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叠加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3

1 “叠加实训”研究现状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实训研究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工作本位学习有价值,且较新颖,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高职实训教学日益关注,然而关于实训教学的著作凤毛麟角,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文献。本研究以“高职实训教学”、“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等关键词为主题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1997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高职实训教学较为关注,具体情况如下:其一,对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均有研究。其中对高职技能实训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具体专业的实训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及模式、实训教学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关方面;对高职思政实训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及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其二,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研究不多、少之甚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其三,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方面研究几乎未曾涉足,而立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叠加实训”教W方案更是未有体现。

2 “叠加实训”研究的必要性

实践是产生认识和创造价值的基础,也是连接认识与价值的中介。实训是特殊的实践,是学生进行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的途径,对其专业认知及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1 社会广关注、国家高度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懂商务又通语言的优秀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凸显重要。

2.2 政策明目标、融合为方向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8月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在2015年11月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再次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并指明思政教育在职业精神养成中的价值作用,提出“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正为高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要求高职院校不仅重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更应充分把握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叠加教育,融合提高。

2.3 实训搭平台、叠加提实效

如何实现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如何将两者融合提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研究提供思路,即倡导坚持“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训教学作为教育与社会企业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正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实现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教育实效的平台,教学方案的研究是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叠加实训”研究的价值意义

3.1 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与适用性

研究将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对接,通过调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现状,对接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明确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目标,使其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体现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纬度,达到职业能力所要求的标准,进一步掌握商务英语专业当前职业群和岗位群要求及工作流程,透彻分析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提炼教学职业特色,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工作岗位需要。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

3.2 优效整合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

研究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训融合,通过“叠加实训”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运用,让学生在接受技能教育实习实训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实训教学任务,进而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积极对接和深度融合,既依托实训平台丰富技能实训方法,又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对于实训平台不丰富的思政教学而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内在关联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积极促使技能实训丰富和发展思政实训,推动思政实训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并时思政实训中所培养的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和合作品质,对专业实习实训产生促进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实效性提升。

3.3 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研究通过建构“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既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技能的娴熟运用,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无论是关注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素质形成,还是将学生素质培养与技能锻炼分开培养,都较难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相嵌合,将素质培养同时纳入培养目标,融入技能教学,才能更好地持续性培养学生素质,建立分层次整体型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形成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式,才能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4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方案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通过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对实训教学过程各要素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并制定具体、可行及可操作的方案。高职教育者应在理解高职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实训教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目标,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而展开研究,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体系及设计,并促使实训教学活动进一步实效性发展。

4.1 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

通过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及实训效果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确具体改进方向。实训教学方案调研包括实训方案实训目标、内容、过程及实反馈评价等方面,主要通过案例研究法搜集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方案,包括文本案例和实训视频案例;实训效果调研针对教学方案的现状把握开展,如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通过对参与实训教学的教师、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访谈法是通过对实训教师及用人单位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观点;根据专业人才培B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探索实训教学方案问题及不足,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思路,为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做好基础铺垫,保证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

4.2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价值

通过对高职院校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价值进行分析,充分认识、理解“叠加实训”价值特点。一方面分别探索“叠加实训”对技能教育的价值、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对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进而对“叠加实训”功能价值进行全面了解,使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更具针对性,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实现目标更清晰;另一方面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把握实训教学核心要素,充分认识践行“叠加实训”价值特点,进而在后续研究中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好地整合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4.3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

通过对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展开构建,探索“叠加实训”教学目标、对象、策略和反馈评价等要素。研究以实训教学目标为依据,各要素围绕实训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教师及学生的行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都应受其控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实训目标;以教学策略为重点,探索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辅助手段、程序安排等;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收到关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

通过研究反映“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中目标、策略、评价的基本内容,进而确定“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具体内容。

