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俄勒冈大学 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072-03

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成立于1876年,是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下设7个学院,其中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小学教师的培养,以及相关教师资格认证和证书授权等工作。笔者将从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入手,探究从本科至研究生两个层面的培养方式,最后总结其培养特点,以期为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是“4+1”模式,培养K-8阶段的小学教师。在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即必须完成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后才能进入小学成为教师。因此“4+1”中的“4”代表本科生阶段的培养,而在本科生阶段又分成两个阶段,即大一和大二为第一个阶段,大三和大四为第二个阶段。在本科生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完成教育通识课程,主要给新生介绍教育的入门理论,旨在激发学生对教育的兴趣,为之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本科生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完成教育核心课程,在第一阶段的教育入门的培训后,继续深入到教育的核心即教学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个阶段能完成有关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得到较为完善的教育科学知识。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但是不授予教师资格证书。而“4+1”中的“1”代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主要完成针对小学教师开设的具体的教育分科课程,针对小学所学的具体科目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授予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其他培训项目的准入资格。

二、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

在俄勒冈大学,主要进行教师教育培训的的院系是教育学院。下设四个系,分别是心理咨询和人类服务系,教育领导、政策及技术系,特殊教育系,教育系。而在教育学院,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主要是由教育系开设的学习项目进行,通过一个个的项目层层培养。从横向上看,一个项目和一个项目之间可以互为基础和前提;从纵向上看,一个项目内部主要分为选择该学习项目的条件、该学习项目的课程和时间安排和该学习项目修完后能获得的学历或者资格证书。

(一)本科层面

教育学院进行本科层次培养的专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基础专业,一个是音乐教育专业,小学教师方向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专业。参加教育基础专业的学习,主要是让新生认识什么是教育,理解社会和文化怎样影响教育,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1.第一个阶段(包括大一和大二)——教育入门专业(Pre-Education Major)

(1)专业概况: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开设的是教育的通识课程,向学生介绍教育哲学、教育问题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对教育的兴趣。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提供教育基础专业即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入许可。

(2)课程设置:大一必修三类课程:教育问题、生存中的教育、K-12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学实践(同时修习),共45个学分;大二必修四类课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共45个学分。每一类课程下都有小的子课程,只要修满这一类课程所要求的学分即可,对于子课程的选择没有硬性要求,可以自由选择。

2.第二个阶段(包括大三和大四)——教育基础专业(Educational Foundations Major)

(1)专业概况:这个阶段开设的主要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这个阶段的学习加深了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介绍,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教育科学知识的教师。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还不能授予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为接下来研究生学习的申请提供准入资格。

(2)课程设置:由四个主要的教育核心专业课程构成,分别是教、学及其评价,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公平和机会四类课程构成。在大三学年需要修满31个学分,在春季完成课程;在大四学年需要修满33个学分,在下一个春季完成课程。

(二)研究生层面

俄勒冈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生层面主要是K-12教师教育专业承担,分为K-8阶段的学前、小学教师的培养和K-12初中、高中教师的培养。

(1)课程设置

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通识教育课程,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是对下一步学习的奠基;另一个方面是教育科学理论的课程,主要开设教育理论的基础课程;最后一个方面是教育实践课程,在前两种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实践,走进小学课堂观摩,并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课堂授课,将教育理论较好的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在课程设置中不,通识教育的课程共有20个学分,占整个课程安排的26%;教育科学理论的课程共有27个学分,占36%;教育实践课程共29个学分,占38%。由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通识教育的课程虽然分布较之后两种课程学分少,但是其分量依然不容忽视,基本的文化背景是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的必备条件。教育理论课程的比例和教育实践的比例不相上下,在时间的分配上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实践课程中常有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践在时间上分配了整整一个季度的时间来完成,其学分数也是所有课程中较高的一项,足以见教育学院对教育实践的重视和实施力度。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学技巧性的课程开设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虽然都是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在课程性质上将其划分成为教育实践,在学分上比其他的理论课程的学分都要高,可以体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这类课程的开设,实际上为纯理论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架起了一座桥梁,达到了相互沟通的目的,也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参考和榜样,缓解了学生长期处于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其课程设置如图所示:

(2)准入资格

1.在具体学科学习领域至少修满16个学分(除了基础数学),或者有同等的学习经历

2.通过该学科学习的考试

3.通过ORELA跨学科测试

4.学习过青少年心理学的课程(具有本科生或者硕士生水平的)

5.学习过教育文化背景的课程(于夏季或者春季开课)

6.学习过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的课程(只限于秋季或者冬季开的课程)

