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各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的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科学概念1.2

教学难点:过程与方法1.2.3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1.谈话:我们观察过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吗?哪些材料是常见的材料?为什么我们会大量地使用它们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①谈话: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板书: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②谈话: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我们身上的物品”表中(教科书46页)。

在学生调查材料之前,教师需要进行指导,要把材料和物品区别开来,并提醒学生有序地观察。同时,教师提示学生:有的物品不只是用一种材料做成的,可能是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要求: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物品,要作出标记,或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请教。

学生观察自己和同学身上的物品,填写“我们身上的物品”表。

抽学生谈自己填写的情况,学生说错的地方,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订正。

③谈话:我们的书包里都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观察后,把“书包里的物品”表(教科书46页)填上。如果,你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物品,要作上标记,或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请教。

学生观察书包里的物品时,除了要求学生用眼看,还要用手摸一摸,掂一掂,然后填写“书包里的物品”表。

抽学生谈自己填表的情况,学生说错的地方,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订正。

④谈话:现在,我们来观看教材47页上面的6幅图。看看教室里都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观看6幅图,然后,抽学生谈每幅图上显示教室里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教师指着上课的教室里的磁性黑板、门、窗……问学生,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3.交流、统计调查记录。

①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统计:调查了多少物品?这些物品一共使用了多少种材料?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②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了解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广泛使用,对于学生在调查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根据情况通过交流予以指正。引导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

4.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①谈话: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引导学生懂得:因为各种材料的主要特性不同,所以,它们的用途不同。

②先后出示钥匙、圆珠笔壳、凸透镜、书、板凳、教鞭,让学生说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并要学生写这几种材料的主要特性。教师可先示范说一种材料的特性。如“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然后,抽学生说它们的主要特性。

5.本课板书: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寻找常见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是过少,就是过多。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但有的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提出一个任务,提供一些材料然后就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所谓“放开的羊吃的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指导没到位,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很难有大的收获。

一、合理组织,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分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而一个合作意识差的小组只会阻碍每个成员的学习进程,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推进。那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呢?

1.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搭配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讨论交流他们感兴趣的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未使用过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当听说要进行听课活动时,才想起要使用合作学习。于是,临时组建小组,用手指一圈定就是一个小组,也不管小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习的推进,只要有这种形式就可以了。而学生由于没有长期的培养,没有合作与分工的意识,会出现“一言堂”、“一哄而上”、“无人应答”等现象,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

3.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的巡视指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学习水平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教师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可以化解难点,使探究和讨论进行下去;教师更要注意指导一些操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小组,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二、探究材料要充足、有结构,师生共备

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果不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探究活动就自然成了纸上谈兵,充足的、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材料要充足,“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但这些材料若都由教师准备,无论是从教师的时间或精力都不允许,所以我把易寻找、易携带的探究材料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分头进行准备。我认为,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另外,仅仅按教材上的提示准备材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上所提示的材料,有时在教学时,会因为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年龄上的特点等一些问题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引导好交流与总结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语言的描述是表达与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但有时它不是课堂上交流的最好方式。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其他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表达方式,只要能将问题表达出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汇报方式就是好的。

科学课上的汇报的方式可以是演示、实验、展览、表演、图片、动画等生动有趣的途径,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与好奇。

2.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倾听

倾听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小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述,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不习惯倾听同学的发言,小组内的交流;有时会出现几个同学相互插嘴,各不相让的情况,人人抢着表达自己意见,却没有注意别人在说什么,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重复表述的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要帮学生明确应该干什么、怎样听、听些什么,使其明确听与说同样重要,养成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另外,适时地激励表扬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点拨学生得出结论

有时,小组内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作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否则,只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或是因为学生多次回答的结论都不正确而影响了探究的积极性。

