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市场新趋势

旅游市场新趋势

旅游市场新趋势

旅游市场新趋势范文第1篇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在英国,一个家庭平均每周用在购买休闲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花销由1970年的28.2英镑上升到2000年的54.4英镑;1998年,美国在消遣娱乐方面的总开支为4 940亿美元,其中有760亿美元是花在国际度假旅游方面[5]。总之,在20世纪末期,休闲和旅游融合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之一。针对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国际工业化城市开始转型,在由纯工业、纯资源型的城市化模式下,向第三产业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于是生态城市、休闲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形态在该阶段开始出现[6]。许多工业化城市以社会整合的方式作为向旅游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即将城市社会资源纳入到旅游资源范畴之中,增加旅游资源的赋存,推动社会资源的旅游运营。例如在英国,大量的室内运动中心和休闲性的购物中心得以修建与发展,以前的生产性建筑通过社会整合的手段被改造成博物馆、餐厅、画廊、休闲吧等休闲场所,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开始了城市产业的转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国际旅游正在不断成长,是未来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之一。多种影响因素跌宕起伏,全球国际旅游稳步前行(2000—2010)进入新千年以后,旅游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和就业部门。据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显示,世界旅游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旅游人数方面,欧洲仍然稳居第一位,但是亚太地区已经取代了美洲上升到了第二位,其国际旅游人数超过了1.3亿,其中,中国的涨势较猛,处于地区领先地位,增长12%,根据这一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7]。从国际政治角度来分析,“和平与发展”是新千年国际上的主流话题,国际政治局势对全球国际旅游的影响色彩逐渐褪去,同时区域之间不断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减弱了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强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国际旅游的持续发展。然而,在200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内,全球国际旅游却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的历程,来自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多种因素频繁地阻碍着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2001年,在美国发生了“9•11”事件以后,恐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仅2004年全球就有十大恐怖事件连续发生,包括西班牙马德里的火车连环爆炸事件、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伊拉克清真寺连环爆炸、俄罗斯两民航客机坠毁、埃及西奈半岛爆炸案、俄罗斯印古什袭击事件、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沙特胡拜尔人质事件、俄车臣首府爆炸和印度连环爆炸案。此后不断出现的恐怖事件表明,两极格局瓦解后,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成为威胁全球国际旅游安全问题的毒瘤。除了恐怖活动以外,流行疾病和自然灾害在近年来尤为猖獗。大规模的流行疾病波及范围较广,极大地制约着全球国际旅游者的出游活动。例如接连爆发的SARS、禽流感、手足口、甲流等高致病的流行疾病,使全球国际旅游业首当其冲。以2003年遭受SARS打击最大的中国旅游业为例,该年上半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累计测算数为73.31亿美元,同比减收22.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47%①。自然灾害虽然不及流行疾病的影响严重,但是也足够使某一区域内的旅游业遭受惨重的打击,最具代表性的为2004年的南太平洋海啸,给南亚地区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该地区旅游业在较长时间内才得以恢复发展。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演进,2008年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很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自2000年以来,继恐怖活动、流行疾病以及自然灾害之后,全球国际旅游又一次遭到重创。由于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口逐渐增多,全球经济步入低谷,致使全球国际旅游者数量急剧下降,国际旅游消费水平迅速下滑,世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于2009年1月的全球旅游业景气报告显示,2008年国际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明显缓慢,3月份就出现了下滑状态,8月份则出现负增长现象[8]。其中,欧洲与美洲的国际旅游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亚太地区以及非洲等地的国际旅游受其影响较小。尽管来自多个方面的复杂因素交叉影响着全球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全球国际旅游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了全球国际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且形成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大旅游”的观念逐渐得到了认可,国际旅游区域合作日益紧密,旅游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集团化进程加快,一些跨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这些都增强了国际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通过2000—2009年10年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旅游形式总体上是较为稳定的:

以上数据显示,10年来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在总体上是保持增长的,各种复杂因素并没有动摇旅游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全球国际旅游的迅速发展也是休闲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该阶段,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可以视为较为稳定的。

