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建立、修订和完善了各类岗位职责、常规管理制度

1、岗位职责类:教育运行处主任职责、分管德育(教学)副主任职责,德育员、教务员工作职责,实验员工作职责,校医工作职责,油印员工作职责、电教员工作职责,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职责,宿管员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职责等,明确了职责和工作范围。

2、教育教学管理类:教学方面有:早晚自习的有关规定,备课要求,考试实施方案,作业布置批改要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教学常规考核实施方案,关于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的规定。德育方面有:值周工作制度,学生自主管理方案,班主任考核细则。完善了各类考核评价制度。指定了德育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

二、抓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

1、抓各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我们共制定如下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运行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毕业班工作部署》、实验员工作计划等。

2、抓住教学环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抓备课。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板书规范、习题适当、反思跟上。新老教师有别。

2)抓课堂。让老师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其次,开展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研究课,开展了全员听课和评课。开展了校外教学交流活动,会理太平中学、仁和民中到我校听课和交流活动,我校部分教师也到民中听课交流。我校骨干教师到大田中学献课。

3)抓检测。初三实行周练制,初一、初二实行月练制。组织了半期质量检测。及时召开了质量分析会。

3、抓师资队伍,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1)督促老师做好“三新一德”学习和考试工作。

2) 派老师外出考察学习,陈思锜到成都参加“文明礼仪普及教育”观摩活动。彭涛到西华师大数学教学研讨会。

3) 开展了“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专辑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上传到了博客上,要求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观看了长达3个小时的魏书生在广东中山市给400多名来自中山市的老师的专题报告会录像,老师深受教育和鼓舞。

4)召开了近2年分来的新教师座谈会,给他们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安排了指导老师。

5)在沙校长的领导下,制定了教师个人有效成绩的计算办法,今后教师的教学成绩以此为依据。

6)抓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了2次班主任学习和工作会。以上好班会课为突破口,每周一个主题,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书记、教导主任、骨干教师集中培训活动。

8)年级组组织学习了“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和“规范办学”的有关通知。

4、规范了办学行为,落实了规范后的相关管理工作。

三、教研、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道德;文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充分地体现在学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去,而且更应该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将专业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结合高职财经类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及其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途径和方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体现不充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在制定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按照传统的学历教育的习惯,过分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往往将法制教育课程视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只是法规条文的解释。

教育部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启动后,各学校按照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实训、实习课时与专业理论课的课时达到1∶1以上,使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仍然习惯于以法制教育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来替代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双证书”的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内容,所以出于评估过关和学生考证的需求,一些学校在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开始融入有关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的内容,或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给学生进行考试辅导。这种做法只是满足了学生考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地与实施性教学计划相贯通。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充分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基本上限于传统教学计划的安排,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课堂上,以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为主。一方面,这些课程内容法律条文多、理论性强、也不易理解,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教学形式僵化,整个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进行,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这些课程主要由非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课程内容与会计专业缺乏有机联系,讲授的大多数内容与会计职业道德脱节,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会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上体现会计职业道德,但由于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的经历,对会计工作过程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鲜活事例知之甚少,会计课堂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有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加之职业教育近年来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训实践课时比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片面地认为会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与会计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不大,即使是有关系也是今后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情,总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虽然重要但与现在学习技能关系不大,会计造假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是学生工作后要注意的问题。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充分

多年来,一般的高职院校习惯于将专业教学工作的任务界定给承担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系(部),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任务界定给承担基础课的部门,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主要界定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在专业教学工作之外强调比较多的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很少提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没有明确地划分给任何一个部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大家都应该关心的,但又都不关心的事情。这种管理模式有些人形象地概括为“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按照这一种职责界定模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重形式、轻实质,缺乏专业文化氛围,常见的做法是挂几幅名人像、名人题词、法规条文,布置几间展览室、陈列室,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

目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素质低,不仅受不良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还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够有关。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甚至认为会计工作整天就是与数字打交道, 简单枯燥也不需要什么创新,从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道德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自律意识形成的过程,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更是如此。高职院校应对会计类专业学生从一入学就进行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从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高职院校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基本教育、职业责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花大力气去抓。

另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优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道德的沦丧,思想的泯灭。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多年来以真、善、美为主题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职学生来说,很容易使他们道德情感迷失,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道德规范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岗位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都要与各种资金打交道,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涉及到真假辨别及是非判断问题,担负着向会计信息外部使用人提供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义务。同时他们也将更多地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诱惑,面临着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摆正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已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应当营造包括专业教学在内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中。

