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工作意见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精选

扶贫工作意见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第1篇

我城城镇扶贫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瞄准贫困,扶持穷人,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思路,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谋职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服务管理,突出工作效果,把我城城镇扶贫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主要任务

(一)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为扶贫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进一步拓展扶贫工作思路,增添扶贫工作措施,打造扶贫工作亮点,营造新型环境,为城镇扶贫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进一步加大扶贫贷款和资金回收力度。在确保资金安全情况下,贷款户在去年基础上有较大的增加,继续协调好单位的对口扶贫工作,一帮一落实面达90%。新贷款户到期资金回收率100%,继续以多种方式加大对老欠款的催收。

(四)。积极做好扶贫再就业培训,增强创业技能。严格按规定管理和使用资金。对扶贫建卡户进行清理。认真做好基础台账。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队伍,落实责任

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经办人员。街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扶贫专管员具体抓,相关科室及人员协调配合抓。社区除对应落实到位外,联系干部要协调配合抓。实现组织网络健全,领导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二)广泛宣传,努力提高扶贫工作的知晓率和透明度

充分利用工作会、居民院坝会、专刊、板报、网络等多种不同形式广泛宣传扶贫工作的政策、法规和贷款程序,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扶贫工作,为城镇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切实按照《城镇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严格按照本人申请→社区入户调查→社区评议→街道入户调查→街道评议等程序规范办理。坚持每季度召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每月召开扶贫工作分析会、经验交流会、典型事迹报告会、适时组织工作培训会等五个会议。进一步作好记录。

(四)严格操作程序,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一是认真做好贷前的审核,主要抱括:项目是否可行,担保人是否符合条件,所需资料是否齐备等。二是坚持贷前“两入户”:社区干部入户调查;在第一次认为基本符合的基础上街道分管领导和扶贫办工作人员同社区干部第二次入户。三是坚持贷后跟踪服务。各社区要每季度到贷款户经营地点了解经营情况,对经营情况出现困难的,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四是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会,对近期要求贷款的和已贷款的贫困户作一次全面研究和分析,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五)抓好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能力

积极协同劳动保障部门抓好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第2篇

我县烤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区乡镇,现有种烟乡镇12个。烤烟产业是我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烟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烟区交通、小水利等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县从1950年后形成规模种植,达到常年种植烤烟10万亩,收购烤烟25万担的生产规模。在1986年至1992年连续七年荣获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被授予“全国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县”的称号。但是近年来受国家烟草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县烤烟生产规模有所减小,2014年种植烤烟6.25万亩,收购烟叶10.48万担,产值1.2亿元,全县烤烟生产跌入低谷。

二、2015年全县烤烟产业发展的现状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种植烤烟8万亩,收购15万担,实现产值1.8亿,烟农收入2.1亿元”的目标任务,全县各乡镇、部门和烟草行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添措施、转变作风,共落实种烟乡镇12个,种烟村90个,种烟社360个,种烟农户3812户,比去年增加种烟村8个,种烟社36个,完成种植面积8.18万亩,比计划超0.18万亩。现在长势良好,有望全面完成计划任务。

三、2015年-2019年烤烟产业发展建议

1、继续将烤烟产业作为全县农村支柱产业和扶贫攻坚助农增收骨干产业。作为我县扶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之一,为全县(特别是烟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发挥重要作用。

2、总目标:

(1)坚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思路,确保全县烤烟产业稳定发展,从2015年开始实现恢复性发展。到2019年烤烟种植面积达到8-10万亩,收购烟叶18万担以上,实现烤烟生产产值在201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亿元;烟农收入在201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8亿元。

(2)种烟乡镇稳定在现有的12个乡镇,种烟村增加10个达到100个,种烟社增加40个达到400个,种烟农户达到4000户,实现户均烤烟收入7万元。

3、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全县上下高度重视烤烟产业发展,将烤烟产业发展继续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范畴,加强领导为全县烤烟生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第3篇