4.4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理清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体系框架,进一步研究具体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包括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评价等。根据理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岗位群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综合分析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探索,了解教学评价,制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及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职业素养。在实训教学设计研究中既要考虑现实性,也要展望未来发现可塑性,既要注重稳定性,也要注重灵活性,不断提炼行业技能,制定实训教学体系内容,紧密关注行业发展,不断地更新,并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习适应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主编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培训方案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讲到了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这些期望都是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明了员工的现状,知道员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则要求培训。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对于培训指导者来说,就确定了实施教计划,积极为实现目的而教学;对于受训者来说,明了学习目的之所在,才能少走多路,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目的不明确,则易造成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的期望,造成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了培训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培训的失败。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其它因素是有机结合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X"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骑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只有在组织业务确实繁忙,分不开人手时,或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者,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者,还应从确定的这些大体上的受训者的角度看其是否适合受训。首先看这些人对培训是否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则不易让其受训,因为没有积极性,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另一方面,要看其个性特点,有些个性是天生的,既使通过培训能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他仍不适合于该工作,则他属于要换岗位,而不是需要培训。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两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握计划订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订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会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组织进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开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④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①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②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③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④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①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②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③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④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⑤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①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②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③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④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①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②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③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①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②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交更;③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①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②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③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②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③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一、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二、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三、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四、结语

虽然国外的培训理论已渐趋完善,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才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从介绍培训理论的研究入手,系统介绍了培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在对比国内外培训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我国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一切培训方案的设计都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理论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了系统分析,浅要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然本文更倾向于实务性与操作性,又由于作者对此问题研究尚浅,故在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方案的评估方面阐述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实际工作者们的培训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①彭剑锋、包政主编,《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一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洛丝特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⑥英:贝纳德.泰勒、美:戈登.利皮特合编,陈今淼译,《管理人员发展和培训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⑦《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⑧胡振君,"你对培训知多少?",《行政与人事》,2000年第4期,第30~31页。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能人才 培养 现状 对策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通过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激发了行业从业人员学技术、求进步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然而,通过信息反馈和调查分析,集团公司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快速培养,无论是培训机构的培养条件、工作理念,还是在培养实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不断加以改进、提高。

一、按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讲求培养过程的渐进性。高技能人才是岗位操作人才中的示范者和杰出代表。通过科学的培养,他们理应表现出宽厚的技术基础、强劲的操作技能、广阔的专业视野和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善于挖掘并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些能力,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宽泛专业知识培训,延展学员知识结构,培养学员全面了解和认识专业的能力并寻找出自己的能力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的作业熟练程度,形成操作技巧、为下一步技能提升打下基础;再通过变换学员的观察和思考的视角,发散其思维范围,扩展学员输入与输出的思维通道,焕发技术创新灵感,产生技术攻关欲望;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方法引导,强化学员自主能力的拓展。

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主动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不是仅仅通过课堂培训的形式和部分实践环节的指导就能达到培训目标的。那种三个月的专业理论培训,是培训不出具有特殊技能、能解决实际施工工艺难题、具有攻关和革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而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因此,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将培养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相联系,必须做到学用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岗位生产,用岗位锤炼、专业思考和能力总结来加强理论修为,这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二、整合培训资源,满足能力培养要求

职业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应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娴熟的攻关技巧、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此,遴选的培训基地应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利于学员作业技能训练提高和进行科研攻关的专业设施。目前,在集团公司内部,承担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地,大多为油田职工大学或为技工学校转型的职业培训中心,应该说: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言,他们各自都有条件优势,又各有不足。油田职工大学的专业师资水平较高,但缺少技能训练条件和手段;而职业培训中心虽具有较为完备的技能训练场所和设施,也有较为成型的技能训练手段和方法,可专业师资的理论水平又显得稍有欠缺。尽管各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单位,都认识到自身的资源状况,努力通过“借鸡下蛋”的方式,弥补不足,却往往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集团公司层面上,可根据各培训中心的教育资源,强化专业定位,按高技能人才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培训资源整合。

三、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质量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秘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光华(1974-),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教学管理与改革。(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09-02

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纲领性和指令性文件,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是否达标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秘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利用校外企业作为技能培训基地,实现课内专业言传与工作单位身教结合,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捷径,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努力体现。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原则、基本构架和改革措施,旨在探索一条体现“行业导向、校企一体、虚实结合、课证融通、突出创新”特色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原则

1.坚持方案设计系统性原则。培养方案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重点设计好精炼实用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有效掌握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拓宽知识面,适当设计柔性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限选)和专业拓展课程(任选)供文秘专业学生选修,加强和突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设计中,正确区分不同层次教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注意课程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坚决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文秘专业学生个性发展。

