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上海:以一号文件为契机,点题自主创新

全国科技大会闭幕的次日,上晦市政府就以2006年一号文件的形式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上海在各级干部中进行动员,市委举行常委会传达学习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接着又召开全市党政干部会议,全面落实会议精神。目前,上海正以《规划纲要》开篇布局,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上海的《规划纲要》明确把“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晦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以知识竞争力为标杆测度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提出以“引领(HEAD)工程”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任务,加快战略产品研发和重大示范工程的建设,为健康、生态、精品和数字上海的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在自主创新中突出应用导向

北京在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中提出“四大突破”、“五个提升”,其中有两项突破涉及应用,一是突破路径依赖,强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突破素质障碍,用科技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上加大科技创新的应用。一个提升“科技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突出了应用导向。就是说一是以应用为创新的导向,二是在重大示范工程上应用。

广东:在自主创新中突出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是一种需要具有极强的创新敏锐性和不被现有现象与思维方法所左右能力的创新活动。因此,原始性创新成果是人类最宝贵、最耀眼的一种创新。它首先是思路的创新,这是最原始的创新,更是前无范例的创新,也是人类得以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广东省提出了实现“三大转变”、“四大突破”,“三大转变”中第一项就是“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特别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京沪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举措

一个方针:“需求导向、机制领先、凝聚资源、高端辐射”。

五个提升: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提升;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地位得到提升;科技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全国服务和与全球资源对接的能力得到提升;科技持续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四个突破:突破机制瓶颈,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突破路径依赖,强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突破素质障碍,用科技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突破体制束缚,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一个基本思路:“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

四项基本措施:一是抓紧落实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二是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抓紧释放区县的创新创业活力。四是抓紧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细则。

“三个转变”: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特别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从单项创新向系统集成创新转变,发挥创新的集群效应,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各自开展科技攻关向联合攻关转变,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实施联合招标等联合攻关制度,使科技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创新团队倾斜。

“四个突破”:一是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围绕支柱产业、核心技术,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要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三是要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加快九大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以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实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四是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浙江:做好“集聚。激活、转化”三篇文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是做好“集聚、激活、转化”三篇文章。

集聚创新要素。重点是集聚人才和资金。人才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是自主创新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集聚人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近两年,浙江着眼于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创建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行业和专业创新平台,就是一条好路子。因为平台是科技人才、信息和成果集聚的载体,也是科技创新活动和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的主要通道。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创新平台就是集聚创新要素的“梧桐树”。

激活创新资源。要强化动力机制,让凝聚广大科技人员心血的创新成果,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保护。政府的着力点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结合省情,加强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的研发,提升整个产业层次。围绕提升区域块状经济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在产品档次、差异化竞争方面进一步确立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

转化创新成果。主要是完善创新成果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政府要加强对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和资金等支持,扶持风险投资,提高转化主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转化风险,鼓励更多的企业对创新成果进行转化,从而使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将从三方面力促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推动一批科技孵化器建设,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持一批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学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引进一批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形成一批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绿色化工等行业产学研联盟。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提出;含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资源型发展模式,这些国家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例如科威特就是其典型代表。二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在相当程度上被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例如泰国就是其典型代表。三是创新型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依靠科技创新。美国、日本、韩国均属于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中国不可能走资源型发展模式,也不可能走依附型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64-1970年我国先后成功试验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这是中国人民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依靠广大科技人员艰苦攻关和全国大力协作创造出的人间奇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观点。中国在载人航天、纳米、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科技水平与世界科技先进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用于向国外支付专利费。中国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在60%左右,研发投入仅占GDP1.3%左右,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研究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也存在不少弊端。科技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国情、世界科技发展状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出发,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富国强民的需要,是在科学发展水平上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需要。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开发脑库,变人口红利优势为智力优势,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是说“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原始创新是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主要是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跨越。集成创新是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集成创新所要解决的是产业相关度问题,学科的交叉问题,是单项与多项的配合问题,是“三个法国兵能打赢一个马木留克兵”的问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日本、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他们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1:8,而我国仅为1:0.5,在这方面明确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三、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了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落到实处,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我们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明确2020年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具体来说: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设若干世界一流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制

