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研究论文

审计研究论文

审计研究论文

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企业低碳动因与目标应用

BruceBellingham以奥巴马政府增加经济投资强化低碳审计为例指出,低碳审计关乎环境气候变化必须尽快落实审计活动。卢相君、唐楷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出发,对英美国家的低碳审计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后,为我国低碳审计目标提出了建议。JennyDawkins从决策有用观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低碳审计的动因即经此审计后的信息会更具公信力,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李兆东、鄢璐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以需求为切入点,认为低碳审计的动因从根本上是低碳政策的实施以及碳交易市场审计评价与认证的需要。欧阳弘毅、付敏则从企业的角度通过规范分析,归纳出企业低碳审计的动因主要是实现低碳经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增加盈利。吴静归纳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审计政策以及我国目前的问题,对我国碳审计目标提出建议:总体目标是保障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体目标则与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的相类似。

(二)低碳审计主体研究应用

目前国内关于碳审计的主体有着较统一的认识,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者。钱纯等学者对低碳审计主体展开分析比较,认为现阶段应加强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审计主体的队伍建设。刘颖、侯锦川从动态的维度通过分析归纳环境审计与碳审计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提出有必要将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纳入低碳审计主体构成中。王爱国在分析归纳出国外低碳审计研究成果经验,提出我国低碳审计应以政府低碳审计为主导,逐步扩展到内部低碳审计与社会低碳审计,丰富了低碳审计主体范围。陈燕燕、彭兰香通过归纳分析了环境审计与低碳审计二者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应为独立的审计机构。

(三)在碳审计的内容方面的应用

低碳审计模式可以沿着“将低碳生产流程、节能减碳技术与环境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能源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袁宏路归纳出企业碳审计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政策效果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低碳产品的审计、低碳行为的认证。张薇、伍中信则是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对低碳审计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应包含合规性、“碳中和”、碳绩效审计三方面的内容。孙圣洁在进行了规范研究后认为企业低碳审计的范围应涵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及治理的审计。钱英莲、樊鹏燕以煤炭企业为背景,对低碳审计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理论建议。杨应杰归纳出低碳审计的两大关键内容:制定碳消费目标程序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审查。

(四)在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问题方面的应用

英国是低碳审计的起源地,王帆在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后认为我国应开展低碳审计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刘惠萍、王爱国对我国低碳审计进行规范研究,对我国低碳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低碳审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分析。何雪峰在总结当前低碳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步骤应分为确定审计项目、数据收集与方案确定、实施低碳审计、编制低碳审计报告四部分。综合国内外以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低碳审计研究的文献,不难看出自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提出后,政府、企业等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目前低碳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研究依然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低碳审计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缺失的需要,亟需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方法论指导低碳审计实务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低碳审计实务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研究的审计案例较少,使得研究方法仍局限于规范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互斥的,在一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二、低碳审计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

当前国外低碳审计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实务方面,即具体某领域的低碳审计:Amodeo,Christian以英国土地信托业为对象进行低碳审计研究。FrancesStewart针对公司规模的不同,分别讨论了大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开展低碳审计的现状。也有学者针对目前的碳审计模式提出自己新的观点,JonathanRiley认为应给予已开展低碳审计的企业以实质性的鼓励。国外不仅是相关学者进行低碳审计理论研究,许多专业机构也致力低碳审计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了排放因子等参数值为低碳审计提供了准确的计量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了《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详细阐述了低碳审计的五个步骤:确定审计边界、定位碳排放源、选择排放量计算方法、数据收集与汇总、计算并编制排放清单与审计报告。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Canada)制定了《实践指导: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审计业务》为碳鉴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标准;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服务机构致力于开拓碳鉴证业务,这些机构往往以国际审计鉴证标准中非会计业务审计流程为依据进行低碳审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2011年了国际鉴证业务准则(ISAE)第3410号《温室气体排放声明鉴证业务》征求意见稿,这项准则规定了低碳审计的依据以及审计主体在低碳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与遵循的标准,包括计划的合理性、标准的恰当性等。国内低碳审计实务研究方面,我国香港是最早开展低碳审计活动的地区并了建筑物排放指引等标准,刘少瑜等对香港建筑物排放低碳审计的指引进行了介绍。有学者结合特定行业对企业低碳审计进行案例与实证研究,李飞对半导体企业的低碳审计方法进行了探索,钱英莲、樊鹏燕等学者对某大型煤炭企业的低碳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低碳审计挖掘煤炭企业的节能减碳潜力。杨渝蓉等学者以“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议定书”为评价标准,从低碳审计的基本流程入手,对某水泥厂应用示例进行计算。以上论述的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中的应用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所选定的低碳审计研究对象多为污染性较大的工业行业中的某些企业,这是因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企业对降低碳排放更具有实际意义;其二是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相较于规范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的应用较少,但其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主要是两类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随着低碳审计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与完善,更多的学者会寻求新的方法对低碳审计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低碳审计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因此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仍是未来进行低碳审计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在碳审计方面的研究仍主要是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为主、案例研究方法辅之,综合国内外低碳审计文献可以发现,低碳审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关于开展低碳审计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低碳审计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学者们关于低碳审计的内涵、动因、主体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2.研究方法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缺乏低碳审计实用性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低碳审计仍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专门的理论框架与准则为其作科学的指导,因此学术研究更侧重于低碳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另一方面现阶段由于低碳审计相关的数据收集与核算较为困难,这也是低碳审计的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的重要原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开展低碳审计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认为推动低碳审计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构建低碳审计理论体系

