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的学生教育

小学的学生教育

小学的学生教育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水准,提升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也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体育教学工作在落实“素质教育”,通过提高身体素质,体能水平,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孩子们身体成长的基础阶段,能够通过正确的体育运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帮助孩子们身体及各部位机能有一个正常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强身健体观。担任小学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以及生长生理特点,结合孩子们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培养教育,从而把科学教育的观念落实到教学实处。

 

一、要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还习惯幼儿园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对他们还有一定的惯性影响,所以,在小学生体育教学方面,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学习乐趣,多安排童趣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与其它教学课有所区别,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接触体育,学习体育。

 

1.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要尽可能的儿童化

 

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一些儿童式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让教学方式儿童化,变成孩子们乐于接受,愿意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改变,才能达到调动孩子们积极性的目的,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小学生的记忆方式一般是机械式的形象记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力求简单,直观,教学示范也要用形象直观的方式直接展示出来,以适应孩子们抽象思维能力不成熟的思维习惯。防止教学中出现比较严重的成人化。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儿童心理,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意愿去组织教学,避免单纯的技术技巧的传授,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体育老师会有一些大胆的尝试,把一些现代竞技中的先进技术加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更加的科学化、直观化,尽量的少讲解,多模仿,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是很强的,但,如果讲的了,可能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降低了很多。体育的教学目的都是增强学生体质,不要以单纯的技术掌握程度来判断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

 

2.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要尽可能的兴趣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事物的兴趣,进一步广泛,求知欲也特别强烈,容易对身边发生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所以,小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引导小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通过调动小学生的好奇性,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探究心理。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要满足兴趣化的情绪,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处于好动期,喜欢新鲜事物,喜欢了解新鲜知识,不太喜欢反复枯燥的练习作业。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容易因为长时间练习某一个技术或者某一项动作而慢慢的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多示范,少讲解,多组织比赛,对抗,多活跃课堂气氛,让体育课堂活起来。

 

3.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要尽可能的游戏化

 

喜欢游戏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孩子爱玩爱闹是这个年龄层最突出的表现,体育教育中,完全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内容,通过游戏引入教学,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学作用,在完成体育教育任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具体竞争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体育课中安排游戏内容,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奋点比较多,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差,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反复单一的练习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变换游戏形式,游戏内容,争取让游戏能够完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游戏教学,达到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几个方面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当中身体的各个机能的综合表现,这个表现力是衡量人体体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身体素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和速度。在吉林省教委公布的1995年到2005年对全省小学生体质调查的报告中,我省小学生在灵敏度、耐力方面有了轻微的下降,所以,抓好学校的体育教学,搞好体育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小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力量方面的提高

 

力量是指肌肉在紧张或者收缩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在校阶段都要进行力量练习,但要注意方法,在儿童时期,因为肌肉纤维比较细,蛋白质含量也不够,脑中枢神经的整体协调能力还不是太强,肌肉群的活动不是太协调,总体上来说,表现出来的是力量较差的现象,在对小学生的力量练习中,尽量少的安排负荷练习,应该安排一些动作较快的练习,通过速度练习来提高神经系统对参与运动肌肉群的动员能力,主要是提高肌肉的协调,以及脑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引发的关节损伤,或者是阻碍骨骼生成的练习。

 

2.速度方面的提高

 

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移动的能力。小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皮层的灵活性高,提高过程快,所以,反应也比较快,所以,在小学生阶段,培养速度是最好的阶段,所以,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该多安排一些频率高,提高反应能力的训练内容。

 

3.耐力方面的提高

 

耐力是衡量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一种能力,就是肌肉抗疲劳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耐力一般是比较弱的,所以,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要多加强耐力方面的训练,适当的安排一些耐力练习,耐力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时间与运动距离要一步一步的加大,有间歇地逐步加长耐力时间练习,以期望提高小学生耐力素质。

 

4.灵敏度方面的提高

 

灵敏度方面的素质是指人体迅速的转换动作,以及改变体位,变换方向的综合能力,人体的空间定位能力以及对时间感觉能力直接影响人体的灵敏度,另外速度能力和力量能力也是灵敏度发展方面很有关的两方面因素。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游戏等环节,来提高小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5.柔韧度方面的提高

 

柔韧度是指关节活动的范围或者幅度。儿童的关节柔韧度是大于成人的,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柔韧度方面的练习,年龄越小,越容易发展柔韧度,所以,柔韧度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同时要注意骨肉力量方面的配合,通过肌肉力量的提高,通过柔韧度的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柔韧素质。