四、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形成探究的意识

有时,课堂上的探究还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外的探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打破时空界限,开展后续性研究活动,将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在数学课本的导入章节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就开始按照整个现代数学发展的体系来进行。在历史和现代的关系上,美国的小学教材从整个现代知识的结构出发,以最简洁和最明了的方法去阐明。例如,在语文上,选取最具现代气息以及切近小学生生活的材料。在数学上,以最实用和最明晰的方法来说明知识的原理、结构和方法。在科学上,从植物、动物和环境入手,采用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以及科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入门,从不在知识发展的过程性和历史性上纠缠。在学习材料和巩固练习的处理上,美国小学教材的学习材料大都简短精炼,一个单元中有三篇甚至更多的材料,因而虽然容易学但阅读量大。整个教学大纲规定的非常精细,教学环节安排的非常仔细,练习册的检测和教学目标丝丝入扣。如,在一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大都十个句子左右,但是涉及到练习却包括语法、语音、拼写以及写作等,而且每个都有二到四页之多。这种学习材料和巩固练习之间的处理,其优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材料简短精炼从而不用死记硬背,但是巩固练习多促使知识掌握扎实并且灵活性强。

二、自主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具体表现为自我安排能力弱,在学校安排外的自由时间里,没有自己切实可行的活动安排。其次表现为兴趣点不明确。笔者曾经在一个理工大学的班级里调查,内容是“你们最想干的职业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是,接近三成的学生说不知道。另外自主学习能力低还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大多是被动的灌输,很少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去获取。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不愿意发言及参与活动;课后不愿意去读书馆查阅资料,扩大相关知识的范围。西方小学非常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美国加州的一年级的教材为例:在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开始有talkabout,中间有thinkabout,最后有connectandcompare。这样编排能够让小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习的每时每刻都把自身摆在中心。在科学教材中,从小学生自己生活的周围开始,逐步教给小学生大量的方法,然后让小学生去做计划做记录,得出结论以及再次验证,最后去和老师同学交流。整个教材的引导模式是,我的周围、我的计划、我去研究、我去和别人交流我研究的成果。这样编排不仅能够增强学习兴趣,而且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整个教学环节来看,整个美国小学阶段的教学安排非常灵活,甚至刻意避免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教学的地点可以是教室里也可以是草坪上,教学的方式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玩游戏。在让学生讲故事的时候,绝不提倡学生把那个故事背诵下来,而是理解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在一切环节中都重视“我”以及“自我”观念的培养。在我国的小学教学中重视背诵,背诵课文、背诵古诗词,认为只有背诵才标志着掌握。但是背诵只是记住了“套路”,却忽视了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在面对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时,总是不能从容自如。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往往表现为“大老师小学生”,在美国的小学教育中在表现为“小老师大学生”。在中国教师往往被赋予权威的符号,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甚至好多学生模仿教师。在美国教师的作用往往被表现为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做计划以及做研究等。绝不提倡盲信课本和老师,而是不断地去怀疑去探索。比如在加利福尼亚一年级的科学教材中,首先引入的就是什么是科学家如何成为科学家,科学家是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科学之路,使他们成为科学家。

三、研究能力的培养

中国大学生研究能力低首先表现为缺乏怀疑和探索精神,对既成的知识趋于消极接收。其次表现为缺乏研究方法,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支撑。再次,在中国即使有个别的学生很喜欢研究,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的得到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没有办法或者途径去交流。没有交流的环境和平台,并且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支持,个体研究的动力很快就被磨灭。美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别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出问题被认为是打开科学之门,掌握科学的方法被认为是通往科学之路,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则被认为是共享和价值认同。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重视合格公民的培养,遵循规则、尊重知识和权威,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大多知识是通过老师和课本的告知去获得,很少提倡自主研究。如“阳光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科学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被要求制定计划进行研究,最后将结论和大家进行交流。而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这样的知识大多是通过书本和老师的讲授而获得的。建立在重视科学精神基础上的是大量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整个知识体系的科学编排而贯穿始终。翻看美国加州的一年级的科学教材就会发现,科学方法和知识的介绍是两条并行的主线。在第一课开始之前,先是大量科学方法(scientificmethod)的系统介绍,具体的探究技能(inquiryskills)的系统介绍。这些系统的方法和具体的技能在以后的知识板块以及每课中分别仔细介绍、练习,并且逐步养成让小学生运用的习惯。在我国的小学教材中,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显得薄弱甚至是严重缺失。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在在填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时,不知道填写用什么方法去进行研究。教育理念的差异与两种文化气质的差异有关,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差异。在崇尚“工具理性”文化气质的支撑下,美国整个教育和社会体系已经形成众多的交流和检测的平台,能够及时对各级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肯定和推广。学习、研究、推广和生产,似乎是无缝对接,巨大的商业推手使这些环节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随着电子多媒体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也逐步发展起来,一些交流性、竞技性的平台逐步建立起来。但是要真正形成学习、研究、推广和生产的无缝对接,还需要很长的路去走。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一、让儿童在材料的准备中播种自己的科学梦

