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毕业赠言

研究生毕业赠言

研究生毕业赠言

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第1篇

高校教育捐赠文化是高校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管理、规范由社会和校友自愿捐赠其财产资助高等教育所形成常态化的文化氛围。在校生未来捐赠亦指校友捐赠,源于对母校的深厚情感,自愿将其所拥有的财产赠予母校来发展教育事业,具有无偿性、非交易性、社会公益性等特点。[1]校友捐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充分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在教育筹资活动中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Johnstone)将校友捐赠影响因素归为四个方面:大量富有的校友和朋友、有利的税收政策、高等教育制度支持和优良的捐赠文化传统。[2]其中,捐赠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校生作为学校未来宣传和展示学校风采的校友资源,学校要为其营造良好的教育捐赠文化氛围,有利于在校生毕业后为母校筹集资金,促进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2015年12月30日,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至今,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赠总额达171亿,约占中国大学接收社会捐赠总额的31%,全国共有30所高校突破1亿。[3]可见,我国高校校友捐赠总量在不断地增加,校友捐赠是教育捐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校友对母校教育事业的认可、支持和关注。本研究在高校教育捐赠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西北工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际调研,正式调查于2015年8月完成,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回收问卷138份,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100%。

2在校生对高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认知情况

2.1在校生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了解情况

调查显示,80.43%的学生对奖助学金情况只是有一些了解。了解途径包括听老师、同学提过(56.53%),学校宣传得知(30.43%),自己主动查找了解(13.04%)。还了解到,59.42%获得过奖助学金的同学也并未有意识去主动了解所获得奖助金的情况。高校教育基金会是各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载体,主要工作包括向社会筹集捐赠资金、对捐赠资金进行有效地资本运作及发放奖助学金等。而对学校教育基金会的了解情况,不知道学校有基金会的存在(36.96%)、有所耳闻(33.33%)、比较了解(24.64%)。在校生在缺少对学校捐赠文化活动、机构了解的情况下,未来是无法产生捐赠动机的。

2.2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评价

在校生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其教育捐赠观念的偏差。69.64%获得过奖助学金的同学认为奖助学金并未起到很大作用。关于“募捐活动作用大吗”,认为作用一般(61.59%),作用很大(34.78%),作用不大(3.62%)。调查显示,87.68%的在校生认为学校捐赠资金对有困难的学生主要是起辅助作用。可见,学校对筹资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困难学生起的帮助作用较小,未取得教育捐赠文化活动应有的成效,对在校生未来捐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3教育捐赠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和捐赠意愿

关于“学校组织的募捐活动参与情况”,经常或偶尔参加(97.10%)、从不参加(2.90%)。这说明大部分在校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募捐活动,愿意为母校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关于“校友讲座的参与情况”,偶尔参加(77.54%)、经常参加(6.52%),从不参加(15.94%)。这说明学校校友讲座的组织,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校友讲座吸引力不够,使得在校生对其并不是很感兴趣。而在校生作为学校未来的校友,在校期间的这种经历对以后是否会经常回母校看看,是否会为母校捐赠有着重大影响。关于“是否愿意为学校做贡献”,愿意(78.99%)、不愿意(3.62%的)、视情况而定(17.39%)。在校生的教育捐赠意识是其在校期间对高校教育捐赠文化的认同、判断而引起的参与意识。[1]人们的捐赠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捐赠行为。在校生的捐赠意识淡薄是影响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优化路径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支持高校教育捐赠和校友捐赠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政策平台,如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41号),在民政部登记设立的社会组织,如高校的教育基金会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本研究在实证调研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高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优化路径。

