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现代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农业现代化;农业;教育

20世纪中期以来,以现代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指导的农业科技革命,使传统的资源农业得以高速发展。近50年来,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指导,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做支撑,更需要具备现代化农业意识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来实施。科技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时代的发展对农业,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发展农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

1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于教育的必然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现代教育技术最早形成并应用于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美国),早期称视听教育。20世纪30年代,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并有一特殊的名称:电化教育。这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综合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语言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迅猛增长,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知识大爆炸”,每10年所出现的发明和发现,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人类知识翻一番的时间和知识老化周期日渐缩短,这就对学习者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必需提高学习能力,扩大学习容量,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二是必需不断的学习,离开学校后还需继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现实。从幻灯、无声电影、唱片、无线电广播、电视、磁带录音机,到近年来闭路电视、电子计算机及多媒体与网络通讯技术设备的出现。这些技术和设备无不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它们和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从产生之日起,现代教育技术就始终在提高着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使教学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进行,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同时也使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在职教育和培训得以蓬勃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2现代教育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2.1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农业生产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生态条件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农业经济繁荣,人口适度增长。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施现代化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现代化农业,是指当代具最先进生产力,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最强竞争力,对自然灾害具最大抵御力,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关系中具最优的持续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2]。

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是农业技术的长期停滞,经济增长依赖土地资源和劳动的不断投入。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22%的农业大国,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现实是:人口负荷过重,农业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从长远看,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以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丰收。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农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都有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尤为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去实施。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占全国总人口72.6%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却比较低,2005年4月,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文盲率仍高达10.7%,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5%。这种智力型知识型人才比例偏低的状况直接导致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不易被接纳、吸收和应用;另外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也是阻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据报道,我国农村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人,约占全国农业人口的0.06%,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3],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潜力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2.2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2.2.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农业学校教育的发展,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为提高。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加大知识的传输量及传输速度,以图、文、声并用的形式把人类积累的知识再现,具有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趣味等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创造了条件。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与信息的传递不再局限于以口语和教课书为主的班级授课制,而是出现了由电影与录像媒体、广播及卫星电视媒体、计算机网络传输媒体等构成的地面、空中、线路这样的立体化信息传输网,学习者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从而促进了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规模大得以扩大。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农业教育中的应用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具有现代农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人员。

建设教育现代化范文第2篇

一、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工作目标

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书第一,质量第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为工作方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教育“十二项计划”、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乡镇、区县为总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划分“两个阶段”,争取“三个提前”,突出“四大亮点”,抓好“五个优化”,实施“六大战略”,落实“十个加快”,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淄博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确定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一流教育。根据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和提升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三个提前”,形成“四大亮点”。

“提前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原规划提前六年、比全国原规划提前十五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规划提前六年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断提高普及水平。“提前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全市所有乡镇和区县于2008年全部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标准,比原规划提前两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化高中建设、教育园区建设、民办教育”四大亮点。

二、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工作策略

实施“超前发展”战略。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超前谋划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布局结构;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快教育思想、体制、机制、投资、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

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助推器”作用。重视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抓好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分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加大对山区、沿黄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改造薄弱学校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

实施“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举”战略。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有计划地扩大教育规模,尽快提高我市各类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加快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为每位学生尽量提供均衡的、高水平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条件,寻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支持留学教育和教育互访;积极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外商来淄投资举办非义务教育段学校,建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学习考察制度,鼓励条件较好的学校与海外学校建立联谊关系。

三、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

要重点抓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提升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淄博市教育现代化建设(2001-2010)实施纲要》,确保2005年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2008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使淄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先进、全省一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着力抓好教育信息化,切实抓好教育区域宽带网建设,2-3年内实现与区县网点及各学校站点的对接。加快推进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数字化学校和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教育资源优质化为目标,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首先,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做好向0—3岁托幼一体化教育延伸工作。

其次,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

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建筑高档次、内配高标准、校园文化高品位的窗口学校。

再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加快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带动全市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是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加快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积极支持大专、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建设,继续做好省属中专申办高职学院工作,争取3-5年内使我市高校数量达到10所左右;抓好自学考试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工作,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积极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快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活动,着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研职能部门建设,使其逐步成为全市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料中心、教改成果推广中心和教学研究指导中心;加强专兼职骨干教研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尽快打造和形成一支过硬的教研队伍。

加快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修订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建立素质教育实施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建立教育内外对教育质量的双重评估和监督机制,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教育评价制度。

