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福寿社区残联工作总结福寿社区残联工作遵循市区及街道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取得较好成绩,本社区现在册登记残疾人24名,现居住本社区17名。其中享受医疗保险12人,享受低保11人,失业保险2人,听力言语3人,智力8人,肢体残10人,视力残3人。为了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我们街道遵循中山区残联的安排,组织残疾人报名上学、就职、参加残疾人电脑及绘画等比赛,鼓励残疾青年不断学习,克服身残的困难。参加残疾人歌舞演唱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中山区残联参赛中,韩怡同志得了第三名,她的网页制作得到到会人员的一致辞好评,陈玉鹏被中山区评为自强不息好青年称号。今年内年八月份经街道残联安排,陈玉鹏到心悦酒店干活,工资虽不高,却实现了人自食其力的梦想。当他拿到第一月工资,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残疾人的心需要我们去安慰,去帮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张爱玲因脑出血引起半身不遂,街道、社区为她家办了保障,计生及工会两次为家送去慰问金,计600元。以解决因病因残造成的生活困难,社区刘春英同志每月为她家领保障金,并送到家,使用权她全家感激不尽,失业人员周俊梅,在平时常去帮助张爱玲,为她家买菜和收拾家,并安慰她好好养病,社会的关爱使她增强战胜身残的困难,她每天坚持锻炼,争取早日恢复。韩怡双下肢残疾,她积极参加残联组织的各种活动,10月26日下午,在中山区残联举办的登云步为残疾人捐款活动中,她坐着轮椅义务为大家服务。自学本科毕业,自学电脑,并开残疾人车,由于双下肢严重残疾,她想,如果有个房子,在一楼最理想,因她现在住三楼。年龄大了,爬上爬下确有很多不便,她愿参加社区活动,哪怕是培养下岗失业人员用电脑。一种健康的心态,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鼓励,需要我们关爱她们,他们毕竟在克服着常人难以感受的困难,我们应该为他们想得更多一点。今年永和小学为残疾人唐玉芬送去200元钱,并帮他家料理家务。市区残联为他家赠送一年每月20斤面粉,社区为严重智力障碍人员初继霞、郭强办了保障金,为崔永树申请了廉价住房补贴,街道杨主任和易科长看望精神残疾居民杨连生,并送去鸡蛋和豆油等。社区居委会为安宝君安排了楼院保洁工作,以增加他家庭收入。最近,市区为残疾人办画展,陈玉鹏、孙雷虹画了很好的画参展,只要能调动他们积极因素,我们就一定能加倍鼓励。保证残联工作需要我们有爱心,真诚地关爱他们,多一份关爱,世界上就会多一朵盛开的鲜花,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福寿社区          2005年12月16日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福寿社区残联工作遵循市区及街道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取得较好成绩,本社区现在册登记残疾人24名,现居住本社区17名。其中享受医疗保险12人,享受低保11人,失业保险2人,听力言语3人,智力8人,肢体残10人,视力残3人。为了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我们街道遵循中山区残联的安排,组织残疾人报名上学、就职、参加残疾人电脑及绘画等比赛,鼓励残疾青年不断学习,克服身残的困难。参加残疾人歌舞演唱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中山区残联参赛中,韩怡同志得了第三名,她的网页制作得到到会人员的一致辞好评,陈玉鹏被中山区评为自强不息好青年称号。今年内年八月份经街道残联安排,陈玉鹏到心悦酒店干活,工资虽不高,却实现了人自食其力的梦想。当他拿到第一月工资,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残疾人的心需要我们去安慰,去帮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张爱玲因脑出血引起半身不遂,街道、社区为她家办了保障,计生及工会两次为家送去慰问金,计600元。以解决因病因残造成的生活困难,社区刘春英同志每月为她家领保障金,并送到家,使用权她全家感激不尽,失业人员周俊梅,在平时常去帮助张爱玲,为她家买菜和收拾家,并安慰她好好养病,社会的关爱使她增强战胜身残的困难,她每天坚持锻炼,争取早日恢复。韩怡双下肢残疾,她积极参加残联组织的各种活动,10月26日下午,在中山区残联举办的登云步为残疾人捐款活动中,她坐着轮椅义务为大家服务。自学本科毕业,自学电脑,并开残疾人车,由于双下肢严重残疾,她想,如果有个房子,在一楼最理想,因她现在住三楼。年龄大了,爬上爬下确有很多不便,她愿参加社区活动,哪怕是培养下岗失业人员用电脑。一种健康的心态,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鼓励,需要我们关爱她们,他们毕竟在克服着常人难以感受的困难,我们应该为他们想得更多一点。今年永和小学为残疾人唐玉芬送去200元钱,并帮他家料理家务。市区残联为他家赠送一年每月20斤面粉,社区为严重智力障碍人员初继霞、郭强办了保障金,为崔永树申请了廉价住房补贴,街道杨主任和易科长看望精神残疾居民杨连生,并送去鸡蛋和豆油等。社区居委会为安宝君安排了楼院保洁工作,以增加他家庭收入。最近,市区为残疾人办画展,陈玉鹏、孙雷虹画了很好的画参展,只要能调动他们积极因素,我们就一定能加倍鼓励。保证残联工作需要我们有爱心,真诚地关爱他们,多一份关爱,世界上就会多一朵盛开的鲜花,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福寿社区          2005年12月16日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排兵布阵,社工服务全覆盖

