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摘 要:根据多年中医证候学和亚健康研究基础,基于预防监测网络,以流行病学研究为基本方法,遴选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基础较好的亚健康监测与研究单元,研究面向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其标准,对推进亚健康研究和相关干预手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监测网络

中图分类号:R-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39-02

健康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结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个人的总体感受,每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互为因果。而游离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也就应运而生了。但由于亚健康状态尚无器质性损害,而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临床表现多为自觉症状,并呈多样性和不典型性,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和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从而给临床诊治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中医学对亚健康早有认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未病”、“未乱”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也就是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所关注的是人体器质性、病理性改变,而中医学的优势在于它的认识论、方法论更加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其临床干预往往也是对人体“功能态”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我国目前亚健康尚无系统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1 研究要点

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从这一研究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制定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以四诊和其他诊断方法为基础,选定若干组相应证候群,对有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不适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状态的相应人群进行诊断监测,同时研制《社区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亚健康人群社会生活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等相关因素进行亚健康相关性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大样本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办法,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等具体经验,为亚健康监测和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诊断监测标准,推动亚健康的深入研究。

(2)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对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症状和中医证候特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了解区域亚健康流行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亚健康流行规律和趋势,确定行之有效的监测标准和方法,形成《社区亚健康人群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规范》。

(3)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系统对于亚健康人群实施监测和预防,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预防干预手段及效果评价研究对于科研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极具意义和价值。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构架,在已有的预防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设立1~2个省级亚健康监测示范城市。依托各省市健康教育所,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其它相关单位培养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者,亚健康监测及健康管理人员,开展规范化亚健康监测和评价工作。

2 构建思路

按照工作进度的要求,亚健康监测网络的构建工作应分为3个阶段实施,即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监测方案设计阶段;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心理学、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评价分析和总结阶段。

2.1 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亚健康监测方案设计阶段

以中医临床证候学及医学心理学为基础,确定亚健康的诊断监测标准;制定、编制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中医特点的《健康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基础上,研究亚健康所构成中医证候的特征,选择若干项特定症状和指标,建立、修订和完善亚健康中医证候诊断和监测标准,研究调查问卷和监测模型的信度、效度及灵敏度的评测,同时依托预防监测网络,建立亚健康人群诊断标准、调查程序及筛选方法,制定亚健康状态人群监测采集、管理、质控方法及相关职责;并制定相关人员培训及管理方案。

2.2 结合中医临床 医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 大样本证候调查队伍的组织、培训和考核;实施大样本调查;建立亚健康人群证候学中医诊断及监测系统;监测方法和修定与完善监测内容

2.3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统计分析和评价总结阶段 针对我国健康前移战略的目标需求,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在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及其收集方法与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结构、数据收集和数据管理的共性技术和方法,初步建立我国一体化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包括:样本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工作,样本信度的分析评估工作,亚健康监测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网络运转及管理状况的评估分析工。

2.4 监测方法的研究内容及其拓展 配合第一阶段监测网络的建立,在其工作开展的同时,进行亚健康监测方法的研究工作,例如中西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对比性试验分析及评估,中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实施及其意义研究等。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1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及意义

1.1亚健康状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上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也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

1.1.1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是与健康相邻的阶段,常以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容易恢复,可转为健康状态。

1.1.2潜临床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若持续发展下去,已存在发展为某些疾病的危险倾向,其症状较复杂,表现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身心失调,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现,其生命活力、反应和适应能力减退,还可出现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倾向。

1.1.3前临床阶段此阶段表示有病变存在,并有向某种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但症状不明显,诊断上较困难。

1.2“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体重过轻、不安全的等十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死亡总计占世界范围死亡率的1/3以上。在中国、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烟草、酒精、血压、胆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至少占总负担的1/6。世卫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干预亚健康状态、降低发病率将成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2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2.1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WHO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属于健康状态者仅占5%,找医生诊病者约占20%,剩下的75%就属于亚健康状态者。

1)近年来,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亚健康检测指导中心对1 600多例的检测提示,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患病状态,其中中年知识分子居多。日本国立公共卫生院在政府支持下,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在5 000余名15~65岁人士中,表示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学习压力过重、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者占44%,还有16%说不出原因。