为促进碳审计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应积极探讨低碳审计理论体系构建模式,建立起国家主导、企业内部审计为基石的低碳审计系统。对此政府应致力于制定有关政策,为低碳审计理论和应用程序提供政策依据,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力量,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推动低碳审计的发展。低碳审计理论体系应涵盖从低碳审计的概念、动因、审计主体与客体到低碳审计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低碳审计理论框架,为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开展低碳审计的应用性研究

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是为了鉴证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证其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但虚假财务报告还是屡见不鲜,已成为全球范围一个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本文根据分析会计报表审计过程,提出了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形式及审计方法。

一、会计报表审计目的及意义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经济时代中,高科技的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给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而审计发展史上,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一直成为困扰审计职业界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公司欺诈和舞弊现象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给资本市场和社会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报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执业谨慎,通过一定的程序如信号侦查、舞弊分析等,将隐藏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的故意虚假作为揭示出来,呈报给管理当局。它包括对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

(一)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

1.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2.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3.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二)现代会计报表审计的意义

1.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所处的地位,使他们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又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专业性很强,它的使用者难以对它的真实可靠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可能亲自处理。而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便于验证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就投资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和报酬,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和投资风险的大小;就债权人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债权能否及时收回,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骗取投资和债权,有可能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如虚构资产、隐瞒负债等,致使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可以揭示并纠正各项错误和弊端,确认报表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

会计报表总括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它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分析,可以了解和揭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管理中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财务审计,通常采用逆查法,从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着手,将会计工作的终点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由于会计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审查,就可以找出审计的重点和疑点,为进一步审查账目提供线索,指明方向,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报表审计的核心—会计报表舞弊审计

(一)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公司常见的舞弊动机有以下几个。

1.发行股票(圈钱)

资金如企业体内的血液,任何环节都需要资金,公司在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初次发行阶段,要求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在配股阶段,曾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盈利率超过6%。这些都导致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包装。公司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便说服各类资金的提供者向其提供资金,也就是平常所称的“圈钱”。

2.二级市场炒作

在股票上市后,为了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例如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在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上市公司常利用财务报表舞弊达到目的。

3.避免戴帽或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个动机就是避免带上“ST”的帽子;如果已戴帽,就不愿意最终退市,这些戴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的扭亏为盈的欲望。

4.其他动机

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仕途发展、报酬薪金、声誉名气,或为获得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或为了减少纳税也有可能虚报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舞弊的形式与审查方法

1.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

(1)具体形式。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的具体形式有:a.存货计价不正确。比如故意错误计算存货成本以增加期末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b.高估应收账款。比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导致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c.高估固定资产。比如对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项目,常年累月挂账。d.高估其他资产项目。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2)审计方法。对于资产高估现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的方式,审查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计价的合理性;而对于应收账款、递延资产项目,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发现并关注异常项目。

2.操纵收入

(1)具体形式。操纵收入的具体形式有:a.蓄意使用不当会计核算方法,虚增收入。对于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投资业务,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董事会的会议记录或决议,查出相关的漏洞。b.会计期间划分不正确。审计人员需实施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通过销售截止测试等手段发现不恰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c.虚构交易。常见虚构交易的手段包括伪造购销合同,填制虚假发票、出库单,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

