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范文第1篇

一、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在应急管理中负有灾情报告、先期处置的重要责任,只有建设好协调联动、一专多能的基层应急队伍,才能做到对突发事件的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从而提高基层应急救援水平,把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当前,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区、乡镇等基层政府应急组织不健全,普遍缺少一支可以处置本区域内多发易发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应急队伍;应急救援力量比较分散,有限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各地、各专业应急队伍之间的统一调度、协同能力差,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应急队伍装备落后,培训演练少,应急处置能力不高。各县区、乡镇政府、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成一支本区域本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坚持将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包括公安、消防、武警)和国防后备力量(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建设一起规划、整合配置,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工作目标。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统一高效、协调配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至年底,基本建成县区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普遍建立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规范应急志愿者队伍,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县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民兵应急分队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财政、水利、民政、交通、地震、国土、市政、安监、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农林畜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等单位相配合,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县区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消防工作外,还要承担起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群众遇险、恐怖袭击等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任务。同时协助专业队伍做好水旱、气象、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及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各地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在年底前,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县级综合救援队伍人数应不少于人)、人员和职责,配备基本的物资装备,年上半年初步组建完成并进行一次培训和综合演练。

(二)加快建设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街道、乡镇要组织机关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建立一支综合应急队伍,发挥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灾情收集等作用,参与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协助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街道、乡镇综合救援队伍人数由各县区政府确定,年上半年完成队伍建设方案,年下半年组建完成并开展培训。

四、建立健全基层专业应急队伍体系

各县区要在全面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基层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一)基层防汛抗旱队伍。县区、乡镇政府,尤其是全省防汛工作重点县区、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汛抗旱队伍建设,要加强管理,补充缺额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

(二)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全省III级以上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县区、乡镇的人民政府、村委会、林(农)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风景区等,要组织建立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草原灭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要建立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草原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

(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县区气象部门要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负责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集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气象灾害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地质灾害易发频发的县区要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群测群防兼职人员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队伍,负责地质灾害的隐患调查、科普宣传、信息报告、人员转移等工作。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单位,要明确突发事件信息员和应急队伍组成人员的职责,并在气象、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做好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演练。

(四)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必须依法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要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同时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应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建立队伍协调联动和调运补偿机制,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和应急演练,有关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

(五)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县区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市容环境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懂技术、有救援经验的人员组建和完善本行业专职或兼职应急保障队伍,承担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并建立应急联络制度,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六)卫生应急队伍。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或卫生学处理,组织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基层卫生应急队伍要加强与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提高基层应急救护水平。市、县区卫生部门要对基层卫生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等给予支持。

(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由当地农业、林业、卫生、公安、工商、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和动物防疫、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承担畜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同时,加强应急处置所需的设备及疫苗、药品、试剂、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应急能力。

(八)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县区、街道、乡镇要组织建立由街道、社区、乡镇、村委会干部、应急志愿者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参与的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主要任务是突发事件初期阶段的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调查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新闻单位等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县区人民政府应建立与新闻单位和应急职能部门的信息联络沟通机制。

五、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作为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各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要按照“规划好、组织好、建设好”的总体要求,分解落实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目标任务。要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多种渠道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

公安、国土、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监、环保、电力、通信、建设、市政、卫生、农业等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对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二)健全运行机制。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在各县区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立即集结到位,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安排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合理调配、密切协作、快速运送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群防群治应急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渠道,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应急志愿者组建单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加强对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和管理工作。各县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志愿者队伍建设要给予适当支持,推动应急志愿者队伍能力不断提升。

(四)确保经费投入。县区、乡镇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及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财政适当支持、组建单位自筹、鼓励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县区、乡镇,当地政府要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培训演练工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范文第2篇

随着新形势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工作重心的下移,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日益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区的服务功能日趋凸现。为使党和国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需要依托社区资源,把人口计生宣传、技术服务等与社区服务、社区事物管理融为一体,与有关部门的工作融为一体,以提高人口计生水平。

二是居民机构及居住情况日趋复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住房条件改善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户分离现象增多;下岗、失业人群走向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一些社会职能逐步转向社会,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由于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待遇偏低。一些基层领导对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等原因,导致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制约着社区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开展。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

依靠在街道计生办工作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对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抓好社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人才和组织保证。