认真分析当前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坚持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为着力点,落实整村推进措施,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全面推进产业扶贫、设施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市考核第一名,连续两年获得全省考核第一名。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13亿元,解决了6.63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从年的16.64万人下降到了年的10.22万人。

二是任务艰巨。由于受历史、地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实依然存在,贫困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贫困低收入人口的比例还很高。全县地震前还有10.22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49万人,低收入人口5.73万人,贫困人口占27.3%。二是以高寒边远村社为重点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部分地方和部分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烧柴难、行路难和住房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农民科技素质还需要提高。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在部分乡村还只是“口号”,在今后一个时期,帮助这些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关键是增强其自身的劳动技能,提高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起解决温饱问题难度更大,需要做出长期努力。四是因灾、因病等因素返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全县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今年的地震灾害使许多刚刚达到温饱线或解决温饱的农户,瞬间倾家荡产,成为贫困户,并且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将会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扶贫开发的任务将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和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是机遇难得。首先,从中央到地方都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对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要求,即“加大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第二,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是近年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构建文明、富裕、生态新农村的完善和发展,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四,“大扶贫”的格局正在形成,全社会真情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帮扶力度逐步加大,不同渠道投入扶贫工作中的资金明显增加,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面分析扶贫开发形势,我们既面临巨大压力,又有良好机遇。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必须始终牢记群众的愿望和期盼,牢固树立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扶贫就是抓民生,抓扶贫就是抓和谐的思想,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不动摇,把扶贫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努力把各种政策机遇、政治机遇转变为发展机遇,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抓扶贫开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遵循开发式、开放式扶贫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根本,以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推广为动力,坚持走好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异地搬迁、科技扶贫五条路子,努力做到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任务是:用3至5年时间,完成10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解决2.0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5.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全县贫困面下降到18%以下。

一要发挥比较优势,走好产业开发的路子。实践证明,要摆脱贫困,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和产业结构是办不到的,必须转变思维方式,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扶助、激励发展的综合扶贫措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农户不断培育促进收入持续增长、充满生机活力、极具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扶持的重点,一要放在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蔬菜和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上,加快推进50万亩马铃薯、30万亩核桃、20万亩花椒、10万亩苹果、50万亩日本落叶松、10万亩中药材、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獭兔等特色养殖产业,力争每年新增獭兔10万只,到2012年达到50万只。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和认定一批国家和省、市扶贫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三是坚持走好“农头扶贫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扶贫路子,逐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品种品质、提高加工水平、增加组织化程度,加快建立起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产业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要夯实基础设施,走好整村、整片、整流域推进的路子。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加快扶贫开发,必须在改善基础条件上实现质的跨越,必须在整村、整片、整流域推进上取得新的突破。要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切实做好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每个村都要有符合实际的整体规划和分户规划,每一个贫困户都要建档立卡,真正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达到贫困群众一次性稳定解决温饱和实施一村见效一村、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目的。要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以乡村道路、沼气、太阳灶、改水、改房、改灶、改厕、改圈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公路交通大建设,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实现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砂石化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要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着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学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公益事业建设,着力解决贫困乡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要抓住省上加大西汉水流域扶贫开发支持力度的难得的机遇,新建一批扶贫整村推进、土地治理、水利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推广项目,把西汉水流域建成扶贫开发的示范区。

三要开发人力资源,走好劳务输出的路子。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路子。在农村凡是房子盖得好的,家居摆设时尚的,穿着入时精神面貌好的,大多是搞过劳务输出的。劳务输出不光是带回来现金,更重要的是带回来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劳务输转作为加快扶贫开发、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产业和最大项目来抓,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使每一位劳务人员都能掌握一至两项劳务技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要抓好劳务市场基地建设,县劳务部门和劳务输出比较多的乡镇,要派专人走出去考察劳务市场,联系洽谈劳务生意,切实提高有组织输出劳务的水平,减少农民盲目输出,解决分散个别行动的问题,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大幅度增加劳务收入,实现由劳务大县向劳务强县跨越。