3.1培育在校生的捐赠意识

(1)加大高校筹资活动宣传力度。高校要充分把握学生在校的时间,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学校网站等信息渠道或者举办校庆、校友讲座等重大活动,介绍学校的奖助学金等教育捐赠情况、学校捐赠机构建设情况、学校发展的最新情况等,宣传学校取得的成就,强化在校生对学校教育捐赠理念的认同,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能够凝聚更多在校生及校友的关注。(2)加强学校人文关怀。学校要充分利用在校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自我展现意识等特点,通过吸引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丰富其在校经历,从而培养学生对母校的感情;还可为学生参与班级、学院及学校的管理提供平台,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理念的了解;对有困难的同学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学院老师及学校领导还要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3.2重视校友工作

(1)增强校友的归属感。校友是高校教育捐赠的主力军,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学生在校期间要建立学生信息库,毕业后要随时更新毕业生信息,保持与毕业生的持久联系。长远而言,学校不应仅是在向校友募捐的时候才与校友联系,要注重平时与校友的联系与交往,增强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2)开展多种捐赠方式。学校在进行筹资活动宣传之前要充分了解在校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对在校生要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根据调查显示,在校生在未来倾向的对学校贡献方式排名由多到少依次是,设置奖助学金,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捐赠教学楼(硬件设备等实物),捐赠金钱(限定用途),直接捐赠金钱(由母校支配),资助举办某项活动。通过开展多种捐赠方式,满足校友捐赠需求,为校友捐赠提供最便捷、最多样化的渠道。

3.3提高教育捐赠资金效率

(1)合理使用捐赠资金。学校应对捐赠校友进行捐赠资金使用情况反馈及表达感谢,同时及时公布捐赠信息,使捐赠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化。并且应合理分配捐赠资金,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最大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真切关怀,从而提高教育捐赠资金使用效率。(2)加强学校教育捐赠管理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专门的募捐筹资机构,完善规章制度,聘请专业人员运作基金,并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教育捐赠管理的有序化、专业化。同时教育基金会作为学校专门的募捐机构应代表学校加强与在校生、校友的联系,提高社会、校友对学校教育捐赠文化营造的参与度。

作者:解晓乐 包海芹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第2篇

给母校捐赠石头算得上中国校友们的独特喜好了:去年8月,河南工业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了泰山石;上个月,东北大学部分校友为庆祝母校建校90周年,也捐了一块重约6吨的泰山石……反观国外很多私立大学,由于没有政府拨款,其办学经费几乎全靠校友主动捐赠,2008年全美各大学共得到310亿美元捐款。他们捐赠的形式主要是设立办学基金,其次是捐建校舍、捐赠图书等,最“形式主义”的不过是捐赠纪念徽章。假如他们也热衷于给学校捐石头,恐怕很多大学早就关门大吉了。

近两年,国内大学也越来越关注校友捐赠,甚至把“校友捐赠力”列为评价办学水平的一项指标。按理说,国内很多高校办学条件还有待改善,一些贫困生也面临失学危险,如果有校友慷慨解囊,那的确是好事。然而,有统计显示,1990年至2012年,全国众多高校获得的校友大额捐赠的总额仅73.82亿元。本土校友的捐赠热情为何不高?为何又有校友喜欢搞“请石头”这样耗资不菲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捐赠呢?

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来大学经费运作不透明,很多钱被拿去搞面子工程被大吃大喝了,校友们当然不愿意捐钱给你,送块石头,既不能被官员贪污挪用,也能投学校装点门面之所好,甚至契合某些领导“找靠山”的心理,何乐而不为?

更深层原因是,我们的校友缺少对母校的强烈认同。美国盖茨基金会的研究表明:校友的捐款数额往往体现出自己对母校的感情,而感情亲疏往往与学校教学水平、教师品德等因素有关。针对毕业生对母校是否存有感情这个问题,《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1146名参与者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对母校印象不深,甚至认为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而已。高校学费越来越高,扩招后师资力量捉襟见肘,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像以前那么精细,而学术造假、政绩工程等丑闻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怎能唤起校友的感恩和怀念呢?

