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环境效应

资源环境效应

资源环境效应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1篇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L石化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取得了第一手的纵向流动过程生产资料,包括年度统计资料生产计划书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石油资源的纵向流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环境效应,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石油炼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L石化公司主要进行石油炼制及石化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拥有炼油、化工等大型生产装置,原油加工手段齐全,生产技术力量雄厚,已成为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未来几年将建设发展为具有更高产量原油加工能力的炼化企业,进入世界特大型燃油生产企业的行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石油资源纵向流动过程石油资源进入微观层面的纵向流动过程,也即石油的加工过程.石油的加工过程大体可分为炼制和化工两个部分[16].前者以原油为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炼制工艺(或过程),例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炼厂气加工及产品精制等,把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如各种牌号的汽油、煤油、柴油、油、溶剂油、重油、蜡油、沥青和石油焦等;后者是把经蒸馏得到的馏分油进行热裂解,分离出基本原料,再合成生产各种石油化学制品.从数量上看,石油炼制是石油加工的主要部分,一般燃料占全部石油产品的90%以上[17],同时,L企业石油的绝大部分用于炼制环节,石油化工部分所占比例有限,因此本文对于石油纵向流动的环境效应分析着重于炼制环节.石油炼制过程分为流入、消耗和流出3个部分.其中流入端表示炼制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物质及其质量;消耗环节代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物质及损失量;流出部分给出了终端产物及其所占的份额.L企业原油炼化过程中,生产投入物质包括国产原油、进口原油1360万t,航煤组分油33万t,及其他如氢气、催化汽油、甲醇、蜡油、重整料等炼化原料,共计1481.54万t;加工过程中消耗了包括燃料气、燃料油、烧焦在内的80.57万t物质,同时损失掉7.27万t物质,共计87.84万t;在经过一系列的工艺环节后,最终得到不同牌号的汽油、煤油、柴油、溶剂油等油品,沥青、石油焦、轻油、气体、苯类等产品,以及硫磺、回收污油和氨水等,共计1393.70万t.

石油资源纵向流动的环境效应分析

不可避免地排放出一定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其中,废气主要包括SO2、NOx、CO、H2S和烟尘,烃类不凝气,轻质烃类以及轻质含硫化合物,颗粒物、镍及其化合物,非甲烷总烃等;废水主要为含硫污水、含油污水、含盐污水、含碱污水、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废渣包括酸、碱废液,废催化剂,页岩渣,油泥,有机废液,污泥,水处理絮凝泥渣,油泥、浮渣,剩余活性污泥,焚烧灰渣以及检修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质对大气、水体及土壤、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废气中的含硫氮气体,极易导致酸雨;又如炼油过程中的废水如果不能很好地回收或者科学处理,就有可能污染地下水质,汇入海洋后会影响海洋的自净能力,产生海洋荒漠化现象,进而影响动植物乃至整个区域生态环境;而废渣对于土壤成份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L企业石油资源纵向流动的环境效应分析按照L企业石油资源纵向流动的主要生产过程,从石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热加工、催化加氢和硫磺回收等环节,依据《石油石化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18](以下简称《编制说明》),计算出L企业将石油转化为最终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以《编制说明》中设备加工量为参照,认为在一定加工量范围内,加工量越多的设备,单位时间内的排放量也越多,据此得到L企业不同加工过程的单位排放量,同时L企业某些加工环节会采用多套设备,而每套设备的开工天数有所不同,计算出不同设备的运行时间,最终得到各个炼油过程的排放量.可以看出,虽然L企业石油加工量逐年上升,但是废水排放量以及吨石油废水排放量却呈下降趋势.2011年,废水排放总量及加工吨石油排放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21.82%和39.19%.

