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生存现状;卫生人员;政策

近年来,我国加强农村医疗工作,促进城乡医疗均衡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决定农村医疗水平的关键是农村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温州市位于浙南沿海,是浙江省发达地区之一,全市善有欠发达乡镇,其最突出的情况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伴随温州模式的发展,迅速崛起一批工业基地和城镇群,与落后的农村形成鲜明对比。2009年我们就温州市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情况,走访了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等地,对温州市卫生局的进行了访谈,走访105名基层医生,并填写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几年温州的医疗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全市基础医疗的均衡发展,城乡分化现象严重。与城区相比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医院普遍存在着医生待遇偏低,工作、生活环境不理想,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都困扰着农村医疗的发展。

一、基层医疗卫生的概况

温州市包括三区,即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两市,即瑞安市、乐清市;六县,即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文成县、泰顺县。据统计,2009年温州全市常住总人口779.1万人 。温州卫生服务基本情况:温州现有卫生机构1675家,其中医院85家,卫生院262家;个体开业诊所900个。基层卫生院占医疗总数的75.5%。2009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789人,其中医生13806人。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2000多万人次。全市医疗机构拥有病床20380 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62张、医生1.77人。温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建立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能够满足温州全市人民医疗卫生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卫生机构领导下,社区参与,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卫生医疗,是基层医疗卫生的主力军。温州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2家,诊所900 家。经过多年的基层建设,温州市已经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医疗系统。

二、基层卫生人员现状分析

(一)工作待遇

医疗人才始终是发展的根本。试想如果因为待遇等问题,医务人员不愿意下基层,将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只会延误基层医疗的发展时机。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86%的医务人员的年龄处于20-40,平均行医年龄9.97年。35.9%的医务人员的月工资在1500-2000元,31.5%的月工资在2000-3000元。大部分的人工资普遍不高,在发达的温州,如此微薄的收入,难以吸引大部分的医疗人才。43.8%的人认为收入应该在5000元上下。虽然45.4%的人有养老保险,19.9%的人工资补贴,对于医疗这种技术性人才而言,应该普及各种福利,提高各种待遇,给基层医务人员一个合理的待遇。

(二)工作环境

经过近年来温州的医疗投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2家,诊所900家。为医疗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于医务人员同等重要。23.7%的人表示会常常与同事交流疑难杂症,68.8%的人偶尔会与同事交流。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工作经验,为社区医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工作态度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因为有了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而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发现失误而进行改革创新,成功的革新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路上立于不败之地。在基层,29.2%的人认为同事工作都很努力,43.8%的人认为同事基本努力。

(四)社会地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社会地位不高,他们在工作中常常要忍受委屈,社会上有些人对社区医生不尊重,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当面医生,背后狗生”的现象常用发生,对基层医生造成较大的舆论压力。25.8%的医生认为,社会不重视自己。由于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一些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不愿意到社区卫。

(五)专业发展

一个人在工作时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决定工作态度、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69.7%的医生认为,能在基层能发挥自己的技术。然而,基层医生的进修率为47.4%,且基本自费,严重打击了医生受培训的积极性。不利于医生的专业发展,政府部门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制度改革,将有助于明朗医生的专业发展前景。

(六)卫计培训

参加培训是提升医疗技术的必要途径,39.3%医护人员认为适合参加短期的培训班。43.5%的人认为适合参加在职研修班。14.2%的认为适合自学培训教材。9.4%的人认为适合在线培训。

(七)总体幸福感

基层医生因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经济收入,幸福感水平有所差异。年龄为 26~30岁的医生幸福感水平较高,年龄为 41岁以上医生幸福感水平较低。仅8.6%的人对当前的生活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基层医生对当前生活基本满意,但是他们总体幸福感水平较低,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收入、性格、学历状况、居住状况、晋升机会、对上级的满意度、对工作是否感到力不从心等。其中经济收入对基层医生的影响较大。

