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工作的历程

扶贫工作的历程

扶贫工作的历程

扶贫工作的历程范文第1篇

县政府决定召开的这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肯定成绩,增强信心,明确在新起点,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刚才,春福同志客观总结了2008年工作情况,并对今年的扶贫开发及整村推进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县财政局陈素华同志、县审计局冉茂富同志和县纪委常委、审理室杨海同志分别就财政扶贫资金报帐程序、财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方面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结合各自的任务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从国家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组织形态看,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组织形式上看经历三个阶段:80年代主要是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90年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又离乡;200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分析这些,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工作也经历了三个转变:80年代救济式扶贫;90年展乡镇企业;2000年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了调整,改由过去撒胡椒面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再到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项目转变为竞争式的开发,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三个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三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缩小发展差距、关爱弱势群众的重大任务;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因此,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

而且,尤其是今年更是扶贫开发工作上的重中之重年,今年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和机遇最好的一年,同时也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最为关键的一年。

所谓“机遇最好”的一年,就是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2009〕1号文件和省、地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与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尤其是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富民问题,必将迎来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各项投入更加增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好局面和有利环境。

所谓“任务最重”的一年,从春福同志所安排的“八项工作”中不难看出,我们去年的整村推进村是32个,每个村资金25万元,而今年增加到63个村,且每个村资金50万元,而且这些都是列入我县2002—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意见》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交不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帐,也交不了地委、行署的帐;不开展并且做不好这些工作,不仅影响今年上级对我县的投入,而且会影响今后11年对我县的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完成各项任务。

所谓“困难最多”的一年,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影响,不仅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困难,增收渠道受阻,而且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走低,对贫困群众增收造成很大困难,这也增加了脱贫群众重新返贫的压力。因此,要完成2009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加倍努力。

所谓“最为关键”的一年,就是2009年是全国各地也包括我县2001—2010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交帐的前一年,又是2011—2020年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启动之年。前一个十年扶贫《意见》确定的硬任务,今年必须基本完成,明年才能顺利地通过各级的检查验收,否则,就会拉全省、全区的后腿;后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意见》能不能制定好,根据上一个十年《纲要》编制经验,前2-3年上报的数据很重要。因此,今明两年县乡两级扶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准确上报有关数据,切实搞好上下左右的交流和沟通,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围绕“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规划”这两个重点,来抓好2009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扎实抓好扶贫开发攻坚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推进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2009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完成省、地下达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2008年启动实施的3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新启动实施63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使我县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现象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要全面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选准贫困对象。一是要做好2011-2020年新的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上一轮扶贫开发规划评估工作,启动新一轮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新的扶贫标准,组织力量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底数,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三是要区别类型确定扶贫对象,坚持做到扶贫“五到户”。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把农村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坚持做到扶贫项目安排到户,小额信贷资金借款到户,扶贫搬迁落实到户,科技信息服务到户,结对帮扶措施落实到户。

扶贫工作的历程范文第2篇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从国家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组织形态看,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组织形式上看经历三个阶段:年代主要是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民离土不离乡;90年展劳务经济,农民离土又离乡;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分析这些,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工作也经历了三个转变:80年代救济式扶贫;90年展乡镇企业;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了调整,改由过去撒胡椒面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再到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项目转变为竞争式的开发,谁有积极性就扶持谁。三个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三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缩小发展差距、关爱弱势群众的重大任务;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因此,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

而且,尤其是今年更是扶贫开发工作上的重中之重年,今年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和机遇最好的一年,同时也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最为关键的一年。

所谓“机遇最好”的一年,就是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1号文件和省、地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与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尤其是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富民问题,必将迎来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各项投入更加增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好局面和有利环境。

所谓“任务最重”的一年,从同志所安排的“八项工作”中不难看出,我们去年的整村推进村是32个,每个村资金25万元,而今年增加到63个村,且每个村资金50万元,而且这些都是列入我县—农村扶贫开发《意见》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交不了上级扶贫部门的帐,也交不了地委、行署的帐;不开展并且做不好这些工作,不仅影响今年上级对我县的投入,而且会影响今后11年对我县的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完成各项任务。

所谓“困难最多”的一年,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影响,不仅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困难,增收渠道受阻,而且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走低,对贫困群众增收造成很大困难,这也增加了脱贫群众重新返贫的压力。因此,要完成明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加倍努力。