2)我院2002年调查136名飞行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其亚健康状态阳性者91例,占66.91%;其中25~30岁的发生率最高,为67例;从飞行时间看,飞行500~1 500 h的飞行员为75例;这组数椐提示,飞行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年轻化倾向。

2.2亚健康状态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各家调查结果分析,亚健康人群多存在“六高一低”的倾向,即接近疾病临界水平的高负荷(体力与心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由于亚健康的医学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2.2.1亚健康的确切病因、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未达成共识亚健康状态是多种因素中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也有环境、生活方式、自身体质和遗传学因素等影响。至于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主要是人体调控功能的紊乱或者异常,当人体调控功能储备力、适应力和自愈力出现减退时,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对疾病防御能力降低以及稳定内环境的能力下降;而当人体调控功能出现紊乱或长期异常未得到纠正和控制时,外界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刺激会逐步导致某组织或器官产生一系列改变,这些组织器官所负载的基本生理功能也随之发生紊乱和异常,容易引起亚健康状态或导致疾病。但是,对导致亚健康的确切病因、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目前既没有达成共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明确的地方。

2.2.2评估与诊断标准未能统一目前,各国在评估标准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我国也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如果照搬国外标准的话,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特点,有可能在诊断上出现偏差,不利于较好地开展研究和治疗工作。

2.2.3治疗上还缺乏针对性有关亚健康的研究多数局限于中高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而对整个社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研究甚少,仍缺乏对亚健康干预、治疗规范化与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3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展望

3.1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可逐步趋于量化和统一人群及个体亚健康状态进行量化评估和网络监控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方向将沿着“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能够评估个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等方面发展。据悉,为保证我国卫生健康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的战略顺利实施,我国将对人群亚健康状态进行系统监测研究,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新模式。

3.2亚健康的干预及治疗将向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当前,“减少风险,延长健康寿命”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任务。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1997年5月才举办全国首次关于亚健康状态的研讨会,同年,中国药学会成立了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专门机构;全国首家亚健康康复中心于2002年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成立,该中心设有身心健康评估、心理治疗、生物-物理治疗科目,集治疗和康复为一体。通过深浮疗法、音乐疗法、大肠水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先进手段,对前来检查的人实施未病先治。北京东华医院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亚健康取得了一定疗效,它能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自然治愈能力,增强防御机能,起到调整血压,治疗便秘,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的作用,大部分人做12次治疗即可显著改善症状。同时,中医药对亚健康的诊治有一定价值,其效果正在广泛调查研究中。此外,“五维系统护理”值得推广应用,它是按照人体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特性,通过饮食、营养、运动、心理、空气五个方面对亚健康人群进行系统控制和指导的一种方式,其中以健身运动、心理训练、景观疗法最为重要。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亚健康 体育休闲 作用

1.亚健康及其成因

现代社会亚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是人们提高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资料显示,高达70%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主要是指机体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名称。

亚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心理因素。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这不仅会引起睡眠不良,甚至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二是营养不全。现代人饮食往往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体重要的营养素缺乏和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三是外界影响。科技发展、工业进步、车辆增多、人口增加,使很多居住在城市的人群生存空间狭小,倍受噪音干扰,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等,都会导致亚健康。

2.亚健康的状态

很多人对亚健康的状态不了解,从而影响了其及早发现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亚健康。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时,往往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心神不宁、惊悸少眠、汗出津津、经常感冒、四肢发胀、面色无华、视力模糊、头胀头疼等。有的人对健康认识有误区,认为只要没什么很大的问题就没事。但事实上,对亚健康足够重视恰恰是防止大病生成的重要措施。

3.体育休闲的积极作用

体育休闲作为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人接受,它所具有的体育与休闲的本质不仅吸引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同时还吸引了不少追求休闲生活的人们。有学者认为体育休闲在促进身体健康;健全心理,发展个性;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道德规范;利于社会安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还有学者认为通过体育休闲活动,人们可以获得乐趣,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体闲体育的功能为:娱乐与享受,减压与宣泄,强身健体,消除孤独和寂寞,使家庭和睦团结,利于导正社会风气,减少医药费用。可以说,体育休闲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采用区域控制方法在长沙市区人口流动量大的五一广场、烈士公园、岳麓公园和湘江风光带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达88%。经过统计发现,男女性别比例构成相当,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结构方面,18―45岁年龄段的居多,占88.65%;文化程度构成中,大专以上占77.11%;职业结构方面,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销售人员、教师、商务管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比例较高,总体而言,样本涵盖了人口学特征的各个方面,因此认为样本是具有代表性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亚健康及体育休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把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和依据。