做好人员的选聘工作。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要求,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原则,选派得力干部主抓社区人口计生工作。要大胆改革,重实绩重贡献,选贤用能,并从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人口计生干部。

抓好各类教育培训。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范文第3篇

一、评议目的:

通过组织对政府相关部门所承担的人才工作的专项民主评议,探索政协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促进区委、区政府有关人才工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我区人才事业的发展。

二、评议的主要内容:

贯彻执行省市区委有关人才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及人才环境建设工作等情况。

三、评议涉及的主要部门:

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区文广新闻出版局、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贸易局、区卫生局、区统计局等。

四、评议工作步骤:

1、学习准备:学习有关人才工作的政策、文件等,为评议活动的开展作准备(9月底前);

2、召开动员会议:举行由参加评议的委员和评议工作涉及部门领导参加的民主评议工作动员会议,就民主评议人才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步骤和工作要求进行部署(10月中旬);

3、调查走访:分组对我区党政机关、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的情况(工作落实、资金保障、发展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调研,掌握具体情况,撰写专题报告(10月中下旬);

4、听取通报,开展评议:邀请相关部门就评议事项通报工作情况,拟请区发改局通报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请区贸易局通报服务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请区民政局通报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请区教育局和卫生局通报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请区人事局通报全区人才政策和人才规划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在听取情况通报的基础上,委员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对评议事项发表评议意见。拟邀请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评议涉及的主要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进行互动交流(10月底或11月上旬,半天);

5、形成评议报告:综合评议活动的情况和委员发表的意见,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专题评议报告(11月中旬);

6、部门反馈:各有关部门向区政协反馈有关评议意见的吸纳等方面的计划和方案(年底前);

7、成果扩展:从评议活动中梳理出一些大会发言材料、提案或可以深入调研的线索、题目等,继续跟踪深化。(区政协三届三次大会前)。

五、人员组织:

1、整个评议活动在区政协主席会议领导下进行。

2、抽调部分委员组成4个评议调研组进行调研:

第一组:调研区级党政机关有关部门落实人才工作方针政策的情况

分管领导:杨亚飞

负 责 人:施建潮

第二组:调研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分管领导:潘保国

负 责 人:朱启木

第三组:调研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分管领导:苏晓光

负 责 人:蒋熹圣

第四组: 调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分管领导:石 兰

负 责 人:陆立平

3、综合评议报告:朱启木

六、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对人才工作开展民主评议,是区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党政有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好形式。本次评议的人才工作,直接关系到“一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关系到我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区政协各委办和委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参与这次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深入调研。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情况,广泛收集区级机关、街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核实、研究、提炼,提出客观公正的评议意见,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薄弱环节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次评议坚持正面鼓劲为主,对事不对人,坚持评议与被评议双方的良性互动。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64-03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已然成为一支力量强大的生力军,成为构建学习型城市过程中的中流砥柱,充分凸显了他们独有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功能。社区教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就对社区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社区教育队伍能力的构成

社区教育队伍作为一支特别的教育队伍,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专业能力。

1.设计与实施教学能力。社区教育的施教对象主要是成年人,针对这一群体,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选择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协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结合时展和学生需求,加入计算机等工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强化教学效果。

2.担当角色能力。社区教育的施教对象往往跨越了多个年龄层,文化程度也层次不齐,社区教育工作者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目的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实现灵活教学。社区教育工作者不单单要开发、设计并完成社区教育课程,同时也担负了传授知识、引领文化、组织活动甚至传播政策的任务。如果仅仅只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该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社区教育教学工作。

3.提升学习能力。时代在发展,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区教育需求。不断进步的社会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我领悟,结合专业知识不断创新,提升自身技能,从而达到自我管理与控制。

4.发展创新能力。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善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勇于融合知识经验,才能真正承担起社区教育的大任。优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能够准确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困境,不同社区的不同发展问题,从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创新型社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事先设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

二、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不足

1.组成人员结构不合理。从当前社区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社区教育工作者大多以本科生和大专生为主,硕士生所占比例相比较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较低,这样的学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区教育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从当前社区教育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年轻力量的缺乏势必会阻碍这支队伍的发展。从教学年限来看,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年限都较低,社区教育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十分不利于队伍的自我成长。