7.在实验学校完成3个学分的教育实习

(3)学历及其证书

完成这个专业的学习可以获得课程与教学的硕士学位,以及幼儿/小学教师或者初中/高中教师的资格证书,并获得ESOL专业学习的申请资格。

三、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教育实习

在教育学院,教育实习是一个专门的项目进行。申请这个项目的学习,必须在完成本科层面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达到要求的学分数量后才能申请,该学习项目要求学生到合作学校或者机构里,达到80~100个小时实习时间长度后,才能进行研究生层面的学习。并在研究生学习中,该项目作为配置课程,一直伴随研究生的学习完成。在研究生阶段,教育实习每个星期不少于20个小时。

四、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的特点分析

(一)注重教育实践训练

根据前述,教育通识课程、教育科学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的学分占方案要求的最低总学分比例分别是:26%、36%、38%,不难看出教育专业训练在整个方案中所占的学分比最高,亦可见该方案对教育实践训练非常重视。从时间安排来看,仅仅研究生中教学实习的时长就有一个学期,占整个培养方案时间的40%,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加深未来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多样性的理解,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二)注重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

在大一和大二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对未来的小学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多学科领域中让他们选择一定的通识课程,既考虑到了学科的广泛性,同时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在大学各个学院选修课程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学术视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变革离不开对一所大学课程的整体思考。

(三)注重教育学院和周边学校的合作

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还与从城市到农村的许多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未来教师每个学期到这些学校见习,积累实质性的课堂现场经验。使学院有稳定持久的实习地点以保证实习质量和生源;让大学教师可以和小学教师进行更多更有意义的合作研究,也方便在职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教育学院更新知识和深造。

参考文献:

[1] UO Teach K 12 Teacher Licensure & Master's Degree in Curriculum & Teaching (C&T) . http://education.uoregon.edu , 2012-10-14

[2] Added Subject Endorsements & Authorizations.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向渗透;卓越教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教师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师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衡阳师范学院在对传统教育实践理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双向渗透式”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的理念,将该理念落实到卓越教师的培养实践中,即在卓越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间互相参与、渗透、影响,协同培养卓越教师。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引领、经费倾斜与监督调控下,高师院校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校间的深度合作,变阶段性教育实习管理为一体化教育实践管理,变单向性教育实践管理为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管理,建立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

一、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新机制

高师院校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互动交流,建立双向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机制。高师院校要遴选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作为合作单位,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与中学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创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崭新局面。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深度合作贯穿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队伍建设等,共同实现“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第一,开展教学合作。双方互派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工作。高师院校选派一定科目、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教师到联盟的中小学担任任课教师,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高师院校承担教学法课程教学;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高师院校选派教学论教师、卓越班学生参加中小学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培训,中小学选派教师参加高师院校的有关教学活动。第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合作:高师院校与联盟中小学合作,合作申报教研教改项目,共同开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参与教研室活动、教改实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可开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论坛,为双方师生提供学术研讨的平台。高师院校组织专家到基础教育学校开展讲学、讲座活动,帮助联盟中小学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论坛主讲,帮助高师院校更好地开展对接研究。建立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二、制订双向渗透式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将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环节具体落实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同时,广泛调研基础教育学校的需求,并组织基础教育专家开展充分论证。在与地方政府和中学教师协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订针对卓越教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突出育人为先、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应能凸显卓越中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对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在人文素养、沟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课程,强化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能力;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要强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注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诉求,加大中学课程标准、中学教材分析等课程的课时量;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新设“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务”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实践教育模块应结合专业特点,科学构建由“德育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实践、文体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六项实践组成的全程化实践育人体系,切实反映教师教育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建立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双资源”教育环境

高师院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优质课程培训资源,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享,用以指导教学、研究教学。建设卓越教师培养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拓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借助网络平台,让卓越班学生参与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通过集中教师教育联盟单位等优质教学资源,对卓越班学生进行精英化重点培养。通过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协同建设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四、实施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名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实施“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教学导师,强化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二者分别承担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高师院校要大力支持缺乏中小学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进行实践锻炼,参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研究工作。选拔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卓越教师班培养,担任在校学生专业发展导师,增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保障。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档案教育 中外对比 问题 对策

1、中外档案专业教育比较

1.1 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

教育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性质与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与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的对人才质量的共同要求,微观上体现专业的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用人市场的专业需要。

(1)美国、英国、中国档案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

美国、英国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档案专业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生培养强调能力的培养。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职业发展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偏重实用和经验性,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中国档案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在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政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应用数学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文件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创新性、实用型人才。