三、主要问题

目前,最大的现状是基层卫生人员严重流失。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较大。这几年温州虽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但在人员、技术、设备等建设上整体尚不配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投入相对现状而言,还是存在很大的空缺。有些方面还不能适应人民对基本医疗的需求。

(一)有些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不足

虽然很多卫生院漂亮的小楼建起来了,有些适用设备也配备了。但有些卫生院只有五六个人,甚至还有些是父子兵 、夫妻店唱二人转。根本无力承担新农合所要求的医疗任务和预防工作。

(二)有些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

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本科生仅占20.2%,专科及专科以下占79.8%。并存在部分未进行过正规医学教育的“赤脚医生”。农民得小病到村卫生室,得大病到县医院,有些卫生院实际就是个转运站,急需充实和培养技术骨干。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体制,医务人员的工资和奖金靠自己从完成的业务收入中提取,可以说是,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这种经济体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相适应,很难使卫生院坚持公益性质。如何将医学人才引进基层,不仅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能服务农村。受条件,待遇,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医疗人员难以长期坚持待在基层。使医生下得去,留得住,是当务之急。

四、建议

(一)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工资待遇

告别以药养医的时代后,要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的其他事业单位相衔接。政府要加大投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开展医生服务质量考核,优劳优得。另外,要平衡不同职称医生之间的待遇差距。

(二)积极引进较高层次人才,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现在的基层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因此,提高整体的素质刻不容缓。要引进新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必先落实福利待遇问题。在一定的利益的驱使下,基层才能吸引并稳住新的较高层次的基层医疗人员。另外,安排现有的医疗人员去大医院进修,提供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接触更多的临床知识,这样才能充实现有的队伍,缩小城乡医疗水平,最大限度的实现他们的力量。这是大部分医生所能接受并保持支持的培训方式。培训时间提供正常工资,计算入工龄。

(三)与乡镇医院资源共享

基层的社区卫生院资源有限,在短时间内,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建设高等级的卫生院,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将社区卫生院分布于乡镇医院之下,让社区医院做乡镇卫生院的附属医院。乡镇医院有多余的设备,或者即将淘汰的设备,运至社区卫生院。发挥社区医院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另外,每年社区医院的卫生人员可以去乡镇医院进行学习、进修,提高医疗技术。乡镇医院的人员,必须通过一年的基层锻炼,才能提高职称。这样,两边可以形成互补,极大地提高现在基层的卫生医疗水平。

(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管理体制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定编定岗。本着适应需要、从严掌握、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设置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核定人员编制。积极推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人员条件,宁缺毋滥。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在,到基层的人员势必会增加,应当加强人才的选拔。另外,必须加强社区服务中心院长选拔、任用管理。社区医院的院长具有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经营自,是社区医院成败的关键。院长不仅要接受上级的考核,还要经得起大众的监督。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方式:在农村,很多病人是老人,行动不便。社区医院的医生,有必要实行上门就诊。要变被动服务为定时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乐波.新农合中的基层医疗机构现状探析――以孝感市孝南区为例[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5).

[2]汪凯,陈明时,安燕波.四川省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03).

[3]张远芝,王立国,杨敬博,何国珍.基层医生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对684名农村乡镇医生和城市社区医生的调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5).

[4]李观明,吴小芹,李鲤洁.广东省农村卫生的现状和改革思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5).

