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WebGIS;土地利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new plan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the big project, big project to continu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land, the area is wider and wider, more and more types, status is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land management work to bring great inconvenienc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land 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system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feasibility of a statement, and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ata,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system frame and the function design.

Key words: WebGIS; land use; management system;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 U41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土地利用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对土地相关信息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为盘活城市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土地招商引资,同时为领导掌控土地利用现状作出准确战略决策提供依据,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和数据现状,最好的解决就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化的土地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土地管理中的各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实现土地的全面控制和土地动态管理,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2.系统功能要求及可行性分析

直观、便捷地集成各种土地数据,实现土地的全面控制,高效管理和利用信息资源,对各种资源信息加以提取、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保证土地管理工作高效的进行,以及提供土地登记信息在线服务,这是土地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出发点。

整个系统在技术上主要是利用了WebGIS的相关技术。WebGIS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的网络化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具有客户/服务器结构,服务器端详客户端提供信息和服务,客户端具有获得各种空间信息和应用的功能。

由于WebGIS利用了网络技术,使客户端的访问范围更加广泛,使分布式的多数据源的数据管理和集成更易于实现。WebGIS通过浏览器就能进行地理信息的,在客户端无需安装专业GIS软件,减少了重复开发一些基本的地图操作,此外浏览器客户端维护更加简单,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当前开发WebGIS的方法,从软件角度来说,主要有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插入法、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以及构建对象等;从硬件角度来说,主要是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尽管WebGIS开发的各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但针对具体的应用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组织开发,扬长避短,能取到满意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整个系统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和开发环境上是可行的。

3.数据分析

目前,基于B/S结构的真三维场景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二维平面地图展现空间数据又具有局限性,为了能在当前B/S系统上展现空间数据的三维立体效果,我们采用了2.5维地图。以二维地图为底图,采用建模手段建成2.5维地图模型,然后输出高品质2.5维地图,最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制作成能够无级缩放的电子地图。如图1所示:

图1 2.5维电子地图展示图

为了便于业务的形象化管理,我们采用规划图作为辅助地图,将规划图与业务信息整合作为参照,此外,专题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利用GIS手段将业务相关专题数据展示到地图上,通过自定义的条件组合,可对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系统总体设计及功能设计

结合土地管理工作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为用户提供直观的管理方式、统一的数据管理、提供应用与Web服务,整个系统设计为分布式体系结构,采用B/S模式,利用WebGIS技术提供浏览器模式下的图形交互,实现专题分析,生成报表,通过用户角色设置访问权限,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系统整体结构图

作为土地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要实现以下功能:

1)电子地图的展示:根据需要将土地专题地图分为7—8个比例。

2)地图基本操作功能:放大、缩小、平移、测距离、测面积等。

3)综合分析: 由于土地的空间位置具有客观性,而其本身又具有纷繁复杂的特性,除了具有自然特性以外,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通过图属挂接,在地图中集成各种土地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满足数据空间图形和属性信息的分析功能,达到形象直观表达的目的;此外,还可以根据自定义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图 3在地图中地块表达图

4)数据管理:空间信息的添加和删除及属性信息的录入和管理,能够集中统一管理土地利用信息数据,能查询浏览图形和属性信息。

5) 专题分析:包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指标下达情况分析、建设占用土地情况分析、新增耕地情况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以多种图表的方式显示,包括直方图、折线图、饼图、面积图等。

6) 土地登记信息在线服务:结合土地登记业务的自身特点,实现在线申请和网上审批,其中在线申请主要包括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注销登记),网上审批是针对不同的在线申请内容进行审批。

7)图件输出: 可以根据相应报表格式输出数据统计报表,也可以直方图、饼状图和曲线图等输出数据分析报表。

8)系统功能维护:系统权限管理、数据库结构维护、数据检查与入库等。

5.结束语

Web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土地利用的相关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土地利用信息管理工作进入数字化、网络化,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土地登记的申请和审批。此外,通过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集成管理,强化了土地动态管理的理念,为以土地为主的招商引资提供便利,并为领导决策和土地使用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相方园.WebGIS在土地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59

