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更管理方案

变更管理方案

变更管理方案

变更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一、 变更土地登记档案形成的原因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而档案管理工作又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最基础的工作。目前,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化,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并不断减少,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必然要采取以下多种方式,才能保证各类建设用地的需要,即: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大量的城市拆迁;国有农用地的用途转变;城中村改造;农村空壳村的改造;破产企业改制土地使用权的收回;闲置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企业的合并、兼并、分立而引起的土地使用者名称的变更;单位和个人的地址、名称变更等,因此形成变更土地登记档案。

由于办理变更土地登记的工作量非常大,变更土地登记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极其广泛,形成的档案非常多,所以必须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否则将对档案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并严重地影响着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

二、 变更土地登记档案的归档范围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土地登记又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两种方式。当初始土地登记工作完成以后,所发生的土地登记工作都属于变更土地登记工作。

初始土地登记又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是指初始土地登记以外的土地登记,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土地登记部门将在变更土地登记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档案部门在按《档案法》和有关档案整理规范的规定接收、鉴定、整理、编目以后,再进行分类管理,以便高效快捷地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这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工作。

变更土地登记档案的形成十分丰富,涉及的类型非常多。变更土地登记有划拨转出让、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购买商品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等。结合《土地登记规则》的规定,应当属于变更土地登记档案整理的归档范围有:

1. 划拨土地使用权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⒉ 企业将通过出让或者国家入股等形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再以入股方式转让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⒊ 集体土地所有者将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兴办三资企业和内联企业,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⒋ 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⒌ 因买卖、转让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等一并转移土地使用权,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⒍ 因单位合并、分立、企业兼并等原因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⒎ 因交换、调整土地而发生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变更,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⒏ 因处分抵押财产而取得土地使用权,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⒐ 购买商品房(即房屋所有权变更而使土地使用权变更)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⒑ 购买公有住房(包括房改住房、集资建房和经济适用房)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11. 土地使用权抵押期间,抵押合同发生变更,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⒓. 土地使用权租赁期间,租赁合同发生变更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⒔ 变更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他项权利形成的资料;

⒕ 依法继承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⒖ 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更改名称、地址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⒗ 国有土地的用途发生变更,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⒘ 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已登记地类变化,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⒙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的用途发生变更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⒚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被全部征收、征用或者农业集体经济所属成员依法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2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租赁期满,未申请续期或者续期申请未获批准形成的资料;

22. 因自然灾害等造成土地权利灭失形成的资料;

23. 土地他项权利终止形成的资料;

24. 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未按照《土地登记规则》规定申请注销登记形成的资料;

25. 将原矿山(区)、砖厂等废弃工业用地复垦,转为建设用地或农业用地,办理土地登记形成的资料;

26. 其他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形成的资料。

三、 变更土地登记档案的管理方式

土地登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土地登记规则》的规定程序完成变更土地登记,并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移交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规定,对其进行鉴定、整理、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订、装盒后,在对变更土地登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中,应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初始土地登记档案与变更土地登记档案分开管理方式

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县级土地管理档案分类方案(试行)〉〈土地管理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的通知》中《县级土地管理档案分类方案说明》第八条规定:农村地籍档案按乡、村、队、使用者组成保管单位、排列,城镇地籍档案按城区、街道、街坊、使用者组成保管单位、排列。初始土地登记档案材料的主要内容有:C42为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材料,其档案号为全宗号+分类号(C42)+城区+街道+街坊+使用者;C43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申报登记材料,其档案号为全宗号+分类号(C43)+乡+村+队+使用者;C44为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申报登记材料,其档案号为全宗号+分类号(C44)+乡+村+使用者。变更土地登记档案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分类号为C45,其档案号的编制参照上述初始土地登记档案材料档案号的编制,将分类号更改为C45即可。