[5]梅增军.乡镇卫生院生存现状及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

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基金项目,“新医改视角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浙江省抽样调查”(编号:2009B58)。2010年温州医学院学生科研申请课题“新医改视角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温州市抽样调查”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全科医疗;应用

前言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愈加明显,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生活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压力,因为老年人口缺乏劳动力,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要消耗很多的物质。但是,他们由于缺乏劳动力,病痛增多,身体抵抗力下降,面临着生存困境。为了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地生存环境,让他们安享晚年,社会各方面就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关注,给予他们丰富的生活物质、配套齐全的全科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等等,以减轻病痛折磨和增强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

1 全科医疗应用于养老机构的必要性

全科医疗从服务理念、方式、内容以及效果上都比专科医疗服务更有优势,它能够给社区带去更加方便、经济、及时有效等等服务,让老年人们感受到舒适与亲切,而且合理的全科医疗服务能够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提升服务企业的社会形象。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有不小的比例,加上我国某落后的农村或城镇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低下,老年人口日生活无人照料,以及老年人本身的身体状况不良好,各种生理疾病的出现,这些导致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甚至有些老人为了谋生上街拾垃圾、乞讨等等,这给社会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改便他们的生活现状;为了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等有保障,国家应该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投资与管理;增强对老年人口的关爱意识,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2 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大多数人对全科医疗没有热情,或半信半疑,或处于观望状态,或完全否定等等,从而导致全科医疗在养老服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功效,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能量来,因而也就不能为老人们带去有效的服务,老人们没能享受到这种先进医疗服务的便利。这也是导致当前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全科医疗不能在养老机构中广泛运用跟人们的健康观念、求医观念、预防保健意识、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医疗水平以及社会的信任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们对全科医疗服务的不信任、不理解,进而严重阻碍了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不完善,老人们也就不能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

3 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的应用分析

全科医疗虽然现在还未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展现出了很明显的效果,为老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舒适与便捷。

3.1 全科医疗推动养老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养老社区中,全科医疗服务得到了有效地推广,例如,“全科医疗档案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对老人们的健康生活进行有效地管理”。[1]全科医疗档案是记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科医疗服务活动的重要文件,它是对社区日常的全科医疗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记录的重要工具。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法与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医疗服务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其在记录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内容上坚持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原则”,[1]在形式上,也是以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充分地将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养老社区全面的卫生服务。养老社区的卫生服务关系着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完善的卫生服务可能导致个性疾病的衍生。

3.2 全科医疗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养老社区中的慢性疾病:近些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快速的提升,严重威胁到了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为了能够减轻慢性疾病对老人们的长期折磨,为了让老人们得到更好地照顾,开展以社区为主全科医疗服务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深圳市皇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社区积极开展慢性疾病全科医疗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果,对养老社区的慢性疾病进行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2]

3.3 全科医疗有利于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接受意识和信任关系的形成: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的老人们不能够接受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对全科医疗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全科医疗服务不可信,不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怕自己会上当时受骗,因此,有一段时间全科医疗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后来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不断无完善全科医疗服务体系。

结语: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新思维、新理念的全科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养老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能够帮助老人们预防各种生理疾病,优化社区的卫生环境,为老人们营造一个宁静、舒适、祥和的养老环境,让他们能够好好地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同时,这也将减轻社会发展中的负担,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发展方向;调查对象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比逐年增长,社区医疗保健体系有待完善[1]。社区群众的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上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高,因此,建立完善优良的社区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目前,社区基层护理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为此,本组研究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深圳市宝安区15个社区的780人为调查对象,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社区护理需求等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查。然后对8个社区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社区基层医疗护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深圳市宝安区15个社区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体分层抽样方法,共筛选780名社区群众,其中农村组380人,城市组400人。男415人,女365人;年龄20~85岁,其中20~40岁126人,41~60岁234人,61~85岁420人。调查对象婚姻状况:已婚755人,未婚25人;丧偶266人,离异98人。

1.2 方法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并制定适用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并请医学护理专家进行审阅和修改。本组研究问卷数据全部采用标准化调查法[3],调查内容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人口统计学基本资料、对社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现有医疗设施和医疗状况的利用状况和满意度评估[4]。专业护理人员当场收回全部调查问卷,发放780份,回收7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

表1 城市组与农村组调查对象所患疾病比较(n)

