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一、统一思想

《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点强化机制建设,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实施《内控规范》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规范财经秩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范围

20xx年1月1日起,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全面实施《内控规范》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夯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达到进一步推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总体目标。

四、组织领导

为做好《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县财政局建立由局长负责、分管局领导牵头实施,局内相关股室、县直各单位、咨询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工作联络机制,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组织实施工作负总责。

各单位应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采用适当的方式建立实施工作机制,制定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负责本单位《内控规范》的实施和运行工作。

五、实施步骤

全县《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20xx年5月)

20xx年5月,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和培训大会,组织各单位学习财政部通知精神,系统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内容、实质和精髓,为全面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氛围和奠定基础。

(二)各单位内控规范建设(20xx年5月-20xx年10月)

各单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底前完成)

一是各单位做好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氛围,二是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尽早启动此项工作,并在20xx年6月底前将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2、建设阶段(20xx年10月底前完成)

各单位以《内控规范》为依据,以单位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流程梳理:各单位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按照《内控规范》要求,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业务流程目录。同时,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支出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本单位的经济支出分类目录。

(2)风险评估: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管理现状,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潜藏的经济活动风险点,形成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清单。

(3)内控诊断: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内控规范》,对本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诊断,查找本单位现有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的遵循程度和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措施对风险的防控能力,诊断出本单位现有内控体系的缺陷,形成诊断报告,编制缺陷清单。

(4)管控设计:在内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控制措施。

(5)制度建设:根据本单位设计的控制措施,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本单位的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6)组织实施:根据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组织内控制度的实施。

(7)信息化落地:根据本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逐步构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达到内部控制标准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约束的机控“自动”生成,实现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信息化落地。

(三)总结(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全县行政事业各单位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后,及时编制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结报告,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后于20xx年10月底前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20xx年11月起,财政、审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对《内控规范》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范本(含工作方案、工作底稿、工作成果等),为单位更好地实施《内控规范》提供指导。

乡镇人民的政府、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20xx年度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估和单位财会人员年度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

各单位要组织全员学习《内控规范》,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了解掌握《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基本要求、控制重点、监督程序和方法等。要把认真学习《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贯穿于施行《内控规范》的全过程。

(二)加强领导

各业务主管部门,既是本部门内控实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本系统内控组织实施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带头并组织本系统开展工作,形成内控管理范本,加强对本系统内控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

各单位作为《内控规范》实施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单位“一把手”任组长负主要责任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确定内控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建立单位内部控制部门联动机制,做到牵头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各《内控规范》单位负责人作为内控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内控规范》施行取得实效。

(三)跟踪服务

为加强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工作的指导,由县财政局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县直内控实施重点联系单位财务负责人组成“澧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咨询委员会”(具体成员名单见附件),负责《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政策指导、培训学习和咨询服务,实行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临时会议制度,帮助实施单位解决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按时推进

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的时间节点和要求,按时推进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确保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将纳入以后年度财政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

(五)着力保障

《内控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财政部门和各单位要安排必要的贯彻实施内控专项经费,以保障《内控规范》实施的需要。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疾控 档案 管理 措施

档案是记录历史的资料,而管理档案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利用。疾控档案不仅可以作为衡量过去疾控工作的标准,还可以作为指导将来疾控工作的重要依据,对疾控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疾控档案的分类与特征

疾控部门的档案有党政管理档案、医疗技术档案、公共卫生档案、卫生防疫档案。其中,医疗技术档案是疾控部门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包括各类医疗病历、处方、检查单据等方面的档案,还包括各类医疗纠纷的相关档案。公共卫生档案记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流行抢救等方面的内容,包括青少年健康检查、生长发育、疫苗接种情况等。

疾控档案具有阶段性、保密性、专业性等特征。疾控档案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就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特征,处置也具有阶段性,由此产生的档案也就必然会有阶段性特征;疾控档案属于国家档案法和保密法所规定的档案,档案的密级也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很强的保密性;疾控档案是记载当地疾病控制方面的重要资料,与医疗技术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二、疾控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疾控档案管理重视度不高