4.2.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程度及体育休闲与亚健康之间的关系的认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

4.2.3 数理统计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随机现象中局部与整体之间及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 对问卷调查获得的基础数据进行数理统计能更深入剖析问题的实质。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亚健康状态认知问题

通过对亚健康状态认知的调查,发现47.16%的人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心理压力,29.83%的人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劳累的结果,18.09%的人觉得亚健康是一种有病的前兆,只有4.92%的人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病。从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可以看出,心理压力是目前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5.2 亚健康恢复手段问题

在了解人们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认知后,进一步调查人们对亚健康恢复手段的认知。有33%的人认为亚健康可以通过愉快的心情恢复,23.1%的人认为亚健康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恢复,21.36%的人认为可以通过旅游休闲恢复,18.12%的认为可以通过心理减压恢复健康,只有4.42%的人认为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恢复健康。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减压、放松、锻炼、愉快的心情是人们认为对付亚健康的主要方式。

5.3 体育休闲活动的功能认知问题

体育休闲与亚健康之间存在什么联系?体育休闲对于亚健康恢复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体育休闲活动功能认知的调查发现,35.7%的人认为体育休闲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29.62%的人认为体育休闲可以帮助减轻压力,12.18%的人则觉得体育休闲趣味娱乐的功能较强。超过2/3的人将主要视角集中在体育休闲的这几大功能上。其余还有减肥、美容、交友,而希望通过体育休闲寻求刺激、消磨时间的相对较少。

6.结论

6.1 亚健康在人们的认知中更多是一种心理压力,一种劳累的结果,而并非一种病,正因为如此,亚健康状态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忽视的结果造成亚健康状态逐渐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威胁。

6.2 亚健康恢复手段的选择也是基于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愉快的心情、放松、减轻压力、体育锻炼是人们认为缓解亚健康、恢复健康的主要方式。

6.3 体育休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尽管较少有人把体育休闲与亚健康直接联系起来,但是从人们对体育休闲功能的认识可以看出,强身健体、减轻压力、趣味娱乐这些功能恰恰与亚健康的恢复手段直接对应起来。

体育休闲具有体育与休闲两方面的特性,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而是加入了休闲娱乐的成分,参与其中的人能获得持续的愉悦感,正因为此,体育休闲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且体育休闲的项目种类很多,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有参与性的,也有观赏性的;有简单易行的,也有具有挑战性的;有个人单独进行的,也有群体参与的,等等,基本上每个人都能从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处于现代激烈竞争社会的人们,可以选择自己一项或者几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休闲项目,长期坚持,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放松心情,还可以锻炼身体,将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而非向患病阶段发展。可以说,体育休闲对亚健康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刘延彰.休闲体育与亚健康[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9).

[2]刘承山.亚健康的典型表现.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

[3]亚健康的成因概述.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

[4]魏薇.休闲体育与生活质量[J].浙江体育科学,1997,(1).

[5]张明英.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J].湖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23,(3).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国内近几年医学研究者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状况做一总体梳理。

1 亚健康的人群分布状况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1],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2002年4月8日“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我国目前约有70%约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2],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据调查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表明2000人中60%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62%腰痛-背痠病.58%干活就累.48%脾气暴躁或焦虑。据统计,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死亡占脑血管病的50.3%心脏病的59%,肿瘤的50.4%。王育学教授做过一个5万例的人群调查,亚健康的状态分布率达到56.18%,其中大多数为20一40岁的青壮年,他们中以白领、知识分子为主[3]。有资料表明最近5年,中科院所属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134人谢世,平均年龄仅为53.2岁。国务院体改办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我国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左右。“白领阶层”是亚健康的主要人群,而企业管理者中有8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张素炎等[4]研究表明,北方地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21%,其中男性880人(20.5%),女性97人(32.1%)。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1一50岁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年龄,性格内向者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性格外向者,教员、学员、医务工作者、编辑、工程师、技术员等从事脑力劳动较多的人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2 地区一般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刘保延[5]等通过对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对1828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以疲劳、失眠、情绪失调、疼痛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虚、湿、热、郁、瘀、气滞、津亏、痰为主要证候要素;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心、肝、脾、肾、胆、胃等;以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脾虚湿困、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热蕴结、肝郁化失、脾肾两虚、痰气互结等10类基本证候多见。

