经过梳理后发现,农村小微企业揽储后高息转贷他人,因未能及时收回借款导致无法还款给储户的,仅民间借贷案件中就多达1611件,占26.7%,涉及农村居民2800余人、小微企业主158人;由此引发的28起刑事案件涉及受害人5000余人,犯罪数额多达6.2亿多元。

高息成“诱饵”

记者调查显示,大量农户之所以选择给合作社集资,除了可享受各种优惠外,更重要的是受到高额利息诱惑。

今年3月,群发合作社社员汪六军一次给汪群飞8万元。他告诉记者,由于饲料价格上涨过快,自己从2001年开始就采取“预付款模式”购买饲料。“提前给钱,每吨可以便宜300元左右,而且还能得一点利息。没想到企业倒了,钱也没影了。”

馆陶县有关合作社社员也表示,他们在参与集资后可免费办有线电视,还能免费获得麦种或玉米种,存一万元送一亩地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利率高。按照约定,当地一些合作社集资万元年息高达1600元,是银行存款利息的数倍。

在向社员、农户开出高息诱惑的背后,大多数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小微涉农经济体都存在隐性放贷行为,而后者往往也是导致资金链断裂、当事人“跑路”或“失联”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河南固始县郭陆滩乡采访获悉,早在2011年,该乡农产品经纪人刘东升就向村民“借款”,最终从110多户村民家中合计“借”到了55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28.6万元,最少的也有数千元。2013年11月,由于转贷后无法将欠款收回,刘东升自杀,集资村民联名将刘东升的儿子告上法庭,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

村民汪本芳分四次共计“借”给刘东升12万元。她告诉记者,刘东升的借款利息为万元年息720元,刚好是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的2倍。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借钱给刘东升,正是看中了他开出的高额利息。

固始县人民法院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前期调查,刘东升在“借钱”后存在转身放贷、吃息差行为,部分以高利贷形式放给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

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何学松此前做过农村资金互助方面的调研。据他分析,当前造成一些农村地区集资放贷活动增多、“跑路”事件频发的原因,表面看是农户禁不住高息诱惑,背后则是有关涉农企业在“集资”后并未用于自身发展,而是向外发放高利贷以求短期内“赚大钱”。由于类似金融活动点多面广、隐蔽性强,处在多方监管的真空地带,很容易出现问题。

标本兼治加强监管

针对饲料公司老板“跑路”、大批农户上访事件,仙桃市政府提出三个工作目标:仙桃市不能因此事成为金融风险区;饲料公司不能因此事件关闭,破产了之;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受损,不能因此影响社会稳定。据悉,该公司通过合作社集资总计1700万元,已兑付价值500万元左右的饲料,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加速清理其资产及债权债务。

固始县人民法院郭陆滩法庭庭长饶亚军告诉记者,法院工作人员及时查封了刘东升的农产品收购点,并拍卖了120万斤的红麻,此外还冻结了刘的相关银行账户。由于涉及人员较多,目前法院正在进行债务关系排查,争取早日开展兑付工作。

河南省农业厅农经处副处长刘明星建议,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多具体扶持政策,以缓解其依赖民间借贷等根源性问题。与此同时,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建立风险可控、监督有效、约束力强的管理机制;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醒农户认清风险,防止被高利诱惑。

链接

涉农小微企业的隐性集资放贷三大特点

一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由于民间借款维持生产经营所获利润低于以更高利率放贷的收益,部分小微企业假借生产经营需要资金为由,以高利息向村民借款吸收资金,后转手以高利率转贷他人,以利息差牟利。类似吸储放贷方式隐蔽性较强,风险不易监控。

涉农企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融资 供给 需求 博弈

涉农中小企业是指集合农业生产要素从事有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年营业收入在2万万元以下的经济组织,涉农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涉农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紧张的困扰,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影响到了就业、民生,直至社会稳定,如何破解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博弈理论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中资金供需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在高风险情况下,运用博弈理论对资金的供给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和需求主体(涉农中小企业)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并得出结论:解决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府扶持。