2.专业知识技能匮乏。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是社区教育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基础的要求,社区教育队伍专业素养的高低影响着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进程。从管理、组织、协调到教学、科研,社区教育的各项工作都需要由这支队伍来承担,而当前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大都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各部分人员在能力结构上也参差不齐,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系统研习过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科。在社区教育管理一块,这些人员更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对社区教育工作也缺乏准确的认识,定位不清,致使开展的教育活动与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相脱节,没能真正做到立足于群众的切身需要,这也必然会导致社区居民提不起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热情。同时,老旧的教学内容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

3.职能定位模糊。社区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者,也担任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这往往就导致很多人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职能定位模糊,工作相互推诿,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社区教育队伍通常由两大部分人员组成,即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以及社区教育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能分工、职责来源以及工作性质,管理者的职责主要是策划、设计、组织社区教育的内容;管理社区居民教育活动,而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教学,根据不同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教授相应的教学内容。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分工明确,才能更清楚地指明社区教育工作者们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他们各自的发展。

4.专业教育培训不足。要想提高社区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素养,教育培训必不可少。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而当前我国高校却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虽然已经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社区教育工作专业,但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许多毕业生依旧无法胜任社区教育工作。而且很大一部分社区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并未从事社区教育工作,这就致使社区教育工作专业人才更为稀缺。另外,当前的职前人员培训都比较随意,还未形成明确的规范体系,培训的内容也大都枯燥乏味,以会代训,这对这些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基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三、影响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因素

1.社区教育的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看不见却影响成败。我国的社区教育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从上至下由政府推动、政府领导,因此,管理机制的选择和设计就尤为重要。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多由成人学校和职业院校负责,只作为他们管理的“兼顾”或者“拓展”部分,而担任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人员的,多数为街道、居委会的管理干部,并非为经过专业师范培训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规律了解不多甚至几乎不了解。政府部门主管业务、社区管理人力物力资源、教育部门实施教育,他们自顾而无暇,必然会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

2.教育经费来源。经费直接影响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发展,只有经费充裕,各项政策才能保障顺利实施,各项目标也才能保证圆满达成。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廷格曾指出:“学校经费如同教育的脊椎。”中国大部分民众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政府的事,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就靠政府拨款。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教育经费,经济发达的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从各地目前的状况看,这一要求落实得并不到位,经费多渠道筹措这一任务也没有实际完成。这种经费来源渠道局限问题最终导致各项计划无法顺利展开。

3.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激励机制。我国缺少一套有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鼓励机制,有关领导部门对这方面的关怀程度也不够。第一,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较低,与他们所担负的琐碎复杂的工作任务难以匹配。第二,对出色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制度也不完善,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机制用以评价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评优评先主要靠组织和领导推荐,缺乏科学性也难以激发其工作者们的热情。第三,管理部门很少关心社区教育工作者们的工作状况和待遇水平,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以帮助提升工作者们的知识技能素质,导致工作者们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自我提升的意识和动力。

四、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1.吸收人才组建优秀的社区教育师资团队。针对当前社区教育队伍学次层次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技能匮乏等不足,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社区教育师资团队势在必行。教育部门不能单一地只从本系统内选拔人员,应该着眼于社会,从各行各业中广募优秀的人才,构建社区教育的专职、兼职师资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对于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工作内容的工作者们的职前职后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的自学、自悟和自我完善能力。同时,社区教育机构也应该鼓励工作者们参加进修学习,定期举办与社区情况与居民需求相关的专题讲座、考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加大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对于社区志愿者,应该积极引导他们的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是社区教育的施教对象,作为志愿者,他们又是教育者,他们可以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更多原先的施教对象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与工作能力,加入志愿者的队伍,社区教育队伍必将越来越强大。社区教育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专兼职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的信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社区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

2.依托高校,培育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充足的教师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影响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提升的重要因素。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增强与高校的联系,在有条件的大学多开设社区教育工作相关专业,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确定社区教育方向,为社区教育队伍输送一批通过系统学习,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传授管理、法律、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社区教育心理学、公文写作、组织策划等社区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教授也应该格外受到重视。社区可以依托高校举办活动,高校也可以将这些社区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正式参加工作时能更快适应工作。依托高校,培养一批拥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会教书又会育人,既了解理论又精通实务操作,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方法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志愿者辅助,结构合理的社区教育队伍,推动社区教育的大力发展。