当初始土地登记档案整理完成以后,组成保管单位分类装盒、放入密集架保管,档案转入开发利用工作。由于档案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变更土地登记的依据和权属情况就需要查阅初始土地登记档案资料。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就活跃,其办理变更土地登记的工作量非常大,变更土地登记的类型多种多样,形成的档案非常多。档案部门将这些档案资料按《规则》整理完成后,在保管方式上,变更土地登记档案按城区、街道、街坊、使用者组成保管单位,编好档案号,并将原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号抄写到新的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卷宗上。同时,还要将变更以后的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号抄写到原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卷宗上,做到一一对应。要做到既有变更后新的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号,又有原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号,分类装盒、放入密集架,与初始土地登记档案分开保管,并在档案全引目录(计算机和纸质)的原土地使用者的备注栏注明“更名为***”。此种方式的优点是:容易区分哪些是初始土地登记档案,哪些是变更土地登记档案。适合于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办理变更土地登记的工作量非常大,形成的档案非常多的地级市、县(市)国土资源档案部门。缺点是需要的库房容量大,占用密集架多,在人、财、物上耗费多,查询利用费时费力。

(二)初始土地登记档案与变更土地登记档案合二为一管理方式

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办理变更土地登记的工作量又非常小,变更土地登记的类型不多,形成的档案资料也非常小,档案部门将这些档案按《规则》整理完成后,在保管方式上,变更土地登记档案按城区、街道、街坊、使用者组成保管单位,并将原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号抄写到新的土地使用者的档案卷宗上,与原土地登记档案装订在一起,合二为一,使用同一个档案号进行分类保管,并在档案全引目录(计算机和纸质)的原土地使用者栏上注明“更名为***”。此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查询利用,需要的库房容量小,占用密集架不多。适合于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办理变更土地登记工作非常小,形成的档案不多的地级市、县(市)国土资源档案部门。缺点是不容易区分初始土地登记档案和变更土地登记档案,当一宗地进行多次变更后,需要进行分档案盒装订,工作量大、烦琐。

(三)注销土地登记档案管理方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注销土地证书后,将收回的土地证书和注销土地登记资料要归入档案中,这些资料要区分不同的情况,按以下的方式管理:

1. 将收回的土地证书和注销土地登记资料归入原档案卷宗中。土地登记部门将收回的土地证书和注销土地登记资料在档案管理部门调出原档案卷宗(含初始、变更土地登记档案),土地登记经办人在档案卷宗上注明注销本宗地的注销登记文件依据、日期,签名并加盖公章。档案部门将增加的资料按原流水号编页码号,在卷内文件目录中按其内容填写齐全,并在档案软卷皮的变更记事栏中将增加资料的件数、页码数和日期注明,档案部门经办人签名盖章。这种方式适用于: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被全部征收、征用或者农业集体经济所属成员依法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部分或者全部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租赁期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续期申请未获批准;因自然灾害等造成土地权利灭失;土地用途、住址、名称等发生变更。土地使用权暂时没有明确的土地使用者,以及土地证书多次进行抵押或者分割登记,需要重新换发土地证书的,应当将收回的土地使用证(含国有、集体土地证书)和注销土地登记资料归入原档案卷宗中作为收回和注销该宗地的依据。

⒉ 将收回的土地证书和注销土地登记资料归入新档案卷宗中。土地登记部门在档案管理部门调出原档案卷宗,土地登记经办人在档案卷宗上注明注销本宗地的注销登记文件依据、日期,签名并加盖公章。档案部门将增加的资料按原流水号编页码号,在卷内文件目录中按其内容填写齐全,并在档案软卷皮的变更记事栏中将增加资料的件数、页码数和日期注明,档案部门经办人签名盖章。这种方式适用于: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相关单位拆迁使用原建设用地;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被全部征收、征用或者农业集体经济所属成员依法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全部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租赁期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续期申请未获批准等情况。收回的土地使用权有明确的土地使用者,应当将收回的土地证书归于新的档案案卷中,作为本宗地的变更土地登记权属来源依据。

