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职业化 专家化 辅导员

高校专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就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即职业化和专家化。

一、专职辅导员队伍朝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但专职辅导员的数量却并没有相应增加。辅导员事无巨细,根本无法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完全做到位。伴随高等教育改革而来的公寓式管理、弹性学分制和贫困生贷款制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等问题,都对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实现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校园暴力、自杀、学生诚信缺失等现实问题屡见报端。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来引领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辅导员应肩负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法制以及诚信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策划等重任。但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经过专门和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开展工作所需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专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高校专任教师等岗位一样,有独立的地位和专门的服务职责。但事实上,专职辅导员处于一种“非职业化”和“非专家化”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把辅导员岗位当成过渡性的职业,从业时间相对短,队伍不稳定;分工程度低,“眉毛胡子一把抓”,岗位职责不明确;专业基础薄弱等。提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既能使辅导员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能使他们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二、实现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要建立职业型辅导员队伍

职业随社会分工出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职业化和工业革命后专业化的分工联系在一起,由美国在二战前率先提出。从职业标准和职业生涯两个角度来解析,职业化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事这个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通过行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和系统调配,形成合力的职业壁垒和职业规则。二是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当成一个人终身从事的事业来对待,使从事该行业的人在业内有一定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指的是使一定数量的人员通过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或培训,从而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在高校中长期甚至是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并推动建立相应的制度、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和分工,不仅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也是许多人愿意选择终生从事的、赖以为生的特定生计。

实现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催生一批能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职业辅导员,从而打造出一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职业型辅导员队伍。我国专职辅导员职业化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1)人员专职化,要求专职辅导员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在职期间是主要从事,甚至是唯一从事的职业,从而改变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2)岗位职业化,设置相应的岗位,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从而改善当前专职辅导员岗位职责繁杂,工作界限模糊的情况;(3)建设法制化,用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证专职辅导员的发展。要求在法律法规中对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准入资格、专业学历、职级待遇、培训、考核、晋级、奖惩、淘汰等问题做出明文规定,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聘入、考核、淘汰机制,形成辅导员队伍发展所需的稳定机制,逐步实现我国高素质职业型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化发展是职业型辅导员队伍实现专家化的过渡

统筹专职辅导员发展,要“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可见,职业化并不是专职辅导员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向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即指在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凝练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使辅导员主要从事这一方向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具有丰富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家化是辅导员工作在全职基础上对某一职责的侧重,这并不意味专职辅导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不考虑个人禀赋和个人意愿等因素,让所有的职业辅导员都发展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领域内的专家。对部分表现突出,有专业发展兴趣的专职辅导员,可以引导他们往专家型方向发展。

专职辅导员要朝专家化发展,而专家化又是和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的。辅导员的专业化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由此可见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分别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侧重的是职业本身的社会认同和制度确认,人们认同辅导员的职业规范,有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打算,为专业化和专家化提供了稳定的载体。而专业化是普通职业发展到专门职业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辅导员接受专门教育,培养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为辅导员队伍实现专家化提供了可能。

四、辅导员向专家化发展,要建立专家型职业辅导员队伍

专职辅导员队伍朝职业化发展,形成了一支职业型辅导员队伍。按照《意见》要求,这支队伍应该朝专家化方向发展,建立专家型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依据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界定,经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辅导员可以纵深发展的专业方向至少有4个,即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楼层)管理、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专家型辅导员队伍至少应该由四部分专家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贯要求。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教育部《规定》对辅导员8项工作职责的表述中,前3项就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等。

2.班级(楼层)管理专家

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班级(楼层)管理专家的工作与传统专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比较接近,主要体现在一些事务工作的处理上。一般包括:学风和班风建设;学生的综合测试、评优工作的组织及实施;违纪调查、处理及后期的教育引导;新生的入学教育;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勤工助学等的组织落实;宿舍文化建设以及实践活动的指导等。

3.职业规划指导专家

专职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任职业导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不应拘泥于提供少量求职信息、组织几场招聘会、办理学生签约手续、辅导择业和面试技巧,还应扩大到深层次的职业定位、自我认知、择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发展、职业道德培训等领域。不同时期,职业规划指导专家对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活动有不同的内容:新生入学阶段,介绍专业发展状况和对应的职业,鼓励大家热爱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着手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学习过程中,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认知,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前,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

4.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学业、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升学就业等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必须通过专门人士对大学生潜在或者显性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调试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能敏锐判断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障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因人因事而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人生观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目标,也是过程。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共同努力,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其昂,魏永军.高校“职业辅导员”的理念与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8.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涵义