虽然档案工作是疾控部门的重要工作,但普遍存在对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仅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常规工作,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疾控部门在人员配备时,倾向于安排能力相对较弱或者是年龄较大的人员,疾控部门内部普遍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岗位属于养老性质的岗位。这无形中让档案仅仅成为了一个记载历史的载体,归档之后就基本不会去开发和利用,无法充分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

(二)档案管理经费投入不够

疾控部门属于事业单位,经费划拨要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而疾控部门的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设备添置、药物采购、场地建设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经费都是对当地疾病控制所必需的,也为当地的疾病控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然而,部分地区受经济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对于档案管理方面的投入却是极少,甚至有的地方还会将档案管理经费挪作他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单位的档案管理必然会走上信息化道路。疾控档案信息化是疾控档案长期保存的关键,也是优化利用疾控档案的重要举措。档案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中包括设备投入和人员投入、软件投入等。

(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疾控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必须要有医学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目前,在疾控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度不高的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自然大打折扣。档案管理工作不被疾控部门视为主要工作,而且短期内也很难体现其价值,所以优秀的人才不愿意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也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本职工作做好。疾控部门的重点工作放在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青少年健康等方面,在遇到重点工作需要突破时,疾控部门人员的主要力量都会集中,档案工作人员也会被抽走,甚至有的疾控部门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将档案管理工作交给了办公室工作人员或者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其忽略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各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及信息技术培训,在档案管理与利用中没有采用信息化手段,在检索档案时耗费的时间很长,也没有采用有效的手段对电子档案进行保护,致使档案不便于管理而且利用率很低,导致档案没有充分发挥应用作用。

(四)疾控档案管理制度不到位

档案管理规范与否,首先要看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是少部分疾控部门的档案管理并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档案也由各个科室自行安排人员负责归档管理,档案存放比较随意,甚至出现档案丢失的现象。在档案查阅方面也没有严格执行保密法的规定,没有进行严格的登记和查阅制度,在档案查阅后不及时归档而造成档案遗失以及人为泄密。尤其是疾控部门内部工作人员借阅和查看档案的时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放任自由,档案丢失、泄密情况屡见不鲜。

三、加强疾控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重新审视疾控档案的重要性

疾控部门的档案是记载疾控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依据。疾病控制工作如果没有历史档案作为依据,没有历史经验的积累,无法在当地实施因地制宜的疾病控制措施。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完善和管理档案,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疾控档案为疾病控制工作服务的目的。各级疾控部门的领导和主管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疾控档案的重要性,应当成立疾控档案管理领导小组,由疾控部门内部各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个领导重视、人人有责的疾控档案管理体系。

(三)增加疾控档案管理的投入

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将已有的档案进行简单的统计归档,而是要利用现代技术管理好档案。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趋提高,疾控档案信息化是疾控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投入计算机硬件设施及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对疾控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必须的。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疾控档案方便查询和借阅,但应当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网络的安全,对病毒的入侵和黑客的攻击积极进行防范,保证疾控档案的安全。疾控档案的管理应当考虑到档案的分级管理和利用,同时充分注意档案的保密性,在档案归档和查询过程中应当设定不同的权限,以免档案泄密。

(三)提高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首先应当加强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际需要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医疗技术岗位上转岗的,所以,应当加大对疾控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及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档案管理工作和日常的疾控业务工作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考核标准较为宽松,这也就导致疾控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最终导致疾控档案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疾控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还应当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疾控档案为当地疾控工作服务。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是被动的,但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对疾病控制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如编撰疾病控制宣传资料,利用档案记载的相关案例和病例,积极、主动的开发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做好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接受宣传和了解相关知识后做好疾病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疾控档案的价值。同时,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总结和综合历年的档案数据,为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制定相关文件和政策时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

