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范文第1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年)》,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提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全体学生发展和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二)坚持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既重视学校发展的结果,也注重学校发展的过程。既要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又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三)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督导过程和结果要公开、透明。

三、适用范围

《方案》分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个评估指标体系。每个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办学思想、制度建设、办学行为、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办学成效等6个A级指标,19个B级指标,41个C级指标及一个附加项。各指标体系适用于相应层次的各类学校。

四、组织实施

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统筹全省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对市、县(市、区)、学校三级督导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组织审核、评选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负责所辖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学校自评

突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学校自评制度,组建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自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每学年对照督导评估的内容和标准进行自评。接受督导评估前要将自评报告报送教育督导部门。接受督导评估以后,根据督导反馈意见,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报教育督导部门,接受复查。

(二)县(市、区)督导评估

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按照三年一轮的评估周期,具体安排县(市、区)域内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学校开展评估;组织责任区督学对学校进行过程性视导;对学校进行复查验收;组织推荐所辖学校申报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三)市督导评估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制定本辖区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工作计划。对县(市、区)督导评估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对各地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抽查,总结推广经验;负责市直属学校的督导评估;对申报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实施评估认定与复查;组织推荐所辖学校申报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五、评估程序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具体实施评估时,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成立督导组,提前向学校发出书面督导通知并向社会公示。

(二)接受并审核学校自评报告。

(三)采取听课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校园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进校全面收集信息。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征求社会和公众意见。

(四)督导结束时,向学校口头反馈督导评估意见,并听取学校的说明和申辩。

(五)教育督导部门根据督导组报告、学校自评报告和社会公众意见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督导意见书发送学校。

(六)督促、指导学校按督导意见书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六、结果使用

(一)地方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督导评估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和总结,向本级政府及上一级督导部门报告年度进展情况。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范文第2篇

一、志愿者队伍组成

1、党员志愿者队伍:以社区学院、各中小幼职的党员教师为主;

2、团员志愿者队伍:以社区学院、各中小幼职的团员教师为主;

3、学生志愿者队伍:以各中学、职校的优秀学生干部锻炼为主;

4、家长志愿者队伍:以各中小幼职校的家长委员会代表为主;

5、退休教师志愿者队伍:以70岁以下的退休党员教师为主。

二、主要任务

(一)各基层单位党组织

1、在暑假之前,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以自愿报名和组织动员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好本单位参与今年暑期社区教育的党团员、学生干部和家长志愿者队伍。要在全校做好动员工作,尤其要动员党员教职工积极报名参加。

3、各单位党组织落实本单位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和联系人。将今年暑期志愿者名单汇总交所属街道社区学校,由社区学校落实具体服务任务。

4、与社区学校保持联系,积极组织志愿者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尝试暑假期间在社区学校对义务制教育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开设免费补习班。党组织了解本单位志愿者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收集好人好事。暑假结束前夕,及时进行小结,申报先进个人。

5、社区学院、各中小幼(一级幼儿园)职校要制定暑期校园开放的计划,安排好志愿者执勤,负责校园安全卫生工作,确因校园大修不能开放的,要告知社区居民,并报区学生暑期工作办公室和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教育关工委

1、组织各校关工小组适时、适度地开展志愿者工作。

2、做好各关工小组志愿者活动的统计汇总工作。

(三)各街镇社区学校

1、主动与区域内相关单位党组织联系,落实组建志愿者队伍的有关事宜。

2、汇总区域内各单位今年暑期志愿者名单,填妥《××街道(镇)××学校年暑期志愿者汇总表》,交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3、参与研究和制定街镇暑期活动项目,合理安排志愿者;落实师资,为学习困难学生参加补习班提供相应服务。

4、制定《暑期志愿者工作联系表》,和各基层学校志愿者负责人和联系人保持经常性联系,向基层党组织反馈志愿者活动情况,协调暑期志愿者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

5、及时向街镇、居委会了解各单位暑期志愿者工作情况,做好相关评价工作,向社区教育网和教育信息网传送相关信息,及时报道特色和经验。

6、积累暑期志愿者工作的资料,及时做好小结。

(四)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1、制定年暑期教育系统志愿者活动方案,设计街镇和学校《年暑期志愿者汇总表》,报区暑期工作办公室,并告知街镇暑期工作办公室和社区学校。

