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教育的特点

科学教育的特点

科学教育的特点

科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 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 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思想教育 内容更为丰富。

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 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 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 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 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 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 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 作用。

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 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 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 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 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 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 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 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 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 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 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 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 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 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 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 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 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 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 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 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 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转贴于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 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 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 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 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 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 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 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 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 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 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 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 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 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 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 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 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 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 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 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 自己身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 行为习惯。

例如,《生理卫生》课本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 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 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 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 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 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 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 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 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 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科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摘要:亚琛工业大学是德国顶级的工科类大学,其本科教育可以作为德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代表。本文从学分与淘汰制、考试、毕业设计、学术与工业界的结合四个方面对其本科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比分析了我国工科院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37-02

德国洪堡大学作为现代大学之母,创造了目前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办学形式。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是按照德国的大学模式开展了“五四”后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建设。怀着对德国高等教育辉煌成果的敬意,带着对其高等教育如何具体实施的疑问,结合本人留学访问单位――亚琛工业大学的理论信息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RWTH)的实际教学情况,近距离地对亚琛工业大学这所欧洲知名工科大学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考察,并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一些对比和思考。

一、亚琛工业大学简介

亚琛工业大学(简称RWTH Aachen)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顶尖理工科大学之一。学校现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4所欧洲顶尖理工类大学的战略联盟(IDEA联盟)、9所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联盟)之一[1]。

亚琛工业大学自1870年成立以来,不断开拓理工科目新领域。学校理工科实力强劲,电子、机械制造、冶金工程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国第一,计算机、建筑、物理等学科也在德国大学排行榜上位列前三。2015年,在德国权威大学排名――《德国经济周刊》的大学排名中,亚琛工业大学蝉联德国工科大学排名首位。其中,机械工程、经济工程、自然科学位居德国第1,电气工程位居德国第2,信息学位居德国第3。同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亚琛工业大学的机械工程更是高居德国第1,世界第12[1]。

亚琛工业大学校友出众,学术界有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工业界有西门子、保时捷、奥迪、宾利等知名企业的总裁。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也毕业于该校。该校累计培养了六名诺贝尔奖得主[1]。该学校的校训为“思考未来(德语:Zukunft denken)”,明确阐述了学校是以创新为核心来实施教育。2015年,学校有超过43000名注册学生,国际学生占16%。学校设有十大学院,工程类学生占57%,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自然科学占23%,其余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学等专业。

二、亚琛工业大学本科教育的四个方面

(一)学分与淘汰制

以亚琛工业大学信息学科本科专业为例,本科生在校学习共6个学期,三年时间学分总数180。其中,前4个学期主修专业基础课程,学分为120,本科阶段全部德文教学。在这4个学期中学生将接受密集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并且要顺利通过课程考核。在第4个学期开始分课程模块,学生根据方向选择所需的课程模块,共有四个方向,分别是微电子和纳米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力工程和计算机工程[2]。

根据学分及考试情况,学生每年都可能面临淘汰,淘汰一般有转专业和转学校两种。机械专业的淘汰率最高,本科本专业的毕业率仅占约40%。转专业即在本专业已被淘汰,转为另一个专业,如从机械专业转为计算机专业。转学则转到其他大学或者?蒲校。这种严格的淘汰制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毕业生的水平不会存在太大差异,保障了毕业生找工作时的竞争力。另外使得能力不够或者兴趣发生转移的学生有机会在中途选择其他专业或者学校继续学习。

(二)考试

亚琛工业大学的考试制度也是其独特的办学特点。不像中国的大学存在寒暑假,德国的两个学期(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之间是连续的。但是每学期最后两个月基本为考试季,大部分课程在这个时间已经结束,学生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应对考试。考试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笔试和口试。具体采取什么形式完全取决于教授。笔试主要通过非常大的题量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与国内非常不同的是对于熟练度的考查,也就是说一般在90分钟内,即使所有题目都会做,依然需要快速地答卷才能及格。试卷考察内容一般是教授提供的讲义上的内容都会涉及,因此不会有重难点的划分,学生需要全面地复习所有出现过的知识点。另外一种是口试,教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题目,一般时间为15―30分钟,每次一个人或几个人一组。