(四)宗地合并、分割土地登记档案资料的管理方式

宗地合并就是相邻的两宗地或两宗以上的宗地合并成一宗地的方式。宗地合并方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续存合并,即一方土地使用者续存,另一方土地使用者被注销,土地使用证书同时被收回注销;第二种是新设合并,即原双方土地使用者被注销,土地使用证书同时被收回,设立新的土地使用者。

变更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现代化管理 定位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为了适应新潮流的发展,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向着现代化的管理方向迈进。同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内,企业档案管理在企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档案管理部门如何在现代化管理背景下,通过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管理来达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在企业进行从传统管理模式到现代化管理模式过渡的关键时期,档案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逐步改变工作重点,采取适应企业发展的经济策略和管理策略。这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员工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企业员工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所以本文针对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就其如何在现代化管理环境下找准自己的定位展开了分析。

二、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在新环境下的弊端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运用,对于档案的管理也不另外。现在的档案管理几乎都抛弃了传统的纯纸质保存的方式,而采取电子信息保存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电子档案自身的安全性问题

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载体安全性和传输安全性。众所周知,企业的档案信息有些会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它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但是电子档案受硬盘、存储空间的影响,易丢失,保密性不强。其次,电子档案通常以磁盘、光盘为载体, [2]这类载体成分比较复杂,受保存环境的影响大,性能不稳定,可能出现档案失真的问题。

(二)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挑战

文档一体化的推行,使电子文件的管理超出单纯的学科范围,使档案工作成为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与档案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电子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在电子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得以长期保存。但是目前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网络安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尽管引进了新型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档案管理部门在现代化管理环境下的定位

档案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档案管理部门找准在现代化管理环境下的定位,才能达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一)走出合作圈,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档案管理现代化环境的建立与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的开发与选配,单靠档案部门已经不可能完成了,档案部门不得不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来实现。事实上,从中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起步来看,无一例外地是借助于其他部门的力量来实现的。比如,目前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3]大多数是档案部门委托软件开发公司,或与它们合作开发出来的。另外,档案管理现代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开始融入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去,这也使得档案管理现代化领域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其设备、技术既有通用的,也有具有自身特点的,这就需要专业的部门进行开发、研究和设计。因而,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将越来越需要与其他部门保持联系,进行合作,建立崭新的伙伴关系。除此之外,电子文件的产生与管理,将从根本上突破体制的束缚,把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与文件制作、办理部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电子文件的产生,淡化了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界限,使得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不能像传统工作环境中的那样只是简单将档案整理存储,更多地需要利用计算机的专业技术来将档案分类,归档。这不仅仅是理论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认为,档案管理部门的单独运行是很难在现代化管理环境下取得大的突破的,只有联合一个或数个机构部门才能更好地处理电子文件。

(二)档案部门离不开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目前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对于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都需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单方面的承担这一工作。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只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4]对于现代化管理背景下的电子文件管理所要求具备的专业计算机技术并不是很了解,所以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除此之外,档案管理更需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需要完善信息a生、利用和保管方面的法律,使档案管理人员无后顾之忧。

(三)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国家正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社会的经济发展更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高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企业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有意识的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需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为企业服务,在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下,抓住机遇。

四、结语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员工来说既是新的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机遇,档案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新的企业现代化管理环境下,档案部门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相应地做出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为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赵洪涌(1972―),女,山东莱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档案学。]

参考文献

[1] 罗炎,袁波,闫永亮.航天企业科技成果档案管理实践[J].航天工业管理,2016(07):40-42

[2] 钟颖.浅析互联网思维下企业档案工作的转变与创新[J].兰台世界(上),2015

(S1):75-76

变更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房产档案 规范化管理 服务质量

1. 房产档案的特点

1.1专业性

房产地档案产生于房地产专业部门,是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中形成的历史记录,而房地产权属登记治理是依法进行的,是其它任何部门都不能代替的工作,房地产权属登记治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形成的档案材料专业性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一般公文有明显的区别,在内容上,反映了房地产权属状况和房地产位置和面积大小,文件名称多采用房地产专业术语,在形式上,结构规范,多为表格式,填写式。