关于高校辅导员建设的专业化,有研究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即学科专业的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化二合一。高校辅导员平时既要与任教教师一样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还要履行学生事务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辅导员的专业化是一专多能,每个专业都要深入学习一点,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总之,辅导员的专业化侧重的是内在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作一综述,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1.萌芽阶段,1933年~1950年。

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第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当时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学校配备了政治指导员。这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缘起――政治指导员制度。

2.确立阶段,1951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同时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1951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要求各类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l951年11月,《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得到政务院批准。1952年10月,又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要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该指示的发出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3年,清华大学作为试点,开始建立“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此时的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此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相继设立了政治辅导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政治辅导员,也逐渐建立了辅导员制度。

1961年~1964年,中共中央分别下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965年3月,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校,要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同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明确。1966 年,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政治辅导员队伍,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了初步的发展。

3.停滞阶段,1967年~1976年。受“”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被否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夺权和整人的工具,这个时期政治辅导员遭到批判,政治辅导员制度也被取消,高校辅导员制度遭受重创。

4.恢复探索阶段,1977年~2000年。

1978年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恢复制度并发展了辅导员制度。同年教育部起草修改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至此,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逐渐恢复。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辅导员“双重”角色。1981年7月,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从此,辅导员职能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扩展。

1986年4月《关于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1986年5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的发出将辅导员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待遇得到较大的提高和改善,为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99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11月,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了《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9年,党中央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5.完善与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同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申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4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发,充分说明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在适应时展,其正走向进一步的完善。

十六号文件的出台是第一次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问题。教育部在2005年1月出台了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提出专职辅导员要从党员教师和党员干部中选聘的原则,并明确了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发展等问题。

2006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这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制度正越来越健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2006年教育部推行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如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也是最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培训计划。另外,2006年教育部颁布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教育部于2007年9月30日在北京召开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08年7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大学召开,这是首个全国性的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团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章程》,专业性组织的建立和章程的通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阶段,辅导员的工作职能随着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逐步拓宽,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也由时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定位。党中央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度不断加深,措施力度不断加大,从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制度的完善。

回顾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从萌芽与孕育到停滞与混沌,再到完善与成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角色和地位在高校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主要做政治工作,到“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但辅导员的专业定位依然不太明确。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一大批政治干部,使他们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而且还培养了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事实证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面向新的世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制度仍应坚持且完善。

三、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社会快速发展有差距

在现代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也要有新的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政策制度配套、专业化素质与能力、专业化途径探索、角色定位、职业倦怠等方面的现状都不容乐观。

2.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主要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党政管理干部;二是业务教师。辅导员的出路一般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

3.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辅导员处于尴尬位置:是教师,但不从事具体教学工作;是管理者,但整天处理的是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辅导员角色不明带来诸多问题,如辅导员考虑到自己的前途,产生失落感,导致影响持久积极和热情地工作;整天忙于学生日常琐事,无暇顾及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背离了高校辅导员应有的角色要求。

四、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探索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1.充分认识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要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给予政策等支持。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上对德育工作有偏见,部分教师中存在着对德育工作者的轻视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充分意识到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2.从专业化内涵来寻求建设途径

冯刚认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有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有相当的学术学科作支撑;有专门的工作领域;遵循专门的服务伦理;有专门的教育培训设施;职业伦理建立有专门化的测试指标体系;有坚强的专业团队。王文华提出了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职责和专业管理等五个子系统。

3.加强辅导员个人素质培养

有研究者认为,要从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加强心理调适、调整期望目标三方面加强高校辅导员个人素质培养,要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改善待遇与声誉,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促进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

4.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制度设计

完善的制度设计是指建立科学严格的选聘制度、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良好的培养、评价体系。刘欣堂认为通过选聘、分流、激励、保障、评价机制等保障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性。现实中,很多高校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性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辅导员的工作考核,内容应包括所带学生数量及学生满意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对学生指导及教学情况、学术研究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评优奖励、职务晋升与评聘、津贴发放的依据。

5.设立政治辅导员专业

周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建立“辅导员”专业。王栋提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专业”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辅导员队伍的“高进”问题。而大部分学者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辅导员专业”或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只是在专业化的学科建设中提到依托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面向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在职进行研修、攻读硕博士学位。

纵观多年来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众多的研究成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建议和对策,推动了高校辅导员现代化、专业化的发展。人们虽然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但关心和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问题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关注和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问题打开了思路。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调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对现有文献的归纳研究多,从辅导员自身对于定位问题的亲身体验的少等。

参考文献:

1.冯刚.在武汉理工大学作辅导员队伍建设报告[R].2007-11-8.stuplaza.Whut.省略/xgb/showarticle.asp?id=200803171501077879.