(2)审计方法。为发现虚构的交易,审计人员至少应执行以下审计程序:a.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这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b.采用分析性复核,如果发现销售收入成倍增加,但仓储费、运输费等却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大,则该公司可能存在造假现象;c.审核大额或非正常交易的会计记录,尤其是期未记录的交易;d.对于重大或复杂的合同,审计人员更应该留心合同的具体条款以及公司的承担能力。

3.费用记录不正确

(1)具体形式。采用的手段包括:a.将费用跨期入账。b.将费用挂账,隐匿管理费用。c.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等调节利润。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各种负债的明细表等,根据各种债务的利率和期限,复核各种债务利息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4.有些事项未作披露或披露产生误导

(1)具体形式。担保。上市公司一旦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可能会给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尽管担保无法在报表中被正式列为项目,但要求附注的方式在报表说明中予以披露;大股东占用资金。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往往名目众多,金额巨大;交联交易。关联交易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购销、受托经营、资金往来、费用分担等;诉讼事项。诉讼事项也属于上市公司的重大不确定性事项,一旦败诉,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受托理财。在股市牛气冲天时,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佳的问题统统通过委托理财得以解决。但是委托理财属于高风险的资本运作,其风险性必会在一定时候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需要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比如,向银行函证公司担保情况,向律师函证公司担保和诉讼情况,关注媒体所披露的公司诉讼状况和重大关联交易等,以发现那些未作披露的事项。在审计过程中应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风险进行测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角。可见,充分认识管理层舞弊风险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三)会计报表舞弊审计的发展趋势

1.重新思考有效的舞弊识别模式

传统的会计报表舞弊审计认为审计人员应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细节。但事实证明,很多公司的会计报表舞弊往往借助于复杂而且隐蔽的会计手段,如“精心”安排下的关联交易、期后事项、管理层的会计估计等。此时仅仅通过传统的舞弊审计方式查找舞弊产生的痕迹来发现舞弊显然是比较无力的,更何况是管理层、银行、券商的联合舞弊。既然无法有效地从舞弊产生的痕迹识别舞弊,那么查找舞弊产生的根源则成为我们识别舞弊的一条新的思路。SASNO.99(美国审计准则第99号)提出的“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把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SAS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3个方面的舞弊因素:压力、机会、态度。当3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管理层舞弊的动机相当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2.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审计模式可多种方式并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我国审计未来的主流,并逐步将全面风险治理理念融入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各步骤,朝着风险治理审计方向发展。风险治理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加快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步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范审计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审计风险保障机制;转变审计理念,打破原有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与陈旧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审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理论、审计思路、审计治理、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积极探索审计监督新路子,使审计创新更加贴近国际惯例。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从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转向始终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学谦.会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舞弊审计具有重要性、目标明确而具体及实施过程具有风险性的特点。我国最近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及《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借鉴了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及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但彼此间又有不同。该文试图通过对准则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比较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在审计发展史上,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大问题。从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阳光公司,到中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舞弊风气之盛、舞弊金额之大、舞弊后果之严重!舞弊已日益成为严重制约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纵观国内外发生的舞弊案件,诱发舞弊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因素,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不同主体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冲突、法规制度的不健全、监督不力等,也有各种主观的因素,如舞弊行为人的自私、贪婪、虚荣,价值观、道德观的偏离及情感发泄等因素。目前,关于舞弊诱因的诠释最具代表性的是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将舞弊诱因归纳为三种:动机(或压力)、机会及借口(道德取向)。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行为人承受的巨大压力或不良动机是其进行舞弊的原动力,机会的出现则为舞弊行为的实施提供了途径,而道德取向的偏离则为舞弊行为的发生开启了大门。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有时只要其中一个因素足够强烈,即使其它两个因素相对较弱也能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就其广义来说,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1.舞弊审计的特点

1.1舞弊审计的重要性

舞弊的存在,说明被审计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不仅会危及整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侵害国家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因此舞弊所涉及的金额不论有多大都被认为是重要的。

1.2舞弊审计目标明确而具体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揭露那些有意歪曲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在舞弊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以及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金额和影响范围。