预测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全球国际旅游发展的历史为我们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供了依据。对未来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进行趋势预测,可以衡量和透视国际旅游业的市场前景。旅游市场趋势预测,是建立在时间序列指标的趋势分析基础之上的,即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考察旅游市场的发展倾向,探索其发展规律并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解释。关于旅游市场趋势预测与分析的方法以及模型有多种,在对全球国际旅游市场进行预测时,要依据已有数据资料的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趋势模型。据的收集与图形的绘制一般认为,旅游市场趋势预测的数据资料最好在7-13个时期内[9],时间段过短则会降低分析的准确度,时间段过长则会使整个预测过程的计算量增多,使分析过于繁琐。因此,本文根据世界国际旅游组织公布的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的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及其增加量与增长率(表略),在坐标图中绘制出曲线图,(图略)趋势预测模型的选择与相关参数的计算从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趋势图可以看出,2000—2009年的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在时间序列中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呈曲线形状,因此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趋势外推法建立趋势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法是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利用人们已知的具有各种变化特征的曲线进行拟合的分析方法[10],一方面,趋势外推法适合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中长期的趋势预测;另一方面,上述10年间的数据破动性不大,波动也不频繁,运用趋势外推法既可以让人们掌握未来一定时间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大体趋势,又可以通过消除趋势性来使人们对时间序列的波动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1.5中的时间序列模型中的二次曲线拟合法对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的趋势进行预测。

旅游市场新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底趋势线;旅游业发展;时间尺度;样本统计

1998年本文作者独创性地提出了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并发现了本底趋势线的两大功能:“晴雨表”功能和“预测”功能。从那时起,我们对该理论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了本底趋势线理论体系的构建。到目前为止,该理论被引用已超过100篇次,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如:2006年戴光全在其专著《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中将这个理论称为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2007年戴光全和保继刚在《地理科学》,运用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对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旅游效应进行了分析。近年来,随着重大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和旅游危机评价研究的日益活跃,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不胫而走,在国内旅游研究中得到运用和检验。

2008年3月,作者的博士生投稿某权威期刊,一位审稿专家的意见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本底趋势线是否存在,是个尚待探讨的问题”;2008年7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又有一位专家提出同样的问题,认为旅游的发展常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客流量的年际波动很大。其实,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在不断完善之中,学术争论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一些身为专家教授的学者,竟说旅游业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外。对此,本文愿给出如下几点答复。

首先,我们坚持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旅游地(国家、地区和景区)客流量的成长,从数量分析的角度来看,可划分为趋势项、周期项、季节项和随机项,是这4种因素及变动方式的综合;趋势项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决定的,如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等,导致景区旅游客流量的持续增长;周期项是由较长的建筑周期(20年左右)和较短的商业周期(5~6年)决定的,表现出波中有波、波外有波的特点;季节项是由一个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决定的,在一年内可划分出旅游淡季和旅游旺季,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客流量变化的月指数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随机项也可称为事件项,多为一些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所引起:突发性灾难事件(如2003年SARS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或非定期的庆典活动(如1999年昆明世博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此来看,消除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后,旅游业的发展应回归“本底”,并且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也是建立旅游本底趋势线的理论依据。其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形成如下论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原因,认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旅游业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那么旅游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旅游发展预测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其次,规律是相对的和隐含的。一个国家、地区和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其长时间序列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是否可以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或数学模型去描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客流量的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问题在于研究者是否具有发现规律的“眼光”,能否找到合适的数学建模方法,建立起数学模型以描述这种变化。有些研究者数学基础较差,计算机数据建模能力不足,不能建立起高精度的数学模型,由此得出结论说旅游业的发展并无规律,这大概需要多自我检讨。第二,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相对宏观的区域和高级别的旅游景点,其客流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更为稳定和明显,用数学模型描述似乎更有把握;相反,一些小区域和低级别的旅游景点,客流量时间序列的变化有时波动较大,规律性和稳定性也较差,但绝不是没有规律、不存在本底趋势线的。举个例子。2005年西(安)-(安)康铁路通车,安康旅游客流量猛增,而由于基础设施不足,2006年客流量大幅度回落。2008年,一位研究生收集了1990~2007年安康旅游统计数据后准备建立旅游本底趋势线,并要求方程必须对2005年的游客狂增和2006年的狂跌作出准确描述。在讨论中本文作者指出他这样看问题的视角不对,并提出:首先,2005年西康铁路通车及对安康旅游的影响,应该看成是一个由交通可达性改变引起的庆典事件;然后,通过内插订正消除该事件的影响,建立客流量长期变化的旅游本底趋势线,并以此分析西康铁路对安康旅游发展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因为,交通可达性的改变,会改变旅游发展的长期趋势。