2.王文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生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后备队伍

1 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形势看,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年轻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青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从国内来看,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高校的扩招、网络技术的发展、缴费制度改革、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行、就业双向选择的出现等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问题,这些都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并取得胜利,根本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只有抓住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不断呈现新的局面。“多年来,各地各高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1]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可以化解辅导员队伍面临的许多困境和难题,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可以说,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2 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充实辅导员队伍人员规模,强化辅导员队伍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多年来辅导员人数不足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对辅导员的配备人数等并未做明确规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仍未对辅导员数量做明确规定。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首次提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006年教育部对辅导员配备又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除继续坚持“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外,还第一次对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明确规定,即“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此后,各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万余人,与2006年底相比增加了2万多人,增长率为33%。

虽然辅导员整体配备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这导致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在超负荷工作,既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又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后备队伍的建立,首先,可以扩大辅导员队伍的人员规模,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后备辅导员是为了解决辅导员人员不足问题而专门培养的一支学生工作队伍,他们不仅要进行系统地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后备辅导员的加入,可以扩大辅导员队伍的人员规模,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其次,可以优化辅导员结构,强化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建设。为弥补专职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象,大多数学校都会用兼职辅导员来替代。这样必然导致辅导员结构类型的变化,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后备辅导员则介于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之间的“准专职”辅导员,它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就是专职辅导员。因此,后备辅导员队伍不仅可以优化辅导员结构,还可以强化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建设。

3 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外在动力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 专业化 职业化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角色泛化、定位不清,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职业认同度较低。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必须走专业化与职业化之路,在实践中要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实行专业化管理;确立高校辅导员系列职业体系,打通其职业化发展通道;在相关高校设立辅导员专业;增强培训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高等学校政治辅导员是我国高等学校特有的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又是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有效改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维护高校稳定、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对于把高等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总是一个临时职业”这种观念的存在,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使辅导员难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许多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角色模糊,“杂家”形象明显,日常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政策定位决定了辅导员职能的多重化,除了强调辅导员的德育功能外,同时还有社会性要求和服务职能。但实践中却又恰恰相反,高等学校某些职能部门制度缺失、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大量存在,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成为“代职”者。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被称为“杂家”,除承担着班级管理、评优评奖、安全教育、公寓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学生行为规范等工作,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行政教学事务通知等任务。他们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更多的时候是以学生事务员的形象出现,他们疏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职能弱化,较少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这种角色定位的不清背离了其德育教育的本位作用,弱化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许多本职工作往往难以有效开展。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2.职业认同度较低。长时间大量地从事事务性、边缘性的工作,再加上现行体制下辅导员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经历比较复杂,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辅导员群体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一直未能形成。“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还缺少系统的提升和凝练,职业精神品质正在形成过程中”,从业者没能形成个体的职业意识及职业自尊,社会上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认同。实践中,多数学校对辅导员按教师编制进行归口管理,职称按教师系列评审,辅导员职业通用能力缺乏明确规范,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职业空间。辅导员更大程度上是过渡性、临时性的工作,尚未成为一门专业化的职业。

二、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上述现象制约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水平,影响到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质量。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已经提到议程上来,成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所谓专业化,是强调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奖罚、集体的建设与组织管理、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谓职业化,是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走职业化的道路,确立其职业体系,打通其职业发展的通道,让辅导员工作不再是一种过渡性的、临时性的工作。

从政策层面看,党和政府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及规范工作也是个渐进的过程。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辅导员定位为“学生专职政工人员”,这个时期政策上把辅导员和“两课”教师混在一起,还没能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更无法提出其职业化发展方向。2000 年7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 号)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队伍。并提出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任期一般为四至五年。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是过渡性的、非职业化的。2004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此时,党和国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新的定位,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概念被提出来,在发展方向上可以灵活选择但鼓励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仍缺乏明确的内涵。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把辅导员定位为“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决策层面已经开始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提出辅导员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个专业方向。  现实工作中看,辅导员最初统称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一直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与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首先建立辅导员制度起,辅导员扮演的基本上是大学生政治引路人的角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教育对象及内容不断发生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情况使得大学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工作性质要求辅导员应具备专业素质,特别是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危机处理以及生理健康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只有专业化的辅导员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实效的教育、服务和指导。但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和专业训练,非专业性、非职业化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评介及职业认同,进而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育人工作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律,即只有专业化才能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都能担任的,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因此,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来看,专业化与职业化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辅导员工作区别于其他专业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道路

