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传统教育史学的片面性

中国的教育史学科的诞生有两个标志:其一,是在大学和师范学堂中有了以中国教育史为内容的教学;其二,是有中国学者自撰的教育史著作出现。前者出现在1904 年癸卯学制颁布后,后者即为1910 年由黄绍箕、柳诒徵所著的《中国教育史》。可见,中国的教育史学科最早是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学科目出现的。张斌贤认为:由于我国的教育史学科(也包括大多数教育学科)源于师范院校的教学科目,因此,教育史学科往往被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基础科目由于在实质上把教育史作为一个教学科目,并主要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探讨教育史学科建设,因而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教科书传统,这同时也是整个教育学科的共同传统。中国自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原来没有学术基础的学科纷纷建立。这些学科在建设之初就是作为一门教学科目而出现的,并非学术自身发展的结果,因而带有浓重的学科性,也就是张斌贤所说的教科书传统。这种特点在缺乏学术基础的科目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育史就是其中之一。

教科书所强调的主要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的是知识的宽度而非深度,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造。这种状况如果仅仅限于教科书的编写,还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但现实是它恰恰成为了教育史学科建设的一种重要的思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史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教科书传统形成了教育史学的思维定势。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史学家们用编纂教科书的思维方式进行学术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教育史学的片面性就是其中之一。已有的教育史著作大部分是以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体例展开的,一方面,教育史成为伟大人物的思想史,伟大教育家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以至于成为唯一的历史主人;另一方面,教育制度被误解为是孤立静止的发展过程,这不仅无法体现教育制度发展的连续性,更不能揭示它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互动关系。教育史并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正如历史并不仅仅是思想史和制度史一样,它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人为地将教育史划分为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是为了在教学中系统地组织和理解教育史,是一种为方便教学的权宜之计,然而这种划分却掩盖了真实的教育史世界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简单的二分法的认识模式一直沿袭至今,固化为认识教育史的唯一模式,限制了教育史研究者的史学视野和史学思维,造成了教育史学研究的片面性。

对此,部分教育史学者已有所察觉,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如廖其发曾提出要突破狭隘的教育史观,树立大教育史观。梁淑红和杨汉麟认为传统的教育史学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上,采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二分法,破坏了教育世界的完整性。张斌贤认为教育史学研究者对教育历史的性质存在着片面和狭隘的认识。周洪宇认为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说法是不完善的,这种说法遗漏了教育史研究的另一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对象教育活动史,并提出以活动为基础与主轴,以思想与制度为派生与两翼的教育史研究对象理论。这些思考都提到了传统教育史学研究中具有的片面性,并提出了扩展教育史学视野的思想。

二、年鉴学派总体史观的启示

片面性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史学研究中,也存在于其母学科历史学中。针对历史学的片面性问题,法国年鉴学派提出了总体史观的对策。

总体史观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传统史学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总体史观一直处于史学的边缘地带,直到年鉴学派形成以后才将其发扬光大,并树立起总体史观的中心地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年鉴学派自身的演变,总体史观在年鉴学派内部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代表费弗尔(Lucien Febvre)和布洛赫(MarcBloch)认为总体史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弗尔认为: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或思想的科学。因此,研究历史也即研究人,研究人的过去,把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一切作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纳入到历史研究的范围。布洛赫指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这样的历史包括人类社会的全部层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心态等等。历史是一个整体,不能把人类整体的历史分割开来,把一些归结为事件,把另一些归结为思想,使得彼此毫无联系,这样分隔、孤立地看待历史并不能了解历史的全貌。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领袖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提出长时段理论,把对总体史的理解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布罗代尔认为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多元性,大体上可以将历史时间分为三个层次: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也可称为个人时间或事件时间、社会时间、地理时间,分别对应三种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即社会表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的历史运动;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文化的变动等局势性的历史运动;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结构性的历史运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超越了传统史学只关注社会表层历史运动的局限,将视线转向变化更为缓慢而作用更为根本的社会局势和社会结构,实现了总体史的纵向扩展。随着史学新领域的不断开辟和史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历史学家们感到越来越难以做到真正的总体把握,而且很可能在具体研究中并不需要这种把握。面对整体与局部这一认识论难题,第三代年鉴学派史学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认为:

强调在各领域深入进展与分化的同时,还始终保持总体史的方向,使史学始终在一种整体化的方向之下演进,从而避免滑向新的实证主义。而对特定时空的历史做出尽可能完整的总体分析,也确实有助于人们把握这一历史的真实结构和内容。 人类历史几乎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对其进行总体的把握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这一现实,第三代年鉴派史学家认识到总体的相对性,把总体史的研究重点转向特定时空的历史,而不再强求对整个人类的总体历史的把握。他们的历史著作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往往选取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和一个具体的时段为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深度研究,试图从对这一特例的尽可能完整、全面的研究中表达对总体历史的理解。通过对年鉴派总体史观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总体史观具有四个方面的意涵:一是总体史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态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历史。总体史观认为分门别类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只是人类总体历史的一部分,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并不能了解历史的全貌和真相,因此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总体历史。二是总体史不仅包括短时段意义上的社会表层的历史运动,还包括表层运动之下的中时段和长时段的深层历史运动。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不能只把视野局限在变化频繁的具体的历史事件上,还要注意经济结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历史因素以及地理、气候、农业等极少变化但起基础作用的历史因素,从更深层探讨历史的运动。三是总体史观要求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费弗尔和布洛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孤立地看待历史的现象,不仅是因为专业的史学家固守各自的领域,更因为各门学科间缺乏交流和联系。因此,要进行总体史研究,就必须打破这些领域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四是总体史意味着建立以史学为核心,综合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体系的可能性。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是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学科的分化是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过度的分化则会导致学科的孤立和发展受阻,从而呼唤新的综合。新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如此循环上升。总体史观不仅是历史学科在分化之后的重新综合,也是整个社会学科在分化之后的重新组合。

三、教育史学整体史观的涵义

总体史观是西方现代史学,尤其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正是针对传统史学在内容上的狭隘,方法上的自我封闭而提出的。西方传统史学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在视野上只关注社会上层精英分子,在内容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史,在方法上单纯注重史料考证。西方传统史学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暗合我国传统教育史学的缺陷:在视野上只关注大教育家,在内容上局限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法上局限于文献法。因此,借鉴年鉴学派总体史观理论,提出教育史学的整体史观,将对解决教育史学片面性的问题大有裨益。

(一)整体的教育史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一切事件

教育史是一切过去的教育事件的总和,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一切事件。传统的教育史学只关注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把纷繁复杂的教育历史简化成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史和历朝历代的教育制度史,忽视了教育历史的完整性。整体的教育史不仅包括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还包括作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基础的教育活动史、历史上的教育主体的教育生活史、作为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的教育物质史、中外教育交流史等等;不仅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史,还包括非制度化的社会教化史和家庭教育史;不仅包括大教育家的教育史,还包括籍籍无名的普通教育者的教师史和学生的学生史;不仅包括正统知识的教育史,还包括民间技艺传承的教育史;不仅包括外部的教育环境的教育史,还包括教育者和学习者内心状态的教育心理史;不仅包括儒家教育史,还包括道家教育史和佛教教育史;不仅包括汉族教育史,还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史;不仅包括整个国家的教育史,还包括地方教育史整体的教育史是没有边界的,任何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事件都有它的历史。提倡整体教育史观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教育史学者都对教育史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是不切实际的。提倡整体教育史观的目的是要唤起教育史学家们对被传统教育史学所忽视的领域的关注,用一种整体的视野去看待教育史。