张秀英.基于GIS和RS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08

刘光,唐大仕.WebGIS开发:ArcGIS Server与.NE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韩琼.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

蔡有良.WebGIS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6):110-112

张立亭,祝国瑞等.基于WebGIS的土地信息技术[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3,26(4):379-382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06-03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为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变化,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该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而且课程实践与实训客观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课时安排等原因,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障碍和问题,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参考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落后且针对性不强

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普遍因更新不及时而没有及时地把新的知识点给补充进来,因此普遍存在教材内容落后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跟上时展的要求。

(二)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涵括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流程、运筹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跨度大,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样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为应付课程考核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反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先继课程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预备知识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通常还有一年的实习与见习时间,真正能全日制地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导致了教学计划大大压缩了课程门数及课程课时,往往就造成先继课程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预备知识不足的情况,导致学生知识的积累不够,多数学生觉得该课程较复杂,学习起来很困难。

(四)教学方法单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单单靠传统的教学法,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重在传授知识,却忽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在大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仍然存在些弊端,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产生照本宣科的现象,学生学起来感到乏味抽象。可见,如不及时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将很难进行下去,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最终目的是学会开发一个符合企业或组织需求的并能提高企业或组织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性很强。大多数理论知识和开发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更好地理解。然而由于系统开发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教师讲授,而学生实践不足或缺乏实践辅导,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合理,实践课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在考试时,注重理论方面的考核多于实践方面的考核。同时,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大多都把实验的步骤、方法写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即可,学生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也是该门课程的要求。

(六)考核方式单一

综合性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另一特点,而该门课程培养的方向又是多层次的。因此单纯的期末考试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单一的笔试也容易造成学生们的死记硬背,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即忘,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实践

(一)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师要主动地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最新发展动态与其技术领域最新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有效地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教学内容跟上不断发展的技术发展形势。例如,在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时,除了要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之外,还要重点介绍现在国内外新兴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原型法。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较好地选择适宜的开发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有关的网站和书刊,让学生们适时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理论结合案例,用直观易懂的语言代替抽象描述

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普遍觉得较难理解和掌握,大多是因为理论知识过于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直观易懂的语言来代替抽象的描述。例如,在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时,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在人的主导下,整合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它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实现企业战略优化、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标的集成化人机系统。教师应该分几个部分来讲解,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是什么?(人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处理信息并辅助企业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有何目标?(其目标是在运行层、管理层、决策层上支持企业管理活动)它所涉及的技术有哪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这样抽象的概念,利用具体而直观的讲解语言,就能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另外,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理论内容相对应的案例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三)合理安排先导课程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都是有次序可言的,针对学生预备知识不足的情况,在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之前,应先开设其先导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先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管理学、统计学等课程。同时,在开设先导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对待不同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于加强管理学及企业流程相关方面的课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重点补强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的课程。笔者认为,先导课程应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而在大三阶段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样在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学生们就已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非常有利。

(四)运用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重在讲授其系统开发的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学、口授式教学法等难以解释清楚这种动态的系统开发过程,学生学起来觉得非常吃力,常常觉得所学知识较难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太少且过于抽象。因此,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要适宜

介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系统操作演示多、图表多的原因,迫切需要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特色之一是能够包涵整体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记忆。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除了可以动态演示一些典型的开发技术,加深学生对开发过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插入大量形式多样的插图,增大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避免照本宣科,要注重课件的教学效果,既要便于教师的教又要便于学生的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讲授式教学法等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运用案例教学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概念、原理及系统开发实践联系很紧密的课程。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模拟、创设一个实景,让生以实践者的身份,进行分析、决策、实践,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把案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案例的选择也要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并且被学生所熟悉,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掌握。

3.小组课堂讨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就某个开发技术和方法进行原理性的介绍或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收集、查阅、分析资料,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则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在授课时,可事先对某一知识点抛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并解决问题,到了下次课时,可让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五)加强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理论教学是不能与实践教学分离的,如果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很有可能就会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觉得抽象乏味并且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利用高职院校自身资源,培养学生调研能力

