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试论课改提高劳技教学质量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振奋了党心,鼓舞了民心。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热点和难点,因此,劳动与技术课教师就需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重新定位,找准教改中的着力点,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劳技课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上好劳技课的基础。

过去的劳技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新课程形态的重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的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但劳技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还应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应有新面孔,因此应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综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加强巡视,做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的安全,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方式应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劳技教师要更好地走进新课程,适应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现代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要注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综合型的教师、多面手努力。我校一直重视教师在业务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专业教师说课、汇报课、教案设计竞赛。并由教学主任和骨干教师,根据教师的工作、学习需要,组织专题讲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劳技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劳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设计者在制定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

五、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良好校风;教书育人;注重实践;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69-01

良好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校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校努力把育人这个着眼点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建立起了全方位育人的优良校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校管理工作必须抓好计划、检查和总结三个重要环节。学期开始时要搞好学校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学期中间要进行阶段性的工作检查,学期末要总结学校工作,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评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提出下学期的工作任务。

一、学校工作计划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行动的纲领

在这方面,作为一名校长的我首先向全校提出鼓舞人心富有吸引力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全校人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确实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教育集体。我觉得这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在开学初,组织全校工作人员讨论和制定工作计划,使大家明确本学年(期)共同奋斗的目标以及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和要完成的任务。在统一计划下,各组、室、班级之间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工作计划中规定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和工作步骤。

学校工作计划的种类分全校工作计划,各组、室的工作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卫生、体育工作计划以及课外活动工作计划等。全校工作计划是制定各个部门工作计划的基础,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又是全校工作计划的具体体现。制定工作计划的要求:

1、深入研究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下达的指示和具体要求,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出本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把上级的指示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为提出计划的主要依据。

2、工作计划中任务要明确,方法、步骤和措施要具体。列出各个工作项目,规定质量标准,完成日期,主要负责人和物质设备条件等内容。

3、制定工作计划要走群众路线,使学校的工作目标与个人思想中的目标融为一体,把领导的意图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以提高工作计划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严格制度,实行管理育人

学校工作检查是实现工作计划的重要保证一种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为此,我校首先强化管理,制定“团结、文明、勤奋、创优”的总方向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发挥管理在育人中的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

1、互相督查,分层负责,学校建立教师值日和学生值日制度.值日教师对学生负责,值日学生对班级负责,形成从上到下的严密督查体系。

2、扶植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结合各种制度的实施,学校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扶植正气,打击邪气。为此?我校开展了争当升旗手活动,让表现优秀的学生轮流担任升旗手,并设立“文明学生”“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多种荣誉称号,在期末、年终给予评选、表彰,并设光荣榜,把照片在橱窗中展出,以弘扬正气。

检查和监督是学校领导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改善和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实践证明:只有计划而无检查,计划就会落空。所以,学校工作的检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身教,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担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决定着其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不但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还要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通过自己良好风范来影响感染学生。如学校清扫卫生时,校长、教师人人动手和学生们一起干,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另外,我校也特别注重养成教育,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通过教师的严格要求,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四、美化校园,注重实践,劳动育人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有重要的育人意义。美化校园同样是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果,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清爽怡人的美感,自然就更不会有乱丢垃圾的现象了。在搞好外部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对教室和活动室进行了美化,全体教师在业余时间用彩塑纸精心刻制室内张贴物,对每一种规格、花样都反复推敲,力求规范、大方,做到精益求精。

劳动教育是学校育人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把劳动教育过程作为思想教育过程,有计划、有目的的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劳动基地进行。学生学会主管公益劳动,主要通过集体活动进行。班主任结合家长主管自我服务性劳动,主要采用小组和个人活动进行。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劳动实践性强的优势,通过听花卉栽培技术、温室大棚菜技术、蘑茹栽培技术讲座等,结合实践,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参加了生产劳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良好校风形成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一年一度秋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即将开始,为加强对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现就今年秋季学校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