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应用的主体、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结合、军民科技力量的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培育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前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得益于廉价劳动力,今后中国不可能再走低廉劳动力的道路,必须发挥智力优势,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中心。淡化大学行政化职能,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励师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倡导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应是现代大学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大学应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成功素质教育就是现代大学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上的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明确提出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建区以来,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企业发展又面临着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和科技、市场等激烈竞争,要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必须立足科学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为此,必须进一步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为抓手,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改造提升为重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战略取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不断增强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主要目标:到2011年,基本建立适应我区产业发展要求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充实,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具体是:

科技投入。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其中科技三项经费占50%以上。

创新体系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比例达到10%,其中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8家以上;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家以上;30%以上的规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较为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以上,积极实施100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浙江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积极发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实施人才“五个一”工程,全区新增专业技术人员8000人,拥有高级职称人才不少于1000人,中级职称不少于6000人。

三、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1、推进产学研合作。以“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为抓手,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共同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承担各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为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区财政科技经费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浙江大学为重点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合作项目,对其中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按照实际科研投入情况给予每项奖励10—20万元。

2、支持企业建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支持一批知识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和发明专利产业化成效显著的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每家分别由区财政补助20万元、10万元、5万元。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3、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凡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其技术研发费不得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和3%。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

4、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设立*区科技创新奖,分别根据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项目和新产品立项情况、专利申请情况以及科技成果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年终综合考评,在区科技三项经费中每年安排100万元,对排名前十位的企业董事长进行表彰奖励。

四、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带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开发并投产的省级新产品,从鉴定或评审确认之日起,在企业当年计税利润比上年增加的前提下,对新产品实现的所得税区所得部分2年内实行全额财政补助。国家级新产品自立项之日起,在企业当年计税利润比上年增加的前提下,对新产品实现的所得税区所得部分3年内实行全额财政补助。对申报立项的省级以上新产品给予专项补助,通过鉴定的省级新产品项目,区财政每项补助2万元,对列入国家级新产品项目,每项区财政补助5万元。

2、支持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对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企业当年计税利润比上年增加的前提下,自认定当年起3年内,该产品上缴的所得税区得部分,实行全额财政补助。

3、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和组织实施纺织、童装、金属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水平。鼓励企业加强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嫁接改造,使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高新化。对列入市级以上创新基金项目,每项区财政补助4万元。

4、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区优强企业发展成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对新评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每个奖励5万元,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个奖励10万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应交所得税超过上年应交所得税的区得部分,前2年财政补助100%、后5年财政补助50%,其中对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基因工程产品的企业,前5年补助100%、后5年补助50%,实施期限从认定当年起计算。对被列入省、市级火炬计划项目,每项区财政补助2万元,对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每项区财政补助5万元。对新引进的投资额大(5000万元以上)、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且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一厂一策的办法给予专项优惠政策。

5、加大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对于专利发明人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经市专利管理部门认定,专利权转让方或实施许可方可从技术性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金额奖励有关人员,其中主要贡献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区科技三项经费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专利申请的专项补助。

6、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支持区域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对被列入省、市级星火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每项区财政补助1万元,对列入国家级星火项目,每项区财政补助3万元。对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优先推荐立项。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享受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7、加快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鼓励和支持节能降耗、生态环境、社会发展领域等方面的科技创新。积极支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加强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开发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对当年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节能降耗专项奖励。对社会发展领域的科研项目优先给予配套支持。

五、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1、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重点围绕童装、金属制品、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逐步完善织里镇童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江南太湖农业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协助企业增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新工艺、新技术的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区财政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2、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积极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设,对入园进行“孵化”并取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企业,按科技创新投入情况分别给予5—10万元的种子资金支持。对入园“孵化”的企业,从营业之日起,3年内免收行政性费用,获利年度起2年内企业所得税区所得部分给予100%补助。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孵化器,享受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

3、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凡向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超过其累计担保额70%以上的信用担保机构,按规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基金。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

1、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和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申报科技项目不受指标限制,优先安排。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加强区级人才培训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起公益性培训和市场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训体系。

2、加快创新人才引进步伐。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开设“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包括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师。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推行特聘专家制度,依托各类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引进高级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等费用,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列入成本。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创新创业,突出创新团队、核心人才引进。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绩效奖励制度,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采取期股、期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才。允许科技人员以智力付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通过合约方式明确各自的知识产权权益。设立区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对获奖者给予奖励。积极推进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引进人才住房公积金制度。

4、加强人才引进载体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硕博联谊会、科技人才创新服务中心、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引才载体建设,逐步完善运行机制,积极为掌握高新技术及我区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平台,用足用好区外人才资源。