一方面,经过经调查分析我区残联工作领域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试点阶段设置10个社工岗位,采取“政府采购,民间运作”的方式,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在区残联机关设置2名社工(区社工),主要负责服务在区级机构康复的残疾人,负责全区残联系统社工的组织、协调、联络、制度管理、工作汇总、宣传、大型活动组织及文案整理工作;8个街道依托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各设置1名社工(街道社工),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手法深入辖区残疾人及家庭,进行基本情况收集、建档、访视、资源联络与整合、残疾人活动组织等工作。

另一方面,社工为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生活服务、文体服务、权益维护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从社会的角度了解其各种需求,并根据需求状况制定全面的服务计划,通过资源整合、专业团队合作,解决残疾人生活、职业、教育、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力图让全区每个街道每个残疾人都享受社工的个性化服务。

二、 循序渐进,各项工作显成效

目前,__残联系统社工试点工作经过探索期(三月中旬至五月底)、体验期(六月至八月)、工作期(八月至十月)的工作摸索和经验积累,即将迎来十月至十二月份的评估期。经过认真总结与归纳,各项工作成效、措施和特点体现如下:

(一) 制度建设

上岗后便制订了《深圳市__区残联系统社工试点工作方案》,为__区残联系统社工的管理模式作了整体规划与统筹,该方案被市残联转发给各区残联作为参考借鉴的经验;经过__区残联领导、督导与各位社工的共同讨论,由区残联两名社工负责起草,制定了《__区残联系统社工例会制度》、《__区残联系统社工考勤制度》、《__区残联系统社工休假制度》及《__区残联系统社工报告制度》。经过2个多月的制度起草、修改、讨论、制定与落实,__区残联系统社工的日常工作得到了严格的规范,保证各项工作井井有序开展。

(二) 项目活动

第一,完成了__区残疾人基本情况与需求入户调查项目,社工对全区在册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共建立1005个残疾人档案,掌握其就业、教育、家庭、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对今后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数据。目前已经完成了调查工作的数据录入、需求汇总和调查报告等文字工作。

第二,策划并参与__区社工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单和服务卡,提供现场咨询、需求登记、入户走访、转介等服务,并通过活动与我区其他系统的社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参与各类扶弱助残活动。如接手区残联妇委会的贫困儿童扶助活动,进行长期的社工帮扶行动,与__区福利中心老人共渡端午节的活动,每周六上午开展自闭症儿童及家属互助活动,通过游戏疗法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增进家属之间的交流与支持;第四,协助区残联爱心大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启动工作,积极研究个案管理的运作模式,最大地发挥各服务项目的效能;第五,残疾人义工队伍建设。结合社工的价值理念,筹备组建我区残疾人义工大队,协助推动义工队伍的组织建设、团队管理、活动策划、宣传等工作。

(三) 实务工作

八名街道残联社工以街道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中心为平台,现已建立了1005个残疾人基本档案,累计完成或正在进行 约55次简单康复训练,29次简单家居康复训练,37个残疾人个案工作,30个小组活动,46次公众教育活动及助残活动、30次照顾者辅导及配合区残联的各种相关工作。典型的小组及活动有:“和谐职康,沟通你我”——智障残疾人沟通成长小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知识学习小组、残疾人英语学习小组、“携手奥运,你我同行”——残疾人迎奥运活动、手工艺品兴趣小组、自闭症/智障儿童游戏小组、残疾人电脑培训小组、残疾人歌唱小组、特殊儿童暑期学习培训班、家居训练小组、烹饪美食小组、残疾人认知小组、盆栽学习小组、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小组等。