加大中考改革力度,逐步扩大高中学校面向全市招生的数量。中考命题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引导学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五是以推进教育集约化发展为目标,加快淄博教育园区建设。教育园区建设以淄博职业学院为龙头,以整合提升优质中专为突破口,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各级各类教育为补充,采取政府搭台,学校唱戏,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投资渠道多元,办学模式多样,文化氛围浓郁,管理科学规范的一流园区。

六是以构建和完善多元办学体制为目标,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允许办学历史悠久、教育质量高的公办学校,在保证本校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单独或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新增部分按民营方式运转;允许新建学校采用民办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实行国有民办;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影响,允许采用民办机制举办特色学校。

七是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目标,加快特色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实验区县创建活动,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结合课程改革,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加强特长生培养,逐步形成和完善有利于特长生充分发展的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色教育体系。

八是以推进教育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适应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和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学校后勤建设,实现后勤资金投入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承办,经营学校的后勤设施,实现学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

九是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和校长职业化水平为目标,加快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名师培养计划”,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特别要重视和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逐步建立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与机制,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到学校任教,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校长要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为教育教学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和开拓创新的实干家。

十是以推进教育国际化为目标,加快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积极吸引外资投资举办非义务教育学校,支持出国留学,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学习考察,鼓励条件较好的学校与海外学校建立联谊关系,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建设教育现代化范文第3篇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3〕85号)精神,现就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打造“学在__”教育品牌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__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

(三)规划进度

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市对照省定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达40分左右。__区作为省级示范区建设单位,要率先实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__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浦区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80%左右,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__区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60%左右,淮阴区、涟水县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40%左右。

第二阶段:到2018年,全市对照省定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达80分左右。__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浦区、洪泽县力争2017年实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金湖县、盱眙县、__区力争2018年实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涟水县、淮阴区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为70%左右。全市确保有6个县(区)达到省定指标基本要求。

第三阶段:到2020年,全市对照省定指标体系,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80%,综合得分达90分。所有县(区)均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四)基本思路

1.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多。要根据规划进度科学研制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要瞄准目标,突出重点,破解难题,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稳步推进。

2.部门联动、各司其职。要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全局中超前谋划教育现代化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针对教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努力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明确任务、扎实推进。根据全市规划进度和县(区)创建实施方案,将创建工作细化到每一年度,明确各县(区)年度目标任务,强化目标管理,当年任务当年完成,一着不让,确保创建工作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

4.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将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县(区)和相关部门的跨越发展实绩考核体系,明确和落实教育现代化建设各方责任。及时向社会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让全社会了解、参与和监督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根据省每年对市、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情况,严格兑现奖惩。

二、重点任务

1.实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幼小分离,逐步增加幼儿教师编制,落实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每年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取缔无办学资质的非法幼儿园,强化农村幼儿园和城区薄弱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90%左右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所有幼儿园均建成为合格幼儿园,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到2018年,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97%,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80%;到2020年,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初步建立,学前1年免费教育基本实现,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90%。

2.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各县(区)根据省、市要求,制定本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创建目标、工作内容和序时进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开展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困难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不断健全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逐步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严格控制公办学校择校生数量。到2015年,70%左右的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5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到2018年,90%左右的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8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到2020年,所有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

3.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工程。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推进适度规模办学,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市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努力把普通高色发展打造成引领__素质教育的品牌工程。构建学校特色发展机制,明确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开展特色办学改革实验。培育特色教育品牌,发展学校特色项目,培养一批体育、艺术与科技特长生。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制度和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建设15-20个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2015年,全市建成特色高中15所,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三星级以上标准;到2020年,全市所有高中基本实现一校一特,实现优质普通高中全覆盖。

4.实施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发展深化工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形成一批辐射、示范、引领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成果。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推动职业学校专业类型、层次和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高度对接,重点建设一批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试点,拓宽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渠道,着力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实施职教德育创新工程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深化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培育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到2015年,基本建成6-8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1所高水平现代化技工院校,建成2-3个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到2020年,所有学校建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所有县(区)均建成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

5.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抓住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省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__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加强__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全市大中专院校要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致力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高校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力推进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引领鼓励毕业生投身创业实践。到2020年,所有大中专院校均建有学生创业基地,打造出一批诚信敬业的高素质创业人才队伍。

6.实施社区教育实用惠民工程。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建成__开放型大学,各县(区)全部建成省级社区学院,基本实现乡镇(街道)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全覆盖。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举办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等学习服务平台。整合和开发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培训功能,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城市社区教育着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着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和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语言文字服务体系,全面优化和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到2015年,城市社区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率分别达65%和50%,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率达3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率达45%;到2020年,城市社区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率分别达到80%和60%,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率达4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率达55%。