1.2动态性

房地产档案形成后,房地产权属和房地产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产权人的变化,房屋的损坏折旧,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买卖,交换,继续,赠与等交易行为的发生使房地产所有权不断发生变化,房屋的拆迁,翻建,灭失,土地分割与合并等房地变更不可避免。因而,房产档案处于不断转移和变更之中,具有极强的动态性,房产档案作为房屋变化中的原始记录,必须随着房屋及房屋所有权人的变化而变化,房产档案只有全面真实地反映房屋变化的全貌,才具有其利用的价值。

1.3城区垄断性

房地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属地管理,因此,房地产管理部门在进行房地产管理过程中处于对本地区对本地区房地产档案的独占和垄断地位,如果开发利用工作不到位,将直接导致本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产权管理的无序和房地产信息的匮乏。

2. 加强房产档案规范化管理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1切实做好房产档案的收集工作

收集工作是确保档案完整齐全的关键。房产档案来源分散,这就要求房产档案管理部门切实做好房产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首先,要制定房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分类方案、各类房产档案归档制度及各类专兼职档案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其次,要选派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深入相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帮助收集整理房产资料,并协商有关房产档案的移交问题。其三,严把质量关。认真检查档案移交目录、归档卷数及案卷质量。对于房产地址不清、材料不全、字迹不规范的要求重新整理,以保证归档材料齐全完整、系统规范。

2.2认真做好房产档案的整理工作

房产档案的整理工作是将收集来的房产材料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进行分类、排列,形成有序体系的过程。首先,房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对所收集的文件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严格把关,并对重要的材料进行妥善保管。其次,房产档案种类多,必须严格按档案管理规则,对所收集的文件资料科学分类,合理排列,整齐装订。另外,为了把房屋状况在房产档案中更真实、更直观地表现出来。房产档案中最好附加房屋照片,与房产材料放在一起保存。

2.3加强房产档案的动态管理

房屋产权档案编目是房产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步骤。编且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为了适应房产档案动态管理的需要,首先应解决的是房产档案编目科学、管理动而不乱的问题,建设部明确指出“档案排列应以房屋坐落的地方为序”,这是有利于房产档案动态管理的科学方法。因为在同一地号的产权档案在不断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其变化后的档案始终是依次排列在同一地号内。但是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编目管理。可按照街道、办事处、路、巷门牌号进行检索,以检索目录的形式进行登记,如遇产权变更时,档号不变,把变更的产权人写在原产权人的后面或备注栏,与原始档案存放在一起,并将封面上改为新产权人的姓名,使原始登记与变更登记合二为一。

2.4加强房产档案数据库建设

选择一个比较通用的且能熟练掌握的数据管理系统,作为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平台,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存储、分析及运算。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档案原件及档案数据的关系。档案原件作为房产档案的原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档案数据的来源及房产身份的唯一合法证明,不能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就忽视对原始档案的管理。计算机的应用只是为档案的查阅利用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而不能最终替代原始档案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房产档案数据库建设,一要建立产权交易信息管理系统和内部局域网,设有产权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换证登记、抵押登记和交易管理等模块, 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工模式,实现由登记收件、初审、复审、缮证、发证、归档等各个工作环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 实现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设立抵押库和查封库。有效地避免重复抵押和查封房产的登记、交易、抵押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二要研发银行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系统。通过城市金融网,与市各级商业银行局域网互联,实现产权抵押数据共享。该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还进一步加强了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杜绝了各种骗贷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压力,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房产档案利用工作质量和效率。