3.完善社区教育队伍考核机制。社区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教育,他们的考核机制也不适用于社区教育。因此,社区教育管理部门要强化岗位意识、聘任意识、优胜劣汰意识,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队伍考核机制,创新和完善现有的约束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针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考核制度,以实施教师动态管理,激发教育队伍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工作责任感,让教师的管理更有生机和动力。该制度可以以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为考核基础,以其专业发展为考核框架,以“终身学习”为基本思想,变资格竞争为业绩竞争、水平竞争、质量竞争,以教学质量的优劣程度、受欢迎程度等作为评价标准,适应社区工作的发展需求,符合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制定信息反馈制度,通过课堂抽查,学生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信息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自我提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同时,考核应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薪酬、升迁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积极工作。考核结束后,管理人员应及时与被考核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真正地、充分地发挥这项管理机制的作用,形成既有压力又是动力、既有约束又是鼓励的科学评价体系。

4.建立健全的社区教育法规。要想推动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和增强社区师资队伍力量,其基础和前提便是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法规。政府力量的积极干预能够有效地推动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有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何种途径与方式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这也有利于奠定社区教育队伍在社会上的地位,有利于保护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的市场特许权,从而积极干预他们的生产及再生产,以达到保护社区教育参与者的学习权益这一最终目的,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只有建立健全的社区教育法规,才能更好地推动社区教育建设,增强社区师资队伍力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达成国家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各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区域性终身教育推进条例,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定位、编制、人员、设施、经费等问题,在规划教育事业发展时把社区教育作为其重点发展对象,在建设地方人才队伍时将社区教师作为其着重培养目标。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政府层面重视社区人力资源建设,用法规制度来规范社区教育工作,切实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5.鼓励自我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迫切要求。而终身学习的核心便是所有社会成员拥有学习力。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社区教育工作者们应首先起到倡导作用、宣传作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率先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不断输入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教育的需求,才能符合不断提升的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才能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要求。尤其是年轻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强业务能力的锻炼,多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跟班实习,多到实习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多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年轻人是社区教育队伍里的生力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社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学习,培养较强的课程开发与科研能力,根据不同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社区居民的素质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坚持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加快推进自身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才能切实承担起教学辅导任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谊.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9).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3]黄云龙.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9B):65-73.

[4]王建初,刘铭东.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9).

[5]沈金荣.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展望[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99―106.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74-04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是现代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人们生活与社区联系密切化的情况下,社区已成为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功能、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逐步提升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已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问题,也成为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三种群体组成: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社区教育兼职教师以及志愿者群体。在这三支队伍中,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是发展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开展社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服务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他们承担了宣传社区教育理念、落实社区教育政策、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总结社区教育经验的重要任务,其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社区教育工作的质量,是直接影响社区教育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一、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区教育的特点决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教育总的特点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它要求对社区内所有成员,小至婴儿,老至耄耋老人,各个年龄段的人开展教育,可分成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人教育,而且教育是因人而异,其目的是提升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以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这些特点导致了社区教育需求的多样性。社区教育又具有大众化、地域性、开放性、融合性等诸多特点,是政府与教育、社会与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体,教育形式与教育种类繁多。从教育的科目来分,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大类是适应社会生存需要的教育,如技术、技能教育,它涵盖了社会上所有行业的知识技能,是为居民更好地提升从业素质创造条件;另一大类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如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培训。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任何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这一事业是否储备了拥有相应专业素质的丰沛的人力资源,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决定于是否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越发显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否则,社区教育必将遭遇巨大的发展瓶颈。

另外,社区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发展社区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从事社区教育必须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强理论指导。因此,必须有专门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与专门的人员对我国社区教育进行研究,尽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而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必须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得以完成。

(二)政府职能部门强化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需求

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重点建设的六支队伍之一。《纲要》提出,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国家谋划未来发展而制定的关于社区教育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指出:“要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各地社区行政部门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建设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推动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了充实专职人员的队伍建设,全国各社区教育实验区普遍采用从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通过公开招聘或指派的形式,选拔部分学校教师参与到社区教育的各方面工作中,他们在社区有一个新的称呼“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这一新的岗位也应运而生。