7.实施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根据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室)、运动场所的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器材的配备,探索个性化的装备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强化教育装备的常规管理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到2015年,全市所有学校教育装备水平全部达到二类标准;到2020年,全市所有学校教育装备水平全部达到一类标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市级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和应用中心建设力度,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到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

8.实施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建设工程。校舍是最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机制不变、队伍不散、力度不减”的要求,认真落实政府责任,各级校安办组织架构继续保留,成员单位继续履职,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措施继续完善。要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扎实开展中小学校舍加固或新建工作。同时加强对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学校的规划和监管,使之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切实把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建筑。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到2015年,全市所有校舍必须全部符合国家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

9.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着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所有县(区)建有一所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落实每5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建立“双师型”、“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校长教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加强名校长培养,建立名校长工作室,每年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形成__名校长群体。加强名师培养,深入实施“211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200名特级教师、10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00名骨干教师后备队伍。到2015年,50%以上县(区)建成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50%左右的县(区)中小学主要学科力争有1名特级教师,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68%和78%;到2020年,所有县(区)中小学主要学科都能有1名特级教师,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75%和85%以上,全市有数名社会广泛认可、成绩卓著的教育教学名家。

10.实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工程。积极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广泛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做好省级教师境外培训工作,开展自组教师、教干境外培训活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境外友好学校,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学生开展短期境外修学旅行或出国留学,探索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新途径,尝试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合作学校。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境外友好学校80所,其中,四星级高中都有1所以上境外友好学校。全市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学校达50所,中小学教师、教干国(境)外培训达到1000人,学生境外修学旅行达到3000人次;到2020年,全市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学校达100所,中小学教师、教干国(境)外培训达到1800人,学生境外修学旅行达到5000人次。建成1-2所优质国际学校,大力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面向国内外推介__教育品牌。

三、职责分工

(一)市有关部门职责

1.市教育局。牵头负责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和落实年度目标任务,指导和督促各地、各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配合开展教育现代化年度监测和考察评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分析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研究制定相应对策。

2.市编办。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省编办制定的公办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机构编制标准组织实施。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3.市发展改革委。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推动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完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4.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管理,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统筹考虑教育发展需求。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信息化水平的要求。

5.市财政局。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依法保障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投入倾斜力度。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投入水平的要求。

6.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方面扩大办学自,严格实施技工院校现代化建设标准。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师资水平的要求。

7.市国土资源局。把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各级各类学校用地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供给。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8.市规划局。指导各地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学校建设发展,在城乡规划中优化调整学校布局。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布局与结构的要求。

9.市科技局。支持引导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高校应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成果转化。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产学研结合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

10.市外侨办。支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协同做好外籍教师管理等教育涉外工作。重点落实指标体系中有关国际化水平的要求。

11.市统计局。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年度监测,共同做好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数据工作。

12.其他部门。其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

(二)县(区)政府职责

负责制定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方案和年度目标,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攻关,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四、组织保障

1.建立推进机制。市、县(区)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育现代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督促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各地要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建设进展情况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创新思路举措,动员各方力量,确保如期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各地要制定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明确年度目标,建立目标管理制度,细化责任分工,确保完成年度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任务。

2.加大教育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符合“三增长”法定要求。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强化经费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确保全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在全省各市中均位居前列。

3.加强监测评估。市、县(区)教育和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年度监测报告,动态掌握各地、各校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强化监测分析,及时研究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以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市级示范区建设以及现代化学校和乡镇(街道)的考评工作,依据监测考评结果兑现奖惩。

建设教育现代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具体落实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学校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特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依托于长期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学校全体成员创造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学校文化可以说是学校的精神支柱。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适应时展潮流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强大内驱力。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抛弃教育的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浩瀚广大;群星灿烂,竞相争辉。这当中尤为耀眼的是儒家教育。在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教育,并推动其向前发展。我认为,基于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显了中华教育文化特色,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摆脱了现代社会中的浮躁气息。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体现在现代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方面。