2.5创新房产档案的利用方式

逐步实现开发利用方式从被动到主动。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房产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应停留在为产权服务一个层面上。要突破“产权管理——房产档案——产权管理”这一简单的线状轮回结构,房产档案信息应从“产权管理——材料汇报——咨询服务——政策依据——市场预测”等方面进行开发整合。以便更好地为房产管理提供依据。

2.6建立房产档案网络化服务模式

房产档案的服务不单纯是某一项的服务,而应是所有信息的全部披露.是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房产档案网站是实现多元化服务的有效手段。房产档案网络化服务是将档案信息及其相关资料数字化、图像化,通过互联网经过相应的身份确认查看信息。一方面,可将房产档案中的建筑面积、房屋坐落、平面图等公布在网上, 对于有条件利用资料的各级用户可根据自身的用户级别查询相关的房产档案;另一方面,利用者也可将自身的相关问题留在网页上。档案管理人员可及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解答问题,实现管理者与使用者的互动互惠。

结束语

总之,城市房产档案是城市房地产业务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城市面貌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研究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重视房产档案工作的管理和发展,不只是房产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而且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应有内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要真实地记录和留取材料,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改革、发展提供必要且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叶.《房产档案现代化管理方式与目标》.档案管理技术.2010.9.

变更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一、动态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我国实行“一书两证”的规划审批制度,即项目建设应取得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然而一个建设项目在其完整的生命周期中会不断发生属性的变化,例如建设用地的用地性质、位置和界限的变更,建设工程的扩建、改建、翻建及道路改造,项目产权变更等等。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不断变更原有规划审批的结果,而从项目的成套性出发,在对规划管理审批档案(以下简称审批档案)的管理中,就要始终保持动态跟踪的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审批档案内容的完整、准确。因此,动态管理是审批档案管理的基本方式。

所谓动态管理就是指为保证审批档案内容始终与其记录的规划审批业务的一致性,档案内容应根据其记录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其管理方式必须适应档案内容不断变化的要求,随时反映规划审批管理的最新状况,提供及时、有效的档案服务。

二、审批档案动态管理的实现

审批档案的动态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1、实体完全撤并卷方式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审批档案的动态管理普遍采用这种方式。所谓“实体撤并卷”是撤卷与并卷的统称。在传统的档案整理原则指导下,审批档案以建设项目为保管单位进行立卷。“撤”指当原有审批结果被撤销时,将内容已被废止的档案从原案卷中撤出,进行单独保管或定期销毁;“并卷”指当不改变原有审批结果时,原档案内容及顺序不变,只是将新形成的反映变更内容的档案插入相应案卷。

实体完全撤并卷是审批档案动态管理的原始方式,即项目规划审批结果的所有变更都是通过档案实体排列方式的变化来完成的。其特点是项目成套和符合经办人员的利用习惯。规划审批的经办人员在受理一个项目的变更申请时,必须调阅该项目以往的审批结果。档案实体的撤并卷方式正好将项目全部档案集中,在提供利用上信息完整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实体完全撤并卷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档案实体整编工作量大。不仅档案实体有频繁的“撤”、“并卷”操作,当原有案卷内容改变后,与之相关的各种登记、目录、备考等信息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二是难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档案实体的撤并卷是以许可证为核心进行的,而如果一个项目的变更未通过许可,其文件材料的归属就成为了问题。这部分未通过许可的文件被称为过程资料,习惯上由经办人负责保存,因此遗失比较严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一方式已逐步被淘汰。

2、“半撤并卷”方式

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规划审批业务量越来越大,规划审批变更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档案部门为了缓解频繁的“撤并卷”压力,在计算机辅助管理条件下,对前一时期实体完全撤并卷的方式进行了改良,根据是否有行政许可结果的变更(即是否核发新的许可证)来区分是否进行并卷。如果项目或土地情况的变更经过行政审批颁发了新证书,过程完整,则新产生的文件单独立卷,不进行前期有关文件实体的并卷,只在原有证书上作注销标记,同时利用计算机建立新旧案卷间的信息关联;如果审批结果未获通过,即未核发新的许可证,则办理过程中新形成的各种函复、复函文件还必须与原项目的档案案卷进行并卷保管。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也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案卷,但在项目内保持了许可证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既可以保证档案实体的相对稳定,同时又减少了档案整编的工作量,也基本能满足现实的利用需求。与完全撤并卷不同的是,这一方式的实施需要依赖计算机辅助管理。