四要结合灾后重建,走好异地搬迁的路子。目前,我县的绝对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区和高山区,不仅条件恶劣,而且居住分散,在此次地震中受灾也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吸取经验教训,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良好机遇,教育和引导群众改变祖祖辈辈都住在山上的习惯,从山上搬到川坝、从坡地搬到平地,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五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走好科技扶贫的路子。我们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高寒边远山村的贫困户,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此同时,全县每年有三四千名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加快扶贫开发的重要突破口,把科技扶贫作为挖穷根、开富路的根本性措施,切实把扶贫工作转变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把扶贫、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把治穷治愚结合起来,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信息扶贫,落实“万户科技示范工程”及“雨露计划”工作,加大“两后生”培训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勤劳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三、总结经验,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自年9月在全县启动实施“百名干部下基层创建小康示范村”活动以来,各乡镇、各帮建单位和100名驻村特派员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十个进村”为抓手,深入开展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精心筛选论证并组织实施了一批道路、人饮、沼气、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开发等创建项目,使创建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今天受到表彰的村就是50个创建村中的先进代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个别乡镇对创建工作认识不足、思路不清、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二是一些帮建单位帮扶措施不到位,没有切实负起帮建责任。三是部分特派员没有深入下去,与乡村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工作浮在上面,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特派员的应有作用。四是个别创建村村级班子涣散,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由于上述这些原因,致使部分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严重滞后,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和大的进展,没有起到应有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此,必须引起各县级包抓领导、各乡镇、各帮建单位和特派员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作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有效开展。

一要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在认真总结近三年来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加快编制50个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总体规划和年至年建设计划,力争再用两至三年的时间使50个新农村试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县财政计划再安排一些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发展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群众欢迎的创建项目。近期,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组织召开项目审定会,尽快确定创建项目,确保月底前全面启动实施,年内全面完成。

三要进一步提高帮扶工作水平。各帮建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加大帮扶工作力度。驻村帮扶工作决不能简单停留在投资多少钱上,而要把帮扶的重点放在帮助村上理思路、定规划、选项目、引资金、办实事上,采取科学技术引导、引进项目拉动、培植典型示范等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着力提高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四要进一步完善特派员工作机制。县委组织部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在认真总结近三年来特派员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特派员工作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特派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大胆提拔重用,对无所作为、不能胜任工作的特派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取消特派员资格,充分调动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

一要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中心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切实做到精力到位、协调到位、责任到位、重大疑难问题处理到位。扶贫办要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奖罚办法,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要按照“年初建帐,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落实到部门、到乡镇、到村社、到人头,使人人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资金分配方式,对于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成效显著的乡镇,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乡镇要视其程度扣减项目和资金;对因工作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要按照考核办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第4篇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典型示范村,既对实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基础性工作。各扶贫重点县,在保证对规划的贫困村有效扶持的前提下,要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做好培树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的工作。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要达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所要求的标准:一是五通(通路、通邮、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两建设(人均一亩基本农田、沼气建设)。二是村有合格卫生室,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基本上每户能培训转移1个劳动力。三是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四是村容村貌文明,家庭邻里和睦,乡规民约完善,环境卫生整洁。五是村干部依法办事,村民参与管理。六是有一个好带头人,有一个好村班子。从2015年起,每个重点县每年建成2个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今年下半年,每个重点县建成1个。

二、进一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做好帮扶工作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贫困村实施定点帮扶,承担行业扶贫任务的职能部门落实扶贫政策,是扶贫开发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把帮扶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总结自2015年以来对贫困村实施帮扶的工作,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快规划帮扶项目的实施进度,确保帮扶的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帮扶工作的调整,要落实省里关于“实现无缝隙交接”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未部署调整前,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一律不能自行脱岗。市扶贫办要认真组织好总结第二轮、部署第三轮的帮扶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帮扶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好的大力表彰,差的通报批评。凡是第二轮帮扶工作没有完成任务的,要在第三轮帮扶工作中,继续对第二轮所帮扶的村予以帮扶。继续选择实力较强的部门单位帮扶非重点县的贫困村。要积极争取中直、省直部门来定点扶贫。