组别 n 高血压 糖尿病 慢支 胃肠炎 妇科疾病 胆囊炎 口腔疾病

农村组 286 65 30 26 32 67 26 40

城市组 140 52 22 12 18 6 2 28

x2 4.9846 4.9832 4.3213 4.9342 3.9823 3.8454 3.8521

P

表2 城市组与农村组对护理需求的情况比较(n)

组别 n 基础护理 社区护理

体温、血压测量 皮肤护理 口腔护理 注射护理 医疗宣讲 运动康复护理 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

农村组 400 368 192 79 286 380 20 216 390

城市组 380 241 96 302 156 213 165 327 178

x2 4.4231 0.0019 3.8521 3.9835 3.9735 4.9841 4.9268 4.5642

P 0.05

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农村组与城市组社区调查对象患病率的比较

农村组与城市组社区调查对象患病率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农村组与城市组对护理需求的情况对比

农村组与城市组调查对象对社区护理、疾病护理、基础护理的需求对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社区常住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问题

本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本组研究中780人调查对象中,426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且同时患有2种以上疾病者有159人,且多为心血管慢性疾病。且农村组的调查对象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组,部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城市组与农村组对护理需求对比数据显示,两组对护理需求程度相近;农村组对基础护理需求程度高于城市组,以血压、体温测量、注射居多,城市组对口腔护理的需求程度高于农村组。因此,社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需要向农村和家庭逐步延伸,加强对农村社区人群的服务力度。

3.2 社区常住人口基层医疗护理的现状

社区基层护理护理内容单一,护理人群主要集中在慢性疾病且需要长期后续治疗的患者,忽视了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亚健康人群的医疗保健护理工作[5]。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范围局限,主要集中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社区,有绝大部分地区和农村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服务机构[6]。(1)社区常住老年居民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较快,患病人数与年龄成正比例关系,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相对偏高[7]。因此,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要加强对疾病的长期性监控,宣传医疗保健常识,指导居民降低发病率的方法,提高人均生活质量。(2)社区居民的认知力参差不齐,应建立稳定的病情检测体系,随时观察并跟踪认知力的衰退情况有助于尽早发现可疑性痴呆,亚健康病例[8]。因此,建立并完善社区老年居民认知能力检测体系,有助于尽早发现可疑性病情,实施早期医疗干预[9]。(3)本组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居民对社区服务项目尚不知情,导致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资源利用率偏低,众多居民对基层医疗护理项目的认识程度,仅停留在打针、输液、按摩、血压测量等常规项目,农村组数据显示利用率更低。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宣传,普及护理项目,提供常见慢性病、传染病的宣传资料,提高已有护理资源的利用率[10]。(4)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疗护理所需程度存在差异。本组研究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以口腔护理需求居多;中年以亚健康心理护理需求居多;老年人以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需求居多,各个年龄段人群均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生活重心由事业向家庭转移,心理方面存在巨大转变,因此急需得到心理护理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11]。

3.3 社区基层医疗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外社区护理发展历程相对较早,目前已经形成硬件设施完善、人才资源充实、制度保障健全的社区护理保健服务体系,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高,分工明确,有效保障了社区服务质量的稳健、快速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展[12]。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保障居民医疗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基本利益。社区护理不仅局限于对疾病的防控、治疗,须向提高居民整体生活质量与健康保健方面延伸。社区护理服务对象重点由单一性老年护理,向儿童、青少年、上班族等人群多元化转移。重视精神、行为、心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威胁,加强卫生医疗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意识[13-14]。加强区域性合作,建立城乡医疗合作网络,开展多元化疾病监测工作,减轻我国老年化步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压力。

[参考文献]

[1] 吕小红.我国护理服务现状评估及发展方向[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97-198.

[2]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3] 张旋,姜小鹰.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6-79.

[4] 金云玉,邢沈阳.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研究方向[J].吉林医学,2005,26(11):1228-1229.

[5] 尚少梅,侯淑肖.社区护理的内涵与外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28-30.

