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静(1969- ),女,陕西兴平人,河北北方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操作系统与软件测试;赵志升(1965- ),女,河北张北人,河北北方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软件工程、数据挖掘。(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5-02

软件测试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与软件开发齐头并进的专业技术。软件测试工程师承担产品功能、性能、可靠性、易用性等全方位测试,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保证企业信誉,是当前IT业界需求量骤升的热门人才。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在产品功能和性能测试领域仍然存在着严重不足,软件测试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培养大量的具备专业素养和高层次技能的测试人才,更好地推进我国测试行业和测试技术的长足发展,是高等院校必须担负的职责。

一、国内软件测试专业教育现状

自2000年软件测试技术在我国兴起至今十余年,软件测试人才随着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专业的软件测试机构、测试网站及测试技术培训机构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逐步设有本科阶段软件测试方向的专业。2011年11月,由教育部主办的“2011年高等学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论坛”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对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及测试领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1.社会培训模式与现状。当前国内业界一些知名网站主要承担起测试人才的培养职责,如51testing、达内科技、北大青鸟等,为测试行业输送了大批动手能力较强的测试人才。针对性很强的短期教育模式是社会培训的特色。培训机构通常按照助理级、初级、中级和高级测试人员安排培训内容。诸如北大青鸟等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引进欧美的混合教学模式,采用“理论知识+分模块项目实践+全真项目实训+职业素质训练”的模式,形成一个科学并且实用的培训体系。培训机构通常设立自己专用的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远程授课与集中化分期分班授课方式,在半年到一年的较短时期,培训出上岗快、操作熟练、针对性强的应用人才,而且很多学员直接通过测试工程师面试,并在后期工作中累积了较深厚的测试经验,成为测试领域的支撑力量。培训课程主要内容涵盖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与Web编程、数据库管理等专业课程,实训环节应用主流的测试工具,如Winrunner,Loadrunner,Rational Robot等。着重于实用性的项目实践和开发是培训机构与高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参加这些培训班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岗前培训的主要途径。

2.高校专业教育现状。软件测试技术要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不能仅依靠社会办学,高校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体系能够为学生奠定一个更加扎实和科学的专业基础,并对测试技术本身的学科化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三年来,软件测试技术作为专业课程逐渐在多所高校开设。目前,多数高校将“软件测试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交叉课程主要为“软件工程”。当前一些高校开始申报软件测试专业,但是软件测试技术的学科化发展目前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1)缺乏丰富的理论支撑。软件测试目前仍是发展中的计算机技术,专业论著少,适合于高校的教学材料非常有限,并且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不规范统一,论点少并缺乏依据,实验指导教材匮乏等问题。另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相辅是理论体系的必要部分,测试技术与计算机领域诸多技术关联,相互结合教学是当前教改面临的问题。(2)目前通用性测试平台仍未完善发展与普及,在高校中缺乏结合教学实验内容的通用的实践平台,实验环境单薄。多数高校停留在泛泛讲授几个热门的测试工具的阶段,缺乏成熟、实用的测试环境来实践完整的测试项目。(3)教学模式上存在严重缺陷,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比例小,测试项目实例缺乏;理论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和手段陈旧,脱离测试技术发展的实际与市场应用;不重视对学生从事软件测试职业素养的培养。尖端技术的学科化发展是高等院校的职责,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

3.当前推进测试技术应用的其他途径。除了专业公司培训和高校培养外,当前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还依赖于多种良好途径:校企合作、技术沙龙、测试专业微群、社会信息辐射等。新兴技术发展需要社会传播产生的广泛影响力来推动。以MPD(亚太软件研发团队管理)峰会、51testing等领衔的线下技术沙龙活动和巡回演讲,聚集了很多高端的测试人才,相互学习交流,积极推进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一些较有影响的网络微群提供测试技术的交流和分享,如软件测试、敏捷测试、落地微群等,大量的测试人员和测试工程师提供测试过程管理、测试工作总结等资料,有很强的借鉴性。