三、加大统一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

贫困劳动力经过劳务技能培训后实现稳定的转移就业,是贫困户增收脱贫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为确保培训对象选择的准确性、培训基地监管的有效性、培训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必须加大全市统一组织转移培训工作的力度。坚持全市统一分配计划、统一组织招生、统一实施监管、统一组织报帐的办法和机制。全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由市扶贫办直属的新农村扶贫开发培训中心组织实施。上级下达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局划拨到市新农村扶贫开发培训中心,市新农村扶贫开发培训中心负责培训项目资金的报帐拨付。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学员,要优先满足渤海新区及本地用工单位的需求。安排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要落实国务院扶贫办的要求,转移培训项目资金规模要达到全部财政扶贫资金的10%以上。要逐步提高培训补助标准。

四、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

不断加大市、县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市、县财政预算安排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持力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重点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并逐年有所增加。

扶贫工作意见范文第5篇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坚持“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突破西山战略为标志、以凤县率先脱贫为示范,以此带动全市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的总体思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发展环境,移民扶贫改善生存居住条件,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产业扶贫实现群众持久脱贫,信贷扶贫解决发展资金以及社会扶贫和外资扶贫等途径,共实现了农村35万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共投入扶贫重点村和移民搬迁资金15.6亿元,累计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690个,超额完成了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的615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开发建设的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通水、村容整洁,农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大力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和“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累计建成集中移民新村(点)260个,18140户7.8万人的住房难题得到解决,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变化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世行五期外资扶贫项目,开创了我市扶贫项目利用外资的新途径。

——创造了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模式。坚持大板块、全市抓、拔穷根、新机制,大力实施突破西山战略,累计完成各类投资8.85亿元,新栽经济林果15万亩,实施移民搬迁5070户22251人,新修道路243条917公里、桥梁53座,新建寄宿制学校53所,彻底消灭了复式教育,6.38万人实现脱贫,提前两年完成了五年规划的任务,实现了镇村道路、优质师资、农村养老全覆盖,西山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和谐的新阶段。突破西山成为我市改善农村民生的起点、统筹城乡发展的亮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农村扶贫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实施了中小学校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广电通讯提升、农村社会保障等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几年来,共改造乡镇卫生院41个,低压电网改造、安装有线电视和改厕改圈改灶1.6万户,维修建设农村中小学377所。农村贫困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两免一补”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贫困地区增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持续脱贫的基础,以信贷扶贫为主渠道,开展了农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重点支持农村贫困户、产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业加工,扶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贫困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奶畜、肉蛋、果品、粮食、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共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2亿元,扶持54.2万(次)贫困户和91个(次)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扶贫“雨露计划”培训3.8万人和实用技术培训54万人次,贫困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输出就业增收能力增强。

——贫困群众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亿元,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民生状况,成为历史上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贫困人口数量年均减少6万人以上,自我发展能力和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村整体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贫困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满足,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总体解决,进入了脱贫致富的新阶段。

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得益于中省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艰辛努力,把握了扶贫开发的正确方向,做到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群众主体、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要求。

二、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各级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率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扶贫开发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确保到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其中“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党的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0号文件)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原则重点、政策要求,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新定位,为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二是经过多年的扶持,我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参与式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到村到户瞄准机制等,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财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特别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实施关中—天水发展规划,成为扶贫开发的新起点。