孙晓敏等[6]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参加体检的广州、东莞、深圳三地人员发放亚健康调查表,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为65.1%。其临床表现复杂,涉及躯体、心理及社会等多种症状。

庞军等[7]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玉林、北海三个城市的城市居民进行亚健康中医证候问卷调查, 1467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广西三城市亚健康人群以肝脾不调(肝郁脾虚)、脾虚湿困(脾虚湿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气虚、心脾两虚、肾阴虚、心气虚、脾肾阳虚、肝热脾虚、心肾不交等11类基本证候多见,各证候涉及脾脏最多,其次依次为肝、肾、心、肺。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等[8]对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居民进行西北燥证及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总发生率为71.9%,和田地区居民高于吐鲁番地区居民。非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而不同地区、不同居住环境、不同民族亚健康及疾病的发生状况亦有所不同。(2)西北燥证人群与非西北燥证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差异显著,西北燥证人群健康状况差。

邹杰等[9]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拟定《亚健康基本证候调查表》,通过对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对2133份亚健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以畏寒、疲乏、自汗、记忆差、易怒、气短、心悸等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虚、湿、痰、郁、瘀、气滞、津亏等为主要证候要素;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心、脾、肾、肝、胆、胃、肺等;以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痰气互结、肾阴虚、肾阳虚、气虚证、肝郁化火、湿热蕴结等基本证候多见。

凌慧等[10]对武汉市某小区居民的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亚健康的发生率为79.64%,主要有腰酸腿疼、精力不支、体力不足、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健忘和烦躁等症状。选取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等几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与亚健康状况做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职业为主要因素,其中男性的亚健康状态较女性出现的少,从职业来看,与服务行业及其他人员相比,教师、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的亚健康出现率较高。

蔡旭玲等[11]随机抽取了广州市8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亚健康的总发生率为42.10%,与亚健康有关的因素有9个:文化程度、是否经常喝浓茶、睡眠情况、生活紧张程度、工作或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为危险因素,提示亚健康与个人素质、生活方式、各种压力有关。家庭人均收人、家庭住房面积和肉菜比例为保护因素,提示亚健康与个人现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有关。

胡先明,陆素琴等[12]对太原市1073人进行了亚健康调查,发现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人群各占26.6%、62.4%、11%,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脑力劳动者、文化程度较高者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

3 学校人群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3.1教师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霍云华等[13]以某医学高校的891名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开展调查,结果发现总体亚健康发生率为57.2%,以20-30岁教工的发生率最高,该年龄组亚健康状态占总数的64.7%;女教工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教工;对亚健康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状况等。结论 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相关单位应积极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施,提高这些亚健康高发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范存欣等[14-15]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866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女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47.87%)明显高于男教师(39.79%);随教师年龄增加,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不开心、工作进展不顺利、缺乏朋友可以谈心、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对家庭不满意、缺乏运动等10项。

陈亚华,郭海健等[16]为了解南京地区高校教工的亚健康发生状况及主要表现形式,选择南京地区4所高校2300名教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教工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69.97%),而且有高峰前移的现象,30-40岁组的发生率最高(74.5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亚健康的主要表现以躯体和心理症状为主,其中疲劳的发生率最高(54.49%)。

朱丽等[17]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广东省19所高校教师进行亚健康调查,结果证明,30-40岁是高校教师亚健康危险年龄段,其中女性重度亚健康高于男性;工作不开心、工作时间长、缺乏体育活动等是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

陈国元等[18]报道武汉市中学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为63.62%。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轻度心身失调的为33.87%,“潜临床”状态的为53.04%,“前临床”状态的为13.10%。李学英[20]报告泰安市城区中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为65.8%,其中高中教师为73.5%,初中教师为66.2%,小学教师为45.2%.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19]:接受体检的1866名知识分子中,亚健康状态率高达90%,且与职称高低成正比,正教授为95%,副教授为89.4%,其中40-50岁组“亚健康”状态率高达90.4%。

