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 竞争力 生物类 本科生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2-02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生物学(Biology)是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针对生物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主要设置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二者均以专业性理论学习为基础,兼顾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本科学习阶段,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验技能良好的专业性人才。随着生物学科的迅猛发展,对生物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卓越的科研思维。学生科研素养养成、研究能力强化与提升成为当今生物学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任务。

1. 目前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对生物学本科学生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一直是生物学本科生教学的重点。实验教学作为学生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其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学生实验教学这一环节却往往比较薄弱,其仅仅针对最为基础的生物学实验进行简单的传授,学生学到的仅仅局限于已经模式化的常规实验操作,而不能获得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未能在对学生实践与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微生物的接种培养与革兰氏染色是生物类本科生需要学习的常规操作技术,其能够让学生学习部分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且十分容易掌握。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却未对微生物生长机制与细菌胞壁功能方面的探索进行拓展分析,这也就使学生仅仅学会做基础实验,却没有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思路与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一现象成为生物学本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专业竞赛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增强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动手能力、课题设计与执行能力,将有助于增强其科研素质的养成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出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优异、专业竞争力强的本科人才。

培养生物学专业本科人才,依赖于高校整体科研水平与科研方向。其中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与竞争力培养过程中,科研课题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科研课题设计主要表现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或竞赛课题设计。各大高校针对本科生科研指导方案各具特色,其主要基于导师指导。但是由于本科生理论课程多、学生自由度大、科研时间较少等原因,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学生培养与指导方案,故只能让学生开展技术路线简单、可实施性强、创新水平低的科研课题。这使得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受到限制,其在各类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中竞争力也较为薄弱。

2. 本科生专业科研能力与竞争力提升方案

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培养方式,开展实际调研,对我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课题设计指导情况进行了解,旨在提高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竞赛竞争力,提出以下方案:

2.1 明确专任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职责

目前,我校本科生毕业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指导完成。指导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专业科研素质与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教学经历与良好的学术造诣,且熟悉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环节。但在对学生科研课题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仅参与课题布置与论文审阅的过程,对学生整个科研过程的监督力度不足,对其科研方向的引导作用也较为薄弱。而在读研究生在引导本科生整个科研过程中往往扮演主要角色。由于在读研究生专业基本知识与解决方向性问题的能力较为局限,使得其指导的本科生科研工作浅显且缺乏创新性,这就限制了学生科研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进而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竞赛竞争力。因此,明确专任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地位,拟定教师指导过程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全程监督与引导作用,将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人才。

2.2 建立学生科研素质养成方式

优秀的科研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与精湛的专业技术。科研素养的养成是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先决条件,端正的科研态度与良好的实验习惯将极大的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明确指导教师职责的基础上,针对科研分流的本科生应该首先强调科研素质的培养,这对学生科研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拟定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方案

指导方案包括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目标、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等,其可以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因此,对学生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前,需要制订较为详细的指导方案。需要兼顾方案执行的过程及需求,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1)指导目标要明晰;2)内容详实可行,具有创新性以及应用或科研价值;3)形式具体,兼顾特色;4)时间安排合理得当。合理的详实的指导方案,可以保证对学生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间接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拓展学生科研眼界,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研究水平,直接促进其专业竞争能力。

2.4 制定一套科研课题创新性考核评价标准

科学课题的创新性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灵魂。具备较强创新性的课题通常能在专业技能或课题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从课题原创性、应用潜力及对后续科研的支撑性等方面拟定科学可行的科研课题创新性评价体系,并主要对课题的创新能力与解决科学问题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估。学生按照指导方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通过专任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科研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形成自选课题,通过指导教师的专业评估后进行开题,这就从源头上保障了学生科研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选题的创新性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衡量:1)原创性;2)应用性;3)衔接性;4)基础性。而整个创新型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从以下几点考虑:1)所获数据的原创性;2)课题成果的产业应用度;3)成果对后续研究的指导意义;4)成果刊出的期刊级别。对完成的课题进行评估后,推荐创新性强的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例如“挑战杯”等),这将有助于提高本专业本科人才在竞赛过程中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高校在强调生物类专业本科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设计环节,采用合理的指导制度与评价标准,将对学生科研素质养成与专业科研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琳, 赵欣平, 王健美, 等.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分制指导老师工作体系建设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3): 225-226.

[2]吕春, 彭博文. 对高校科研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7: 17-19.