建议

本文依照国家环保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编制的《石油石化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及相关论文、书籍等资料,参考第一手企业生产资料,定量分析了石油纵向流动各环节的污染排放量,明确了石油加工过程所产生环境效应,总结出在整个炼化过程中,催化重整、石油蒸馏以及催化裂化过程的排放量是减少废气总量的关键,凝结水站、热工系统、化验和机修、压舱水、循环水厂等环节的废水排放量多,必须针对以上环节加强减排工作,因此提升相应环节的工艺生产技术是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促进石油炼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工艺生产技术,特别需要重视“三废”减排和回收技术及装置的研发、推广投入.如增加加氢精制能力,发展催化汽油异构化、加氢脱硫和催化柴油加氢脱硫工艺,适应加工进口含硫原油需要的配套技术;实施污污分治,把电脱盐污水、经过脱臭的碱渣废水以及未全部回用的含硫污水汽提净化水等高浓度的污水与其他低浓度污水分开处理;发展石油深加工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2)扩大清洁燃料生产,重视环境友好产品.催化裂化是我国石油加工工艺的主要路线,但是我国加氢、催化重整以及异构化的能力相对较小,而欧美国家的加氢和清洁生产产品生产工艺比例已经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仅为50%左右.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及汽车工业的发展,清洁燃料的生产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炼油工业的发展趋势.(3)完善法规体系,强化监督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炼油行业清洁生产的配套规章、技术路线等内容,并制定具体的总体规划和 实施方案.要健全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重点排污企业公告制度,确保清洁生产的有效实施.(4)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确立清洁生产的示范性企业,加快推行石化行业清洁生产,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推动清洁生产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要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推行节能减排的成功经验,降低石油炼制过程中的污染物质排放.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2篇

在近三十年中,伴随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全球的资源迅速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且由地区性问题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如臭氧层空洞,灾害性天气频繁,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全球气温升高等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引起国际社会和组织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出台了具体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014000系列。它要求公司披露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即环境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必然导致对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环境会计法规的制定。如1983年以来,世界银行就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提出建立一套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环境辅助帐户,以后各国的会计界人士纷纷致力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将会计特有的方法运用于解决环境问题,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保证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稳固的环境资源基础。我国政府也在1989年2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7年建立了专门机构,着手落实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014001,并开始对企业进行环境认证。这就促使会计界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环境会计,力图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而以此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国民经济核算指标能够真实的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1 建立环境会计是环境管理的需要

我国的环境资源目前已日益枯竭,许多环境资源都具有稀缺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环境亟待改善和保护。而改善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大力发展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求有会计的强大支持,要求会计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环境资源的存量、流量,环境费用的总量、用途,环境资源所产生的效益、环境保护业绩等等。通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了解环境状况,对当前的环境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以便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的依据。

1.2 建立环境会计是正确计量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基础

国民经济体系未考虑环境因素,当然也不会考虑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降级,由此导致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虚增,经济增长率的虚假,出现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的枯竭,侵蚀了环境资本。不真实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会导致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加大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治理环境的投入,进一步恶化了环境和降低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这说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必须经过环境因素的调节,才能真实的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环境会计正好能够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归集有关环境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资料,通过汇总将环境资源的真实价值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正确的反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能够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提供补偿环境资源的依据,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总之,通过会计核算提供的宏观环境指标,能够实现对国民经济总括指标的调整,计算出考虑环境因素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等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环境管理需要环境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环境事项的出现迫使环境会计产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依据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进行调整,即环境管理、资源所有者等方面都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环境会计理论作一些探讨。

2.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分析

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会计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何种会计环境就会产生何种环境会计。会计环境能够对会计理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法律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2.1 经济因素

在所有能够影响会计的环境中,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对会计产生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对环境会计产生影响的经济因素主要有: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构成的基本因素是所有制。这里的所有制是指环境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国的环境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环境资源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了环境会计主体的界定问题。在我国环境资源市场还不完善,难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环境资源,而往往是通过计划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作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更多的是从本企业利益出发,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出现短期行为。

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依靠环境资源的高消耗或环境剥削”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我国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一些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业化欠发达的地区,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环境投资处于无序状态.

价格体系。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环境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出现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现象,使环境资源游离与价值循环之外。随着资源的逐渐稀缺,人们从补偿的角度,从稀缺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源应有价格。但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

2.2 自然环境资源因素

自然环境资源因素同经济因素一样是影响环境会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是:1)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加速枯竭。由于开采技术落后,资源开采不充分;由于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资源利用率低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依靠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持经济的增长。2由于对环境的认识出现偏差,各界人士更注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忽视其再生,使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速度大于再生速度,其结果是资源储量不断下降。们生态环境资源质量日趋下降。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废气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资源被破坏的结果,是生态资源等级的下降。

2.3 法律因素

我国从70年代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6部环境保护法律;土地法》、森林法》、偷业法》等9项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法律;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健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22项环境保护、国土开发整治的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同时我国还先后加入了一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协议和议定书,如国际捕鲸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住物多样化公约》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公约的加入促进了环境会计的产生,同时也使环境会计向法制化发展。