所谓“最为关键”的一年,就是今年是全国各地也包括我县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交帐的前一年,又是年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编制的启动之年。前一个十年扶贫《意见》确定的硬任务,今年必须基本完成,明年才能顺利地通过各级的检查验收,否则,就会拉全省、全区的后腿;后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意见》能不能制定好,根据上一个十年《纲要》编制经验,前2-3年上报的数据很重要。因此,今明两年县乡两级扶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准确上报有关数据,切实搞好上下左右的交流和沟通,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围绕“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规划”这两个重点,来抓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扎实抓好扶贫开发攻坚工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推进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今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完成省、地下达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年启动实施的3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新启动实施63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使我县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现象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要全面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扶贫工作的历程范文第3篇

帮扶到户脱贫工程。创新扶贫举措,实现扶贫开发方式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通过精准扶持,帮扶到户,力争到2018年,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100万户贫困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提前实现脱贫目标。

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在今年搬迁6万人的基础上,从明年开始,每年递增2万人,使确需搬迁而又有搬迁意愿的群众,通过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实现脱贫致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力戒强迫命令,力戒搬一部分留一部分,让群众自愿搬迁和自主选择安置地点。对其别困难的贫困户,组合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新农村建设、人畜安全饮水、五保供养等政策,叠加扶持,帮助困难群众实现搬迁意愿。统筹考虑安置点的就业承载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依托当地工业园区,每户至少解决一人就业,防止搬迁后由农村贫困人口变为城镇贫困人口。

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在实施扶贫规划纲要的10年内,平均每年培训并转移贫困户劳动力10万人,到2020年累计达100万人。统筹职业学历教育、“阳光工程”培训、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集中扶持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农户合作经营增收工程。争取在2到3年内,各类农民合作经营组织覆盖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达100万户。依托当地自然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优势扶贫产业发展格局,构筑较为完善的扶贫主导产业支撑体系。既“输血”更“造血”,既扶贫更扶智。

扶贫工作的历程范文第4篇

一、面临新形势,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我们要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贫困村的交通不便、用电不足、信息不灵,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贫困村的发展需求,扶贫开发要着重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手,必须先难后易,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采取最有效的治理措施,集中力量,合力攻坚。一是要落实莲花县委、县政府《关于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的交通体系建设,要加快衡茶吉铁路莲花段、泉南高速莲花段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竣工通车;要积极向上争取莲萍高速正式动工、莲粟铁路尽早立项并动工建设,进一步打通贫困山区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二是要突出农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通过加大扶贫投入,使贫困村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和提升。三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走“生态立县”发展路子,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效林改造等措施,扩大森林面积,通过实施天然林工程提高现有天然林保护区建设水平,深入推进“一大四小”绿化工程,实现“县域绿化造精品,乡镇绿化上水平,通道绿化成景观”的绿化目标。

二、面临新形势,要以加强改善民生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贫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顺应贫困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我们要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首先,要继续推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把农村特困家庭和有生产发展愿望并有一定的生产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民纳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直接扶持范围,通过直接到户扶持,提升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其次,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完善农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五保供养、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组织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实现“三改两建”(即:改水、改厕、改栏,建沼气池、建垃圾处理场),以此来改善村容村貌,逐步实现贫困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四是继续推行“雨露计划”智能扶贫工程,提升贫困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培训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网络,要把贫困地区的学历教育培训、科技骨干培训、劳务技能培训、村官培训、科技信息下乡活动等做大做强,实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三、面临新形势,要依托优势资源,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八到十年的努力,从整体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加快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莲花县山地面积多、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大、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抓好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区域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绿色水稻、花卉苗木、中药材、无公害蔬菜、高产油茶、优质茶叶、生猪养殖、莲子、油茶、优质果业”等农业示范基地。要以花为煤,做好“莲花、油菜花”两篇文章,打响农业产业化品牌。在开发模式上,要在总结借鉴以往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大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以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模式的适应性。在抓特色产业的同时,要发挥龙头产业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壮大农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经济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二是做强旅游业。努力做好莲花县“红色、古色、绿色”三篇文章,依托莲花一枝枪纪念馆、莲花革命烈士纪念馆、列宁学校(花塘官厅)、甘祖昌将军故居和墓地、高滩红军行军旧址、棋盘山游击基地等红色胜景,大力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依托勤王台、复礼书院、琴亭桥、吴楚雄关、仰山文塔、路口古民居等古色景区,努力彰显莲花县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玉壶山风景区、高洲水云山风景区、荷塘白竹瀑布群、河江水库、楼梯蹬水库、石城洞、元阳洞、蕊珠洞、张天洞等绿色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山水观光旅游景点。努力把莲花县建设成为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大县、赣西地区旅游核心区域、赣湘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井冈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贫工作的历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 甘肃省 脱贫模式

