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外培训管理

校外培训管理

校外培训管理

校外培训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公安院校

一、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意义

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是外警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档案管理规律,结合外警培训工作特点,科学地管理外警培训档案,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加强国际合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有助于规范教学管理

外警培训学员的学籍档案是外警培训档案的重要子集。学籍档案包括学员信息、考勤情况、考核成绩、心得体会等内容。做好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把学员的培训表现全部记录在案,作为了解学员情况,约束学员行为,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过程,做好培训总结的重要原始依据。这对规范教学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2]。

(二)有助于编写培训教材

档案在每一个业务领域中都可发挥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成为业务活动的信息支持和保障。我国外警培训工作启动时间短,各公安院校在外警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进行的外警培训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公安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外警培训档案,从国别、警种、培训效果、满意度、建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培训课程内容的不足,不断地修正已有的专业教材,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

通过总结、开发外警培训档案,采取多种编研开发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警培训档案的宣传作用。可以将编辑外警培训内容宣传小册子、重要领导来访、优秀学员风采、历届培训缩影等专题编研成果作为培训教材发放给新学员;或者开设本校外警培训历程专题展览,组织学员参观学习;制作培训成果MV、媒体报道汇集等,给学员放映,让学员对外警培训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有选择性地利用培训档案,提供给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公安院校的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宣传作用。

(四)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

外警培训是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国内外警务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3]。培训期间,国内外学员交流警务经验、技能、案例,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有利于提升全球警务服务水平。培训教育结束后,学校要形成学员通信录及信息跟踪档案,加强高校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维系学员与高校之间的感情纽带,有益于双方的边境警务合作,共同维护两国边境安全[4]。同时,从归国学员中跟踪调查,了解掌握学习到的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效果、对培训学习的建议等,作为修正培训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教育更加符合实际工作和提升培训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参考。

二、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真实、准确、有利用价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及时归档原则

外警培训不同于一般学历教育,其中一个方面是学习时间上的不同。一般而言,外警培训大都以短期培训为主,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而且每次外警培训均有培训主题,例如,广西警察学院开办的越南高级执法官员研修班、越南出入境官员管理培训班、加纳高级警官研修班等。因此,可以把外警培训档案视为专门档案,如科研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等。这就决定了外警培训档案归档时间不必严格遵循一年一归档、在次年6月底向学校档案部门移交的规定,而应该在每期外警培训结束后,尽快及时整理归档。

(二)公开与保密原则

某种程度上,外警培训档案不仅仅是对外警学员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记录,其内容还可能涉及警务秘密、个人隐私等。所以,在外警培训档案信息化和公开利用时,必须注意相关内容的保密,只能公开法律或相关规定允许范围内的内容,对法律和相关规定不允许公开的内容,必须做到严格保密。查阅外警培训档案要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或授予一定的查阅权限,在利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未经许可单位和人员的保密。

(三)学员参与原则

外警学员是外警培训的对象,也是外警培训档案的主要来源。他们在整个外警培训过程中形成的培训笔记、培训心得、培训总结,对公安院校教学和管理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对提高公安院校外警培训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外警培训学员参与建立培训档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外警培训档案建立之初和在整个建档过程中,积极参与立档工作,使外警培训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和有价值。

三、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

开展外警培训的公安院校应建立健全外警培训学员档案管理数据库和外警培训教学档案管理数据库。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必须要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建立的时间。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是从每一期外警培训列入计划并获得批准时开始,也就是要加强整个外警培训过程中对文件的前端控制及全程管理。二是明确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硬件要求。要按照“三铁九防”的原则,配齐配全外警培训档案的设施设备,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实体和信息安全。三是明确外警培训档案建立的相关制度。包括立卷归档制度,确立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保管期限。此外,还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确保外警培训档案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

(二)外警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

外警学员所在培训部门的工作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由该学员的带班队长担任档案收集的直接责任人。在培训期结束时,带班队长把学校各部门对本次外警培训的教学、管理、评价意见等材料,以及该期外警培训的各种审批、汇报、总结等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在档案数据库中如实记录,必要时还可添加备注说明,之后由培训部门的工作负责人移交给学院档案管理部门。