第三,来自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佐证。说到一个国家、地区或旅游景区的旅游业成长是否有规律,人们自然首先想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早在1963年,德国地理学家w.Chfistaller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将其成长划分为3个阶段:发现期、成长期与衰退期。1980年加拿大地理学家R.W.Batler便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将客流量的变化归纳为一条“s型”曲线,为旅游地成长与客流量预测提供理论模型。1989年Choy通过对夏威夷13个岛屿客流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岛屿有不同的成长曲线,旅游地生命周期远比“s型”模式更为复杂多样。2001年S.Lundtorp等运用更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归纳出旅游地成长的3种循环模式,分别是成长一衰落一稳定模式、主循环一再循环模式和扇贝型成长模式。这些都说明旅游地的成长是有规律。与这些先驱者的理论相比较,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似乎更抽象和具有数学化的特点,这是因为我们希望提高该理论的概括性和适应面,以将旅游地成长及多周期分析、事件旅游与影响评价、以及旅游预测纳入到一个理论框架之中。

第四,股市技术分析的借鉴。2006年中国股市牛气冲天,很多股民因此赚钱;2008年中国股市一路狂跌,很多股民损失惨重。华尔街曾流传着这样的名言:在股票市场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有“趋势”才是你最忠实可靠的朋友。股市的价格波动最为复杂,如何指导人们赚钱生财,技术分析学派创立了趋势线理论,传统理论认为趋势线是直线,用以分析和指示股市波动的趋势;最近有学者提出自然趋势线的概念,认为其中还应包括主周期项,使其对价格波动的刻画更为精确。这与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说到美国道琼斯股市 波动中的奇异点,有著名的格林斯潘效应,对此华尔街的解释是:面对一条波动的股市曲线,将不规则奇异点与格林斯潘的心情变化联系起来,说明股市奇变点的出现也是有规律的,其原因出自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讲话。旅游地成长过程中的奇异点,应该是内外环境中重大事件(包括危机事件和庆典事件)冲击的结果,总是事出有因的。以旅游本底趋势线为参照系,分析突发事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本底趋势线“晴雨表”功能和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五,观察样本与统计规律。现代社会的市场划分复杂多样,如何认识和划分市场似乎无规律可循,然而,西方学者在广泛调查中仍发现了80/20定律,即20%的优秀企业其产品销售量占到整个市场的80%,而80%的中小企业其产品销售量却仅占整个市场的20%,这是市场分割的定数。就旅游需求分析而言,一个人(或家庭)是否出游及何时出游,这确实是个无规律的随机事件;然而,由众多个人构成一个社会,其旅游需求就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统计规律,完全可以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建立统计模型进行预测。国内旅游市场调查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样的规律。一般而言,4A级以上高级别景点客流量大,并且相对稳定和有规律,因为客源市场域大,客流量相对稳定;2A级以下低级别景点客流量小,波动起伏相对较大。我们发现,在景点的级别与其市场大小之间具有较好的统计关系,需要通过对大样本的统计,归纳和总结出统计性规律。然而就中国旅游学科的现状而言,这方面的认识还显不足。

旅游市场新趋势范文第3篇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上升,旅游经济的重要市场地位就愈发突出。从当前的市场趋势来看,旅游市场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细分分析:

1.1消费者旅游需求的差异化日益明显

第三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的消费欲望,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型消费,不可避免地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消费者也会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第一,工薪阶层。工薪阶层不仅是我国社会构成中的最大比重参与者,在旅游经济中这部分群体也是重要力量,工薪阶层通常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休假,所以每年安排一定的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工薪阶层的选择。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实惠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原因,所以今年来农家乐、一日驾车游成为工薪阶层进行旅游消费的重点。参加较长途的旅行时他们也更愿意参加几个合适的团队。第二,白领阶层。白领是当前各类旅游市场都极为重视的一个群体,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与其他群体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白领阶层的旅游消费,会更加注重品质,包括吃住观光等一系列行程都极为重视舒适感和满意度,并且也愿意进行相应的投入。第三,老年人旅游群体。老年人旅游群体是近些年旅游市场开发的一个重要群体,这部分老年人通常都是退休以后有固定退休金、有较好的赡养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老年人,但是缺乏家人陪伴和照顾,通常采用群体式的方式进行出团旅游。老年人旅游市场是一个较为庞大且既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市场。第四,学生旅游经济。学生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特别是假期旅游经济已经成为重点开发对象,在这个群体里,按照年龄的不同其实也存在着差别,例如小学生的旅游经济,主要是暑假夏令营等方式较多,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旅游则相对成人化,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旅游的地点和旅游的方式。第五,农民消费群体。在过去一段时间,农民这个群体在旅游经济市场上并不被关注和重视,除了一些经济条件的原因外,他们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消费观念是影响他们的重要原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比重也在开始逐渐上升,对这部分群体我们的旅游市场应该有着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1.2消费者旅游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旅游景点的数量和旅游项目的完善也在不断进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群体对旅游方式的选择也出现了较大差异。旅游方式的多样化成为今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一,家庭旅游。与白领阶层相比,较为成熟稳定的工薪阶层通常选择的就是家庭旅游的方式,家庭旅游不仅包括一般的三口之家的旅游方式,而且还包括整个大家族、大家庭的集体出行方式,对于中国这种家庭意识极为浓郁的民族而言,家庭旅游是一种常见的旅游方式。家庭旅游通常不选择参团的方式,他们更多的是选择自驾的旅游方式,并且在旅游路线的安排上较为宽松和随意,旅游以放松和随性为主。第二,主题旅游。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完善,主题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市场主打的旅游项目,这种主题性质的旅游可能与某一个地区当下正在举办的某种活动有关,也可能与当下的某种节日密切相关,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世博旅游、建党节期间的红色旅游等,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时节进行的旅游主题的安排。除此以外,还有运动旅游。体育经济也成为我国旅游市场在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消费者群体需求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差异化。第三,自主旅游。长期以来“,驴友”这个群体一直是被旅游经济,特别是旅行社排除在外的,这部分群体通常不愿意选择组团的方式,更愿意自己决定路线、安排行程,如何更好地开发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是我们今后旅游经济开发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旅游趋势革新对于酒店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对于一些景区或者旅游城市而言,酒店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游客。旅游经济的趋势发生改变,就意味着酒店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按照市场供需理论的基本要求,在需求方出现新的需求或者发生改变时,供应方必须适时地做出调整。所以,在我们的旅游经济趋势发生新的变化时,酒店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样,一些以旅游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酒店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第一,酒店服务需要满足游客的设施配备需求。自驾游、生态游、创意游等新型旅游趋势的出现与设施配备改进的需求是紧密相关的。例如,选择自驾游的游客装备的旅游物品相对丰富,但是完全将众多物品放置于车内会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酒店提供更具体的安全保障服务;选择生态游的游客设定旅程可能超过一天,在中途休息时采摘的果实需要酒店提供保鲜服务。

第二,酒店服务需要满足游客的信息供给需求。旅游新趋势下,游客虽然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旅途,但是基本到达目的地,或是享受了一天的旅游活动后,旅游的收获与当地实际供给能力之间也会存在差距,因为再充分的旅游准备,异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都不可避免。游客入住酒店后,需要工作人员向他们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为第二天的旅程制定规划。信息供给环节看似简单,却是帮助游客获得旅游质量质变飞跃的关键。