一、资金供需主体双方博弈的前提

1、局中人

本研究的局中人为资金的供给方(金融机构、政府)和需求方(涉农中小企业)。每个局中人都代表着某种共同的利益参加博弈。涉农中小企业参加博弈的目的是确定自己的最佳策略选择,使在风险发生时损失最小,使企业融资需求满足度最大;金融机构是理性的“经济人”,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是非利益主体,其参与博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和涉农中小企业的利益需要,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参与的方式主要是提供资金和政策法规支持,并实施监督。

2、策略集合

本研究的局中人都有各自的策略组合。

(1)金融机构的策略集合:{放贷,不放贷},金融机构根据对放贷风险的认识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放贷和不放贷。由于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温铁军,2001),决定了对其放贷的风险大、成本高,如果没有政府的激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会因无利可图而放弃放贷。

(2)涉农中小企业的策略集合:{贷款,不贷款},涉农中小企业的选择受金融机构贷款成本、贷款门槛等放贷态度的影响,从而出现企业足额贷款和非足额贷款的结果。

(3)政府的策略集合:{政策支持,政策不支持},政府要想支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就必须放弃部分资金使用权对放贷的金融机构或涉农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或同时对两者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府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态度会影响金融机构是否放贷的策略选择。因此,双方会产生博弈,所以在这里把资金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政府分别作为局中人来对待,并且他们还有着不同的策略集合。

3、博弈次序

博弈次序分别为涉农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涉农中小企业是资金的筹集者;金融机构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经营贷款业务的,是介于政府和涉农中小企业之间的组织;政府是政策的提供者,其对金融机构放贷行为可以选择支持或不支持。本文要分析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

二、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高风险放贷条件下供需主体博弈分析

在涉农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主体有两个,一个是资金的需求者(涉农中小企业),一个是资金的提供者(主要为金融机构)。此时两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信用关系,也是一种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金融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作为人——涉农中小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由于大多数涉农中小企业规模小、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企业无信用评级或信用等级较低,当其向金融机构贷款时,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增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越大,此时的放贷条件为高风险放贷条件。高风险放贷条件下,金融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会设置较高的贷款门槛,使得涉农中小企业无法达到贷款条件,导致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满足度较低。

1、(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

高风险放贷条件下,金融机构足额放贷,涉农中小企业足额贷款,那么风险发生后,涉农中小企业没能力还款,获得X个单位白白使用金融资金的潜在收益;金融机构因不能收回或全部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发生K个单位的损失。

2、(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

在高风险条件下,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那么涉农中小企业获得足额贷款的行为不会发生,双方无损失也无收益。

3、(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

在高风险条件下,金融机构愿意放贷,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双方无损失也无收益。

4、(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

在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也不放贷,双方无损失也无收益。

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行为博弈分析见表1。

上述分析得知,高风险条件下,从涉农中小企业角度考虑,若金融机构愿意放贷,涉农企业就有收益发生,若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那么涉农中小企业收益为0。高风险条件下,从金融机构角度考虑,若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肯定不会有损失,若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其必有损失发生,最好的策略是不放贷。

从局中人各自效用最大化来看,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这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意愿强,金融机构放贷意愿弱,呈现出高风险水平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大于供给,涉农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额度较低。但对金融机构来说,若放贷,则会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不放贷,影响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进而会因为社会效益不能最大化而使政府无作为。

因此,金融机构的行为不仅受涉农中小企业的影响,还受政府行为的影响,于是就有了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

三、高风险放贷条件下由政府参与的博弈分析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较高放贷风险,使涉农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困难重重,在利己动因驱使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往往会成为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对自身效用最大化追求的结果。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这个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却难以作为纳什均衡出现,从全社会来看,这无疑是低效率的。政府可以通过对涉农中小企业或金融机构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或者同时对两者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使(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作为纳什均衡出现。

1、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政府直接补贴金融机构

(1)(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专用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涉农中小企业放贷,政府部门把补贴直接划给金融机构,其利益就损失Y个单位;如果金融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放贷,当风险发生时,其损失部分就可从政府对金融机构放贷补贴中得到弥补,此时金融机构利益为(Y-k)个单位,与无政府支持条件下的放贷相比,相当于获得Y个单位收益。因此,政府实行政策支持时,金融机构放贷的意愿变强,支持力度越大,其放贷意愿越强。