软件测试行业的人才匮乏仍然是当今的重要问题。依照行业需求,软件测试人员配备应是软件开发人员的2倍,而目前我国软测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却仅在15至18之间。以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为主,实现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是当前软件测试行业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设置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并合理安排与协调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建设科学完整的软件测试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需要多方考证借鉴和不断探索完善的工作。

1.课程设置。软件测试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对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在测试模式、测试方法上与软件开发的模式、开发平台直接相关。学生必须对操作系统、软件的逻辑结构以及物理存储过程、操作实现方法达到一定深度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硬件的拓扑结构、物理结构要也需要尽可能多地熟知。在软件测试行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是拥有高敏感能力、高发散能力、高分析能力,而这些都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建设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应契合技术发展、学科发展与从业需求。经过多方考证,下表所述课程囊括的专业知识对于高层次的自动化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必不可少。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很强,一些专业课程可以相互结合教学。比如语言类,Shell等可以结合到UNIX/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中,HTML/XML可结合到.NET以及网络技术等课程中,PHP融入Web服务器配置等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等,避免专业内容交叉而造成的重复教学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软件测试的思想广泛地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中。如在各类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程中引入单元测试的思想,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强调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增强软件质量管理意识。当前微软、苹果、惠普等软件公司都推出完整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平台,从硬件、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到用户应用软件,基本上提供一条龙服务。以微软为首的测试框架开发也日趋成熟。高校需要从专业建设角度考虑,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汲取众家之长,将尖端技术和主流应用平台作为专业教学内容,在有限的学时之内统筹安排,让学生形成一个专业学习的整体思想,做到知识累积层次清晰、得到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随着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设置需要不断更新调整,既要考虑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研发需求。合理选择、科学地纳入新知识到专业课程中,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的无止境的工程。

2.教材选择。教材选择应当宽口径,除了主要教材之外,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助教材和资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这方面要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期、分阶段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联的专业资料,并汇总论点和典型实例展开讨论,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能力和探索精神。另外,教材选择应把握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与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培训资料等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有经验的测试工程师撰写的技术开发、测试报告与测试总结等书籍资料,是完善和填充教材的重要知识源。

3.实验教学规划。(1)实验教学内容,应包括两部分:测试框架应用和测试项目实践。前者是指基于实验室配置的测试框架,选择针对操作系统或者客户端软件、网站等的服务性能测试案例,编写一些通用的测试脚本,在测试框架上实现完整的测试流程。后者是指选择实际的软件测试项目来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在测试项目实践中,需要提供给学生被测试的软件系统代码以及软件开发综述,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等文档,便于学生真实地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测试流程。项目实践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分别设置测试经理、测试负责人、测试人员等角色,依照测试用例设计、测试任务管理、测试计划实施、测试过程监控、测试日志与测试报告管理环节,安排角色各司其职,协同完整测试项目,并对被测软件系统做出质量评审,撰写格式规范的质检报告。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常用测试工具,如单元测试工具NUnit等应用,提升学生的项目管理经验和软件测试技能。(2)实验教材选择:实验教材选择应参考社会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训资料,选择基于主流测试平台的项目实例教程,并结合测试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和高校测试环境,广泛筛选辅助资料,设置测试项目,丰富实验教材的内容。(3)实验环境配置:搭建面向高校教研的通用测试环境。当前各类测试平台及测试工具不断推出,种类繁多,但针对性较强,应用性能受到限制,缺乏可被广泛普及的通用型测试平台,导致测试过程缺乏通用性和稳定性、测试标准设定和测试价值评估无法明确等问题。建立一个通用测试环境对高校的实验教学和专业研究十分必要。通用测试环境应囊括软件测试管理平台、回归测试平台和性能测试平台功能。提供软件的文档审查、安装测试、功能性测试、易用性测试等测试项目,并能提交形式内容规范的测试报告。通用测试环境搭建需要高校结合专业研究项目实施二次开发。