(四) 培训交流

第一,参加深圳市岗前培训7天,并参与市社工协会举办的各类讲座;第二,参加鹏星社工服务社

社工半个月的岗前培训,参与两周一次的机构学习交流活动;第三,督导为社工提供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辅导,包括在港和在深培训。7月中旬组织社工赴港考察培训4天,并结合残联社工的实际工作和专业知识不足等特点,制定并实施了在深培训计划,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作与我”、“对智障人士的认识”、“对自闭症的认识与处理技巧”及手艺品教授等培训课题;第四,会议制度的制定为社工的日常交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两周一次的小组督导、每月一次的社工月度工作汇报会有力地促进社工间的工作交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 (五) 总结与宣传

区残联社工负责对各类培训、会议和活动的文字记录和建档,按时向区残联、区社工协会、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报送工作情况总结,收集并报送各位社工的工作札记、感想和活动简讯,目前已累计12次的工作信息发表于相关的网站、刊物(如__区残疾人联合会网站、青翼社会工作网站、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网站、论坛和季刊)上;经过总结归纳,目前完成了6期工作简报。

三、 齐头并进,提升服务质量

(一)加强政策学习,巩固专业技能

针对社工工作经验缺乏、政策掌握笼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足等现状,在区残联领导的支持和社工督导的指导下,结合社工的政策与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初步完成了《__区残联系统社工政策汇编》。汇编中收集了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申请、维权等方面的文件和业务办理流程说明;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__残联系统社工各项规章制度等。该汇编的制定旨在通过各类政策、专业知识的收集,方便社工在日常工作中查阅学习政策和理论,提高服务效能。

(二) 以人为本,资源整合,通力解决残疾人问题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关爱残疾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康复需求。根据市、县残联提出的要求:到20__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县残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作为崇明县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试点单位,于20__年7月开展这项工作。通过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需求调查,目前需求康复服务对象830人与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其中:视力残疾98人,听语残疾89人,肢体残疾399人,智力残疾200人,精神残疾44人。服务对象占持证残疾人76.3)双方手续的履行体现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目的,不断确保残疾人的康复权利。三年来,我镇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工作始终围绕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及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这次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领导重视,制订方案,分工负责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残联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是一项新举措。为了进一步了解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情况,了解残疾人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与康复需求,根据县残联的要求,我镇接受“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镇政府把此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位置,按照市、县残联制订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及时召开送康复服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认真制订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方案,成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评估工作小组、评估汇总小组。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效果,拟订评估工作日程安排,对参与评估的同志提供信息以利工作的方便。为了体现效果评估真实性、代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随机抽样20从被服务对象档案资料中以逢五逢十的数字抽取,从而确保20对象评估的公正性。

这次参加评估的有:民政、残联干部2人,社区卫生中心专职医生2人,县人大代表1人,退休教师1人,镇村助残员33人。还举办培训班、召开相关会议,让大家明确评估工作目的,了解送康复服务方面的落实情况,通过调查上门访谈了解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满意度,掌握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认同度。

二、深入调查,分组汇报,分析情况

我们把这次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作为推进和不断完善、巩固送康复服务的基础和动力。自九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二十八日分成六组突击九天时间逐户上门分别对辖区内康复需求的830名残疾人进行效果测评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的166名残疾人进行满意度调查表问卷访谈。为了确保评估工作进程和掌握评估工作第一手资料,镇残联干部、康复指导员分别到协进、育新、育德、西新等村逐户上门访谈评估,认真听取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社会对送康复服务认可度。这次入户调查830人,发出问卷830份,收回问卷830份,问卷回收率100,随机抽样20对象,发出问卷166份,收回问卷166份,问卷回收率100。

(一)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调查表汇总分析:

1、社区医生每次按时上门提供服务

按时143人占86.15,基本按时22人占13.25,不按时1人占0.6。

2、社区医生每次上门服务的时间。

一小时30人占18.07,半小时至一小时123人占74.1,半小时以下13人占7.83。

3、社区医生服务时间约定情况

能预约117人占70.48,基本约定48人占28.92,从不约定1人占0.6。

4、社区医生服务态度

认真的158人占95.18,比较认真8人占4.82。

5、社区医生提供需要康复服务情况的服务内容

159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95.78,7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4.22。