一、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应当自觉地发扬光大儒家教育思想之精华,以使我们的教育走得更快,走得更稳,成效更为显著,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教化天下。当然我们今天的教化内容与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这些至今闪光的思想与现代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融合。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柱。课程不等于学科,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1]学校课程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显示出儒家教育的光辉思想。而现代学校课程文化还应具有活动性,即开展活动课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也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儒家教育中学生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涵盖人文、艺术、科学各个方面,因此,儒家思想下的课程文化建设首先要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艺术类、科学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其次,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要不拘泥于统一编制的教科书,应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土特色;第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儒家思想元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如音乐、美术课程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等。学校可以秉承儒家教育思想,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首先注重德育渗透,关注课程发挥的道德教育功能,提出“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意即通过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如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地成长,面向学生和家长开设心理团辅课。整个课堂以活动为载体,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利用亲子活动,增强亲子交流,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实现义务教育与心智成长和谐递进,为塑造良好学习成长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此外,注重课程建设的活动性,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多彩:“文明礼仪活动月”“艺术活动月”“体育活动月”“读书活动月”,每年四个主题周而复始,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推行校内“志愿者在行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比如食堂就餐的管理,做到三句要求:“进食堂,安静;餐盘里的饭菜,吃净;坐过的地方,更干净。”

二、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现现代学校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等。[2]教师文化是学校的主流文化之一,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行为风范等。儒家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文化表现在:1.为人师表,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五方面的条件;2.教学相长,认为教育者只是相对高于受教育者,因此当他教育别人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3.有教无类,认为无论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4.因材施教,认为对不同的材,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将其特长和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5.善于诱导,认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6.勤勉不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显然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自我提升与教育教学方法等。承继儒家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要求,学校应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更新和扩充知识体系,提升自我,以适应当代社会学生学习需要。学校还可以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利用一切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学习的平台,在原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方式上侧重参与式培训与反思性教学,在内容上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并举,在层次上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逐步形成师德与业务并行、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3]如深入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进行“身边人写身边事”,在全校树立起师德标兵,以先进的典型事迹引领全校教师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同时,还将师德列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此外,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组织教师每学年都参与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开展的培训,北京、上海等地的学习交流和考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视野,吸收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除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外,还可以在校内实施校内导师制,定期磨课、研讨,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县名师工作室等。

三、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教化天下,而教化的关键是修身正己,即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开掘道德潜能,追求道德人格,达到人格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儒家的修身正己有一套准则与规范,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不同的文化环境,学生群体必定持有与他们的文化环境一致的共同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决定了不同的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因此人们常说,什么样的学校走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与学校整体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修身正己的前提是立志。立志就是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树立起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信心。其次要自强不息。儒家认为人应该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立功当代,扬名后世,生则有为,死则不朽,壮心不已,奋斗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确立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做大写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少年。儒家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形成于内而形于外的,修养的高低主要靠行动来体现,也只有按照道德规范身体力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做出以下努力:一是强化学生会职能,发挥学生会、学生文明岗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班团干部的管理、使用;二是实行班级内部学生值日制度,设值日班长,每日轮流值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好班会课这一主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教育,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四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开发了拓展性社团,有“黑鹰跆拳道社团”“飞翔田径社团”“铿锵玫瑰足球社团”“书画社团”“舞蹈社团”“百灵鸟合唱团”等等。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化,由善端发展为善行,或善质变为善行。根据儒家教育思想,学校应看重学生德行的养成教育,看重良好德行养成的具体内容与措施。为此,学校开展了三个德育专题活动:《做一个文明人》《干净整洁每一天》《自理自立我能行》。我们认为,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知道,儒家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做事先做人,做人比做事重要,做事比做学问重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自觉自省,使他们成为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最终达到学习上自觉,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通过系统全面的养成教育,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成就孩子未来。

四、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一般指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文明化,具有美化作用、引领作用、育人作用、助推作用,这与儒家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儒家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人的社会化的本能和需要,重视在“导”字上下功夫。儒家认为,道德即人处于理智状态,当人们在道德无知状态下,要向人们灌输道德理性;当人们的理智在失控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呼唤;当人们在道德迷惘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启发。通过“导”寻求渐进的功效。[4]基于此,为进一步规范、细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将物质文化进行这样的打造:走进我们校园,首先看到的是刻有《论语》经典论述的“孔子大道”,让学生每天行走在经典之中;“孔子游学”浮雕、儒家思想经典语录、校园展板、醒世警言,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长廊、班级宣传栏,都是一种无声的循序教导;班级里的图书角,每月一次的影视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增长见识。学生作品的展示也为校园带来浓浓墨香。从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建筑文化、花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铺下深厚的积淀,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一经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然,目前学校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基本上停留在表层,形式居多,尚未完全内化进领导层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的修身中,尚未完全自然地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中;再者,还需注意学校文化设计上的整体性、创新性,要让学校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鲜明的“性格”。我们相信,有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壤,有我们自觉的继承与发扬文化传统的意识,我们一定能在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为学校发展谋得一席之地,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出更多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11-13(06).