2.坚持灵活性的原则。文秘专业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在保持主干课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及相关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时刻关注行业趋势和就业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要修订培养方案,灵活调整部分课程设置,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培养方案的稳定性、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3.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升原则。要处理好文秘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养成之间的关系,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专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适应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基础课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精神和素养,要提高教学的起点和课堂信息量,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专业基础课应根据文秘专业主干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予以拓宽,注重增加新的相关学科课程;专业课应解决知识面窄和内容陈旧的问题,抓住那些能起到启蒙、点拨作用的,完成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课外培养环节的落实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和探索知识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与校内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安排一些有助于科研能力培养的训练环节,使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参加各种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获得必要的学分。

4.深化校企合作办学观念,突出文秘专业办学特色。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资源,有条件的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瞄准行业发展的前沿,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文秘专业课程,利用企业操作平台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形成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特色文秘专业培养模式。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并以此带动文秘专业建设、教改和课程建设。根据文秘专业实际,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时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性。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灵活创新,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构架

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分为理论课、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三部分。理论课可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三大类,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50%,学科基础课占40%,专业课占10%。加强实践实训课程比例,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周,约40学分,在总学分中占25%左右,其中要求企业实习学分不少于实践总学分的1/3;专业教学20~30周,约20~30学分。课外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科技活动(含科技制作、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文化活动(含学年论文、读书报告、文字作品、文体活动)、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等,根据院系实际安排8~10学分。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

1.校企共同论证探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清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是制订正确实效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吸纳企业人员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按照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在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开展各类技能训练活动,增加实习、实训时间,有意识地将在企业实习经验与校内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中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和精品课件,将学生的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将极大地改变仅靠课堂讲授的弊端,将理论传授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坚实基础。要将融合校企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必须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应在设备选型、结构布局、指导教师、运行管理等方面更贴近真实工作环境。设备应是相关产业或行业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的生产型设备,结构布局应模仿真实生产或工作环境,并适合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建设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学习场所。要求学生主动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规范实习实训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支持。在文秘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院系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在师资队伍、教学时间、教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校企合作背景下,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显得不匹配技能培训的新需要,亟须建立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体系。修订有关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文件,强调管理规范化,做到既符合企业实际又遵循学校制度,妥善解决相应的实习实训经费和食宿场地等方面的问题,为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持。

4.努力推行考证制度,增强学生企业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文秘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秘书资格证或其他技能证书,直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中优先考虑考证需求,尤其要求在专业选修课中直接列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体现教学计划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考证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为顺利通过证书考取提供极大的支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考证的要求,强制性激发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质性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

5.实行校企师资双向交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从行业企业聘请相关技术专家构成专业教学团队,直接为文秘专业学生授课。同时可以作为专业建设的学科带头人,接受相应考核,享受相关待遇。院系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企业各级各类培训,并集中到企业顶岗实践,在服务企业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实现校企师资人员的交流互补,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四、结语

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是最为适合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达成学生课堂学习与技能提升的一致性,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季春.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文教资料,2010(24).

[2]张福清,郭炎武.当前文秘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高职高专比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陈蘅瑾.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

[4]陈光谊.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职教论坛,2010(2).

[5]朱林,李惠华.提升职业能力创新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秘书之友,2009(10).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训方案 组成要素 评估与完善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具体分析。

一、培训方案组成要素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通过需求分析,我们明确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并可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电力企业培训目标的设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特别予以关注:(一)培训目标要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即电力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具体的提高?得到了哪些适用性的技能或资格等?(二)培训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切实可行,能够实现的目标。在培训目标的设置中,有些企业在培训目标的设置上并没有重视培训需求的分析,将不可预见的目标写入了企业员工的培训目标,这种目标设置不仅使培训操作及管理无从下手,还对员工的培训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三)培训目标的设置中建议设置必要的关键点测评。所谓关键点测评,就是指在项目管理中,对于关乎项目质量和项目流程优化的关键部位进行实时监测的概念。在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目标设置中,可以借鉴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点监测的部分做法和经过对需要重点考核或认证的部分做好提前的预制,使得在培训过程中的监测就有了很好的依据。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培训内容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素质培训是企业培训的最高层次,培训素质较高的企业员工,着重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较高的目标,使之能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努力实现工作目标。因此,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复合型”型人才,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是其必不可少的途径。但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企业情况和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员工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员工的“岗位”与预期的“职能”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培训资源的选择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培训资源具有培训成本低、培训师更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利于沟通、更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等优点;外部资源在培训考核、培训形式、培训中传输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符合本行业或企业特点的内部培训师队伍,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企业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都可以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称为企业的内部培训师。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也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借以表现自己的专业水平或领导才能;其次,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最后,由于员工培训员工时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企业中自然形成,同时,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改造利用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培训中心,进行电网试验研究、电力系统生产调试、基层员工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是另外一条简便可行且效果明显的途径。

