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科物流管理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精选

专科物流管理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第1篇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许多独立学院开始思考和调整办学思路,以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独立学院的视角下,分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并结合应用型高校办学宗旨和要求,提出调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关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有公办本科、技工学院和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体系;独立学院以专业广泛、办学灵活等特点,受到不少学生欢迎。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也不同于技工学院侧重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培养;独立学院既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学会相关行业设备的操作。其中,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体现了独立学院办学的这一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1],全国许多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学校,进行了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思考和讨论。针对转型期的应用型高校改革,一些研究高校教育的学者也提出自己的思考。例如,邵丹和朱林莉认为应用型高校在转型期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立既有实用性又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体系[2]。李晓东和李道胜则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行业需求[3]。笔者以独立学院应用型高校转型为背景,探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以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包装等物流知识为基础,以运筹学、统计学、国际货运、生产运作管理、港口管理等商科知识为依托,加之相关的物流设备操作和管理技能实训综合形成的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物流管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中货物移动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物流从业者需设计和优化物流运输线路、合理安排装卸货物等日常生产所面临的情况等。这一要求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物流设备操作能力。因此,纯课堂教育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需要。第二,专业知识具有多学科混合性。物流管理专业既然是基于实际生产管理所开设的专业,其专业知识内容也必定涵盖日常生产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例如港口管理这门课程,其内容既有港务管理、港口生产管理等管理学内容;也有港口设备操作使用及维护等工学内容。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使得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安排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第三,专业知识具有层次性。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物流管理专业的内容虽然涵盖广泛,但是专业知识之间也具有层次性。现有的课程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大一安排物流学和物流管理课程;大二安排运输、配送、仓储等物流实践内容;大三安排国际货运、集装箱管理等物流管理内容;大四安排专业实习。此课程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2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2.1物流管理课程专业性不足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课程的专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本科教育和高职大专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同。现有的独立学院大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大专有所不同。但是,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以及独立学院的教学层次都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熟练操作为主。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的课程出现了“三不像”的现象:既不像本科教育那样要求教学有深度、有广度;又不像高职大专那样教授实用技能;更不像成人教育那样只传授基本知识。这些问题都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困境。

2.2现有课程没有满足完全学分制

独立学院未来的教学发展之一就是完全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放弃过去的固定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选课和自主发展的限制,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物流管理专业现阶段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商科平台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安排相对固定,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很低,不能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而且,除了实训课采用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大都采用笔试或者论文的方式考核,缺乏灵活性。

2.3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因为独立学院财政和场地的原因,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开设都遇到了困难。缺乏有效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得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显得尤其缺乏。这些实训课程大都只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3D模拟操作,缺乏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实训课程减少势必造成理论课程的增加,学生抱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成了“文科”课程。可见,实训课程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品质。而《指导意见》明确说明“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1],强调了实训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理论课和实训课安排问题还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存在时间和空间分离的现象。例如,很多高校的供应链实训课程比起供应链理论课程滞后一个学期,学生先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一学期才开始供应链软件的模拟实践,学习过程出现断层。虽然任课教师可以安排课内实践学时进行补充,但仍不是长远之计。

2.4现有物流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其课程内涵也较为广泛。现有的课程体系大都是管理学知识加上几门物流学必选课构成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物流的过程,却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形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港口物流、跨国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逐渐兴起,面临海洋物流的崛起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等世界新经济潮流,物流课程需要全面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才能完善物流课程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总结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制定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标准化、专业化人才。然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同一套标准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的建议:

3.1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转变

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的设立,是新时代对于独立学院办学宗旨的一次转型要求和机会。“应用”的本质并不是放弃教材、放弃专业属性,只关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应用”本质应该是在已有的学科基础之上对专业教学内容去伪存精、化繁为简,根据行业的现实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以及优化实训课程。转变传统上以“教纲为主”、“研究为主”的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3.2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本科专业设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安排,学生大学四年将按照此计划进行专业培养,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独立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之后,教学计划可以把原有的四年课程内容转变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大学公共基础模块(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程等)、商学院平台模块(电子商务、ERP系统、运筹学等)、物流管理专业基础模块(物流学、物流管理等)、物流实践环节模块(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等)、物流仿真实训模块(供应链仿真模拟实训、物流运输仿真模拟实训、配送中心仿真模拟实训等)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块。此外,调整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完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自由度的课程组合选择,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3.3基于行业应用的实训课程改革