(四)健全疾控档案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有规矩。所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对档案进行管理。在档案归档、保密、查询、借阅等方面做到管理措施到位,才能确保疾控档案长期合理利用。

四、疾控档案的利用与开发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和开发档案,所以疾控档案在完善管理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

(一)疾控档案服务政府决策

当前疾控工作职能已深入到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疾控档案不仅是记录疾控部门的载体,而且也是当地疾病控制的重要依据。疾控部门应当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让疾控档案主动服务社会。疾控档案可以为政府疾病控制提供参考依据。疾控部门所在地域的疾病预防、疫情监测和预报数据主要来源于疾控档案,只有对历史档案进行分析,查找规律、发现规律,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政策和措施才能有的放矢。

(二)疾控档案服务人民群众

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是被动的,但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对疾病控制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如编撰疾病控制宣传资料,利用档案记载的相关案例和病例,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做好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接受宣传和了解相关知识后做好疾病控制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疾控档案的价值。

(三)疾控档案服务于医疗机构

疾病控制档案,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的档案,应当在一定限度内与医疗机构进行资源共享,在医疗机构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时可以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优化医疗机构的治疗方案,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黄珠珠.新形势下基层疾控机构办公室档案管理方法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

[2] 张华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档案,2010,(07).

[3] 骆念.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初探[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6(4).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一)抓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工作目标。**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把案件防控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农村信用社成立了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案件防控办公室职责,落实了工作任务,并指定了承办部室;为了把案件防控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全市农村信用社层层签订了《案件防控责任书》。通过这些工作措施,有效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案件防控工作体系。同时结合上级监管要求,制定了《案防信息专项报送制度》、《案防协调联系制度》、《案件防控评价试行办法》等制度,深化了与各级农村信用社、各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实现系统内案防资源互联、信息互享、执行互动,充分发挥领导管理机关的“牵引机”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以“五抓”(抓分类治理、抓高发部位、抓跟踪整改、抓内部控制、抓案件问责)、“五结合”(整治与教育相结合、案件查纠与防范相结合、制度完善与制度执行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内部控制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工作方法,开展“两项检查”突出“八个领域”,全面实现“三个目标”(继续降低案件发生率,提高案件成功赌截率,严惩犯罪分子、重处违规行为”)。

(二)抓活动开展,积极开展“案防成效巩固年”。为巩固案防成效,确保实现“无新发大要案件”目标,案件防控工作已成为促进本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延续了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继**年成功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后,**年又被确定为“案防成效巩固年”。**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认真按照监管部门下发的方案并结合本行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活动。主要开展了内控制度“大学习”,操作风险“大讨论”,三德“大教育”,典型案例“大警示”,科技信息系统风险、重点机构风险、重岗人员风险、金库管理和现金守押(包含现金押运外包给专业押运公司的)风险等四个大排查。

(三)抓协调联动,形成案防合力。**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一是完善了案件防控会商机制,搭建好案件防控会商平台,实现案件防控办公室与各职能部室的有效沟通,形成案件防控的信息互通、举措互联。案件防控办公室除在现场检查中向农村信用社发出检查意见书外,还向对口部室发出了意见反馈书,力求形成监管督导合力。二是完善案件防控经验交流机制,按季(月)召开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形势分析会议,分析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及时进行风险警示。三是完善与公安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保额系统安全评与检查工作。

(四)抓重点领域检查,明确风险管控。**州市各级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部门采取随机随时检查的方式,会同安保、稽核(内审)部门,对金库值守、账户管理、对账、大额支付、人员排查轮岗强制休假、风险提示、票据业务、sc**操作系统等内控关键领域进行调查,实地查看各营业网点案防工作部署落实情况。

二、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州市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态势得以持续优化。

(一)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高管案防意识进一步提高。通过外部监管部门对各级农村信用社的巡查督导和内部案件防控责任的进一步明确,将发现问题与高管人员的任职考核挂钩,各级管理人员案防意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得以持续改进就是有力的佐证。