当企业业务繁忙,企业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或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时,则需要借助外部的培训资源进行企业员工的培训。外部培训资源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培训需求来量体裁衣,确定培训的重点和范围,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必须避免外部资源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员工

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员工。

岗前培训是向企业针对新入本企业得员工规章制度、企业生产及管理流程、安全生产规程、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企业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在岗培训,适用于即将升迁、转换工作岗位、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员工。他们的岗位与既有的职能或预期的职能出现了差异,当岗位大于职能时就需要进行培训。至于选择何种培训方式和内容,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才能够确定。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对于岗位小于职能的员工,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能力提升得角度上看,需要进行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包括:更高的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领导力或执行力等方面的培训。受训人员包括企业的领导者、高级管理人员等,但重点应当放在中青年群体。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主体,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对象,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等主要方面考虑,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最终确定受训者:1、培训内容和受训对象在一定形式上的利益联系;2、从受训个人角度出发,研究受训对象的个人天性和对培训项目的主观能动性;3、培训项目的切入点和受训对象的主观意愿的有机结合;4、受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关键点的设置等方面的统一协调;5、培训项目的制定者和受训对象的有效沟通等。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防止步入以下一些误区:(1)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的电能质量不高、运行不稳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2)主观想象,随心所欲的制定培训日期,这样做的后果只有随心所欲的结果,不易控制或测评;(3)年底集中选择,导致培训费用压力增加,受训对象的疲于奔命;(4)什么时候检查,什么时候选择培训日期,一是为了做秀,二是为了表扬,殊不知最后的结果是培训项目“四不像”,徒然如也。

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第一,新员工加盟企业,很少有员工刚进入企业就掌握了企业需要的一切技能;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是企业的老员工,并且在原有岗位上非常出色,但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第三,市场变化的需求、引进新设备、电压等级升高等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第四,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或表现不尽人意,满足补救的需要。

综合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的明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对象确定、培训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和确定,并结合以往的培训经验,确定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企业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电力企业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建议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培训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的特点:系统性、科学性、条理性、必要性,重点突出、生动准确。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适用于:①专业理论教育,如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的基本原理、高压隔离开关的工作原理等;②质量控制等宣贯性知识;③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理论等基础科学。但同时必须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培训资源(教师)做好充分的沟通:①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②逐步提高培训教师的讲授水平;③及时反馈相关信息;④注重受训对象之间的讨论,促进理解;⑤学过的知识巩固问题。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对象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电力系统的员工应该更重视演示法的重要作用:①结合实际,将理论与现场生产实际有效结合;②及时充分的反馈信息;③利用多种感官,充分理解;④尤其是对技能人员的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尤其重要;⑤新设备、新技术、新规程的应用推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等。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①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②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交更,尤其是理论讲授完成后,其演示教学中所需的设备、装置、测试仪器等的移动和演示所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及时解决;③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培训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培训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的。电力系统企业的培训中,将按理发更多的应用于事故分析、安全责任事故演练、企业管理等方面,但笔者认为,电力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型企业,要逐步将案例培训方法更多的应用于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建设、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职业资格的认定和资质认证等方面。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 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在培训场地和设备的选择上,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性,这主要是满足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的需要。

员工培训是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同时,培训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为了使培训方案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收到预期效果,就要对培训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过程管理,在监管和过程管理中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和不断的完善培训方案,而监控和过程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对培训方案的不断评估及完善。

二、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一、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二、反应效度,看受训对象的反应,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三、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对象的角度来考察,看其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生产水平的提高,不合格电力产品减少,采用更经济合理的生产方式,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培训理论和电力企业培训的实务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了系统分析,浅要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然本文更倾向于实务性与操作性,又由于作者对此问题研究尚浅,故在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方案的评估方面阐述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实际管理培训工作者们的培训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 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一驰 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4、《你在为谁工作》,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5、王志宇编著 《绩效魔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宁夏电力公司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2006年 宁夏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