 

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是身体各个机能的综合体现,所以,身体素质是衡量小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均衡培养,多方面练习,进而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命教育

生命价值的教育要靠生命教育来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生命教育以“生命第一”为核心内容。学校课堂体育从根本上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学生的生命特征出发,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生命的内在自然。体育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

从人的生命发展阶段来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在生理发展上,他们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青春发育期,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心脏机能、肺活量等也都有显著发展。在心理发展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充满各种心理矛盾,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教育就要以学生的生命为原点,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利用w育技术、技能的教学,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五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在诸多运动技能领域和身体锻炼的方式方法中,能够做到熟练地掌握一到两种并坚持下去,保持自己的生命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运动,让学生笑声与汗水同在;通过运动,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身体机能更加强大、体格更加完善;因为运动,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增加了成功的喜悦感。这就是强大的生命力教育。

拓展社会生命教育范畴

当代青少年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生活,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代,同时也面临史无前例的精神冲击。现代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为学生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宽广平台。但万事都有利弊两面,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校园伤害、意外事故层出不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也伴随而来,给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带领学生多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定期举办大型的体育健康咨询活动、体育讲座,发挥各种体育公共环境和体育社会活动的作用。学校要尽量多开展使学生融入社会的活动,把生命教育与学生体育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拓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渠道,营造对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体育环境。

提升学校生命教育质量

由于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所以,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必须使生命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融入创新意识,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以此来对学校生命教育质量进行提升。要想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内在潜能的作用,发展个体。在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上和学校体育教育观念上,要加强学校体育中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所以,要提升学校生命教育质量,学校体育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就是努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重要任务,尊重和关心每个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提升精神品格,塑造高尚人格,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生命之美。

家庭生命教育和谐促进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本人的多年实践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悉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语文课教师,要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各年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中的位置及目标要求,明确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作文方面,一年级,学生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二年级,能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并能写留言条;三年级能写出内容较具体的片断;四年级能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五年级能写出有中心、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并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便达到了小学阶段的最高目标,教师要为完成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

语文课实践着素质教育,在智育中,语文课教学是主要阵地,在德育中,语文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语文课还渗透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它直接或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三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化教学过程对于语文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就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言,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和情境之中,教师去努力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1.研究学生,准确放矢

研究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关键,因为语文课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更着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不特点,了解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找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变式”导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恰当地破题导入,不但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变式”导课,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为学习课好铺垫,为体会中心渲染气氛。我常采用启发谈话,实物图片演示,实际操作,讲故事,学格言,设疑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时期是人的大脑容易疲劳的时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创设一种动静结合,张弛相挤的氛围,将学生引入学习佳境,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致。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艺术,通过图像,画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渲染,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精力充沛,兴趣浓厚地接受教育。如九册课文《桂林山水》,我在讲授时,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录相,一边用优美的音乐配合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漓江畔,有好些小船在等着我们,现在我们一起承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舒缓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加上教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像一涓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这些信息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强烈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4.善于组织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5.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谓“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因此,在教学上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知识传授上要因材施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脑可动,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各有所得。我在教学中多给后进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通过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信心,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四、把期末成绩评价改为随时评价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兴趣;激发

1.引言

体育课凭借其相对独特的学科性质,本来应该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不仅仅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等。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有的学生甚至明确表示讨厌体育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往往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这样根本无法体会体育能够给个体带来的乐趣。因此,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尤为重要。情境创设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积极的效用。为此,文章主要结合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激发。

2.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教学实例――以“情景教学”为例

要想真正通过“情境教学法”达到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目的,笔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1了解并掌握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要想正确应用情境教学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明确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以及具体应用时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等。情境教学法,主要就是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立足教学内容,创设某种恰当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感受体育的魅力,去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另外,就是情境教学法虽然具有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也并非就是完美的,因此,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根据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确定是否应用情境教学法。

2.2分阶段应用情境教学法

应用一:准备部分的情境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后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为此,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中单调、乏味的体能训练手段,让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得到积极的动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往往是绕操场慢跑2圈,然后进行热身运动,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来,在慢跑的过程中,也不会竭尽全力,进而导致无法达到充分动员机体的目的。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设置“黄金海岸”的游戏情境。

设计目的: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极点”,突出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发扬“舍己为人”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塑造自信、顽强的意志品质,实现学习目标。

游戏情境:全班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18块“小木板”通过一块“沼泽地”,然后通过一个只能5人同时爬过的“钢丝网”绕过标志杆,到达安全区。

教师:同学们,假如我们被困在一个孤岛上,而孤岛对面就是我们向往的“黄金海岸”,你们会坐以待毙吗?