(二)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管控。通过对账户管理、对账、大额支付、人员排查轮岗强制休假、风险提示、票据业务、sc**操作系统等反复检查,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梳理了业务流程,加强了易发风险业务的管控。

(三)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农村信用社除不断改进流程,修复风险漏洞外,还进一步加大了制度回检力度,努力做到业务全覆盖,风险全覆盖。

(四)促进各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全市农村信用社以开展“案件成效巩固年”为契机,强化职工行为排查,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大力构建“合规”文化,坚持合规经营、合规操作,同时大力增强职工归属感,努力形成稳定的“大后方”。

三、存在的不足

案件防控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农村信用社持续改进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其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较为充分的发挥。但存在以下不足:

(一)稳定性不足。案件防控的人力资源体系对案件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一是案件防控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监管规制掌握不一。二是案件防控工作人员的监管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够。案件防控人员往往只能以会代学和从实际操作中学,业务技能不系统。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监管业务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瞎子摸象”现象。四是案件防控工作人员身兼多职,这种案件防控职能由部室兼业的做法容易造成案件防控工作开展不细以致深度不够。

(二)案件防控工作内容不系统。一是由于营业网点点多面宽与案件防控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难以解决,以致案件防控检查内容不全面,可能存在风险隐患遗漏的情况。二是时效性和有效性不相容,由于检查网点时间短,以致对检查内容的风险发现不足。三是案件防控检查内容与其他专项检查、稽核内审和安全检查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三)案件防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案件防控独立性不充分,相关监管法规和行业规章没有明确对案件防控工作的独立性作出明确的规定,其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法规支撑。二是案件防控职能与业务监管的某些职能形成了模糊交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成本,形成监管资源浪费。三是由于案件防控检查内容覆盖的全面性,案件防控机构有形成监管机构外的监管机构的趋势。

(四)案件防控效果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对案件防控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力度不够,以致有些案件防控检查发现问题屡查屡犯。二是被检查机构对巡查发现问题整改力度不够。

四、改进途径

(一)强化组织机构建设,正名分。一是应将案防办作为一重要的内部监管机构,有人有编制,杜绝“以工代工”现象。二是加强案件防控人员教育,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建立有效“谁检查,谁负责”的机制,对工作不负责的要充分履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案件防控业务技能培训,不止只要学习监管法规,还要学习和了解新业务,掌握新技能,熟悉各项业务的风险要点和流程,努力确保案件防控检查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一、档案工作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的定位

1、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始终具有政治性

我国档案工作的政治性,首先体现在管理体制上。最高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国家档案局的隶属关系虽然在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之间数次调整,但实际工作关系上更偏重于接受中办的领导。姑且不论其利弊,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重视。其次,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也有“政治性”因素。比如在对档案实体和档案内容严格“管控”基础上的适度提供档案利用等。另外,从《档案法》的若干表述中同样可以看出“政治性”内涵。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都证明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不是普通的管理工作,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因此,档案工作者理应关注廉政建设,中国的档案工作理应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构成。

2、强化档案工作可以规范党政人员的行为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和谐社会的关键特征是“行为规范”。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国家公务人员,其行为的规范,一方面靠自律,另一方面靠法律和制度约束。特别是党政干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如果恣意妄为,损害的不仅是个人的政治生命,还会影响民众对党和国家的信心。那么,如何证明党政干部的行为是否规范,是否严于律己?对此,档案工作责无旁贷。