6、社区医生服务后双方的签字情况

163人确认每次服务签字占98.19,3人有异议的占1.81。

7、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度

161人对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占96.99,5人对社区医生服务基本满意占3.01。

(二)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测评问卷中汇总分析

1、第一次知道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

镇助残员15人,村助残员503人,村干部4人,社区医生300人。亲友3人,其他残疾人1人,康复宣传资料1人。

2、了解“送康复服务上门”内容

康复知识咨询713人,康复知识宣传736人,心理咨询606人,康复训练441人,基本保健813人,防病知识宣传682人,转介服务15人,营养卫生指导537人。

3、“送康复服务上门”带来哪些改变

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增强109人,心情更为舒畅368人,对药物使用更加了解78人,对自身健康更加了解125人,对疾病防治知识更加了解42 人。

对自身残疾的康复训练和预防知识更加了解35人。

4、对目前享受“送康复”服务是否满意

调查中满意801人,占96.5,基本满意29人,占3.5。

5、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还存在哪些问题,应有哪些建议:应继续加强“送康复服务上门”,特殊人群分类服务。例:长期卧床的每月二次。

(三)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记录表评估汇总分析

为了真实掌握社区医生的康复服务质量,评估小组对康复需求的830份服务记录进行逐份分析评估。

1、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平均得分1.77分,康复需求平均得分0.73分,服务确认(双方签字)平均得分1.52分,服务次数平均得分1.93分,服务记录(服务内容)平均得分1.91分,总分的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9.3分,平均得分7.86分。最后逐一审定,有6人在80分以上,其中2人在90分以上。70分到79分有15人,康复医生普遍受到残疾人的好评。

三、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通过评估汇总,我们认识到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普遍得到残疾人的接受和社会的认同,社区医生逐步了解残疾人在康复医疗方面的需求,残疾人也逐步认识到通过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从而激发了残联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通过评估工作,我们认为:

1、成效显著

(1)、社会效应扩大

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残联工作的知名度,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使残疾人的待遇不断提高。一些智障人士通过阳光之家的活动和社区医生的康复服务,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例:北桥村三官7队陆凯军、三协村养正1队邢丹参加了市、县举办的特奥会,分别获得自行车金牌和铜奖,为残疾人争得了荣誉。象海中村10队宋群等残疾人长年患病卧床不起,不能行走,心情沉默,导致有寻短见的念头。自从康复服务到家后,社区医生每月一次甚至多次的服务使她心情开朗,解脱了困境,对生活有新的希望。

(2)、多奉献,少索取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成为社区医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平台。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杨品岳、吴振西等医生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上门为残疾人宣传康复知识,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与残疾人更近了、更亲了。顾琴、施建华的服务得到残疾人的一致好评,上门服务中有时侯人不在还要走数次,他们从不怨言。常说,服务是我的职责,为了他人的幸福我们就是多吃苦也心甘情愿。

(3)、坚持长效机制

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为了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可行的管理方法。发挥镇助残社、阳光之家的作用,依靠村助残员的力量于20__年6月对康复需求的830名残疾人逐户上门考核社区医生的服务和满意度情况。通过汇总考核:好的占75.5,较好占8.9,一般占14.9,差的占0.7。通过这次评估得到启迪,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要有长效的考核机制,平时普查和相关会议的提示,才能使康复服务得到不断推进。

2、存在问题

通过评估汇总分析,个别社区医生服务记录单一,部分社区医生服务内容、服务记录书写不规范,个别社区医生服务与记录不一致,态度不端正,根本原因: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重视会议与培训班的宣传,忽视利用镇广播的宣传,从而缺少社会监督的力度。

(2)、调查研究深入不够

通过评估分析,极大部分康复需求对象对送康复服务是满意的,但部分社区医生对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关系分不清。理解上的原因导致康复服务局限于基本保健,缺少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对提高和改进服务有一定的距离。

(3)、对特殊群体服务不到位

部分听语残疾人语言交流的困难,服务流于形式。

部分智障人士行为能力差,只能通过监护人服务,使一些社区医生服务内容不钻研,工作上不主动。

这次效果评估中汇总,为确保评估质量,强调评分不感情用事,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对每一份服务记录表逐一认真细致地评分。汇总评估小组全体成员广泛地从各方面评估,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真正体现民主和集中,做到了畅所欲言。这次汇总评估,既从上门调查中看到和听到的意见反映出来的情况作为评估内容结合起来,又从服务记录表中填写的记录与现场反映的情况结合起来。还从问卷调查、服务记录与整个服务的全过程结合起来,把服务记录、调查问卷,被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贯穿于整个汇总过程中,达到了每个社区医生得分标准统一。