[6] 晏晓颖.浅议社区护理现状与发展方向[J].护理研究,2007,21(2):181-182.

[7] 尚少梅,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5-857.

[8] 刘婉咏.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医药前沿,2012(28):381-382.

[9] 贾兆荃.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及展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140-141.

[10] 纪敬敏,陈海英.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和发展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4,1(3):67-69.

[11] 张秀梅.社区护理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J].医学信息,2014,4(6):59-60.

[12] 孙中霞.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护理学范畴[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119.

[13] 吉凤霞.探讨我国现行社区护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产业,2012,6(9)166-168.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 医院-社区-家庭 平衡保健照护模式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或无法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1]。精神疾病的治疗疗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由于治疗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完全和社会稳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2]。严重精神疾病的治疗以及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患者能够得到连续的精神卫生服务、社区康复服务,从而降低复发率、减轻致残程度、降低肇事肇祸率,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保健模式“少用药+多组分社会心理干预的新治疗”(NAVIGATE):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被“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所塑形,形成“三脚凳”格局,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的生物学治疗手段、针对精神病理学中的某些具体的心理治疗、致力于职业康复的心理社会治疗手段(如支持性就业项目)等。2008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启动了一项名为“首次精神分裂症发作后康复(RAISE)”的研究项目,2015年10月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RAISE研究结果显示,与当前的标准(药物)治疗相比,使用较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家庭训练、个人心理治疗及就业/教育支持,NAVIGATE模式可对患者症状有更为有效地改善作用,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和学习参与度。

主动式社区治疗模式:加拿大主动式社区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尤为注重。其为患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支细致、广泛和深入的社区服务团队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独立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团队主要服务内容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服务,治疗(定期发放药物、注射药物、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定期访视了解病情、躯体健康监测等),康复(为患者提供工作机会和适宜的住所、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等),药物滥用治疗,家庭支持及其他根据患者特定需求提供个体化的服务[3]。

社区协作护理服务模式:泰国社区的精神卫生团队是以专科护士为主导,通过短期培训社区服务站全科医生,负责精神病患者预防性的维持治疗,而社区精神卫生的其他大量工作均由精神科专科护士承担,除了负责对所辖区域患者的用药指导和个案管理,还承担如咨询、国家项目的实施、家庭访视、精神疾病的筛查、协助患者形成社区互助组、健康教育、精神疾病预防促进等任务,另外要指导和培训相关人员负责公共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共同关注社区大众的精神卫生[4]。

专科医院-社区一体化、以复原为目标的整合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澳洲医疗改革,撤掉了大部分精神病医院,在社区建立了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急性、短期精神病患者经医院治疗外,将其他的精神病患者落实到各个社区和家庭进行治疗和康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专门的巡回支持小组,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了康复,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精神病医院只是精神卫生服务的一小部分。只有2%的患者在精神病医院治疗,98%的患者在社区治疗[5]。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存在问题目前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由政法、卫生健康、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共同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部门介入重在监管,对患者居家服务指导能力不足;社区卫生精防人员身兼数职,任务十分繁重,人力资源存在不足;且缺乏精神专科人才或专科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专业水平较低;对于精神疾病症状识别判定不足,指导治疗用药专业能力不足,精神康复指导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大多数患者在病情急、重时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社区仅靠服药维持治疗效果不佳,社会支持不完善,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居家康复训练,精神卫生服务尚存在传统重在“管理”“服务”不足的思维模式。精神卫生服务体现出“社区化”,强调患者“复原”与重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参与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庞大的现状,在参考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体系服务模式的同时,也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疾病服务管理体系,组建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整合、持续、赋权,重视患者优势,发挥个人潜能,从而使其降低复发率、减轻残疾程度、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探索以“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照护模式的总体思路