(二)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要求探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其研究对象与时间是分不开的,历史一词首先指的是时间的延续,而时间只有通过事物的变化才得以显现出来。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变化轨迹与节奏。在历史中,各种不同运动节奏的事物很难用统一的时间标准去度量,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时间。布罗代尔指出:传统史学的缺陷是用单一的时间量度去衡量一些既无同样延续性,又无同样发展方向的运动。其中一些运动适合以人的时间量度,这是以我们短暂、仓促的生命为量度的运动;另一些则适合以社会的时间量度,对于这一量度而言,一天、一年并不意味着什么,整个世纪常常只是这种时间延续中的短短一瞬因此,并不只存在一种简单节奏的社会时间,而是存在具有千万种速度、频率的社会时间。 布罗代尔大体上把历史时间分为三种,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分别表示三种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他本人更强调长时段的历史研究。短时段的历史是社会表层具体事件的历史,变化频繁,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中时段的历史是局势的历史,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形势,可以对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做出解释;长时段的历史是结构的历史,很少变动,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却是历史中最稳定的因素,决定着历史的本质和其他历史事件。年鉴学派总体史观注意到历史的不同层次,强调对历史作立体式的研究,特别注重被传统史观所忽视的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层次历史运动。这是年鉴学派对历史学的一大贡献。

我国传统教育史学与西方传统史学共同的缺点是仅关注社会表层的历史事件,忽视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教科书传统的影响,传统教育史学仅仅满足于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去深究为什么的问题,所关注的仅限于短时段的教育事件,对于教育历史的解释只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使得教育史成为一种缺乏内在联系的记忆材料。传统教育史学一直把探索教育历史的发展规律作为教育史学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教育史到底有哪些规律恐怕没人说得清,通常所说的那些规律也是从历史唯物主义中推衍出来的。事实上,探索教育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只满足于对现象描述的传统教育史学所能胜任的,必需突破短时段视野的限制,进入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再更深层次探讨教育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比如中国古代教育为什么特别重视忠、孝、仁、义、信等义务性的道德,而轻视自由、平等等权利性的伦理,这不是单靠教育所能说明的,而是由专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再比如中国传统教育缺乏科学技术教育,这是由崇尚经验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决定的。

人生长于一种文化之中,受到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常会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但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才是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本质区别,才需要对其进行认真探讨。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也就是布罗代尔所说的长时段历史运动。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绵长的生命力,潜伏于历史之河的深处,波澜不惊,却主导着历史的走向。历史即时间,时间即变化。历史虽然是永恒的变化之流,但如果历史只是一味地变化,历史的规律从何而来?实际上,历史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变化是历史的表象,具有长期延续性的历史运动更接近于历史的本质。教育史的规律也只有从变化的表象之下去寻求。

(三)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强调跨学科地开展教育史综合研究

传统教育史学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在于其自我封闭性,集中体现为教育史学内容的狭隘和方法的单一。传统教育史学在内容上局限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方法上保守于文献法和考据法,单纯通过史料的鉴别和整理来说明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史的学科化。近代以来知识的学科化导致了各领域知识间的隔离和孤立,阻碍了学科间的交流,使许多学科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困境呼唤着学者们打破学科藩篱,加深学科间的交流。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科学创新很多时候出现在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地带,证明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跨学科研究在很多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所体现,但明确提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当属年鉴学派。年鉴学派从一开始就主张总体史观。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总体史观也就意味着研究与人类有关的方方面面,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地理的、人口的、心理的都在总体史的研究范围之内。年鉴学派成立之初创办的杂志《经济社会史年鉴》很明显地体现了跨学科这一特征。杂志的责任编辑有10 人,主编为布洛赫与费弗尔,编委8 人中,史学家有4 人,地理学家1 人,社会学家1 人,经济学家1 人,政治学家1 人。杂志在创刊词中也明确提出其办刊方针:打破史学研究的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解决学科化困境的一剂良药。传统的教育史学科是作为一门教学科目出现的,是学科建设的结果。由于没有一定的学术渊源作基础,使得教育史学科自诞生起就缺乏自身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历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史学处于一种两不管的尴尬境地,更加深了其理论基础的缺乏。长期以来,教育史学在师范院校艰难生存,墨守成规于教科书传统,只求满足于教学要求而无力开发自身的学术价值,其生存困境愈加严重。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打开胸怀,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长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的研究,创造一种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新气象。