亚琛工业大学的考试及格率在德国是出了名的低,有的课程考试及格率仅为20%,不及格的课程还有补考机会,每门课三次机会,如果仍然不过,还有一次最后的口试机会,对于重要的专业课程没有通过的话只能转专业或者转学。需要指出的是补考并不是在下个学期开学时进行,而是在这个课重开的时候,相当于第二次重修。这种考试制度导致了不少本科生不能在8个学期毕业。尤其是热门专业,如机械工程,11―12个学期甚至更多学期才能毕业都是很正常现象。

(三)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和硕士毕业设计其实是类似的,作为毕业前的一个项目实施,时间一般为六个月。项目由所里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博士生。项目会提前一段时间在所里的公告栏和网站上显示,一般为一页纸,对项目的内容、学生需要的基础知识、最终的成果等进行描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主动联系项目负责人,双方进行详细沟通后即可以执行。另外毕业设计也可以选择在合作企业中完成。信息所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考核方式为两次学术报告,一次为中期报告(有的专业不要求本科生做中期报告),一次为最终报告,时间一般为半小时。中期报告会有一位教授及若干学生参加,最终报告是一位教授和所里所有人员参加。教授根据学生报告的水平来给予相应的成绩。报告的时间、题目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在所里的主页上提前公示,这样所有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参加并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

(四)学术与工业界的结合

德国的科研创新体制主要有三个来源:高等院校、独立研究单位以及企业。作为德国顶尖的工科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在学术与工业界的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学校内部现在有许多外国著名公司的分部或研究中心,如爱立信、福特、飞利浦、联合科技等都在亚琛建立了分部,三菱也在亚琛附近建立了它的欧洲半导体中心,欧洲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联合科技等也在亚琛建立了分部,微软的德国研究院也设在亚琛[1]。许多厂商也纷纷资助学校各项研究,仅机械系的材料系下属塑料研究所就有320余家企业资助,如奔驰、宝马、福特等。航空航天所独领德国航空界。汽车研究所拥有庞大的实验车间和试车场,和宝马等大公司常年有密切联系。加工机械所(WZL)为世界上最大的机械研究所。通讯网络所、无线电所及其他几个电子所更是享誉德国[1]。亚琛工业大学由于拥有多个研究中心与科研院所,并且多个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部门和技术中心均设立在学校内部,产学研做到了真正的紧密结合。一些专业的重要课程一般会安排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一些实习项目,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项目工程实践机会。

三、思考及结束语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亚琛工业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的一些特色及优势。相对而言,我国工科类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提高教学本身的水平,还需要引入更加科学、客观的淘汰制,真正做到宽进严出。学校还需要与政府、企业合作,大力加强对产学研一体化的投入,引入行业知名企业,并形成培养优秀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环境。另外在考试制度的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还需要进行更加合理地设计及严格地落实。

总之,亚琛工业大学作为德国最知名的工科类大学,有着独特的本科教育机制,其中的不少制度和措施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及借鉴。

参考文献:

科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特点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wWW.133229.CoM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科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

