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对世界茶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在宋代茶叶的生产规模开始不断扩大,从客观方面评论,其带动了宋代茶艺的发展和繁荣。在宋徽宗的很多作品当中,都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其不遗余力地倡导了茶艺向更高更精致的方向发展,其中点茶的发展,标志着宋代茶艺的成熟,以此为基础,在以后又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茶艺概念,对以后的茶艺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文学作品;宋代;茶文化发展

在众多饮品当中,中国茶的影响力很大。相传茶是由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发现的,据记载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而来,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在逐步利用茶的药性开始向单纯的饮茶方向发展,长此以往,饮茶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当茶叶在整个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时候,也产生了茶艺,僧人陆羽的《茶经》就详细记述了中国的茶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做深入的分析。

1宋代茶叶发展机会探讨

1.1宋代茶叶基本情况

宋代茶艺的发展离不开茶叶生产的繁荣,其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环节。结合当时的相关典籍分析,其茶叶种植,茶叶加工等,相对唐朝而言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一方面,茶叶规模得到了扩展,全国各地均开始种植茶树,据史料记载,在全国共有66个州、242个县种植茶叶,茶树栽培面积较前代增加了2~3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除此之外,茶叶的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名茶的数量得到了发展,其整个品种多达九十多种。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形成如此规模。据史料记载,名茶在唐代约五十余种,明五十余种,但是清仅有四十余种,经调查分析,目前了解的宋名茶中,发展到现代的今天,依然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在宋朝传颂一时的普洱茶、龙井茶以及武夷茶等。另一方面,专门生产贡茶的茶园应运而生,从而促使生产制造贡茶有了较为完备的程序,对茶叶的品质要求非常苛刻,因此提高了整个茶叶的品质。宋朝皇帝嗜茶的爱好对茶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基层人员为了满足皇族的饮茶需求,设定固定茶园,其加工茶叶均提供给皇室,这种贡茶开始形成规模并进而推动了斗茶的发展,而这种斗茶在以后的发展中,就演变为了茶艺。

1.2文人雅士对茶艺的推崇

在宋朝宋徽宗是最爱茶事的一个皇帝,其热爱程度非常高,撰写《大观茶论》以论茶,成为古今中外的一大趣闻。该书是在《茶经》之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该书的内容而言,主要针对宋代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其次,徽宗还创造性的提出“七汤”点茶技艺,在丰富宋代茶艺内容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茶艺艺术,是之前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不断的使用和品茶过程中和统治阶级影响下,茶事开始流行于整个社会,让所有人都能够乐在其中。与此同时,影响之下的文人墨客也口口相传,宋代中有诸多涉及茶的文学作品,大大赞美了茶事活动,这样饮茶的艺术层次就被不断的提高,这样就推动宋代茶艺向更加高雅的方向发展。

1.3分析宋代斗茶的文化发展情况

茶艺在宋代的发展,离不开茶叶的发展,其之所以发展迅速,也和上流社会对茶的偏爱有关。在上流社会开始流行斗茶,例如文人雅士,迁人骚客等,逐渐发展到社会大众当中,为茶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斗茶也被称之为茗战,主要是人们鉴别茶叶品质的高低,其生长情况和贡茶有直接影响。例如在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就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从该诗句中能充分体现出茶文化在宋朝文人心中的地位,因此不难得知茶文化在宋朝步入了一个高峰期。

