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旅游经济是指以旅游市场有效需求和旅游产业供给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环境下,游客在由客源地往返目的地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整个过程中,出于满足旅游需要的目的而与各类旅游从业者发生各种交易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一内涵涵盖了三个关键词:“市场有效需求、产业供给、往返”,它们分别体现了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三个核心方面,是旅游经济的内生变量;而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则是外生变量。

旅游经济结构是指旅游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结合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的基本特点,从旅游经济的三个内生变量出发,选取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三个要素,可以有侧重性地解决当前旅游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抓住旅游经济结构的核心。

这三个要素通过各自的内在元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致使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在互动发展机理表现为:在旅游经济结构中,旅游市场指引方向,旅游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基础,旅游区域确保旅游经济结构调整落地。从而,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即为:以旅游市场为方向,通过将旅游产业在区域空间层面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类旅游生产要素(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资源的功能,引导游客在区域间合理分布,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全过程。

二、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实践调研及SWOT分析

1.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秦皇岛是河北省唯一的沿海城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境内交通畅达,通讯便捷。拥有162.7公里中国北方优质沙质海岸线和横贯东西的250公里雄伟长城,半径5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类型多样的旅游景点。这里气候宜人,生态禀赋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中国长城海滨公园”和“京津后花园”。

近年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旅游兴市”战略,力争打造“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努力把秦皇岛市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努力提高其作为中小旅游城市的竞争力。纵观2013年,据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565.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6.32亿元,分别增长10.9%和19.6%;来秦国内游客构成:本省游客占39.6%,北京游客占23.9%,黑吉辽游客占10.8%,晋鲁豫游客占13.9%,其他市场占5.0%;来秦国内游客人均花费955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来秦国内游客平均停留2.31天。接待国际游客指标也创新高,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9.85万人次,增长4.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1亿美元(全省排名第一),同比增长7.7%;来秦入境游客构成:亚洲游客占40.1%,欧洲游客占37.1%,美洲游客占9.8%,港澳台游客占6.3%;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依次为:俄罗斯(5.5万人次)、韩国(4.28万人次)、日本(3.2万人次)。

回顾2013年秦皇岛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而言,全年来秦游客消费构成:住宿占23.7%,交通占22.6%,餐饮占20.7%,游览占16.2%,购物娱乐及其他占16.8%;全年景区门票收入4.42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9.6%。

2.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旅游市场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秦皇岛的政治地位、便捷的交通状况、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优势:相关旅游资源(自然、人文、俱乐部、酒店、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导游及从业人员、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优势、空气环境优势、文化优势、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和体育活动的兴起、政策优势。旅游区域优势:秦皇岛市县旅游区域覆盖面广、市区旅游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完备。

(2)劣势――Weaknesses

旅游市场的劣势:旅游市场季节性强、时间上发展不平衡;旅游空间开发不足;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不够;国际旅游市场交通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缺乏多语种高水平的外语导游和从业人员。旅游产业劣势: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旅行社无序发展影响客源质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水平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有待完备;相关体育旅游业的专业服务设施与人才不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旅游区域劣势:秦皇岛市县旅游区域整体发展不均衡;满足不同旅游特色和个性化服务的旅游线路不足;秦皇岛县域旅游区域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3)机会――Opportunities

旅游市场的机会:国际国内的旅游大环境有利;对国外宣传力度加大(如2014年加大对俄的广告投放力度与播出密度);位于“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环渤海经济区中部,其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旅游产业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城市建设;秦皇岛品牌景区营销联盟的成立(涉及全市4A、5A级景区共13家、15个景点)。旅游区域的机会:乡村旅游景区发展新模式的开创(2014年葡萄沟和鲍子沟景区实现连片开发);省内联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秦皇岛市4家景区被列入大钊英雄谱线路)。

(4)威胁――Threats

旅游市场的威胁:环渤海区域旅游城市的相似客源市场、不够完善的环保法规、市民与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旅游产业的威胁:周边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的可替代性。旅游区域的威胁:周边旅游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和配套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

三、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旅游市场方面

(1)改善旅游市场时间结构现状,大力提倡分时度假的休闲旅游方式,搭建四季旅游完美格局。开展新春民俗文化之旅、夏季海情浪漫之旅、金秋观鸟采摘之旅、冬日采风冰雪之旅等,缩小旅游淡旺季反差。