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以院校内各个部门为对象进行调研。指导学生们设计、发放调查表,收集、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每个具体部门进行调研并收集相关信息,确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题目,如成绩查询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选课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接着以组为单位编写系统调查报告,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撰写系统分析报告。这样,有效地利用了校本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调研和选题能力。

2.学校和企业合作,延伸教学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需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观已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让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带领学生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IT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并领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并编写调研报告。另外,教师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实地参与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维护、管理等工作,并提交实习报告。“引进来”即邀请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员到校进行讲座。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更好地丰富了实践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箭多雕”。

(六)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素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不断快速变化、发展的学科,教师应及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需要。

首先,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普遍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教师可通过追踪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沿发展动态来获取新的知识,拓宽视野,更新专业知识。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师应走进企业学习一段时间,了解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开发技术等,这样不仅可以实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还可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出专业的信息人才。

再次,教师应积极参加管理信息系统的课题研究,组织信息系统的开发,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到教学中来,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避免了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

(七)改革考核方式,强调综合评价

随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变化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评价机制需要进行调整,重在强调综合评价,笔者认为可进行如下尝试:

1.笔试。一般以闭卷的形式为主,主要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开发流程的掌握情况,题目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重在灵活。

2.课程实验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

3.考查学生完成作业和出勤率的情况。

即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实践环节占40%,平时成绩占20%,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教学又不轻视实践教学,应全面地发展。

三、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合格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人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门面向未来的应用广泛的交叉型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要求课程教学不断适应时展变化。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地跟踪行业前沿动态,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改革评价机制,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并顺应时展需要,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解军等.面向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11).

[3]张,周虹,盛晏.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应用; 财经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88- 02

1 引 言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应用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信息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步入快车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三网融合、光纤到户建设的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加强,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较低,社会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财经专业显得尤为突出。财务工作贯穿了企业运营的所有环节,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财务工作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当前大部分企业财务信息化应用还停留作业层,主要是采用一些电算化系统提高会计记账的效率,并未达到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以应对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面对信息化的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 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知识的课程,从 1998 年就被教育部确定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被很多高校确立为财经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成为培养基于信息应用的财经专业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

2 财经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全校财经类专业都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大二学年开设,教材、学时、教学计划统一,共计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MIS 的教学内容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①具体介绍MIS的概念与原理,包括信息、系统和 MIS 的概念以及 MIS 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②MIS开发的技术准备,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③MIS开发的管理工作,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等;④MIS开发的过程,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 MIS 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过程;⑤典型的MIS系统、扩展、未来的展望,包括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等。由于前期已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及数据库应用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重点放在其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第二、第三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五部分仅作介绍。理论教学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作为主要内容来讲解,实验也以开发为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财经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开发方法的讲解上,相对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技术是财经专业学生的弱项,如果将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重点来讲解,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困难,另一方面,学生觉得与以后的专业关系不大,毕竟将来不需要他们去开发信息系统,所以没有学习的动力。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不是开发而应该是应用,即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MIS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从信息管理的视角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未考虑专业背景、行业差异。长期以来,财经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不分专业、不考虑行业背景,相同的教学内容教遍所有专业。无论是金融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专业,都是介绍相同的ERP系统。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其会计知识比较弱,如果还是介绍ERP系统中的财务模块,学生很难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财经大学,没有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与学校的办学服务宗旨结合,没有考虑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选取的一些案例不能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没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相结合。

(3) 专业化师资队伍不足。目前财经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这类占大多数,这类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但缺乏管理学、财经类专业知识,在课程讲解上注重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现,缺乏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与管理及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无法从学生熟悉的财经专业视角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工商管理背景的教师,这类教师有较深厚的管理学、财经类专业知识,但缺乏工程实践背景,没有从事过系统开发工作,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感性认识,无法从深层次的技术角度上来分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应注意的问题等。