《实施纲要》提出,要“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档案工作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传统档案工作偏重实体管理,档案作为备查凭证,对党政人员“行为规范与否”能起到一定的“事后监督”作用,但不能很好地适应廉政建设的“预防”原则。当前,档案工作改革模式之一就是档案工作“触点”前伸,让档案工作成为本单位核心工作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普及,文件和档案成为一个连续体,档案人员可以在业务流程中实时掌握工作进程信息,从而适度掌握包括党政干部在内的各类人员的行为信息。在这种模式下,人的行为不再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处于制度化流程的控制范围里。例如为了规范干警执法行为,增强依法办案的自觉性,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不断完善创新执法档案工作,并将其涵盖全部执法职能、全部执法过程和全部执法人员。为了强化对办案过程的监督,他们建立了《检察干警廉政信用档案实施办法》、《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实施细则》、《干警个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每名干警设立廉政档案,实行“一案一登记、一案一测评”。他们要求办案人员在案件办结十日内填写《办案纪律检查卡》或《廉洁自律卡》,如实反映本人在办案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办案纪律的情况,交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时,由办案部门兼职纪检监察员及时填写《办案纪律监督卡》或《执法监督卡》,寄送有关单位和人员,征询意见,接受外部监督②。这是档案工作服务公众、为民主法治建设服务的生动范例,从一个特定角度起到了预防腐败、规范政府人员行为的作用。

3、档案工作能够为惩治腐败提供坚实的证据

切实执行档案法规,充分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可以为廉政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例如2004年对毕节地区房产局局长陈伯谦进行的调查中,由于陈安排他人将部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销毁,相关部门的调查遇到很大困难。陈坚信证据都被销毁,其同伙也不会出卖自己,所以咬定自己“清白”。然而检察机关还是从档案中找到了蛛丝马迹。虽然“零口供”,法院依然认定了陈的犯罪事实。检察机关有一次为了找一个犯罪证据,在房产局下属分公司档案室查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一份陈签名的文件,证明了一宗陈贪污16.5万元的事实。③这证明档案信息很难彻底销毁干净,档案的内容会从多个侧面证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行为。因此切实保障档案工作的纪律性,可以对完善“制度反腐”做出独特贡献。

二、当前档案工作体制和指导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执法检查侧重安全保管,缺少内容检查

我国有包括《档案法》在内的一批档案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年也开展执法检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档案法规中原则性条款多,操作性条款少;档案执法程序缺少法制化规范;执法检查流于形式,执法威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档案工作的理念有关。《档案法》规定“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制定本法”。这里用“管理”、“收集”、“整理”、“保护”等词强调档案工作重心是“保管”,而对档案“利用”的重视不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档案执法注意力集中在档案进馆、档案整理、档案制度及库房条件等方面,对档案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档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政府行为、党政领导及公务员的行为是否合法,执法检查却很少涉及,而这恰恰是档案执法检查最应关注的要点。加强对档案内容的检查,可以及时追溯政府行为、党政干部和公务员行为的合法性,预防贪腐。

2、档案工作重点偏重实体保管,缺乏对业务流程的事前控制和监督

2007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这让档案工作者深受鼓舞。但档案界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更宽泛。档案工作应当拓展职能,利用档案为党和政府的现行工作提供实时、主动的服务,甚至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流程监督和事后评估。归结为一句话,即档案工作要与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同步,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在2004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王刚提出“要在提高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服务的效率上动脑筋”,这本身就是对档案工作职能拓展的创新思维。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控制”有预防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档案工作在“制度反腐”中可以适度发挥这三种监督(控制)作用。比如档案部门会同业务部门制定文件规范、文件处理流程就是预防控制;借助电子政务与信息化系统,档案人员以管理员身份掌握文件处理进程(也是业务工作进程)就是同步控制;通过对文件、档案内容的审阅和鉴别,档案人员可以评估并及时反馈党政部门业务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行为规范性就是反馈控制。但目前档案工作的上述控制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3、业务工作中的文档流程规范化程度不够,执行不够严格