四、对照现状、落实措施、分步推进

根据社区医生服务记录等情况,通过评估汇总结果,为了坚持长效管理。不断深化和推进康复服务,及时召开了镇、村助残员、社区康复医生参加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会,通报了镇社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评估结果。从评估汇总分析及接受服务的残疾人满意度效果分析,表彰了3位工作实绩较好的康复医生。我们还对于被服务对象反映服务好,但记录单一的个别社区医生进行个别引导;对于部分社区医生服务内容、服务记录书写不规范的进行提示,对于个别社区医生服务与记录有不一致的现象分别指出。整个评估汇总分析,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还有个别性。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效果,真正不断满足接受康复需求的服务对象,体现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拓展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让党和政府的恩惠洒向残疾人的心坎上。具体的措施:

1、强化康复工作联席会,完善信息,沟通情况,认真做好康复工作。

2、制订切实有效的康复工作质量管理制度。

3、发挥村助残员的作用,跟踪调查康复服务工作质量效果和按月记录动态情况。

4、不断摸索,积极探讨送康复服务联系网络,通过信息联系,形成社区医生激励康复家庭促使残疾人有的放矢地加强每日的康复锻炼,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康复服务。

5、不断建立、逐步完善送康复服务工作考核内容,使镇村助残员、社区医生自我对照、自我鞭策、自我创新,形成送康复服务工作是应尽的职责。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拓宽思路,使我镇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又有新的特色。

五、点面结合、制订计划、分类服务

随着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地位不断提升,对我镇残联工作又有新的要求。为此,我们专题对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进行研究,集思广益,制订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实行分类服务

通过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对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类别、残疾人身体健康状况有必要实行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的服务。促使服务不拘于形式,达到服务有效果。

2、实行点、面相结合的服务形式

随着村社区残疾人居住的分散,各类残疾对象工作的流动性,残疾人健康状况的不同,有必要设定村社区固定的康复服务点,实行信息联系报告制度。这样残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接受服务、内容、时间等。从而既减轻社区医生的工作负担,也增加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选择,确保康复服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3、规范服务手续

社区医生的服务要规范,记录要按照规范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双方必须签字。被服务对象不能或不会签字的,以印章或监护人代签字,不能由社区医生。如有现象,不能作为当月服务的次数 。

4、康复服务要互相配合

社区医生服务与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要发挥信息作用,无信息的社区医生应主动上门明确服务时间。双方有规定的时间约定,可以方便被服务对象就医,也可以减轻社区服务医生负担。

5、服务项目要规范化

社区医生送康复服务上门对业务要不断提高,应按照不同的残疾对象和类别给予不同的服务内容。对于提出需要增加服务项目能解决的尽量满足他们的服务。不能解决的及时记在服务记录上,向所在村助残员汇报,村助残员一并报告镇康复指导员,统一妥善处理。

6、加强社区医生交流和信息的反馈

为了不断提高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效果,实行季度例会制度,社区医生如实汇报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服务情况、满意程度、存在问题和建议,并由镇康复指导员检查服务记录,并及时剖析情况。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3-0001-06

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5?03?001

收稿日期:2014-10-23

修回日期:2014-11-04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 20:22

作者简介:张丽娟(1990—),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通信作者:刘林(1957—),男,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反贫困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2.html

一、对国内外社区康复的认知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的简称,通常认为1978年的《阿拉木图初级卫生服务国际会议宣言》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第一次提出康复应以社区为基础的思想[1],在此次宣言中,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残疾卫生服务,强调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及社区的参与,并指出残疾人康复需要教育、农业、畜牧业和通讯等多部门的合作[2]。社区康复思想提出之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演变,本研究中的“社区康复” 概念依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的界定,即社区康复是为社区内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机会均等及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3]。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通过残疾人和家属、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相关的政府和民间的卫生、教育、职业、社会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同努力贯彻执行。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社区康复指南》对社区康复的内容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全纳、参与、可持续和赋权4项社区康复的原则,将社区康复理论分为健康、教育、生计、社会、赋权五个部分,重点强调社区康复的社会性和社区的基础性作用[4]。