1.3舞弊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风险性

在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风险性,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3.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

1.3.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

1.3.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1.3.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2.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标准”的比较与借鉴

2.1舞弊定义的比较

关于舞弊的涵义,可谓众说纷纭。《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将其解释为“舞弊是一种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它以诱使他人丧失有价值的财物或法定的权力为目的。”美国《审计准则第82号》(SASNO.82)中认为舞弊是:“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并且明知是违法的或者是错误的行为,舞弊者能因此行为获得利益,而第三者却因此行为造成损失。”这是目前在美国最具权威的定义。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指出,“舞弊包括以故意欺骗为特征的一系列违法违纪行为。舞弊可以是为组织谋利,也可以给组织带来损害。”我国于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认为,“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尽管各方对舞弊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舞弊特征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即:舞弊是一种具有不良动机的故意的欺骗行为,行为人具有不良的动机,采用欺骗性的手段,目的是获取不当利益,性质是违法、违规。但在舞弊结果的认定上却有所偏差。IIA没有对舞弊行为的结果进行界定,而我国准则认为舞弊的结果是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其最终结果是损人利己。这里说的“损人”包括损害本组织和其他组织,“利己”包括为本组织和自己个人谋利。

2.2舞弊识别的比较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与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1“舞弊的识别”都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识别舞弊线索所需的相应知识,但不要求内部审计师具备那些主要责任是识别和调查舞弊的人员所具备的专门技能。内部审计师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执行审计程序并不能保证舞弊一定会被发现。同时认为,遏制舞弊的首要机制是控制,而管理层负有建立并维护控制的首要责任。而内部审计师在识别舞弊方面的责任是:充分了解舞弊,以便能够识别枴生舞弊的线索;警惕诸如控制薄弱环节等可以引发舞弊的机会;评估预示可能存在舞弊的有关迹象,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或应该建议开展调查;如果内部审计师确定已有充分迹象表明发生了舞弊,因而建议进行舞弊调查,那么,审计师应该将此情况通报组织主管人员。

2.3发现舞弊的职责的比较

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2“发现舞弊的职责”中认为内部审计师负责根据组织所开展的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潜在风险水平,通过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和有效性来协助组织管理层遏制舞弊。而我国准则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检查和报告舞弊。两者的规定基本一致,都认为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发现舞弊方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向组织的有关成员提供对被审计活动的分析、评估、建议、咨询和信息,从而帮助其履行职责;而管理层的责任是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建立和维持有效的控制系统。审计人员实施的测试与管理层建立的合理控制相结合将会提高发现舞弊的可能性。但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绝对保证组织不存在违规或违法现象。

2.4舞弊报告的比较

舞弊的报告是指审计师向管理层提供关于舞弊调查情况和结果的各种口头或书面、中期或最终的通报。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负责马上将所有重大舞弊现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在进行舞弊报告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合理确认确实发生了舞弊。”“报告应该包括内部审计师就是否存在足够的信息以推动全面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报告还应该总结这种结论所依据的调查发现和建议意见。在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做的简要口头情况汇报之后,应有书面报告对调查发现进行文件记录。”同时认为,“舞弊的最终报告的草稿应该提交组织的法律顾问审查。如果内部审计师可能需要侵犯客户的隐私权,应该提请法律顾问给予额外注意。”

3.我国CPA舞弊审计准则与国际舞弊审计准则的比较

3.1相同点

由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舞弊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共有14章90条,远多于现行的舞弊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的6章25条。在这新准则中有一些借鉴了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制定,于2004年2月颁布的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如:

3.1.1引入了舞弊三角理论

我国该准则的第2章第12条写明了舞弊发生的因素有3个,是动机或压力、机会和借口,即策划舞弊的动机或压力、进行舞弊的机会、使舞弊合理化的态度和借口三者合力作用的。该准则又将由舞弊导致的错报区分为两种类型: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和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

3.1.2审计人员要有职业怀疑的态度

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职业怀疑,即保持好问的精神状态和对审计证据的批判性评估。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可信性和其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询问所作答复的合理性,以及提供的其他信息的合理性保持怀疑。

3.1.3各方就审计情况进行沟通

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与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方法主要是询问及分析程序,询问对象除了被审单位治理层及管理层、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业务人员外,还要询问其他被审单位内部人员。审计师之间也要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进行交流。