各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社会实践活动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勤工俭学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的正确方向,坚决纠正和杜绝社会实践活动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要坚决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执行《*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暂行办法》,切实落实市县有关规定,加强管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劳动性的实践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生理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和缺乏安全保障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禁止学校组织小学三年级(包括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参加劳动性实践活动。小学生连续参加活动不得超过3天,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中学生连续参加活动不得超过5天,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县直中小学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要坚持就近原则,农村学生要做到小学生不出村,中学生不出乡镇。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得把学生当作劳动力,坚决禁止向学生下达创收任务和其它“以钱代劳”的错误做法。

二、加强管理,坚持严格的审批制度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必须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安全预案上报教育局,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原则上,农村中小学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由学校报请学区区长批准;以学校(含教学点)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须由学区报请县教育局批准,县政府备案。县直各中小学(含榆林中学)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须由学校校长批准;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须由学校报请县教育局批准,县政府备案。严禁学校、教师未经批准私自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做好宣传,切实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透明度

各学区(校)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宣传材料、开通咨询电话、设置专项公示栏等方式及时将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活动方案、工作措施、活动进展、收益等向社会公开,让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大实践活动的透明度,使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不能因为集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而导致不稳定因素出现,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四、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师生安全防护意识

各学区(校)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增强师生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要广泛宣传,近期,各学区(校)要开展大规模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采取简报、图片展、知识竞赛、主题报告会、广播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部宣传各类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增强师生安全防护意识;二要强化教育,各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要协调好学校与学生、学生家长、农户等方面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消防、交通法规,遵守安全制度,遵守学校纪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防自救知识,懂得预防拥挤踩踏、火灾、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的一般常识;三要开展演练,各学校要通过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要抽调专门力量组织安全演练,重点是灭火、自救、紧急情况下疏散演练等,培养师生员工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农村学校的演练活动要以防火、防盗、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危房(险墙)倒塌等内容为重点;城市学生要加强防拥挤、防火、防震、防煤气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内容的演练,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师生员工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四要靠实责任,要按照“谁组织、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县教育局和学区区长、学校校长、班主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好一级的安全工作格局。各学区(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性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安全工作责任人,靠实安全责任;五要落实措施,各学区(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制定安全预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要配备必要的救护药品、器材,并将班主任以外的其他教职工安排到班级,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乘车必须选择证照齐全且符合载人条件的车辆,严禁组织学生乘坐拖拉机、货车等不符合客运条件的车辆;严禁学生自驾摩托车等机动车辆,严禁车辆超载、超速、违章行驶。学生骑自行车或步行时,学校管理人员要一同前往,组织学生按照交通法规有秩序行进,决不允许师生分离。在实践场所,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现场监管,维护好现场秩序,确保安全。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要防止学生私自离开实践场所,防止学生食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保证学生按时、卫生就餐,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六要及时报告,学生在校内和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旦发生学生人身安全事故,学校必须及时上报。农村中小学必须在事故发生1小时内报告学区和乡(镇)政府,学区和乡(镇)政府必须立即报告县教育局和县政府;县直各中小学必须在事故发生1小时内报告县教育局,对发生房屋倒塌、火灾、交通、疫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师生非正常伤亡,学校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急需抢救的,学校在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全力组织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时机,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精心组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各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展之前,要开好五个会,即以学区为单位的校长会,学校校委会,全校师生动员会,家委会及家长会,村组干部会,认真扎实安排此项工作。在开展活动时,要严格按照学校上报教育局的方案,精心组织,层层签订责任书,分片、分年级、分组合理安排。活动结束时,要认真总结经验,各校要在10月15日之前将活动总结以学区(校)为单位报教育局。同时,学校也要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全面总结本校的活动,表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使活动有始有终。