国际社区康复理论的概念和内容在各个国家的推广与普及的实践中不断具体化,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也逐渐由早期的医疗慈善模式(关注残疾人的医疗卫生需求) 转变到现在的社会权益模式(关注残疾人的社会融合)[5]。与此同时,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由最初重点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相关的服务,到目前不仅让残疾人实现身体状况改善,同时要实现“自主性”,改善个体和周围环境,最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社区康复及社区康复矩阵已经在全球90多个国家有侧重有步骤地推广和实施[6]。

相对于国际社区康复的发展,我国社区康复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康复医学的同时引进了社区康复的新兴康复模式,并逐步推广,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康复[7]。中国社区康复内容和国际社区康复内容不同,国际社区康复核心内容是社区康复矩阵,而中国社区康复主要任务则是根据2011年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内容制定的: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目标;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13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50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总体而言,中国社区康复的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国际合作,中西结合;融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8]。中国社区康复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在借鉴、使用国际社区康复理念解决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因为受限于中国残疾人的现状、政府/社区资源的现状以及我国残疾人组织的现状[9]。相比于国际社区康复理念,中国社区康复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狭窄,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此外,目前中国的社区康复工作还没有把教育、生计、社会、赋权这四部分内容正式纳入社区康复的规划和政策中[10]。

二、云南省师宗县社区康复项目简介与特征

师宗县辖属云南省曲靖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2757km2,总人口39?23万人(截止到2010年末)。师宗县有各类残疾人2?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9%,残疾人人数多、结构复杂、居住分散、管理难度较大。截止到2012年,全县残疾人已办残疾证的有7597人,各残疾类型人数占残疾总人数比例情况见表1,肢体残疾人在残疾总人口中占绝对比例,高达69%。基于师宗县残疾人状况,社区康复项目在师宗县具有发挥作用的天然土壤和重要意义。

(一)政府主导的社区康复项目

农村残疾人是兼有生理弱势和社会弱势的特殊群体,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 发展纲要》,以及为推动“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结合当地的情况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云南省残联按照国家纲领性文件,结合省内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云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 发展纲要》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二五”规划配套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实现全面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曲靖市师宗县在残疾人工作上引领全省,按照省残联和市残联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目标是残疾人生活水平向社会平均水平看齐,促进残疾人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融合,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同等权利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国外援助社区康复项目

云南省师宗县国际援助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主要由国际助残主导进行。国际助残(HandicapInternational-HI)1982年成立于法国,是为残疾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奋斗的国际非政府、非宗教、非政治和非营利机构,目前在全球60多个国家展开项目,国际助残的愿景是全世界成为所有残疾都可以预防,所有残障人士都可以被救助的世界,残疾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利同时受到尊重。1997年,作为国际反杀伤性地雷运动ICBL的发起者之一,国际助残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国际助残云南项目组从2012年初进入云南省师宗县,为当地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之后不断切换工作重点,从原来的医疗康复服务转变为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综合性服务,包括额外的社会服务如生产盈利基金(IGA),互助小组支持,家居无障碍改造和生计培训等。国际助残在云南的项目目标是通过对残疾人的支持与帮扶,减少残疾对于他们生活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走向生活自主和社会融合。

三、项目差异性分析

由于国内外对于残疾人界定的不同以及对社区康复的认知不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于国情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国内外对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从设计到执行过程的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项目设计程序不同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项目的一般程序: (1) 确定示范村:当地政府按上一级政府的要求,在当地选定某一村庄作为残疾人帮扶重点示范村。(2)政府实地了解情况:政府派出残联等主管残疾人工作的部门和相关社会学的专家到目标地进行考察,探讨规划事宜。(3) 规划的确定:经过政府及残联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和与少数残疾人的交流,由专家提出具体项目方案,提交政府部门,按政府部门出台的残疾人相关帮扶政策和条例内容要求进行审核,确定项目内容。(4) 成立残疾人帮扶小组,该小组主成员主要由乡镇政府人员、村干部及残疾人代表组成,主要职能是落实项目所需的资金和监督项目的实施。(5) 规划的实施:政府部门拨发资金给当地残联,由残联工作人员牵头进行工作,一般情况下示范村的资金多数由政府部门多方筹措,当地残疾人积极响应和配合。