值得追问的是,到泰山脚下的黄前镇购买泰山石时,是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一个副院长亲自出面,出钱的却是校友,这究竟是校友自愿捐赠还是校方“暗示”或“索要”的结果呢?

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陆机;赠答诗;思想感情;研究

一、陆机赠答诗的概况

陆机一生之中写了很多首赠答诗,本文以金涛声点校的《陆机集》为主要参考文献,并参考了刘运好的《陆士衡文集校注》所辑佚的陆机的赠答诗,共找到陆机赠答诗三十五首,分列于此:《于承明作与士龙》《赠冯文`迁斥丘令》《答贾谧并序》《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赠从兄车骑》《赠冯文`》《赠弟士龙》《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赠顾交趾公贞》《答张士然》《答潘尼》《赠潘尼》《赠纪士》《为陆思远妇作》《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为周夫人赠车骑》《赠弟士龙诗十首并序》《赠顾令文为宜春令》《赠武昌太守夏少明》《赠斥丘令冯文`诗》《赠顾彦先诗》《为顾彦先作诗》《赠潘正叔》《赠潘岳诗》。

二、陆机赠答诗内容研究

(一)与兄弟故友之间――追忆往昔,思乡怀旧,感慨世事

陆机的赠答诗中有一部分是写给自己族中兄弟的,这部分诗中,以追忆往日家族荣耀,感慨家族败落,并抒发离别思念之情为主。他写给弟弟陆云的《赠弟士龙诗十首》是目前陆机所存赠答诗中最长的一组诗,这组诗从东吴建国、陆家为东吴建功立业讲起,一直到东吴被灭、家族衰败结束。充满了“昔我斯逝,族有余荣。今我来思,堂有哀声。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的悲怆。陆机与陆云兄弟之间的赠答诗是手足真实情感的互动交流,字字句句都是由血和泪凝练而成,史诗般的家族回忆录让二陆兄弟在以后生活中政治欲望更加强烈,复兴家族的荣耀始终缠绕在心中。

(二)与同僚之间――歌功颂德、称扬赞美

在陆机的赠答诗中有一部分称颂赞美对方的内容,这部分诗包括《答贾谧并序》、《赠顾交趾公贞》、《答张士然》、《答潘尼》、《赠潘尼》等。这些诗又可以根据赠答对象分出两小类。一种是赠与当时权势集团的中心人物,赞美他们的美德。这部分诗以《答贾谧并序》为代表,诗中充满溢美之词,虽不至于阿谀奉承,但确实有攀附之嫌。陆机以“亡国之余”的身份入洛仕晋,这种身份使得他在入洛之后遭受了一部分北方士人的敌视,在这种情况下,陆机不得不依附于一些权势集团之中,来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首诗正是作者这一行为的表现。另一种是写给从东南而来的南方文士。陆机入洛后与同是入洛仕晋的东南旧识保持了亲密的关系,为了使自身在政治上立足,陆机创作了大量赞颂对方功德的赠答诗,如《赠顾交趾公贞》。他同东南士族的入仕之人相互赠答唱和巩固了这个群体之间感情和利益联系的纽带。

(三)与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道思念

除了对同僚友人赞美颂德之类的赠答作品外,陆机也创作了一些以抒发彼此之间情谊和思念之情为主的赠答诗。陆机入洛后虽然遭受了一定的敌视,但张华、潘尼、冯文`等为数不多的北方士人给予陆机很多的帮助和庇护,并与陆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政治上互相提携鼓励,文学上互相交流。陆机与北方文士之间的赠答诗中有不少诗句中流露出他们倾心相交的真实感情。《答张士然》、《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等诗的赠答对象是南方士人。这些诗的内容以描写眼前之境抒发离别思念之情为主。为了在西晋有所立足,实现政治上的追求和人生的理想,他们不得不互相提携、互相帮助,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在赠答诗中他们也互相鼓励,互相安慰。