(4) 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财经专业管理系统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校内教学、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没有在MIS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所接触并操作过这些系统,缺乏认知学习,很难建立信息技术的思维能力;同时,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核,考核也以基本概念为主,结果往往是那些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无法全面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打击了那些善于思考、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3 财经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根据学生的专业、行业,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案例。在进行系统介绍时,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和将来就业的主要行业,有针对性地选取行业专业信息系统软件,在选取时可考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结合。以云南为例,有色冶金行业、生物产业、烟草都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学生以后就业的主要行业。在介绍ERP系统时,可考虑选择某一烟草企业的ERP系统,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ERP软件中的总账子系统与报表子系统,在讲解的过程中从会计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系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会计稽核,进而启发学生将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系统现有功能、信息技术相结合,分析现有系统如何通过其功能完成管理工作,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而考虑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改善。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系统的实际操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日后就业。

(2) 丰富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培养信息技术分析能力。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同时,可考虑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调研,在具体环境中学会分析问题,建立用信息思维的视角解决问题。也可将此作业布置在学生专业短期实习中,将专业实习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建立起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在一起,学生才会对这门课有兴趣,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才有生命力。

(3) 改革考核方式,避免一卷定输赢。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工作的能力,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根本无法全面考察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MIS课程的考核应从多方面、全过程进行综合考核,即从课程学习情况、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完成情况、企业实习报告总结、管理创新活动、期末考试及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程之外的知识,还能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纳入到课程成绩中。

(4)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高综合素质。由于信管专业是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各高校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组成学科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其次,各高校应鼓励教师到一些专业的管理软件公司挂职或培训,如用友公司、金蝶公司、SAP公司等,参与企业的软件开发、管理等工作,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只能这样,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推动师资队伍转型。

4 结 语

MIS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财经专业的MIS课程教学目标应始终围绕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应时刻与专业、行业相结合。同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日新月异,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考虑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用于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才有其生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晨,高学贤. 应用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信息技术,2011(3):26-28.

[2] 李海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5):62-63.

[3] 赵乃东,王峰. 中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91-92.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调查;测绘;更新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领域各方面对测绘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必须坚持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由于测绘可以理解为一项事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业务行为,还可以理解为专业技术,因此,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认识各有不同。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事业,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个大概念,是与测绘信息化发展相关联的技术、信息、产品、网络、装备和设施、管理与服务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测绘信息化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测绘事业发展进步的整体性标志;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业务行为,如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服务等行为,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业务流程和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个内涵适中的概念;如果把测绘仅仅理解为一项专业技术,则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技术形态的具体体现,强调测绘技术的发展,等同于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个小概念。

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大概念运用,解释为整体的测绘事业体系,囊括测绘事业发展的全部内容,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测绘公共服务等涵盖其中,也不能将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小概念运用,解释为纯粹的技术体系,而失去其真正涵义,弱化其本质内容。所以,信息化测绘体系应该解释为测绘业务手段现代化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主要强调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服务等过程和手段的信息化。

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牵引、统筹规划,政府主导、企业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准确把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测绘的需求特点,统筹规划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全局。充分发挥政府测绘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和竞争机制的重要作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测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着力解决测绘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提高测绘生产力水平,推进测绘生产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加快测绘科技进步、提高测绘装备和设施水平为重点,努力实现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未来十年左右,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实现以下总体目标:测绘科技进步取得突出成效,测绘技术装备和测绘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测绘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构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现代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较为完善,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全面实现,测绘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测绘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立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测绘及相关行业共同参与,尤其要注重发挥测绘相关企业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不断提高测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自主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以及测绘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能力,充实完善数字化测绘技术装备,促进测绘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的优化升级,提高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服务的整体实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是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要利用现代测绘理论和高新技术手段,建立与维护覆盖全国、陆海统一的新一代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测绘基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和国家空间大地控制网,全面提高高程控制网和重力基本网的密度与精度。

3.2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建设

实时化和空间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手段的重大进步。要着力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先进测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制发射满足测绘要求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获取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系统、数字航空遥感系统、重力卫星系统和航空重力系统以及地面移动快速测量系统等。

3.3自动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建设

自动化和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手段的重大变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

术等高新技术,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发展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快速、精确处理和集成管理的技术手段,包括:自动化智能化的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地面测量数据快速处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保密处理、产品制作等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DMBIA信息构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构建师