国际助残主导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的一般程序:(1)前期准备:进入项目地前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沟通技巧等的培训,强调要尊重残疾人,强调项目进行中残疾人的主体地位。(2)确定项目村:根据国际助残对当地的考察情况以及与当地残联沟通协商,选定项目村,原则远近覆盖,贫富相间。(3) 村级动员:发动残疾人参与规划讨论,尤其是听取妇女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的意见。(4)收集信息:通过实地调研收集需要开展项目的基础信息并采用参与式工具与残疾人或残疾人代表一起进行问题分析,做出问题树,并将问题优先排序。(5) 确定项目具体内容。(6)建立项目管理实施机制,强调一定要以当地残疾人为主,保证每位残疾人的利益,同时为他们每个人量身定做不同侧重点的社区康复服务。

(7)规划项目实施完成后要进行效果评估。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社区康复项目的设计程序可以总结为“自上而下———任务式下派” 和“自下而上———层层反应需求”,两种不同的设计模式已然决定了残疾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扮演的被动和主动的角色。

(二)项目主体不同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主体包括政府人员、残联人员、村中残疾人代表及残疾人,项目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上级考察指标而确定的,项目在缓解残疾人贫困、解决残疾人需求方面确实有效但并不是基于当地残疾人实际需求做出的,大多数残疾人只是作为项目受众被动地接受。

国际助残项目的主体主要是残疾人,项目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作为项目的辅助人员参与指导。当地残疾人作为项目最直接的受益者,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资源情况、什么是最需要的,什么是次需要的最为清楚,由残疾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诉求和所需要的帮助,与外来参与者平等地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找出发挥残疾人作用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项目实施方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残疾人作为项目主体自始至终参与项目的全过程。

(三)项目管理方式不同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主要以配发指标、定期验收的管理方式进行。任务指标,资金以及辅具是由省残联按照实际情况分配给各市,再由各市残联分配给县残联。对于师宗县来说,残联的角色更多是上级下派任务的执行者以及验收成果的评估者,项目管理主体是县残联工作人员。

国际助残项目专设云南项目组,由总部派驻项目官员长期在云南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监测等,并与师宗残联有密切良好的合作。项目评估主要由国际助残总部评估专家进行,分为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并进行及时反馈以保障项目目标实现。

(四)项目基层组织不同

政府主导以及国际助残主导项目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村残协开展基层工作。师宗县各个村残协前几年响应国家号召早已挂牌成立,但是只是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存在。伴随当地社区康复项目的开展,政府和国际助残积极帮助村残协寻找资源,村残协重新召开残疾人大会,民主选举领导班子,残疾人担任主要工作者,村残协由此开始真正发挥作用。村残协当前有固定工作场所,有组织宣传活动,承担残联相关工作以及国际助残需求调查、康复训练等工作,也为残疾人提供了需求表达的平台,在两个项目推动中都发挥关键作用。但是残疾人协会主要负责人仍是村委会领导,村残协决议中残疾人自主性较弱。

国际助残主导项目除了依托村残协之外还建立了重要的基层组织———互助小组。国际助残项目中互助小组是在项目推动之后在项目试点村逐渐建立起来的,各个试点村申请生计发展资金的残疾人在村残协专干的引导下组成互助组。村残协和互助组提供了受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欢迎的一些培训,如普法、康复知识、健康保健常识、残疾预防,效果较好。互助组活动比较丰富,包括看望生病的残疾人、募捐互助组的活动经费、开会学习残疾知识、耕作互助等涉及残疾知识宣传、农业生产、文艺娱乐、互助组组织管理培训等多方面活动,增进了残疾人群体之间的感情,提升了个人自信心,同时在各种活动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和发展经验。

(五)项目可持续性及可复制性不同

项目的可复制性是指项目在其他地区按照相似路径开展项目的可能性;可持续性是指项目结束后,依靠自身力量继续发展下去的机会。

从可复制性上来说,政府主导的残疾人项目相对于国际助残项目来说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项目,契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导向,主要依托地方残联和相关政府部门,在其他地区进一步推广有良好的平台支持,各地残联的功能差别不大,项目可复制性相对较强;而国际助残项目的计划开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邀请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积极推进残疾人自我能力建设,但不同项目中残疾人能力有差异,残疾人干部的培养也因实际情况的不同差别较大,可复制性的空间小。