学生:不会,一定要想办法过去。

教师:现在就进行一个类似的游戏,看我们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胜利大逃亡”。

学生:好,不过要给我们一点时间,让我们考虑以下如何安排路线才能完成。

(学生讨论,游戏开始,学生积极参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发扬“舍己为人”的精神,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并体验游戏的乐趣,克服“极点”。老师及时语言鼓励或语言提示,完成学习目标。)

应用二:基本部分的情境教学。

基本部分是一堂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教师要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们以“跳远”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布置好场地,在操场上摆放好垫子充当“荷叶”,注意摆放的距离不等,然后开始讲述故事,现在我们就是小青蛙了,小青蛙现在想要过河,可是它只有跳到荷叶上才是安全的,不知道你能不能顺利回到家里呢?

小学生们在听到这样的故事情节后,往往会跃跃欲试,都想要去试试看,教师可以适时简单讲述“跳远”的要领,然后让学生们去尝试,让学生去尝试不同的距离,启发他们找到“如何才能跳得远”?

应用三:结束部分的情境设计。

结束部分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的效果,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获取最好的发展,而结束部分的情境设计就更应该更好地体现这一点。

2.3情境设计的注意事项

情境设计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具有极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而为更加科学、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情境教学法往往不是单一应用的,需要与其它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才更加有效,例如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演示法的配合应用、情境教学法与分组讨论法的配合应用等。

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一、加强交流,促进生命发展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成长,是教师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提高生命质量。记得前几年有一次我去代同年级老师的课,当时我请三个学生竖式计算。结果,两个学生板演正确,算理也说得很好,受到了我的表扬。就在这时,另一个做错题的学生将头深深地低下去,我发现后立即带着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气询问:“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吗?”在我的鼓励和其他学生的启发下,那个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错误。“刚才这个同学虽然做错了,但是她能够自己找到错误并改正,真是好样的。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随着那个学生自信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源于学生内心的欣赏与激励、接纳与认可,是一种真情流淌。每一位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也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与赞同。

二、开发潜能,引领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中的学生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以这些潜在能力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包括挫折耐受力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潜能。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有一课是《小小设计师》,教师可以将师生课前共同收集的一些徽标展示给学生欣赏,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设计徽标,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活化学生的空间意识。最后,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特点、具体含义,并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困难、挫折,而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力。记得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各两个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分别如下:

1.324+198596-399396+498(优等生完成)

2.324+200596-400400+500(学困生完成)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学困生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比不公平。课的发展如课前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等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地哭了,而2名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宠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课后我向两位优等生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向他们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们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变得坚强和从容。对于学困生,我鼓励了他们,希望他们今后继续努力,并告诉他们,不要自卑,其实你们也是很棒的。从他们微笑的小脸上,我看到了希望。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第一,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的情境创设目的本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等生那哭泣的表情,学困生体现出的“宠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是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第二,教学中学困生体现出的“宠辱不惊”使我想到了网上看到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这还算不了什么……”这个故事显然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的教学行为,但是值得我们反思,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可以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等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些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炼的机会。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命历程

数学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化的经验。在课堂内,教师不仅寓生命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生命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和生命的联系,在查阅资料中知道了时间的宝贵,知道了生命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知道了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知道了水是生命的养料。在体会1亿有多大时,学生查阅到,1亿滴水能足足填满3个西湖,珍惜水是珍惜生命的象征,从小事做起,才能让生命更有价值。实践中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更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真谛。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可以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生命教育和美育熏陶,寓生命教育于学习之中,寓生命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不断思考,开发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生命,促进学生的个体价值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也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思想的提,智慧的生成。苏格拉底曾说:“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能思考到会思考,再到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提升自我。会思考的学生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因此,数学教学中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突出知识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在提升智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问: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哪种方法好?或者你更喜欢哪一种?学生开始回答了。生1: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了。生2: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学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渐渐地,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倾向于12时计时法了,这时我说道:“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这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请你们继续辩论。”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多数学生转而认为“24时计时法好”。这时,我又说:“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打电话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电影,我肯定地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电影。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电影。”请大家继续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