(2)突破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状况,开创全方位旅游市场。对国内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开发,巩固和挖掘京津、东北等周边客源市场,拓展晋、豫、鲁、内蒙等中距离客源市场,在全国主要客源市场建立旅游协作关系,多元优化来秦客源结构。充分利于网络媒体,采用多国语言宣传秦皇岛旅游,拓宽国外旅游市场,增加网络点击率与媒体关注度,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将邻近的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大力开拓经贸往来与合作办学促进旅游发展。

(3)完善三维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提高秦皇岛旅游整体服务质量。合理利用山海关机场,推进昌黎新机场建设,增开至港澳俄等海外旅游城市的航班;大力培育近海客运市场,发展海上豪华游船;增发直达始发列车和主要旅游客源地的高速直达客车线路;建成市县区域各大景区的交通网络;增加多语种、高水平的外语导游和从业人员的比例。

(4)借助网络、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旅游宣传,提高秦皇岛旅游城市知名度和特色形象。

2.旅游产业方面

(1)丰富秦皇岛旅游产品层次,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应向文化、度假、特色、专项、生态、商务会展及自助旅游产品等转变,形成细分专项化产品体系。

(2)搭建商贸旅游聚集区,完善秦皇岛旅游产业结构。在山海关和北戴河区建设国际化商贸购物观光聚集区,包括特色旅游饰品区(如蕴含“秦皇岛典藏”系列纪念币、具有历史文化的秦皇求仙等陶泥品等)、特色文化展示区(如秦皇岛剪纸、贝雕画等,还可进行现场制作和设立各种网上制作吧)等。

(3)健全体育旅游业的专业服务设施与人才,如增加水上娱乐场所内部的冲浪板、救生艇等设备和专项教练陪练及导游人才;大力开展文化旅游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

(4)提升旅游相关资源的档次和服务水平。打造五星级酒店,积极谋划建设经济型连锁和绿色环保酒店。重点景区增加英、日、俄、韩等国文字旅游标识,建立电子导游信息站。对现有旅行社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规模经营和专业专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着重把握引入机制的探讨和制定。

(5)加快高科技网络信息化步伐,完备多样化旅游服务体系。建成秦皇岛旅游局域网、管理系统业务网和旅游电子商务网,实现旅游企业全部上网;联合周边开发京津冀旅游电子地图,实行旅游服务一卡通,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信息资源、旅游查询、旅游预定一体化。

(6)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政策引导,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规范管理旅游服务行业,培育品牌旅行社,构建诚信旅游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规范住宿、餐饮业;鼓励同质景区联合实现多样化经营;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引进、职业培训、用人和薪酬机制。

3.旅游区域方面

(1)统筹规划市县旅游区域,打破分散经营现状,以不同特色主题划分景观圈带,实现全市统一大旅游格局。具体划分为:以北戴河和南戴河旅游区为一体的海岸旅游景观圈带;以老龙头、抚宁、卢龙等地长城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景观圈带;以长寿山、燕塞湖、祖山等为一体的山地风光景观圈带;以葡萄沟、集发农业观光园、天马湖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圈带;以海港区为一线的都市文明景观圈带。

(2)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不同旅游特色和满足个性化服务的经典旅游路线。具体路线如下:以海岸线为依托,开展看日出、观海潮、海水浴等夏日海情路线;以长城附近102国道为主线,开展包括山海关、抚宁等地长城文化路线;依托秦皇岛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服务设施开展的生态养生路线;以祖山、角山等为一线开展的森林探险路线;以鸽子窝湿地、联峰山等为依托开展的湿地观鸟路线;以秦皇岛优越的冰雪资源为依托开展的冬季冰雪路线。

