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课程管理

小学课程管理

小学课程管理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1篇

一、强化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激励教师增强使命感

为了真正使学校教师学习、认识新课程,强化引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学校搜集、整理相关基础教育资料引导教师分析、比较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激发教师重学新课标、认识新课程的使命感。

1.引领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

学校在进行新课改实验前和实验中及时针对性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新课程,充分强化教师认识和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使每个教师十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调整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弘扬个性;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利于与世界教育接轨,实施科教兴校;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强化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学校首先是对传统的课程、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引领教师们通过分析、比较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标,针对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课改实验,改革课堂教学。

二、强化教师发展

理解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学生转化学习观念。这一层面,重点突出强化教师发展的维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两层深刻内涵: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因此,学校在强化教师发展,主要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迎接课程改革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2.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转变角色―――体验教师的人生价值,树立新型教师观。

3. 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

(1)强化教师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2)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加速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加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有机同步实践,强化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优化途径。

三、强化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的同步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学习氛围的创设,适应学生个性的张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引领教师将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有机和谐同步,激励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与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

1.精心备课,强化教师突破备课新观念。

2.专心课堂,强化教师突破课堂教学新理念。

学校潜心引领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新理念,重点从课堂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突破。

其一,是理论层面:①教学理论方面强化引导师生树立新的知识观。明确知识是媒介,是学生学习的桥梁,知识有特定的背景、氛围,必须扣准时代的脉搏,探索知识更新的规律。

②耐心指导学生树立学习观。只有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升华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③强劲推动教师更新教学观。

课内课外还给学生自主、自学、自究的发展空间,教师适时恰当科学准确的点拨,启发、讲解、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促、互进,真正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其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

①科学引导学生借鉴学习方法,形成各自的有效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②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只是培养学生的载体、中介、桥梁。学校强化教师用教材教,以教材为范例,为引发点,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将书本知识,通过学习、研究、吸收内化为自己头脑思维,加工构建成新的活的知识体系。

③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采取专题讲座、名师课录像观摩、骨干教师示范课、印发教改信息、交流互动等形式。经过一年来的推广和实验,教师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自学自究、小组学习形式、组内讨论互动、归纳、大组互动交流、教师指导、点拨、总结、评价,更有利于把知识的掌握为立足点转为学生发展、成长为立足点。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学校管理;小学品德;课程

学校教育,德育首位。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为凸显其首位的重要性,新课标确立了三维目标进行量化,将思想教育中的情感、价值观贯穿于课程之中。小学的品德课是一门社会主义性质的课程,他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通过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其编写内容、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性说教,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人文历史、天文地理、行为规范、法制安全等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诠释,并开发了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品德课的学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教材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凝聚了编者无数的心血,可到底使用起来怎么样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品德课的认知很肤浅,只是对课本中的彩图进行了读图并没有生成有价值的思考,更谈不上落实到行动中,仿佛教材中在说别人的故事。老师们在施教的过程中,将说理放在重要的位置,沿袭老的套路,生搬硬套大道理,脱离学生实际,没有自主有效的整合教材,极少使用课程资源,多数认为没必要,就两三句话讲完一个道理,省事又明了,调查问卷知道答案就行了,至于行为就关注得相对少了。由此看来,教与学都出现了困扰,品德课的学习逐渐流于形式,常常一个课时的课20分钟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自习或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者出现挪用、占用品德课的现象,还振振有词地说“没啥上的,都讲完了。”

学校对上述状况非常担忧,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扭转现有局面,仅靠时间推移、自觉领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的指导,行政手段的规范。为此,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品德课程的管理策略。

一、学课标,悟其道

通过学习、讨论,重新认识品德课程。学校分管该学科的校长、主任和任课老师们一起在辩论中解决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懂得了品德课的精神在于知行结合,而学生行为是检验其成效的重要指标。品德课不是说教课,教师本人的言行就是一部活教材,课程强调的是言行一致,拘小节,好习惯,显正义,坚持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反复强调、落实需要时间的洗礼、需要反复的提醒教导、需要教师时刻有一颗高度敬业的心和耳聪目明、睿智诙谐的行事风格,会后大家意识到这个目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也清楚地知道这是落实课标、杜绝知行不一的有效途径。