一、精准扶贫背景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逐步提上议程。2013年10月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化扶贫”理念,同年,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我国正式启动实施。随着该政策在各地区的逐步落实,精准扶贫也被赋予了差异化的创新型的模式,但从本质上来看,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扶贫资源有效配置到“最贫困的人群和最贫困的地区”。

二、甘肃省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扶贫现状

受制于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地区生产结构单一,大多数贫困对象依旧处于“靠天吃饭”或者“外出务工”的被动局面。此外,受贫困地区经济条件以及教育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贫困人口大多素质较低,技术、文化水平有限,自主脱贫能力较弱。并且随着对甘肃省扶贫工作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甘肃省的贫困状况基本上呈现如下特点:①贫困对象广而多,贫困程度较深;②贫困人口集群分布,贫困地区点状分布;③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明显,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④返贫现象日渐凸显。我们唯有对这些新的贫困特征的根本原因加以深入的分析,才能为甘肃省扶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

1.精准识别过程中的问题。精准识别是指在农户收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建档立卡的过程,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基础。但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系列问题:贫困程度难测量,标准本身难以量化;信息采集难、成本大,扶贫对象难以认定;贫困库无法及时跟新,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化等。

2.精准帮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外部输血”式扶贫

甘肃省贫困结构复杂,贫困程度深,但扶贫主力狭窄,“政策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不仅力量有限,工作开展难度大,“僧多粥少”的现状也造成返贫现象较为严重,脱贫人口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扶贫攻坚区的发展。此外,由于扶贫资金中间环节冗杂,信息沟通失真,监管不完善导致精准发力不足,再加上部分官员,使得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大大缩水。

②“内部造血”式扶贫

首先,针对贫困地区的项目确立不够“精准”。据了解,目前扶贫项目推进的主要模式为“政府推进式”,即由上级政府确定具体的项目,然后再分配到地方,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但是由于各地区的致贫因素、扶贫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难以达到各类扶贫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人力以及物资的严重浪费。

其次,扶贫项目的落实不够“精准”。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级领导对于项目的错误解读、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及时的统筹协调、以及地方群众的参与度和执行力不够等不可控的因素,往往使得项目的落实与预想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项目甚至成为“空壳项目”。也有部分项目之间存在着相通性,如修路与排水管道的填埋,但由于各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沟通以及协调,就造成了部分物资的重复甚至多次投入。

3.管理与考核中出现的问题。第一,贫困库无法及时更新。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等性,就造成了扶贫对象长期不变的问题。很多贫困对象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扶贫之后,往往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贫,但依旧占据着贫困名额以及一定的扶贫资源,这也使得部分真正贫困的人无法接受补助。造成了“应扶未扶,扶富不扶贫”等不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二,扶贫项目的落实难以“常态化”。由于我国对政府绩效考评的规范化程度不足,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很多地方政府在落实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短期业绩,而忽略项目的长期效益。受这种“短、平、快”的扶贫思想的影响,很多扶贫项目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未能给贫困地区带来常态化、可持续的内生效益,大多贫困地区往往呈现出“扶过就贫”的尴尬境地。

三、精准扶贫下甘肃省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扶贫过程透明化、公开化

贫困对象的识别和帮扶应由政府、群众共同参与,实现扶贫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在确定帮扶对象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将识别权和选择权交到基层群众手里,以“基层筛选+上级审核”的模式确定帮扶对象,并对扶贫的进度及结果进行及时的公示,尽量做到扶贫的公平,公正,公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地方扶贫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鼓励地方干部积极申报符合地方特色的,能够产生长期经济效益的扶贫项目,做到因地制宜搞项目,全面协调谋发展。

(二)健全网络体系,创新考评模式

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构建全国扶贫数据网络体系。并通过定期核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动态核实,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纪录,实现脱贫人员分流,使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高效,提升帮扶资源的整体效益。同时,创新官员绩效考评奖惩体系,改变以往“以短期成败论英雄”的考评方式,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

(三)开发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区实现“内部造血”的有效载体。甘肃省应依托本地的经济情况、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型、旅游观光型、商贸集散型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

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走出丰产不丰收的怪圈。延伸产业链,吸引市场资本,分类指导,分类扶贫,实现内生转型。此外,我们也应充分利用甘肃省的地理优势,抓住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等生态产业,做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口素质

鉴于甘肃省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加强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特贫医疗救助制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并加大贫困区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再教育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价值,切断代际贫困引发的返贫危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