(3)打造靓丽城市环境,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对交通运输枢纽地点及周边地区进行改造,对城市街道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旅游公用设施建设,如景区停车场、公共场所的城市自动化消费、旅游咨询和查询系统建设等问题;加强城市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季节公交线路和车次,规范和完善城市出租车行业,改善目前县域旅游区域的交通及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现状,扩大城市交通覆盖范围。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与Gutierez(2006);Chun与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与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与Gutierez(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根据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特点,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现状与政府政策,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推到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1、大学生可支配时间较多由于大学生既有节假日,又有寒暑假,所以大学生可支配时间较多,这样旅游时间较为充裕,利于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发展。2、大学生出游意愿强烈当代大学生由于接受的较多前沿思想与观念,因而思想开放,富有创新与开拓精神,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外界未知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索与求知欲,因此旅游意愿强烈,主观动机明显,这样使得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更为有利。3、大学生可支配收入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费与奖学金收入也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想意识增强,兼职风气普遍,使得大学生初步具有出游消费的条件。据新华网报道,旅游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点,如武汉大学学生一年的旅游费用最高到1000元以上,最低也在100元左右。[2]4、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今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新法规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如最新出台的《旅游法》中,对购物店、自费、零负地接的控制,将把旅行社推向明明白白经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零负团费的现象,这样有利于整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5、旅游市场硬件与软件的完善我国旅游业至今发展已有20余年,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从硬件上讲,各种酒店的建立,尤其是迎合大学生市场的青年旅社的网络化,以及旅游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硬件方面保障了旅游市场的开发;从软件上讲,各大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扩大与发展,如携程,艺龙等网站的发展,为大学生旅游的住行提供便捷服务,对于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是大有裨益的。这样,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设施,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都是极具前景与可行性的。

二、国内外当代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

根据上文对于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征与旅游消费市场可行性的分析,再结合中国与外国当今旅游市场具体状况,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现状。1、当代国外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旅游作为认知社会的一种活动是社会与校园的共识,各国都设有专门的大学生旅游经营,开发和志愿服务者组织,把旅游看成是认知社会,培育人格的教学活动。[3]2、当代国内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反观国内大学生旅游市场,根据上文对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特征与旅游市场开发可行性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现状特点:A、注重价格更重经历我国大学生消费能力虽然有提高,但水平仍较低,因此我国大学生旅游消费时更注重价格,多会选择经济的旅游路线与方案。同时,大学生由于好奇心与探索心强,更注重整体的旅游的经历与感知,而非单纯的物质享受。B、商业影响缺乏教育和欧美国家的旅游与教育相结合不同,我国的大学生旅游市场是单纯的商业性,与商业市场密不可分。这样虽然有较强的商业性质,但缺乏适当的教育因素使市场难以普及与持续推广。C、短期邻近自然为主由于大学生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时间限制,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选择短期邻近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大学生的求知欲与开拓精神,使得其选择的多为自然景点为主,人文景点较少涉及。D、方式自由结伴为主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较强,出游不喜约束,因此对跟团游较为排斥,多会选择结伴出游或独自出游。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出游多结伴而行,2—7人组合出游比例高达74%,性别组合中两性搭配又占绝大多数。[4]E、消费理性信息共享当代大学生随着知识与消费者观念提高,且重视精神消费为主,因此大学生消费较为理性;并且,大学生群体联系密切,沟通方式多样,因此信息传递迅速,共享程度高。因而,保证大学生群体的满意度对于开拓与发展大学生消费市场具有关键作用。

三、基于“4P营销法”的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现状

一方面,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漫长且雪质较好,这为哈尔滨带来了在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资源。同时,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人文历史为哈尔滨带来了除冰雪外其他值得一看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如欧陆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金源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森林湿地旅游资源等。哈尔滨的旅游资源在种类丰富的同时实现了合理配置。其中包括水域风光8处、建筑与设计27处、人文活动3处、地文景观11处、生物景观1处及遗迹遗址2处。丰富的种类和较好的资源组合为哈尔滨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哈尔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另一方面,目前,哈尔滨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等问题。一方面,景区发展多局限于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都挖掘不够,开发不足。如冰雪大世界,冰雪大世界虽然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冰雪娱乐项目最全的冰雪主题游乐园,但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标识,也没有系统的VI设计来展示独特冰雪文化和经营理念,这无疑是一个缺憾。另一方面,冰雪旅游产品单一,与本土文化结合较少。哈尔滨是一座有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城市,这本应该是优势,应该被充分利用,在开发冰雪旅游产品时大力注入本土文化,可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国外样式的冰雕建筑,冰雪作品与本土文化融合程度小。

