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范文第1篇

一、理念导行,坚持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教育思考者智慧的结晶,是教育实践者行动的引领。“实施优质教育,建设现代校园”的理念,是学校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应运而生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有浓郁特色的教育;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个性特长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出“优质教育”的概念,即构建“管理科学高效,资源配置优化,教育渠道畅通,办学特色突出,内涵发展为主”的模式,以“培养现代少年”为抓手,把“尚德、修艺、益智、健体”四者统一作为对学生的教育期望,为满足学生个体成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出“建设现代校园”的办学目标,即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民主、教科研氛围浓厚、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专家名师集中、教育质量上乘、环境优美舒适、教学设施一流的现代美丽校园,以此作为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走向科学持续和谐发展之路。

二、以人为本,服务型管理,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机制保障

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为把实施优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学校始终坚持“管理即服务”的原则,牢固树立教育服务意识,切实把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融入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让优质服务成为实施优质教育的强大推力。

1.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体会职业幸福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优质教育的人才保障。学校坚持一心一意依靠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坚持民主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学校管理事务集体研究,民主决策;重视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重大事项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2013年7月,召开了四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公开、公平、公正地顺利完成了职称评聘改革;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充实校务公开内容,校务政务财务一律公开,创新校务公开途径,除校内开设公示栏、发给家长的通知(包括《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之外,还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公示栏目,并通过学校办公信息平台公示信息,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校领导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经常深入师生中间进行调查研究,关注、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教职工,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听评课、“名师论坛”、“青蓝工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等形式悉心指导教师成长,打造了一支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日照市优秀教师、日照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等在内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在让教师体会到职业荣誉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2.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新课程实施体系与课堂模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创新课程实施体系与课堂模式是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践。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标志是开设课程的能力,课程如何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契合,是需要校长把握与思考的深层次问题,也直接关系育人质量。从这个角度讲,深化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创新课程实施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学校从原来的只关注教学管理转变为提升课程领导力,即学校管理层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创造出学校品牌特色。学校依托山东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初中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体,以校本课程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实现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一是扎实推进基础型课程,注重每门课程的整体设计,编写学科课程纲要和导学案。

二是大力开发拓展型课程,相继开发出基于基础课程的嵌入式课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拓展性课程、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

三是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立足于日照本土文化资源,遴选出“日照人物”“日照方言”“日照古迹探秘”“太阳文化”“日照美食”“日照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日照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等100余项专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让学生围绕假冒伪劣作研究;结合“3・22水节”,让学生研究水资源的保护与现状,增强对水资源的更深刻理解和认识;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在研究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创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概念,“多维互动,构建读写成长体”“师师协同教学”“分层走班教学”等高效课堂模式相继出台。这样,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兴趣、长远发展相一致,高效课堂既减负又高质,实现了优质教育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目标。

3.以学校发展为本,构建“管理共同体”,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俗话说:“众人是圣人,家和万事兴”。构建“管理共同体”是集众人智慧、谋学校发展的创新之举。

一是学校管理共同体:强化和完善“学校―科室―年级组(教研组)”三级管理体系,调动学校所有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倡导“校荣我荣,以校为家”的观念,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与归属感。

二是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学科研讨、青蓝工程、学术交流等途径,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切磋、共同发展,挖掘教师内在潜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学生成长共同体:优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与个性特点为学生编制学习小组,形成具有互补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小组特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密切交流、互助合作、彼此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四是家校合作共同体:优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家长会形式、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了教育合力。“管理共同体”的创建,激发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上台阶、有特色、出实效。

三、科研兴校,创建学术校园,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动力源泉

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新营中学坚持“科研兴校”战略,积极创建学术校园,探索出“研教结合、研为教用、以研促教、以教保研”的教科研模式,先后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达标”教改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山东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初中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资源整合、协同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研究”“中学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协同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研究”“教师积极心理个性品质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个性化阅读与文学教育”“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研究”“落实新的教学方式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以及山东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学校构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数项科研成果在省市范围内得以推广;在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下,学校小微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专题研讨、教科研论文评比、名师论坛、高效课堂听评课等教科研活动也得以蓬勃开展。

另外,学校还结合地域优势与学生实际,通过研发校本课程推动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采取积极研发、严格开设、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和科学评价“五步”推进的方式,先后研发了《美丽海洋・蓝色梦想》《礼仪教程》《写字》《经典名著导读》《风景数学》《写作指导》等20余本现代少年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提升了学校实施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教科研水平。扎实有效的教科研活动,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施优质教育的不竭动力源泉。