(2)(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支持金融机构放贷,但金融机构不放贷,那么由于金融机构不放贷,政府的支持资金无法到位,双方都不会有损失,但也无收益。

(3)(政策不支持,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不予财政补贴支持金融机构,就无利益损失;若金融机构继续放贷,只能自己亏损k个单位利益。

(4)(政策不支持,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不支持金融机构放贷,金融机构也不经营对涉农中小企业放贷业务,双方都不会有得益和损失。

政府对金融机构补贴下的行为博弈分析见表2。

上述分析得知,高风险条件下,从金融机构角度考虑,只有在政府支持下放贷才会有收益。所以,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与否,支持力度大小都会影响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

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愿意贷款,但若政府不予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必不愿放贷,结果就会影响涉农中小企业正常发展,乃至引起整个社会发展速度缓慢或停滞。因此,在高风险状态下,政府实施政策扶持是涉农中小企业成功融资和整个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即高风险条件下的最优策略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政府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放贷)。

2、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博弈分析——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相当于低风险条件下博弈)

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的措施主要为:一是建立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组建由金融、财务等相关专家组成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免费为符合条件的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等级档案数据库,提高其信用透明度。涉农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政府支持,必须达到政府政策扶持所要求的条件,从而促使其规范经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重视信用评级。此时,与无政府扶持时的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相比,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缓解,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下降,从而促使其降低贷款门槛,放宽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限制。变相来看,此时的博弈分析由高风险条件下的博弈分析转化为低风险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的简略博弈分析如下:低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为X2,不贷款的收益为-X2;金融机构放贷的收益为Z,不放贷的收益为0。那么,在(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下,达到纳什均衡。低风险条件下,只要涉农中小企业愿意贷款,金融机构放贷获得收益的概率较大。在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条件下,仅通过金融机构和涉农中小企业的博弈行为即可达到纳什均衡。

3、政府同时扶持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

政府同时对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此时政府的负担加大,但金融机构放贷意愿相比政府单方面扶持更强烈。从金融机构角度看,一方面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扶持中获得收益,同时从政府对涉农中小企业的扶持中,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放贷风险,所有这些都会促使其降低对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限制,加大放贷力度。此时,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得到较大程度缓解,博弈分析最优策略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政府政策支持)。

四、涉农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决定其需要政府扶持

1、原材料的获取

小麦、大豆、蔬菜等农作物及畜禽、家畜等养殖活物是涉农中小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是涉农中小企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风险大等特点,使得涉农中小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收获季节,集中大量资金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和储存,且当出现农业自然灾害天气,造成农作物减产时,常常使得涉农中小企业要付出较高的价格才能获得原材料。

2、产品的储存及销售

首先,涉农中小企业产品由于大部分是一些食用品,保质期一般较短,特别是经营瓜果蔬菜的涉农中小企业,产品保质期更短。其次,涉农中小企业产品储存成本较高。涉农中小企业产品一般不宜在自然条件下储存,如水产、蔬菜等需要冷冻或冷藏进行储存,储存成本较高。有时涉农中小企业为了在保质期前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而不得不选择降价处理,从而丧失一部分潜在利益。

涉农中小企业经营特点表明,涉农中小企业相比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其经营难度更大。由于,涉农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是关系到民生的产品,国家的“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政策,决定其必须支持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进行政策扶持成为必然。

五、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综上所述,涉农中小企业融资中资金的供需主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出于企业发展需要,贷款意愿强,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放贷意愿弱,所以该类贷款业务的需求大于供给,需要政府财政支持以增加供给,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扶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一是建立涉农企业专项资金,对有发展前景的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针对涉农中小企业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为涉农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撑。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针对面向涉农中小企业放贷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同时建立金融机构新增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对年度新增的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给予一定风险补偿。

(注:本文由山东省“三农”问题软科学研究基地赞助。)

【参考文献】

[1] 白华:涉农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