一、引言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简称IA),是美国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在将信息的收集、组织和表示与建造建筑物的相应过程进行比较之后,其认为在满足使用者需求这一点上,构筑信息建筑物与构筑物理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标的建筑设计工作,由此创造性的提出了IA这样一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信息构建在国外的研究已30多年,近十年的发展最为突出,从2000年开始,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ASIST)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以IA为主题的峰会,而在中国,则开始于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而其在中国的真正研究与推广则可以视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为起点。IA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信息载体及其所依托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信息爆炸,信息生态环境日渐复杂、冗余,如何从复杂繁多的信息中把握提取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IA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或者说是缓解这一问题,它的出发点在于关注用户的感受,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改善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和数据交换等各方面的信息处理和展示,以用户可理解为最终目标,构建信息。

信息构建的发展近年来越发迅速,在某些领域中也有重大突破,但归纳而言其主要的应用领域较多体现在网站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等方面,在其他领域的涉及相对而言比较的少。而本文借此欲创造性地尝试把信息构建的理论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分析传统信息系统开发的不足,换角度思考信息系统开发,并提出相对更为有效合理的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并希望为以后信息构建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作铺垫。

二、信息构建与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成熟阶段,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也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称之为传统开发方法,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开发方法也不断涌现,大多是基于某种软件技术的,如基于UML技术、基于web、基于internet交互技术的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一项耗资大、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开发方式来实现,就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但在综合这一系列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后,发现目前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MIS的重复建设,企业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出现多个职能域的MIS,而各个MIS之间又普遍存在“孤岛效应”,重复建设很难避免;MIS建设缺乏全局性、战略层面的意识,造成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信息流在部门内、各部门间以及本单位与外部单位之间流通的不顺畅;信息可理解不突出,这也是目前就突出的问题所在,即使是系统最终能够发挥出其有效性以及可用性,而在其实施阶段,使用者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以及适应这一系统,通常情况下很难完全掌握系统的操作,也就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用,ERP在我国发展的“早死”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信息构建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突出核心思想为“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可理解”,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在很多领域作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如Elaine G.Toms的信息交互模型、Sarah bidigare的Shopping cart模型、Louis Rosenfeld的企业信息构建模型(EAI Roadmap)等。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将信息构建的方法论和思维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在弥补传统开发方式不足的同时,也希望使最终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保证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

三、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

在充分理解信息构建理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内涵、方法、现有模型或方法的基础,建立基于信息构建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The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简称DMBIA),根据图1可以了解其具体包括六个流程:信息概念设计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信息界面设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评估。

1.DMBIA的基本流程

(1)信息概念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用户为宗旨,了解企业现状,确定用户需求,包括信息系统需求企业用户的整体环境,企业优弱势,系统目标以及系统可行性等等。现状了解主要采用市场调查,同时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市场调查分析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者说是信息构建师怎样去理解用户信息。以网站信息系统为例,包括理解网站系统建立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谁是潜在的观众?人们为何使用你的网站?如何按照重要性程度为每个目标排序?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特征?竞争对手的现状?网站的特性和标准,比如下载时间、网页大小、版面、外观和感觉等等?在确定所有以上问题的答案后,再次征求意见,最终得到客户认可的网站目标。

(2)信息内容组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掌握的信息,通过合理的方法,组织信息内容,形成定义信息结构的文档。作为模型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内容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期流程的成效。其目的在于能够合理地对现有的用户信息进行归类、区分,尽可能实现所有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以便后续的结构设计、定向检索等。信息组织一直是传统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其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分类方式以及主体方式。目前,国内外信息构建师较为关注的是沃尔曼先生提出了“LATCH组织模式”、Louis Rosenfeld 和Peter Morville提出的精确组织方法[8]和模糊组织方法以及孟广均先生提出的信息组织体系。