(2)小结

美国、英国的档案学教育是一种高起点、高层次的教育,生源起点高、质量好、专业背景多元化。反观我国,档案学教育的起点多为高中毕业生,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课程,还要有一半的时间学习非专业课程。

1.2 教育结构

(1)美国、英国、中国档案教育结构

在体系层次上,美国、英国档案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在办学形式上美国、英国的档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正规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我国档案教育机构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划分。从纵向上,可分为高等档案教育和中等档案教育;横向机构,可分为学校正规教育和成人在职教育。

(2)小结

中国档案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层次齐备,有利于实现教学层次的整体连贯性和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美国与英国档案教育层次的突出优点是起点高,这种情况下,档案专业的学生在具备较为丰富和全面的知识基础上再接受专业化的档案教育。

1.3 课程设置

(1)美国、英国、中国档案教育的课程设置

《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由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2002年上半年最终审定,之后在全美档案教育机构推广执行,其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与教育基础设施,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英国档案专业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比较密切,最终的成绩都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给予综合评定。

我国的档案学本科课程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由八门课程组成,分别是: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管理与计算机。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课程设置指导意见,人才培养的规格差异很大。

(2)小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密不可分。由于在对档案学科的定位、历史文化传统、档案现代化水平和档案工作的重点等方面存在区别,我国与美国、英国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课程结构上,英美两国的专业课程比例小,我国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较高。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欧美国家实用性强、技术性强的课程占主要地位,我国理论性、文史类的课程为主要部分。第三,在教学方式上,英、美国家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我国仍以单项交流为主。

1.4 师资建设

(1)美国、英国、中国档案教育师资建设

美国的档案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兼职的,多由学校所在地档案部门的高级专业人士兼任,专职教师屈指可数。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多是一些博学之士,他们大多具有双学士学位,文化水平比较高,并且具有丰富的档案实际工作经验。英国档案教育师资以专职教师为主,教师队伍比较稳定。

中国的档案专业教师大多是专职的,既是教学的骨干,又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一般是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就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很少有教师是直接参与档案工作的,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同时,也鲜有档案馆的馆职员兼任档案专业教师一职的。我国有一支阵容较为强大的档案教育师资队伍,并且档案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在逐步提升。

(2)小结

美国的档案工作者一般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博学之士,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俱佳,进可从事档案教学工作,退可从事档案实际工作。而我国档案学教师专业教师多为专职,往往仅长于理论研究,而自身实践经验较为匮乏,极少有学力较低的档案工作者从事教学工作。

2、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2.1 确定高层次、实用性的培养目标

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当代人才培养的动态趋势,应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它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全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备综合的业务能力,实现由“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向“四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实质性转变,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2.2 保持与完善档案教育结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档案教育体系,这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档案人员的需求。一门学科,只有其层次齐全,多方位发展才能称其为完善,仅有其中一个高层次,是不能达到该学科蓬勃发展的目的的。为此,我们应继续做好各个层次结构的档案教育工作,有计划的大力发展中专、职业高中教育,积极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加强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培训与激励,运用多种形式广泛提高民众的档案意识,保持我们的学科优势,使档案学教育蒸蒸日上。

2.3 建立内容丰富、联系紧密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应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拼盘,应硬化课程的基础结构,特别是核心课程结构,应形成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不断深化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优选优质课程,保持、巩固和深化档案学的核心主干课程。第二,应及时增加与数字技术和政务相关,以及档案信息化方面的内容。当前,必须选择与档案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新颖性、实用性课程。第三,应增加一些反映学科交叉和学科创新的内容,如应用文写作、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产权法、人力资源管理等。

2.4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高等学校要在机制上给予保证。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及时调整教师培训的目标。确立新的教师培养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应接受培训的教师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全国名牌大学或国外著名院校接受高层次的学历培训或进修,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开发利用本校的资源,在校内进行培训,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通过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等渠道来逐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引进一些复合型知识人才,加强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力量。第三,所有档案专业教师必须在教育理念、知识更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

2.5 密切档案学教育与档案职业的联系

建立中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仅是提高我国档案工作水平、改善档案人力资源建设状况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且必将推动我国档案教育的深化发展。档案职业认证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专业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档案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相关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可以控制不懂档案专业的人员对档案专业职位的占据,使档案专业的毕业生有机会脱颖而出,营造出一种有利的就业环境。

2.6 促进研究、教学和实践的良性循环

首先,应更新高等档案学教育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实现师生互动式学习,改革经验型教师“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过程中,配之以有创造性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积极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最后,带领学生多多参与档案工作、电子文件管理以及政务信息管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设计能力。