第三,酒店服务需要满足游客的文化熏陶需求。旅游新趋势的出现与文化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例如,游客在感受生态环境的优雅后,酒店的文化氛围成为他们思想层面的生态旅游保障;游览SimplyLife以后,游客希望居住的空间具有足够的文化艺术气息。酒店管理人员在关注硬件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用于软服务的开发。在此方面,汉庭酒店的每个房间放置了多种文化书籍,便于游客随时补充“精神食粮”。经过实践摸索可以看出,文化熏陶也是营造顾客忠诚度的关键因素。

3旅游趋势革新下酒店管理创新的策略分析

酒店管理创新,已经成为酒店行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以旅游经济为主要对象的酒店而言,它们要做的主要是针对当前旅游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趋势和新模式而做出的改变和调整。为了更好的迎合当前旅游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酒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和调整。

第一,对酒店的硬件设施予以完善。硬件设施是游客或者消费者对一个酒店最直观最具体的认识和感受,这也是酒店综合实力在形式上的具体体现。对于酒店硬件设施的改善,我们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首先,酒店硬件设施的舒适度。对于当前这种旅游市场群体需求的差异化现象,酒店很难满足所有游客的全部需求。但是无论是何种年龄、何种身份、何种性别的游客,他们对于舒适度的要求都是同样肯定的。所以酒店在进行装修时,必须重视对舒适度的把握。尽量打造一种家居的感觉,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下才能使游客感觉到一种放松和回家的感觉。其次,酒店要重视主题的打造。对于旅游经济型酒店而言,受到景区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于整体旅游市场的改变而言,这种具有区域性的旅游景区或者景点在游客的类型改变上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不同的景区、不同的旅游类型他们所承接的游客会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趋同性,酒店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时候,应当以所处的旅游环境为基本参考,发掘出这一部分游客的共同点,然后来选择酒店的主题。酒店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确定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理念的体现,但是客观呈现出来时,就需要在酒店的家具选择、整体的颜色使用上有一个显著的特色。

旅游市场新趋势范文第4篇

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转”

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助力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二五”时期,云南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8.4%和26%,旅游总收入先后跨越1000亿、2000亿和3000亿大关。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6%,对全省经济的综合贡献达到13.52%,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作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旅游产业国际化竞争持续加剧,呈现出很多新趋势、新态势、新挑战。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主动顺应潮流、从容应对挑战,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有所作为。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发展新态势。旅游产业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摆脱危机、重振经济的重要抓手,将保持远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年出游率将达到人均5次,形成每年超过60亿国内旅游人次和2亿出境旅游人次的海量市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前,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把握机遇,在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中抢占主动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变化新趋势。随着各国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旅游者激增,促使旅游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融合化。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结合日趋紧密,传统观光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度假游、生态游、文化游加速转变。二是国际化。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旅游者来华旅游,将拉动旅游消费上千亿美元。三是智能化。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旅游对整个旅游产业的渗透率将超过20%,1/5的公民旅游将通过在线方式实现。四是高端化。旅游者将更注重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高精尖”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将快速扩大。五是生态化。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方式的生态化将成为主流。面对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适应和引领新趋势,继续发展和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增强在国际国内旅游产业中的主导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竞争新挑战。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中不进则退。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避免在当前旅游市场格局调整中被边缘化,进一步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旅游产业新发展。当前,云南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资源开发和运作模式,旅游有效供给、高端供给不足,旅游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传统观光产品占比较高,休闲度假和新业态新产品较少,高品质旅游文化活动匮乏,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偏少,自创、自主品牌不够,旅游市场秩序屡见失范,旅游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不快等问题,成为制约云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尽快加以解决。

进一步明确“转什么”

破解难题,工作才有针对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途径,泛泛而谈势必落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痛点”,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取得共识、实现突破,才能保证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转变思想观念。未来3―5年,我们将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切实打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把转型升级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着力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旅游迈入转型发展快车道。