2、确定专人分管暑期志愿者工作,与各街镇和社区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

3、做好评选先进和表彰工作,评选区先进暑期志愿者。

4、加强宣传工作,要在社区教育网、教育网、《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志愿者事迹。

三、日程安排

(一)6月1日-10日

制定活动方案,报教育党工委主要领导审定。

(二)6月11日-30日

1、向教育系统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和街镇暑期工作办公室及社区学校下发方案。

2、社区学校将暑期活动项目和相关工作以书面形式报区域内各学校党组织,由各学校落实具体志愿者人选。各学校党组织组建本单位暑期志愿者队伍,将志愿者队伍名单报社区学校。

3、各社区学校召开辖区内中小幼职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落实暑期志愿者相关工作。

4、社区学校汇总本街镇暑期志愿者队伍名单并报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三)7月1日-8月15日

1、各基层单位组织志愿者参加社区暑期活动和校内各项活动,党组织及时了解志愿者活动情况,作好协调工作。

2、各社区学校组织各项活动并安排各类志愿者参加,做好过程积累评价和反馈。

3、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基层单位党组织和街镇社区学校及时组织新闻报道,积累原始资料。

(四)8月16日-20日

1、社区学校总结暑期志愿者工作,向区里推荐优秀志愿者。

2、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做好优秀志愿者评选的相关工作,并报区暑期工作办公室。

(五)8月21日-30日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范文第3篇

这篇“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学习型,课题,成人,动力,报告,研究,学习,社区,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002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 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v 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v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v 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 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 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 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 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 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

这篇“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学习型,课题,成人,动力,报告,研究,学习,社区, 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 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 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 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 社区教育的评价

2. 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 个人基本情况

v 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 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 社区教育的评价

3.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三)调查分工

u 社区人口状况

v 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 社区文化状况

x 社区教育状况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范文第4篇

一、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十年间,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仅为3.9%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达10.7%;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跃居世界第二;十年间,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许多困难,从“非典”疫情、雨雪冰冻,到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均得到妥善应对;十年间,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到“神舟”飞天、“蛟龙号”探海……一个个梦想变成了现实。十年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这十年的伟大成就中,有我们河南的一份贡献;这十年的辉煌中,也包含着河南教育战线的努力。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河南省委带领河南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河南实践不断探索,从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到中原经济区,合省情、顺民意,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正是坚持了破解发展难题的长期探索,坚持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不断突破,坚持了对资源约束问题、环境问题的持续求解,才有了“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河南抉择和河南创造。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总量连续多年跃进全国前五名,粮食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举足轻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产业集聚区综合效应日益显现,城乡建设和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协调推进,河南经济社会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也是河南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河南既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河南教育人口达到2900多万人,其中学生约2800万人,占河南总人口的28.1%,占全国教育人口的1/10。作为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办好河南教育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不仅对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全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极为关键。十年间,河南教育发生了以下显著变化。

1.教育的投入保障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逐年增长,2002至2011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5602.54亿元,年均增长19.8%。2011年教育投入总量为1170.94亿元,比2002年的226.8亿元增长了4倍,其中财政教育支出达到853.5亿元,较上年增长40.1%,增速历史空前,占全省财政支出约20%,圆满完成了国家要求的“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4%”目标对我省的分解任务。

2.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完成普及向均衡发展的跨越。2007年,河南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完成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并转到了均衡发展上,从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上”转到“上好学”上。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实现。2005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适当补助贫困生生活费(两免一补);2008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两免”政策;2008年秋季开学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免除了学杂费。2008年开始以来,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工作推进会,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活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

3.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近1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从2002年到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由66所(其中本科24所)增加到120所(其中本科47所),分别增加了近一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由46.8万人增加到150.01万人,增加了2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3%提高到了24.63%,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由49人提高到144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实现了与教育部共建,与其他部委共建高校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均实现零的突破。

