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结构优化 新课程 创新

随着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传统的教学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构上有所调整和改革。新课程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融人了自主学习、质疑讨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由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现就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中较突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和关系到语文教育整体水平。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开始探讨如何有效转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小学语文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诸多理论观点之中,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要内容

教学结构是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十分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概念集合。一般来说,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方法、思维方式、教学信息传播渠道、能力培养模式等内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构同样是由这些要素构成,但是又具有一些独立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教学方法包括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两方面,其中教育学界对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的研究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学生接受理论知识方法研究则涉猎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扮演者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主导者,学生只能够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以及传授的方法去被动地适应和理解。之所以认为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是由于教学方法贯穿了教与学两方面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将在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目标。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受到教师与学生不同的年龄结构、经验阅历、知识结构等影响而产生的。应当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是学生思维方式巩固和完善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启发作用,帮助教师随时修正自身的思维和认知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思维方式,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进行过度,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能力培养模式。能力培养模式与课堂教学机构是息息相关的。小学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全面而均衡的综合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根据自身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偏重于强化或弱化学生某一种或某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强化或弱化都是无意识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达到学生能力均衡培养的目标,即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体现。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对于解决现阶段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若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当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完善的个性及人格。通过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解决一系列困扰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及学生能力培养水平提高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均衡培养。除此以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以强化能力培养为目标,这无疑契合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小学语文新课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新课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选择也有了重大变化,急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一系列新要求。这种改变并不是零散和分散的,而是要通过系统化地整合来实现,因此说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

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综合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朗读、写作、实际交流等等多方面内容。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实际上实现了整合教学资源的目标,也就能够有效地弥补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培养失衡的问题,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母语语言规律特点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些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实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明确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意义及理论内涵,从改变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入手,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其次,是要改变教学方法,广泛采取兴趣教学法、引入式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最后,要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均衡化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转变教学信息传播的单向度模式,采取疑问式提问法和单元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思维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评价性语言的使用,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自觉克服因自身原因导致的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培养的偏差,在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各个方面实现能力培养均衡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优化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转换教师角色,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还给学生一片蓝天,才能更好地构建理想与有效性兼容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武宏.小学语文高效教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范文第2篇

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而言,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较为薄弱,对其开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的意旨,一为反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现状;二为反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

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背景和创新属性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及时的推出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涵盖了目前的所有学科,对于小学语文也不例外。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要求小学语文都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断进行细化和完善,做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方式,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刻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教学手段,旨在通过这一手段对小学语文教育实现创新。所以,我们要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明确其创新属性。

1、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我国教育界的新课程改革,对所有科目全部适用,小学语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也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时候,要认清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

2、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但丰富了教学方法,拓展了教学思路,还使教学研究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因此,我们要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属性有所了解。

3、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从这一点来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要注意与当前的教育形势紧密结合,必须要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和教学创新联系在一起,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取得预期的效果。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要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要利用好课前准备的阶段,通过做好课前准备,来完善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使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得以建立。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做好备课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言之有物。所以,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需求,构建有效性课堂的前提是精细备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才能达到构建有效性课堂的目的。

2、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成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品质,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所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要抓住核心问题,就要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在课堂内将需要开展的教学项目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提高每个项目的教学效率,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教学时间。此外,还要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只有依靠这种办法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达到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目的。

3、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要明确谁是教学主体,只有明确了教学主体,才能使高效课堂的构建有针对性,才能保证高效课堂取得预期效果,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开展有的放矢。通过实践发现,在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中,小学生才是主角,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时候,必须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此外,还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有效性课堂的构建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4、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综合能力。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综合能力,因此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时候,要注意到小学语文的这一教学目标,要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围绕着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开展课堂教育。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设置典型问题,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会主动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设置典型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在练习中拓展学生语文能力,达到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目的。

三、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意义和成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极其必要的。

1、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必然选择。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绩是最终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2、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小学语文教育要不折不扣的完成,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恰好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要求。

3、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拓展了我们的教学思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很有必要的,增添了新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尚庆梅.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的难度有了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中,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理念,它主要是让教师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些较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在目前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概念理解不明确,对有效教学的方法理解不到位。因此,本文对有效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让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

新课标的普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不仅课堂秩序得到了保证,教师不需要花时间维持纪律,教学活动能够高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对小学数学课产生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都十分有帮助。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学生可以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学习。在这种环境中,由于轻松而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轻易地被激发出来,因而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且对学习没有抵触情绪,真正爱上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理念进行课堂管理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帮助。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标要求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有效教学理念极其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自发寻找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及让学生独立思考,都离不开有效教学,而课堂管理则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教学基础。

二、在有效教学理念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的策略

1.营造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要营造出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习的时间也就会相应增加,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也就会对数学课产生更大的兴趣,学习意愿也会相应增强,因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营造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理念下课堂管理的前提。

2.有效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课堂上有效利用教材需要教师做到尊重教材、熟悉教材。在尊重教材方面,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完全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编写的意图。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能够很好地熟悉教材,理清教材中所蕴涵的基本线索,并且能够分析出教材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活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做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时游刃有余。

3.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动而具体的情境,这对小学数学也是一样的。在课堂上创设出合理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对数学概念、各种解题方法也能够记忆得准确。因此,在课前做好相应准备,在课堂上创设出有趣而合理的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十分有帮助。

4.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在让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学习方面,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而在有意义的学习方面,需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展开积极思维,在这一点上,数学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有效教学理念越来越重要。而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包括教师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沙景荣,孙沛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9):44-46.

[2]陈同举,种即飞.落实“四基”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致胜法宝[J].科教文汇,2014(3):166-166.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我们知道,数学是小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果要在整体上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一定要对其教学方式以及其教学效果有足够的重视和探究。教师们要对整个教学任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好相关备课工作,把握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原则,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学与教师教相统一,关注数学特性,实现高效课堂。本文我们将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相关措施进行简析。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现代教学技术的灵活运用

采用先进教学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非常必然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技术也正在不断的快速更新,以往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已经转换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如今的现代化教学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现代化教学的生动化和形象化已经完全取代了以往课堂的安静、沉闷。

如果把媒体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改变以往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情况,通过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通过动画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媒体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句话说:所有探求知识和答案的思想活动都来源于对事物的疑问,意思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围绕着问题开始的。然后人们就在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成长。所以综上所述,如果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就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立教学情境,开阔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有一点很重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不能盲目创立,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景创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1.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引入新颖的思维方式;2.教学情境的创立要有效地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3.教学情境的设计内容要取之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

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学生开始学习、生长以及开始认识社会的的第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们应该多沟通、多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们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加快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革新的步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非常的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另外,为了满足个别学生个性化需求,要有分层教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具体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是学生踏入校园,并开始接触和认识社会以及开始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候,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有认知能力,也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对事物的探索能力,所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对事物的探索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方式入手。教师要注意多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和自学的意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而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五、结语

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深刻意义,它是所有学生学习数学方面的目标,也是对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等,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而且我们还要不断地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以便很好地承担“数学育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力华 小学课堂教学的发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