收稿日期:2013-05-05

作者简介:张小燕(1968- ),女,中国人民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董磊(1981- ),男,中国人民理工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事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受教育者理想信念、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学习过程。教育者施加的任何教育影响,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心理接纳、主动选择、消化吸收、自觉内化等环节,才能体现为内在的思想转化和外在的行为改变。可见,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践需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不能单纯地从教育主体的角度出发,必须重视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只有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注重实际思维水平,增强受教育者的信服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水平。因此,根据受教育者的思维特点,用科学的道理启发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切实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信服感,帮助受教育者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是解决受教育者思想问题的根本,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1.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科学性,要把真理性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真理的力量就在于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进步趋势,掌握真理才能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揭示社会和人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彻底性,满足受教育者对真理的追求。任何对事实的歪曲、对真相的掩盖、对受教育者的欺骗,最终都会导致受教育者的否定和教育的失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为受教育者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注重价值性。科学性回答的是真与不真(或真的程度)、善与恶、有用与无用等问题。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并不是所有具有科学性的东西都一定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受教育者还要从自身价值的角度对它进行审视和取舍。科学的东西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而拒绝接受,不科学的东西也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有价值而盲目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究竟哪些教育信息能够被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注意、理解和接受,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本身所体现的科学真理,而且取决于广大受教育者内在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如果我们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不讲它的价值性,或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体价值,不重视它对个人发展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相脱节,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缺失,受教育者就很难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势必会形成“真理归真理,对我没有用”的心态,难以引发受教育者的接受渴求。因此,把受教育者视为受教育的主体,就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需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思想诉求,化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广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空前凸现,受教育者在关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注重个体利益的追求和个体需要的满足。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指导,也是一种服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研究其本身与接受者的关系,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其价值性。只有把揭示客观真理与满足受教育者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感召力、吸引力,才能成为受教育者的接受对象,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领域。

2.以理服人和以事服人相结合。通过摆事实的方法把道理讲透,在青年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得十分普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方法有时收效不大,一方面在于教育者没有把事实摆足,或是教育者了解的事实过少,缺乏说服力;另一方面在于教育者没有把道理讲透,或是教育者没能掌握更多、更好的道理,无法讲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讲道理和摆事实两者都不可偏废。光有理,没有事,受教育者很可能会认为这个道理是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只有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所讲的道理,正确的道理才能被大家所接受。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就是最生动、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受教育者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如果只讲空话,不办实事,既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又会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

3.教育和示范相结合。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这句话概括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威力的来源: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身作则。教育者的行为举止往往是一种无声的影响,受教育者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他走,照他的样子做。实践表明,凡是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教育者的模范作用大都比较好;而那些问题较多的单位,教育者在以身作则方面往往有问题。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和思想引导的同时,教育者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受教育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情况下,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不是光靠说理就能解决的,还要靠身教。因此,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树立真抓实干、真学实练、勇闯难关的形象。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光身教,有时候就会启而不发、带而不动。因为言教是身教的继续和升华,离开了言教,身教的作用就不会得到最有效地发挥。

二、最大限度地吸引注意,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度

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满足个体兴趣的事物,容易成为人们的注意对象,进入人们的认知视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受教育者的注意力,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强烈刺激吸引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相对情况下,凡是受强烈刺激作用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这个道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在关键环节上加大刺激强度,即在开头、结尾、重点等关键处多下功夫。如开头要不落俗套,力争第一句话就引起听课者的注意;结尾要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讲到重点、难点处提醒听课者注意,并选用最佳的道理和例证进行讲述,还可以配以激昂的语调和起落分明的动作,重点词和观点可用彩笔予以板书或标上醒目的符号等。二是对比刺激吸引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同其背景的对比越鲜明,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这一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讲两面理,既要讲好正面的道理,也要点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歪理,在正反面的强烈对比和反差中启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三是新异刺激吸引法。心理学认为,在人们的认知背景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成为个体的注意对象,但是只有新奇的东西才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进而使人产生探究的好奇心。如授课的新内容、新问题、新教具等,都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要有时代感,要紧跟形势,反映新时期的要求,即使是老观点,也要赋予新内容,讲出新意来;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新的信息,采用新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提高受教育者的关注力。四是期待刺激吸引法。人们期待的事物最能引起人的注意。根据这一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尽可能同受教育者急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挂钩,力争做到课堂上讲的正是受教育者想了解或百思不解的问题。例如: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切实回答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中涉及的一系列急需的问题,回答与受教育者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

