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培养目标

金融学培养目标

金融学培养目标

金融学培养目标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金融学培养目标范文第2篇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金融数据的能力,结合金融学科的特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的能力。由于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是进行金融定量分析的前提,因此这一目标强调建立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坚实基础,是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第二,培养学生对金融横截面数据的分析能力。由于金融学科特别是现代公司金融领域有大量数据体现为横截面数据;同时,横截面数据也是本科生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载体,因此,这一目标是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第三,培养学生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能力。金融的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领域有大量数据体现为时间序列数据;但由于本科生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少设计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教学,因此,这一目标是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补充目标。

2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三个培养目标决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围绕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以及分析金融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设计,具体地,教学内容可以相应地设计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的能力。由于收集、描述和展示数据属于统计学的描述统计范畴,因而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统计学的教学来实现,在教学中,以应用为导向,向学生介绍如何通过数据库获取金融数据、如何通过表格、图形和统计量来描述和展示数据;在教学别注意数据库(比如国泰安)和统计软件(比如SPSS)的运用,通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扎实的数据分析基础,掌握常用数据库和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第二,通过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金融横截面数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统计学课程使学生掌握横截面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例如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加深这些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拓展对于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假设、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解。通过这两门课程的结合教学建立学生对金融横截面数据的定量分析能力。第三,通过增加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设立专门选修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能力。由于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实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的内容较少,而这一部分内容在金融实践中又较为重要,因此可在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介绍,比如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构建等内容,或是将这些内容通过独立设置的选修课进行介绍,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完善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3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实施: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知名度较高的独立学院之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金融学专业设立3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统计学必修课、计量经济学必修课以及金融计量学选修课。三门课程横跨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下学期的三个学期,三门课程均以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在教学中注重运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对研究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就教学内容而言,三门课程由同一老师授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教学风格的贯彻,教学内容注重原理解释与软件操作,淡化数学推导与证明。具体地,统计学课程侧重于建立学生定量分析的基本技能,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图表展示与概括性度量、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课程为三学分课程,每周两学时理论课结合两学时上机实验课,课程教学基于SPSS软件,通过软件运用的教学与练习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的能力,建立学生对金融横截面数据的分析能力基础。在统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即进入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教学内容从回归分析的假设展开,主要包括回归分析估计量的统计理论、回归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各类线性和非线性回归的操作;课程为三学分课程,每周两学时理论课结合两学时上机实验课,课程教学在SPSS软件的基础上引入更适合进行回归分析的EVIEWS软件,加强培养学生的金融横截面数据分析能力,并为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可以选修金融计量学课程,教学内容侧重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主要包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性分析以及金融时间序列模型构建;课程为两学分课程,通过EVIEWS软件时间序列分析模块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金融学专业通过以上三门课程的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掌握SPSS和EVIEWS软件的使用,为毕业论文和之后从事的金融工作打下基础。

4结论

金融学培养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金融专业;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

我国金融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但是与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网点迅速扩张相对比,我国的金融高职教育事业则严重滞后。改革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为金融部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高职金融类专业的建设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懂金融、熟知金融产品,又具备较强的金融市场分析、金融产品营销技能,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理财、一般工商活动等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金融市场激烈变化的今天,高职金融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培养适应金融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宝鸡市利用各方面优势,在金融业发展上取得了快速发展。(1)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健全,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截止2010年末,宝鸡市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2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股份制银行2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4家,各类网点共计592个;保险公司总数达到25家;西部证券、齐鲁证券营业部6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2家;金融从业人员达17000多人,形成了竞争有序,服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2)金融总量不断增长,支持经济发展能力日益提升。截至2010年12月末,宝鸡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76.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36.95亿元,金融业总资产过千亿元,均比2005年末翻了一番。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秩序进一步稳定。保险业等其它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市保费总收入达到 29.87亿元,赔款与给付支出6.68亿元,全市保险深度3.06%,保险密度800.5元,在“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5%以上。利用资本市场成效明显,截至2010年12月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5家(宝钛股份、秦川发展、宝光股份、易食股份、烽火电子),总市值257.37亿元,流通市值172.83亿元,近几年通过资产注入、重组等方式,上市公司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3)金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十一五”期间,宝鸡市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市商业银行并入长安银行。到2010年12月末,农村信用联合社12家联社资本充足率达到3.41%,加权风险资产达到168.65亿元,金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金融产品日益增多,已从传统存、贷、汇业务发展到银行卡、融资、电子、理财和结算等5类、100多个产品,拓展到票据承兑及贴现、回购、国债交易以及资产托管等领域。金融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服务便捷性显著增强,服务功能更为完善。