3.1.4对舞弊风险评估及处理的强制性记录

通过借鉴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使我国审计准则对舞弊风险评估和处理的记录上不但要求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下所发现的重大错误和所有舞弊,而且要求记录每一个风险点和注册会计师的对策。这样的强制性风险因素的书面记录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敏感性,使其更加明确揭示重大舞弊的审计责任,而且有利于事务所进行更为有效的质量复核控制。当发生审计诉讼时,这种记录还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认真履行审计责任的证明。3.2不同点

我国舞弊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这一准则的实施将对中国CPA财务报表审计带来重大影响。它指出CPA审计应以识别、评估及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以识别、评估及应对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经营风险及舞弊为两条主要支线,并且支线要很好融入主线,以此提高CPA发现重大错报专业水准。

对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主要包括15方面的内容:

(1)舞弊的特征;(2)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3)审计在查找舞弊中的固有局限;(4)审计师对于查找舞弊性重大错报所应承担的责任;(5)职业怀疑态度;(6)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7)风险评估程序;(8)舞弊性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9)针对舞弊性重大风险应采取的措施;(10)评价审计证据;(11)管理当局的陈述;(12)同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的沟通;(13)同监管部门的沟通;

(14)审计师退出审计聘约;

(15)记录审计师对于舞弊的考虑。

这15个方面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舞弊审计新框架。

这两个准则在框架和内容上有些不同

1)在两者的框架进行比较,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比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多了“管理当局的陈述”这一部分。

2)在两者的内容进行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对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实行有错推定,对凭证记录的性质及范围的选择保持敏感;并要求CPA高度关注管理层运用重大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通过盈余管理编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在此也被认定是重大错报的成因。

(2)ISA240对舞弊审计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ISA240提供具体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更缺乏针对不同层次舞弊风险应采取的措施。ISA240的正文就多达112个段落,并以附注的形式列举了大量舞弊风险因素、应对措施等指导性意见。

(3)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中突出诚信的企业文化在防止舞弊行为中的重要作用。ISA240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建立有效的内控来从制度上防止舞弊的发生,还应当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杜绝舞弊的根源。诚信的企业文化包括营造融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雇佣、培训和提升合适的员工;要求员工明确自身责任;针对实际或可能的舞弊采取恰当的措施等等。这要求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同员工的沟通,向他们展示企业是如何诚信经营的。审计师对企业诚信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舞弊风险的评估。

4.启示和借鉴

4.1在舞弊审计准则中提倡审计人员之间共享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识别舞弊的经验。事实上,这种共享不仅适用于审计小组成员之间,而且适用于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注册会计师之间,甚至适用于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之间。但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外部环境看,事务所之间甚至注册会计师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弊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开舞弊审计经验交流会、注协组织舞弊审计专题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及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合作,以便共享舞弊审计的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提高舞弊审计效率和效果。

4.2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更强的舞弊审计准则,可以有效提高舞弊审计的效果,但同时也应效仿ISA240,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可替代,避免出现机械性审计。

4.3审计师应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即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经济、商业、税收、财务法规,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和电算化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技能。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4.4在舞弊审计中应经常使用延伸性程序。延伸性程序主要取决于审计师的思维、设计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的合作程度。审计师认为必要的任何合法的程序,都可以成为追踪舞弊的审计程序。如:

(1)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就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

(2)对供应商及客户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由企业采购人员或其他人员虚构的供应商,同时可以揭露一些由企业内部雇员虚构的客户。

(3)测算现金收入送存银行拖延的时间。可以检查现金日记账,比较现金收入和该笔收入解存银行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有拖延又无法解释原因,也许就意味着现金的挪用。

(4)被怀疑对象财产净值追踪分析。一旦舞弊行为被发现,或确实值得怀疑时,就要对怀疑对象进行个人财产净值分析,即将他的个人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得到的净值进行期初期末比较,分析差额以及净值变动的原因。

(5)跟踪支出分析。将正常收入同所有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收入,也许就是舞弊所得。应当说明的是,上述探讨并不是说明审计人员可以单独开展舞弊审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2]连宏彬.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审计月刊》,2005年第8期.

[3]张龙平等.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审计研究》,2003.4.

[4]辛金国等.舞弊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研究》,2004.4.