2宋代茶艺和之前茶艺的不同点分析

对于宋代的茶艺而言,分析其加工制造方式,以及饮茶当中的一些学问,饮茶使用的器具等,和我国现代的茶艺内容基本相同,没有很大的区别。而和唐朝之前的茶艺内容,还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涉及到茗的选择、水的选择、茶烹制、以及器具的使用和品饮内容等,从宋代文人中的作品中就可以得知。例如苏轼的《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这样说道: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对于该诗而言,其主要描写了北苑的龙凤团茶,在诗词当中溢出诗人对该茶的熟悉和热爱,其是生活当中不可少的活动,其将茶叶比喻成了一个佳人,由于诗词清新飘逸,再加上朗朗上口,而且和大众文化相互共鸣,因此得到了后世流传,除此之外,大诗人还做了另一首诗--《西江月》,在该诗中其这样描述: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从来北苑。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北苑贡茶高度的评价。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宋代诗人都喜欢贡茶,从当代社会调查得知,当下人目前也是以拥有龙凤茶作为荣耀,因此这一现象都是宋朝时期的影响,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制作贡茶有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且其价格昂贵,因此一般人、普通人都很难得到品尝,而在王禹偁的《龙凤茶》中说道,龙凤团茶极为难得,仅有当时的皇帝及其近臣方才能够有机会赏赐。在烹茶过程中,对水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最好使用名泉名水,从历史发展分析,宋人和唐代距离不远,因此很熟悉唐人的平水说法,受其影响宋人也比较关注名水,例如大诗人黄庭坚的《谢人惠茶》:“莫笑持归淮海去,为君重试大明泉。”

不难看出,其使用的水就是大明泉的水,而大明泉,唐人刘伯刍将其定为天下第五泉,是当时知名的泉水,在诗词中重点写泉水,其实也表明在当时社会上,茶艺对水有很高的要求,这已经是一个常识,市井之民都十分了解,可见当时对茶艺可谓是风靡全国。除此之外,惠山泉也经常被文人推崇,在其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大诗人黄庭坚就作有《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在该诗中就有相关的诗句,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在使用惠山泉烹茶时,从这些字句当中就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非常急切的心情。不仅如此,大诗人苏轼还有一首名诗,就是《游惠山》,分析该诗的内容很容易得知,其体现出了对惠山泉的青睐,例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里描述的第二泉,就是当时的惠山泉。就点茶来说,表明宋代茶艺成熟,更是当时宋人最主要的饮茶方式。经调查研究发现,点茶并非将茶投入到茶盏中,注入少许水,调制均匀,再加水入盏,不停击拂,容易在茶汤的表面出现汤花,现以有大量文学作品记述了当时的点茶盛况。点茶在宋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成功有几个标志事件,下面就具体对其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茶艺在宋朝的发展。第一点,要对茶面汤花的均匀度,色泽等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汤花表面呈现鲜白色。第二点,要求茶盏内沿和汤花接触的地方,不会出现水痕,若发生汤花咬盏,则水痕难以快速散退,发生水痕,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云脚涣乱,若先散退发生水痕的即败者。就饮茶茶具而言也有很多讲究,而有关茶具的诗词很多,例如苏轼在其诗词中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茶具,称之为兔毫盏。除此之外,在苏轼的另一个词中也有记载,铜腥铁涩不宜泉......。主要论述了使用石铫煮茶的好处,使用其进行茶品的制作,不仅不会有铜铁铫的腥涩味,而且还能多煮些茶汤,除此之外,铫柄受热比较慢,因此在制作过程会更加安全,整个造型比较小巧,不容易受到损坏。

3分析宋代茶艺的形成对以后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茶艺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文化,但是对宋代的茶艺而言,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下面就分析其对以后茶艺发展的影响,希望给相关人士一些启发,在宋人的茶事活动中,其发展的各种理念,对后世的茶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对于宋人的茶艺发展而言,其体现出一种比较低调的奢华,宋朝人普遍都是内敛的性格,有很好的自省意识,茶事活动则不然,极为重视精美的材质,但是茶艺方面由显得极为华丽而古朴,分明的特点造就了雅致的茶艺。从此之后,所有的茶艺价值取向均能够在宋代茶艺中有迹可循。文人热衷于用诗文表达对茶事的喜爱,很多大诗人都写诗抒发自己的愉悦之情,例如黄庭坚、苏轼、欧阳修等,宋人的茶艺多是由文人加以推动的,由于茶艺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活动,而且宋朝的统治阶级很喜欢茶艺,因此引领了下层的文化阶层,而诗人的文化素质较高,在自我的品味当中,对茶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斗茶活动中不自觉的就引导了茶艺的发展,最终发展为雅致、精巧的茶艺文化,这样就给予了茶艺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茶艺水平。