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资源因素是制约环境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我国目前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现状迫切地要求产生环境会计,并且应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同时法律因素为环境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环境,以会计环境为起点建立的环境会计理论一般包括:会计目标、民告等。

3.环境会计的目标

从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来看,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枯竭已经形成相互矛盾的态势。一方面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且要求有丰富的、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支持,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寻求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帮助环境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了解环境投资总额以及与投资产生效益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费用总额及其具体用途。从环境管理对环境会计的要求,以及环境会计的特点来看,环境会计的一个目标就是满足环境管理者的需要。在我国环境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负有配置环境资源的责任,同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又相分离的。合理地配置环境资源的依据是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通过环境会计提供的信息,帮助资源所有者了解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资源产权变动情况,满足环境资源所有者配置环境资源的需要,这也是环境会计的主要目标。此外由于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人们更重视绿色产品的消费,要求了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情况,这些资料也来源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消费者是通过这些信息决定其购买导向,环境会计也应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总之,环境会计的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其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4.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既然环境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决策有用。有用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所提供信息的质量特征应与财务会计一致,也应具备有用性、真实性、可比性、一致性、清晰性等特征。

5.环境会计要素

凡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环境事项都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构成环境会计的对象。环境会计对象是在某一会计主体内,能够反映和控制的环境事项和环境行为。具体地说,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会计主体占用或使用的环境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会计主体由于利用环境资源而享有的环境效益及发生的费用。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且分类的基础应基于会计环境,应服从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依据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以及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环境会计要素一般应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会计主体占用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是环境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环境费用是某一会计主体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环境活动而付出或耗用的资产的转化形式,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的费用和保护生态资源质量的费用。人类享受环境效益的同时,也消耗着自然资源,并使生态环境资源降级,其价值应从资产形式转化为费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为了维持可持续效益,要进行必要的投资以维持自然资源的基本存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等级,这些费用能够用货币计量时,就形成了环境费用,也构成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

环境效益是指一定期间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实现的效用。人类占用或控制环境资产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环境资产所实际发挥的作用,用货币表现已实现的效用时,构成了环境效益。按照环境资产效益实现的过程不同,可将其分为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直接环境效益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而体现在资源产品中的效益;间接环境效益主要是生态环境资源发挥的功能。不论是直接环境效益,还是间接环境效益,只要能够用货币计量,均应构成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

6.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主体是指拥有环境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或控制权的组织。环境资源虽然属于人类的共同财产,但所有权归国家,国家可以凭借其权利对环境资源进行范围上和层次上划分,使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有宏观会计主体、中观会计主体和微观会计主体之分。这就决定了环境会计是从国家的角度对其会计主体内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环境事项进行核算,提供影响宏观环境决策的会计信息;提供有利于区域环境管理的会计信息。一般情况下,宏观与中观环境会计只是在核算范围上不同,在核算程序、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微观环境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对本企业的环境事项进行核算,提供有助于本企业环境管理的会计信息。环境事项中总有一部分难以实现微观会计核算,使汇总的微观环境会计信息小于宏观环境会计信息。

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天的人类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幸福来换取当代人的需要,使环境会计的一切处理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归国家所有,宏观主体永远存在,可将可持续发展扩展为环境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为了能够了解某一段期间的环境资产状况和环境效益,可以将持续不断的环境活动过程分割成序列的会计期间,以便按期计算损益,编列报表。

环境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具有使用价值,有就具有了效用,效用应该用货币来计量。货币计量是以包含劳动量的货币和包含效用量的货币对环境事项进行度量的标准。因此可以抽象出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7.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环境会计的确认是将环境事项,作为一项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正式记入会计载体的过程。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财务会计确认在本质上是致的,其确认的理论即1)符合定义;1)可计量性;2)相关性;3)可靠性。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3篇

一、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内涵

1、绿色会计的定义。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2、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内涵。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理论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评价指标主要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人均产值等等。于是,出现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废气、废渣、废水)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果,导致资源和环境危机,如此下去,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目标的影响下,经济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经济理论迅速发展,一改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而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①经济利益,GNP增长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因时代更替而衰减;②社会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③环境利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企业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无偿和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样,社会企业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于是,有人提出在新的突出“三益”经济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会计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成本核算办法,将环境自然资本计入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得失,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样,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理论便应运而生。