但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发展阶段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市贫困地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更为增加,任务更为艰巨。一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按1500元的新标准还有52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9%。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同时,相对贫困缓慢增加。二是贫困分布发生新变化,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突出。我市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目前,全市三大区域涉及12个县区和高新区共80多个乡镇、500多个低收入村,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70%以上,山区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始终是扶贫工作任务最艰巨的地方。三是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增多,返贫致贫因素更为复杂。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弱,贫困人口家底薄,很难抵御和应对市场、自然和人为的风险,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增加。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当前,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和全国、全省一样,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扶持对象上,过去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依靠专项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专项扶贫工作范围比较宽泛,随着“大扶贫”格局的形成,专项扶贫更要强调进村入户、提高能力、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象范围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深入持续推进突破西山战略,紧紧围绕“到年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机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主线,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贫困户安居工程、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外资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六大扶贫工程”,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深入持续突破西山,带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三大区域板块扶贫开发,努力提高全市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加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把低保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制度,把加快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三是坚持连片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全市三大区域、十三个重点板块扶贫开发的战略布局,突出重点,在资金、人力、物资上,向重点区域倾斜。

四是坚持瞄准贫困,到村到户的原则。始终坚持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坚持项目到村到户、举措到户到人,实施分类帮扶,努力提高专项扶贫工作水平。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以集中连片低收入村整村推进为平台,强化县一级扶贫责任,聚合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六是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的原则。始终坚持依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加大国家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共同努力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三)对象范围

根据中省有关政策规定和我市实际,“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确定为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52万,占全市农村总人口19%。工作范围涉及全市12个县区和高新区,工作重点是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三大区域的十三个重点板块,分别是:太白县西部秦岭高寒山区,凤县秦岭深山区,渭滨区后山区,金台区六川河地区,麟游县西部丘陵山区,陇县关山山区,千阳县北部深山区,陈仓区西部山区,凤翔县北部沿山旱腰带,岐山县北山旱腰带,扶风县北部乔山旱塬区,眉县秦岭沿山区,高新区秦岭台塬区。

(四)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贫困现象得到极大缓解,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减半目标。到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脱贫。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以低收入村为平台,以贫困户为对象,启动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即: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扶持500个低收入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户安居工程,移民搬迁4万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环境;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建立完善260个低收入村互助基金,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技能转移培训2万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外资扶贫工程,开展60个村的社区主导发展项目,拓宽扶贫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社会扶贫工程,通过“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市县企业帮扶500个低收入村人均增收1000元,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项目计划总投入33.52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36亿元,使500个低收入村、10万贫困户、52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一)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程

以低收入村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捆绑涉农到村项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贫困村水、电、路、田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村民自主管理机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初步建成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500个低收入村的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3.7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补助3.26亿元,群众自筹资金4.87亿元,整合部门资金4亿元,社会帮扶等其他资金1.6亿元。

按照和渭北旱腰带两大扶贫编制全市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对生存居住环境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以及居住危陋房屋急需改造的贫困群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原则,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在补助贫困户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迁入地基础设施,完成1万户4.5万人的扶贫搬迁,高标准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的贫困地区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项目总投资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2.24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6.4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1.8亿元。重点项目:

1.贫困人口搬迁工程:继续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低收入村贫困群众,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中心村镇建设,共实施2万人整体搬迁,全面改善低收入群众生存环境。“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1.12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3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0.91亿元。

2.“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农村贫困地区5950户25500人的“三无户”(无依靠力量、无可靠收入、无安全住房)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平均每户建房面积50平方米左右,单户投资3.5万元左右,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其中市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财政补助资金5950万元,同时整合规划、残联、发改、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建设项目资金,彻底解决全市农村贫困地区“三无户”安全住房问题。

(三)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

以产业化扶贫为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促进增收的原则,按照产业项目支撑、信贷资金支持、基地龙头带动、配套服务跟进的思路,大力实施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积极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切实抓好畜、果、粮、菜、药等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文化传统深厚、生产工艺独特的食品、手工、美术等小型加工业;做好以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10.0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96亿元,贴息贷款9亿元。重点项目:

1.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吸纳群众投资入股,通过互助资金协会运作,村民自主管理使用,建立起支持村民发展产业的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十二五”期间要以巩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扩大资金规模为重点,在规范提高现有15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再启动1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项目,使全市互助资金项目村累计达到260个以上。互助资金项目每年计划实施20个以上项目村,按每个项目村投入25万元的标准,总投资0.39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31亿元。