总结

通过以上对从文学作品看宋代茶文化发展分析,发现有关宋人的茶事的诗文数量庞大,可以体现出当时对茶事活动,茶艺活动的热爱之情,有关茶的诗茶的词就有一千多首,而且其都是比较好的诗词,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由于诗词的流行,其记述的茶事活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宋朝的文学作品对以后的茶艺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很多有关茶事的内容还要追溯到宋朝进行分析和了解。

参考文献

[1]孙达,王盈峰,张士康.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J].中国茶叶加工,2013(4):8-10.

[2]何崚,陈海强,陈兴元,等.宋代广东茶文化发展管窥———主要基于文学作品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4-67.

[3]李坤,董威,李晶.浅析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6):359-360.

[4]卜凌云.茗香悠悠的传奇故事--论肖建国小小说《两个伙计》对中国茶文化的演绎[J].安徽文学月刊,2015(1):15-16.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茶道文化 日本社会 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立花山.南方.京都造形芸大学.茶のを学ぶ[Z].京:角川店,1999.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久松真一.茶道の哲学[M].京:社学文813,1987.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八大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菊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作者:蔡江(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八大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

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菊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

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

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4.3增强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特点;发展模式

1我国茶文化发展历程梳理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说法不一,被普遍认可的一个版本要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神农氏将其作药用以解百毒。商朝时,茶只是作为祭品和贡品,寻常百姓无福触及。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茶叶产量大幅增加。至西汉,开始出现茶叶贸易,茶叶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日常饮品,深受青睐。而在六朝时期,茶文化与佛教结下渊源,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佛教中吸取禅意,丰富了自身的底蕴和内涵。自唐宋开始,茶马贸易日渐兴盛,闻名世界的“茶马古道”由此得名,此时的茶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范畴,而是承载了作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军事发展载体的使命。至明朝,明朝政府甚至专门制定了“以茶治边”政策,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且明朝时与茶相关的著作颇丰,为茶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制茶技术的积累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前期,茶文化还是有所发展,茶叶种类也不断丰富,中国“六大茶类”就是在当时成型的,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茶叶的产销均受到了致命的冲击,茶文化发展也因此受阻甚至停步不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认识到茶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使整个茶叶产业以及茶文化得以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就是在茶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慢慢沉淀、累积,最终自成系统。

2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

2.1多方关联性

我国茶文化走过悠悠数千年,其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一,与历史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历朝历代都不乏与茶相关的诗、书、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管是制茶、喝茶还是对茶之深韵的体悟均有涉猎。其二,与茶叶贸易紧密相联。贸易往来越发达,茶文化的发展越迅速。通过贸易,茶文化的传播及交流得到了极大加强。其三,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茶文化的发展不只包括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风气的普及,还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自我完善。另外,人们的不同需求对茶文化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不同的饮茶需求及饮茶方式能够催生不同的饮茶文化。

2.2阶段性

纵观我国茶文化发展史,它是高低起伏、悠长而曲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神农氏发现茶叶并将其加以运用开始,茶文化便已经萌芽;两晋以前,是其形成阶段,茶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饱满;两晋以后则是其快速发展阶段,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文化内涵也在日积月累中愈渐深厚;至唐宋,茶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空前绝后,茶叶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朝时茶叶产业开始有转型趋势,明朝至清朝前期可谓茶文化的转型阶段,与茶叶相关的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茶叶类型及饮茶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种,日趋多元化;清朝后期,由于外敌入侵、政治动荡,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茶文化迅速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茶叶产业重新得到重视,茶文化得以重建和恢复,并以良好势头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发展进入复兴阶段。2.3筛选性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驰名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保留至今的文化精髓。世间万物都是良莠兼具的,具体到茶文化,不管是制茶技术、茶叶种类还是饮茶方式,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在不断筛选中脱颖而出的精华部分。人们对茶叶运用方式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直接用其鲜叶,到之后的烹煮取汤,再到后来的冲泡饮用,并针对不同茶叶种类开发出与之对应的多种饮用方式,最终形成格调高雅、散发清幽芬芳的茶艺文化。正是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筛选性,保证了我国茶文化的优秀特质。