[5]《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

[6]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资源整合国家审计机关

分配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审计监督是政府发挥控制作用的必要手段之一。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在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越来越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的严重不足、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与审计执法亟待加强、审计盲区与重复审计并存的矛盾也是越陷越突出。“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事例审计资源”已列为《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三项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在既定审计资源供给前提下研究审计工作的有效需求,让有限的审计资源供给发挥更大的效益,就是我们审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我认为,现实审计体制下开发、运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挖掘国家审计资源潜力,提高利用效率

1.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制定中长期审计工作计划。我国宪法、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基本确定了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和监督范围,国家审计机关应该依据这个职责范围和现有的审计资源来确定国家审计重点的基本框架;同时还要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考虑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能达到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目的,以要能促进当地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审计重点动态数据库。依据重要性原则将审计工作重点细分为重要和比较重要两类项目,并根据地方中心工作在适度范围内加以调整。重点项目是指重要资金、掌管大量资金部门及重点领域如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资金、核心企业等;比较重要项目是审计法中规定的重点项目以外的次重点项目。

编制以三至五年为审计周期的滚动式战略审计计划。重要项目每年必审,比较重要项目三年轮审一次。每年都要更新计划内容,计划的当年内容要具体化,以后各年的内容则可概括描述,一个审计周期内要将审计重点轮审一遍,并以此固定的间隔期对审计重点对象进行定期重复审计。

2.改进审计组织方式,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1)建立项目组运行机制。淡化专业限制,内设机构扁平化。积极探索审计工作一体化的路子。就是业务部门不再按专业性质分类,任务安排及人员组合可以打破科室限制,按项目循环科学配置审计任务,统一调配审计力量,不同层级领导可以胜任不同层次的工作,整个科层机构向审计的职业化体系发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力量,而且可以合理安排和平衡科室间的任务,减少科室间的矛盾,还可以有效地实现全员交流轮岗,增强审计干部工作能力,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科学运用送达审计。送达审计具有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增加审计有效工作时间、充分利用审计整体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的优势,根据现时情况,结合项目特点,对不是必须进行就地审计的项目都可以尽量技术服务送达审计组织方式。

(3)灵活采取行业审计、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中注重结合审计调查方法,就可以发挥审计调查对象多、覆盖区域广的优势,征对调查中发现的深层次、系统性问题进行重点审计,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耗费,更能着眼全局提出有操作性的建议。

(4)探索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与定期审计相结合的组织方式。虽然我们审计资源极为有限,但在现实当中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由于计划、协调和政策导向的问题,使得那些资金量大、容易出成果的被审计单位频繁地接受不同方面的审计,如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

一套人力,完成不同目的的审计事项,审计资料互为补充,审计成果共享,减少重复审计,降低了审计成本。

3.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和成熟,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以及线索等基本审计要素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经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当务之急是各级审计机关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围绕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来展开。我以为首先要做基础工作是:

(1)加强审计数据库建设,努力构建审计对象、审计法规、审计专家等数据库和共享作业平台。这是审计执法的信息资源保障,也是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

(2)建立完备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把各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基础信息、财务决算报表数据、会计核算数据、各种业务数据、内控制度以及外部审计信息、经济运行、管理情况和审计情况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起来在网络办公平台上形成一个资料系统,并赋予其数据存取功能,数据增、删、改、查功能,以及数据的下载、打印功能,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和数据查询、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整合、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的目标,同时对方便审计人员查找,对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3)建立审计机关办公自动化网络,这个网络要逐步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有关工作单位之间的工作网络相连接,实现办公市场化、信息交换网络化,尽早实现全国审计信息共享。

(4)要进一步重视信息披露。对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审计事项应及时公告,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广泛参与监督,将审计机关一家的监督扩大成为全社会的监督.事实上,通过最近几年的审计结果公告看,信息披露比处罚的威力大得多。信息披露促进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促进了规章制度的完善,也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努力学习国际先进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比较流行的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国际审计界已经成为通用技术,我们的审计人员如果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必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提高我国审计的技术水平。

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国家审计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还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通用和专用审计软件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计,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研发出简洁、实用性强的审计软件(比如利用EXCEL和ACCESS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实现自动计算、自动对账以及筛选整理电子数据收集审计证据),并加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将是审计机关解决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矛盾的根本方法。