三、如何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专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受的课堂教育,也包括间接受到的学校和专业文化的熏陶,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难点是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始终。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始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体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制定学校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方案之中,明确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团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界定各自承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职责。

(一)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体系

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应分“专业入门教育法律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个层次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设置不同课程或讲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二)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如在讲到一些企业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虚增当期利润,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等违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指出,这是会计法规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行业著名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会计岗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承担技能课程,聘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四)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如,在学生档案中开辟诚信记录栏目,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对班费管理引入内部控制制度,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目中安排会计小品,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会计技能比赛、典型案例的辩论赛,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使学生在会计文化氛围中学习,激发其会计职业道德感,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2] 柳一群,何晓民.加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积极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全校在职教师

三、领导机制:

为圆满完成本期师德专题培训任务,坚持管理育人,制度管人,特成立暑期师德专题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四、培训内容:

(一)结合深入开展“育人成才先锋” 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不断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实际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挖掘典型事迹,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三)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和政策理论水平。

(四)结合“转作风、优环境” 工作主题,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打造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学习形式

2011年暑期师德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榜样示范与问题整改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等形式,务求取得实效。

六、培训要求

1、建立领导小组,统一要求。建立以尹学达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培训领导小组。全体在职在编教职工都必须参加师德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师德修养与教育教学水平。

2、合理安排,保证质量。在组织师德集中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局要求并结合我校教师师德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有针对性,又有理论性,更有现实的指导性。严格做到保质保量,合理安排,妥善组织集中辅导与教师自学,确保培训工作的时间与质量。

3、严格培训的考勤制度。每位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师德培训,严格遵守培训制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师德剖析等培训要求。严格做好考勤工作,确实不能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办好请假手续。

4、根据教育局文件要求,教师的师德培训学习情况,将作为今后学校续聘、解聘、考核奖惩、教师个人职称评审、晋升职务的依据之一;师德考核不合格的,一票否决。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职业道德教育 综合量化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牛涛(1979- ),男,安徽蒙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在读博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海 200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10049)、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高校网络:舆情调研与分类引导研究”(项目编号:Y2012245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63-03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由此可见,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完善,离不开对其形式、内容和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以发现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即所谓“以评促建”。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要素,是保证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的首要前提。

评价的要素,简单说就是要考核的具体内容,它是将抽象的、原则的总的标准逐级分解成分类、分项、细目和要求,亦称之为评价的因子,可以根据评价的需要具体化为一级要素、二级要素和三级要素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很难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当然也并非不可观测衡量。教育本身的理念状况、相关的条件保障等是可以测量的,一些主观性的价值观点和思想也会附着在人们的言论、行动等外化的行为指标中,让人们的观测和价值判断有据可依。这使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有效的手段捕捉这些外化的信息量,对照一些指标对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要素指标设置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不同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评价,必须围绕着教育本身的形式、内容和实践效果开展。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条件保障、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等要素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可以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和一级指标。同时,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每一个一级指标要素都包涵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建构评价的二级要素指标,由此形成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多元和多级要素体系。

1.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能保证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率。同样,只有符合实际地确定适合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定位和规划,才能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纳入日常工作中,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整体育人质量。“制定评价指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及实施要求。”“职业道德教育涉及的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经费的投入,队伍和制度的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均须蕴含其中。”①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往往不是根据教育目标来决定其内容、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而是过多地强调中间环节,为了完成职业道德教育任务而进行教育教学,这样忽视了根据优良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对教育实践的评价。因此,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评价要素之一,以评价其是否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否能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来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能否始终根据科学的目标定位来开展教育。

2.条件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本身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努力确保职业道德教育的资金、设施和人员的投入。在投入的硬件方面,要建设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基地,确保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良好的设施、资料、经费保障。在确保投入量的同时,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工作的评价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里的产出是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度,即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作为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其支出是一种投资。这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②从教育的维度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必须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即如何做到在投入最小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因此,在投入的软件方面,高职院校有必要营造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建构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组建优良的职业道德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实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教育计划等确保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的执行力度。

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确定了教育理念、目标以及相应的外部条件保障后,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就成了决定职业道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主导性要素。第一,要看是否在学校层面设立了完备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管理和督导机构,是否明确了机构的级别及负责人、工作机构、工作机制,是否建立了机构与行业及社会的联系渠道;第二,要评估外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执行力;第三,要评估该校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室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状况,考核职业道德教研室职业道德教育授课计划、课时计划等的制订和执行状况;第四,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从数量、结构、质量和水平、参与培训学习机会等各个层面进行评估;第五,要将班主任年度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和执行情况、毕业实习计划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制定及执行情况等纳入评估的范畴。