由娟等[20]以丹东市内的7所学校的1095名教师为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开展调查,采用亚健康表现评分和排除诊断法进行判断,亚健康发生率为29.22%;以小学教师组的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中学教师组, 且两组与大学教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压力大、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和不良行为习惯等12个因素。

3.2 学生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李勇杰[21]等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对我国7所重点高校一、二年级中随机抽样了65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亚健康人群分布呈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大于城镇,一年级多于二年级的特征;不良的学习、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是造成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且易疲劳、肌肉无力、耐力下降、对自身健康怀疑等亚健康状态的主因。

李军等[22]对256名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已经相当普遍,亚健康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有学习环境及心理因素、生活事件、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压力因素等8种因素。

乐虹等[23]随机抽取文科、理科和工科3种类别的大学新生220人研究其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现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70.45%,常见表现依次为经常熬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吸烟、生活环境受污染、常与知心朋友谈心、觉得生活压力大、觉得学习压力大、酗酒、饮食不规则、缺少周围人关注等10项。

周岚等[24]用SCL-90问卷,对223名医学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医学研究生新生在敌对、偏执、恐怖、强迫症、抑郁、焦虑方面症状明显;2)医学研究生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偏执方面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组;3)人际关系敏感化、敌对、精神病性因子水平应届高于历届。

柳太祥等[25]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症状表现相当普遍,在列举的90种亚健康症状表现中,具有15项症状以上表现的学生达61.99% (817/1318);64.42% (849/1318)的学生认为亚健康状态对自己的社会参与有影响;16.01% (211/1318)的学生怀疑自己有病。

武亚军等[26]研究成果表明,在列举的%种亚健康症状表现中,有50%以上中学生有5项及以上亚健康症状,64.1%的人认为亚健康状态对自己的社会功能有影响。

李军[27]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江苏省六所高校四年级1520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现况调查表明,在列举的18种亚健康症状表现中,具有16项以上症状的学生达61.02%;64.19%的学生认为有亚健康症状,并对自己的社会功能有影响;20.87%的学生总怀疑自己有病。

4 其他职业人群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徐怀忠等[28]对382名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采用自制亚健康测量表进行现场调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人员亚健康的发生率在67.8%,以36-45岁的年龄组发生率最高75.1%,男性组明显高于女性组。对亚健康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缺少运动、各种压力、过量饮酒、社会环境等。

许韵民等[29]对67351名豫南地区企事业人员进行亚健康分析。结果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者48396例,占71.86%。亚健康各年龄段比较,男性发生率为73.38%,明显高于女性的69.12%;军官的亚健康发生率为64.67%,明显低于地方行管、科技、职工(72.30%,72.13%,73.24% )人群;行政、科技、职工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亚健康的表现类型以情绪不稳及记忆力减退最多,其发生与生活不良习惯及家庭因素有关。

霍云华,王学良等[30]在南方医院体检中心对前来体检的南方医科大学及其南方医院的教职员工进行了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亚健康发生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亚健康发生率为57.2%,年龄17-64岁。亚健康状态人群中,男165名,发病率为52.5%,女345名,发病率为59.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64.7%,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发病率为56.7%,年龄40-50岁的发病率为48.8% ,50-60岁的发病率为38.2%,依次递减,以年龄在3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最高,年龄在50岁以上发病率最低。亚健康人群中,医务人员占50.8%,教师占24.5%,其他职业的占24.7%;

张占杰等[31]对3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亚健康状态问卷调查结果表明,ICU护士亚健康状态占39.5%。吕兆彩等[32-33]对5所武警医院的5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所调查的护士群体中符合1项以上亚健康症状的人为76.76%,符合5项以上亚健康症状的人为50.42%,亚健康状态在青年学生中也广泛存在,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张进军等[34-35]随机抽查成都地区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及家属1200人,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前10种依次为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尿频尿急、骨关节病、尿酸增高、健忘、耐力下降、活动后易疲劳、皮肤痰痒、视力下降。

蔡云清等[36]进行了南京市老年人便秘与亚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便秘对老年人亚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调查32项亚健康症状中,便秘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高于非便秘组。结果提示皮肤痰痒和皮肤干燥为便秘者较为敏感的亚健康症状,可能与便秘产生毒素刺激皮肤有关。

林广平[37]选择机关干部1491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省直机关干部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50.84%,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机关干部中亚健康状态是严重的,影响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工作压力和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体力锻炼等。

李燕华等[38]侧报道新兵亚健康发生率为14.32%;张素炎等[39]报道军人亚健康发生率为21.3%;吴洪林等[40]报道飞行人员“第三状态”发生率为66.91%;沈澄等[41]报道空勤疗养员的“第三状态”发生率为65.19%,而陆勤疗员“第三状态”发生率为53.01%.