4.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谷徘徊到快速发展的跨越。2008年,河南开始实施职教攻坚工程,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中职在校生从2002年的88.96万人增加到2011年年底的184.72万人,增长了108%;高职高专在校生从44.73万人增加到74.13万人,增长了65.73%。中职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由41.60%、41.47%分别提高到51.28%和49.36%,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已有88所中职学校进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形式等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动力足、活力强的民办职业院校。全省创建了60个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更加深入。

二、深刻理解党的十精神实质

党的十报告主题鲜明,我认为理解好主题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好党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的历史定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丰富,在实践中成熟,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2003年面对“非典”的险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中国要科学发展。十年间,我们经历了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等的转变。十年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很好体现。十年间,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发展得到高度重视。我党提出了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等。这些都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战略部署,并在十年的实践中收到了明显成效。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就是要以人为本,明白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成果由谁来共享。

2.必须高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的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即: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与组织保证,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总依据和立足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是总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总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任务。

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行动指南的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基于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做出的历史性决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是对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自信,以及对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的自信。

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新时期党员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

3.必须明确好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十报告重申了“两个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是质的飞跃,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同时,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丰富拓展为“五位一体”,使之更加协调、更加完善。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岗位,努力进取,扎实工作,锐意创新,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奋斗。

4.必须坚持好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总开关。党的十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才能求真务实,才能践行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学习贯彻十精神,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来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5.必须坚持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三十多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我们在工作中,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激发活力,才能增强动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6.必须保持好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党的执政能力面临诸多新挑战。十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保”“全面”四个字,字字千钧,任务艰巨。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不骄不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完成历史使命。

三、准确把握党的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内涵

十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中,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报告确定我国教育发展的总基调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

1.宗旨更明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突出民生、民意、民主是这次党代会报告的亮点。这一点在对教育事业的论述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十报告把教育放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十六大的“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十七大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到十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充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来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也是衡量、评价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2.地位更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十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我们教育战线包括全社会,必须从事关民族兴衰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去认识教育、谋划教育,形成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

3.目标更高远——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更高、更加协调。十七大报告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十报告中对各级各类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支持特殊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努力去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

4.改革更深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这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看出,改革创新将是未来几年教育发展的关键词,而且这种改革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更加系统,更加深入,通过改革来激发发展活力,破解发展难题,提高教育水平。

5.质量要求更高、公平范围更广——报告指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报告中还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还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从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这表明了我党推动教育公平从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努力和转变,对维护人民群众受教育权益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将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河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教育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教育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贯彻落实十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要把学习好、结合好、宣传好、落实好党的十精神当作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迅速在全省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热潮。在学习中着重思考:我们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好人?教育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如何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相协调,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的十精神

全省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

1.学习好,准确把握党的十精神实质。要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学习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一是健全学习组织。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领导小组,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将成立相应机构,组织领导各地各学校的学习活动,确保学习活动组织到位。二是健全学习制度。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将制定有关学习制度,组织全省广大师生认真研读党的十文件,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精神。三是丰富学习形式。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将通过印发十主题教育活动读本,组织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以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学习,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开展十主题党会、团会、队会、座谈会、交流会等活动,把十精神学习活动组织好,确保学习实效。

2.结合好,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谋划好教育改革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必须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党的十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更加深刻的阐释,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将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十精神的学习,对本地区、本单位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行深入调研,系统谋划。通过调研和谋划,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发现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调研谋划,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谋划工作的科学方法,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

3.宣传好,迅速在全省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热潮。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紧抓实抓好。教育系统将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强对党的十精神的理论研究,通过举办研讨班、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广大师生全面领会和把握党的十的主题,全面领会和把握党的十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教育报刊社等教育新闻单位以及各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站、板报、橱窗等各类宣传阵地,要把学习宣传十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工作的重点,强化舆论引导,形成宣传强势,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贡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理论体系和基本制度,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党的十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对学习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广泛宣传报道,营造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精神的良好舆论氛围。

4.落实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系统要坚持以党的十精神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优先发展、改革创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学前教育求普及,义务教育促均衡,普通高中抓内涵,职业教育抓提升,高等教育上水平,特殊教育有保障,继续教育成系统,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相协调,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

教育是支撑,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教育是民生,只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坚信,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通过全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河南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社区教育总结报告范文第5篇