(二)客源市场现状

哈尔滨的客源市场主要分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和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就国内市场而言,由调查可知,从2008-2015年哈尔滨市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都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国内旅游人数由2008年的2990.1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6496.2万人;国内旅游收入由2008年的233.2亿元增长为2015年的900.09亿元。同时存在国内游客以本省及周边省份等一级市场游客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就入境旅游市场而言,从2009-2014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哈尔滨入境旅游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入境旅游人数从2008年的29.7万人降到了2014年的20.6万人,入境旅游收入也从2008年的1.8亿元下降到了2014年的1.05亿元,但是2014年以来有回升现象,2015年哈尔滨接待入境游客为2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国际旅游创汇11420.7万美元,增长9.0%。

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为哈尔滨带来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同时,也为哈尔滨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哈尔滨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距离我国东部及南部客源市场相对较远,游客来到哈尔滨旅游的交通成本较高,无论是飞机还是火车。而且哈尔滨旅游淡旺季相对明显,淡季时间较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方游客的到来,这就导致了哈尔滨的国内客源市场狭窄。

(三)产品现状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哈尔滨带来了类型齐全的旅游产品,包括冰雪类旅游产品、避暑类旅游产品、生态类旅游产品、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节庆会展类旅游产品等。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时间上是从旅游者接受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开始,直至脱离这种服务为止;在内容上包括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利用和享用的一切因素,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目前,哈尔滨针对不同旅游者的需求,经各类旅游产品组合成了周游型及专题性旅游线路。周游型旅游线路如凤凰山高山峡谷一湿地二日游等、市游-冰雪大世界-亚布力-雪乡四日游等;专题旅游线路建筑文化游、音乐文化游、冰雪文化游、红色文化游、金源文化游等专题旅游线路。

与此同时,哈尔滨的旅游产品仍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精品项目的问题,如旅行社产品的同质化和旅游商品的同质化。就旅行社产品的同质化而言,无论规模较大的旅行社还是规模较小的旅行社所推出的旅游线路基本一致,夏天都是避暑、漂流,景区主要集中于凤凰山、帽儿山等景区;冬天便是冰雪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和亚布力滑雪场等地。另外,哈尔滨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和独特性;冰雪旅游产品虽然扬名国内外,但尚未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表现。

二、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政府应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资源开发、产品开发等方面出台相应得到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增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旅游产业的开发纳入到全市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在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系上,一方面,哈尔滨可借鉴上海、长春等城市经验,成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有关行政法规、政策的制定及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主管旅游产业的整体宣传促销,旅游信息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共同发展旅游业的格局。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旅,不断完善旅游政策法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旅游业管理法规和标准。同时,要重视电子政务和信息网络化建设,完善哈尔滨旅游相关网站建设,加强旅游信息的传递,是旅游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想要的旅游信息。

(一)提升旅游资源品质,进行深层次资源开发

哈尔滨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提升品质及加深层次两方面人手。首先,哈尔滨在不断提升冰雪旅游资源品质的同时,也要提起其他旅游资源,如红色文化旅游、金源文化旅游以及养老旅游的品质,而旅游资源品质的提升不仅仅表现在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变现在旅游景区内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因素的综合提升。其次,哈尔滨的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应着手对哈尔滨旅游资源进行更更深层次的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前开发较好的旅游资源,可进一步开发科普旅游、工业旅游以及“龙江丝路带”建设下考察会议旅游等相对开发程度较低的旅游形式。如就可取旅游而言,哈尔滨科技馆就是一处极好的景点,就工业旅游而言,哈尔滨啤酒厂等知名工业企业也都可开发为新的旅游景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哈尔滨旅游资源的层次性。在不断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同样要注意旅游资源的保护,杜绝因资源开发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破坏等现象,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冰雪旅游为龙头,实现多元产品开发

冰雪旅游一直是哈尔滨的精品旅游项目,因此,要发挥冰雪旅游优势,不断增加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使冰雪品牌实现“走出去”,不断扩大其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如继续打造冰雪大世界精品工程,不断进行创作思路及形式的创新,运用主题鲜明和设计巧妙,建设集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身的名牌景点;开展冰雪运动项目,以亚布力、二龙山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建立包括国际冰雪艺术、冰雪比赛、冰雪训练、冰雪产业、冰雪教育和冰雪研究等较完善的冰雪旅游体系。在积极发展冰雪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多元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哈尔滨拥有的各类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漂流、登山、湿地观光、垂钓等项目,建成以生态园林城市为自然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为文化内涵的都市避暑休闲度假地;充分发挥哈尔滨的区位优势,利用“龙江丝路带”背景下建设对俄全面合作的基于,大力发展对俄边境旅游,开拓新的旅游产品;对金源文化旅游及红色文化旅游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游的兴趣。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积极扩展客源市场