三、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所谓期望效应,是指教育者的期望能激活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从而使受教育者取得所期望的进步。期望效应的思想基础是对受教育者潜能的信赖,是教育者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寄予的期望。每个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教育者对他们寄予期望。此外,每个受教育者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这种要求、愿望和潜能是一种内隐的潜质,它在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它一旦被教育者的期望和爱心所激发,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展现其积极的方面。相信受教育者的潜能是期望效应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设置期望的起点和依据。为此,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期望教育观。建立期望教育观是发挥期望积极效应的基础和前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教育始终有一个目标,使受教育者从原有的认知基础向更高一级的目标靠近,获得成功。没有这种目标,就无所谓教育;同样,没有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念,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期望教育观是一种新的理念,相信每个受教育者都有成功的愿望,也都有成功的潜能,应以此教育信念为依托,对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方式、要求、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应坚信每个受教育者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潜能,相信受教育者都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可能性,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并接受合适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有思考力、觉察力和创造力的成功者。

二是及时给予表扬。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均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影响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预期判断。被高期望者的努力如果及时赢得奖励和表扬,那么努力学习就得到了强化;相反的,被低期望者因失败而受到批评,那么他们可能认为集体是他们的“惩罚源”。因此,当受教育者取得进步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验到努力的收获。一旦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言语或非言语的肯定评价时,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那赞赏的语气、鼓励的微笑中,通过主动地分析、综合,获得自我认知的信息,激活心中的情感需求,产生自我奖赏的满足感,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与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去实现更高一步的目标。

三是确定合理目标。期望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激励水平与受教育者的期望值相关,如果受教育者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即受教育者主观上认为达到教育者预设的目标的期望概率很高,他们就会有信心,就会焕发强大的力量;如果受教育者认为目标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犹如海市蜃楼,或者是目标太低,易如反掌,唾手可得,则难以发挥他们的潜力。因此,受教育者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第二种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他们还不能独立地解决困难,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落差幅度可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即“教育最佳区”。期望目标应建立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即教育者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明确地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由于这样的目标富有挑战性,实现这个目标,受教育者既有一定的把握,又没有充分把握,要想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因而能最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内在持久的心理动力,激励和推动他们努力去实现自我,不断朝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其平.教师非言语评价的心理效应[J].教育评论,2000,(3).

科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运用统计图,对西安科技大学06,07和08级的来访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校os级新生来访人数占总咨询人数的一半弱(45.6% ),显示一年级新生是心理咨询的主体。并且一、二、三年级来访人数依次减少,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研究还发现,适应性问题和神经症是当前大学生普遏存在的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个性缺陷和心理紊质不健全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最后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1前言 

    近几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人研究及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且有增多和加重的趋势。进人大学以后又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要求和竞争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严重的不适应还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只有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做好教育与转化工作。本文分析了西安科技大学06 ,07和08级心理障碍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2研究对象及分析结果 

2.1对象 

    随机抽取2008年度西安科技大学06 ,07和08级的78名来访咨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8人,女生40人。 

2. 2 

2. 2.1结果 

来访学生年级分布 

    来访学生年级分布特点为:一年级为45.6%,几乎占总咨询人数的一半稍弱,所以一年级是咨询的主体。一、二、三年级学生来访人数依次递减。二年级来访学生人数多于三年级,一、二年级合起来占咨询人数的78.3%。图1显示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 

2.2.2来访学生性别分布 

    来访学生中女生为51.3%,男生48.7%。女生略多于男生,但性别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男女生的心理问题同样应给予足够重视(如图2)。 

2. 2. 3来访学生心理问题分布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新生适应问题、神经症性问题(包括强迫症、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和抑郁性神经症)两者加起来占咨询总数一半弱46%(如图3),是咨询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另外,大学生恋爱受挫以及宿舍内人际关系矛盾问题也占相当比例,是大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和其他高校类似。 