二、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由于环境因素的参与,使得绿色会计必须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界定,从而超越了传统会计所确认的范围。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予以记录,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定。

1、绿色资产的确认。绿色资产又称环境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绿色资产的确认应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环境资源未来效用的可能性;二是环境资源计量的可靠性,这两项标准必须在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绿色资产。当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时,可依据合理地估算进行计量,如果无法做出合理的计量,则不能确认为环境资产。绿色资产的计价,是指以货币来衡量绿色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分析,绿色资产的拥有和使用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就形成了绿色资产的价格;从资源补偿角度分析,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要求,人类不得不追加投资以维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此时绿色资产已包含了劳动量因素,并以货币的形式表现为绿色资产的价格;从资源配置度分析,环境资源有限,不能充分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需要确定环境资源形成的绿色资产价值。

2、绿色费用的确认。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绿色资产的转化形式。环境费用可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绿色费用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绿色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绿色费用。二是计量的可靠性。绿色费用计价是指以货币衡量各项绿色费用的发生额。有些绿色费用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计价方法计价;有些绿色费用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计价;有些环境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以及恢复的代价。

3、绿色效益的确认。绿色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环境效益可分为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两大类。(1)直接绿色效益。是指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时获得的绿色效益。这类效益与人类有目的的环境开发利用相关,它的产生能够增加人类的物质积累。如合理采伐森林获得林产品,通过销售林产品获得收益。(2)间接绿色效益。指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无形环境效用时获得的绿色效益。这类效益与自发的环境利用相关,获得的环境效用是无形的,并不直接增加人类的物质资本,但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人类物质积累的过程。如气候的调节、野生动物的保护所带来的效益。

由于利用的方式不同,同一环境资产可能产生直接环境效益,也可能产生间接环境效益,因此,要求开发利用环境资产时谨慎选择。环境效益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标准:环境效益的现实性;计量的可靠性。由于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形成的过程不同,其计价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直接环境效益可按劳动量的货币表现计量;间接环境效益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按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和包含效用的货币表现计量。

4、绿色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在某些国家“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即“或有负债”。

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确认负债时,不一定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虽不存在法律义务而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者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如企业可能将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消除污染作为其既定政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确认环境负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出负担有关成本的承诺。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企业管理部门日后不履行其承诺就不确认其为负债。若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事实及原因。

三、绿色会计的核算

1、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其主要依据是:(1)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对无法取得历史成本资料的可以以近几年实际成本水平估计入账;(2)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应以购入价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3)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如有后期投入的,应按实际成本入账;(4)资源性资产消耗、转让、非常损失和其他损失,应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削减资源性资产存量。

企业可在会计账户中设置“绿色资产――XX(水资源、森林等)”资产科目,正确核算各类绿色资产的流量和存量,并逐步实现资源性资产的培育与利用全过程的资产核算。同时为了保证绿色资产账户能反映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绿色资产总量应设置“绿色资产损耗”账户,反映企业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存的货币表现。该账户为“绿色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通过抵减可以反映会计主体拥有绿色资产的减值。自然形成的绿色资产评估入账;人工投入的资源性资产,按各年投入的,生产成本逐年结转累计形成的成本再加上资源性资产本身的价值入账;依法认定或产权变动所取得的资源性资产按实际购入或评估的价值计算。因此相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绿色资产――xx资产”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例1:某公司购入森林资源50亩,按标准每亩作价50000元。同时,据测定该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煤炭的具体数量无法确定计量,根据科学的测量计算评估价2000000元,公司本期开采煤炭作生产燃料,设每吨煤炭作为资源的价值为100元,开采费用为30元。如果本期开采100吨,则其总成本为:(100+30)×100=13000元。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①取得绿色资产时:

借:绿色资产――森林资源 2500000

――煤炭资源 200000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相关科目) 4500000

②开采煤炭作燃料时:

借:生产成本――绿色资产耗减费 13000

贷:绿色资产损耗 13000

2、绿色成本的核算。绿色成本应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的“生产成本”账户下设明细分类账户。当然根据绿色成本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绿色成本。(1)排污。指向大气、水体排入有害物体或超标的热量、噪音。某产品的污染成本=产量×排污收费的标准单价(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此种污染成本是变动成本,在核算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后纳入直接污染这个成本项目。即借记“生产成本――直接污染”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当产品产量与排污费不成正比,污染量小,不易确定排污主体,或排污费用属于产品固定成本时,则可以记入“制造费用”科目。(2)使用排污品。如使用润滑油会恶化水质,使用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因此除购买这些商品的售价外,应追加排污费,直接计入这些排污品的采购成本。即借记“原材料(或物资采购)”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等相关科目。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4篇