李晶等[42]用健康普查的方式对3个单位400名职工进行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的肾虚者较多,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失眠、健忘等脾肺气虚者次之。

外来工亚健康状态总体发生率为65.30%[43];图书馆工作人员亚健康发生率为69.18%[44]甚至中大班幼儿也存在亚健康状况[45],影响幼儿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幼儿性别、家长文化程度及幼儿所在的地区。

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青少年中,由于生理上的优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所占的比例一般不会很高;但在面临着重要考试的学生中,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所占的比例却非常高。中年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尤其是知识分子、机关干部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人群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肩负着学习、工作、生活三重压力,其亚健康状况令人堪优;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机体的反应能力下降,诱发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相应增加,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其突出表现是离退休综合征。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和矛盾:长期处于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超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中;再有经济收入不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废气、垃圾、工作噪音及射线等污染侵扰,过度劳作而 出现身心“透支”现象,自然就很容易形成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发展加速,信息变化快、新知识需要学习,还得具有创造新思维,这些都带给高知人群越来越重的压力和负担。在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高知、企事业管理、办公室白领人群大多是脑力劳动者,他们承担着更多的竞争压力,而过高的压力负荷会对人体生理和精神状况均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时间则至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果恶性循环反复出现,人群自然从健康—亚健康—疾病转化,最终导致疾病。故而,关注亚健康状态、防范并调治亚健康,是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概念和疾病谱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

参 考 文 献

[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地点:北京.时间2006.1.

[2] 王育学.亚健康间题纵横谈[J].解放军健康,2005,1:6一9.

[3] 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 02.3-14,18-19.

[4] 张素炎,常群英,刘洁.北方地区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及其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4):208-210.

[5]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l30 (2):130-135.

[6]孙晓敏,魏敏,朱春燕等.广东地区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山东医药,2008 48(4):59-60.

[7] 庞军,唐宏亮,杨扬等.广西部分城市1 467例亚健康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广西中医药,2008 31(1):9-12.

[8]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高华,周铭心,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北燥证关系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 Jan.,30(1):11-13.

[9] 邹杰,石鹤峰,蔡永敏等.郑州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Vo.l 28, No. 7:610-613.

[10] 凌慧,胡樱,任宁等.武汉市某小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4,17( 2):15一16.

[11] 蔡旭玲,张冠群,苏宁.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35.

[12] 胡先明,陆素琴,白丽霞,等. 太原市部分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1):807-810.

[13] 霍云华,王学良,李俊等. 广东省某医学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广东医学,2008,28(2):294-296.

[14] 范存欣,王声勇,马绍斌.广东省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4,8(6):522.

[15] 范存欣,王声勇,马绍斌.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20.

[16] 陈亚华,郭海健,喻丽,等. 南京地区高校教工亚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学,2006,34(4):272-275.

[17] 朱丽,王声涌,范存欣.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595-596.

[18] 陈国元,刘卫东,杨磊,等.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 5( 2):1 01-102.

[19] 李学英.泰安市城区中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3,1 7( 4):2 42.

[20] 由娟,牛亚君, 董慧等. 丹东市区教师亚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2008, Vol.35, NO.13:2457-2458.

[21] 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 我国七所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 29(4):334-337.

[22] 李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措施[J].闽江学院学报,2004,25(2):118.

[23] 乐虹,吴均林,王春荣.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

[24] 周岚,陈丽,陈洁.SCL-90量表对医学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J].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医学版 ),2004,20(2):89.

[25] 柳太祥,周保仁,王穆兰,等.中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4,18(1):63-64.

[26] 武亚军,谢为民,王爱婷,等.浪阳市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现状评估及其干预[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 06一308.

[27] 李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4,25( 2):117-121.

