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范文第1篇

根据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的特点,考查能力的题目多;覆盖面比较窄;侧重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关注社会。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高三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在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中系要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质,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得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重要经线、纬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主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通过它们,形成空间经纬网定位,并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通力合作,发挥集体力量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范文第2篇

一、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本质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教学情境通常设计为问题、图表、操作活动等等,这些情境都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事件或应用领域,而且明显地带有问题性、探究性和建构性。教科书所设计的情境的本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反映在产生和运用的背景事件之中,把抽象的数学世界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以便于学生对数学有更好的认知和理解。情境设计的本质价值体现在:

1. 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事件或应用领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产生的源头,理解数学的用途。在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并且更容易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2. 情境将抽象的数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抽象到具体,又由具体到抽象,促进数学知识和学生个人经验、认知链接和转化,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3. 情境将数学知识包含在具体的事件中,事件中隐含了抽象的数学模型,是学生学习数学化和再创造的物质载体。

4. 情境生动、具体地揭示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热情,并且对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

二、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和特征

1. 初中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设计的情境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归纳式、活动式、类比式。归纳式就是将情境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一般是给几个例子,先是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再从这个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概括,得出最终结论,即新的知识。活动式则是通过情境假设,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的操作、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多思考,进而获得新知识。而类比式是提供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相类似的、而且是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进而获得新知识。这种方式的情境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普遍性的,是一般学生都已经具备的知识或经验,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类比,而得到新知识。

2. 初中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的呈现特征

(1)提供的知识背景具有直观性。情境材料的直观性十分重要,情境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如果背景材料不直观,那么就失掉了其本质价值,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直观感知。

(2)表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初中数学教科书所设计的情境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直观具体的材料中,再一步步地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改提倡要将教学生活化,将抽象知识根植于现实生活,在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情境设计中,背景材料应该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充分体现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在获得了新知识之后,新知识又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了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活实践。

(4)概念与命题的情境设计不尽一致。数学概念的情境设计主要是体现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一般在设计概念情境时,主要是选择比较直观的,能够很典型反映这一概念的背景材料;而数学命题情境注意体现命题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因此,一般在设计命题情境时,通常选择命题的特殊事例,或选择具体的问题或活动作为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命题形成过程。所以数学的概念情境通常采用归纳的方式,而命题情境通常采用活动的方式。

三、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普遍都很重视情境设计,但是情境设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情境设计所体现的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二是存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偏离数学主题、情境缺乏探究性等问题。

四、改进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设计的建议

1. 情境材料的选择方面

一是情境材料的选择必须要全面联系数字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以及现实生活。在知识形成阶段,情境材料应该选择直观的现实生活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在知识发展阶段,情境材料应该尽量以数学理论知识出发,这样才能表现出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而在知识应用阶段,情境材料应该广泛的包括数学本身、现实生活,甚至是其他学科的。

二是数学教科书情境设计应该要尽量采用多种资源,包括数学史料、其他学科的知识等等。

2. 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方面

上文所述一般教科书的情景设计呈现方式有归纳式、活动式和类比式三种,但是这三种方式可以灵活使用,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3. 情境设计的主题方面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法;归纳法;运用

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包含了众多的物理现象、物理定律和物理规律,学习起来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就需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巴甫洛夫曾经说过:“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它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比认识它的成果价值要大。”所以,教师在物理的教学中就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多选择科学的方法。笔者主要是尝试着利用归纳法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获得物理规律,形成思维习惯,培养科学素质。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去运用归纳法呢?

一、运用归纳法总结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

物理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若干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几乎每节课都需要学习很多,如果杂而无章,势必会使学生越学越混乱,导致学生物理学习进入困境。而如果教师运用归纳法,分析一部分信息,将这部分信息中的现象或数据进行归纳,从中得出共同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规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物理规律,就让学生做了一些小实验:(1)拿一根皮筋,一端叼在嘴里,一端拿手抻着,另外一只手拨动皮筋,观察皮筋的反应。根据小实验,皮筋不断振动,发出了嗡嗡的声音。(2)让发声的音叉与脸接触,感受到声音发出的同时还存在着振动。(3)用手翻书,看到书被一页页翻开,发出声响。通过这几个实验,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进行分析,即当听到声音时,虽然发声的物体不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发生了振动。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再如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产生哪些效果,经过大量实验和生活、生产中的一些事实,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使物体产生形变,另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可以说,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归纳法,每一个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都必须用到归纳法,所以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探究,学会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分步骤有序地进行归纳法推理