(三)外警培训学员档案的移交

外警培训档案中的学员个人档案,是在外警培训学员自入学时建立起来的,在今后两国的公安业务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在保密前提下,根据需要,外警培训学员毕业时,个人培训档案也可移交给其国家警察机关或相关部门。

四、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使外警培训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外警培训档案工作作为开展外警培训公安院校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同其他档案工作一样,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统计、编辑和研究等八个环节。因此,在建立外警培训档案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从这八个环节入手,建立一系列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切实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制度化,从而保证其管理的规范化。

(二)提高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素质

提高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保障。外警培训档案材料的形成部门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培训部门,因此,外警培训部门的档案管理业务人员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必须对所有涉及外警培训档案材料的经办人员进行相关的档案知识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好、领会好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强调建立外警培训档案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保障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全面真实

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全面真实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灵魂。外警培训档案的内容,一方面是公安院校开展外警培训工作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通过对档案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提高公安院校外警培训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外警培训档案既要全面具体又要真实可靠。全面真实,具体指外警培训档案反映的内容要全,要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归档范围进行收集。归档材料应客观反映学校开展外警培训的真实情况,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档案中既包括学校在外警培训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好的一面,也要包括不足和存在问题、甚至出现错误的一面。

(四)科学利用是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落脚点

科学利用外警培训档案,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落脚点。科学利用档案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现代化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互联网+”理念,建立外警培训档案数据管理网络,在不泄密的前提下,使校内校外有对外警培训档案需求的人员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全面、真实地了解学校开展外警培训的情况,从而提高档案利用速度和效率。

五、外警培训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四化”的构建

外警培训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包括外警培训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一)外警培训档案的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一类是把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以计算机作为存储介质存储档案信息;另一类是在档案建立时,制作电子文件,将文字、图表、声像录入计算机。档案数字化具有减轻档案库房压力、检索便捷、维护方便等优势,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每期外警培训,其档案在建立之初就应当重视数字化工作,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的转换。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涉密内容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泄密问题。

(二)外警培训档案的网络化

档案网络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高对外警培训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公安院校外警培训档案建设的网络化,目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共享网络,实现外警培训档案在特定范围内的动态性、即时性、开放性。一种是校内网络化: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子系统接入到校内档案管理大系统,形成校内统一的网络。另一种是公安院校之间的网络化:为了使公安院校能够快捷简便地了解到兄弟院校开展外警培训的情况和经验,可以尝试建立一定范围联网的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但必须对其中需要保密的内容设置访问权限,或分级设置访问权限。

(三)外警培训档案的标准化

外警培训档案的标准化是指档案管理方式的标准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在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首先,是外警培训档案信息内容的标准化,即要求培训部门收集归档的外警教学信息、外警学员管理信息的内容、格式基本一致。其次,是档案的分类、保管方法等档案整理流程的标准化,即规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等环节的统一标准。最后,档案信息传输方式的标准化,即公安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使用共同的信息传输标准,通过标准化处理,实现院校之间档案信息的共享。

(四)外警培训档案的专业化

这主要是指外警培训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二是做好每期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统筹和规划;三是组织协调参与外警培训工作的部门,及时沟通联络,做好纽带工作,保证材料的全面、客观;四是收集整理每期外警培训档案,并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五是对接学校档案部门,将整理好的外警培训档案移交。由此可见,外警培训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工作,从业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工作。综上所述,应通过科学管理、全面开发和充分利用外警培训档案,有效约束学员行为、提高培训质量、提升管理水平。这可以进一步扩大我国公安院校外警培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友谊,服务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黄夏基,杨保乐.高校留学生档案的管理及开发利用探析[J].档案时空,2013(12):29-30.

[2]王燕,董承伟.完善中国外警培训工作体系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3):116-119.

校外培训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 高校干部 培训形式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p526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领导能力,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这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但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等教育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方式上,而且在学科类型的设立上,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大众化的发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角度考虑,创新高校干部培训形式,提高高校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就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确立分类按需培训的原则

分类按需培训就是按照不同的岗位要求去培训干部,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科学设计培训内容,改变干部培训“一锅煮”的做法。高校干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管理干部,主要指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干部,包括学院院长、系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部主任等;一类是行政管理干部,指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这两类干部的分工不同,培训也应该有所区别。