三、面向从业需求的教学改革

1.注重面向市场应用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知识+应用+研究”的混合型课程体系结构,为学生从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担负起科技职能,并进一步从事测试技术开发与研究奠定基础。软件测试课程体系改革应基于不断发展的测试技术以及社会测试岗位的能力需求,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测试技能、项目分析能力、探索开发能力等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2.注重面向从业需求的教学实践改革。面向从业需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校与自己的合作企业签订培训合约,建立人才基地,共同开发软件和培训人才、交流人才,是教学结合实际应用的最佳模式。围绕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流程中对软件测试的完整过程与实施细节、管理机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测试经验,便于学生日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在专业技术岗位发挥人才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不能忽视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素养、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实践与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将来从事测试行业的职业素养。应结合社会对软件工程师的岗位需求,设立面向毕业生的专项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培训、竞争意识培训、沟通与协作技巧培训和就业指南等,是极具实效且必要的教育内容。依照国外标准,软件测试工程师应与架构师处于同一等级。从事测试行业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的个人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高端的自动化测试。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钱丽.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2(1).

[3]顿煜卿.软件测试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4).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软件开发项目的人员组织形式及存在问题

(一)软件开发项目的人员组织形式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个人素质与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要对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同时,软件开发的组织结构应与软件项目开发模式、软件产品结构相对应,使软件开发方法、工具与人相统一,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复杂性。可以按照树形结构对软件开发人员进行组织。树的根是软件项目经理和项目总技术负责人,可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担任。树的结点是程序员小组。为了便于项目管理,树的结点每层不超过7个,并在此基础上尽量降低树的层数。程序员小组可以按主程序员进行组织,由主程序员负责小组全部技术活动的规划、协调和审查。小组其他成员,如后备工程师,是主程序员的助手,必要时可以代替主程序员领导小组工作,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程序员小组之间和小组内的程序员之间的任务界面必须清楚,并尽量简化。如微软公司的编程人员共分为5个等级,最高等级只有5人,WindowsNT,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核心开发队伍只有10人左右。内核程序由核心人物亲自编写,而提供软件开发工具的队伍则多达2000人,编写各种程序模块的编程人员也有1000多人。

(二)存在问题1.人员流动性过大,人才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软件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为33.3岁,普通软件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8.4岁,65%以上的受调查人员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由此可见,软件项目从业人员以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这些人有更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个人约束力差、眼高手低等不稳定因素,一些自认出色的从业人员对公司稍有不满就会离公司而去,造成项目人员流动频繁。再加上高级研发人员缺乏,一般编程人员过剩,更不利于员工培养和人力资源维护。2.绩效评估不合理许多软件项目缺少完整、系统的绩效管理机制,比如,对个人绩效评估的实践、考核结果大多只为评价员工工作态度提供参考,最终绩效考核变成员工出勤记录。软件项目缺乏绩效考核,不能充分反映出项目成员的付出,有一些项目虽然对项目的投入和项目进度进行绩效评估,但没有和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这时,有无绩效评估结果一样,同样不利于团队建设和人员稳固性的增强。3.培训不足由于培训方式落后和培训管理手段不成熟等原因,软件项目一般对成员培训较少。项目成员认为在项目组中没有机会学到更多东西,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导致软件项目人员流动频繁。而由于人员流动频繁,项目更不愿意为员工培训投入时间和金钱,当需要人时就直接聘用,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软件开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招聘策略招聘是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的第一步,也是人力资源建设和开发的重要步骤,是吸引优秀、适合人才的重要途径,作好招聘工作是保证人员质量的重要环节。项目组配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筛选简历和面试评审环节的工作,根据项目需求挑选简历和设计面试考核问题。与往常面试题目相比较,根据项目需求的不同,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适当增加对某方面能力的考核。不能达到能力要求的面试者,不予以录用。

(二)培训策略1.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公司测试标准与规范,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公司测试业务、人员、公司整体、各部门介绍,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公司办公与测试环境配置,测试基本理论、测试流程与测试案例(测试方案、测试计划、测试报告、缺陷报告等),工作流程、工作表格、测试文档的标准模板等。所有参与培训的人员要在培训后的入职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考试合格率要达到100%。2.内部技术培训由于各部门承担的测试项目类型不同,对员工技能要求也不同,因此,毎年各部门、各项目组也会根据自身需求,组织与测试项目相关的内部技术培训。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实践;Java实训方案;实训项目;实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3-04