旅游宣传首先要做好哈尔滨旅游形象CIS设计,确定形象标识,搞好形象定位,塑造哈尔滨――中国COOL&CLTURE城市形象。其次,旅游宣传纳入全市总体形象宣传并与各部门的宣传相结合;旅游主管部门和各个旅游企业的形象及产品宣传要实现有机的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学促销方式,从而使使哈尔滨旅游宣传促销实现最佳效果;发挥旅游区域合作的功效,实现旅游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形成区域旅游互动合作动,如加强哈尔滨和临近省份及临近国家的旅游交流合作;将常规的旅游宣传与重大节庆活动的旅游宣传相结合,使旅游宣传既具有连续性,同时具有节奏型。宣传的途径主要包括大众传媒、数字网络以及节庆促销等形式。总之,哈尔滨旅游宣传要突出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的旅游产品以及较高的市民素质,在宣传促销的过程中塑造优质的旅游形象,吸引八方来客。

(四)加强旅游人才培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行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为了适应时展及旅游市场的要求,哈尔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应坚持行业、企业、学校与社会培训相结合。首先,旅游行业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同时加强统一系统的培训;旅游企业要注重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薪资福利待遇及良好的晋升空间,用以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相关旅游院校不应仅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导,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本市的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建立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本市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旅游行业协会也要全力配合专业培训,建立一个完整的旅游职业培训体系。同时,注重人才人才信息库人才市场开发信息化建设以及从业人员福利制度的完善,逐步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随着完善的旅游人才培训及管理机制建立后,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一、辽宁冬季旅游发展态势

(一)辽宁冬季旅游资源状况

1.自然资源。辽宁东北部与西部是风景优美的林地与山区,中部辽河平原一望无垠,南部辽东半岛及西部的海滨平原驰名海峡内外。大连、丹东、锦州等城市海滨风景秀美;金石滩、千山、鸭绿江等自然风光闻名。辽宁地热资源富有,当前开发的有200多处温泉;其冰雪旅游设施较齐全,截至2013年初,辽宁省滑雪场20余所,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大连林海滑雪场及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当前,棋盘山冰雪大世界已成为驰名内外的知名品牌,冰雪大世界将冰雕雪雕等融入到娱乐活动中,使其成为集健体运动、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冬季旅游场所。还有东北罕见的岩洞风光,沈阳怪坡、大连蛇岛、盘锦红海滩等。

2.历史人文资源。辽宁历史人文古迹丰富。沈阳故宫、缓中碣石、桓仁高句丽山城、旅顺日俄战争遗址等都有较强的吸引力。辽宁现有24 115处全省遗存文物,6处世界文化遗产,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530余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满清发源地辽宁是一个拥有43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在长期生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辽代文化、三燕文化、满清文化等特色成为辽宁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资源。辽宁大型旅游活动颇多,县级以上的大型旅游活动有14个,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活动:沈阳国际民间舞蹈节、大连国际服装节、赏槐节、丹东丝绸节和锦西兴城海会等。

(二)辽宁省冬季旅游客源市场概况

辽宁凭借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冬季旅游正快速发展中;预计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越5 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10-2013年辽宁旅游业发展状况如表1。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近四年辽宁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国内接待游客量逐年增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发展良好;接待入境游客数逐年增长,其增长速率大于国内游客的增长速率,由此预期未来辽宁入境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辽宁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推动辽宁省经济发展。围绕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华文化游”的主题,辽宁省积极开展了海内外旅游产品的宣传活动,吸引了陕西、北京、山东、宁夏、云南及台湾等国内旅游市场,实现了国内游客迅速增长的目标。辽宁举办的第八届东亚国际旅游交易会,使其成为“永不落幕的展会”之都;沈阳国际旅游节、营口国际海滨温泉旅游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盘锦湿地周等30余项国级、省级旅游活动的举办,吸引了日、韩、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大量海外游客,以及我国港澳台游客的到来,进一步开拓了辽宁省海内外旅游市场的份额。