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三次专家会议于2015年6月2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习创新”。此次会议旨在贯彻201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在各个国家的落实。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代表,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老挝、俄罗斯、蒙古、菲律宾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部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中青视线研究团队,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到会致辞,副院长褚宏启主持开幕式,副院长张军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

一、专家主要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主席霍普金斯(Charles Hopkins)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优质教育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 to Quality Education)的报告中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估方法的创新,同时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课程更多的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育的附属品。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报告《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port)起草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Carolee Buckler)在题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回顾与主要结论》(Review and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SD World Conference in 2014)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人们通过全机构方式(Whole Institute Approach)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期待各国能够在政策指引、行政支持方面做出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任帕迪拉(Danilo Padilla)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天与明天》(ESD: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中指出,在区域官方机构的重视与推进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逐渐融入正规教育。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了《非物质文化教育区域指南》(Regional Guid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可持续的未来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积累了一些优秀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越南的案例中总结了利用声音的来源,将传统的音乐融入到七年级的物理课当中的经验;巴基斯坦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传统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鼓励学生欣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帕迪拉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需要每个人、每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即在教育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与领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授世濑智纪(Tomonori Ichinose)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如何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改进学习者的创新力》(How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Educator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Learners Regarding ESD to Fit into GAP)的报告中分享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面向外界开放,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能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人们通常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强调合作性与实证性,伴随着小组学习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为普遍的学习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未来五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ESD: the Call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nking on ESD for the Next Five Years)的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路,即“一个主导、三个强化、一个落点”。“一个主导”就是以国家或者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主导;“三个强化”是强化教育工作者培训、强化实验学校和实验区的建设、强化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实验;“一个落点”是有效提升青少年可持续学习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巧玲在题为《可持续发展素养的结构框架与实践应用》(The Structur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ainment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尊重资源和环境教育,拓展到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知识、能力、可持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周飞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塑造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Shape Future Oriented High-quality Educ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报告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尤其是在可持续教与学方式探索和实践方面获益良多。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安文铸教授在题为《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radigm Dedicated 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做了梳理与总结,分享了区域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同时也展示了禅城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

二、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势的预测

(一)国际合作将是推进亚太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愈加需要国际合作。史根东在报告中希望各国改变孤芳自赏、孤军作战的状况。他指出,“国际合作的目的就是更好实现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从而使得各方的研究在国际大潮流的推动下产生更有效的成绩。中国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更好地加强联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更深入地展开研讨,以更好执行《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指出,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新的国际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与欧洲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合作,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成为了中国的合作伙伴,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二)基于数据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方法

此次会议中,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在报告中都详细列出了调查研究、评估过程的数据,显示了实践研究过程的真实性、规范性与可行性。

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撰写人巴克勒在与大家分享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时,阐述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践研究与评估方法,让参会者更好地了解评估报告的撰写过程。

(三)全机构参与正在成为推进地区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略

《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总结了十年来的主要成果和趋势,其中谈到了运用“全机构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流化,将其纳入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植入学校课程编排和学习过程、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与周边社区互动、学校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当中。

在本次会议上,以巴克勒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诺尔莱特(Victor Norlet)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在专题报告中都论证了全机构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诺尔莱特教授介绍:“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的;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很多机构的、多层次的努力。”

专家们还谈到,很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增加,并由原来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到目前的各种组织机构通力合作。当前,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关注,全机构方式必将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策略。

(四)教育工作者培训将成为亚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会议期间,史根东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领域三”所提出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培训人员能力”这一专项工作,并就培训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同与会专家开展了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中方提交的《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The Teacher Training Manual on ESD in Asia-Pacific(exposure draft))为基础,继续修改完善,同时各国积极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争取在2016年召开的第四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时,用作对首批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范本。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项目部主任佩尔森(Magnus Persson)认为,“中方的雄心勃勃的思路和扎实工作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了贡献,《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必将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培训范本,更好地助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其核心在于视野。第三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带给我们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地区、国家、全球的发展进程。

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大的进展,很多国家也都在做出努力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编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但是,能否长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政府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的支持,需要研究者、实践者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思考与探索,将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上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