(四)代人赠答

陆机的赠答诗中也有几首思妇诗,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首诗是陆机以“代言人”的身份所写的,如《为陆思远妇作》《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为周夫人赠车骑》,陆机以“代言人”的身份,代他人赠答,并在写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经历、感情,结合自身宦游情况,用“思妇”的口吻写出了陆思远妇和周夫人对“游宦”丈夫深刻的思念之情。陆机代顾彦先赠妇的两首赠答诗《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以“代赠”的形式,开创了赠答诗的新局面。

三、结语

历来对陆机的研究都集中在他的作品《文赋》上,对陆机赠答诗的研究以及相关的论文都很少,与它的研究现状相反的是,陆机的赠答诗很有研究价值。在这些与兄弟、朋友、同僚往来的赠答诗中,我们可以根据诗作的年代和诗歌的内容来探究陆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甚至可以通过对陆机赠答诗的研究,对陆机情感的探究来捕捉那个时代的一批入洛的东南士人的复杂曲折的心境,这对研究西晋时期的社会历史都很有帮助。在诗酒应酬比较多的西晋时期,文人们热衷于彼此唱和赠答,赠答诗是陆机诗歌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对这部分诗歌的研究可以结合其他诗歌的研究,对研究太康时期社会状态和文人心态都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金涛声.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张凯.陆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第4篇

比起无缘国际学校的普通家长,一些金融、法律界精英拥有明显财力和教育背景、职业的优势,他们会从小为子女营造英文为主的语言环境,熟悉如何制作精美的个人简历和展示用的幻灯片,或者为子女挤进名校撰写“打动人心”的小论文。然而与资产更具实力的富豪相比,他们所做的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有一位就职于香港外资投行的分析师,在颇费心思研究了香港各所国际学校后发现,虽然每一个富豪对于后代的教育规划模式受其价值观和背景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亚洲超高净值人士通常会比较看重培训后代处理人际关系、建立人脉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他们希望后代从小就有机会与同一个圈子里的其他人一起接受教育。

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也是富豪们挑选学校的重要考虑因素。“比如他们会看一个学校(毕业生中)考进常青藤大学的百分比,此外也会关注就读这所学校的学生们父辈的背景,企业家一般就偏好学生父辈大多是企业家的学校。”李文修指出。

对于亚洲的富豪而言,在择校时,也比其他地区的家长更希望子女能够在海外接受教育,获得国际视野。胡润研究院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显示,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全球最高。在同级别的富豪中,日本只有不到1%的人会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法国不足5%,德国也不超过10%。按年龄来分,高中及以下的富豪子女28.7%偏爱英国留学,26%选择美国;本科及以上的富豪子女36%偏爱美国留学。

在海外教育需求的推动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富豪增加海外投资比例,甚至考虑移民。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是中国富豪海外投资的第二大原因,占比为19.4%;而国际教育则是中国富豪想移民的最主要原因,占比21%。亚洲富豪青睐海外名校,主要还是希望为子女开阔视野,即便日后回到亚洲发展,眼界更开阔的后代也有助于家族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般来说,亚洲高净值人士用于教育的资金占其可投资资金的15%左右,具体还要看需要做出教育安排的子女数量,像中国高净值人士一般只有一个孩子需要做出规划的话,教育资金的占比大约在10%至15%之间。”李文修表示。一所诸如耀中国际学校的小学、中学每年学费约17万港元,13年制读完需要超过200万港元,所有就读学生还需先购买20万港元债券;哈罗香港13年读完,学费部分的花销也超过200万港元,此外还需购买60万港元的债券或300万港元的资本证明书,或者每年5万港元的建校费。

近几年,亚洲富豪的另一项高额“教育支出”是向名校捐赠。包括侨鑫集团董事长周泽荣向悉尼科技大学捐款2500万澳元,潘石屹和张欣向耶鲁捐赠1000万美元,高瓴资本的张磊向耶鲁捐赠888万美元等。虽然不能说捐赠本身旨在为后代就读名校铺路,但李文修坦言这样的捐赠毕竟是一个加分项,尤其在后代报读竞争程度较高的专业时。