[28] 徐怀忠,吴金兰,周玉玲等. 淮北市煤矿企业管理人员亚健康状况的调查.淮海医药2008,Vo.l 26,No.4:314-315.

[29] 许韵民,李新立,刘群才等. 豫南地区企事业体检人群亚健康调查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72-273.

[30] 霍云华,王学良,李俊等. 广东省某医学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2):294-296.

[31] 张占杰,梁晓坤.三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亚健康状态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4,10(5):406-407.

[32] 吕兆彩,张弘,时学峰,等.5所武警医院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 析 及 对策[J].武警医学,2002,13(11):693-694.

[33] 吕兆彩,张弘,时学峰,等.武警部队医院护士群体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 34-33 5.

[34] 张进军,袁志丹,林波.成都地区军队老年人亚健康调查 [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6):688.

[35] 张进军,袁志丹,林波.老年亚健康界定[J].西藏医药杂志,2005,26(1):8.

[36] 蔡云清,王惠娟,张旭.南京市区老年人便秘患病率及其与亚健康症状关系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 (40) :267.

[37] 林广平.机关干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176-178.

[38] 李燕华,王玲,朱国军等.新兵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3):192-193.

[39] 张素炎,常群英,王志强,等.军人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2,14(6):4 06-407.

[40] 吴洪林,于广议136名飞行人员第三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1996,5(2):4 6-48.

[41] 沈澄,杜筱丽,崔常英.空勤疗养员“第三状态”分析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2,11(4):4 6-48.

[42] 李晶,金亚晶.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6.

[43] 温海辉,黄飞雁,陈思东等.深圳市龙岗区坪地外来工亚健康状态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中国的亚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在医学上讲,“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在心理上的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焦虑、抑郁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群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的不足20%,其余75%以上的人群都处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

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人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抑及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由于各项检查无异常,一般不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往往辗转各科室之间,得不到治疗。但是功能的紊乱若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那时就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了。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专家警告说,如果继续不重视健康教育、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晓铎介绍,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人们不良工作生活习惯盛行,疾病防治意识淡薄;政府的重视仍然不够,在亚健康的诊断上还没有正式标准,在经费安排上严重不足;缺乏保障健康教育持续、规范开展的方法。所以,探讨应对措施已刻不容缓。

中医治“未病”

让你远离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不耐疲劳、腰酸背痛、失眠多梦、健忘、头晕、耳鸣、脱发、黄褐斑,也就是很多人提过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面对这些异常的状况,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为主,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达到缓解症状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依赖个人的自律。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方医学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治疗。它的理念是“整体观念,辨症施治”,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更强调把人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传统中医的技术比如:针灸、按摩、足疗、拔罐、刮痧都可以应用进来。

中医按摩阻击亚健康不可低估

来自总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认为,传统的中医保健对阻击亚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功效可能会超过保健食品,且只要方法得当,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这其中又以足底保健按摩为佳,其不仅可以舒经活血、消除疲劳,还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提高人体新陈代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黄建军介绍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保健理念中,足底保健按摩占有重要地位。足底保健按摩符合中医理论。”

卫生部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常务秘书长周华兵介绍说,足部按摩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实验证明,对足部按摩15分钟,血液流速会从12cm/s增加到24~25cm/s,脚尖的温度会由20~22度上升到26~28度,脚掌由28度上升到34度,同时足部的沉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二是神经反射作用。在足部皮下,分布着许多由神经末梢构成的触觉、压觉、痛觉感应器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在足部的按压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传出神经会传递出相关脏器的反应;三是心理治疗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身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得到放松、调整,从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智敏说,足部按摩的机理包括血液循环原理、反射原理、经络原理、生物全息原理,其效果是疏通经络、解除疲劳、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系统。在阻止亚健康方面,足部按摩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亚健康产业的投资前景广阔

前苏联布赫曼教授研究后提出:人体存在着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而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的概念已广泛被各国医学界接受并纷纷展开相应研究。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亚健康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且极具潜力。

亚健康产业存在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是防治亚健康状态。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N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这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消费群体,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陕西亚健康诊治中心总经理助理陈东认为,首先,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退行性疾病,就是长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长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会应运而生,而且会快速发展。

其次,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脱颖而出的现实基础。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第三,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的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