在未来的发展中,宝鸡市将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和发展,以把宝鸡打造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副中心为目标,积极实施,稳妥推进。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数量上、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都将有更大的潜力和前景。

根据宝鸡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依据区域金融业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作为宝鸡市唯一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在我院高职金融专业办学模式上,应探索符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建设实际的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工作岗位任职资格为要求,构建全程“理实融合”“双证融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高职金融人才的职业目标定位主要在于商业银行、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相关金融中介机构的柜台服务、客户服务、营销服务以及财务会计等领域的中低级职位,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技能应用能力。学生培养目标上,以获得学业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双证书”为目标,使学生技能符合市场需求。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理财、金融柜面、会计、营销知识能力,与这些能力相对应的资格证书有高职金融管理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7项基本职业证书。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思路,根据金融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要求,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模式。

结合本专业目前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应以金融理财能力为培养的核心能力,以金融为基础,以会计、经济管理、计算机为手段,完善课程结构。以学业证书和1~2项资格证书(如银行业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为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一线操作能力。加大对专业英语和综合型理财规划课程的力度。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公司等机构,现在,对于综合类理财规划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培养方法和手段上,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实训课程的建立和完善。鉴于高职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成为高职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工学结合、理实融合,要通过实验实训课程为载体来实现。在学生的校内实训中,实训目标应是首先培养学生的职业了解和职业感知,通过单项实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进一步的岗位模拟训练和综合实训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根据目前本专业实训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建设上,应以金融各类软件如善于银行业务模拟软件为基础,以综合模拟为主要实验目标,建立理实一体教学区。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更为细化的模拟实验区或实验室。如按照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分别建立综合柜业务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树立和构建“学做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大学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它更注重一线操作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将学与做结合,使所学即能所用,是高职培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最适合的方法。

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共赢的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解决了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问题。通过共建实训室、实训基地,为学校节约了实训设备与器材,使实训内容能更好的与企业需求对接;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深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使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得以贯穿于教学培养过程之中,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也简化了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

在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和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既可以双方合作完成学生的实训实习工作,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学习,深入岗位,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总之,校企合作的模式应该进一步的深化和创新。

参 考 文 献

[1]何琼,廖娅玲.简论高职高专金融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2]满玉华.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0(6)

金融学培养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而该行业也是我国经济市场的支柱型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度极高,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就必须要重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对于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步入社会之后可以有效的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要想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就必须要明确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了解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然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金融行业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我国经济市场的支柱型产业,而金融保险市场具有较强的动态变化性,相关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想有效的培养出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要结合市场变化情况来不断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在实践进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满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培育出具有较强道德素养、智力水平较高、体质健康水平较高、审美素养较高的人才,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位专业学生都能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以及艰苦奋斗精神,使专业学生对于各类金融理论以及保险营销知识有着较强的认知度,对于国外金融行业以及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专业发展现状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实践培养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期间要保证每一位金融保险专业学生都具备保险及期货等金融产品实务操作能力;可以有效的完成信息分析,融资分析以及等工作;具备市场调查能力,可以预测出市场的变化同时还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对于我国银行贷款业务、金融业务相关政策及国际上的法律法规、理赔流程和保险业务流程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具备英语三级资格证书,计算机二级资格证书以及金融保险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基本素养要求

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以下几项重要的基本素养,其一,要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自觉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能够自觉的肩负起建设祖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大使命。其二,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统一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为实现民族繁荣富强而不断努力。其三,具有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其他从业人员相合作,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可以有效的从新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其四,对于金融保险行业的规章制度,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

(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正在飞速发展,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而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有着较为庞大的人才基数,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有效的实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当前高等院校教育金融保险专业教育教学的成效,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未来发展高度。其次,可以有效的促进金融保险行业发展,为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从而保证我国能够快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一段实践深入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其中仍然存在这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使得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的无法满足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而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法较为单一

经调查显示,现阶段,诸多高等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在实践对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当中,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有效的将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如,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以及趣味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与金融保险专业知识掌握能力无法得到同步提升,无法学习到自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课程知识点学习活动当中参与积极性不足,如果这一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将很难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经研究发现,诸多高等院校讲师在实践对学生展开各项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点教学活动之前,并没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单一的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工作需求以及教材当中所阐述的知识点定位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就会显得过于空洞,所培育出的人才也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更无法满足当前行业的用人需求缺乏实践能力,不具备应用型人才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