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内涵;价值;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15-009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成本上升,国家财政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需要,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除了依靠国家财政进一步投入,还必须向国外高校学习,成立高校基金会面向社会多渠道募集发展资金。1994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拉开了高校基金会为我国高校筹募资金、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帷幕。随后,国内掀起了高校基金会成立高潮,在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达到了高潮的顶点。截止到2013年底,国内已有405家高校基金会,成为国内23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未来,我国高校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校友与社会捐赠,如何打造管理能力突出的基金会去募集与管理捐赠变得日益重要。

高校基金会在我国从无到有,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毕竟属于新兴事物,管理经验欠缺,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较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身制度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上处于粗放状态,主要表现在:管理过程不精细、欠规范,各环节工作划分不明了且流程不清晰、欠缺规范与标准,容易出现工作错误与偏差,存在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到位、人力支持与发展需要不匹配、捐赠者开发不成体系、捐赠项目设立和实施管理混乱、捐赠信息公开不足、捐赠投资管理几乎缺失等问题,降低了高校基金会的效率与绩效,制约了高校基金会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非财政力量。

二、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又称为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 [1]。然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崇尚规则、排斥人治,精益生产方式和精益思想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精细化管理具体是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摒弃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将精益理念贯彻到管理各个环节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且配有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罚激励机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动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 [2]。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基础性管理,它随着管理对象、管理目标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新内涵[3]。高校基金会作为独立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它的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多个方面与诸多细节。对高校基金会而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以精益思想为出发点,以崇尚规则、排斥人治为准则,以提升高校基金会管理水平为目标,针对高校基金会运行的特点,对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活动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捐赠者开发管理、捐赠项目设立管理、捐赠项目实施管理、捐赠信息公开管理、投资理财管理等六个子系统,并针对性地对各个子系统设定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程序,配合强有力的执行力度贯彻落实,扭转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使高校基金会人力资源发展、捐赠者开发、捐赠项目设立、捐赠项目实施、捐赠信息公开、投资理财等子系统工作得以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地高质量开展。

三、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的价值

精细化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GE、丰田、福特、波音等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杰出的竞争力和优秀的业绩。随着精细化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得到人们普遍认知,除了企业之外,越来越多其他组织例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事业部门等,都纷纷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组织的日常管理当中。西方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精细化管理这一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4]。而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5]。相应地,对于中国高校基金会而言,将精细化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到组织管理中是大势所趋,将会带来巨大的价值。

(一)提升高校基金会管理水平

精细化管理注重精益生产和细节管理,能够全面提升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精细化管理要求高校基金会在开展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视细节如生命,以精准为追求,通过加强细节管理、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的准确度,最大限度降低基金工作中疏忽和错误出现的机会。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旨在将高校基金会管理活动从一个庞杂的管理系统中细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再针对各子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标准,配合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实现各个子系统的精细管理,起到了化繁为简与保证落实的作用。这在根本上扭转了高校基金会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将粗放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管理模式,为我国高校基金会管理带来新的管理技术与措施,是高校基金会管理上的一种根本性革新。

(二)提高高校基金会社会公信力

高校基金会作为受委托管理高校捐赠财产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近年频发的慈善危机事件告诉我们,任何一点错误偏差与不规范,都有可能葬送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进而扼杀其发展前程。公信力是基金会的生命所在,关系到基金会的持续发展。高校基金会实施精细化管理,创新了管理模式,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粗放管理局面,塑造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与精准的基金会工作理念,使高校基金会管理系统方方面面得以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减少了日常工作错误出现的机会,全面提升了高校基金会的管理能力,让捐赠者和社会公众认同组织的公益宗旨与价值观,相信组织的能力可以管理好捐赠款额并且将捐赠用于符合捐赠者意愿的实处,使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满意,为高校基金会赢得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三)增加高校发展所需资金