4.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特性。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现实性、针对性也应是对其进行评价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中缺乏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往往注重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传授,忽略与专业结合的特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容,在评价德育的效果中不仅关注“知”的内容,还更多地体现在“情”“意”“行”上。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中,应注意多种课程模式相结合的状况,观察其是否注重学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的互补和融合,在相关专业学科中是否融合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否将学校隐性职业课程同社会实践的隐性课程以及家庭隐性教育课程联系起来。

课程内容的评价要素方面,首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时俱进,推陈出新,及时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将最新的科学理论、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其次,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生活性。高职学生并不擅长理论学习和逻辑推演,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试图通过这些方式让其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从而使其主动学习和内化职业道德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倡导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最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有专业性。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内进行,各专业统一课程和教材,在内容上往往容易强调共性要求,偏重相关知识和规范的识记。但是,当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往往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需要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要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设置上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行业和岗位的需要开展教育。

5.途径和方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过程,其途径应包括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日常实践活动中相关教育内容的渗透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的相关教育等。对这些教育的途径、教育结构、重视程度等都应开展教育评价,以发现问题,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知识灌输、典型示范与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相结合。教育方法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对其进行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6.实践效果。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也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评价要素。在评价主体方面,由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本身是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过程,因此,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价也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每个教育相关方都要参与教育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身的教育策略,以增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评价内容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知”“情”“意”“行”等方面表现及其持久性的评价。这些表现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表现出来,对这些内容的考查可以有效评价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建构

初步明确基本要素内容后,要想对评价的对象进行综合的量化评价,必须在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对象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分配。首先,给每一项和每一级要素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作为针对某一具体要素指标的相对性概念,并根据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其次,对每一具体的二级要素指标都确定一定的评价等级标准,并赋予相应的分值。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要素指标分别列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强调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必须把握的6个要素,二级指标为6个要素分解出的若干部分测评目标。一级指标用A表示,二级指标用B表示。

根据职业道德课程评价的内涵要素,一级指标可以包括下列6条:A1思想理念与目标定位;A2条件保障;A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A4教育内容;A5教育方法;A6教育效果的反馈及教育的总结。每项一级指标下还可以具体细分成诸多二级指标要素。

A1思想理念与目标定位可细分为:B1思想理念(发展性教育理念的应用、校企合作、主体多元);B2总目标(识记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职业道德要求);B3阶段性目标(基础学习阶段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与观念、情感的培育,实习阶段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初步形成)。

A2条件保障包括:B4教育设施完备情况;B5资金的保障;B6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库建设;B7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

A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包括:B8学校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管理和督导机构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机构的负责人、级别、与行业和社会的联系状况等);B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B10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室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B11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质量和水平,教师参与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B12学校层面年度(学期)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情况;B13职业道德教研室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情况(职业道德课授课计划、课时计划等);B14班主任年度(学期)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定情况;B15毕业实习计划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制定情况。

A4教育内容包括:B16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网络构建情况(是否单独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门数、课程性质、课时安排等);B17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状况(包括各科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班主任工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各类团、会活动及文体、技能竞赛中渗透道德教育情况等);B18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B19教育内容的时效性;B20教育内容的现实性;B21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A5教育方法包括:B22正面灌输和典型示范;B23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B24培养思辨和批判精神及能力的问题讨论教学法;B25案例教学的使用;B26社会调查的使用;B27使学生体验职业道德情景的角色扮演教学法。

A6教育效果的反馈及教育的总结包括:B28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B29高职学生对待职业道德的情感态度;B30高职学生践行职业道德的意志状况;B31家庭、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B32实习单位和学生自身对学生实习期间践行职业道德表现的评价;B33对毕业生职业道德表现跟踪调查的结果;B34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估情况;B35专业职业道德全程教育情况总结。

在评价的要素指标确定之后,根据德尔菲法,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将各个评价要素自身的重要性量化体现为“评价权重”,非常重要是4分,重要是3分,较重要是2分,一般是1分。接下来,将各个要素自身发展状况量化为“评价等级”,根据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标准给该项内容开展评价并打分。在该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素上表现优秀是4分,良好是3分,中等是2分,合格是1分,不合格没有分。“评价权重”是各个评价要素自身重要性的量化体现,“评价等级”是对各个要素自身发展状况的量化评价标准。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将每一二级要素指标的评价权重分值和评价等级分值相乘,即可得到此二级要素指标的综合量化评价结果。35项二级要素指标评价结果相加,即可得出对某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评价的综合量化评价结果。