笔者拟结合Java教学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提出了“Java实训方案”。该实训方案,主要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实践,开展项目实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项目训练,让学生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场景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实习要求。在实训中,学生将参与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了解一套软件开发流程、熟悉一种编程框架,提升软件开发的整体素质,培养成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1 实训项目团队模型

实训项目中项目团队采用统一的模型,包含固定的项目管理角色:项目总监、项目经理、软件开发组长、软件开发成员[2],还有由学院统一配置的、独立于实训项目组的质量保证组,为项目组提供指导和质量保证。项目小组包含4~6名学生,最多不超过8名学生,以保证项目小组符合当前的最佳实践。在项目开发小组中,一般不固定区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配置管理等角色,可采用轮流和交叉的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这些角色,获得多种角色的开发经验。实训项目团队模型如图1所示。

项目总监:由学院实训中心领导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监督;

项目经理:由Java任课老师担任,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订项目计划,并进行跟踪管理;

开发人员(学生,对项目经理及项目负责);

需求分析员:负责系统的需求获取和分析,并协助设计人员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架构设计:负责系统设计工作,并指导程序员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

程序员:一般模块的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并交叉进行模块的白盒测试;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测试人员:进行项目各阶段的测试工作,包括模块测试(白盒测试)、系统的需求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工作。(对用户需求负责)

2 Java实训方案

2.1 实训内容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在“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通过“Java实训方案”,可以达到“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相互协调的培养目标。

“Java实训方案”将以项目研发为主线,以项目管理过程为主导,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技能培养”和“工程意识培养”,进而在企业研发的氛围下体验项目研发流程和行业需求。实训的内容也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工程知识等内容,同时体验企业的项目研发氛围和职业要求,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践项目经验。

在Java实践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项目库,可选择难度、规模、行业、涉及课程等不同的实训项目,学生也将在行业领域、工程管理、IT技术等方向逐步提升,逐步过渡到严格的企业管理环境中,与市场接轨。“Java实训方案”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教学的内容将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和理论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和项目开发是交叉进行的,通过实际项目需求来带动理论课程教学,并在内容上有机结合,以实际需要来驱动理论课程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升学习效果。

2.2 实训进度安排

Java实践为80学时。实施过程分为开班、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项目验收、结业等八个阶段。其间安排了大约1/5的理论课程,梳理学员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员进行实际项目开发。“Java实训方案”流程如图2所示。

2.3 理论课程

在“Java实训方案”中,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补充,结合基础知识、先进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并辅以企业职业素质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先进软件开发方法和最新技术,具备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础部分:课程知识单元覆盖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核心内容。

2) 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CMMI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为核心,融入实践和实际案例,覆盖IEEE的系列软件工程标准以及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软件工程实训中包含有如下理论课程如表2所示。

2.4 实践项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Java教学的特点,按6~7个人一个项目的规模,选定如下2个项目,供学生选择。

2.4.1 中国民航机票预订系统[4]

电子商务类。开发一套国内机票售票系统,要求能通过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该航空公司的营业网点为顾客提供航班查询,购买机票以及退票的服务。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当顾客到达营业网点后向航空公司营业员提供出发地,目的地和出发日期,营业员根据以上信息,查询满足条件的航班,输入乘客信息,以及舱位信息,然后执行出票操作。该系统在营业网点内能够完成营业员登录,查询航班,出票等功能;在航空公司内部能够完成添加或删除航班,添加或删除营业网点,添加或删除营业员等功能。

2.4.2 超级连连看

网络游戏类。连连看游戏顾名思义就是找出相关联的东西,该游戏对一堆图案中相同的图案进行配对,在一定的规则之内可以做消除处理。

3 实训制度管理

3.1 企业管理制度

包括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1.1 周报制度

将实训开展的情况,每周形成报告,总结上一周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周的计划安排。