七、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1、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工作不放松。进一步充实、加强乡镇、街道的科技管理力量,安排一定科技专项资金,做好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以“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职责,进一步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科技创新氛围,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

2、强化科技宣传。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着力加强对“科技人才四百工程”、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等典型宣传,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为一体,承担着打通知识、技术、成果与人才的转移转化渠道,推动技术的转化、孵化,鼓励创新与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金华区域发展已进入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急需借助高校创新力量,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金华赶超发展、浙中崛起。为此,金华市政府于2013年正式启动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军事交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10所高校入驻。同时,义乌虚拟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大院名校武义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浦江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兰溪技术转移中心等也在相关县(市、区)迅速发展,全市共引进大院名校设立技术转移中心34家。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的启动,标志着金华市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跃上了更高层次。分析研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方式,对于加速地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立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的意义

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是金华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

(一)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可以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党的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期科技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报告首次提到的“协同创新”,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重要理念,是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加快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金华作为浙江省中西部城市,创新力量相对薄弱,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都不够强,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借梯登高、巧借外力,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二)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金华全域“赶超发展、浙中崛起”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重要支撑力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高等院校所的科研优势,推进全市技术创新工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共享,努力将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器和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

(三)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是科技合作走向常态化的有力保障。金华工科会平台为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借助于工科会金华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65家院校所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全市有1100余家企业与院校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累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970项,协议金额共计37.2亿元,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近160余家,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1800多名。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可以确保科技合作向常态化、紧密化发展,为企业技术难题破解、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和急需人才引进培养提供有效服务。

二、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突出工作重点

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团队、项目、基地、机制,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以企业为龙头、覆盖产学研用各领域的协同创新格局。建设和利用好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办公基地,配备相关的研发软件和设备,发挥中国创新驿站浙江基层站点、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金华市场、浙江省科技文献金华工作站、金华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浙江科技信箱金华站的协同服务功能。以国家“千人计划”、“金华双龙英才计划”等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领衔,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金华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协同创新团队。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推动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整合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二)注重制度建设

重视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强化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和服务导向。建立市校会商制度,明确双方负责和联系人员,共同负责对技术转移中心的领导和管理,并根据金华市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技术需求状况,与相关入驻院校协商共同举办机电一体、特种车辆、新材料等专场科技对接活动,做企业技术需求征集,组织校企对接,洽谈科技合作。建立科技联络员队伍,每个县(市、区)各确定一位技术转移工作联络员,为大院名校技术转移中心走访企业提供方便。落实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重点,并要求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注重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实际落地效果。

(三)强化政策配套

制订出台《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办法》,加大对入驻技术转移中心的扶持力度,对当年入驻技术转移中心,每个补助20万元,并从次年起,对绩效考评合格的每家给予10万元资助。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合作,出台加快科技成果交易的配套政策措施,通过竞价(拍卖)项目按成交额的2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转化国家科技奖、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省科技二等奖以上或市科技一等奖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按企业实际成果转让额的2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按企业实际支付合作费用额的15%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使科技经费由支持一个项目向支持一个市场转变,由项目事前立项向事中、事后交易补助转变,使科技财政支持更加市场化、更加体现公正、公开、公益,提升科技财政资金绩效。

三、当前金华市技术转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破解企业技术难题,聚引了优质创新资源

与先进地区相比,目前金华市大多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迫切需要依托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推进技术创新。浙江大学金华技术转移中心作为首家试点单位,自2005年建立后为浙江大学组织专家教授赴金开展各类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服务活动提供了支点。与全市企业累计签约712项,总金额1.88亿元,先后有400多位浙大专家承接金华企业技术难题,共建了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华分平台、金华博众汽车技术研究所、金华机电产品仿真技术研究所、金华中科机电研究所、浙江集群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源制药研发中心、浙江大学金华医院等一批合作平台,先后有俞小莉、童水光、胡树根等3位教授获得金华市科技合作奖表彰和奖励。据统计,2012年浙江大学与金华达成合作项目78项,合同金额3658万元。军事交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8家大院名校到先后到市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这标志着该市校企合作工作跃上了更高层次。2013年,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共走访金华地区企业300多家,签订合作协议149项,签约金额5829.65万元。义乌虚拟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国家大院名校武义县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浦江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兰溪技术转移中心等也取得快速发展。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推进科技合作交流,破解企业技术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二)形成协同创新优势,增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动力