二、辽宁冬季旅游现状分析

(一)辽宁冬季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1.渐增的冬季旅游资源投入成本。辽宁是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夏季温热雨多,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结冰日平均达到180天,拥有冬季雪期长等优势,具备开发冬季旅游的良好自然条件,但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天然的冬季旅游资源越来越少,致使人工旅游资源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使由原来的资源优势变成劣势。

2.娱乐旅游产品较多,观光旅游产品较少。通过对当前辽宁省已开展的冬季旅游项目进行分析,辽宁省冬季旅游项目多集中在滑冰滑雪、温泉洗浴等单项目,存在观光性旅游产品少,娱乐性旅游产品多的劣势,这与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不相称,也与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不符。

(二)辽宁冬季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1.不均衡发展的冬季旅游市场。常规而言,冬季寒冷不便出行,本该属于旅游淡季,但因其独特鲜明的季节性催生出许多独特的游憩方式及景致景观,而深受大众旅游爱好者的欢迎。因此体验、感受不同于日常的刺激与趣味,致使冬季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当前,冬季旅游市场呈现观冷、娱热的不均衡发展特征。观冷、娱热即在冬季旅游市场上,旅游者对与冰雪冰霜融合的自然景观或人造景观等,表现出对此类静止景致的赏玩及感官刺激的旅游活动较为冷淡;而对滑雪、冰上运动、温泉、热食等参与性休闲娱乐活动较为热爱。

2.渐变的冬季旅游需求市场。从冬季旅游需求市场看,人们将跨越冬季旅游即北方冰雪游、南方海岛游及温泉游。据乐途旅游网公布的《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2013年第四季)》呈现,高原圣城、草原雪域、厦门闽风、云南古镇及九寨冰瀑等将成为国内冬季旅游市场需求的新时尚。人们在冬季旅游需求的选择上将越来越多,并趋于个性化、冒险化、参与体验等,已不仅仅满足于玩冰雪、泡温泉、游海岛。

3.区域性明显的客源市场。东北三省除黑龙江,其冬季旅游的本地客源市场可以与外地客源市场基本持平外,辽宁冬季旅游市场游客的90%来自当地,外地客源除在校的外地学生外几乎寥寥无几。

4.下滑的冬季旅游市场占有率。受气候与冰雪资源的影响,我国滑雪场主要分布在东三省、新疆及北京等北方区域,三大区域滑雪场的数量占全国73%,其中黑龙江占4成甚至更高。近来,南方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受市场驱动影响,大规模建设室内外滑雪场等人工滑雪场,无疑对进一步拓展辽宁省冬季旅游客源市场所影响极大。

5.单调的冬季旅游市场经营模式。目前,辽宁省冬季旅游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门票、设备租售等直接消费,其中餐饮、住宿等的间接性旅游收入微乎其微,这表明辽宁省冬季旅游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在冬季旅游比较发达的欧洲、北美,其冬季旅游经营收入主要来自餐饮、住宿、度假地产的销售等间接性旅游收入。

三、辽宁省开发冬季旅游产品体系模式及建议

针对辽宁省冬季旅游发展现状,本文从观念上重新认识冬季旅游,把握其发展趋势;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以自然资源为核心,发展养生、康体、低碳、有氧等生态旅游,塑造自然人文融合,以期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游客体验为起始点,游客满意度为衡量产品价值的尺度,塑造人性化品牌形象为理念来提升冬季旅游品牌内涵。本文创建辽宁冬季旅游产品体系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指导其冬季旅游持续发展。

(一)冬季旅游产品模式开发体系

首先,冬季是运动休闲的季节,适宜以冰雪运动等促进休闲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旅游;其次,冬季是开展民俗活动的季节,一年中最具特色的民俗大都集中在春节期间。因此,依托体验风俗民情制造亮点,挖掘民俗内涵,打造民俗文化,以民俗赛事节庆吸引市场;再次,冬季是保健养生的季节,适合发展温泉游与养生饮食游;最后,冬季是亲情季,是亲朋好友相聚的高潮,是家庭游娱乐热情高涨的季节。本文创建了五类冬季旅游产品谱。

1.观光冬季旅游产品。提升冬季旅游,应重新定位冬季旅游,开发户外休闲运动产品。首先,开发冰雕展、冰灯展、冰瀑、雪雕及冰挂雾凇等冰雪观光旅游产品;其次,开发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及自然人文结合的冬季观光产品;最后,开发包含宗教历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等民俗文化观光产品及趣味赛事、专业赛事及剧目演出等演出类冬季观光旅游产品。