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教育史学要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历史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成果。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天然带有历史学的特性,借鉴历史学的理论成果也是水到渠成;教育史又是与教育相关的专门史,是带有教育性的历史,在研究中要学会用教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此外,还可以借鉴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教育史研究。与此同时,教育史学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去,比如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教育交流史、一带一路战略中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和丝绸之路国家的教育历史研究等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够拓宽教育史学的视野,为教育史研究指明方向,是教育史学在新世纪发展所应具有的战略眼光。

(四)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教育史具有综合其它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潜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年鉴派史学进入鼎盛期,最主要的标志在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的建立。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直属于法国的科学研究最高机构,本没有历史学研究部分。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费弗尔于1947 年提请政府批准设立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并着手组织以史学研究为核心,综合其它社会学科的研究体系。虽然第六部的名称经济和社会科学部,并没有包含历史学,但正是在含义更为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科学这一名称下,历史学显示了其巨大的包容性,成为综合其它社会科学的基础。到1975 年,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独立出来,成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这标志着以年鉴派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体系的完全确立。历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任何学科都有其历史,任何事物都处于历史之中。因此,历史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容纳其他学科,新的学科综合提供了粘合剂和基质。

教育学在产生之初只是一门学科,发展到现在,衍生出众多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间壁垒森严。如果各门学科间缺乏交流与相互合作,如何才能对教育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这种忧虑呼唤着统一的教育学科的出现。事实上,教育科学在这种分化的表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统一基础一门分支学科只能触及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育活动的丰富性使这种单支的探索缺乏力度,他需要综合所有的学科,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分支学科。作为历史学科分支学科的教育史在一定范围内(即教育学的范围内)也具有历史的巨大包容性的特质:一方面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整体的教育史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所有的教育学分支学科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教育史以其特有的包容性超越了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所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潜力。

以教育史为基础综合其它教育学分支学科,不仅是内容上的综合,也是方法上的综合。一方面教育史研究应扩大研究范围,研究教育哲学史、教育社会学史、教育心理学史、课程(论)史、教学(论)史、教育管理史、高等教育史、成人教育史等等;另一方面,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田野研究、调查研究、访谈法、比较法、模拟法等等。当然,以教育史为基础综合教育学研究只是教育学科统一的一种思路,是当前分科研究的矫正和补充,并非唯一的研究模式,不能走向极端。

四、教育史学整体史观指导下的教育史研究路径

传统教育史学的片面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野局限于教育家;研究内容局限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法。教育史学整体史观是针对传统教育史学片面性而提出的,在具体的教育史学研究中,整体史观强调研究视野扩大化、研究内容多元化、研究方法综合化。

(一)研究视野扩大化

教育是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教育史应该是所有人的教育史,而非某一部分人的教育史。但是,翻开任意一本教育史著作,看到的总是许多熟悉的名字:孔子、朱熹、蔡元培、苏格拉底、卢梭、杜威......整个人类的教育史被简化成几十位教育家的教育史。当然,教育家因其在教育上的突出贡献理应受到重视,但教育家并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传统教育史学只看到教育家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却忽视了普通民众在教育史上的实际意义。

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强调扩大教育史学视野,认为教育史是全人类的教育史,不仅要关注伟大教育家的教育历史,也要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历史。教育家是人类教育智慧的代表,往往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某种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研究教育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上主流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轨迹。普通民众是教育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其教育活动构成了最基本的教育史实,只有研究普通民众的教育活动才能了解到教育历史最普遍最真实的状态。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教育史学狭隘的史学视野,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史实。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大教育家之外也要研究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如乡村塾师的日常教育活动,普通家庭的家庭教育等等。此外,学生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史也是教育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史也是教育史学整体史观的要求,比如古代太学生及府、州、县学等学生的学习生活史,近代大学的学生运动史等等都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选题。