以“应用为主”是整个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核心,实训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应该基于行业应用。在当今物流行业应用之中,订单填写和录入早已实现二维码化,使用RFID或摄像提取订单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而现有的实训课程很多还停留在人工制单,或者软件模拟制单的阶段,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这样,学生只能学会简单的物流制单操作,而不能完成实际物流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不能很好地进行物流服务和营销。因此,实训课程要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下结合行业应用,对口相关产业链需求,改革实训课程内容,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3.4创建有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

面对独立学院现有的办学情况,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困难。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突出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将成为独立学院物流课程设置的一种方法。以笔者所在的物流专业为例,通过创建以港航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专业,不仅加强了专业的实用性和学术层次,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应用型高校转型之际,应根据自身教学定位与相关行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以行业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安排,逐步形成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的新型独立学院专业课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04-09].

[2]邵丹,朱林莉.转型期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5):254-255.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第2篇

1.1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具有专业性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就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摒弃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形式来引导他们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令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强烈的专业性。

1.2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具有实践性

课程的内容应着眼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定向选择、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将基本能力项目组成各教学单元,遵循“基础理论以够用、必需为度,突出应用”的原则,依照工作需要性的高低顺序、工作上使用的高低频率、正确的工作先后顺序、操作简繁顺序等方式,排列成一循序渐进的逻辑教学顺序,合理配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凸显专业学习的实践性。

1.3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实质是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通过企业技术能手和双师型的教师来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最终达到理实一体。

1.4课程考核和评价具有综合性

高职教学行为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在设计课程考核和评价指标时,需参照基本能力项目,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操等三方面撰写出行为目标,作为评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从而能较为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2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2.1高职高专物流教材特色不明显

物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社会需求较大。为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各出版社近年来组织编写了大量的物流专业教材,更新速度快。但很多教材高职特色不明显,理论性较强,在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未能较好适应项目驱动的课程改革、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不足。

2.2教材建设不适应课程改革

高职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探索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及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目标。当前物流立体化教材数量较少,能力培养的特色不明显,未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教材的编写通常是采用由书商主动邀请专家学者个别编写教材的方式,教材的主编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2.3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人才,国家对各行业都建立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双证书”毕业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很多教材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内容缺乏衔接,甚至缺失。

3围绕课程改革,做好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以《运输管理实务》为例

3.1结合专业课程发展趋势,确定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做好教材建设规划

做好教材建设,必须首先结合专业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梳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物流是一个具有较强实务性、操作性的服务性行业,涉及众多相关部门和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来说,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物流活动的普遍性规律。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货物学、运筹学、物流概论、物流地理等。另一类是应用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业务运作方式,以物流的几大功能要素为主,并进而展开和融合。包括功能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支撑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成本管理、国际货运、物流法规等。

3.2建立一支体现产学结合方式的教材编撰精品队伍

教材编写队伍尽可能以产学结合的方式选聘,既要有从事教学的研究人员和“双师型”的一线教师,也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行业专家参与,并请精通该专业的专家负责主审,克服理论过重偏离物流实际工作的弊端,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牵头、我院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系列教材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校内外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参与了进来。

3.3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思路,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材采用大量物流企业案例,以实际运输业务为主线,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模块化方式组织内容编写。《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将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业务的基本技能项目化和任务化,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到5个模块、17个工作任务(或情境)中。以“运输管理业务应用”为核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物流运输管理业务的基本知识,训练运输业务应用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4项目、案例、习题应源自真实的工作环境,突出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特色

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将企业专家请到学校座谈,并与专业教师结成对子,同讨论教材编写思路。然后由主编教师提出编写大纲,交主参编人员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把关。组织所有教材编写人员到企业学习考察,搜集企业实际运作相关资料(项目、案例等),企业专家协助并提供方便。参编人员编写教材时,随时与企业专家研讨。最后编写定稿后,请教学和企业专家一起审定。