四、文化熏陶,以文化人,用社团建设丰富优质教育的内涵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范文第2篇

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需要建构科学的学校课程目标。目标决定方向。教育的本质在于成全学生的成长。因此,在建构学校课程目标时,应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通过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各科课程具体要求的分析,确立具有个性化的学校课程目标,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指标。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即课程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则是课程目标建构中的根本性要求。

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需要选择多元的学校课程内容。相对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是一种延伸性的课程,它更具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立足区情、校情、学情,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应是家校共同参与、智慧分享的过程,也是课程内容不断开发和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实现多元和有差异的发展。

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校课程生态。环境是一种隐性资源,它具有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要让学生享受优质的课程,学校应重视学校课程生态的建设。如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悦纳,相互支持”的人际生态;营造“自我引导,自主管理,自觉学习,自信自强”的德育生态;营造“目标主导,以学为本,过程有趣,结果有效”的课堂生态;营造“岗位自主,职责自立,行为自律,绩效自强,文化自觉”的教师专业生态等等。这些都能为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提供积极的生态支持。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范文第3篇

20*年我区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在区委、区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20*年11月,高质量通过了省教育厅对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阶段性评估。为深化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内涵发展,稳步推进我区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在全面总结第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现就我区第二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适应时展需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促进全区基础教育快速、均衡、优质发展,保障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围绕“新课程新德育”,坚持“以人为本搞德育、以校为主创特色”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网络,勇于探索创新,呈现具有*特色的德育新亮点。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着力于均衡教育、公平教育和人本教育,自觉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执行课程计划,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消除两极分化现象,有序推进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并形成基本教学指导策略,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整体实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区域教育的信任度。

3、建立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新课程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增进对三级课程价值同一性的认识,开发、建设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地方课程,逐步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普遍形成“校有特色、教有特点、生有特长”的良好氛围,按计划涌现10所市级特色项目学校和30所区级特色项目学校。

4、完善与课改实验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义务段学生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加大网络支撑,强化诚信制度,形成比较成熟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生成长的过程管理,完成义务段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与成长记录册的整合,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单,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的三级课程修习学业考试(考查)和学分认定管理制度。

5、建设一支能适应和满足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科研先导、专业引领、自主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以学习促研究,引导更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学生、从事教学和对待自己,激发各校加大争创“名师工程”梯队、校本教研示范校和品牌学科的力度。全面推进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教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改实验的能力,营造一批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团队。

6、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工作任务,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和发挥样本学校的作用,妥善处理好课改与高考的关系,坚持积极、稳妥、务实、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高中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使部级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课改中得以延续和体现。

三、主要工作内容:

1、总结经验,重视积淀,在继承中继续深化提高。经过四年的课改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在课改纵深发展的第二阶段继续予以保持。我们必须坚持把握课改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地位和关键环节;坚持落实课改的政府行为和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的氛围;坚持均衡发展、倾斜农村和典型示范的策略;坚持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首位,把课堂教学优化作为重点,把校本行为作为着力点的思路;坚持推动教研训有效整合、三级教研联动、网络技术支持和区域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坚持课程建设与特色办学的有机结合,推进德育教育课程化体系的构建;坚持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并举、百分制和等第制并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机制;坚持课改的系统理念,形成各部门支撑保障课改的合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建立适合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管理制度。调整和充实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课改工作的统筹、规划、指挥、协调和监督。区教育局机关科室及区教师培训中心要各尽其责,强化优质服务,起好指导、培训、研究、管理和保障等作用,努力营造能满足学校需要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和长期性,正确对待课改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克服课改实验中的片面认识,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注重实效,循序渐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区实际的课改之路。着力建设一支懂课改、善实验的校长队伍,不断强化校长指挥、管理和参与课改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各校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加强教育管理,重点突出学校的人本管理和课程管理,摸索出符合各校实际、富有学校个性的管理模式,促使学校的课改工作向个性化、高效化发展,创设学校课改特色。同时,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实验工作为核心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学校各教育要素的关系,确保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协调发展。要加强对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发展性督导工作,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发展。