各类产学研项目的科技合作对接、签约和落地实施,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能力。截止目前,金华市有1100余家企业与院校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涵盖了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关联的绝大部分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87家,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1800多名。在顺利完成的部分产学研项目中,已培育成了一些企业的当家产品,形成了一批该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浙江开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的“纳米改性搪瓷釉料及制品与产业化”项目,创立了工程搪瓷板静电喷涂生产工艺,实现了搪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静电喷涂生产线,形成了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工程搪瓷生产技术,实现了面向重大工程的设计生产能力,合作开发的大尺寸工程搪瓷产品具有耐沾污、耐环境侵蚀、储能、抗菌、稳定等特点,产品替代进口,已广泛应用于奥运场馆、地铁、世博会等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浙江盈联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的“钴锍合金高效提取设备研究及优化设计”项目、金华市春光橡塑软管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开的“高端吸尘器用高强度电子软管”项目,也都成为科技引领发展的合作典型。

(三)拓宽校企交流合作之路,搭建了协同创新长效平台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谋划推进*科学发展、更快更好发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刚才,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了*市重大科技贡献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为全市十强高新技术企业授了牌,4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同志和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明显,我市已连续3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可以说“*”时期是我市科技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年我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0家,其中国家级24家,实现产值25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5%,比*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等一批特色产业和一大批创新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增长点。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提升块状特色产业科技含量、技术层次的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已形成*高新技术园区和长兴无机非金属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德清生物医药3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一园三基地”发展格局;全市有108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7家;全市共搞入9075万元建立科技创业园(孵化器)4个,共吸收9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园创业;在童装、木业、转椅等行业建成了一批设计、培训、检测和信息中心;目前全市已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88家。三是产学研结合迈出新的步伐。我市先后与中科院、中电科技第*研究所、武汉冶金研究院、北师大等共建了创新载体,最近我市又与浙江大学在原来合作的基础上,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实验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全市现有823家企业与国内217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期间共签订产学研合作意向2045项,正式签约1039项。四是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12.9亿元,其中研究与开发(R&D)投入5.12亿元,分别是*年的2.8倍和3.9倍;全市各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4亿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1.13亿元,是*年的4.1倍和3.9倍。五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全市“*”期间累计申报专利3524件,获得授权1488件,在生物医药、环保水处理、淡水鱼养殖、竹子深加工利用等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20*年全市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751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2只、浙江名牌67只,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81件,国家免检产品24种。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4.76%。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我市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数量还比较少、规模比较小;科技人才总量不大,素质结构、专业结构、分布结构均不够合理。二是科技投入仍然不足。由于经济总量较小,财力不强等客观因素,近几年财政对科技拨款的增长幅度还是比较低。20*年,全市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9%,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往往更多地追求即期增长,习惯于外延扩张,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和创新上,在技术引进上,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三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不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产值比重不高,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的阶段,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对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可以说,谁在科技进步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赢得主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拥有量低,环境容量有限,从长远来看,仅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无论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形势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面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要求,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要建成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要有一大批创新型城市。城市的发展没有转到以创新驱动为主上来,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也不可能得到质的提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结合*的实际,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增长方式、切实把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内在要求。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发展总体上是依靠不断增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走的是一条投资驱动型道路。目前,仍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两大产业占比达42.9%,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比较明显。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已经遇到了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今后再走这样的路,路将越走越窄,将难以为继。国家政策不允许,资源环境不允许,市场竞争不允许,人民群众也不答应。“*”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切实将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增强“三力”、奋力实现率先崛起的重要路径。“*”是我市全面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经过“*”的发展,我市进入了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市场化逐步完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新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现递减趋势,科技进步与创新将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要加快实现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个新路径、新动力、新的竞争优势,就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抓住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就把握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主动权。*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更大的突破,努力走在前列,奋力率先崛起,根本出路就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让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真正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增添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我市加快发展的要素瓶颈等障碍因素,持续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奋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