二、有效利用外延力量,扩充审计资源。

1.综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利用经核实确认后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这为国家审计机关有效利用外延审计力量,合理设计审计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审计目标的真实性、合法性要求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高度契合的,并且国家审计具有法律授权及多项行政强制手段,社会审计具有项目管理和业务技能的优势,内部审计了解本行业、本单位经营动作规程,因此在国家审计项目实施中,依托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从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大大降低审计成本,只要组织协调得当,资源的互补性将带来可观的整合效益。

鉴于目前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沟通、协调等方面存在监督空白、交叉作业、未达账项诸问题,国家审计机关应逐步从具体的审计业务中抽出身来,将一部分精力用于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案实施审计监督,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关进行资格管理。

2.有效开发利用纪检、监察、司法、社会舆论监督及财政、税务、金融等经济监督资源。

审计监督的局限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监督的事后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这些局限性要靠各种监督资源的整合来弥补,如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舆论监督、内审监督等。要注意发挥审计监督的经常性、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对于各种监督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审计监督亦如此。开发利用的关键是结合的形式要充分兼顾其他监督的特点,运用先进信息手段,建立监督通联机制,使监督成果相互利用,有效地发挥审计的综合经济监督职能,同时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达到开发利用其他经济监督资源的目的。

实行并不断地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这也是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发挥审计威慑作用的必要措施。

借鉴纪检委的做法,预防、教育和监督并重,把事后的监督与事前的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被审计单位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我认为这也是延伸审计职能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2005.6

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OLAP多维分析审计数据仓库

一、OLAP多维分析技术介绍

联机分析处理(OLAP)的概念最早是由关系数据库之父E.F.Codd于1993年提出的,他同时提出了关于OLAP的12条准则。

联机分析处理的用户是专业分析人员及管理决策人员,他们在分析业务经营的数据时,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业务的衡量指标是一种很自然的思考模式。例如在流通行业分析销售数据,可能会综合时间周期、产品类别、分销渠道、地理分布、客户群类等多种因素来考量。

联机分析处理的主要特点,是直接仿照用户的多角度思考模式,预先为用户组建多维的数据模型,在这里,维指的是用户的分析角度。例如对销售数据的分析,时间周期是一个维度,产品类别、分销渠道、地理分布、客户群类也分别是一个维度。一旦多维数据模型建立完成,用户可以快速地从各个分析角度获取数据,也能动态的在各个角度之间切换或者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具有极大的分析灵活性。这也是联机分析处理在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它从设计理念和真正实现上都与旧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

数据仓库与OLAP的关系是互补的,现代OLAP系统一般以数据仓库作为基础,即从数据仓库中抽取详细数据的一个子集并经过必要的聚集存储到OLAP存储器中供前端分析工具读取。

随着数据仓库的发展,OLAP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数据仓库侧重于存储和管理面向决策主题的数据:而OLAP则侧重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分析,并将其转换成辅助决策信息。OLA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维数据分析,这与数据仓库的多维数据组织正好形成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关系。

OLAP技术使数据仓库能够快速响应重复而复杂的分析查询,从而使数据仓库能有效地用于联机分析。OLAP的多维数据模型和数据聚合技术可以组织并汇总大量的数据,以便能够利用联机分析和图形工具迅速对数据进行评估。当分析人员搜寻答案或试探可能性时,在得到对历史数据查询的回答后,经常需要进行进一步查询。OLAP系统可以快速灵活地为分析人员提供实时支持。

我们利用SQLServer2000下的AnalysisServices来进行数据仓库应用下的OLAP实现,帮助我们进行审计的决策支持。模式如图1所示。

图1OLAP实现模式

二、利用OLAP进行审计多维分析的过程

1.我们需要获取流通行业审计数据源

本文案例中我们从某市烟草销售公司获得烟草销售财务数据。当我们从该单位直接采集过来的时候数据可能是凌乱的,无法被我们直接应用的。如图2所示。

图2烟草销售公司销售财务数据

原始的数据源数据难免有各种错误、可能不完整或不一致。数据预处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后的挖掘过程的精度和性能。

2.构建用于多维分析的数据仓库

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字典,了解基础数据中各表中存储数据的内容、各字段的含义以及各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从与某业务类别相关的基础数据表中选择反映该业务类别主要信息的字段,组织这些字段,来构建我们的数据仓库模型。