3、提高认识,着力推进,不断提高我区课程建设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办学,开足开齐,既要重视各校体艺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又要扎实有效地推进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区教育局成立校本课程指导和审定委员会,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提高校本课程运行的质量。抓紧出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和创建特色项目学校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切实予以落实。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价值观的真正认识,激发和引导全区学校和教师投身课程建设的热情,由基于学校资源、教师特长逐渐向基于学生的个性需求转移,拓宽视野,融入德育,健全课程的研究、交流、评比和共享制度,努力打通和理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盘考虑、渗透整合、校际共享,在规范化、课程化、本土化和制度化上再下内功,促进各校在内涵发展和特色品牌创建中再上新台阶。

4、攻坚克难,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改实验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城乡课改的均衡协调。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实验推进的难点。区教育局在积极做好政府参谋的同时,密切关注农村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和保障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培训指导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加快学校办学设备设施优化步伐,缩小校间差距,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继续推进小班化教育实验这一有效载体,区教育局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指导、研究,实验学校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确保小班化教育实验在外形和内核上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课改实验质量。更加关注外来农民工子弟接受公平教育问题,在落实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全方位帮扶,并有序推进本地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子弟减免学杂费工作。

5、深入研究,将新课程理念体现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进一步将课改的理念与目标内化为学校发展的计划与远景,从制度、课堂教学行为等多种途径带领广大教师深入推进课改,鼓励教师将课改中新的探索转化为课堂教学常态,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讲究课堂效益,在推进课改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想目标与显示制约关系,坚持方向不动摇,争创特色求实效。重视新的教学常规要求的学习和贯彻,要加强备课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加强课堂的预设与调控,引导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继续把握课堂为主的原则,完善和框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强化“以学论教”、“以学促教”的共识,自觉养成按课标施教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使“简洁活力、扎实有效”的模式广为推行。

6、扎实推进教研训一体化,整体提高区域教师驾驭课改的能力,促进教师与课改实验协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实验的重要着力点,是课改实验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的内在要求。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要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一方面,学校、教师要摆正在校本教研中的主置,建立“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教研训一体化的管理制度,把校本教研、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使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加强学习和锻炼,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教师自主发展研究,增强教师学习、研究、反思和规划自我的意识,全面推进教师发展性评价,继续强化教师培训的全程化和校本化工作,从面向骨干转到面向全体,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并生成教研文化。要凸现科研的引领作用,构建好大小课题的层面,提高其实际价值,并有计划地推广。要创设载体,完善激励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在课改中培育教育科研的优势,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势,课程资源的优势,办学特色的优势。

7、加快实验研究,探索切实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课程实验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是一次重大变革。新课程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正是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性、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课程教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于无所适从,成了课改实验中学习的观望者、被动的形式化参与者。对此,各校要组织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关注所有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品质教育,努力创造学习中的参与机会,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专门辅导,从布置基础性作业着手,因材施教,同时还要积极倡导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以此作为教师个别化教学的有效补充。要不断关注教学细节,研究学生的差异,注重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段衔接,继续做好对首届课改年级学生的跟踪调研工作。

8、构建平台,创新载体,开创富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搞德育,以校为主创特色”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树立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德育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德育工作整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内容、活动要求和实施途径,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德育渗透,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全面完成区委、区府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项工程”和“十件实事”,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深化新课程实验中“导师式”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积极推进“教育融入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工作,切实保护外来农民工子弟快乐健康地成长。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培训,加快建设书馨校园,不断提升“三校”建设水平,实施“德育创新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范文第4篇

【关注视角】

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切实扭转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倾向。2013年6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进入了“绿色GDP”时代。

2011年11月下旬,因应国家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实践中的课改与研究偏向,基于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对绿色教育、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实践研究,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校长论坛”以蜀光绿盛实验学校为现场,主题聚焦“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其核心价值诉求是:基于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绿色质量追求,从整体创建学校课改生态入手,探索达成绿色质量的思想方法、行为路径与策略智慧。

叩问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论坛”探讨了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追求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价值和意义、达成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基本策略。在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同时,“论坛”集中研究了几个关键性的实践研究问题:怎样构建达成绿色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怎样培育达成绿色质量的新型课堂?怎样构建诉求绿色质量的评价体系?怎样繁荣社团文化,助推绿色成长?等等。

经过理性务实、激情多元的主题讨论、互动碰撞,“论坛”形成了一批值得期待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研究,伴随着诉求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思想行走与行为踩点。

绿满天地春常在

——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建设的思考与策略

李仁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织,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教育。美国创造性地提出以全面的、普遍联系的“生态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当今中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基于培育“课改生态”达成培养综合素质的绿色质量,当是解决教育症结问题的一种重要视角。