(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讲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属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执行者,但是经研究发现,诸多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在实践开展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当中并不具备双师型讲师的标准,缺乏金融保险行业岗位实践工作经验,对于一些实践类的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法有效支撑其完成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这些讲师也没有接受定期的专业培养,导致其自身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当代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

(四)没有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目标

目前,诸多高等院校并没有实现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高校教育管理虽然倡导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但是诸多讲师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较低,甚至部门讲师并不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从而导致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无法有效的培育出满足金融保险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组建双师型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团队

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属于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同时也是影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第一影响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及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者都必须要重视双师型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团队的组建工作。为此,首先,金融保险专业讲师自身必须要重视自身综合工作能力的提升,可以从量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一是教育教学能力,二是金融保险行业实践工作能力,在学习一些教育教学技巧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关注金融保险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了解金融保险行业岗位实践工作技巧,保证自身在讲解一些实践类知识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且直观的告知学生具体的实践技巧。同时还要定期的进行工作反思,明确自身在实践教学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其次,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者在应聘专业讲师期间需要综合考察应聘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对于金融保险行业的了解程度,选择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人员作为自身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团队的成员,严禁近看学历来决定录取与否,要重点考察讲师的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保证讲师团队满足双师型讲师的资格。最后,需要有效的强化对于金融保险专业讲师的培训力度,为金融保险专业讲师提供实践培训的机会,引导讲师到金融保险企业内部进行进修学习一些实践类知识,同时还要鼓励讲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所组织开展的讲师培训活动当中,在培训期间要将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金融保险行业工作技巧,创新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从而保证每一位金融保险专业讲师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与时俱进的提升并满足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

(二)优化革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属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只有保证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法落实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才能够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针对于这一情况,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讲师需要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为此,首先,金融保险专业讲师需要有效落实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法,积极主动的开发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具体而言,要构建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平台当中定期的推送一些关于金融保险专业的知识,并一些金融保险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信息,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教学,让学生将自身所不懂的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告知讲师,讲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一一指导,保持着高度的耐心以及悉心,在强化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力度的同时,降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所受到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限制。其次,需要有效落实分层培养方法,讲师在课上必须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鼓励学生表达出自身在学习相关知识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要依照学生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出符合其自身学习特点的知识体系,之后再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以及发展规划,专项培养学生的优势能力,并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取长补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提升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最后,金融保险专业讲师需要有效落实趣味教学模式,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极具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如,在课上讲解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当中,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金融保险企业管理者、客户以及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运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的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以及直观性,进而提升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三)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

校企合作教育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新时代人才,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并引导学生到企业当中实践体验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巧,从而保证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满足金融保险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针对于这一情况,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就学校管理者必须要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为了能够有效的开展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及专业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寻求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企业的帮助,与社会金融保险相关企业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政府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工作,促进教育机构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保证社会企业能够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岗位支持以及培训讲师支持和培训设备支持,从而有效的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其次,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需要有效的告知学生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到专业的岗位当中进行实践工作对于提升其理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每一位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活动的积极性。最后,金融保险企业管理者需要定期的委派专业的企业内部讲师到教育机构内部当中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进行讲座活动,重点讲解一些学校教师所未涉及到的实践知识以及金融保险行业细节方面的知识,让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对于金融保险行业工作有一个深入的认知,了解到各个岗位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并使其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工作能力,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的都能够具备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养。除此之外,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要定期的组织企业内部专业的培训讲师开展工作研讨会,在会议当中明确指出当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然后与企业内部讲师制定出阶段性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计划,并在下一次的工作研讨会议当中提出一些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教育机构内部教师与金融保险企业内部讲师能够有效的相互协同合作共同培养金融保险专业人才,进而提升当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为金融保险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四)明确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进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精准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针对于这一情况,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在实践培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期间就必须要重视对于目标的设置。为此,首先,金融保险专业讲师要以素质能力为培养基础,以专业能力为培养核心,重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政治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四大方面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技术类知识以及扩展类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到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其次,要以适应经济新形式下的混业金融人才培养为方向,具体而言,就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特点和优势能力从银行人才,保险仁爱以及证券人才的角度对学生展开培养工作。最后,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要以就业需求为基础,重视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强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定期的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认知,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可以快速的适应岗位工作,避免学生对于金融保险行业工作想象过于理想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现阶段,在我国教育领域内部掀起了一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潮,各级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努力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有效的培养出满足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在提升学生未来发展高度的同时有效的提升当前专业教学的成效。而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人才培养模式属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但是经调查显示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趣味性、先进性、精准性以及实践性使得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而这些问题也逐渐的成为了影响整个金融保险专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针对于这一情况,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在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及相关要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改革创新措施,以此来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满足金融保险行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郑亚娟.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9(03):30-32.