美国的私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公立大学如加州大学系统和德州大学系统,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捐赠都成为它们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庞大的捐赠收入支撑着这些高校特别是美国高校成为世界顶级名校。2013年,仅斯坦福大学就获得了932亿美元的捐赠收入,而全美大学获得的捐赠收入高达338亿美元。借鉴国外杰出高校的经验,通过高校基金会的优秀管理,广泛开发捐赠源,向校友和社会募集更多的捐赠资金支持高校的高水平发展,未来在我国将大有可为。校友和社会公众能否放心捐赠,取决于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与社会公信力。精细化管理通过提升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及其社会公信力,能够使捐赠者对高校基金会产生充分的信任与满意,引发一大批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对高校发生捐赠行为,全面增加高校发展所需资金,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精细化管理包含高校基金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构建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对缺乏效率与效益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在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捐赠者开发、捐赠项目设立、捐赠项目实施、捐赠项目信息公开、投资理财等多个管理子系统引入精细化管理,构建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以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组织效率与绩效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一)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人力资源对组织的战略与绩效都会产生影响[6]。人力资源是高校基金会的重要资本,实现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提高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是高校基金会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普遍采取的组织结构为: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由秘书处设置办公室具体负责基金会的日常工作。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设置合理的秘书处办公室,明确岗位设计与组织分工,设计零错误工作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行组织持续学习的机制并营造精益与强执行文化,使得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能够支持高校基金会实现精益生产与服务。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根据基金业务需要,设置工作部门并且让其真正运作起来。资源拓展部、项目管理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等几个部门是我国高校基金会秘书处办公室习惯设置的部门。但是,不同高校基金会囊括的部门会有所差异,这与高校具体情况不同有关。不切实际地追求部门齐全而导致某些部门形同虚设,反而有悖于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一般而言,资源拓展部、项目管理部和财务部是不可或缺的三个部门。第二,根据设计好的组织部门,明确基金会秘书处办公室各个部门的岗位设计与组织分工,通过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方式详细列出基金会各项工作,并将其按性质分类到相应部门,让每个部门职责分明,工作职责与界限清晰。第三,制订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员设置、人员聘用、管理、考核、薪酬福利等各个方面体现精细化管理要求,根据严格的工作分析确定人员设置,严格规范招聘流程以选拔优秀人才,实行注重细节、追求质量、杜绝错误的管理和考核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优秀人才。第四,设计持续学习的组织机制,定期组织以工序改良、精益服务、强力执行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营造精益组织文化,推动工作人员精益思想的加深。

(二)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

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是高校基金会的捐赠来源,一般来说,校友捐赠会占绝大部分比例,以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为例,校友捐赠占了总体捐赠的77.8%。因此,高校基金会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包括校友捐赠者开发精细化与社会热心人士捐赠者开发精细化两个方面。具体而言,高校基金会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是指对学校校友按照专业、毕业时间、职业、工作地点等进行细化分类,对社会热心人士进行信息搜集,建立专业的潜在捐赠者信息库,组建专业化的筹资队伍,按照分类向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大范围宣传学校的捐赠项目,号召校友们和社会人士捐赠,并定期拜访潜在捐赠者,增进捐赠者与学校的感情。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设置由基金会秘书处资源拓展部牵头负责的对潜在捐赠者进行细化分类与捐赠者信息库建立的工作机制。对毕业校友的信息收集要做到覆盖面广、信息齐全准确;对社会热心人士信息收集要做到及时、无误。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基金会工作与校友工作一般是设置在同一个处室,在搜集毕业校友信息时,要充分借助校友会秘书处的协助。第二,全校范围内组建以学校领导为主导、以基金会秘书处为核心、以全校师生广泛参与为特点的专业化筹资队伍。2006年12月,斯坦福大学提出了“斯坦福挑战计划”,目标是五年筹集43亿美元,用于为本世纪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为未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型领袖。斯坦福大学通过精准、齐全的校友,组建了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广大师生志愿者参与其中的专业化筹资队伍,超过一万名师生志愿者参与联络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号召募捐的工作当中,结果共募集到623亿美金,超过16万6千名校友、学生、家长、团体、基金会和支持斯坦福的朋友进行捐赠,捐赠笔数超过56万,超额完成募捐任务。可见,潜在捐赠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的分类信息、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广泛师生志愿者的参与和与潜在捐赠者的一对一精细联系以及筹资的专业性对高校募捐是何其重要。

