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英语阅读 背景知识 获取手段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高考阅读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阅读的速度要快;二是理解的准确度要高,两者缺一不可。具体特点是:题材、体裁形式多样,选材原汁原味,长句、难句增多,生词量加大,注重语篇深层理解,知识面逐年拓宽,主要考查对全文主旨的领悟能力、内涵分析与逻辑理解能力、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能力,以及揣摩作者观点、意图的能力。因此,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识,对确切理解文章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命题者往往要从常识角度,跨文化差异角度来考查考生有关方面的知识和判断能力。以下便是本人经历高中英语教学多年,及通过对历年高考英语阅读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 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考阅读中的体现

在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中,或多或少涉及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2003 NMET的阅读理解中就涉及了诸如介绍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小狗伴读的教育科学实验,日语中的外来语以及打印机、复印纸的科普知识等大量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考生,会轻松自如地根据文章所提供的逻辑推理判断。这就要求学习者通过广泛的阅读,逐渐获得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社会文化意识。

二、 背景知识的积累对高考阅读理解的必要性

纵观历年高考阅读题,选材十分广泛,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方面。因此,学生在平时有必要抽出时间读报、看杂志及各类课外书籍,有意识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也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跨文化词汇的积累也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常碰到一些词汇,反映某个国家的文化,但我们却不能在汉语中找到它们的对应词。所以积累跨文化的词汇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 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

1. 加强“两读”,注意积累

“两读”指的是阅读和朗读。因为阅读是外语学习中重要的“输入过程”,也就是积累过程。有了足够的积累,才能有丰富的词汇及背景知识。在阅读时,应有目的地选择难易适中的相关读物。这样有选择性的阅读既能提高对英语的分析能力,又能训练自己的思维。同时尽量做到分类阅读,使题材和体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阅读。例如,每天限时(每分钟64字)阅读一两篇(体裁、题材不同)与高考难度相当的文章,尽可能多地了解社科前沿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保持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也可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使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 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教师除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以外,还要精心备课,严格组织教学,适时给学生补充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意对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时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语言。教师还要找寻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方面的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3. 利用多媒体、网络

可以让学生访问提供英语学习的站点,广泛涉猎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让学生观看英文版经典影片,也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听世界政要、商业巨子的演讲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英语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通过看、听这些材料,学生能够从中了解西方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4. 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范文第2篇

背景知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之所在,所以,我们要学好英语,不仅是对单词,语法的死记硬背,还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特别是这个国家的文化。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科书都是我们使用得最多的,教科书通常都包含着这几个部分:课文、练习题、词汇、解析等。除了教科书之外,教学参考书也是我们使用最多的载体之一了,它们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教学资源,给我们提出一些教学建议。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其它的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教材,运用教材,更好地进行教学。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感觉到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背景部分。一些教学参考书会在一些课文后给出相关的背景介绍以及补充。比如,在新课标英语教材必修1的第四单元,教学参考书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地震的情况,对世界上一些大地震作了相关的介绍。那么,这些背景知识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重要性呢?我们应该怎样收集和应用背景知识呢?

一、背景知识是对我们教学中课文知识的补充和扩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教材中的课一些必要的解释,要完成这一步,我们就得借用背景知识。在新课标英语教材必修1的Unit 1之中的Reading部分提到:“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they had to hide or they would be caught by the German Nazis.”为什么他们要躲起来呢?为什么他们要被抓呢?对历史不怎么了解的学生也许就弄不清楚了。因此,在《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Background中的解释是“One of their key policies was to kill all the Jews in Europe.”这点解释让学生弄清楚了为什么当时的犹太人为什么那么怕德国纳粹分子了。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就不会对课文有陌生感,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了。所以,通过对背景知识的阅读和讨论,学生不但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背景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深化和延续

单一的课文内容或课文辅导资料,会导致学生知识的缺乏,形成知识发展的单一性。而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丰富学生学习的形式;背景知识的学习,是对课文学习的深化和延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在学习背景知识的过程中,还掌握了许多其他的学习方法和获取信息的途径。

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运用了现有的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可贵的是,他们学会了使用网络,这个在现在社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媒介。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把网络看成是“未来学习世界的投资模式”,呼吁我们“不要等待政府的行动,不要等待将来用语音控制电脑信息处理器。从学习在文字处理机上进行触摸式打字开始,尽量将电脑工作与你正在学习的其他一切结合起来,并由此开始积累你的知识”。而学生们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