[2]周兵.职业技能大赛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3(06):148-150.

[3]杨勇,周兵.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9,16(02):144-147.

[4]严伟,黄晓兰.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分析――以义乌保险业人才结构现状为例[J].现代农业,2019(01):103-105.

[5]张艳英.厦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9,12(01):41-45.

[6]陈俊杰.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探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9(03):113-114.

[7]欧建峰.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02):69-70+68.

金融学培养目标范文第5篇

一、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变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两个部分。培养方向是指受教育者经培养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培养规格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也就是高职教育提供什么样的培养内容和标准。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育部自1999年全国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在系列文件中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从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到2003年、2004年的“高技能人才”,以及2006年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其变化一是将“技术应用型”改换为“技能型”,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能够“应用某种技术”,后者则强调不但“掌握某种技术”,更应“具备某些能力”。关于具备哪些能力,人才培养规格的进一步解释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变化之二是将“高等技术”之“高”明确为“高素质”之“高”,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既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掌握高级别技术”,又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身份定位为“高级别”,后者则强调的是该种人才“高素质”。何谓“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解释为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人才。不难看出,目前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意在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企业岗前培训相区别。一般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企业岗前培训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成为某一特定岗位的初级工,甚至是熟练工;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既强调学生的短期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还强调具有长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化。毕业时它可能只能成为某一岗位的初级工,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长为熟练工的能力,并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转移的能力,或者在行业内多次转移基至是跨行业转移的能力。

二、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比较分析

至2010年,全国123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8所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招生,其中河北省6所,黑龙江省3所,湖北省2所,上海、天津等7省市各1所。⑤这些院校中,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目前停招外,其他院校均公布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各个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将它们与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异同。

(一)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针对所有专业的,它难以在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而各高职院校是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此,它必须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这是正常合理的。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界定,绝大多数院校将其界定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只有少数院校或者依据专业方向的限定,或者因为院校本身的特性,将就业领域界定为证券投资或保险领域。这说明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领域各高职院校具有一定共识。

(二)各高职院校对培养方向的定位与教育部的定位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同步

在17所院校中,有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保险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分别定位为“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与教育部2006年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基本一致;有12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这与教育部2000年对培养方向的定位是一致的。只有一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显然这与教育部的定位是不一致的。

(三)绝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非可持续的就业能力

在培养规格上,17所院校中,只有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保险职业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与教育部目前的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其他15所院校强调的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或岗位群能力。个中原因,也许是受招生压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就业率,因此,培养学生的短期就业能力成为一种较为现实而又无奈的选择。因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原培养学校拥有较高就业率。至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高职院校面临的就业压力面前,往往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三、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方向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是否相符只是判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外在标准,本质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是根据金融功能的划分来组建不同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独立地分业经营。然而在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前提下,海外金融业已走向综合经营,多种金融功能融合在同一金融机构当中成为了现实。1999年10月,日本“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允许银行可以发行债券及经营股票经纪业务,保险公司可以兼营银行业务;1999年11月,原来坚决倡导分业经营的美国取消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新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相互渗透;而欧洲原本就有混业经营传统。中国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在国际上显得形单影只。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体系从机构本位走向市场本位成为必然。2009年1月,中国平安旗下原深圳平安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历时三年之后,首家“保险系银行”最终实现了跨区经营。2009年9月,交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试点方案获得保监会批准,成为“首吃螃蟹”的商业银行。而从2000年以来,全国性金融机构跨业合作更是方兴未艾,如银行与证券公司签定合作协议,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额度、股票质押贷款、资金清算以及证券承销等各类投资银行业务,而“银证通”、投资连结保险等金融创新品种的推出,实际上表明分业经营制度已被突破,综合经营正成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为高职金融保险业的学生一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又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培养目标上看,分业经营背景下,要求培养的学生掌握银行、证券、保险其中某一行业的知识,拥有某一岗位的专业技能,而在综合经营背景下,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产品的系列服务,能够在整个金融保险业进行岗位转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初级就业能力,更具有终身学习和创造能力,具备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较好地进行团队协作和交流。从这方面看,高职院校将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