第一,业务管理干部重点培训其核心业务能力。业务管理干部大多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科研业务能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对业务管理干部的培训应注重提高其业务能力。因为他们的工作大都与学科、专业、教学相联系,只有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深入了解,对学科建设、专业管理、教学工作等了如指掌,才谈得上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干部的核心业务能力,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必须有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干部。

提高业务能力是业务干部培训的重点,但并不是培训的唯一内容。作为业务干部,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和管理能力。邓小平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p104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非常重要。业务干部也需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抓好业务培训的同时,也应注意对业务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和党性培训。

第二,行政管理干部侧重于培训其核心管理能力。行政管理干部是学校工作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他们是办好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作为高校的行政干部,应该掌握以下知识: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贯彻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针和政策,确保高校正确的政治方面;二是高等教育理论,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高等教育的职能;三是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行政管理干部要提供高效的学生事务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以维持学校有机体的整体有效运行。

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要以增强上述能力为重点。按照培训内容可以把培训概括为三大类:政治素质培训、教育理论培训和管理能力培训。目前,这些培训多以短期专题培训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注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干部培训,举办过各种政治理论教育专题培训班,以提高行政管理干部的政治素养。教育理论培训和管理能力培训因内容相关联,通常会结合在一起进行,多在寒暑假集中培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各地的高校干部培训中心等一般会在寒暑假组织干部进行此类培训,系统学习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情况,研讨高教改革、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等。

分类按需培训就是根据干部的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这是高校干部培训的重要原则。这是创新干部培训形式的前提,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搞好干部培训,真正使干部培训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

所谓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就是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干部的不同类型,设计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做到三个“结合”:即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统筹利用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真正把高校干部培训做实、做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建立起了专业性的培训网络,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教育部下属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为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为辅助,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培训体系。这些专业培训机构主要针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设置培训课程,它们根据形势发展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培训班,把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结合起来,侧重于提高管理者的政治素质、教育理论和管理能力。可以说,行政管理干部的短期培训现在已经发展成完整的体系,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到培训管理都非常健全,基本适应了高等教育对行政管理干部的发展需求。比较起来,业务干部的培训就显得逊色一些。创新干部培训形式,应该在业务干部的培训方面多下功夫,使业务干部的培训更具针对性,同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业务干部的培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业务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大多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而定,一般采取业务进修、调研交流、甚至是外出考察等方式进行;二是管理能力和政治素养培训,这与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内容相同。业务干部的培训应该以业务培训为主、政治及管理能力培训为辅。业务培训必须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或者到其他高校去学习,或者到相关政府部门去调研。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视野,掌握学科领域内的新发展、新动向,才能站在学术前沿,更好地引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业务干部的政治及管理能力培训可以采取灵活方式进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利用本校资源进行校内培训,或者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业务干部进行培训。这样既可节省业务干部的培训时间,又能够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降低培训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高等教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把高校干部的培训视野扩展到国外,拓宽境外培训渠道,这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境外培训干部,可以由相关机构直接派到国外学习。例如,为了培养一批适应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干部,北京市教委2011年选派18位市属高校人事领导干部赴美国参加“北京市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干部培训”,这次培训在美国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和马萨诸塞大学的波士顿分校进行。除直接派遣外,境外培训还可采取合作大学间互派教师的方式进行。另外,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实训及研究项目等,不仅可以让高校领导近距离地感受到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及教学理念,还可以方便地学习国外的高水平科研。这种培训方式成本低,效果显著,应该大力推广。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在继续搞好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业务干部的培训形式,把国内培训与国际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这是新时代干部培训的重要任务。