1.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实现专业化管理。高校辅导员角色模糊、定位不清的现状,其根源是目前高等学校管理服务的非专业化造成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泛化、任务扩大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只能通过增加辅导员工作量来缓解矛盾和压力”。那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建设,高等学校应加快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教学、行政、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以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淡化“杂家”角色,而专司其“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能。

2.确立高校辅导员系列职业体系,打通其职业化发展通道。高校要重点考虑辅导员职业化工作体系的建立,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能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逐步建立与其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体系,明确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明确其能力培养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职称职位提升前景。结合我国国情及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辅导员职业系列按其职能确定为思想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方向。思想教育方向可包括形势政策教育、党团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指导方向可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培养、社会工作指导等工作;学生事务管理方向可包括集体建设、奖贷补助、日常行为规范等工作。在职称评聘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考虑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制订出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评聘标准,实行序列单列、标准单列、岗位单列、独立评审,彻底改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存在的“重论文、轻实绩”的现象。

3.相关高校可考虑设立辅导员方向专业。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尚没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及方向设置,因为传统观念,一般高校在遴选辅导员时,往往优先考虑思政教育专业或教育管理类专业,认为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较接近辅导员岗位要求。实际上,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内涵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相差甚远。辅导员工作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学校除了教学管理之外的所有事务,涵盖学生在校的几乎所有事务及大部分时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有专业中尚没有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涵盖其基本方面。为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可以参考上述高校辅导员职业体系,在高校设置辅导员专业或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设置辅导员方向,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兼顾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外,同时重在实践操作技能,以期做到专业起点、专业使用、专业培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4.建立培训制度,增强培训的专业性与实效性。针对现状,高等学校要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具体内容方面,岗前培训除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外,重点要培养其职业意识,树立职业自尊;日常培训重在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几个方向的实际工作进行案例式教学,重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专题培训,鼓励辅导员进行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进修与考证;组织辅导员开展校内及校际交流、学习与考察,以开阔视野,加深沟通合作,推进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之间的互补互助。辅导员培训工作要防止形式化,增强专业性与实效性,以提高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各地的建设实践也还处于探索阶段,鲜有成功的范例和可资参考的经验,但这又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其没有先例,因其复杂性,实践中我们很难一蹴而就,唯有破除陈规,立足实践,才能把这一工作推向深入,以改变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提高育人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与消解[J].理论导刊,2010(7).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大学生工作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创立于195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从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中抽调一部分担任“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

一、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产生必要性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人。具体数值见表1:

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而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规模没有随之增加,导致师生比例失衡,带来诸多问题。

国家在2004年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辅导员、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2006年7月国家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二、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在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肩负着开展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伟大使命。在读研究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他们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有了与专职辅导员不同的特点及优势和劣势(见表2)。

在读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一方面增强辅导员队伍,另一方面使自身得到锻炼。高校从在读研究生中选拨兼职辅导员,更多考虑到在读研究生的优势。在读研究生对工作有高涨的热情,他们的年龄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容易产生共鸣。多数在读研究生与学生同吃同住,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生活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现在的学生群体都是“90后”,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而在读研究生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工作上敢于创新,易于找出“90后”接受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在读研究生学习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可以给大学生切实的指导,成为他们的榜样。

三、对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问题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工作的优势显而易见,同时存在不足的方面。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有效地管理领导他们,从而使这支队伍走向成熟,发挥更大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

1.结合高校实际工作,完善兼职辅导员选拨机制

在兼职辅导员的选拨上,一些高校以在读研究生家庭条件困难为主,忽略了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的学校比较注重研究生的个人形象和表达能力,还有一些学校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导师意愿为主等等。各个高校应该切实地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选拨。

2.实行岗前培训和工作培训,切实提高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目前各个高校对兼职辅导员的培训不够重视,一些高校甚至没有。部分兼职辅导员,经验不足凭感觉工作,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各个高校应该重视兼职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同时定期给兼职辅导员创造条件引导兼职辅导员参观学习交流,提高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发展趋势和要求。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适时分析高校目前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新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一套完善的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培养制度,充分发挥高校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的优势和长处,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