二、善整合,倡创新

有了目标,具体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校组织老师观看优秀课例,边看边议,得到的却是学不会、没法学的回应,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老师们说,一堂课那么多花样,形式多于内容,花架子不可取,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琢磨,平时上课差不多就行了;第二,那些上课的孩子多能啊,张嘴就能说好多内容,我们的学生笨,说不了;第三,课程资源要开发,很多技术都不懂,想做也没办法呀。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请来了教研员进行解析,教研员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讲了灵活使用教材的方法。

首先为解决学生嘴笨的难题,提出了学科整合的新思路,有的品德课的老师还担任语文课教学,教研员建议发挥其语文教师的特长,利用品德教材中的话题进行口语训练,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说话,如用题板提示学生说话的顺序,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你的感受如何(评论),你将怎样做(行动);还有就是看图说话的方法,也是一种语言和思维逻辑的训练。同时,因为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老师的知识水平,授课能力要求较高,认真查找资料,重新学习就成了任课教师的重要功课,而提前让学生们做好力所能及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也很重要,在很多时候,学生还会给授课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次是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问题。第一,开发什么?我们从对任课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简单、明了、实用、能有效的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第二,怎么开发?我们充分利用小学生感知性强的特点,将品德课程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易于接受,注重地方特色和学生年龄特点。学校将有想法、懂技术的骨干教师组织起来,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在对教师、学生、家长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直接通过网络、光碟进行资源下载,同时收集老师、学生、家长提供的音像、图片资料,对这些有效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第三,推广应用。通过培训和分组实践,将骨干教师分到各组担任组长,通过小组学习,指导小组成员掌握技术的运用,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小窍门,交流听课,促使老师们在教学中习惯使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最后是解决形式问题。每一节课都有其独特性,只要把握好了教材的目标,形式不在多而在有用,只要达到目标就行。最重要的是锤炼教学语言,精当的提问,煽情的语调,紧扣中心的议题都会带给学生积极的思考,更是帮助学生感悟目标的好方法。创新形式,使我们的课堂与时俱进,引进一些新的动漫人物,运用积极的孩子们喜欢的时代性强的“新”语言,活跃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课堂气氛,使品德课的学习贴近学生生活,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为学生所喜爱。

三、勤督查,善交流

巡查课堂形成制度。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其目的前期为保障课程的落实,后期为老师们的讨论提供信息。

品德课每周1、2年级三节课,3~6年级两节课,每周全校统一排出一节课作为必须督查的课程,其余时间随机抽查,督查的内容包括:教与学者的精神面貌、教学的主题、资源的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督查的要求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提高,一开始老师们并不习惯这样的形式,甚至有几分抵触,有时还会出现闭门不开,闭口不言,或看见督查来了紧急转移话题等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管理层首先做到的是:不急不躁,发现问题,不回避,不硬闯,而是讲究沟通的策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交流谈话,打比方讲道理,让任课教师们懂得品德课程学习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再通过上述策略,为其扫清教学中的障碍,并在实践中让其发现学生们的变化,尝到认真落实品德课程教学的甜头,达到前期目标。

在后来的督查中,我们将老师们学到的、看到的、悟到的、实践中有效的做法想法提炼出来,在校本研究活动中交流推广,也对一些教学实践中不妥的做法给出一些合理建议,促使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的转变。

最后学校将整个教学教研活动过程,学生知行结合的考察结果,结合督查情况作出评估,并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对老师们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

实践证明,品德课程要做到活而不乱,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学校的管理策略很重要。在管理中发现问题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就需要切实有效的方法。当今社会,作为管理者认真学习方法论,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科学的管理,探索管理的可行性、服务性、有效性,学做合一势在必行且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徐益锋.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J]. 教学与管理,2012(2).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

引言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小学教育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包括教育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规划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改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符合时展潮流,有利于完善小学教育管理,可以极大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管理相关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充分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将目前的教育管理形式掌握好,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主体单一。目前,大多数人对教育管理主体的认识比较单一,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教育管理需要多元的管理主体,就小学而言,多元的教育管理主体应该包括领导者、群体以及个体。其中,领导者指的是小学主管人员、创办者和组织者,不仅包括主管学校的校长,而且还包括班主任和各类活动的管理者;群体指的是小学的全体教工和学生;个体则是指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假如没有个体,学校则只能是几个空荡荡的教学楼。