三、培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高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考虑,高校干部培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做到学习培训和查摆问题相结合,有效破解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推进工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工作作风,说:“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3]p111干部培训绝不只是完成上级的培训任务,在设计培训课程时既要详细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要充分考虑实践的重要性,使干部能够在实践中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党的政策。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很多,可以在培训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培训内容上体现;也可以实地参观考察,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领悟党的方针政策。现在很多培训中都有这一项,或者到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接受革命教育,或者到有特色的地方参观学习,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现在各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基本都关注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挑战。首先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二战以来,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其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等都需要根本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其次是教育大众化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要求高等教育改变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按照大众化要求作出相应调整,区分研究性教育机构与应用性教育机构,确定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明显滞后于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推进政校分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因此,在培训中加强对实践的研究,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就成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键是创新培训形式,要创造条件使高校干部接触社会和现实。挂职锻炼、基层调研等都是不错的方法。例如,2012年北京市共选派85名优秀高校团干部到新疆、北京的县级团委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这85人分别来自58所部属高校、市属高校和高职学校。挂职锻炼既能发挥干部自身的特长,推动当地工作的发展,又能使干部对基层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加深对实践的认识。今后,挂职锻炼应成为培训干部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扩大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的范围,行政管理干部到相关部门挂职,业务管理干部也要到相应的业务部门挂职,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除挂职锻炼外,组织高校干部到基层调研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高校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要了解社会的需求。让干部到基层调研,在调研中完成对干部的培训,这应该成为培训的一种。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键是增加高校干部对社会实践的了解。而这仅凭高校自己的力量有时是无法办到的。例如,挂职锻炼和到基层调研都涉及很多问题,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果没有组织部门的支持,挂职锻炼就无法落实。没有基层部门的允许,调研工作也很难开展。因此,创新高校干部培训形式,不仅是高校自己的事情,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支持高校的培训需求,为之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使挂职锻炼、基层调研等侧重实践的培训形式能够实施。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校外培训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校外培训机构 任职资格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各类中小学培训机构呈爆发性增长。由于中小学培训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对教师要求较低,出现了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为谋取更多利润而聘请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薪酬要求较低的人来担任教学工作。因此大学生成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队伍的主流。目前我国《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是针对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而缺少对校外培训机构任职教师的教师资格的规范,由此可见,我国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上有疏漏。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保证教师质量的问题十分重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特点利弊共存,制定一套适用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制度,促进其良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首先要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进行界定,以确定研究的教师范围。

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课外培训,是指拥有一定知识量的个体或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之外,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服务。

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指培训对象是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培训内容是与学生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课外培训,比如英语、数学、物理等,以及包括学生校外兴趣爱好文艺或是技术类项目,比如舞蹈、歌唱、乐器等校外培训的学校。

本文探讨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是民办教育的一种,它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外,为学生提供与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情况

“在校大学生冒充名师在培训机构任教”、“培训机构假优秀教师扎堆”等有关民办培训机构虚构和浮夸师资的新闻屡见不鲜。“一对一”、“一对几”、“小班”等授课多数就是家教大杂烩,授课的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甚至是在校中专生。 师资的虚假宣传严重扰乱了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秩序。

从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来看,可以发现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对教师要求较低,实际的师资情况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以南宁市为例,在网站上统计的市50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招聘信息中,仅有10家培训机构要求应聘者具备教师资格证;8家要求应聘者通过普通话考试但对具体应达到何种等级没有要求,39家对教师普通话水平无要求;从学历来看,4家对应聘者学历无要求,26家要求大专以上,20家要求本科以上,其中部分机构招收表现优秀的在校学生;从教师专业来看,37家对教师专业无要求,3家要求教师具有与所授科目相关的知识技能,10家要求教师的专业必须与授课科目相关,5家要求教师为师范生;从教学经历看,36家要求对教学经验无要求,10家要求1-2年教学经验,4家要求3年以上教学经验;50家培训机构中有2家提出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从以上信息可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机构不要求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无法保证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巧,从而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教师随意跨学科授课,专业性不强,科目知识的基础不牢,缺少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忽视对缺少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此外,由于很多教师是在校大学生,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感,流动性较大,导致教学不连贯,频繁更换老师导致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校外培训市场因缺少专门的教师资格规范而使教师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缺少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

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较低且愿意在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较多,为培训机构提供了充足的教师源。因此聘请大学生做兼职教师成为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的选择,从而使其师资队伍具有临时性。尽管我国《教师法》已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但其所指对象仅为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就使教师资格相关的法律政策不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故而无法针对机构中教师的管理进行有效监管。实际上只用一部法律来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疏漏,在实施中也行不通。

(二)教师任职资格的申请制度与校外培训教师脱节。

我国现有《教师法》对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为: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见,我国有关教师资格的法律更适合诸如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

由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要求不高,与学历相比,更注重学习方法与教学能力,且《教师资格条例》中对教师学历的严格要求不利于发挥此类培训机构的特色。因此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招聘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人才,而降低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情况,从而使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缺乏可行性。