2.7 走国际化档案教育改革之路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完全封闭,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进行自己的档案学教育的。档案教育改革是一个国际性课题,是世界潮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现代化的教学内容、研究课题肯定会受益非浅。同时,我国的档案教育改革也一定不能忽视市场的需求。这一点在英国、美国教改的指挥棒作用是很大的。教育改革应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并作科学预测,以此来制订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安小米.欧美档案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3,2

[2] 陈琼.美国档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档案与建设.2003,9:35~38

[3] 冯立华.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J].档案学研究,2002,5

[4] 黄霄羽.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1994,7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优化设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将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教学改革是牵动教学全局的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强,人才培养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又多为学科交叉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生产第一线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根据我国“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优化设计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优化”的思路开展工作,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具有“学做交替、内强外联、一主两辅、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特征,形成了“贯彻一条主线、采取两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四个循环、形成五大模块”的基本思路,其内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内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对外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以专业技术应用为主,兼顾技术管理和相关技术应用为辅,拓宽学生就业口径;重在改革、重在实践、重在创新,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贯彻一条主线”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来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二个结合”是采取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相结合(产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构建三个体系”指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四个循环”即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四个教学循环,四个循环的具体内容体现“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在实施中学”的教育理念;“形成五大模块”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技术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一、专业技术模块二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专业要求,我院优化设计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曾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6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为全国8个指导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之一,2003年2月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

考虑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面向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第一线,将理论教学体系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子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以水机电多学科交叉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或课程所组成,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2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养成体系

素质养成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就业能力。素质养成体系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选修课程,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经多年实践,试点方案形成了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中心的素质养成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素质养成体系融合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四)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优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组,对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专业课程内容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不追求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或与专业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大幅度增加适应我国专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和工程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课程及内容。

在进行课程整合和课时优化的同时,再进行每门课程内容模块化优化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使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便于课程衔接、减少课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监控和管理优化

为了保证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院对各试点专业拟定了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细则,完善了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对教学过程的四个循环,建立了一系列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反馈制度。如成立了各专业的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改革领导小组、专业改革协调小组和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要求20%~30%和30%~40%的课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考试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等;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学生学习网络交流平台;开放实验中心及完善其管理监督制度等。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优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使学生能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六)教师配备结构优化

在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大力引进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使人员配备在职称、学历和年龄等方面更趋合理。要求多数教师不仅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如动力工程教研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以下7人,其中硕士8人,50%以上的教师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师素质。除此之外,在该专业产学研合作的15个水电行业的单位中聘用了19位理论课教师和实践环节指导教师。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院已有2001~2006六届毕业生走向了工作岗位。从毕业生反馈调查结果分析,试点专业的毕业生在一次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程度、可持续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这充分表明经优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作者简介: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优化设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将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教学改革是牵动教学全局的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强,人才培养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又多为学科交叉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生产第一线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根据我国“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优化设计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优化”的思路开展工作,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具有“学做交替、内强外联、一主两辅、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特征,形成了“贯彻一条主线、采取两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四个循环、形成五大模块”的基本思路,其内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内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对外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以专业技术应用为主,兼顾技术管理和相关技术应用为辅,拓宽学生就业口径;重在改革、重在实践、重在创新,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贯彻一条主线”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来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二个结合”是采取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相结合(产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构建三个体系”指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四个循环”即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四个教学循环,四个循环的具体内容体现“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在实施中学”的教育理念;“形成五大模块”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技术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一、专业技术模块二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专业要求,我院优化设计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曾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6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为全国8个指导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之一,2003年2月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

考虑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面向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第一线,将理论教学体系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子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以水机电多学科交叉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或课程所组成,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2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养成体系

素质养成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就业能力。素质养成体系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选修课程,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经多年实践,试点方案形成了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中心的素质养成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素质养成体系融合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四)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优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组,对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专业课程内容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不追求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或与专业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大幅度增加适应我国专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和工程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课程及内容。

在进行课程整合和课时优化的同时,再进行每门课程内容模块化优化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使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便于课程衔接、减少课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监控和管理优化

为了保证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院对各试点专业拟定了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细则,完善了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对教学过程的四个循环,建立了一系列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反馈制度。如成立了各专业的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改革领导小组、专业改革协调小组和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要求20%~30%和30%~40%的课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考试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等;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学生学习网络交流平台;开放实验中心及完善其管理监督制度等。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优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使学生能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六)教师配备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