同时,学生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学习的方式有了变化,学习的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学习的媒介物也不同,不总是一成不变的书本,而是丰富多彩的网络和社会中的具体的事例。这样他们就觉得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增添了许多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背景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资源策略目标(七级)”的要求是:“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知识。”对背景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资源学习策略的过程,也是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要对某一特定知识进行收集,他要了解哪些资料对他的学习是有用的,这些资料从哪里可以得到;要独立查询图书资料以及一些报刊杂志或网络资源;要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做好记录、整理、总结、运用。这是一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完成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献收集的技能,达到了学习资源策略目标的要求,而且也形成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背景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运用

背景知识对教学,尤其在新课程形势下的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会收集教材相关的背景知识,并正确的利用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是,需要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是课堂最浪费时间的地方。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办法与途径把这一部分时间节约出来,提高课堂效率呢?因为,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提高课堂效率,是为了服务教学,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根据背景材料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可分为学生收集展示,老师收集展示和师生共同收集展示三类。

1.学生收集展示

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背景资料,在学生的个人能力范围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通过小黑板、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进行展示,因为这些可以在课余时间完成,所以,可以在上课前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到上课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另外,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得到了展示,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如在英语学习中,常见到一些人物传记之类的短文,为了让学生对人物背景能够进行更好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短文,需要学生对人物背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但是,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前一周或者几周前布置任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收集和展示。

2.老师收集展示

老师和学生的能力存在着差别,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单纯从学生的讲解很难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需要老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和讲解,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对所需材料进行收集和展示。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因为学生初次学习从句,所以需要老师的收集和展示。

3.师生共同收集展示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区域地图 地理复习 二轮复习 文科生 高效应用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要求,现在高考地理命题多“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区域地图为考察背景,考查考生运用相关课程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在紧张而短暂的高三学习中,一轮复习基本是完善、强化基础知识,重在基础,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未能完全构建,知识比较零散。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对高考主干知识进行重组、归纳及整合,从而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条理化,使学生地理分析、判读、阐述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地理二轮复习是高考应考能否成功的关键。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复习离不开地图,笔者在二轮复习中以区域地图为背景展开,在实践操作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利用地图册中的现有地图,或者教师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地图中可能的考点。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详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二轮复习过后,很多学生成绩下滑,简单问题失误率居高不下。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抓好二轮复习的实质。很多教师在二轮复习中多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但能力的提高却十分有限。甚至很多学生在二轮复习中不知道怎么看地图、看什么、分析什么。如何落实二轮复习是关键,在复习中学生一定要回归地图册,以区域图为背景,落实一轮复习中的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并进行归纳总结。例如:以智利的地形图为背景材料(如图1)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经过小组讨论、问题汇总,归纳如下:

图1

二、利用区域地图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命题以热点问题切入,以关键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图的判读、分析、获取信息,利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笔者认为二轮复习要抓住区域背景,必须以必修1、2、3为载体,不应该为了复习区域而复习,在此过程中,区域只是背景,必修1、2、3才是区域主干知识的必要储备。在复习中建立区域地图的复习框架,学生不仅学会看地图,而且相当于把课本必修1、2、3又复习一遍。近几年广东高考地理侧重于对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和应用,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以北欧区域地图(图2)为例,引导学生建立区域知识网络框架如下:

图2

三、完善区域地图,形成心目中的“复习地图”。

地理复习中地图的解读和分析往往是学生备考地理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地图定位问题,学生更是束手无策,经常成为考试的失分点,这是学生一轮复习的首要问题。

为了打好基础,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二开始一轮复习时就详细复习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及高中地理的三本必修。为了拓宽知识面,有选择性地复习选修教材。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强化“三步走”。

初期:教师提供底图,底图要求有经纬网、河流、湖泊、城市铁路线等要素。分专题要求学生进行填图训练(政区图、河流与湖泊图、地形图),经过初期的填图训练,结合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训练,学生对区域地图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形成了牢固的空间知识网络。这个阶段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填图,教师及时进行批改指正,及时核对标准答案,以防学生记住错误信息,影响后期复习。

第二期:教师不再提供地图素材,各种模拟考试、练习题中有着丰富的地图素材,成为学生主要的信息补充来源。试题中的地图多是局部地图,应用中要求学生回到整体地图中进行区域定位、分析,对区域地图有整体把握和分析。

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第41题以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为考查地点(右图所示)。

图3

为了清晰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图分布情况,学生要回到地图册上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

操作步骤如下:

第三期:第三期的复习主要是二轮复习,高考冲刺阶段,此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相当丰富,对知识点的处理也到了归纳概括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在三个月内系统梳理知识,以地图为背景资料,对现有知识进行化繁为简、归纳梳理,形成主观问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模板。笔者要求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切记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体规律三个原则,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举一反三,这样在高考主观问题应考中就能拔得头筹。

经过“三步走”,学生逐步建立了心目中的电子地图,并且对地理知识点做到不陌生,答题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判读精准等。

地图是地理课程的第二语言,小小的地图承载了丰富的空间信息数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科生只有在高考复习中高效利用各种地图,才能把空间思维的局限性缩小,尽可能发挥文科生语言文字功底强的优势,科学学习地理,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鲁学军,周成虎,龚建华.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向的发展.地理学报,1999,9,VOL54(5).