[2]李金初课题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J].教育研究,2004,(12):80-85.

[3]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77.

建设教育现代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90-01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概念中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也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全面反映,但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远程教育网站的整体形象设计、学习系统的人性化模块、人机交互模式、考试考核模式、师生沟通模式以及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活动。

1 现代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1.1 技术应用成熟,但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远程教育能够提供与普通高校一样的老师来讲课,这对于我国教师资源的不平衡现状,对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学校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参考和补充。然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远程教育使的教育环境相对变小,学生将由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蜕变为单调的理性探求,单纯的信息加工和获取过程将取代感性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微机终端学习不能直接面对老师,师生缺少感情交流,教师的模范行为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力量很难通过“电线”直接感染学生。同学之间“人机关系”很好,人际关系变冷,使社会交往领域日趋狭窄,很不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这是远程教育带来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1.2 缺少行为控制,给学习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扩大教学规模,为没有条件的学习者提供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但是网上信息丰富,其中难免良莠相杂,不乏一些不健康内容。一些学习者自控能力差,可能在网上流连忘返。无限制使用互联网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迷恋于电子空间。网上的虚拟教学环境固然是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课堂校园气氛。如果学习者的自制性不够高,则网上教学,远程教育的效果无从谈起。还有一些人过高估计远程教育的作用,完全依赖于网络教学。凡事都依靠这个快捷,省时,简便的学习工具来完成。这个高效的学习方式确实节省了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使学习太方便,过于简单化,从而遏制了人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滋长学生的惰性。

2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匮乏的的原因

2.1 过于关注学历,不重视文化

由于过于关注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走向了一种误区,使得本以技能培训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在操作过程中变成了以利益为主的教育。很多民营资本与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也在其中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本,在客观上造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无序性。

2.2 资金不足,师资力量匮乏

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师资不足,远程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网络设施、教学设施、人员配备还是课件建设,都是白手起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不足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2.3 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

远程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在当前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情况下,学习者会在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远程教学的性质也决定了学习者须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对于参加远程教育而自觉性不高人员而言,不能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实用价值。

2.4 网络制约

网络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不畅通的现象还很普遍,原因在于硬件与软件、设备与管理等各个方面。如果在网络利用上存在太大的缺陷和差距,那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必然难以得到体现。

3 如何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针,维护广大学生合法权益,切实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凝聚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远程教育的学生组织,可参考成立远程教育学生会或学生联合会,作为学生组织成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开展学生活动和加强学生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3.1 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思想

坚持“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精神,以学习为中心,积极协助校方或学习中心开展丰富的学习交流活动,创建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学生干部的真诚服务,在网院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充分调动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做到“来有所学,学有所用,用有所为”。充分利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沟通模式,共享学习心得。详细方案为:

(1)远程教育的学习考核为考试,作为学生,应该也必须把各专业课考试作为第一重点,可组织开展学习成果经验交流会,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体会,并动员以班为单位,组织学习小组,号召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伸出“友谊”之手“互帮互学”提高整体水平。

(2)“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如何处理好这类矛盾,是搞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可组织在处理“工学矛盾”方面做得好的学生以现身说法,进行成功经验的介绍,以便于广大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在远程教育的网站上增设学生会网页。使因特网为现代远程教育插上了腾飞的巨翅。因特网技术使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了极致,它使人人接受教育、参与教育、实施教育成为可能和现实。因而,学生会将会利用学院现有因特网资源,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引导广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关心时事政治,发挥积极性和参与性,把学生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加载到学生会网页之中,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创造享受和阅读需要,从而使学院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零距离接触,进而使学生会校园文化网页沉淀为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载体。

3.2 丰富远程教育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展示多彩的校园文化

(1)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广大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经过一定时期积淀而形成的,以广大学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气候与氛围,可以使学生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进而提高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

(2)积极落实国家远程教育政策。为学员做好“维权”服务的同时,结合广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特点,在学生会网页上设立人才信息专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在校学生的求职欲望,还能切实达到学生会说实话、办实事的目的。

3.3 扩大宣传、统一共识、和谐发展

(1)远程教育的各种活动要积极扩大宣传,广泛联络兄弟院校,在重要活动之际,邀请部分新闻媒体参加会议,宣传良好形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2)有意识的展开有意义的现实活动,如可开展“远程教育促进我成长”的征文比赛活动,还有对一些优秀学生、团员、学生干部进行表彰活动。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之我见[J].开放教育研究,2005,(1):38.

[2]张尧学,现代远程教育:挑战不容回避――对我国高等现代远程教育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