二、进一步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是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这方面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坚持科教兴市,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健全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转化创新成果,活跃创新文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把*建设成为创新型产业突出、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人才汇聚,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和品牌,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起到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将*建设成为杭湖宁发展带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跨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在工作上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努力形成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浓厚氛围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但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而且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观念决定行动,没有人的创新观念,没有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来说至关重要。*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和谐、务实、精致的元素,也不乏有开放、创新、进取的精神。*人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许多创造,近代也有不少创新。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时代精神,特别要使传统文化中“创新”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形成激励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创新文化。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不断破除束缚创新创造创业的保守思想和陈旧观念,坚决革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弊端和过时规定,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大发展。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创新的勇气、创造的锐气、创业的志气,把大家创新创造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加快率先崛起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应用。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努力形成人人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加强创新文化的传播,广泛宣传创新创造创业的先进典型,让创新的思维、创造的活动、创业的人们充分活跃起来,激励大家拓宽眼界、增强胆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创新创造创业大潮,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做贡献。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进步,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创造性劳动。长期以来,我市广大科技人员刻苦努力、奋力拼搏,为*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个需要英才并能够造就英才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远大抱负并能够实现远大抱负的时代。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拼搏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不畏艰难、锐意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2、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和重要途径,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去年,*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围绕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凤凰涅槃的精神,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所以,必须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新化。要按照“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围绕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围绕做大做强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组织力量进行攻关,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抢占产业技术战略制高点,加快培育成为特色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围绕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确定若干技术基础较好、近期有望突破的重点,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实现重点跨越,力争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形成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动力,要以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利用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资源,同时,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省淡水研究所等农科院所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新型农村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服务体系以及信息化体系,加强农业科研与攻关,在种子种苗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种养业、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现代林业等技术领域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三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力。抓住我市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中介、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四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生态环境、循环经济、人口与健康、人居环境、公共安全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示范工程,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自然资源的支撑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同时,加强相关技术在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中的推广应用,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

3、坚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千千万万企业重视自主创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力。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创新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企业创新,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所有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我们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都要认识到自主创新不是企业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意识,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特别是大企业和优势企业,要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力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努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贡献、树立榜样。二要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基础。要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使各类园区真正成为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人才密集的重要基地。要大力推进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浙江太极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生物中心、*科技创业园、国家级*淡水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尤其是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快建设,早见成效,更好地吸引、集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入驻。三县二区的企业都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帮助解决一些科技攻关难题,转移成果。要鼓励*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围绕区域创新目标,强化对产业、企业发展的服务和支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孵化功能,努力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强南浔木业、织里童装、安吉转椅等特色优势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强化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整体水平和效率,成为提升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的重要科技支撑。三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技术产权交易、融资、人才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的对接渠道。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信息服务、技术产权交易、资产评估、投融资、共性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四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尤其是长三角周边城市的科技资源。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不多、创新资源不足,要千方百计做好借“外脑”的文章。尤其要建立灵活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合作与交流,主动引进和吸纳国内外特别是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源。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提高层次和水平。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借助外力研究、开发和改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组织形式,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推进产学研联合向全方位、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鼓励开展科技创业,在相互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建设科研生产联合体,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实现科研开发优势与生产经营优势相结合。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绝不排斥开放。每个企业都要树立开放意识、合作意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我市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等,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同时,要坚决把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集成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快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一是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更应该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立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紧紧围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任务,加快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要重视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要领域方面的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具有卓越才能的科技专家和工程师,建设一批善于攻坚、能够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二是大力引进创新人才。要把引进人才和引进项目、成果、资金结合起来。要抓紧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敢于面向全国、面向海外,引进优秀的科技专家和善于组织研发、成果转化的科技企业家,拥有科研成果、研发能力较强的留学归国人才。特别是对学科和技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要舍得成本,给予特殊政策,吸引他们来*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带到*来转化。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等,是吸引、集聚人才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发挥自己价值、创新创业的基地。要十分重视这些人才载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的交通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瞄准大城市尤其是周边杭、沪、宁等大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公司、大集团,加快建立有效吸引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的机制,努力开创人才会聚、智力集聚的新局面。三是大力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承认人才的价值,尊重人才的创造。进一步深化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任用、合理流动和分配激励制度,努力创造一个拴心留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用、奖”并举,放胆、放手、放开使用人才,真正使人才有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继续实施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实行重奖的制度,建立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激励机制,真正让科技人员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要努力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摆到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实施市“*”科技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完善切合实际的科技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引作用。建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领导责任制,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各地、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都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单位、创新型企业建设,形成共同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合力。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营造更加灵活、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从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稳定的投入机制。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使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级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切实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真正使政府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实施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潜力不可忽视,要进一步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营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