在我看来,绿色教育就是草根教育,生命力强、环境适宜性强,可以移植的均衡教育;草根的生长质量就是绿色质量,绿色质量必定是植根于学校课程体系、基于外部环境与自我生长的生态质量。追求绿色质量必须建设课改生态,并找到行为路径和操作策略。

一、春风唤醒绿意,教育又逢生机

当前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改革,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很容易指向教育,党和国家做出各种决策,提供了化解矛盾的智慧。

(一)清风和畅春意扬,教改进入新时代

2013年6月,为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教育部了《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见》,指出: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项关键性指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按照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完善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并改革评价方式和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国家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政策出台后,引发教育系统对教育质量的本质叩问,对教育绿色质量的思考探索,激起学生、家长、社会对绿色质量的向往和追求。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课改需要再整合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小学紧紧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改核心,展开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然而在课改实践中,出现了各种非生态的课改现象:

形式上追求新样式。比如拆讲台以示师生平等,印“学案”标志主导,限时讲课以示还原学生主体,不布置作业就叫减负,把考试变成羞答答的“监测”,随便什么活动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名义。

内容上依旧新瓶装旧酒。课程没有做到既照顾儿童的发展阶段,又反映人类的基本活动,没有反应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质量上唯分数第一,分数依然事关学生的命运、教师的前程、学校的声望、家庭的温馨。

效益上基本不考虑成本。好像在中国人的固有思维中,教师就应该像老黄牛,默默奉献,不计时间、不求回报;学生就应该像不停的陀螺旋转,不给自由的时间和自主的空间,作业变成了管理学生的锐器,学生成为了“等待喂养的动物”。

当前热热闹闹的课改,实际上出现了“百花齐放各表一枝的点,独树一帜择善从流的线”的“点线式”状态。教育改革整体构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体系,从促进生命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推动课程改革,从学校环境、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教师培养等方面整体优化课改生态。

(三)草色遥看近却无,研究亟盼问实质

课程改革10多年来,各种研究层出不穷,既顺应了时代需要,也推动了课改前行,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淀了“量”的前提。在叩问“质”的同时,反思“量”的路径,我们发现:课改研究多是技术性、问题性、应急性、专门性等“点线式”研究,缺乏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师生成长的生态性研究,缺乏学校教育课程化视野与课程化行动,缺乏绿色质量理念和课程生态意识。

面对国家的战略期望和家长、学生现实亟盼的双重矛盾,人们更多地选择了适应现实需要的习惯做法——把口号喊响,把应试做实,把分数提高,让学生升学、家长满意、学校成名、政府称心,究其实质都是基于自我、生存发展需要的自我研究,国家战略、课程目标、学校文化、学生本质发展等教育生态要素,多被取舍为教师自我专业需要和学生分数需要的零枝碎叶。课改研究没有追问人的发展质量,没有关注课改生态,研究成了思想和技术移植,改革成了隔靴搔痒。

面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政策背景、课改实践背景和研究背景,面对国家战略、课改形势、社会要求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走向,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诉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

二、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和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是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强化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三是强化体育、美育等薄弱学科建设。四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五是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些改革的价值追求,实质就是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诉求。

所谓绿色质量,简要地说就是全面、主动、发展、幸福的教育质量,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面的质量,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习得,个人愿望、家庭希望、社会要求、国家战略、未来担当等全面融合的立体质量。二是幸福健康的质量,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身心特点,在愉悦追求中成长,不透支未来,不浪费今天,不悔恨昨天,自信阳光的质量。三是优化的质量,通过对自我身心、课程与生活、环境与文化、知识与实践、现实与未来、学校与家庭与社区,以及个人担当与社会需求、国家意识的优化,实现顿悟与自信的内在优化、接纳与整合的外部优化、顺应与发展的立体优化的质量。四是持续生长的质量,基于遵循认知规律、激活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情感、探究科学方法,获得低耗、高效、优质、终身发展的质量。五是个性化的质量:根据生命成长差异形成良好的个好、兴趣特长、个性习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坚忍不拔的追求获得成功的质量。

课改生态,广义上因应课改政策、社会需求、学校差异、师生个性等整体和谐的课改状态。狭义上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教师素养、学生个性、社会需求等形成的和谐的课改系统。诉求绿色质量的课改生态是:遵循教育和生命成长规律,落实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文化课程化、学校教育课程化;凸显学校文化个性、彰显学校教育生命力,促进学校教育环境优化、学生个体发展、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等。诉求绿色质量的课改生态拒绝盲目追风、简单复制、“邯郸学步”,强化本土气息、文化建构、生命活力、个体差异等思想和行为。