2.信贷扶贫项目:针对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涉农企业的信贷需求和特点,积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项目。小额到户贷款每年投入到户贴息资金400万元,吸纳银行贷款0.8亿元,扶持3000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项目贷款扶贫贴息每年投入项目贴息资金300万元,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能人大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覆盖和带动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20万人。信贷扶贫项目总投入9.3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35亿元,吸引金融部门信贷资金9亿元。

3.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项目: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开展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识别确定的贫困对象,以财政扶贫资金生产补贴和解决产业启动资金的形式,支持贫困户通过建棚、建园、建圈以及购买种苗(畜)和大型机具购置等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五年计划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每年600万元。

(四)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

通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大科技项目投入等手段,增强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提高科技素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重点项目:

1.“雨露计划”培训: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完成4000人培训任务,转移输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培训1000名科技扶贫示范带头人和10万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努力使每县形成2—3个主导产业,每乡形成2—3个拳头产品,每村有1—2个致富项目,每户有1—2项增收门路。“十二五”期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500万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

3.农村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从今年起每年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800人左右。“十二五”期间累计资助4000人左右,应届本科生4年共资助12000元,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3000元,后两年各2000元;应届大专生3年共资助6000元,第一年3000元,第二年2000元,第三年1000元。

(五)外资扶贫工程(世行五期扶贫工程)

加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外资扶贫新领域,努力争取国际力量对我市的扶贫投入,学习国外先进的扶贫理念和项目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和提高全市扶贫开发水平。按照社区主导型发展的方式,坚持项目社区和农户支配项目资源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原则,着力于培养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外资扶贫项目主要是完成陈仓区西山和陇县60个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包括贷款项目9000万元,国际捐赠和财政配套1000万元。

(六)社会扶贫工程

以“五百扶贫行动”为抓手,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创造条件,认真组织实施,提供配套服务,着力打造扶贫开发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十二五”期间,在继续搞好3个中央部委定点扶贫、72个省级部门单位“两联一包”、100个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和405个企业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吸收社会力量,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加强社会扶贫力度,“十二五”期间,共为贫困村争取各类投资1亿元以上,努力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十二五”期间,社会扶贫工程总投资1.1亿元。

1.中央部委定点扶贫:继续搞好3个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联络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在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扶贫工作,完成各项定点扶贫任务“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2.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继续衔接、联络做好72个省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我市开展联县联乡包村定点扶贫工作,努力提高扶贫水平和扶贫开发效果。“十二五”期间,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3.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积极组织、动员市级部门单位开展包村扶贫活动,组织协调全市112个市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116个贫困村。继续开展百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西山挂职驻村扶贫活动,包扶单位积极扶持贫困村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十二五”期间,接入帮扶项目投资1000万元以上。

4.百企百村扶助行动:按照“分级管理、县为主体、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思路,大力实施“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全市安排405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市场等方式,结对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500万元,三年内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000元。

同时,积极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探索建立社会扶贫基金,吸引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参与扶贫开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我市地处内陆欠发达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在项目和资金上主要以中省投入拉动为主。我们要抢抓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中省逐年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的历史机遇,坚持项目引领,积极调研认证,精心包装一批扶贫民生项目,重点围绕地区三大区域争取项目资金,为扶贫开发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支农资金总量的20%,保证扶贫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中省对扶贫重点县的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重点要用于扶贫开发。严格扶贫资金投向、用途、范围、立项及审批程序,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三)搞好扶贫项目资金资源整合。要紧密结合我市扶贫开发的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巩固扶贫成果,提升扶贫水平。要把资源整合作为提升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举措,在搞好专项扶贫的同时,注重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扶贫和以工代赈部门的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向扶贫重点村贫困户倾斜,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等项目时,要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优先考虑贫困地区,特别是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上,要对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倾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优惠税收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对企业用于公益事业扶贫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在重点贫困村兴办中小企业的,享受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依法减免企业所得税。要积极探索贷款担保、农业保险等与产业发展密切有关的保障措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