科学教学中之所以缺少探究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为学生准备好探究材料。每次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探究什么,需要什么材料,准备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在教师的心中,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按要求探究,得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结论。事实上,如果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充分,那么学生的探究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我们要根据探究的内容与目的,给学生准备好丰富的科学材料,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空间选择探究活动,从而播种下科学之梦。

比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我为学生准备了胶水、洗发液、洗面奶、大豆油、调和油、水、酒精、沐浴乳、醋、酱油、各种饮料等学生身边的液体,让他们来做相互溶解的探究实验。首先,让学生猜想:哪些液体之间可以溶解,哪些不能溶解,哪些液体之间溶解速度快,哪些溶解速度慢。到底猜想对不对呢?我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当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与自己的猜想相吻合时,那种欢呼雀跃,大概不亚于科学家完成一项复杂的科学实验而产生的兴奋吧。当通过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时候,他们又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能溶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回家之后,他们可能会利用各种办法来弄明白心中的疑问。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指定几种材料让学生探究,结果一定不会这么丰富,学生也不太可能会有一个多彩的科学梦。

二、让儿童在方案的设计中萌发自己的科学梦

要想使科学探究活动有组织、有目的、有次序地进行,让学生制定探究活动方案是一个好办法。目前,我们所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方案,只是教师投影出示几条活动要求,就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这种探究活动因为缺少自主性,只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不一定是学生想进行的探究活动,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在自主的探究中萌生新的科学梦。

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时,教材要求进行的探究活动是探索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一个是改变摆锤的重量,一个是改变摆绳的长短。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没有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自然只能在教师的预设下被动地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激不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有一部分学生的探究方案与教材中的安排一致,也有一个小组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教材中安排的摆绳都是软的,但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很多摆绳却是硬的摆臂,比如钟里面的摆臂。会不会摆的快慢与这个摆臂的粗细有关系呢?”我立即肯定了他们的猜想,同时让他们设计一个探究活动方案,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究实验,学生都非常投入,认真、仔细地进行研究,并形成了较有新意的研究报告。

当然,在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时,我们要指导好学生,确保他们设计的方案能够有序、安全、规范地进行。

三、让儿童在合作交流中追寻自己的科学梦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合作交流是一条重要的也很有效的路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追寻自己的科学梦。

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时,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身边的事物,对于校园里有哪些动物与植物说不太清楚或者了解不全面。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表,让学生按照喜欢的类别分组探究,他们利用休息的时间调查学校的花草鸟虫,由于调查的是自己身边的生物,兴趣都非常浓厚。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到花池中去寻找,有时需要到泥土中去挖掘,然后记录下它们生存的环境与地点,回到教室分组交流。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幼儿年龄虽小,但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有关的,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事物潜移默化刺激的结果。幼儿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是儿童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教师是营造这种互动氛围的主角。教师在儿童交流过程中要不断向儿童传递教育的信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引导儿童自由表达。

二、生活中关注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活动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生活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在小脑袋中产生: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水沟里的水为什么会臭?泡泡为什么是圆的?……各种物体的千姿百态,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科技产品的神奇魅力,以及规律的奇妙作用,都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捕捉幼儿的兴趣,从而获得科学教育内容。

三、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易操作、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比如:洗手时向幼儿渗透一些卫生常识;进餐时渗透一些饮食的相关内容;散步时引导观察天空、花草等等,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作准备。

四、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它是在幼儿不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教师应精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材病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儿童不喜欢,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

2.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如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3.材料应具有挑战性。在材料提供时,我们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