[3]姬云涛,姜双林,屈长青. 生物科学专业立体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9:147-148.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第2篇

一、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1964年,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Mcintosh合著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一书中提出了ESP的概念: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 for policemen; for officials of the law; 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 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 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公务员,警察,法律工作者,护士,农业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使用的英语被称为专门用途英语)。[1] 在1987年,Hutchinson and Waters也对专门用途英语下了一个定义: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 understood properly, 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arner’s needs.[2] 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是一门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有很多分支,包括常见的商务英语、金融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建筑英语、电气工程英语等等。

二、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现实依据及发展现状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

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也使得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单一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降低,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逐渐走入主流市场。企业需要的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所谓复合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双学位等综合性人才,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

(二)国内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交往的扩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国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了我们高校教育的不足。1998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3] 因此,为了贯彻教育部的搞个计划,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6年6月成立了名为”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北方和南方两个课题组。[4]

与此同时,国内一流院校也已开设了ESP的教学。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以“专门用途英语”命名的英语教学机构,并且随后成立了“ESP研究中心”和“法律英语研究中心”。[5] 201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发起召开了《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201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ommittee of China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Association)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成功召开。除了多所一流高等院校如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了多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包括国际金融、会计、法律、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国内众多重点高校、普通高校甚至是高职院校也纷纷开始了ESP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我国ESP教学发展的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仍出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成熟。首先,国内高校基本只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的通过率,忽视了ESP教学;除此之外,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各高校应在大三、大四开设专业英语教学或ESP教学,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师资薄弱、资金匮乏等多种原因,未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ESP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其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ESP教材,因此ESP教学在实际实施上出现较多问题。加上大部分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ESP管理部门,教师多为原专业课老师,缺乏英语教学能力,授课语言多为汉语,授课方式单调乏味,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ESP教学质量层次不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调查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期盼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二)调查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取的研究办法,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大量参考文献,本研究调查设计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共15题,其中单选题13道,多选题2道。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学习ESP的动机及态度、对ESP教材的满意度、对ESP教学的满意度和对ESP教学的期盼等等。本调查共发放了100分学生问卷,回收92份,问卷回收率为92%,

(三)调查对象:以各大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高校涉及常熟理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专业涉及新闻传播、会计、工商管理、国际金融、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

(四)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80%)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必要,仅有少数人(8.70%)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没有开设的必要,还有10.87%的人对ESP课程并未有清晰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还是十分重视的,也知道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知道英语在当今高竞争性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期待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今后的ESP教学中,高校应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动机能够影响观念及学习策略,因此当前的教室指导性学习甚至是“填鸭式学习”已不能满足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需要。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只有融入动机,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获取实用性的知识。

2、对ESP教材及课程的满意度

从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有近半数的人认为ESP选用的教材“有点难”,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教材偏简单。由此可见,ESP教学并未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片面追求教材的统一而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未能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教材选择方面,学生认为部分专业ESP教材理论性过强,偏枯燥乏味,希望增加实践性和趣味性。表三调查表明,在ESP的教材选择上,应符合真实性、广泛性、合适性三大原则,根据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具体落实ESP教学。

在对ESP教学授课模式的调查中,以中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占到了近三分之一,反之完全英文的授课模式仅占8.70%。在对学生期待的ESP教学模式中,约有70%的学生希望通过ESP课堂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而实际情况表明,如今的ESP课堂仍以中文教学模式为主,授课教室也大多为本专业的教师,并未接受过正规的语言培训,听说能力较为薄弱,真正能将ESP教学很好的传达给学生的高校仅在少数。当谈及对ESP课程的满意度时,有72.8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选项,因此不难看出,ESP课堂的单调沉闷仍然是当今ESP教学的一大诟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气氛上,给与学生充分自,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通过几大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期盼调查,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学生要求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愿望是强烈的,他们迫切要求的通过ESP课程提高自己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专业外语能力,以便适应当今竞争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如今ESP教学模式依旧延续的是传统的大学通用英语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色。ESP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课程,当前高校的ESP教学模式弊病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材、在教学中应采取老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等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构建适合学生和社会需求的新型创新ESP教学。

参考文献:

[1]Halliday&Mcintosh. 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anman, 1964.

[2]Hutchinson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升本;现象研究;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59-02

一、院校“专升本”现象产生的原因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等专科院校以合并、并入以及单独的形式升为本科院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的需要。市场机制的发展导致“文凭时代”的到来,企业和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是以文凭为要求,多数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如公务员考试,多数岗位都面向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高等专科毕业的学生空有一身武艺却没有用武之地,最终高等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将自己的专业实力发挥出类,造成了专业的浪费。“文凭时代”促使高等专科学校迫不及待的升格成本科院校,以提高学校的就业水平。第二,生源的缺失。受就业水平的影响,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宁愿选择复读或者高学费的三本,也不愿意去上高等专科学校。尤其是近些年,参加高考学生的不断减少,各个本科院校还不断扩招,高等专科学校的生源逐年在减少,学校招不到学生,迫使许多学校因此关门倒闭。第三,政策的支持。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允许办学实力较好的高等专科学校按比例地向本科院校升级。这就加大了高等专科向本科院校转型的步伐。另外,国家对本科院校的大力支持,也成为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催化剂,“本科教学工程”等一系列的财政支持,将本科教学作为最基本、最根本工作的政策倾斜,都促使高等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转型。