(3)信息结构设计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搭建用户的整体信息结构。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去了解信息,理解信息。但当一个信息系统没有提供背景知识时,就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结构,来形成背景知识以便让观众循着这个结构联想或学习,了解信息的内容,进而找到所需信息的所在地。因此关键点集中在寻找一种结构,一个能最简便表达主题的、正确的、特有的组织格式,能够使读者忽略无关信息,最快发现感兴趣的东西;一个能够容纳信息,以及决定所要显示内容的结构。在信息结构设计时,同样必须完全把握贯穿模型始终的核心思想即需理解用户信息,掌握用户需求。为保证最终的设计结构满足系统目的,信息构建师应从不同的环境中选择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零碎的内容片段的各种元素设计成为一个结构完美、和谐、统一、有机的整体。

(4)信息界面设计

信息界面设计也可以认为是外观设计、视觉设计,以用户理解为主。信息界面设计的效果体现在能够使那些对信息系统不熟悉的用户通过一定的简单了解或操作就能够直接使用信息系统,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构建与界面设计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设计潜在系统结构的早期阶段,就需要界面设计人员的参与,因为潜在的信息构架必定会影响其在用户界面水平上所做的工作。界面是一个桥梁,许多的对话和交互都是从它开始的,它也是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交叉点。好的界面设计能从表达潜在目的的背景中生成一个有效的、引人注意的视觉体验。信息界面设计主要内容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界面的美观性,用户的可接受性,另一个则是要体现足够的系统导航性。

(5)信息系统实现

该阶段将软环境的设计向硬环境的设计转变,整个信息系统实现流程按照笔者模型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软件选择,硬件购置,网络布局,系统调试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信息构建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和与其他相关人员配合进行。该阶段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构建是基于各个学科知识理论之上这一特点。

(6)信息系统评估

该阶段是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指与用户需要的符合性以及与预先目标的一致性。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和信息界面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在这里根据信息构建的原理,提出基于用户的信息构建评估,即系统必须体现可用性、信息使用户可理解。以网站设计为例,其主要涉及到内容组织评估,包括内容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内容登机划分是否标准等;信息结构评估,是指内容的组合连接,也就是信息片断是否符合用户所需;信息导航评估,是指导航要数是否清晰,冗余是否多,标识是否明显;信息检索评估,是指检索反映速度是否较快,检索结果是否达到用户满意,检索结果信息展示是否用户可理解等;界面美观评估,是指其信息网站界面基调是否一致、是否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等。

2.DMBIA的基本原理

在模型具体应用中,各个阶段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最终系统的用户可理解,保证在企业对信息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过信息构建,可以更好的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价值。因而各个阶段始终体现以信息可理解为目的。信息的变化按照周晓英博士的理论,一般可以划分为信息片断、信息集合、信息结构、信息空间四个信息状态,见图2。

模型的构造遵循信息构建的原理,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构建理解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并考虑信息系统开发的适应性,模型开发原理主要按照信息状态变化过程的四个方面 展开,即:

信息片断的集成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是从信息片段的采集开始,对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集成准则,集合所采集的信息,简单而言,把采集到的用户未知的信息转换为用户可知的信息,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综合合理应用不同的媒介和工具、信息最佳有效集成。

信息集合有序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中对信息集合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信息形式的表达形成有序、逻辑、主题鲜明的信息结构体系。

信息结构展示原理,是指信息构建师为序化后的信息设计一个协调一致的、功能化的信息构架,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信息展示界面,一方面有效地展示信息系统构建用户所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使信息系统使用户能感知信息结构中所存在的信息,可以方便地、心情愉悦地从中获得信息,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信息空间优化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在复杂的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帮助人们缓解信息环境造成的心理上的迷惑或行动上的困境,减轻人们认知负担,加强人们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能力,促进信息接受和利用。

3.DMBIA的基本原则

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信息构建师除了必须在理解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同时必循遵循信息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信息构建其他学者所制定的原则之上,结合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的自身规律,得出以下几点模型应用的原则: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理解、用户的兴趣、用户的习惯、用户的期望、用户的评价方面开始设计和运作。

整体性最优原则,是指必须从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事物,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把复杂问题化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以方便求解。

突出设计原则,是指重视对信息结构、信息界面或信息内容的外观和展示形式进行设计。

美观与功能平衡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考虑构建结果应当具有的目的和效用,为目的服务而不是为外在的东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