3.1.2 例外报告

在实训过程中,出现例外情况时,将临时召开例外会议,讨论例外情况和处置办法。

3.1.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总结,评估实训成果,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3.2 项目管理制度

3.2.1 工作日志

学生应每天记录工作日志,记录实训过程和每天的工作内容,记录碰到的问题以便在会议上进行讨论。

3.2.2 每周例会和周报

每周例会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总监参与讨论,总结上一周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并确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每个学生应填写个人周报,项目组长负责填写项目周报。

3.2.3 阶段总结

在项目里程碑到达后,应组织会议进行阶段总结,报告阶段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并提交阶段总结报告。

3.2.4 评审制度

实训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成果应采用评审的方式确立。

3.2.5 项目结业总结

学生应在项目验收后,进行实训个人总结,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4 结论

“Java实践方案”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行业需求,采用企业化或准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实际的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5],使之成为具有较高开发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秀,姚瑞霞,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Z].易思博,2010.

[3] 陈刚.Eclipse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需求;分析;探讨

软件产业和相关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长江三角区域经济的转型,软件服务外包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软件开发是软件服务外包的重要内容,也是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而软件测试也成为了外包行业中最主要的工作岗位之一。软件测试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术,这些都是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一、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育越来越强调实训,需要高校学生不仅掌握好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各种研究打好基础,而且需要高校学生掌握实际的工作技能来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软件测试教学也是如此。软件测试课程应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二、软件测试课程目标

为了更为清楚的表述课程目标,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价值,本课程采用表现性课程目标表达方法,即不再采用“掌握……”、“了解……”、“熟悉……”、“具备……职业能力”等传统的课程目标表述方式,改为按照情境教学方式中所能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以项目作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设计测试项目载体是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测试项目既要有在企业中应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又能最为有效的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从而达到课程的目标。

三、软件测试课程改革方案探讨

(1)关注行业动态,让学生正确认识测试职业。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之前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近来,软件工程界趋向于认同一个新观点,即软件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包含测试,软件测试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40%以上,由于测试的重要性,它慢慢的发展成一个行业,并在迅猛的发展。学生普遍对软件测试这个职业存在认识偏差,觉得测试就是文档,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这种错误思想需要教师从课程开始给予纠正引导,以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客户中国工商银行举例,在4000多人的研发队伍中,软件测试人员就接近1000人的规模,而且测试团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之中,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光明的就业前景,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2)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是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开发来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掌握软件测试的相关基本岗位能力。二是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三是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验实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四是在实训课程中应将学生编为几个小组,按行业实际将他们分配角色,该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3)校企合作,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软件测试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学校教育与企业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软件的测试流程、方法和技术等,毕业后立即就能上手。

职业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有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提高,又保证了教学中对软件测试项目案例的需要,让学生更贴近专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由教师带队,请企业中的软件测试工程师指导,这样更便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当前行业中最新的测试方法和最流行的测试工具,接触企业中实际项目。

参 考 文 献

[1]匡青,朱宜炳.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软件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自2014年11月外国语学院与东软睿道公司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之后,双方积极努力开展了本次软件测试培训课程,旨在培养“外语+涉外服务外包”方向的中高端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在本次的软件测试课程培训过程当中,外语专业学生踊跃参加,积极互动,获益匪浅。