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将更加主动地适应旅游需求的新变化,立足优势和特色,突出规划引领,积极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式和方法。坚持出大思路、谋大手笔、成大格局、获大效益,“铺天盖地”地实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并推出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活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旅游投资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转变管理模式。按照推动全域旅游、大旅游发展的思路,围绕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的需求,加强旅游大数据等“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旅游综合管理,大幅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效率。

进一步明确“向哪转”

旅游市场新趋势范文第5篇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

1、生态旅游的兴起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

生态旅游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正式出现了“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②生态旅游处于由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性旅游时期,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③生态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只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④各国对生态旅游还不够了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2、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叶)

这一时期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特征是:①在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的或非官方组织,目的就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②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③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④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之间的矛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较快;⑤某些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注意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努力为社区谋福利。

3、生态旅游的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

生态旅游地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分布地区遍布世界各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范围,生态旅游规划更加规范,生态旅游市场针对性越来越强;②政府扶持政策多样化,为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如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美学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④生态旅游市场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细分也日趋合理。

二、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1、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数量变化趋势。目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笔者利用1990-2005年WTO的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所提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由此预测2015年的国际旅游人数。经拟合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的变化进行预测。

设国际旅游人数(Y)随着年代序列(X)的变化而呈现一种线性的变化关系,则其数学模型为:

Y = b0 + b1 X

原理求出上式中的待定系数b0是常数项;b1是待定系数

经计算得出国际旅游人数随年代时间的变化的回归模型为:

Y = -39550.6 + 20.106X

R Square = 0.967 F = 174.562

由此可预测出未来5-10年旅游人数,2010年将达到822.248万人,2015年将达到922.778万人。

(2)结构变化趋势。生态旅游市场十分脆弱,政局动荡、客源国旅游趋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可能成为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

从地区结构看,国际旅游消费仍呈现不平衡状态,欧洲占旅游消费市场一半以上,其次是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如非洲、中东和南亚只占少数。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不平衡的格局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平衡。

从产品结构看,邻近城市的乡村和自然的旅游目的地将增加,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世界遗产成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推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消费特征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于一般旅游客源市场,从人文统计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国际生态旅游者进行描述。

(1)人文统计特征。①年龄:不同年龄的生态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偏好,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比一般生态旅游者(正在或正准备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年龄要大。如:有经验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占56%,而一般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只占43%。②性别:男女生态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③文化程度:生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生态旅游正逐渐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④家庭构成:大多数都是双人夫妻家庭,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家庭带小孩比例(24%)低于一般生态旅游者家庭(35%)。

(2)行为特征。从旅游动机来看,生态旅游者多以大自然为取向,到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从团队构成来看,生态旅游者趋向于单独旅游。从旅游花费来看,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旅行时间来看,约有40%的一般生态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

针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将出现如下变化: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生态旅游将逐渐趋于大众化;②旅游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生态旅游经历;③将出现更加细化的专项生态旅游市场,如探险生态旅游市场等。

3、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应符合一国或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区发展也应考虑到规划和开发中来,规划是否成功依赖于社区的合作与支持,未来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开始关注社区经济和当地居民的永续发展,有效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③旅游地生态保护技术日益先进,选址、规划、设计、固体垃圾的处理、污水和集水区的保护等方面的环保标准将应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和社区生态文化的传播手段体现多元化格局;④生态旅游研究成为热点,包括旅游环境敏感度和旅游容量的测定,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潜力分析和限制因素的探讨,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和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各区管理措施和各项配套的生态治理工程的确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等等。

4、生态旅游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展望未来,生态旅游经营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①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其信息渠道广泛,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②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他们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③各国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先后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或课程,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向导将越来越多,他们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④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绿色环保意识融入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⑤国家旅游管理机构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整体促销战略和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小型生态旅游公司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非政府机构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的宣传;⑥在国家旅游组织和主要旅行和非旅行公司之间经营的合作性日益突出,地区销售组织和行动在国与国之间将增加。

5、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趋势

2002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为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评估标准,对生态旅游最佳实践进行甄别,并为全球旅游企业、社区提供培训课程、评估与操作手册、市场营销与推广情况等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