(三)社区教育实践促进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的社区教育也随着改革开放一起萌生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生阶段、自觉发展阶段与自主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在发展社区教育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社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以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为契机,健全了社区教育机构,统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建立了社区教育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了各级社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县(区)级社区培训(教育)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或村(企)业余学校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社区教育网络与运行机制已基本确立,急需合格的社区教育管理者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去完成社区教育的相关工作,否则,体系与机制再好,也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管理者一般由县(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等组织中负责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社区教育的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而且许多都是兼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大多是从中小学或职业学校转职而来,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与社区教育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教师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使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状况如不改善,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现状

为了社区教育的正常发展,各级社区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储备了一定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他们已能完成一定的社区教育任务,为以往社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虽然通过继续教育,这些教师的学历水平与社区教育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这支社区教育队伍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数量不足,分布不均

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类社区学校的教师需求不断增加。各地政府在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都要求按常住人口的一定比例配备社区专职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这个比例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在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在社区实验区与示范区的评估中,各地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实际各地的专职教师队伍数量存在不足,且分布严重不均。

在社区教育的三级网络中,各地社区培训(教育)学院一般依托一定的主体学校,如县(区)级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组建而成,这些主体学校的教师一下子就成为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这也是各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充足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部分教师在学校仍然从事着全日制的职业教育或其他相关工作,只是少部分教师才偶尔从事一下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工作。社区培训(教育)学院教师是占着专职教师的名,做着少量的兼职教师工作,其实是真正的名不副实,充其量只能算是兼职教师。三级网络中的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大多依托乡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而建,只有少量从中小学转职而来的教师,根本无法满足乡镇(街道)的社区教育任务。市民学校其实也就是居委会,村(企)业余学校依据行政村及大中型企业而设,这些基层社区学校大多徒有虚名,根本没有教师存在,有活动时,临时请一下兼职教师也就完成任务了。教育主管部门、乡镇(街道)里有分管社区教育工作的部门与人员,但以兼管为多,专职教师在这些部门中更谈不上了。由此可见,在目前的社区教育网络中,各地名义上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教师,但真正算得上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其实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县市级以上城市中,乡镇及广大农村社区中只有少量或基本没有专职教师的存在。

(二)专业结构不合理

专业结构反映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构成及在教学中能胜任的学科状况。社区教育涉及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资格,涉及道德、法制、文化、艺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教育,学科门类面广量大,这就要求社区专职教师队伍具有多样的专业结构。目前,除了社区培训(教育)学院等少数社区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队伍专业门类比较多,专业分布比较合理,其余的社区教育机构,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原本就少,涉及的专业门类也少,而且由于是从中小学校调转而来,主要集中在中文/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少数几个专业上,导致这些机构的师资在社区教育中捉襟见肘。

(三)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

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等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多样性;社区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担负着为下岗、失业人员及高校、职业学校毕业而未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职能,同时也要为在职职业技术人员提供高一级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社区教育机构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多种专业的高级工、技师等职业技能等级的专职教师。目前,除了少数来自于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在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等社区教育机构中,由于大多只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教师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社区教育中日益增长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四)社区教育专业素养不足

所谓教师的社区教育专业素养,就是指教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能力、服务效果、自我发展水平,对社区成员素质提升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综合。具体包括:一是具备社区教育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这是除了具备爱国守法、诚实正直、乐于学习等基本素养,社区教师必须具备热爱教学、关心学员、有社区归属感、愿意为社区教育发展一直奋斗等素质。二是社区教育特有的知识素养,主要是除了计算机、英语、卫生、法律等基本知识,社区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等。三是适应并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能力素养。能力素养是从事社区教育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素,包括社会沟通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目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中年龄跨度较大,来源广泛,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有很大差异,而且多数人并非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缺乏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尤其是针对成年人、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教学技巧更是缺乏。因此。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素养严重不足,只是凭以往的经验和一腔的热情从事着教育。这是严重制约社区教育发展乃至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县(区)级地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师资库