(三)捐赠项目设立精细化管理

高校基金会捐赠项目设立精细化管理是指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开发出数量丰富的高质量捐赠项目向社会进行募捐,并且严格规范协议签订、捐赠款项到账确认等流程,提高基金会募款能力,具体包括精细化开发捐赠项目和捐赠项目设立流程精细化管理两方面。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高校基金会有必要充分调研与整合校内各方具有的资源,推出学生发展基金、教师发展基金、学院发展基金、学校建设基金、校长基金、校友工作基金和相关专项基金等品种齐全的基金项目,使基金项目覆盖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丰富捐赠者的捐赠选择。如果捐赠者对捐赠项目有好的建议,高校基金会需要在不违背法律和学校相关规定基础上,精细化对待捐赠者的捐赠需求,打造捐赠者需要的捐赠项目,吸引更多捐赠者对学校发生捐赠行为。其次,严格规范协议签订,保证每一笔捐赠都建立在签订高校基金会(受赠方)、捐赠者和受益方(受益单位,如学校某学院或者某部门)三方协议基础上,使每一笔捐赠都有据可依,明确捐赠款项或者捐赠物数量,明确受赠方、捐赠方以及受益方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防范意外和错误的出现。第三,签订捐赠协议之后,及时向高校基金会于银行开设的接收捐赠账户确认捐赠款项是否到账,以避免当中有可能出现的捐赠方转账错误或者银行工作错误。第四,确认捐赠款无误到账后,则通知受益方到基金会办理立项和入账手续,保证每一笔捐赠账款顺利到达对应的基金项目。

(四)捐赠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

捐赠项目设立之后就进入实施阶段。如何在遵守公益精神前提下,按照捐赠者意愿,将获得的捐赠用到实处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捐赠项目实施阶段,是高校基金会管理的重点环节,决定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高校基金会捐赠项目的实施推行精细化管理,是指为了提高捐赠基金的公益性使用效率,避免实施错误,防范现象出现,在基金实施管理制度建设、申请、评审、报账等流程上细化工作、追求卓越、杜绝错误。

捐赠项目实施推行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每个捐赠基金拟定科学有效的实施办法,并建立规范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供对应的基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执行,确保每个基金项目在实施中都有据可依。具体而言,对于校级的捐赠基金,由基金会负责拟定实施办法,对于院级的捐赠基金,由受益方拟定报学校基金会审核通过。第二,严密组织申请工作,将申请信息准时准确地到符合申请条件的受益群体,供相关者申请。设计统一的申请表格供申请者使用;在申请期限内,各受益方应当对收到的项目申请材料进行汇总,项目结束需要归档保存。第三,公正严谨的评审。申请材料收集完毕,需要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可以由捐赠者指定,也可以由基金会遴选。整个评选过程需要按照事先制订的实施办法和评审标准与程序严格执行,杜绝不公正和错误的出现,让需要帮助和真正优秀的申请者获得资助与奖励。第四,为部分项目举行有必要的颁奖仪式。评选结果公示期结束后,结合实际情况联系捐赠方商洽是否举行颁奖仪式,若需要举行则确定颁奖时间与地点并且邀请捐赠方出席。颁奖仪式应该简洁,旨在激励和勉励获奖励和资助的师生继续努力、勇攀高峰。第五,规范项目报账。制订基金会财务管理办法和基金项目报账办法,明确细化可报项目和不可报项目,与项目无关的款项不得报账,确保基金项目资金用在实处。