3.5教材立体化程度高

在编写系列教材时,我们就注意到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时代需求。通过建立相应网络课程,为师生提供开放的、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包括大量的媒体素材: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动画案例、应用案例、释疑解难、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以及音频录像资料等,并且可以通过超链接向外延伸。

3.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

编写《运输管理实务》教材时,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参照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的要求,精选“管用、够用、适用”的学习内容,使其与《助理物流师》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的部分内容相融通,便于学生获得物流相关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职业资格。

3.7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商品学;课程改革

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商品学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开设商品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商品学中研究的商品与物流管理中的“物”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范围也大致相同,通过商品学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有更深的了解,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中,针对具体的货物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商品学研究的结果是可以用于服务物流管理的,因此,商品学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十分必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开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锈、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实训操作的内容,将理论点转化为技能点,例如各种常见货物的养护,在讲解时,将货物本身性质、货物储存条件、货物在储运过程中主要的失效形式等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技能点:货物养护方案的制订,变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实训项目,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上述相关知识点。

4.4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商品学的研究结果服务于物流管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J].今日科苑,2009(23).

[2]付丽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英物流管理;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从以前的注重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发展过渡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内涵发展之路。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物流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企业对物流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然而专业培养方案滞后,课程体系设置老化,不能对接企业需求,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英国是较早设立物流类专业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其在物流类专业建设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对中英两国物流类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高校制定更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对策建议。

一、我国物流类本科课程设置情况

在物流类专业中,我国高校共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和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四个专业。据统计,至2019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503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有127所,开设采购管理专业的高校有9所,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有11所。其中,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内设置冷链物流方向。通过分析四个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大致有三个目标。首先,学生经过四年本科阶段学习,能够掌握物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管理和物流系统设计等工作。其次,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知识和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最后,学生还须熟悉我国有关物流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了解国际货运与运输业的惯例与规则。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将课程体系设置为通识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和素质培养课等四大模块,课程总学分在180-210分左右。其中,通识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1%,专业课程约占57%,综合实践类课程约占16%,素质培养课程约占6%。核心课程包括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等。从目前的统计来看,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是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二、英国物流类本科课程设置情况

英国的物流业非常发达,同时也是世界上较早设立物流类专业的西方发达国家。英国高校的物流类专业方向较多,不同高校可根据企业需求和高校优势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可以将自身兴趣选修不同方向的物流专业。同时英国各高校之间形成了课程互认制度,学生可以选修不同高校的课程,而主修学校承认其他高校课程学分。这为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提供了很多课程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英国高校设置的主干课程并不很多,在三年的本科教学中,学生每个学期只需学习2—4门课程。然而,英国高校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会直接提供实习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作。此外,英国各高校的核心课程侧重点不一,如卡迪夫大学在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和海洋运输(Shipping)有比较权威的研究团队,因此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也偏重于生产管理和海洋运输管理专业。其核心课程有生产运作管理(Productionoperationanalysis)和国际运输(InternationalTransportation)等。华威大学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开始学院为制造工程学院,因此其要求需要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才能学习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则比较偏向定量分析和实践教学。而南威尔士大学的物流与供应链专业则更偏向于培养实际的物流操作技能,很多课程与英国皇家注册物流师课程对接,学生从该专业毕业直接可以获得相应的注册物流师资格。

三、中英物流本科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中英两国高校物流类本科专业的课程,我们发现中英两国在课程设置的模块设计、课程选择和学分设置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所占比重较高,专业课程设置趋同,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而英国高校开设的课程数量不多,但相关课程更贴近于企业的实际管理。如供应链风险管理、零售供应链和战略关系与电子商务等课程,都非常贴近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中英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表由上表可知,英国物流类专业三年本科学习,共有18门左右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均分布在3年之间修完。而我国物流类专业四年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一共32门,第一年的专业课程较少,占总课程的18%,核心必修课程有2—3门(英语、政治类课程和高等数学),学生学习压力较少。第二年会开设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等。而专业核心课程开始较少,一般只涉及物流学。第三年和第四年的上学期,学生开始大量学习专业的课程,占总课程的40%。第4年下学期为毕业论文写作。因此从分析来看,我国高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仅为一年半的时间,比英国学生学习三年的专业课程时间要少。此外,我国物流类专业课程设置中,还有大量的通识课程和素质培养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本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有一定的欠缺。而英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更加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要。