2.特种冬季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冬季旅游,在整合资源、创意策划基础上、引爆节赛;发展乡村小镇冬季旅游,需营造佳节氛围全面包装民俗特色。把本地特色、遗产文化等作为冬季旅游产品的特殊主题来开发特种冬季旅游产品,如梅花节、火车节、冰原探险、珠峰攀岩、雪地婚礼及观冰川融化等。

3.休闲冬季旅游产品。把特色文化、养生理念融入到温泉景区建设中,品味冷热刺激。冬季休闲旅游产品包括冰球、冰车、冰壶、滑冰等冰上运动,滑雪、雪橇、雪上芭蕾、登雪山等雪上运动,骑马、滑翔等其他运动及春节年俗等传统节庆。把少数民族独特风俗活动规划成节庆民俗旅游,即民间宗教祭祀、婚嫁习俗、冬季捕鱼狩猎等。

4.会展冬季旅游产品。开展冬季避寒旅游度假,需组合多种娱乐休闲项目。冬季是企业总结年终业绩展览年度业绩的季节,是对晚会、派对需求最旺季的季节,开发主题年会等商务会议展览类旅游产品已迫不及待;对商务会展会议类及高端商务休闲类的商务型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市场驱动的需要。因此,应开发与企业会事相关联的拓展、会展、行业会议、新闻会等会议会展类旅游产品,游艇、高尔夫、房车旅行等高端商务娱乐旅游产品及温泉休闲度假的高端商务休闲产品。

5.度假冬季旅游产品。开发冰雪旅游,需做深做大做新冰雪休闲娱乐运动,融入到地域文化与潮流主题中。辽宁旅游地产融入到冬季旅游中,建设雪屋酒店、雪乡旅馆等拥有鲜明北国主题的度假冰雪主题酒店;在开发冰地、雪地露营地等冰雪主题度假旅游产品时,务必配备专业取暖供暖急救等设备,同时建设以温泉、滨海度假、山野度假等为主题的酒店、旅馆、别墅等。

(二)发展辽宁冬季旅游对策

1.整合资源,促进建设旅游产业集群。辽宁省现有冬季旅游产品虽多,但每个旅游产品都以个体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旅游综合体,纵观冬季旅游产业显杂乱。辽宁省冬季旅游要尽一步发展,应充分发挥冬季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冬季旅游产品成为冬季旅游产品组合,以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综合体的形成。因此,可以开通一条旅游线路,将辽宁省各地区的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包含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的冬季旅游间接性发展,增加收入,还可以让旅游者体验辽宁省冬季旅游中不同旅游产品的魅力,尽而促进辽宁省冬季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2.加强宣传,促进建设冬季旅游产业品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首次印象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程度,即旅游产品影响力。像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这些闻名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即使不宣传也不会缺少游览的旅游者,就因其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辽宁省冬季旅游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提高其知名度。就目前辽宁省的游客市场而言,主要以当地游客为主,当地游客在整个辽宁省旅游市场中占据了90%的份额,在未来辽宁省旅游市场中,海内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海内外市场对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刻不容缓。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如新闻、宣传会、网络等,提高辽宁省冬季旅游产品在海内外市场中的知名度。如台湾政府于2007年推出一冷(冰雪)一热(温泉)冬季旅游产品;2009年,又推出了5S(Snow/冰雪spring/温泉sunshine阳光sport运动style风情)特色冬季旅游产品;辽宁省也应如此,每年针对最有潜力的客源市场设置一个有针对性地的主题,强化其特色专项旅游的宣传与推介,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民俗旅游,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建设辽宁省冬季旅游,重在打造其特色。发展辽宁省冬季旅游应走差异化道路,辽宁省人文旅游资源在东北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要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重点特色旅游项目,将特色民俗旅游资源融入到各种传统冬季旅游产品中,形成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其次,辽宁省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旅游发展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增长级理论,以发展温泉旅游为中心,将古典城镇、山水景观、民俗村落与冰雪体验等旅游景观作为各个增长极的发展模式,延长冬季旅游产业链,构建具有辽宁省特色的冬季旅游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