一、环境资产

(一)环境资产的概念。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预期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环境资源。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环境资产能够给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2.环境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所调控制是指特定主体可能不拥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够对其行使使用权。

3.环境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

4.环境资产具有稀缺性。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再生的时间相当长,其储量会随着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

(二)环境资产的确认。环境资源能否作为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应符合如下确认标准:

1.未来效用的可能性。环境资源应该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效用。如果一项资源不能实现与项目有关的未来效用,那自然不能作为一项环境资产加以确认。

2.环境资源的计量具有可靠性。当会计核算资料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决策的依据时,即认为该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可靠性。

3.环境资产属于人类的共同“特定财产”。在国家对地域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划分着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环境会计只对本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进行确认。

当环境资源是花代价取得的,其价值可以按所花代价进行计量(暂不考虑所花代价是否合理);当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时,对于这种不花代价取得的环境资源可以以合理的估算进行计量。如果无法做出合理的估算,如未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就不能作为环境资产确认。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法对其直接计量的,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要大量依靠合理估计的。但只要估计具有合理性,就可按估计的结果进行计量。

(三)环境资产的计量。是指以货币来衡量环境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的补偿角度来,自然资源的更新速度是有限的,环境资源稀释、分解和同化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经济活动中对环境的利用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资源等级的下降。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要求,人类不得不追加投资以维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此时的环境资产已包含了劳动量因素,并以货币表现为环境资产的价格。一般的,自然资源应按其成本入帐,如矿藏、油气田等自然资源成本就包括了未开发土地的成本和勘察成本。但出于稳健性原则,一般把成功的勘探成本列作资本支出,计入自然资产,而失败的勘探成本则作为收益支出,列为当期勘探费用。有些自然资源如资源价值的计量是难以定量化的,这时,可以采用“等效”原理或“价值替代”原理等来计量,也可以采用支付意愿法来计量。所以,环境资产的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与企业其它资产相似,环境资产也可按其流动性具体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其它资产等,而且它们的判断标准也与企业其它资产类似,不再赘述。

二、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在某些国家,“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确认负债时,不一定要有上的强制性义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虽不存在法律义务,而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有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如企业可能将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消除污染作为既定政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确认环境负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出负担有关成本的承诺。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企业管理部门日后不能履行其承诺就不确认其为负债。若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事实及原因。

(二)环境负债的分类。环境负债也可具体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中,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环保费(核算应支付的单位排污费、个人排污费、包装物排污费等)、应付环保税、应付环保统筹基金、其他应付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环境负债的计量。对于环境负债,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因而难以估计。为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5年的第5号《或有事项会计》中指出:“对环境负债通常可以估计一个范围。当对环境负债的合理估计是一个范围,且在这个范围内没有更好的方法时,应该选择最低金额计量。”

对于与恢复场地、关闭或移走设施的成本相关的负债,以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用清偿的负债,可用现值法、现行成本法和在相关经营期间内为预期支出计提准备的方法计量。现值法和现行成本法都需要估计在按现有条件和法律恢复场地、关闭或移走设施所需成本,即估计现行成本并确认为负债。

三、环境所有者权益

环境所有者权益与传统会计中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基本相同。环境所有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对环境净资产的所有权,它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金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环境收入

开展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绿色生产、绿色管理活动,不是一项纯粹的增支行为,相反,它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环境收入。以企业为主体,环境收入大致可包括以下一些:

1.因拥有环境标志,树立环保形象,从而增加销售量给企业带来的收入。

2.企业通过改善环境管理,采用适时的环保技术将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

3.其他环境收入。包括因资源供给状况改善、产量相应增加而增加的收入;因环境资源改善而导致各种支出减少、劳动者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收入;因开发环保产品享受的税收减免收益;国家对在环保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的奖励等。

4.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带来的一系列效益或机会效益。如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社会效益;因采用替代产品、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用带来的机会效益;优化环境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的效益等。这些效益大部分是潜在的、间接的,但对和社会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五、环境费用