2. 2. 4来访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大致包括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恋爱冲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人际关系不和谐、自我认识不足以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如意等诸多方面(如图4)。西安科技大学学生最突出的原因反应在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以及恋爱冲突三个方面。 

3结果分析 

3.1成长适应性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最显普和突出的问题 

   成长适应性问题主要是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不成熟而带来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主要体现为新生适应问题(指对新的环境、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感到孤独、烦恼的)、情绪情感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恋爱受挫后不能很好调整,感到痛苦和沮丧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个性缺陷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以及学习问题(包括因学习无计划、无目标而感到迷茫、学习动力不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等等)。 

    成长适应性问题在不同年级学生身上各有侧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成长适应性问题仍然以一年级新生占据主导地位,二年级和三年级依次减少,这一特点为主。大一被称为新生适应的困惑期,主要围绕角色变化与对新生活不适应;学习上的困扰与对高校要求不适应;交往欠缺和交往技巧缺乏与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为主。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但因为个性品质(例如自私自利、自卑等个性缺陷)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的现象较为明显;因为学习上的一贯松懈造成学业成绩落后而形成的学习压力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因为异性交往产生的心理困惑也开始出现。三年级被称为情感发展的冲突期,来访学生主要以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以及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这两类问题为主。 

3. 2神经症性问题也是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孟要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问题包括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社交恐怖症、强迫症以及抑郁性神经症等等。在每个年级学生身上都有发生,但也以一年级学生为主,因为神经症性问题具有很大的迁延性,一般在学生人学前就已经具备某些症状,而来到新环境中由于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更加剧了这些症状的程度。所以,神经症类问题并非完全是大学造成的,这些问题更多的是个体在以往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 

3. 3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因为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位居其它原因之首。一般性格内向、急躁,有过于强烈的个人欲望和过高的个人期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唯我独尊、虚荣心强、情感脆弱等个性特征都易引起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刺激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大学生本身应付刺激的能力。如果遭遇挫折的几率加大,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学生又一时难于应付,产生心灰意冷、失望等负性情绪也就在所难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也大多以此类原因为主。此外,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而大学阶段又会受到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就导致学生误认为再多的知识是没用的,到头来还是找不到理性的工作,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3. 4恋爱冲突也是引发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大学生情绪上的不稳定性、单纯性反映在恋爱问题上,就同样缺乏稳定和冷静,加上许多同学恋爱观、目的和动机本身有问题,加上独立生活经验的欠缺,恋爱失败就在所难免了,尤其三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同时恋爱的学生往往只与恋爱对象进行交往,与原来的亲密伙伴疏远、冷落,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一旦失恋,又没有好友的劝导,很容易陷入孤独、悲观之中。 

4教育对策 

4.1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大部分高校每年在新生人学前后举行70一80个工作坊(即采用体验式学习培训方法的小型培训班)的训练,内容有睡眠管理、压力管理、时间管理、表达训练等。通过参加工作坊,学生开始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晚,虽然也在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做了某些工作,但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 

    必须对新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好大学的“第一课”。这不仅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帮助,对其就业乃至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新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人学开始,就要提高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和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应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针对新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及早地加以引导、化解,并且应跟踪调查,使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问题严重化。 

4. 2加强正确恋爱观和性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处于发育高峰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学习、人际交往和就业的压力,提供了大学生恋爱的社会基础;社会、校园的文化助长了恋爱之风。同时,相对宽松的人文评判减少了大学生恋爱的顾虑;另一方面,较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又增加了大学生恋爱的随意性。目前恋爱之风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有向低年级发展的趋势。 

    在对待学生恋爱问题上不能采取“堵”的方式,而应该重视疏导。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恋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性道德、性健康和恋爱观教育,避免走向爱情就是性爱的误区。通过性教育,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是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恋爱观之良策。此外,心理辅导、咨询也是解决恋爱问题的方法之一。学生应该放弃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在恋爱过程中若遇到棘手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教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恋爱,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咨询者的多次交流、沟通,消除心理上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