(三)岗前培训效果平平。

为了减少成本、节约时间,一些培训机构没有对新聘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有时只是口头传授经验。对于一些缺乏教学经验、技巧的人员来说,这些“培训”显然是不够的。此外,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也缺乏合理性。现有《教师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关于控制课题气氛的要求仍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际的训练。而活跃的课堂氛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主动性强的教学进度恰恰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大特色。因此现行的教师岗前培训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际上,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由于规模、人力、财力以及新人入职时间分散等因素,导致其难以实施系统的岗前培训,甚至忽视了岗前培训这一重要环节。

(四)教师资格考试科目设置与校外培训机构情况的不适用性。

现行规定中对教师授课科目的专业知识考查设置在面试试讲环节,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同时进行。这导致对教师授课知识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使一些非授课科目专业的教师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知识较差的教师无法指导学生对强拓展性问题进行学习,有悖于校外培训机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初衷。因此,只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进行考查无法从实质上考核一个教师的水平。

(五)教师任职资格监督力度不足。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常用“名师牌”吸引家长、学生,由于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属于较为稀缺的资源,并非所有机构都能聘请到名师,导致不少机构的师资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辅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办学经费有限,但在广告与硬件设施上花费过多,只能通过减少教师薪资来降低成本。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在校大学生成为大部分培训机构的主要师源,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教师资格证。由于缺乏有效的校外教师资格审核、监管制度,使得这些“无证”教师能够为广大培训机构所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不足。

从网站对南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的调查显示,50家培训机构中,40家机构没有要求应聘者具有教师资格证,37家机构没有对招聘教师的专业做出具体要求。可见,多数培训机构都出现任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跨学科授课的现象。

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制度,而现有制度则缺少针对性与可行性,使得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对这类培训机构的聘任教师进行严格把关。

2、教师信息不透明。

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虚构师资的情况,普通消费者亦无法鉴别教师资格证书的真伪。在我国,通过教育部网站查询教师资格,必须完整输入被查询者的名字、身份证号码、教师资格证书编号等信息。 这无疑使消费者难以查询教师的真实情况,增加了学生及家长核实培训机构教师信息的难度,让培训机构有机可乘。可见,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阻碍了社会团体对培训机构教师身份的监督。

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对策

在民办教育机构中,一些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能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但多数小型机构往往不能自觉执行教师相关法规。而且我国现行的教师管理法规也不适用于小型培训机构。这暴露了我国法律的漏洞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缺少相应监督的问题。

此外,多头管理形成了“管理真空”。在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同时在教育、民政、工商多个部门审批、注册。但由于教育部门审批要求严、标准高,因此很多规模不足、不具备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选择在工商部门注册。而各个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审查并没有统一标准,各部门管理范围亦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处理问题时常出现扯皮现象。 而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在哪个部门注册,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都必须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并接受其监督。因此,市教育局应建立民办教育教师管理办公室,对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管理,同时市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必须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审核力度。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制度。

如何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关于不同教师类型的法律制度,是需要逐步突破的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虽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但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使之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应建立一套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申请条件、教师素质、资格考试科目、任职资格证的管理等方面,明确准入标准,规范其师资队伍。如为杜绝教师随意跨专业教学的现象,严格划分培训机构教师的教学科目,一人可有几个科目的校外培训教师资格,但在某科目任教的教师必须具有该科目的教师资格;为防止教师因临时性而对学生不负责的情况,可将教师任职资格的期限缩短为两年,将教师实际教学的考核结果纳入续办教师任职资格证的参考条件中。

(二)适当放宽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

现有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较为严格,且主要针对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过于死板。根据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专业性要求不高、教师流动性大、教学形式丰富等办学特点,可适当放宽申请教师资格的条件。从各培训机构的具体需求出发,允许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具备教学资格,加入教师队伍,为培训机构带来更多的特色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具体实施办法为:培训机构中初高中教师的资格证,可由符合现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的学历要求的在校生获得。

(三)加强岗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为保证教学质量,让教师兼顾授课知识与教学技巧,必须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教师培训课程:

第一,政策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课程模块。通过该模块内容的学习,使教师准确把握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提高培训机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艺术教学技巧, 提高教师对授课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课程。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确保师生顺畅沟通;确保教师能因材施教。同时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强调教师不能因较大的流动性而忽略对学生身心的关怀。