构建数据仓库的过程中,首先确定数据分析所包含的主题域,即审计风险的统计量(销售数量、销售金额、销售税额)。然后对主题域内容进行较明确的描述,包括时间、公司部门、产品、客户等维度的属性组。

根据概念模型确定的主题域,结合项目背景,设计数据仓库的维表和事实表的逻辑模式。维表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维粒度的层次划分。粒度指的是数据仓库中数据单元的细节程度或综合程度的级别。细节程度越高,粒度级就越低;相反,细节程度越低,粒度级就越高。例如,时间维按照粒度层次由高到低可划分为年、月、日三个等级。粒度层次划分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数据仓库重要存储的数据量、查询方法和数据仓库整个体系结构。事实表描述用户关心的主题信息,比如销售金额的大小、销售需要上缴税金的多少等。维表和事实表通过公共码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域。事实表依靠外键和维表建立联系。例如,销售收入事实表与时间维表的联系就是依靠外键联系实现的。最终我们确定的数据仓库模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我们设计好的数据仓库模型建立数据仓库的事实表和维度表,然后导入相应的数据,并且做一定程度的数据清洗。根据我们设计的数据仓库模型,我们要建立1个事实表,4个维度表。按照关键字段建立关系。到此,我们的小型数据仓库已经完成了。

3.创建多维数据集

现在我们打开AnalysisManager,连接分析服务器以后,创建一个多维数据集。

多维数据集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中的主要对象,是一项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快速访问的技术。多维数据集是一个数据集合,通常从数据仓库的子集构造,并组织和汇总成一个由一组维度和度量值定义的多维结构。

多维数据集由其所包含的度量值和维度定义。例如,一个用于销售分析的多维数据集内包括度量值销售金额、销售数量和销售税额以及维度time、company、customer和product。该多维数据集使最终用户得以按time、company、customer和product将销售金额、销售数量和销售税额分成各种类别。

4.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进行OLAP外部数据展示和分析

建立Excel数据透视表,并对数据透视表进行外部烟草公司销售数据分析多维数据连接。如图4所示。

图4透视表销售数据连接

完成后,我们首先获得一张空白的数据透视表,在空白透视表的一侧我们看到销售分析的一些字段列表,在这些字段列表中既有我们需要的度量值字段,也有全部的维度地段,通过对相应字段的拖拉至相应位置,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销售数据多维展示。如图5所示,我们获得2003年各个月份的销售和交税情况。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发现,12月份销售金额特别大,那么这个月份的销售就是审计的高风险区域了,需要详细审计,而且同时我们也发现12月份的税金却少了,这个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详细审计的审计措施。

既然我们已经发现12月份的销售金额和税金出现异常情况,我们就想看看12月份到底哪个分拨公司的销售金额和税额出现异常。可以如图6的维度直观观察。

图612月份各个分拨公司销售情况

不难发现,其中G县烟草公司出现了比较大的异常现象,属于高风险,应该对这个分拨公司的12月份业务进行详细审计,采取相应的审计措施。

既然已经发现12月份G县烟草公司出现了比较大的异常,我们也想看看12月份G县烟草公司的各个品种卷烟的销售情况,我们就可以如图7直观查询。

从图中我们就很直观地发现G县烟草公司在12月份销售的卷烟中932905卷烟销售量特别大,进行针对性的票据检查和核对。

以上这些就是利用excel透视表透视图来进行的外部数据展示。帮助我们的审计人员快速而针对地找到了审计业务中的高风险区域,审计人员针对这些高风险区域采取有效而谨慎的审计措施,即可以确保审计实施的有效性,又能够节省我们的审计成本。帮助我们的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在Excel中,在没有连接任何OLAP服务器的情况下,也支持旋转透视表,这算是一种非常简易的OLAP前端。不过,因为有些过于简易,也为其他厂家留下空间,纷纷开发Excel插件,增强其OLAP访问能力。微软将在下一版本的Office大大增强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可以想见,其分析能力也将变得更加丰富。

三、结论

利用OLAP对流通行业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从理论到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全面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本文结合烟草销售公司审计数据分析案例探讨流通行业下审计数据多维分析的过程和审计决策方式,力求为审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方红萍陈和平顾晋广李晓卉:基于数据仓库的OLA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2]康玲玲:论会计决策支持系统[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71-72

[3]刘汝焯著: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