课改生态为绿色质量提供环境土壤、课程资源、方法路径、前进动力、内生力量和政策保障,绿色质量则是课改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体现。

三、探寻行为源泉,内化理论体系

追求基于课改生态的绿色质量,具有丰厚的教育理论支撑。

(一)方向——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强调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

(二)路径——发展心理学,根据人的发展心理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和成长路径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原理。发展心理学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等功能,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心理发展性的特殊功能。

(三)动力——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师生快乐学习生活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强调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能力和美,能让人因对过去的满足、现在的快乐、未来的信心,带来幸福感和勇气、宽容、创造、责任。

(四)控制——元认知干预技术,结合认知心理启发、引导、激励,进行过程干预、控制,促进生命成长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包括元认知知识(是什么—概念、现象)、元认知体验(为什么—理由、原因)、认知调节(怎么做—方法、措施)三部分内容。

(五)运动——生态教育理论和人的个性化发展理论,像车的轱辘承载前进与运动

生态教育理论立足于“生命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把学生作为能动学习的主体,以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把课堂看作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重视生成的课程资源、提高教育的效益;重视学校、社会、政策资源等外部环境的调控和优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与学习。

个性化发展理论尊重生命特质,承认个性差异,强调“学生为本”,在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共性。

理论回归实践才有生命力,实践赢得理论指导才有创造力。追求绿色质量,建设课改生态,必须从理论上找到支撑,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课改行动。

四、开拓绿色路径,构建整体设计

(一)整合构建文化

文化若水,在有形与无形中浸润、滋养、灵动心灵。评价是金,既是规范,也是导向,核心是引导、激励生命成长。课程是土,综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目标,核心是培育校本化的课程文化。课堂如火,点燃激情,发展潜能,激扬活力。环境似木,提供适宜生命绿色成长葱郁茂盛的环境和充足优化的资源保障,彰显生命的本色与个性。

追求绿色质量,学校应该根据“五行”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课程和教学领导,培育生态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应该根据教育方针,结合学校教育思想、教师共识、办学目标融合成学校核心价值、办学理念等思想文化,将教师愿景、师生素养、本土民俗、社会需要和学校风气融合聚生为自觉的精神文化,将教育法律、道德规范、纪律要求熔铸成强制层面的制度文化。

(二)探索砺金评价

构建学校绿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将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大要素,进行校本化改造和细化,着力提高学生发展质量,促进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不再以分数论成绩,而应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营造火热课堂

课堂教学固然需要动静有序,师生之间则离不开火热的交流激情。热烈的氛围将吸引每个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到“情感在交流,课堂无闲人”。

(四)建设本土课程

随着课改的深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丰富性、适应性、可选择性越来越凸显,但也可能带来课程选择的盲目和脱离地气,使教学失去效力、学习失去兴趣。建设本土课程更能让学生适应课改生态,使其心智、能力、品行、气质等更显本我特质。

(五)培育葱郁环境

培育课改生态,既要了解国家政策大气候,又要知晓本地人文小环境,才能唤起学校对课改环境的自我觉醒和责任担当,把教学行为融入课改生态,才能有效的培育课改生态,达成绿色质量。

(六)培养统帅师资

绿色质量取决于教师发展质量,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素养,统筹质量因素,培育课改生态,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学生在自信快乐中主动获得知识、学习技能、修炼情感,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是生命成长的基调,但绿色质量并不排斥其他色调,多彩才有缤纷。追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就是要让生命的原色和着心灵的光辉,照亮生命前行的大道。

编后点睛:

文本从时代呼唤、主题内涵与辩证关系、理论支撑与行为走向,建立了培育课改生态、达成绿色质量的基本思想与行为框架。

走出缺乏绿色质量引领的课改非生态,必须把握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绿色质量是全面、健康、优化、可持续生长的个性化质量;课改生态是以学校教育课程化视野和行为,统合促进生命优化成长的资源、环境、路径、动力等,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它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推动学校教育课程化、学校文化课程化和育人环境整体优化。课改生态为绿色质量提供环境土壤、课程资源、方法路径、内生力量等,绿色质量则是课改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体现。

培育课改生态,诉求绿色质量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引领方向,以发展心理学探寻路径,以积极心理学与幸福心理学开发动力,以生态教育论和人的个性化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环境优化,实现人的个性与共性和谐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优质课范文第5篇