二、“专升本”院校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高等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扩大了办学规模,也优化了我国的教育布局调整,对于学校和我国教育的长期发展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但是,新升级的本科院校也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如何从一个层次走向另一个层次,是学校转型的重要挑战。首先,教师结构变化难。学校由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的教师却还是专科时期的从教人员,这样的外部升级,内部无变化的现象,在许多新升本科中屡见不鲜。教师队伍的扩充与完善是新升本科院校不可避免的事情。不仅要从数量上调整教师比例,更要在质量上增加高水平教师的数量,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吸引优质人才成为许多升本院校的难题。其次,培养模式转变难。学校升级为本科后,教育形式要发生变化,如何由培养专科生的教育计划,向培养本科生的教育计划转变,成为新升本科院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不解决,会导致学校教学能力的低下,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再次,管理模式改进难。学校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受到专科办学期间经验的影响,以专科教学的眼光看待本科教学,这就导致学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容易出现滞后性。最后,教育资金增长难。新升的本科院校,虽然进入了本科的行列,拥有了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升本院校要新建更多的校舍,引进更多的优质人才,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这些种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完成,仅凭国家的资金补助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多数新升本科院校因为资金的缘故发展缓慢。“专升本”院校不仅仅是简单的更改校名,升级学校级别。学校机制与各个部门都要有所升级与发展,只有学校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才是真正实现学校转型。

三、“专升本”院校未来的发展路径

专科升本的院校比起传统的本科院校是有自身的优势的,这些新升本科院校一般都是专科里排名较前,教学质量以及就业率都很高的学校,所以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优势学科,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去向有着很大的帮助。新升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独特的教学工作。

1.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完善教师队伍。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新升本科的院校,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要积极吸引优质人才,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引进学业骨干教师。也可返聘一些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和名誉教师,补充优秀教师的空缺,与优质师资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要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入手,对于教学要制定教学责任制,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完善监督与评价机制,开展行之有效的听课、教师比赛等,加大对优秀教学教师的奖励,形成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同样要营造良好的教师科研氛围,只有有了科研的基础,这所学校才能更具有学术氛围与气息。教师通过科研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以更好地运用在教学工作当中,为学生带来炙手可热的研究成果,在科研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促进科研的展开。要求教师多多投入到科研中,鼓励教师申请省级甚至部级的科研课题,对那些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2.发展原有优势学科,转变学生培养机制。这些从专科升级上来的本科院校,都保留着专科时期的优秀学科,在晋升为本科院校后,不要丢弃这些专科学科,要大力地保留、发展、提升。因为在这些学科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教学与研究,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对专科学科进行转变,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之上,探索更适合本科的教学计划,发扬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近些年,许多专科师范学院,因着教师素养要求的提高,这些师范专科纷纷跻身本科行列,在完成学校的转型以后,原本应该保留原有的师范优势,大力开展教师培养工作才对,但是一些学校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办艺术、体育等高价学科,丢弃了原先的师范特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学校还是以师范为主,但是师范的氛围已荡然无存。新升的本科院校不要急于完成向学术型大学转变,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将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出既拥有理论基础也可以操作自如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例如一些商学院,专科时期可能更注重学生某项技能的发展,再升级为本科学院以后,在加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对于那些有良好表现的学生给予嘉奖,激励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3.转变学校管理机制,持久性发展。要求一所新升的本科学校在一夜之间建造校园,完善学校体系是不可能的。面对学校发展的新态势,要积极面对并做好持久发展的心理准备。安排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培训,到优秀的本科院校取经学习,到与自己情况相近的兄弟院校考察探访,吸取其他学校的办学优点,建立更加完善的学校体系。加强与其他学校或者企业的联系,开展合作办学,将自己的优势与企业、单位、科研院所的优势结合起来,创建特色专业,提高这些专业的毕业分配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同时也可开展与国外学校的联合办学,开展学生留学机制,有条件的可开展交换生等工作,没有条件的就为学生提供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也吸引外来留学生或交换生,吸收新鲜血液以激活学校氛围。

参考文献:

[1]颜烨,贾树江,任月梅.“专升本”院校的基本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6).

[2]古祖雪.尽快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1,(23).

[3]牛薇薇.“专升本”院校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J].科技信息,2008,(22).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第4篇

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上海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上海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上海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有别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非统招学历。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考试科目

上海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第5篇

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江西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西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江西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有别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非统招学历。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考试科目

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