四、物流本科课程设置建议

(一)均衡设置模块课程,加强实践教学。适当调整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素质培养课程的比例,在授课时间上可考虑各个模块课程均衡设置,即在低年级多开设一些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较早的接触本专业所学知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同时将通识课程,分散在到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可有针对性的设置校外课程,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授课,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

(二)整合实践环节,促进校企合作。作为一门管理学的专业,物流管理的很多课程都与实践相关。从英国的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各高校非常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除了对企业的参观和实习以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会聘请从事企业管理的专业人士讲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在实践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如何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运作此外,很多高校与企业合作紧密,教师和科研人员经常为参与到企业运作当中,为企业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供专业支持。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习课程较少,学生实习机会少。大多数的实习课多以参观和短期社会实践为主。高校可积极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同时也给予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校企合作将会有一个更好地沟通渠道。一方面,企业人员可将在实践中的经验,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校企的双赢。

(三)合并相关课程,适当减少课程数量。从课程数量上来看,我国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数量远高于英国高校。其中很多的专业课在弄内容上存在着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情况,如生产运作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工程等课程都涉及了库存管理的知识。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都涉及了供应商管理的知识。课程数量多,分摊到每个课程的课时又少,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只能浅尝辄止,课堂教学流于表面。因此,建议在设置课程时,可适当合并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减少课程数量,提高单课程的课时数,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潘新宇,甄建艳.新时代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314-315.

[2]吴砚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9,8(28):119-121.

[3]李晓雯.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8,41(01):150-152.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南省;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需求

1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的含义

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主要是区域绿色、循环、低碳物流,涉及绿色物流、循环物流、逆向物流、低碳物流等。绿色物流是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和设计实施物流系统的仓储、配送、包装、运输、分拣等活动,来降低物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循环物流是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有机结合,正向物流是循着供应链自上而下,将物质从原材料、在制品形态送到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又将产成品送到最终用户手中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逆向物流是将最终用户消费完产品后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延供应链自下而上,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的方式运回到供应链上游,进行废物综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均衡。低碳物流主要是在区域物流活动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管理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减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粉)尘等废气的排放,以期达到降污增效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2云南省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需求情况

2.1区域物流人才就业总量在减少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的就业主要涉及的行业有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管道运输业以及多式联运和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邮政业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见表1)可知,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就业总量呈波动中下降趋势。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总人数为178598人,比2016年增加了5498人,增长率为3.2%,但是2018-2020年间,总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同比上年减少量分别为7406人、8194人、1159人,减少率分别为4.15%、4.79%、0.71%。总的来说,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总人数相比五年前减少了11261人,减少率为6.5%。

2.2多式联运和运输业人才需求量在减少多式联运是在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来共同承担货物运输的过程,该方式能优化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运输是运输人负责货物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运输过程。由图1可知,2016-2020年多式联运和运输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1299人、10298人、3267人、2415人、2463人,在逐年减少,该下降趋势意味着,云南省在多式联运和运输业人才需求上在减少。2.3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人才需求量在增加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包括装卸搬运活动和专门从事货物仓储、货物运输中转仓储和以仓储为主的货物送配活动。由图2可知,2016-2020年,云南省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就业人数分别为2104人、1899人、6890人、7299人、7504人,就业人数增加了256.65%。说明云南省区域物流的货物仓储、货物运输中转仓储和以仓储为主的货物送配活动发展势头良好,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人才需求量在增加。