校外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小农场;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植物栽培;科学素养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索性”的特点,立足乡村、小城镇、学校的人文、环境等资源,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开发、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校园里开辟出一块土地成立“百草园”,然后让学生自己种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许多中小学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或者课外兴趣活动来开设与管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被称之为“校园农场”。

二、校园小农场促进科学校本课程的提出

2012年,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针对城市的孩子在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认识局限性和动手能力不足,从学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的种植入手,提出开设《油菜栽培》校本课程,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带进田间地头,让学生了解蔬菜及其种植的相关知识,体验种植的过程和乐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三、校园小农场促进生活教育思想的形成

《油菜栽培》校本课程植根于校园小农场,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在际教学中,应重视“做”,即动手实践的作用,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系统结合,让教、学、做合一,让学生从做中学。《油菜栽培》校本课程源于生活,以学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的种植为主题,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带进田间地头,让学生在蔬菜种植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中获取真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校园小农场促进“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的确立

校园小农场为油菜栽培提供了实践基地,进一步确立了科学校本课程的目标。《油菜栽培》校本课程将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1.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勤于探索、动脑动手,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启迪科学意识,培养探究能力,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和交流中启迪科学精神,学会思考,并初步开始探究;

4.促进综合发展,在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

5.推进合作学习,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中,学生分工合作,互帮互助,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五、校园小农场促进三级课程结构建立和实施

《油菜栽培》校本课程以蔬菜种植为主题,包括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模块,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蔬菜和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蔬菜的种子和播种、蔬菜的定植与管理、蔬菜的收获、蔬菜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蔬菜的分类、蔬菜的营养与保健、现代蔬菜栽培技术等。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和种植实践,并设计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问题卡和种植日志,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和种植历程。此外,还根据课程实际,精心设计综合拓展活动,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三个相互联系的模块来进行课程的实施。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采用传授、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侧重于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建构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认识蔬菜并了解了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蔬菜的种子和播种、蔬菜的定植与管理、蔬菜的收获等蔬菜种植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了解蔬菜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进行菜园的种植规划,深入了解蔬菜的分类、蔬菜的营养与保健的知识,最后展示了现代蔬菜栽培技术,并将蔬菜种植返回到生活中,探索家庭和阳台种菜的相关知识。

(二)种植实践

种植实践是科学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我们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定植、施肥、浇水、松土、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种植环节,并把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带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问题卡和种植日志,学生每周通过对其填写并结合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来积累材料,记录自己的种植历程。与此同时,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油菜课程展示

(三)综合拓展

在课堂教学和种植实践的基础上,课程小组成员在各实践班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有“我的菜园我做主”“油菜花开了”“蔬菜种植交流会”“我的菜园规划”“我的种植展示”,《扬子晚报》更是专题专版报道了我校油菜种植的成果和学生作品。

“我的菜园我做主”让学生认领自己的“责任田”,做菜地的主人,对菜地负责,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菜园实践历程;“油菜花开了”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或展示自己的心得和感想,总之,让学生对自己的种植活动进行展示;“蔬菜种植交流会”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种植中成功的经验和发现的技巧,也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与他人展开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的菜园规划”让学生在了解蔬菜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种植蔬菜的品种,安排栽培茬次,进行菜地蔬菜的布局,开展菜园规划活动。“我的种植展示”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的幻灯片制作技术,结合自己积累和记录的素材材料,并适当查找相关知识,用PPT展示自己种植的蔬菜。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其中综合运用课堂和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在活动中进行巩固和拓展,获得综合全面的发展。

此外,校园小农场还可以运用到我校其他学科中,实现课程间的整合。如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种植日志的写作和语文的作文相联系,增加学生的体验性知识;与数学学科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如播种数量、定植间距、蔬菜分配中;与美术、计算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到菜地中写生,开展摄影和电脑绘画、种植博客、幻灯片展示等活动;与科学教学相结合,观察蔬菜种子和蔬菜的生长过程。

六、校园小农场促进科学校本课程多元评价模式的建设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