(二)研究内容多元化

受教科书传统的影响,传统教育史学的研究内容仅仅局限于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忽视了教育历史的复杂性和完整性。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教育史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不是只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就能概括的。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强调教育史学研究内容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内容的多样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在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每一种构成要素也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比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都有其自古至今的历史变化过程。这些要素都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其发展历史是教育史不应忽视的内容。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传统教育史学以思想和制度二分教育史的做法忽视了教育史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要打破这种简单的二分法的限制就必须扩展教育史学的研究内容,还原复杂多样的教育历史事实。二是研究内容的多层化。

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揭示出历史运动的不同层次,强调对历史进行立体式的多层次研究,这对传统教育史学平面化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示。传统教育史学只满足于描述历史上的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很少探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使得教育史成为一种缺乏内在联系的描述性的记忆材料。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借鉴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不仅关注教育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还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历史现象,这不仅要了解教育历史的表象,还要深入挖掘出现这种历史表象的深层次原因。

(三)研究方法综合化

研究方法的单一和保守是造成传统教育史学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教育史学研究方法,除了普遍意义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之外,应用最多的是文献法。学科发展的一大动力来自于对其他学科的借鉴,特别是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传统教育史学固守自己的学术传统,很少从其他学科吸收营养,最终导致学科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学术潮流。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三个结合 历史作用 研究

一、充分认识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由来已久的观念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学校教育的大家庭里是小弟弟,无足轻重,历史成绩差一点无关紧要。不止一次的听人说,"历史有什么难教的,划划背过就行","是个人都可以教'等等,每每听到这样的议论,就感到很悲哀。

记得曾经看过一段文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把握自己国家的国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国情,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历史和国情教育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由此可以看到,中学历史教学是学校德育重要渠道。历史的作用在于:1 借鉴性。2 基础性。3 教育性。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在肩负培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切实抓好高中历史教学

搞好高中历史教学,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历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当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自尊自强自爱。要把中学历史教学提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不能因为自己是所谓的小科目教师而自暴自弃,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培养"四有"人才的历史责任。"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次,要加强业务进修。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斟满"一桶水"。不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就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开掘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与专业有关联乃至其他学科的书籍和报刊上发表的教材研究、教学研究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吸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2、 钻研历史课堂教学。

(1)不搞"两无"――无准备、无把握。

(2)克服"两满"――满堂灌输,满堂空话。

(3)力求"两变"――熟课变生课备,生课变熟课讲。

(4)实现"两常"――常教常新。

3、发挥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课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把德育置于历史教学的首位。我们的做法是"一条主线,分期目标"。

"一条主线",就是"一爱四坚持","一爱"即爱国主义,当前突出国情教育;"四坚持"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主线要始终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分期目标"就是围绕主线按目前使用的统编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各个学期的教学目标。第一学期主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理想前途教育;第二学期主要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第四学期主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与教材内容结合,防止离开教材,空发议论、贴标签、喊口号式的教育;第二,与学生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朝着稳定的健康的目标发展;第三,与时事政治结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搞活第二课堂。

(1)参观教学。如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图片展览。利用教学资料图片,主要是将课外搜集到的历史图片,选择与教材有关联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强的部分举办图片展览。如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就组织学生绘制有关图片32副,举办了专题展览。

(3)演讲活动。如结合有关乡土历史,开展"人人学乡土历史,讲乡土历史"的演讲活动。

(4)知识竞赛。举办历史学科改正错别字比赛;纪念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爱祖国、爱德州,我为德州添光彩"知识竞赛等。

(5)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读书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6)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出版。

(7)历史影评。建立校、班级历史影评小组,开展经常性活动,教师在评前作历史影片背景内容介绍,评后指导学生写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影评交流活动。