2.4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需求量在增加目前云南省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有发展迅速、物流运输线路长度逐年增加的优势,也存在区域物流结构不合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形势不乐观的劣势。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见图3)可知,2016-2020年云南省废气中主要成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有所减少。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有逐年递减趋势,氮氧化物排放量呈波动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16年的52.62万吨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17.66万吨,减少率为66.44%。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16年为44.69万吨,2017年为26.88万吨,有所下降,但在2019年又上升到43.81万吨,总的来说,2016年与2020年相比较,排放量减少了10.25万吨,减少率为22.94%。但是,烟(粉)尘排放量不减反增,2016年排放量与2020年比较,排放量增长率为19.43%。图3云南省废气中主要成分排放波动情况(单位:万吨)云南省区域物流的降本增效是行业重点,为实现《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区域绿色、循环、低碳物流是趋势,而发展需要人才,发展依靠人才,在绿色、循环、低碳物流的趋势下,势必对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3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从事区域物流人员的专业方向主要有本科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专科(高职)的现代物流管理、航空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其中,云南省高校没有院校开设采购管理专业;从事的行业主要为全国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管道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邮政业。以下从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院校数、每个院校物流人才年毕业数、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三个角度来分析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3.1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院校数①本科层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4所,分别为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学院、云南大学、文山学院、红河学院、昆明文理学院、云南工商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保山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等。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有2所,分别为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所,为云南财经大学。②专科(高职)层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9所,分别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航空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有2所,分别为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有4所,分别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3.2每个院校物流人才年毕业数因每个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均不一样,取其平均,假设本科每个院校一个班有60人,且一个年级有一个班;专科(高职)每个院校一个班有30人,且一个年级有一个班。则本科层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供应链管理三个专业预计年毕业数分别为840人、120人、60人;专科(高职)层次现代物流管理、航空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三个专业预计年毕业数分别为570人、60人、120人。从以上数据可知,云南省高校每年培养的区域物流人才预计达1770人,其中47.46%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32.2%是专科(高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前者学制4年,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后者学制3年,培养出来的是技术型应用人才。

3.3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①培养目标。本科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物流管理人才。专科(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具备物流核心环节作业管理的能力,具备运用智慧物流、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智慧仓配、物流运输、物流数据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物流项目运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②课程体系。因本科学制四年和专科(高职)学制三年,高校培养的专业方向有:仓储管理、电商物流、港口物流、国际物流、航空物流、物流工程、物联网与智能化、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所以各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有所差异,但是核心课程是差不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课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统计学、现代物流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仓储与配送中心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等课程。

4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对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4.1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供大于需对比分析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云南省高校每年培养的区域物流人才预计1770人,而从2016-202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总人数数据看,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就业总量呈波动中下降趋势,其中在2018-2020年,总就业人数比上年分别减少了7406人、8194人、1159人。该数据可以反映出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培养近几年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情况。

4.2高校区域物流人才培养层次偏低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院校数本科层次总计有17所,专科(高职)层次总计有25所,本科院校占比40.47%,专科(高职)院校占比59.53%,从数据可以看出,每年培养院校中五分之三的为专科(高职)院校。同时本科物流人才和专科(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专科(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本科注重管理能力培养,而专科(高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目前就业市场上,本科物流人才比专科有竞争优势,而云南省每年区域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的59.53%培养的是专科(高职)人才,且云南省每年的区域物流人才就业总量在减少。综合反映出云南省高校区域物流人才培养层次偏低,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艰难。

4.3区域物流人才培养种类不均衡云南省17所高校本科中,物流管理专业占比82.35%,物流工程专业占比5.88%,采购管理专业占比0%,供应链管理专业占比11.77%;25所专科(高职)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占比76%,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占比8%,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占比16%。从数据中可以发现,云南省区域区域物流人才中,本科超过八成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专科(高职)超过七成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而物流管理专业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类似,只是学制不同,专科(高职)的理论课程量比本科少,专科(高职)更重实践能力培养。进而可以看出,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培养偏向物流管理专业,而物流工程专业、采购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航空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院校较少,区域物流人才培养种类不均衡。

4.4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云南省区域物流对人才的需求量在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和邮政业上增减波动不大,对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人才需求量有所增加,对多式联运和运输业人才需求量有所减少,而绿色、循环、低碳物流是目前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云南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排放量均有所减少,但是,烟(粉)尘排放量不减反增,2020年排放量比2016年增长了19.43%。所以,在本专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加强对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本专科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几乎不涉及生态文明型物流课程。因此,可将生态文明型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融入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如可回收物再利用、环境监测、公共卫生建设等课程。

5小结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云南省区域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发现云南省区域物流存在人才供大于求、高校区域物流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区域物流人才培养种类不均衡、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的问题,以期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年.我国区域物流人才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J].研究与探讨,2013(0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