[2]冯晓丽.如何利用地图复习区域地理.学术研究,2010(10).

[3]沈朝伟.“百图齐放,殊图同归”――例谈高效地理复习中的“多图一用”.地理教学,2014(5):51-54.

[4]杨山,陆静.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0):8-9.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学生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31-01

地理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一门学科,地理这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都存在众多优秀的地理学家,《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我国古代之中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哥伦布等伟大的航海家,以及众多在不断的冒险和探索之中发现新大陆的人们,他们的成就都源自于对地理的探究,以及不断踏上新土地的征程之中。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教材设计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其中包含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庞大的知识内容体系,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高中地理之中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学习。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之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人们,都不能缺少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对于要参加高考的高中生而言,学好高中地理,迎接高考也是极为关键的事情。笔者在此为同学们介绍几个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希望有助于还在探索地理学习方法的同学们。

1.背诵必不可少,但是理解才是关键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多少都会有些要背诵的内容,而地理作为文科学科,其中自然少不了很多需要同学们背诵的内容。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都会选择死记硬背,先是不断的重复知识,机械背诵是能够记住一些内容,但是时间一久,同学们便会忘记所有学习过的内容,而且处于高中的同学们学习压力繁重,不仅是地理这门学科需要背诵,每天都要背诵无数的知识,所以如果依靠死记硬背的话,同学们是根本不可能获得优异的地理成绩的。背诵上,同学们应该以理解为主,将知识完全理解透,再进行背诵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学们记忆知识的能力会是死记硬背的好多倍。理解会使得同学们的学习更加轻松,使得同学们的学习更加容易。而且高中地理这门学科与同学们的生活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很多的知识只要同学们结合实际仔细思考,便会牢牢的记住。

地理这门学科知识内容非常庞大,如果同学们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的话,是根本不会获得优异成绩的,而且过多的知识内容只会给同学们造成无形的压力,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以理解为主,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理解性的记忆,寻找学习之中的小窍门。

2.学会使用工具,合理利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习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的地图之中详细的涵盖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和内容,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学会看地图,还要能够使用地图。背诵地图,记忆地图是一个学习地理的好窍门。一张小小的地图之中会含有大量的信息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的时候累计和记忆的。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的时候可以背诵地图,背诵地图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特色进行记忆,在背诵的时候探索记忆的方法和窍门,同样也不能死记硬背。在高中地理的考试之中,地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的时候应该注重地图。地理之中的地图种类繁多,各种地图之中存在不同的表示符号以及不同的意义,如果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之中没有牢牢的记住,每一种地图之中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在考试的时候极容易出错,所以同学们在平常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切莫马虎。很多的地图题涉及到计算,这类的题存在一定的难度,困扰了很多同学们。很多同学们其实只要稍稍思考,变换一下思路就能够答对计算题的,但是很多同学对计算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也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也因此不能获得好的成绩,所以希望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不要畏惧,要拥有一颗平常心,认真答题,相信只要在答题的时候心态好,同学们的成绩就一定不会差。

同学们要学会看地图,还要学会使用地图。地图对于同学们来说不仅是考试的内容,在以后的生活之中,同学们也少不了看地图的时候,所以学好地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同学们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地理学的优秀的同学,在出行,旅游之中不容易出现危险,一直以来有一句话"地理学的好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学好地理,懂得生活。

3.以课本为基础,注重预习和复习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选修与必修完全交叉的内容应视为必修

高中六本选修教材,除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五本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皆属于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补充完善或深化拓展。

1.利用选修教材补充必修教材,完善知识体系

例1.宋代的政治制度。在必修(Ⅰ)政治文明史板块,着墨最多的是宋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即“二府三司”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建构;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中,则补充了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系列举措,如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一职多官等。因此,通过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从而建立起宋代官制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知识体系。

例2.辛亥革命。关于《临时约法》,在必修(Ⅰ)政治文明史中对它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全面,但对其评价则比较简约,仅涉及《临时约法》的性质和作用。在选修教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对《临时约法》的评价则作了理论提升,如人民版教材说“它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了在民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武器”等。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民权主义,在必修(Ⅲ)中主要对其内涵作了介绍,而选修教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指出它是维新派的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解读和评价了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正是通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融会贯通来对上述考点进行考查。