5、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建立年级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其内容主要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讨论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最佳教案,捕捉思想教育灵魂,探究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运用历史地图与插图;确定作业分量;统一复习考试要求与标准;分析考试质量,总结教学得失等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全年级的平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重视听课评课活动。听课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特点,都有可取之处。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可以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积极进行教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范围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个体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每一个学年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群体研究,就是确定1个专题以后,由专人负责,人人参与,共同深入课堂试验,如当前的"如何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这一课题,作为群体的研究范围,人人参与。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师范历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G652.4

大力开展人文教育是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提升与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经是当前世界很多国家达成的共识,师范院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引导其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及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来自社会的挑战。

一、师范历史教学与人文素质整合概述

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发展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历史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对历史现象的个体表象认知,同时以此为基础展开事实判断;第二阶段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重点对历史事实的内外联系进行考察,构建起明晰的历史线索,然后扩大到运动的网络结构总,针对历史运动展开动态过程跟踪,重点在于对历史运动局部过程的考察,将历史事实的本质揭示出来;第三阶段以前两阶段为基础,经过归纳、演绎及推理等方式总结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知,提升自我独立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范历史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通过对各目标体系的整合,在结构上形成聚焦点:从横向结构来看,通过整合形成了一种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心理品质,注意对个体潜能的开发;从纵向结构来看,第一阶段学生需要借助想象与形象思维,利用图片、文字及实物,形成对历史人物形象、具体历史事件的感知,这为奠定道德审美情感基础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二阶段学生从“事件的历史”感知逐步发展到“综合的历史”感知,同时这也正是学生历史认知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

二、师范历史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抓的几个方面

整合历史教学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构成了结构聚焦点,在历史教学中该结构聚焦点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系列性的子目标,通过对这些子目标的进一步分析与整合,可以归纳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对历史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师范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抓好。

1.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在师范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注意遵循传递历史文化的结构性规律。例如在讲授南部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冲突,在中国历史上构成了特殊的规律性发展时,其教学结构应该以游牧――农耕人们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主要线条,从民族地理位置变迁到互相征战,从中总结出文化变强的内涵,阐明这些因素在历史长河中起到的交替性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从生存适应、创造审美等层面结合,形成了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其次,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历史传统文化将名族的历史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彰显了民族的存在及生命力。民族精神也是传承个体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个体发展中形成社会道德理念、人生理想及爱国主义观念的重要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民族文化历史的介绍和讲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鲜明的民族意识,为历史活动赋予生命意义。

2.积极培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表示人重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利用多种心理功能完善和发展自我,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性精神及首创精神的发展,为个体创造提供源泉。历史教学中展现了历史舞台中的伟大心灵和动人事迹,这些人在生命存亡之迹表现了伟大的自我,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感人的事迹感知自我精神的创造。例如,中谭嗣同面临保守派的镇压,在面临杀身危险的时刻,经历了危机关头痛恨袁世凯卖友求荣、意识到要保存维新力量以求东山再起的思想过程,最后他认识到所有变法都要通过流血牺牲来唤醒国人,于是他毅然决然的牺牲了自己。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理性与感性意识,学习历史的过程就变成了他们丰富自身情感的过程,利用潜意识构成了复杂的、生动的自我意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经验。

3.培养个体开放的创造力

在认识范畴中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共同发展的结果,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构成了创造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分成对历史事实的观察力、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能力以及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操作能力等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引导其战队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问题的改进性意见。例如,在学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社会时期的农用工具,引导学生对这些工具M行观察,并归纳出不同工具类型的发展线索,然后将这些线索应用于历史环境的分析之中。通过对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的培养,对古代工具进步及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抽象出社会生产力的一般发展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要想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必须构建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要注意将历史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生动的再现出历史的人文魅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同时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与创新。总之,师范历史教学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创造力启发,为学生未来成为教师、形成个体人格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对于文化与人格的传递与改造起到了重要的传递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伟,白前静,段谟发,梁娟,吴境.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 沧桑,2011,01:147-148+156.