归纳法的运用主要应该从三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大量搜集材料。何谓归纳?就是将信息加以推理、总结,推知一类现象或者规律。试想如果从两件事推知一类现象,自然难以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从三件事、四件事以至于更多的信息中推理,自然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进行归纳法教学最首要的就是大量地搜集资料,越多、越全的资料,所推理出的结论会越可信。

第二步:整理从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材料。教师搜集到了材料,需要对其进行观察,对于仅观察无法实现的要进行实验,利用观察和实验来得到物理现象,感知物理规律。

第三步:概括抽象。哲学告诉我们,教师需要从事物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规律。因此,在第三步,教师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抽象,概括出物理原理。

比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利用归纳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列举出大量的关于“用力”的现象,学生列举出了很多,如推箱子、举杠铃、搬东西、拉雪橇等等;第二步,引导学生归纳上面的现象有何共同点,学生归纳出:这些现象中都包含了两个事物,都具有一个动作;第三步:根据现象和规律归纳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注重归纳法的分类和用法

在归纳法的分类中,教师可以根据归纳的程度进行这样分类: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将所涉及到的现象进行全部列举、分析与归纳。因为有些现象包含着很多很多以至难以数计的事实,是无法归纳完全的,所以完全归纳法还是比较少用的。最常用到的便是不完全归纳法,至于不完全归纳法,又可以细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就是简单罗列几种现象,从这几种现象之中归纳总结出规律和定理。但是前文中提到,物理学科中包罗万象,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现象,所得出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现象所得出的定理,而至于现象中是否存有例外,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简单枚举法是不太可信的推理,它仅仅是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提供假说的方法,并不能作为得出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因此,还需要借助于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就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本质分析,来进行联系,推导结论,这种方法相对于简单枚举法更有效,更可靠。

举例而言,观察几种金属受热膨胀的现象,通过观察这几种现象来归纳出金属膨胀的一般性质,就是简单枚举法。但是仅能证明这几种金属受热后会有这样的性质,其他的金属会不会受热以后不膨胀呢?而如果分析金属受热后分子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就可以很清晰、准确地得出受热会膨胀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相对科学的、可靠的,这就是科学的归纳推理。

四、关注学生的教学前概念

大量的科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室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1994年杜伊特将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称之为教学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可分为错误概念与前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中的错误和偏差是难免的。但是,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而获得的知识是彼此不相关、缺乏结构的,这种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概念和前概念,也就不能很好地纠正错误概念和前概念,从而难以形成科学概念。归纳法符合学生的日常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前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科学地运用归纳法,顺利形成科学概念。

五、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在深入透彻地掌握某一概念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进而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某一概念。在归纳法教学中,容易忽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例如,在讲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的时候,有下面几种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学生容易弄混。因此,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做实验、观察等等来归纳出这几种物态变化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他们自己来形成一种认知,构建一种概念体系,更好地了解这几种物态变化的概念。

从运用归纳法总结出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分步骤有序地进行归纳法推理、注重归纳法的分类和用法、关注学生的教学前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五个方面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归纳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通过科学的方法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当然,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归纳法只是其中一种,更多、更科学的方法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张 峰.逆推归纳法悖论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

[2]王善博.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几种困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06).

[3]宋 伟,桂起权.论归纳与演绎逻辑的融合[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4]顿新国.论归纳悖论研究的认知转向[J].江汉论坛,2013,(09).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范文第4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以科学方法教育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能够既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逐步掌握这些方法.这不仅对学生学习物理学科,而且对于学习其它学科和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 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的科学方法

2.1 类比法

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属性.它是借助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比较将一种已经掌握的特殊对象的知识推移到另一种新的特殊对象中去的研究方法.如初中物理中将电压与水压类比;将功率的概念与速度的概念类比等等.

2.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重要手段.所谓观察是指人们对物理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而实验则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设法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由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观察和实验一直贯穿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的始终.

2.3 数学方法

数学是定量化的工具,是表达物理规律的最简洁的语言.初中物理教学中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用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比来表示一个新的物理量,即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如速度v= s/t、密度ρ=m/V、功率P=W/t等等.二是常用图线、图象描述物理概念、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其优点是形象、直观,动态过程清楚.如力的图示、晶体的熔化图象等等.

