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软件工程; 卓越计划; 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6-68-02

0 引言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我校依循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借鉴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克服地方高校实施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局限性,摸索出了依靠自有优势的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策略。我们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继续深入各个层面积极研究探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使得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为学生进入社会并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77-79

[2] 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0.4:21-29

[4] 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

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4-16

[5]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0 引言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8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1]。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2]。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3]。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4]。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为培养“过得硬”的软件人才,学院积极与国内外IT企业开展多途径合作,采取建立项目库、案例库以及聘请企业教师等方式引进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输送学生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建立了一套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学院与IBM合作成立了东北大学—IBM联合创新研究院、IBM POWER SYSTEM教育中心,与东软集团等5家企业和机构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室。学院在IBM、阿里巴巴、淘宝、百度、东软集团、中软国际、达内、北京亚思晟、沈阳华信等20余家国内外软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另外,学院还与英国、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13所大学、1个教育机构以及台湾成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了包括联合建立实验室、专业共建、师资培训、专家讲学、实习就业、联合培养、课程引进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妍. 对计算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

[2]教育部.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1.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通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卓越计划”入围学校,共61所高校列入实施计划,主要集中于“985”和“211工程”高校,河南省只有一所高校入围。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共有133所高校,这次入围的高校以地方院校居多,河南省入选高校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等6所。

1.问题提出

国内“卓越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在其发展過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这些地方院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第一批入围院校的方法,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获批的“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也是河南省高校中惟一被批复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并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2.解决方案

地方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河南工业大学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办学背景(“河南省”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和面向河南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求,明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与目标(基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专业人才);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和利用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以项目为驱动,分工合作,强化過程管理;充分依托学校对该项目政策和经费支持,配套学院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以“卓越计划”为核心,充分结合学院部级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培工程”第一层次专业建设项目及自身多个相关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开展研究和实践,确保“卓越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1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中型规模软件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认知实习、企业实践等环节热情不高。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面向河南省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并考虑辐射中部地区及全国,构建以地方信息企业为主的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有效落实和实现在人才培养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坚持“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理念,建立“两个中心”。

①学校与企业在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成为学生介入企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实际工作环节的基地,中心亦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

②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企业模式管理,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预研,还成为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工程经验与提高工程管理的平台,学生在研发中心也能参与到软件工程项目。

2)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

学院建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数为30人。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实验班聘请若干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导师,定期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

2.2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刚刚入围“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应充分吸取其他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省信息技术的现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计划”计算机专业软件培养及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学院整合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大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的多门必修和选修课,安排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在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7.61%,学科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27.6%,专业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12.54%,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2.22%,详见表2。

2.3构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落实“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科学地、全方位地规划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整个培养過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過程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突出各知识点的验证和综合运用,如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结合精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制定课程设计内容。学生通過课程设计,逐步训练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校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相对集中地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和运维,例如部分学生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過程中,直接参与该公司承担的公安部“移动警务通”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

2.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际经验但没有太多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過项目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支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保障。为此,学校每年选派2~3名专职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时间为6个月至1年。按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学工作量可减免。在考核时对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开发项目的教师,按照其参与项目的程度给予量化确认。实践锻炼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按其实践锻炼的实际时间,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实践锻炼补贴,学院同时也给予等额补贴。每年利用假期选送5名左右专职教师参加系统设计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逐步全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每年从企业中聘请2-4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讲授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讲座,外聘企业教师的待遇,根据学院专业需求和授课效果按每课时200-3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学校严格外聘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拔,注重考核与培训。通過这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高校自身师资队伍水平,最后实现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师资队伍模式。

2.5建立“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考核体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择优进入与分流的滚动考核机制。对于不适应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院建议学生退出。退出后学生可以转到对应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提出申请,通過考核后加入“卓越计划”实验班学习。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督导组和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能力,考核不過关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建立具体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過程中,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变为综合性评价;在企业教学過程中,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参与過程中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完成质量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另外,通過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来衡量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针对传统的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和静态性的特点,提出基于“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dynamic),OID”式的卓越软件人才创新培养模式,阐述该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说明效果。

关键词 :卓越软件工程师;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78-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247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XJK015BGD063,XJK014BGD067)。

第一作者简介:欧阳纯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学、软件工程、知识工程,ouyangcp@126.com。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型的重大措施。2010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 1年,教育部又批准了133所高校的82个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获批“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有12所。由此,如何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师,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软件人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新话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和静态性的特点,并不适合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4年修订1次专业培养方案,也就意味着大学4年的培养方案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更新。而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IT行业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和知识点出现,4年不变的静态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模式将无法适应IT行业发展的需求。