可由市教育局建立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组织与监督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培训,但必须经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批准,并按照规定的项目进行培训,自觉向办公室提供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大纲等资料,接受办公室的监督抽查。若抽查中发现培训不符合要求,则取消其自行培训的资格。

(四)提高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除了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外,还应对授课知识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校外培训机构的宗旨是帮助学习后进的学生夯实基础,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继续提高。若教师专业知识浅薄,不仅无法正确教导学生,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运用笔试对教师进行授课知识的考核,可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成绩评定也较为客观。更重要的是,笔试的形式不仅可以考查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而且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专业素质。

(五)加大教师任职资格的监督力度。

针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管理问题,只有建立规范的审核制度,在此基础上给予培训机构更多招聘自由,才能充分发挥机构的特色。要保证教师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防止培训机构夸大师资,就必须加大对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同时借助社会力量监督教师资格。

1、建立教师档案,加强对教师信息的审核。

为有效避免培训机构夸大师资的虚假宣传,保证教师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相关审核制度,对机构教师的信息进行审核。教师上岗前须到教师管理办公室进行资料审核,包括学历、专业、教师资格证的任教科目类别、考取教师资格证时间,在校生必须出具学校的专业班级证明等。教师管理办公室对教育机构的教师信息进行备案登记,以确保教师信息的真实性。

2、建立教师信息系统,公开教师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亮化教师信息,为社会团体提供监督平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查询培训机构教师档案的服务,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了解培训机构教师的渠道。公布教师的学历、教学经历、教师资格证类型、学生评价、督导人员抽查评价结果、任职时间、任教科目、上课时间与地点、学生情况等具体情况。教师可在信息网上如实自行更改上课信息,如任课时间、地点、是否任职等,若抽查发现教师任课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在信息系统通报批评并记入教师档案。

此外,为了防止兼职教师因任职时间短而缺乏责任感的情况,同时也让消费者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为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培训机构上课的学生及其家长可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记入兼职教师档案中。

五、结语

中小学校外辅导已发展很多年,但很多培训机构无论是从教学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达不到标准,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目前我国对公办学校以及一些全日制的学历学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政策,也有足够的监管力度对其进行规范。但对于小型的、课外的培训机构则没有明确要求。这就需要健全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只有建立了符合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特点的法律法规,才能使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监管具有可行性。加强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监管效果。只有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培训机构为学生服务的作用。

(作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民办教育[EB/OL].http:///link?url=WV8GS3qSPVvqVNXphz_MVL2nsh63WTS5CGVbkASdXXEEA9g_zmQ3LhqgJafdSrKT

[2]张蕴哲.试论课外辅导概念的演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3]刘阳.民办培训机构师资信任危机山雨欲来[EB/OL].http:///psylife/201108/2250056152.shtml,2011-08-22.

[4] 张东.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良莠不齐 亟须“重拳”整治[N].中国教育报,2011-04-02(2).

校外培训管理范文第4篇

一、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特点

(一)办学主体多元化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中小培训机构多。英语培训市场的主力军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培训机构。他们在培训理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管理机制上采用市场化运作,因而潜力大,发展快。如有青少年宫或总工会与个人合办的少儿英语培训班,有民办的外语学校,还有一些英语老师业余办的英语培训班。具有强大的专业支持和品牌优势的高校资本办的专业英语培训班也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如高等学校外语系办的四六级英语培训班等。大城市独有的独资和中外合资的培训机构在中等城市基本缺失。

(二)办学内容的多层次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的办学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有幼儿英语、中学生英语,大学生英语三四六级,职称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层次,内容不一。中等城市大多英语培训机构开展的都是以低端的青少年为对象的初级培训项目,但面对高学历的托福、雅思、GRE的高端培训项目少,甚至缺乏,因此英语培训市场发展不够成熟。

(三)学生市场较稳定

儿童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段是6~12岁,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外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和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与日俱增成为各地少儿外语培训机构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培训市场不光有以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为主体的启蒙英语教育需求,有普通小学生的大众性英语基础培训需求,有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中学生的各项应试技能培训需求,还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及大学生群体的四六级英语培训需求。目前青少年英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的大型少儿培训机构不多,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四)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些主要培训项目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进入有序稳定的发展时期,竞争将日益剧烈,价格和培训服务质量成为保持市场份额最主要的手段。