(一)环境费用的概念。环境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环境费用可以表现为环境资产的减少。这种现象有时也体现为社会经济系统内物质资产的减少,如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直接表现为环境资产价值的降低,自然资源的保护费用直接体现为社会经济系统内物质资产的减少。

2.环境费用的发生具有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的特点。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主要是指人类耗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保护环境发生的费用。它根据环境保护活动的实际发生额计量,表现在核算上具有间断性的特点。同时,自然资源的耗减与生态资源的降级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其费用通常在每一会计期末总括,表现在会计核算上具有持续性特点。

(二)环境费用的确认。环境费用确认的标准有:

1.环境费用不能带来未来效用。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环境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就应确认为环境费用。

2.环境费用的计量具有可靠性。当会计核算资料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决策的依据时,即认为该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可靠性。只有环境资产能够计量,耗用环境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环境费用才能够计量,并形成环境费用。

(三)环境费用的计量。计量环境费用是指以货币衡量

各种环境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有些环境费用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按财务会计的对其进行计量;有些环境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具体地讲,对于一般的环境费用,可以用效用函数法、费用函数法、生态经济环境模型等来计量。但对某些环境费用,如建设一个化工厂所造成的污染损失和环境收益,建造一个水库对局部气候改善、美化社会环境的效益等,一般是不能数量化和难于估算的,这时可采用替代法,即“影子价格法”。

影子价格法就是在计算某一个区域环境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害时,可以假设一同样大小并有类似生态功能的环境所具有的总收益或总费用作为补偿费用以代表该区域的收益或费用,也就是用非实际存在的“影子价格”把环境功能价格化的一种方法,先分别计算环境中各种功能的“价值”,而后求出环境的总价值。有些环境保护费用也可理解为当环境得到改善后的收益,但要注意这种费用与非货币收益的计算不要重复。

六、环境利润

环境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由环境收益扣除环境成本和环境税金后的净额,它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绩效。其中,环境收益是反映会计主体保护环境资源所得到的收益,包括获得的环保业绩卓著奖励、因采取环保措施而得到的机会收益等。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5篇

一、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企业又涉及政府。绿色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不能仅限于企业,还应包括政府,即从宏观层次进行核算。

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二、绿色会计的客体

绿色会计的客体(核算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

由于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对于其核算对象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三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②“四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支出、绿色收益、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③“六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费用和绿色利润。其中,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应能够帮助环境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绿色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绿色资产、绿色资源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绿色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环境投资管理情况、环境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绿色负债变动情况等。也有人提出,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的情况,近期绿色报告的目标可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认为,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因此,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宜定义为单一目标,但它也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目标协调。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绿色会计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四、绿色会计的假设

当前,争论最大的就是绿色会计假设。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

1.会计主体假设、受托责任假设、环境价值假设和多元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认为,绿色会计应注重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当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时,显然仅将会计核算局限于会计主体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已不适宜,而应将这种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包含在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之内。

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绿色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绿色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中的受托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受托人有义务、有责任向负有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执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环境价值假设认为,虽然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绿色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因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它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虽不适用劳动价值理论,却适用边际价值理论。

多元计量假设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绿色会计的计量应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指标,甚至是文字说明。绿色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兼容的办法。

2.可持续发展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货币计量假设认为,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会计核算对象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计算。但由于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反映绿色资源成为必要。多种计量反映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此外,绿色会计主体内的绿色投资、绿色费用、部分绿色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绿色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

五、绿色会计的报告

关于绿色会计报告,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目前也有两种主要观点:

1.“自然资源损耗+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的观点。理论界有些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①自然资源损耗。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自然资源损耗,后者又由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的消耗成本组成。②改善资源环境收益,即企业通过环保所得收益。包括利用“三废”收益、接受外单位对污染损失的赔偿和政府发放的环保资金等。③环境保护支出。用以反映企业在环保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并设有一系列核算账户,如资产投资、业务费用、回收费用等。

与以上核算对象的内容相适应,该观点的支持者主张编制“绿色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登记“自然资源损耗”(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损耗会带来企业收益的增加)和“改善资源环境收益”;负债方登记“环境保护支出”。同时,该观点认为在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对社会资源和环境的贡献应等于其收益,即在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等于负债,表明“社会资源资产总平衡,环境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也达到了绿色会计中的理想境界。若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大于负债,说明企业行为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干涉,督促其增加环保支出;若资产小于负债,则表明企业重视环保,应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