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增强政府服务职能,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的决策要规范化,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而证明政府行为是否规范,要靠文件和档案。要让公众参与决策并监督政府行为,要靠政府信息公开,也就是政府文件和档案的开放。这一切都建立在文件和档案内容的完整、准确、真实的基础上,而文档内容的完整、准确、真实又建立在政府工作中的规范化文档操作流程基础上。既然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文件和档案是“连续体”,那么档案工作的控制功能前伸到文件形成、使用、流转过程,就是“工作流”管理的必然。可见档案工作对“工作与人”负有控制与监督责任。2003年中纪委、监察部、国资委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决策和管理行为……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这里所说的“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必须包括“文件和档案操作流程”。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配套制度,或有制度却不严格执行,一方面导致“一言堂”、“一支笔”、“拍脑壳”等非科学、非制度的行为屡屡发生,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文档质量不高,在需要发挥凭证作用时“查无实据”,无法追溯。上述现象在各类组织中仍普遍存在,是反腐制度体系的“短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加强档案工作完善反腐制度体系的建议

1、站在反腐倡廉的高度加强档案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要让档案工作成为“制度反腐”的有力武器,首先要自上而下重视档案工作,充分认识“规范的”文档处理流程的控制与监督效用。在此基础上,完善档案工作法规,提升档案制度与规范的层次,强化档案制度与规范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使档案工作的监督(控制)功能从“幕后”走向“台前”。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在专门的廉政建设制度中申明对文件与档案工作流程的硬性要求,凸显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预防腐败功能的重视;第二,站在新的高度修订、完善包括《档案法》在内的专门性档案工作法规,增加档案工作的预防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条款;第三,各级领导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强调档案工作的控制职能,提升档案工作地位;第四,鉴于对文档的处理是各类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科学、适度地在各种非档案的专业法规和制度中增加文档操作规范化要求,让每一个责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同步、高质量地完成对文档的操作;第五,从司法的角度,开展对销毁、篡改文件和档案等违法行为的定罪与量刑研究,显示司法对此类违法行为的重视。

2、加强对党政业务工作中文件形成过程的控制

《实施纲要》提出,要“完善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有关制度。……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和监控机制。”在这里,“完善制度”是预防控制,“建立监控机制”是过程控制,“加强后续监督”是反馈控制。每一个控制阶段都与档案工作密切相关,因为每一项业务工作都伴随着文档的形成、签署、审批、流转、使用、归档、反馈,也就留下了“政府共同行为”规范与否的追溯途径。

在这里,要着重强调文件归档之前的过程控制。文件在归档之前要经过多人签署、使用、传递,必须明确每个责任人对文件的处理权限与要求,并签名为证。这看上去繁琐,但恰恰是相互监督,对反腐倡廉具有毋庸置疑的意义。比如2003年完工的“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之所以被广东省纪委和监察厅评为“廉洁工程”,与工程指挥部对文件与档案工作的重视有直接关系。他们尤其强调文件与档案的规范化审批。在工程文件变更时,制订了“集体决定,分责办理,按职会审”的制度,“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每个人都没有绝对权利”④。可见,只有按规范形成文件、审批签署文件、按文件指令处理各种事务,并最终严格完成文件归档,才是档案工作对“依法行政”的“保驾护航”。

3、加强对党政干部文件归档控制和离任前的档案移交控制

《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虽然也有上级,但日常行为往往无人监督或无人“敢”监督。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这种情况会逐步改变。对档案工作者来说,要发挥事后监督的功能,就要借助档案内容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这就涉及到文件归档。领导干部通常是文件流转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有些领导因为利用方便,或是忘记归还,将文件和档案长时间放在自己手里,而档案管理员也不便催促归档或归还。也有些领导干部由于主观原因不愿意将文件归档。党政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和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组成部分,不能存放在个人手里,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归档。国家应当对领导干部的文件归档和离任档案移交有所规定,这样档案工作者才能“底气”更足。

4、加大档案执法检查力度

加大档案执法检查力度,有两个方面: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纪检、监察等)开展联合执法,增强档案执法力度;二是加强档案执法中的内容检查。这是两个比较难的工作领域,但又是档案工作法制化的趋势,是档案工作为反腐制度建设做贡献的切实步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在对党政机关进行档案执法检查时,商请纪检、监察部门派人参加执法小组,形成执法“联动”。第二,在探索进行档案内容检查时,可以从检查文件和档案的处理流程入手,先重点检查文档的签署是否齐备、办理的程序是否规范、归档的文件是否齐全等,以“事后监督”的方式对依法行政做出客观评估。