二、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准入低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有本土的大学机构,有社会力量办学;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外语学校,也有很多作坊式的英语培训机构。这表明,各类培训机构、培训班还没有较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英语培训市场准入的门槛还相当低。甚至还有不正规的甚至是非法的培训机构进入,鱼目混珠,造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二)市场的监管不力

目前的培训机构仅仅依靠自身的经营理念来进行培训的教学管理。整个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只是在机构的成立审批方面发挥作用,而对成立之后的培训管理则是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工商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也只限于财务和税收方面,这样就形成了英语培训市场的监管盲区。在外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多英语培训机构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

(三)培训效果的良莠不齐

师资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在校大学生。由于兼职老师与学校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老师仅仅抱着赚外快的心态在校任课,教学难以全身心的投入。而在校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学训练,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和评估。学校请的外教也是没有任教资格的外国人凑数,由于对中国学员的需求状况和思考模式不了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的心态严重,目的是为了迅速地赢利,这样容易造成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现象,结果得不偿失。不正规、缺乏诚信的培训机构在学员正式学习时,采取随意更换教师或减少课时来降低成本,这样,消费者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和目的,还白白损失了金钱,浪费了时间。

三、解决策略

鉴于目前在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良好的行业自律,树立地方品牌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加强外部监管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市场进入资格,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考察,从而全面提升英语培训机构总体的办学水平,从组织和硬件上保证培训机构办学的质量。

(二)良好的行业自律,培养地方英语培训品牌是地方英语培训机构生存发展的方向

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它能够帮助培训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为培训品牌培养出大批忠实客户。由于国内外知名英语培训大机构的品牌刚刚处于加盟时期,有50万以上的非农业人口的大城市是它们的首选,尚未计划进入市场偏小的中等城市。(如新东方要在未来3~5年内进入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洋话连篇也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开了30多所加盟学校。)因此,在国内外大品牌尚未进入中等城市的情况下,培养发展地方培训品牌很有必要,中小培训机构仍有竞争优势。加之地方有几家零散的质量良莠不齐的英语培训机构,树立英语培训的地方品牌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地方品牌,首先,英语培训机构必须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各类课程。无固定的时间表,根据报名的情况可随时开班,灵活性较大。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水平、需要开设和制定教学任务,根据学习者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英语进行重点培训。

其次,发展地方品牌,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英语培训机构通过锁定目标人群在主打课程、培训期限、价格以及服务等方面办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许多培训学校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是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如新东方,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学校创立之初就定下了它的校训是“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并把这种激励的人生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特色办学往往是民办外语学校生存的法宝,如新东方凭借对应试能力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不仅在托福考试培训上独领,更将这种能力延伸到更多的领域,雅思,职称英语,甚至计算机类的各种考试。

再次,要发展地方品牌,质量必须有保证提高服务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是培训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培训质量应注重师资质量,师资的质量是外语培训业的生命线,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培训机构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培训机构还应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等其他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最后,发展地方品牌,专兼职的教师队伍要合理搭配。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大学生,而专职老师只占了一小部分甚至没有,这种搭配方式是不合理的。专职教师和培训学校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校建设中去。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中去,能够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兼职老师的身份决定了自身的流动性比较大,与培训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部分兼职老师对教学并没有完全投入,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避免上述问题,培训学校是要建立起一支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可以给培训学校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有利于外语培训学校适应市场的需求。但培训学校对兼职教师要有所约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或直接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把他们培训的结果和收入挂钩,来调动兼职老师的积极性。一些国内外大型外语培训机构迟早会进入中等城市,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学习理念。本地的各类培训学校要抓住机遇,尽早应对需求变化作出相应对策和措施,要做大做强。

(三)有力的外部监管是保障中等城市外语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条件

英语培训机构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因此,很多英语培训机构在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为实现英语培训产业化,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培训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对英语培训产业的监管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方法。其次,发挥行业协会能够相对全面真实掌握监管对象相关信息的优势,完善英语培训行业的自律监管制度,通过监管纠正市场缺陷,保证有效竞争。最后,监管组织应该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格、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复查并及时公布,对那些有严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培训质量低劣的培训机构采取取消培训资格或限期整改等方法,促进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制度的完善,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四)品牌的连锁加盟是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的趋势

虽然当前的国内的英语培训市场尚处于地方品牌占主导地位,市场割据的局面,但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将出现高度的整合和集中。因此品牌至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品牌经营方式之一就是做连锁加盟。由于连锁经营可以凭借知名度较高的外语培训机构的声誉使加盟者在短时间内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得成功,所以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外语培训机构可以加盟知名的外语培训机构。通过引入名校的教学理念,金牌培训项目以及名校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快速发展。各校也可通过这种手段迅速壮大自己的队伍扩大自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瑞国,焦丽芳.规范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8).