【关键词】

涉外服务外包;软件测试;外语

一、研究背景

2014年9月,东软集团下属子公司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动与沈阳大学日语系联系,希望日语系能够派送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去东软(大连)分公司进行毕业实习,人数越多越好。但是我们却缺少一个平台在我们和企业之间架一座桥,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新兴行业,进而给我们以后的实习就业多提供一个选择。通过本专业学生与相关企业的洽谈沟通,在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方向之后,再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即将毕业实习的学生,从而构建一个连结学生与相关企业之间满足互相需求的桥梁。结合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创造性的解决了“语言+技能”的结合问题,促进了外语专业由原来的只培养单一的语言人才到应用技术型涉外工程人才的多方面培养,使得在毕业实习、就业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这样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具有极大的新生命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其次,它不是假想和虚拟的项目是一个已经正在进行和有了受益者的项目。另外,本项目的首个合作者—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正规的IT企业并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能够给予该项目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并能确保该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树立完成。该项目的最大意义在于解决了长期困扰外语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即“外语只是工具,不是专业”。不仅有利于我们日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我们学生的前途发展。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根据IT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学生团队和企业合作的方式,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创立一个“学校培养学生技能———学生团队提供相关实习就业信息———学生在实习阶段准确找到相关企业实习就业”的模式。给要参加毕业实习和就业的同学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促进外语学习者的就业。具体来说,我们在培训课程的最后一节课进行了问卷调查,填写之后当场收回,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5份,教师调查问卷1份。

(二)调查研究的目标此项目的内容是通过我们团队与国内的知名企业比如像东软集团这样的大量需要涉外服务外包人才的机构进行协商洽谈,收集相关企业的人才招聘信息,以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基点,向即将要参加实习的同学提供准确信息。促进培养面向涉外服务外包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涉外工程运用能力,实现人才从单一的“语言”到”语言+技能“模式的转型。了解外语专业学生对软件测试课程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了解授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今后课程的建议。

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一)主体情况分析从接受课程的对象来看,96%为大二和大三学生,说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目前的阶段中对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了大致的轮廓,同时认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去辅修一门其它的专业,为自己未来的就职提供保障。参加此次课程的大一学生仅占4%,大一的学生初入大学,还没有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参加课程培训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市场需求了解一般,处于模糊状态。说明在当今大学课程中,没有将课程和就业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二)数据分析及问题归纳在调查学生中有28%的学生对软件测试工没有有兴趣,但是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有40%的学生提升了对软件测试相关工作的兴趣。这说明学生在此次课程培训中,有很好地了解软件测试工作的意义,及明确了软件测试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但是毕业之后想从事计算机方面相关工作的学生仅有12%,还有76%的学生不确定是否从事软件相关方面的工作。说明很多学生对以后的职业规划还不是很清晰,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发展前景,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就业的发展空间。从学生对本次课程培训的反映来看,有76%的学生认为此次课程意义重大,但是仅有8%的学生对软件测试有了明确的了解,还有56%的学生对软件测试概念模糊,掌握内容有限。这说明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很好的去对学生进行测试,忽视了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测试,及时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牢固并能够很好地运用。有36%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开设时间晚,不利于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软件内容。说明软件测试课程应及早的和学生的相关专业结合,明确未来的职业规划,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掌握并且很好地运用软件测试的相关课程。从学生的出席情况来看,有64%的学生按时出勤,36%的学生存在缺席情况。这说明在课程中应对学生施展强制的出席规范,同时对课程加以调整,提升学生的上课热情,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地出席,以保证很高的出席率。

(三)课程效果与反思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软件测试课程和外语专业的结合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反响,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以后的职业选择。也可以看出在学生本专业的课程上加上软件测试课程,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及发展前景。此外,上学期完成计算机相关方面的培训课程,日语专业12级10人获得证书,13级6人获得,14级1人,其余8人为英语专业二外为日语的学生。本学期的微运营的培训已经开始,并接近尾声。共有46名学生参加。另外,截至目前,我们团队已经收集到了一定的涉外服务外包的就业实习信息。已经提供给即将进行毕业实习的12日语和英语的同学。对于该课题研究,在2015年5月、6月、9月和10月全体组员进行开会,讨论项目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与此同时,又与东软的企业专业人士联系,共同探讨此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得注意事项。积极督促项目组成员收集与涉外服务外包行业相关的实习和就职信息。在10月份的会议上,建议组员建构一个微信平台,设计微页,在毕业生中宣传。得到了组员的一致认可。他们现在正在积极推进微页的设计。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存在的消极和惰性问题,通过主动与学生联系,耐心细致地谈话和指导,消除了这些现象。

三、加强涉外服务外包人员培训积极性,及时调整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