1.2 教育管理功利性强。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功利性比较重,这给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教育管理目标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教育管理者在工作方式和管理策略的选择上提供必要的依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深深影响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渐渐脱离了开展教育的初衷,并且逐渐将考试成绩来作为其制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除此之外,老师的工资和奖金也纷纷与班级平均分和升学率挂钩,将教育整个变为“唯分数论”。在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时,依据不是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了和人格的发展,而是教师讲解了多少解题方法,让学生多考了多少分。具体而言,应试教育体制“塑造”了诸多单纯的依据分数标准来考核教育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

1.3 仍然沿用过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就是教育管理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它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教育挂历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学校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小学的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严重,管理死板,缺少活力,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有效教育管理策略

2.1 落实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自愿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能够使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态。

2.2 强化教师教育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学校要积极落实民主管理工作,从而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民主的、公开的程序来制定一些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比如学年考核、奖金激励制度以及聘任制度等。此外,还要清楚的是在进行民主管理时一定要有一个专业的组织系统来进行相关工作,在相关规定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反馈等整个过程中,必须由相关管理机构来进行负责。在管理机构人员分配方面,要尽可能多元化的进行选择,按照相关人员比例来进行职能的配置,争取做到不偏不倚,照顾好各方的利益。

2.3 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在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众多的改革内容中,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主要注重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要对在校师范生加强课堂实践培训,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要想能够在实施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一批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的教师队伍。也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素质,小学教师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

2.4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校园文化是学校灵魂,对于小学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巨大的无形力量,它不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特色、文明状态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培养阶段,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符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落实目前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职工要端正心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不断探索出高效的教育管理新途径、新出路。在工作中还要加大研究力度,尤其是针对科学的、合理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管理方法的探究,并且还要时时关注小学生发展的动态变化,依据现实中小学生的状态和特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教育工作内容,争取培养出适合现代化l展要求,乐观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龚中义.探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措施[J].读与写(上,下旬),2015,(19).

[2]李琴.大数据可视化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6):34-35.

[3]朱传云.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6(02):75-76.

[4]刘景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17-18.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1.1建立积极正向的课堂规则。规则的建立与维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秩序,课堂秩序也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征着特定的行为规则。但规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这种规则应该有一定的民主性:首先老师应该慎用惩罚。惩罚有时不失为一种有效遏制课堂失序的方法,但是,过度、过频的惩罚不仅会影响到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其次,规则的确定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仅仅向学生呈现规则的内容并不能保证规则发挥预期效力。

1.2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才会有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观,才会愿意接受指导和进行自我控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会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突。老师在减少冲突、增进师生的和谐上是关键性因素,教师的行为方式、观念、态度应该作适当转变,当然还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学校的大力支持。

1.3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以促进课堂教学管理。从管理的角度考虑,合作性是群体进行有效的内部协调的最关键的因素。内部协调比起外部干预来,其效果最大。教师对小组的管理比对全体的管理难。面对全体,教师的控制可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面对小组.教师的控制通过合作小组间接作用于个体。但合作小组的形式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最好途径。以教师一人去分别提高每个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有限的。学生组成学习中的组织单元,教师直接对个人的管理转变成对组织单元的管理,词用每一个组织单元的管理职能,有助于扩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空

间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1.4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应该是恬静与活跃相统一、热烈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相统一,它是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和谐的心理背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因素,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时机设置悬念、适度渲染、适当夸张、丰富情感、突变情节、修辞技巧、反接技术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管理节奏,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

2 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

2.1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是学生心理因素。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问题行为与学生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多样性造成课堂管理的差异性。在各种作用下,有些学生表现出不合规范的课堂行为:认识需要不平衡、情感需要不满足、情绪一时波动、认知方式有差异、行为偏差和品行障碍;二是教师心理因素。课堂问题行为的教师心理因素主要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能力、气质、性格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处理问题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威信的把握等几个方面。

3 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要运用好心理学的几个效应:

3.1 首因效应。初次见面时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以后的交往。因此,教师在第一次见学生时要避免在装束、措辞、举止等方面给学生留下轻浮的印象,给以后教学管理带来麻烦。

3.2 信任效应。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来源于教师的言而有信,因此,教师对学生做出承诺以后就要做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别人寄予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尤其对那些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孩子,教师的关爱是他们发生改变的很大动力。马太效应。教师对好的学生格外的好,对差生怎么看也不顺眼即是一种马太效应,它易使学生产生骄傲和自卑两种情绪。教师应避免马太效应的发生,用公平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所有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3.3 无声效应。有些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可以对其采用无声效应.即知道了问题的发生,不予理睬,让学生自觉没趣停止问题行为,等该学生发生好的行为就予以强化。当学生做了特别让教师生气的事情以后,教师也要控制情绪,让学生自觉反省,对于犯了比较大的错误的孩子.无声教育胜有声。 (6)暗示效应。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企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对于有些问题行为,教师不需要中断教学进程去处理它,只需要采用一些暗示策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其行为的不满,既保留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7)近因效应。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指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相对比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对比较深刻。如果很多方法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起作用,那就要运用批评和惩罚策略。批评和惩罚学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性质,让他们能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但是批评和惩罚容易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留下阴影。因此,批评和惩罚后要给予安慰,让学生有个心理缓冲。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校长 课程管理 教育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校长能否在多元化的教育管理环境胜出,成为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关键因素在于如何有计划地在顺应时势的过程中凸显特色,开拓创新。在此,笔者基于管理的实践,并结合现有的对课程管理任务的考虑,对小学校长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仅供参考。

一、课程管理理念的转变

小学校长要转变学校管理观念,从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小学课程管理理念,并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能顶住家长、社会等种种舆论压力,捍卫和贯彻新课程管理理念。

小学校长不仅自身要坚持新课程管理理念,更要善于发挥学校领导者的领军作用,引领全校教职工的理念革新,并将理论付诸教学实践。

首先要把课程管理理念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然后通过制度的约束力使其最终转化为课程管理实践。所谓“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高明的校长应该善于“立法”。校长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也可避免主观武断与个人专断。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课程管理理念制度化,扎根在学校基层职工心中,成为学校发展之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前进,永保青春,充满活力,而不是昙花一现。因此,小学校长要围绕自己的课程管理理念,发掘和利用学校优势执著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课程管理水平。

二、课程管理内容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课程管理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忽视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课程管理应以教学为主,坚持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课程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程管理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变要求校长从传统的刚性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弹性、对话式的管理方法。传统的小学课程管理方法,校长从自己角度出发考虑多,硬性指令多,教师只能被动、机械地执行校长规定的任务,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新课程改革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也给予校长、教师更大的自。因此,校长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多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多倾听教师的意见,鼓励教师为教学工作的改进出谋划策,为老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变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操作方法。

(一)深入课堂,带头上示范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这件工作科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许多方面,整个教育过程的文明,取决于课堂教学每天都要有所改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就要校长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情况。”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就曾听课1000多节,还亲自上示范课,在亲身实践中寻找学校课程管理工作的不足,这样的校长是令人佩服的。而有的校长远离一线、浮在水面、闭门造车,其学校课程管理只能是固步自封,如一汪死水,这样的学校的课程管理改革也只能是浮于形式,无实在意义。校长只有走进课堂,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和教学信息,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准确及时地提供依据;才能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成为学校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领路人。

(二)关注教师个体、挖掘教师潜能

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教师是基础。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呼唤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与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校长更要结合小学教师谦虚、好学、大胆、少顾虑和畏忌、单纯的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更新知识结构,为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

四、课程评价标准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小学校长课程管理也要由以往的终结性、选拔性的评价标准转变为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的诊断性、多元性、综合性、过程性、激励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从传统的以“分”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和教师的因素放在小学课程管理工作的首位,真正使全校师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性得到完美体现。

综上所述,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应努力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重新审视自己课程管理的职能,并根据需求,不断提升管理技巧,运用有效的课程管理经验和策略服务于教师,积极主动的为教师创建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学校课程改革,使教育工作在理智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包铁军,黎其翔.论新课程与中小学校长角色的创新[J].《中小学校长管理》,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