3我国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3.1传播主体多元化

茶文化受众广泛,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古至今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另有文人墨客、僧侣隐士等,在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其中权贵人士由于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对茶文化发展及传播的促进影响力度最大,甚至决定了其发展走向;而文人墨客取材于茶创作的大量佳作流传后世,对茶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僧侣隐士将禅宗寓意融于茶中,丰富了茶文化的意蕴内涵;平民百姓除了作为茶的消费主体之外,也是茶的生产者,伴随他们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大量民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通俗文化,而对于制茶技术和产茶经验的积累,是茶叶产业进步及茶文化发展的基石。

3.2传播路径多元化

由于茶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不同主体对茶文化传播的影响各异,采用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政要权贵可以从宏观入手,在制度制定、机构设置等方面发挥作用;而生活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地理环境,有着不同民风民俗的各族人民,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风格各异的茶文化典型特色,从中观层面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茶文化进行细分,比如对一个具体茶种产生历程的讲述,一次茶艺表演的深度展示,或者是一条茶品广告的独特诠释,都是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微观路径的不同表达。

3.3涉及领域多元化

茶叶产业是一个多环节的链条状体系,不同的环节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如种植生产阶段涉及农学、化学、生物学,经营销售阶段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工商学、社会学,运用阶段涉及医学养生、民风民俗,以及发展为茶艺表演时需要融入人文元素及艺术审美。另外,在茶文化的创造及传播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不同主体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彼此迥异的,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从不同角度入手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4成果表达多元化

我国的茶文化历经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成果正以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比如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茶楼古迹、优质茶种、茶具、茶书、茶画以及产茶设备、工具和工艺技术记录古籍;成为制度财富的茶叶政策、茶叶律法以及茶俗茶规;以文化艺术形态体现的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词以及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茶道、茶德,以茶会友、颐养性情等。当今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的文化成果也进行了多方融合,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4我国茶文化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4.1着眼全球化发展视野

社会在发展,21世纪是全球文化信息竞争的时代。我国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有绝佳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吻合全球化文化的发展走向,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各地状况,在凸显自身风格的同时扬长避短,提升国际影响力。如文化产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对茶文化进行积极创新,并把握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使之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展规律及全球化发展走向。

4.2协调运用研究成果

对于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唐朝,初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虽然初期研究取得的成果为茶文化的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对其实践价值的全面发挥有所局限。随着研究层次的逐渐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且显示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当今茶产业中,茶文化研究的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处处都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融入及应用。可以说,茶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是其价值体现的不同侧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和谐有机地进行融合,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研究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促使茶文化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4.3打造良好发展平台

纵观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研究的发展水平在最初是先于对制茶技艺及茶叶产业的研究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受“科技就是社会竞争力”的影响,人们对后两者的重视程度及其研究成果远远优于对单纯茶文化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文化又将重新占据最具竞争力的地位,我们应该把握契机,为茶文化的积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大力打造茶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成果交流互动平台;合理利用茶叶种植园及生产基地,以实地考察方式增强茶文化研究的实践性;深入挖掘茶文化中蕴含的典型中华特色,打造我国茶文化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以促进其传播及发展。“盛世兴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茶文化的迅猛发展也是当务之急。我国茶文化在继续发展的历程中,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突破与创新,深入揭示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文化核心、明确发展导向。将茶文化作为产业改造升级的动力、作为产业发展融合的纽带,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物质需求,并通过向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渗透的方式,寻求与整个民族气质的和谐统一,使之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另外,茶叶产业的技术、经济与茶文化相结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建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势必激活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进而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力,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龚永新.中国茶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