3、按规划审批阶段管理方式

按规划审批阶段管理(以下简称阶段管理)方式,是2000年以后普遍采用的一种动态管理方式。它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再以档案实体的变动来反映一个项目规划审批的历史变更,而是完全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一个项目全部规划审批信息的动态关联。

阶段管理方式的特点是:1)简化整编工作。按照这种管理方式,档案部门无需再进行组卷和档案文件的撤并卷操作,实体管理稳定,避免了卷内文件目录等各种档案登记内容的频繁变更和调整。2)档案完整性得以保证。按阶段管理后,由于不再需要以许可证为核心进行案卷的组织,从源头上解决了过程资料的问题。

当然,阶段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档案实体利用过程比较麻烦,需要在几个阶段文件中分别调取。如果实体档案利用率居高不下的话,将增加档案部门的工作压力。二是项目之间的信息关联完全靠计算机实现,一旦出现数据错误或实体排列错误,死档将难以避免。三是库房压力明显增加。按阶段管理方式将各阶段内的文件按时间流水排列,各阶段档案又不能摆放在一起,必须预留保管空间,增大了档案库房的压力。

三、当前审批档案动态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档案人员从繁重的撤并卷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无论是半撤并卷方式还是阶段管理方式,动态管理的实现都仅局限于档案管理环节,缺乏过程控制是当前审批档案动态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控制档案完整、准确的措施

当前,审批档案的管理普遍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并移交档案,由城建档案馆负责保管和提供服务的。这种形成、管理与利用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显示档案部门的工作是以被动接收档案为开端的,缺乏对文件形成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这也就导致了档案质量缺乏保障。

2、档案管理基础数据的重复采集

目前,审批档案管理系统存储与检索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依然是由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以手工录入的方式来完成的,不能有效利用规划审批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由于著录数据错误而导致档案无法利用的风险。

3、审批档案分散管理,难以实现规划审批业务的“一站式”服务

当前,各地审批档案的搜集范围基本局限在规划审批业务环节,但实际上在规划编制、公文流转和行政审批环节中还有一部分文件和规划审批业务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规划审批的依据性文件。由于档案类别的划分问题,这部分以公文形式存在的文件被作为机关的文书档案或其他类别的档案,与审批档案实行分别管理,而且没有与相关项目审批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一个项目完整的历史联系被人为地割裂。这种分散管理导致经办人在经办案件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来源查询信息,难以得到“一站式”的高效服务。

四、深化审批档案动态管理的思考

解决当前审批档案动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动态管理要从前端控制和过程控制入手,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1、实行前端控制,确保审批档案的完整和准确。

如前所述,审批档案形成与管理和提供利用相分离的体制是难以有效保证档案完整、准确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档案部门整编工作中大量重复劳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前端控制,如制定科学的归档制度,统一数据格式,将档案管理的要求纳入规划审批业务系统,在文件形成的同时采集档案管理所需数据等。实际上,这些前端控制措施的实行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问题,档案部门应努力沟通,尽早落实,这样才能使审批档案这种重要的政府信息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变更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档案;管理方式;转变

1 利档案管理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研究

一般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水利档案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有许多局限性,纸质的档案信息容量较小,查阅费时费力,这不仅使得水利工作效率低下,更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实现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这是发展水利事业的时代化要求。

1.1 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为水利事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水利档案是对水利事业起步与发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记载,几乎记录了一切关于水利事业的活动,其数据量大、涉及方面广,参考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无不体现着对水利发展的重要作用。当水利工程遇到问题时,可以查阅档案的解决方案再结合现实情况来解决。也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与教训。