2.利用选修教材拓展必修教材,深化知识内涵

必修教材中对有些考点的内涵缺乏深度的解析,考生不易理解。例如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必修教材中均有涉及: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发展工商业。政治上,按财产收入划分公民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组建陪审法庭。但是对每项措施的内涵及其作用分析得都不深入。高考命题早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考生若局限于必修教材,则很难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则对梭伦改革的每项措施作了深度解读。关于“解负令”,选修教材对其内涵解读为:规定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解放沦为债务奴隶的全部雅典公民,同时禁止以土地作为债务抵押。对其作用则指出: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可见,选修教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独立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发展工商业,选修教材虽然对梭伦发展工商业的举措讲得过于繁琐(考生其实不需识记),但是它对这一措施的评价却十分精确,教材讲到“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巩固”,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和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是建立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总之,必修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选修教材则解决了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困惑。可见,高三后期备考复习中,把选修教材融会贯通到必修教材中是多么的重要。

二、选修教材中和必修没有交叉的内容才能视为选考部分

高考试题有全国卷和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卷,它们对选修教材的考查无论是独立考查或者融合考查,对于设置有选考部分的省市的考生来说,只能把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没有交叉的内容视为选考部分。由于高考对其分数控制在10―15分之间,因此高三后期应对这部分选修教材的复习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处理好“识读”与“识记”的关系

新课程高考试题,独立考查类的选做题几乎很少要求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融合考查类的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对知识的识记要求也不算高,对选修教材的能力考查都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备考复习中,应侧重识记历史学科中背景、内容(过程)、影响(作用)类的主干知识,对教材中那些琐碎的考点简单地识读即可。当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考生而言,多记忆一些知识点总会有用处的。因为多识记一个知识点,对选择题而言,就多一次运用排除法解题的机会;多识记一个知识点,对非选择题而言,就多一个进行背景判断的信息,有利于考生实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对接。

第二,重点复习可以弥补必修教材编写缺陷的选修模块

以历史必修(Ⅰ)政治史模块为例,新课标教材编写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既没有编写“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没有编写“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这使政治史模块的内容显得过于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治史模块的教育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模块是所有选修模块中最为重要的。

第三,有针对性地复习选考模块中的核心知识

选修教材的编写出于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更具选择性和自主性的新课标要求,但选修教材的“繁、难、偏、杂”却让学生在备考时感到头疼。鉴于上文对选修教材考查特点的分析,备考中抓住核心知识也就可以了,其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

以选修模块“民主思想与实践”为例,核心知识可以理解为最能代表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主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政治家、思想家)及其思想;重要的历史文献;重要的制度建设。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涉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查理一世、威廉三世夫妇、克伦威尔、沃波尔;重要文献有《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重要的制度有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再如美国、法国的民主政治史,在选修教材中的两部历史文献即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三、备考选修教材的重心在能力提升

选修教材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最为突出的不是对知识目标的检测,而是对能力目标的检测,侧重于对考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考查。命题素材的来源不是依据教材,而是依托教材。

1.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创设的新的“情境―问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而迁移所学知识是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表现。

例如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非常之多,教材不可能一一涉及,如古代中国的王莽改制、唐朝的杨炎改革和刘晏改革、明朝的张居正改革,这几次改革中的刘晏改革已被引入高考命题中,这些对高中生而言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重要改革,通常导致一些考生“未战先怯”。

考生如果把握好以下两点,应对这类考题其实并不困难。以2012年海南卷考查1935―1936年法国勃鲁姆改革为例,要求考生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评述勃鲁姆改革的作用。本题表面上检测的是“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模块,实际上依据教材的考点属于“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第一,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联系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如回答“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成立的背景”,要求联系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的内政外交。第二,联系同一时段教材中的类似改革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回答“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和“评述勃鲁姆改革的作用”,迁移罗斯福新政的近似措施、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知识即可。

2.学会整合所学知识

高考对考生知识与能力测试的要求一直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构建一个不同于教材体系的新的知识系统。下面是笔者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的一个教学案例。

【问题】梭伦改革选择了一条怎样的改革路径?这一路径选择有何作用?联系商鞅变法和范仲淹改革的相关史实作进一步的说明论证。

【参考答案】路径: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作用: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在经济上的独立为他们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壮大了工商业阶层,防止社会阶层的固态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所必需的政治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说明论证: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中除“奖励军功”外,没有触及核心的制度层次,第二次变法实行的“废井田、废分封”才最终完成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根本改制。而范仲淹改革从吏治改革入手,从一开始就直接危及当权派的利益。可见,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改革路径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提示:同学们还可以尝试选择中国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说明论证,也可选择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邓小平改革进行说明论证。)

3.学会提炼历史结论

高考非选择题常要求对史实进行概括和分析,一些试题还要求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自己的)看法”。这就意味着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发现历史运动的规律。

仍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这一模块为例,在备考复习中要把所学的重大改革进行分类,形成结论性的认识。例如,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带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