太湖高级中学是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部级示范性高中。学校东依市政府,西邻江南大学,区域位置优越。学校于1937年创办,2006年易地新建,近80年来,老校新“区”,薪火相传。学校现有班级63个,学生2368人,教职工340人,其中省特级教师、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占33.5%。近年来,有10%的教师在省、市级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强、思想品德高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发展为要务,科学定位办学理念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质量是发展之本,科学管理是发展之道,更新理念是发展之基,“求师生的全面发展之实、求学校的全面发展之美”成为太湖高中全体员工的共识,发展成为太湖高中的第一要务。

创新理念,激活学校发展力。当前,太湖高中的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面临诸多困难。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迎难而上,积极研究校情,从大局出发,创新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奋斗目标:塑造新形象、打造新品牌、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要求全面贯彻“三步走一口号”行动纲领:正步走,即讲政治、讲正气、讲真话;齐步走,即齐人心、齐行动、齐发展;跑步走,即跑早点、跑多点、跑快点;一口号,即向我看齐。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凝心聚力,激发了全校师生爱校、荣校的热情,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引领着学校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品牌。

创新制度,加强队伍执行力。学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先后制订了《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章程》《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内部管理制度》《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权力运行内控机制》等一套规章制度。着力加强学校中层管理团队建设,提升执行力,要求学校中层干部做到“五要”:要加强政治学习,增强创新意识;要优化工作作风,做师生的表率;要增强服务意识,塑造诚信形象;要自觉接受监督,工作踏实务实;要加强团结协助,理顺工作关系。实施岗位责任制,加强岗位职责检查考核。通过制度建设,学校各部门提高了执行力,营造出了管理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各项工作的实效。

创新管理,优化服务亲和力。学校倡导科学的服务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服务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思想到位、认识到位、行动到位,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学校以后勤服务为突破,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作为全日制寄宿高中,后勤部门需解决近三千名师生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食堂、宿舍管理等工作,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师生满意为评价标准,以严格流程、规范管理、加强考核为抓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给师生提供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师生满意度,真正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二、以学生为核心,实施目标达成教育

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目标达成教育”。不断创新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目标达成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以生为本,倡导自主管理。学校秉承“求真、求美、求实”德育工作理念,落实“尊重、关爱、发展”德育工作重心,创新“自主、实践、体悟”德育工作方式。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培养“四能”(有感恩,能自主管理的人;会求知,能明理崇德的人;有特长,能自我发展的人;懂礼仪,能诚实守信的人)新人,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基地等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立足课堂,实施目标达成。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优质校本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建设理念,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学校形成多元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多元选课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现为无锡市英语、历史、美术等学科基地,江苏省普通高中艺术教育课程基地。学校积极构建“品质课堂”,着力打造创新课堂、协调课堂、绿色课堂、开放课堂、共享课堂。教师锐意教改,智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学校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大幅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科研兴教,服务课堂教学。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学校倡导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传承“博学仁爱”的教风,着力打造一支教学质量过硬、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骨干团队。抓好备课环节,学校实施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负责制,提高团队意识,协同作战,加强教学研究,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学校成立教科研中心组,引领各级各类课题的发展规划和研究任务,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立足课改,以点带面,引领研究。在研究中,教师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迅速成长为某一方面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优秀教师。

三、以创新为动力,提升优质特色品牌

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主题,规范管理,细致调研,锐意改革,以三年一轮的“校本提升战略”规划与实施为抓手,开拓学校发展新思路。

以优质开创特色,不断探索普高小班化教育。实施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2001年,学校试点小班化办学,探索办学新思路,并积极开展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探讨高中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不断总结高中小班化办学经验,出版了专著《高中小班化》。2010年全面推广小班化教育,使全体学生充分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小班化教育凭借其班级人数相对较少、资源配备优、课程设置新、管理方式好、教学质量高的优势,成为我校独特的教育品牌。

以创新促进发展,加大深化艺术专项教学改革。艺术教育是学校一大特色。依托多年的艺术教育积淀,学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成立了艺术社团,如学生合唱团、学生舞社等;开设了研究性课程,如人物素描、书法魅力等;完善了艺术设施设备,如专业琴房、专业画室等;优化了课程资源,如2014年获得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艺术教育课程基地”的称号。艺术特色教育享誉省内外,每年都有学生被“美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顶尖艺术院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