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使得水利档案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变化,趋于多元化。现在越来越要求水利档案公开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满足这种需求成为可能。同时也丰富了水利档案信息公开的方式,除了书报等传统的方式外,还能用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来传播。

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水利档案管理量越来越大,空间存放限制性很大,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促进水利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将纸质的档案管理方式向电子档案管理方向发展,这样可以保证保存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检索速度,为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方便。

1.2 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符合水利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就水利档案资源来说,记录和保存数据也应是很重要的事业。对档案的管理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例如近几年内陆地区实现对水利资源有效利用的成功案例说明了水利事业新的发展。正是这样,档案资源管理也需有新的转变。如在检索方面,若一页一页翻资料则会费时费力,对水利工程造成影响。无论怎么讲,水利档案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方式,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水利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

因此,促进水利档案管理向现代化方式转变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非常紧要的工作。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水利建设档案管理方面会更好地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这种技术也为转变水利档案管理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促进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2 水利档案管理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及限制因素研究

2.1 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

首先是法律的保证。我国是法制国家,对水利档案管理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方面要进行法律的保护,针对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进行立法,因为传统方式所依赖的法律不能适应现代的管理方式。所以要健全法律法规,对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给予法律保护。

其次,要有技术措施。在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方面,不仅要改变外部环境,更需要加强技术措施工作。过硬的技术基础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且积极地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2.2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限制因素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水利档案管理引用该技术并得到较好发展。然而,在水利档案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性的因素。

首先,一些水利档案从业人员没能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档案管理对水利建设的发展没有太大作用,不会造成很多影响。因此在转变水利档案管理方式上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水利档案内容复杂,而施工时间长等因素又使得具体信息转换为档案的过程漫长而复杂。这对管理方式的改革也具有限制性。

另外,一些基层水利档案从业者习惯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习惯用计算机来整合。而且在电子存档技术方面存有缺陷,使得原始数据存有质疑,这也制约了管理方式的转变。

3 水利档案管理向现代方式转变的途径

3.1 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也随着有了相应的改变。对于我国的水利档案管理,应该积极探索相关的理论知识,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水利档案管理理论体系,为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总结之前的工作经验,吸取教训,以便于有效而正确地开展新时期的档案工作。把以往的工作经验提升到理性的认识中来,并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从而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水利档案管理学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属于档案学的一个分支。所以,积极探索水利档案管理的理论,是转变管理方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我国档案工作研究的重要方面。坚实的理论是促进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的基础,是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

3.2 制定标准化的管理

标准化的管理是从国家部门的角度来设置的,是对某项重复的工作进行概念化的规定,以统一的操作标准,这样有利于是活动开展更有秩序。在水利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当中,筛选出管理时用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提纲,对实践操作和实施的规范与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成为一整套标准化的方法,以此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是促进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客观要求。

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是水利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水利档案管理采用现代化方式则需用最新的科技和标准化的管理来进行,以此来提高效率、完善经验、加强管理。相反,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业人员各做各的,那么必将会造成水利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现代化的管理进程也不会得到发展。

3.3 共享水利档案资源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中可以知道,水利档案资源被部分部门垄断,每个地区都完全垄断自身资料,很少与它地进行交流。而这样的情况造成各个地区水利发展不平衡,更阻碍了我国整体水利事业的发展进程。

水利档案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共享资源、加强交流、积累经验促进了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水利档案管理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使得资源共享成为现实。这样不仅促进各地的交流,又有效地解决了水利事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这样,任何人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检索到所需要的水利信息,是现代化水利档案管理的重要体现。

4 结束语

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是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化的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我国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并未完全实现档案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的过渡。若要完成这一过渡则需要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加科学而有效地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转变,避免棘手问题的出现。总之,实现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魏颖,郭雅.谈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J].兰台内外.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