(2)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教材的理论授课为主,内容和方式都缺少创新性。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不仅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同时也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注重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结合,静态的教学难以适应相对动态的社会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针对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 dynamic)”式的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简称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改革与实践,是对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的一次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探索,为具备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资质的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方案,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2 现状分析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旨在利用高等学校的平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熟练工程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优秀人才。国内已有多所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申请加入该计划,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就软件工程专业而言,国内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简单混合模式。初期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卓越软件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保留了大量计算机专业课程,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自我特色,从而导致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达到的能力与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区别,无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衔接,从而对将来的职业方向感到迷惘,学习积极性不高。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广泛被高校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是“3+1”模式,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3年,第4年在企业进行实训和毕业实习。这种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年的企业实践机会,但是企业和学校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差异较大,学生往往无法领会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知识联系,势必造成教学培养体系的脱节。

(3)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即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对口职业人才。许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中软国际教育等,目前均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进行订单式高级人才培养。虽然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保证学生就业,但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单方面强调某一种实践技能,而忽略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培养,学习系统性不强,后劲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为了弥补上述模式的缺陷,尽快提升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引入了麻省理工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开展了大量基于CDIO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卓越软件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能力。不过按照现代软件工程师培养思路,知识、创新和实践是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3大要素,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与创新的融合。所以本项目在融合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开放( open)、主动( initiative)、动态(dynamic),OID”式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系统测试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

3 0ID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3.1 0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等的软件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后,笔者总结和归纳O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与演进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的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O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型。

该模型充分体现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知识、创新、实践”为研究核心,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体现“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学科发展思想和“开放、主动、动态”的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策略。在OID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型中,知识即指卓越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即指面向实际需求的创新能力,实践即指企业真实业务的解决能力,而开放的教学理念、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和动态的考核方法则是贯穿“知识、创新、实践”3条能力主线的创新型培养方法,以期培养出适应IT行业不断变化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3.2 0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依托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OID人才培养模型,可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竞赛驱动3个方面全面实践OID人才培养模型的创新理念。

3.2.1 实践教学

通过增设开放式实践课程、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全方位开展实践驱动理论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具体措施包括:

(1)增加软件工程卓越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确保每个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设计性综合实验,修订实践教学大纲,规定实践课程总学分须达到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

(2)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建设。在培养计划中设立至少3个培养方向,每类培养方向均设立综合实训类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分占软件工程卓越班培养计划总学分的15%左右。

(3)在每学年的夏季学期,面向软件工程卓越班增设一门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课程是对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课程的有效补充,不预先设立具体实验内容,由学生自由选题。在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下,强化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自主探究性思维,最终获得知识成果。

3.2.2校企合作

综合学校理论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优势,及企业在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多边校企合作模式。

(1)拓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范围,对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性质将实习基地分为培训型实习基地和业务型实习基地。培训型实习基地主要依托知名培训机构(如中软国际教育),为实践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培训。业务型实习基地则依托IT企业,利用企业真实的业务项目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真实企业环境。

(2)在校内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每学年开设一门企业实训课程,将企业讲师引入到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弹性化管理,由企业导师根据IT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设置具体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安排表,对学生进行团队式的企业项目实训,让学生在校内实训环节就能体验企业文化,从而缩减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实践的过渡时间。

(3)在学科竞赛、项目申报等创新性活动中,与企业开展互动合作。从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中提取项目立足点,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与企业指导老师进行深度合作,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遵循“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3.2.3竞赛驱动

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环境建设。制定每年度科技竞赛日程表,每项科技竞赛指派一名竞赛负责人,全面负责该科技竞赛项目的具体运行,组织和落实每项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

(2)成立科技竞赛指导团队,每个团队指派一名导师,负责团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在各级别学科竞赛和校内校外科技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除颁发荣誉证书之外,由学校再给予额外奖励。

(3)改革课程考核制度,以综合评价替代卷面考试。制定软件工程卓越班学生以赛代考的考核制度,要求前3个学年期间必须参与1次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可替代相关课程学分。制定与竞赛等级相对应的考评制度,包括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评优评先的关键参评数据,从而保障科技竞赛活动的良好运行,提高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4 结语

全国人才需求走势调查报告显示,人才需求最大的5个行业中计算机软件居首位,因此,实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以期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促进中国软件业的自主研发进程,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南华大学作为第2批进入“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2所高校之一,目前已招收3届软件工程卓越班学生共96人,通过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创新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项目平台为契机,转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制定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培养方案,形成了“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本校实施该培养计划的软件卓越班学生屡次在省级软件作品大赛、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等各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可以看出“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dynamic)”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引人为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为地方院校特色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郑姝,屠立.面向工艺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技能人才OAA教育模式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 (2): 15-21.

[2]范剑波,于华,刘良旭,等,卓越软件工程师3C立体培养体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6): 22-25.

[3]王萌,唐新来,李健军,浅谈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中国外资,2011(20): 237-237.

[4]李锋,夏小玲.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3(13): 18-21.

[5]吕庆文,曹蕾,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3(1): 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