[注释]

中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提高教师质量已成为国际教育竞争的核心要素

从国际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并将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国家未来前途的决定性因素。2007年,德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签署《高等教育协定2020》,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20亿欧元,改善高校教学人员配备、支持高校教学和教辅人员培训,确保高质量的教学。2008年7月,日本政府出台《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教师发展环境,改善教师编制,推进奖励性教师工资制度,充分利用外部教育人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各国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师资来源需要改善;二是教师地位需要提高;三是专业发展需要保障;四是师生比例需要缩小。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对策举措。如英国提出要招募培训更好的老师,建立国家校长专业标准;新加坡提出要提升教师基础素质;俄罗斯大幅度提高教师素质和社会地位;澳大利亚建立了统一“全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认证体系”等。

从国内来看,2012年是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党的十报告在论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时,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立论,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压轴收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给予教师工作和教师队伍的特殊关注和特别关爱。2012年9月7日,国务院隆重召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会前印发了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教师队伍和教师教育的基本情况

1.我国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有1442.3万名专任教师,其中,幼儿园教师131.56万人、小学教师563.86万人、初中教师353.15万人、高中教师156.2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88.19万人、高等学校教师144.97万人、特殊教育教师4.13万人、工读学校教师1764人。他们工作在53万所学校,支撑起了2.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

2.我国教师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是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显著提高。10多年来,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基本实现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新“三级”过渡,呈现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趋势。

二是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2011年,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383所,其中综合大学55所,地方综合性学院142所,高职高专128所,独立学院41所,其他院校17所。2011年,全国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计56.33万人,其中本科30.69万人、专科20.02万人、中师5.62万人(不含其他中职师范类毕业生17.7万人)。非师范院校培养的本专科师范类毕业生约占47.3%。这说明,非师范院校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分离,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师范院校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正在逐步减少,由1999年的166所减少到2012年的10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一批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具有“多功能、广覆盖、大服务”特点的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和主要成效

1.出台6个配套文件,破解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瓶颈问题

为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去年11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6个配套文件,切实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着力破解涉及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整合教师队伍管理职能,2012年7月,教育部在原师范教育司基础上设立教师工作司,负责全面规划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推动教师工作管理模式转型

2012年以来,按照“课题引领、广集众智,立足实际、系统设计,创新管理、服务基层”的工作原则,规划设计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拟于2020年前陆续出台或修订84个标准或规范,从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和保障监督四个方面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综合性的标准体系。2012年率先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颁布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又出台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

一是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2007年以来,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培养6.4万名免费师范生,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持续提高。二是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即“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吸引了3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3万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留任比例连续三年达到87%以上。三是实施了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硕师计划”。2004年以来,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吸引了7000名优秀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4.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了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一是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二是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教师教育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2010-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共培训教师350万人。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16.5亿元,进一步扩大实施“国培计划”。此外,2011年,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十二五”期间投入26亿元,支持45万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万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四是探索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推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启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启动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

5.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一是试点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2011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湖北6个省市实施了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率先完成国家层面重大改革项目。二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200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选择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近百个地级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6.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实施绩效工资后,全国教育行业平均工资多年来首次高于国家机关。2010年起,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方针,推动各地实施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作。

7.加强师德建设,增强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2010年以来,每年精心组织开展教师节庆祝宣传活动,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举办教师节晚会,先后推出了张丽莉、叶志平、侯伯宇、石秋杰等一批全国重大宣传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在充分肯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当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适应,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地位待遇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要求;三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严重制约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四是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和制度尚未建立,难以保证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五是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队伍建设;六是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走向

1.着力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师德宣传长效机制,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三是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四是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吸引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2.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以奖补的方式支持地方为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大幅度提高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待遇。二是继续实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推动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三是创新实施“特岗计划”,探索建立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四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六是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

3.加快形成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一是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制定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提高校长(园长)专业化水平。三是制定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教师培养质量评估制度。四是出台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4.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是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二是实施“教师教育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是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四是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五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六是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高等学校普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

5.创新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一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二是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三是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四是健全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教师聘用制度,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五是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6.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

一是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二是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三是探索建立部级教师荣誉制度,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工作,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更受尊敬、更令人向往的职业。

7.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考核督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