注释:

①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中委[1985]29号文件)。

②《区检察院强化执法档案工作促进队伍廉政建设》,宁波市海曙廉政网,2007年9月18日。

③《昔日亲信一一出庭指证 “零口供”贪官难逃罪罚》,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 项目成本 有效控制 措施

在我国经济及公路建设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也面临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与处理,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工程建设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在国内公路工程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中,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是检验施工企业整体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关键项目,也是解决公路工程市场不竞争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的分类

目前,在国内公路工程的项目成本控制中,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分别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并且加强了政府及相关职能们的监管力度,以保障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在各类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转移费用,以及劳动者通过必要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等。成本控制是公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的效果和实际意义。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具体包括: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消耗的建筑材料、预存材料、基础结构配件的采购、存放、管理等基本费用,以及施工人员的开支、工程机械设备的采购等项目的开支。目前,国内对于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的分类主要依据管理要求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预算成本

一般情况下,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计划在正式实施前,都要由工程设计单位制定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预算成本方案,预算成本是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并直接关系到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公路工程项目预算成本方案的制定中要将施工环节所可能发生的所用经济支出都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利于工程项目建设方、监理单位及时进行全面的核算,并且准备充足的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二)计划成本

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计划成本是指在预算成本方案通过审核后,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具体成本计划方案,并且以计划成本作为组织施工和调配工程资金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公路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施工计划成本与实际支出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及时对计划成本进行有针对性的革新与完善,防止因计划成本的问题,而影响到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三)实际成本

当公路工程项目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以后,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也就接近于尾声了,但是并没有完全结束。公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人员要结合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资金状况,制定一套实际成本报告,将其作为计算工程项目经济收益的基础,并且为今后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和记录。

二、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有效控制的措施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中成本控制理念的不断革新与完善,以及对于国外先进经验的吸收和借鉴,现已基本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行业的项目成本控制模式及体系。但是随着国内公路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出现,对于项目成本控制工程的效率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在我国今后的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一定要加强对于有效控制措施的研究和探讨,并且积极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促使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成本控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目前,在国内公路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中,成本控制方案的制定中较多借鉴了国内外建筑及公路建设行业的经验,但是普遍缺乏与实际需要的结合,也是导致国内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化、合理化与客观化的基本原则,进而实现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

(二)科学处理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在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关系的科学处理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在现代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施工企业对于进度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专业的部门和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监督,而对于成本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则多缺乏严格的监管,进而导致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之间出现较大的矛盾性,进而形成工程项目整体管理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对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而言,一定要加强对于成本控制的深刻认识,并且将其与施工进度控制紧密联系,在合理的进度安排中实施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案。

(三)细化成本控制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在国内现行的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中,在具体项目和内容的制定中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弊端,这是导致成本控制措施难以在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深入贯彻与执行的。在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化成本控制理念的应用,进而实现成本控制措施的全面性与科学性。特别是在公路工程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时,施工单位造价管理部门要结合设计方案对相关成本预算方案进行全面的审核,特别是要提前预估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资金问题,以便及时可以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完善。在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中,只有将各具体项目和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才能保证工程项目按照设计方案展开施工,进而在保证工程项目整体进度和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控制效果的最优化。

(四)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的监理

国内的公路工程项目监理工作多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监督与管理,而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则处于相对忽略的地位。。特别是在公路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中,监理单位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于施工单位所提交标书中的主要技术方案做出必要论证,进而协助施工单位寻求最为经济、可靠的成本控制方案。同时,为了满足公路工程项目成本优化与控制的要求,工程项目监理单位要在不断完善自身组织结构与工作职责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监理理念及方法的运用,逐步加强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的系统控制,进而促进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