从可持续性上来说,国际助残项目比政府主导的项目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国际助残在项目中培训了一批很好的社区专职委员,直接与残疾人接触,弥补了残联社区工作环节的缺失,同时带动了残协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部分社区残疾人专干具备较突出的组织、协调、召集能力,项目的实施为他们的能力拓展和提升提供了较好的平台。项目增加了残疾人及其家庭享受基本的和专门的服务的途径,村残协专职委员以及乡镇康复员会定期为需要康复的残疾人上门服务;增加了对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社区成员的赋权,提高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社区康复与生计、社会保护的协同合作;项目培养了一部分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作为残疾人资源为当地残疾人服务,因此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而政府主导项目执行的效率受制于资源的获得和分配,如信息、资金、人力和机制等。在现有条件下,资源充裕的地区项目执行的效率和结果肯定更好。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残工委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横纵向间的机制尚未完善以及资金的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残疾人康复项目的执行效率较低,今后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弱。

(六)残疾人对项目满意度不同

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的目标就是让当地农村残疾人以及其家庭获得发展,两个项目的侧重点和开展方式各有不同,残疾人作为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对于项目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同时残疾人的意见也直接反映着项目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残疾人对于两个项目的满意度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残疾人对国际助残项目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政府主导项目。

政府主导的项目虽然投入颇多,但是一些残疾人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帮助,或是提供的服务不切合残疾人需求,同时政府主导的项目过多的注重“对上负责”,没有把“为下负责” 当做项目的目标,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不高,一些残疾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发言权,政府为了完成任务而对项目的后期效果不是很看重,导致项目在实施后残疾人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残疾人对此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国际助残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以残疾人为主体,残疾人参与了项目规划以及实施的全过程,国际助残一方面在项目中赋权于残疾人,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倾听残疾人的需求,为项目中每位残疾人量身定制帮扶计划,这些都深得人心。在项目规划前中后,残疾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故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得到残疾人的大力支持,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较好。同时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残疾人的观念,树立了残疾人自我发展主动参与的意识,建立了残疾人自己的组织,特别是对于妇女以及贫困残疾人的帮助极大,该项目得到了大多数农村残疾人的肯定。

四、结束语

政府主导的社区康复项目和国际助残主导项目背靠国内国际不同背景,项目设计所依据的社区康复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国内项目受限于政治体制的局限性,两个项目设计之初就基本上垫定了国内项目“自上而下”和国际项目“自下而上”的基调。设计不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所显现的项目主体、管理方式、基层组织的差异以及群众满意度的不同也几乎成为必然。

虽然残疾人对国内项目和国外项目的满意度有所不同,但是师宗县当前残疾人工作的蓬勃发展是两个项目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内项目虽然不能完全遵循残疾人意愿,但是有政府的强大背景为依托,在我国目前“大政府、小社会” 的现状下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政府既是启动者,又是组织者和出资者,政府不可避免也毫无争议地仍然是引导者,项目“背靠大树好乘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加上大部分农村信息闭塞,以政府为引导的残疾人项目能够比较有效地调动政府各部门资源,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助和引导,在农村形成各种发展力量的合力,实现在不同领域对于残疾人的帮扶。而国际项目优点主要在于以残疾人为主体,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残疾人的意愿,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和保障残疾人以知情权、话语权为主要内容的参与权利,以及改善和提高残疾人及协会综合素质的能力建设上。通过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等措施促进残疾人的权利意识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残疾人自身以及当地残疾人事业都有后续发展的持续动力。

当前制约国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内源发展能力弱、外部环境依赖强。只有以国际社区康复项目坚持的残疾人内源发展为根本,加之国内项目所能实现的有效资源整合,内外合力共同推动,才能有效保证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村残疾人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最终逐步实现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吕敏.城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clarationofAlma?At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rimaryHealthCare[C]?Alma?Ata,USSR,1978,9:6-12?

[3]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UnitedNations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orldHealthOrganization?CBR:Astrategyforrehabilitation,equalizationofopportunities,povertyreductionandso?cialinclusionofpeoplewithdisabilities[R].JointPo?sitionPaper2004,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19?

[4]WorldHealthOrganization?CBRguidelines:Healthcom?ponent[R].Geneva,2010:1-3?

[5]刘林,郭悠悠.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认知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09-612.

[6]银芳,付克礼,池俊常,等.国际社区康复理念在我国农村社区康复合作项目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19-621.

[7]邱卓英,李多.现代残疾康复理念、政策与社区康复体系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01-605.

[8]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