(五)捐赠项目信息公开精细化管理

高校基金会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利于高校基金会的持续发展[7]。高校基金会捐赠项目信息公开精细化管理是指为了满足捐赠者和社会的知情需求,主动通过众多可利用渠道高质量、无错误地向捐赠者和社会公开基金会的运作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具体包括公开内容精细化管理和公开渠道精细化管理。

首先,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因此高校基金会需要制订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在规章制度的设计上确保信息公开能够实现公开内容和公开渠道的精细化管理。其次,明确细化高校基金会需要向社会公开的内容条目,如高校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情况(包括组织的宗旨、业务范围、规章制度、组织框架、资产关联情况等),捐赠款物的数量、使用方式、使用效率和受益人,公益成本(包括选定受益人的费用、捐赠款物的保存与运输费用、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行政办公经费等),项目开展的情况以及外部评价等,并在公开内容的生产过程中,推行精益的零错误生产模式,确保公开内容可靠无误,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该阶段基金会的运作信息,能够经受得起捐赠者和社会的监督。最后,明确细化高校基金会公开内容的渠道,如基金会官方网站、基金会会刊、相关报刊杂志、基金会微信微博和其他相关平台等,并在平台管理上落实职责,保证网络安全,避免互联网错误的出现,确保公开渠道有效,让需要公开的信息能够顺畅全面地传达到相关受众。

(六)捐赠投资理财精细化管理

我国高校基金会在资金运作上主动性不高、经验缺乏[8]。捐赠收入的保值、增值渠道十分欠缺,尚未使用的捐赠收入几乎全额放在银行进行定存,投资增值管理滞后。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基金会,通过投资精细化管理,明确投资决策流程,制定风险管理机制,组建投资管理团队,配备专业的投资人才,细化投资领域,获得很高的投资报酬率。例如哈佛大学基金会过去20年的投资年均回报率高达123%。

为了提高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保证基金保值增值,我国高校基金会在投资管理领域推行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首先,需要制定投资管理的章程,细化可供选择的投资领域,除了单纯的银行存款利息之外,应该结合实际逐步放开对资本市场一些风险较小的优良产品(如购买基金、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等)的投资和实体经济中一些风险较小的优良资产(如购买土地、房产、自然资源等)的投资。其次,明确投资决策程序,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决策程序,使投资管理在制度设计上具有防范大风险发生的功能。第三,制定风险防范和管控机制,尽量降低投资风险,避免投资错误以及明确错误和大风险发生的挽救机制。第四,结合实际,逐步组建投资管理团队,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除了邀请校内投资理财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投资顾问之外,还通过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金融市场中投资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加盟高校基金会,具体负责高校基金会的投资理财工作。

五、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已经为企业等营利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将精细化管理引入高校基金会、构建高校基金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对高校基金会传统粗放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与创新。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捐赠项目设立精细化管理、捐赠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捐赠信息公开精细化管理、投资理财精细化管理,摒弃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打造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格局,将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向校友和社会募集更多捐赠资金以支持学校高水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本研究基础上,后续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我国高校基金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障碍因素与解决机制研究、高校基金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渐进式路径探讨等。

参考文献:

[1]杨显贵, 张昌民. 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 上海管理科学, 2008(2): 82-85.

[2]张喜爱. 试论精细化管理思想及其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1): 218-220.

[3]徐福曼, 孙超. 关于银行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 特区经济, 2005(7): 262-263.

[4]李建勇, 谷进军. 细节的力量: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精细化管理案例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08(5): 50-54.

[5]王树国. 以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2): 14-16.

[6]Delery J E, Doty D H. 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4): 8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