[2]蔡宝来,晋银峰.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境遇与未来抉择[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92-102.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学科优势,蕴含丰富的心育资源,理应正视其心育价值,采取恰当的心育策略,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人物教学;心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5-0050-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初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人物教学,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心育价值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课堂教学历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调查显示,从全国总的情况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而心理健康课开设状况并不理想,“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这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并不理想[1]。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生态度、奋斗历程等,在教与学活动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将大大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2]。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多是“舶来品”。尽管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心理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但总体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已经论述了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心育资源,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类。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经验、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对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适应生活和社会,具有很强的启迪价值和教育意义。由此可见,挖掘并利用好历史人物中的心育资源,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重要路径。

(三)为学生提供模仿学习对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对他人思想和行为结果的学习观察,能使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作用。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帮助获得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现实的、可供其进行模仿学习的对象。初中历史教材中筛选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他们在追求人生理想、正确对待挫折、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经验做法和技能技巧,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鲜活素材,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重要对象。多少年来,苏格拉底的智慧雄辩、孔子的博学善思、牛顿的成长故事、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都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的良好素材和学习楷模。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学生直接学习的是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而在学习过程中,历史任务教学所特有的心育环境会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暗示个体学习模范历史人物,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会做出一定的心理反应。由于历史任务及其相关事件往往是积极健康的,有很多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闪光点,会给学生产生正向的暗示效应。比如在学习李时珍这一历史人物时,通过学习他历尽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名著《本草纲目》这一历史事实,会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积极进取、勤于钻研、持之以恒等特征的心理环境,能帮助学生学习和体会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刻苦奋进,追求科学进步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心育策略

(一)增强承担心育的责任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印发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试行)》,将“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新课标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可见,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应充分发挥历史人物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承担起心育的教育责任,在历史人物学习过程中自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视野,重视历史人物心育资源挖掘,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拓展心育的内涵和途径,创新心育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明确历史人物教学的心育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历史课程总体目标,除了包括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外,也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目标。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历史教学课程重要目标之一。可见,如果说历史教学目标是一堂历史人物教学的“明线”的话,那么心育目标则是它的“暗线”。这需要在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历史教学目标和心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准备、实施过程等环节,将心育目标纳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展开历史人物教学,并自觉把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状况作为课堂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之一。

(三)尊重心理健康教育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这是初中心理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注重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历史人物的概况,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体验历史人物的事迹蕴含的健康理念、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在历史学习活动中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在评价历史人物过程中自觉坚持正确的心育观念,选择适合自身心理特点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美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B):78-83.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陈清山

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动员部署我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努力以学习教育高标准推动文旅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这三个“必然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事关党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抓好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砥砺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并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二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坚定信仰信念的内在要求。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领悟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推动自我革命的必修课程。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我们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从中汲取解决党的建设现实问题的智慧,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

(一)聚焦“明理”,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要从具体的历史学习中,领悟到背后一以贯之的一个“理”,特别是要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结合理论学历史,是此次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特色。

(二)聚焦“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和信念。学习党史要从党史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尤其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习党史更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要看得清历史大势、抓得住历史机遇。再次提到树立“大历史观”,这意味着学习党史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信仰和信念才能更牢固。

(三)聚焦“崇德”,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在讲话中提到了一个概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由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身上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所构成。这是百年党史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学习党史就是要赓续这条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四)聚焦“力行”,就是要学以致用。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

一要精心组织,全员学习。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原原本本学习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章,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领会深刻理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切实做到学深悟透、学通弄懂,学出动力、学出责任、学出干劲,为广大党员作好示范、当好表率。要结合实际,根据党员干部群众的不同特点,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学习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强化宣传,浓厚氛围。要全力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广泛深入宣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浓厚氛围,促进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更加全面、领会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