指导理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健康中国2030纲要》,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说明预防精神疾病和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越来越重要,这对精神卫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环境中提供全面、综合和符合需求的精神卫生与社会照护服务,国际上能最好的保证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充分、优质治疗与照护的服务模式是“平衡保健模式”,即社区医院一体化服务的平衡整合发展模式。北京市朝阳区在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中,聚焦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基于循证不断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在提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不断推进专科医院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医院服务,平衡和整合社区与医院服务,初步形成了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的“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模式。在专科医疗联合体框架下,加大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力度,将专科护理的重心从医院向社区转移,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理念。以区第三医院(专科医院)为载体,以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为指导,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精神专科防治联合体,在此医联体框架下,进一步整合区域精神卫生防治资源,完善社区精神卫生专科服务体系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以专科医疗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探索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是在社区开展精神科延续性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促进康复,切实为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庭服务,探索“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模式。

服务形式:改善精神卫生服务碎片化管理,精神障碍疾病防治手段单一,实现从“医院-社区-家庭”有效联通,根据朝阳区精神卫生网格化管理,以八里庄、左家庄为社区示范点组建精神疾病护理工作坊多学科团队,团队长由区第三医院护理业务骨干、社区精防骨干担任,建立和完善社区精神卫生“专全团队”结合,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将高年资专科护士派驻社区为团队长,将重心从医院向社区转移,团队不仅由医师、护士、康复师、防保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组成,而且应加强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居家保健条件,建立治疗、护理和康复、心理、健康指导综合、延续性服务工作模式。

服务内容:(1)定期开展评估:对辖区精神病患者及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评估躯体、精神状态、用药治疗、社会功能情况,了解功能受损情况。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随访。(2)制定防治康复方案: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医学观察和行为诊断,了解其相关心理行为方式、社会环境、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开展精神卫生教育,矫正不良行为,疏导心理反应状态,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减少病态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状态。(3)开展康复活动:多学科团队合作开展社区康复活动。团队工作人员每周1次在社区开展精神康复活动,每次活动有组织、有策划、活动目标明确;每季度对患者进行慢性精神病评定量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自知力及治疗态度与用药依从性问卷评估;每3个月随访1次,每半年为1个服务干预周期,另外进行为期1年的纵向随访。(4)进行免费服药管理:进行药物观察和症状管理的培训,教会患者及家属症状识别与自我管理。正确认识抗精神病药物及服药的重要性、服药的依从性、讲解患者服药技巧和自我管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5)训练心理社会功能:训练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行为技能,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重建独立生活能力。(6)大力调整和改善周围环境:包括社区及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积极谋求社会各阶段的支持。(7)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开展团体心理治疗活动和针对性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情绪管理,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影响,从情绪上和理智上给予精神病患者心理支持,促进心理康复。(8)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责任职能、工作效率和技能、社交技能、事务管理技能、危机应对能力等,尽量在物质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质量及身心健康质量上都能逐步提高。与街乡残联组织合作,鼓励患者参加社区康复机构组织活动,尽最大努力促使患者逐步重返社会,同时尽量争取社会支持解决这类患者的就业和职业康复问题。(9)实行家庭及社会干预:发挥家庭看护网络以及精神病患者同伴支持及亲友会组织作用。积极采用心理社会干预,动员家庭成员、亲友等参与,做好家属心理支持,帮助掌握家庭干预技巧,处理应急事件等。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治疗与照护平衡保健模式,将精神卫生纳入慢性疾病的初级卫生保健,发展专科“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结合,集整体化护理、延续性护理、重视家庭参与,为患者提供整合式照护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提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强化患者自信心,减少患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提供患者自我监控管理能力和家庭、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发挥其身心的最高潜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EB].[2018-06-21].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报告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

[3]徐秀瑛,姜小鹰,张锦辉,等.加拿大精神卫生社区服务模式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1018-1022.

社区医疗发展的现状范文第5篇

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二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2护理服务的分层次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三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的建议

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4构建老年护理信息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