另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经常涉及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科学想象的方法、等效替代的方法、转换的方法等等.

3 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3.1 渗透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能脱离教材去简单说教.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相应的科学方法教育.

3.2 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要根据教材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的进行.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应着重进行观察、实验方法的教育,而对于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则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

3.3 形式多样的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进行.既可以贯穿在知识教学中,也可以穿插在习题讲解中;既可以在知识教学中,画龙点睛的说明,又可以隐含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4 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4.1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知识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之一.在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或在回顾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的事实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从而获取物理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得出科学的结论,更要注意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

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设计并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象,归纳出在电阻一定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在电压一定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欧姆定律,并给出数学表达式I=U/R.显然本实验采用了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象这样进行知识教学,就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4.2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演示实验中的言传身教从方法上给予启发、引导和示范;在分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处理数据、分析归纳等亲自体会科学方法;而在课外实验中则要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如在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作为分组实验可先引导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再引导学生分析出,要探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是否有关,就应该控制导体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进而选取器材进行实验,然后再分析得出结论.类似地可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这样就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体会到了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本科学方法.

4.3 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新题型,并进行分析归类,加强例题教学的示范性,从而充分利用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科学方法,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学习科学方法的意义.

4.4 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初中科学化学主要知识归纳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学习方法;化学;高中

高一新生,信心十足、求知欲旺盛,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普遍感觉高中课程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特别是理科,如化学,更显得枯燥、乏味、抽象,内容庞杂多而且深、难度大。在做习题或实验时,常常感到茫然而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的成绩较之初中时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初高中学科之间的知识过渡问题,对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方法认识掌握得不足。那么,如何做好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的过渡呢?在此,我依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关于初高中化学衔接过渡的建议。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别

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科研方面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只要求学生认识表面现象及结果即可。而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既掌握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学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差别

进入高一,化学首先学习物质的量,打破了过去以质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建立起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量体系,介绍了阿佛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要求学生尽快掌握五个新概念和四个基本公式,掌握关于他们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和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一)良好习惯

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要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①课前自主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②上课专注听讲,做好听课笔记,踊跃参加课堂精彩展示,提高听课效率;③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筛选试卷,收集经典好题以及建立错题本。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勤加练习,做到善于质疑。④在总结归纳中要做好评价,查缺补漏,坚决做到日清周结。

(二)要科学地阅读教材和用好资料书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阅读能把握好重点方能提高听课效率,课上阅读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现疑点,展示其特长,减少惰性,减少两极分化,高三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经常讲回归课本就是这个道理。课后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堂上因疏忽等原因而产生的疑惑,并使已有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安排阅读应抓住时机,应本着阅读后能解决问题,能再提出新问题,再阅读再解决问题的原则,通过阅读仔细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知识的内涵,明确联系,掌握规律,使知识成块、成串,逐步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三)课上注意学习化学方法,课下注意搞好复结

高一新教材以化学基本理论开始,指导学生认识概念的涵义,理解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重视概念的运用和迁移,促使概念系统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指导学生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找出知识的共性、差异性及递变规律。如卤族元素要善于从代表物――Cl2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递变性、特殊性,做到掌握基础,举一反三。高一新生常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知识不系统,知识点不到位,方法不灵活等,为了避免上述现象,要经常复习。首先,及时总结。做到每课总结,每周总结,每单元总结。一个单元学习完毕,总结单元重要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现象、用途、存在、制取方法和鉴别等(如元素化合物各单元的学习)。自行推导相关计算公式,推导相关变化规律(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行推导,对重点、主干知识体系将有深刻认识,会建立起良好的基础知识。其次,集中对比,加强记忆。如常见物质的颜色、俗名、实验现象等易混零散的知识,可以自行归纳到一起,对比记忆。又如化学计算题也可将守恒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等方法集中在一起,体会其适用范围和运用等。

(四)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

初中学生只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能力,其他各方面的方法和能力还未形成,新教材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一方面,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请同学们多参加实验活动,这样,可以给自己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多动手、勤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开发内在的潜力。另一方面,要能从实验中去除干扰,归纳提炼出自己所要的结论,并能用比较准确规范的语言运用化学理论,描述或解释实验结论。

总之,有了良好的方法,再坚持配合有效的练习,就一定能实现化学学习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龚荫樵,阳光. 实用高中化学学习方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