校外培训管理范文第5篇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担负着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重视和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既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志。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显得更为重要,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条件,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采取何种运行模式确保基地优质、低耗、高效运行,就将成为各级各部门和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共同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就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有关问题作一此探讨。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般来讲,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校企双方合作,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都是高职实践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强调生产性、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就业岗位,使学生亲历职场,在校期间得到上岗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促进产教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高职教育健康、良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它一般应具有专业实践教学功能、科研与技术服务功能、学生素质的展示功能和社会知识教育功能。”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服务专业实践教学应是校外实训基地的首要基本功能,其作用可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校外实训基地所在的行业和企业自身先进的工艺技术、设施设备、制度管理和运作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高效的实习场所和模拟的实训平台,直接服务于专业实践教学,是校内实训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拓展;其二,这种仿真性极强的实习实训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大阅兵”和综合检验,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演练场所。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校外实训教学基地与校内实训教学基地是我院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对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系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实现学生就业“零适应期”。与大量旅游企业单位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我系通过多方努力,与众多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定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无偿为我系提供实训场所和实训岗位、无偿的提供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置身于“全真”的工作场景中,完成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

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真正实现了“产学互惠三方受益”。一方面,企业通过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认识了解人才的状况,为储备和招聘人才打下基础,同时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另一方面,学校获得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锻炼提高实习带队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我系的专业改革与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生培养目标,增设就业岗位专业辅导强化训练,让学生向社会需求靠拢;第三方面,学生通过工读结合,顶岗工作,培养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和技术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系部制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相关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的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实习前开动员会、实习中有实习内容与记录表、学院有带队老师指导,企业有指导教师。真正做到实习前目标明确,组织清楚。学院制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实训教师要求”、“实习考核评定”等条款。几年来,校外各实训基地的组织安排有条不紊,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实训基地的良好运行,使校外实训成为了学子的企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完善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稳定、良好运行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奠定了基础,满足了学院快速增长的实践教学需求,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与管理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率不高,与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校外实训基地都是生产运营型企业,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学需求随时为教学服务,这使得实践环节和工作经验的获得相当困难。

2、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尤其在教学安排的时间里。

3、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高,提高了教学成本。如何进一步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教学目的等等,都是今后探究的重点。

三、今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一)目前几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国家政策法律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校企合作模式:

1、“学校主体型”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直接相关。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只有采取这种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二)优良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

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关键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有合作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

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1)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从长远观点,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2)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3)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4)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5)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依法进行,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

(2)建立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实训基地应采取何种运行模式?这不能不考虑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也不能不考虑使用成本的承受能力,还必须兼顾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的效率等。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确定必须服从于基地功能定位。

那么,实训基地应具备哪些功能呢?

首先,实训基地应该具备教育、培训功能。实训基地应创造生产现场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实训基地建设起点较高,装备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城市新市民和下岗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基地。基地除面向职业学校学生实施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包括企业职工的在职提高、转岗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其次,实训基地应具备加工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应该是为企业或社会承担相应加工服务任务的场所。基地新购置的生产型先进设备,满足了学生“真刀真枪”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就是为企业或社会加工生产某种产品,学生从中不但掌握了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素,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且学生的加工服务也为企业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地的运行和发展。同时基地营造的企业生产氛围也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再次,实训基地应该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实训基地应该是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站、所),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最后,实训基地应该具备科技研发功能。实训基地既是成熟技术的应用基地,又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基地。教师及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智力资源,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企业新产品也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技术推广和推销。基地还可以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

实训基地是基本功能与综合功能相融合的统一体。实训基地能够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教学、科研合一;服务、创收合一。

明确了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后,其运行模式的选择就容易多了。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应该是:“校企实体合作,多种功能并重”的运行管理模式。在此种运行管理模式下,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