目前,各地方真正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不仅人数不足,分布分散,而且各社区教育机构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大多各自为政,当需要某项教学的教师而自身不具备时,因信息不畅,往往多处寻觅而无果。县(区)级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应自己建立或委托相关机构建立当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师资库,将本社区中所有专职教师纳入一个系统中统一管理,以方便检索调用。师资库中应包含专职教师的主要个人信息,特别是学历、职称、所学专业、继续教育情况及能胜任的社区教育项目等重要内容。各社区教育机构既是师资的提供者,又是师资的使用者,当因组织社区教育活动而缺少师资时,只要向当地社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可从现有师资库中统一调配适当教师以供使用即可。

不仅如此,师资库的建立与运行还可以为当地政府与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师资库,可以方便地检索当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储备情况,教师的学科类别、职称、职务、年龄、进修、从教年限及从事社区教育年限等一览无余;通过师资库的运行,可以了解本地社区教育中哪些类别的师资有富余,哪些类别的师资不足,哪些类别的师资缺乏。政府与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此为据,有针对性地对当地社区教育师资进行引进补充,有目的性地设计社区教师的培训培养,使整个社区教师队伍更趋合理,更与当地社区教育实际相符,以减少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盲目性。

(二)制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资格条件,加强社区专职教师正规化建设

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社区学校的教师需求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中关于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的要求,“要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若干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社区发展的需要,国家已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规范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资格,但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从业要求没有具体的制度。建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资格标准,发展、扩大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社区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是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发展的根本举措。

目前,各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师还有较大的缺口,社区培训(教育)学院、乡镇(园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都在进行社区教育教师的招聘工作。为了更好地搞好社区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应首先明确社区学校教师资格条件要求,提高新进人员准入门槛。除了对社区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等有要求,还可引入具有较高学历的参加全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社工师、高级社工师技术职称的人员,另外,吸收一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类、社工类等专业研究生或本科毕业生。建议在有专业基础和条件的师范大学设立社区教育专业,开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系统教育和专门化培训,并带动相关学术研究,促进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省级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应与高校等学术机构共同联合,尽早制定社区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标准,设立准入门槛,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聘任、使用、考核、培训、晋升和激励提供专业依据,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正规化建设。

(三)规范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

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有相应的学历,懂得教育规律,具备敬业奉献精神,并掌握较为熟练的教育技能,除此以外,还需具备社区教育所需求的特殊责任:一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须时时关心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主动为社区的发展献计献策;二是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必须熟悉社区情况,与社区各方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关系,及时掌握社区对社区居民素质的要求;三是要熟悉社区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与特殊人群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目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调转而来,除了有熟练的教育技能,对社区教育情况与教育规律很不熟悉,必须要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体系,以提升其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素质。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个持续的过程,在职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关键保障。为强化在职社区教师的培训工作,必须明确在职培训制度、确定培训内容、设定评价标体系,立足于社区教育发展实际,着眼于社区教师的工作需要,系统规划社区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制度上,要确立相关社区教师培训制度,在社区教师的培训机构、培训时限、培训周期、培训内容等方面做出方向性的规定,坚决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转岗;先培训,后晋升,使社区教师培训有据可依。在培训机构上,可由社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社区培训学院组织培训实施。培训以一年或一个学期为周期,规定每月必须接受的培训课时,或是规定全年培训时间不得低于的课时数。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围绕社区教师知识储备提升和技能提升两个方面展开,要立足于社区成员的需要以及社区教师的实际需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地方人文知识教育、社区调查基本方法、社区工作基本理论、社区教育学等课程,拓展社区教师知识储备,提升社区教育专业技能。此外,为提升社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还必须确立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培训效果的评价可依据社区教师培训前后专业素养变化情况来进行,如通过听课、评课、教学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考查社区教师培训后社区教育知识、社区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四)建立社区专职教师职务评审机制,构建社区教师教科研活动平台

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定中,还没有社区教育的一席之地,社区教育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在原工作单位评定的,而且只能按中小学或职业学校职称评审机制进行评审。由于和普通学校的教学工作有较大的不同,社区学校的教师通常无法按中小学或职业学校各学科职称申报规定进行申报。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社区学校教师由于职称评定无望而缺少工作动力,在教育科研上缺少追求。毋庸置疑,这样的结果不利于社区教师个人成长,更不利于社区教育发展。因此,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建立社区学校教师职务评审机制,制定可操作的评定细则,保证社区学院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以稳定社区学院师资队伍,提升师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