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临床研究 中药注射治疗 卧位旋牵手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头晕、肢体无力或猝倒发作者,又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通常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硬化,弹性收缩力下降,绝对长度增加,发生扭曲,以上因素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该病的发生。若非钩椎关节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少见)绝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作者从2004年10月~2006年1月对门诊、住院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卧位旋牵手法加脉络宁注射液颈椎痛点病位注射、中药五籽散药熨外用的治疗方法,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病人全部来自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患者,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均通过详细的病史与体格检查;组间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1.2 症状和体征 两组患者均有眩晕症状,其中伴有恶心、呕吐32例,踩棉感8例,耳鸣、听力下降12例,眼睛干涩、视物模糊9例,头痛或头皮麻感38例,颈肩痛42例,记忆力下降5例,睡眠差37例,上肢麻痛19例,四肢乏力14例,胸闷、心慌、心率减慢7例,有颈后肌广泛压痛37例,寰椎横突、头下斜肌压痛39例,压寰椎横突转头诱发头晕42例,颈屈伸活动诱发头晕35例,旋颈征阳性90例。

1.3 影像学检查 X线正位片见钩椎关节横向骨质增生,斜位相应椎间孔缩窄45例,颈椎不稳,椎间水平移位>2.5mm,椎间交角>9° 37例;椎管矢状径<11mm或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3 / 4、颈椎管狭窄7例。

1.4 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5 纳入标准 年龄18~65岁之间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均可纳入试验病例。

1.6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65岁,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内分泌及代谢所致的眩晕;眼源性、耳源性眩晕;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或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感染等者以及诊断上属于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及混合型的颈椎病患者。

1.7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两组间优良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中医主证症候改善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显著性水平。

2 方 法

2.1 治疗组

2.1.1 卧位旋牵复位手法:先仰卧于治疗床上,患者胸背部垫薄枕,头略后仰,医者站于或坐于患者头端,先在颈肩背行轻柔揉、捏、滚、推、拿等松筋手法,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再点按风池、大椎、肩井等穴,术者一手托牵下颌部、一手放置于枕部,同时助手扳扶患者双肩作对抗,术者顺势一松一紧的水平拔伸牵引,力量由轻至重逐步加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反复施法约1分钟,然后屈颈约10~15°在维持旋转的同时左右旋转各1次,顺势而为,注意速度与力度,先健侧后患侧,以能听到“咯嗒”声为佳;患者再取左侧卧位,同上实施手法,此时助手双手抱拉患者右肩作对抗牵引;患者再取右侧卧位时施手法;最后取俯卧位旋牵,患者胸前垫枕,术者先行上述旋牵,再实施推旋手法即患者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医者立于其头侧,一手推顶患者肩部,另一手托牵患者下颌部施法,医者双手交叉同时用力操作,以能听到“咯嗒”声为佳,同样注意顺势而为,避免粗暴强硬手法。

2.1.2 中药脉络宁注射液颈椎旁痛点病位注射治疗:严格消毒颈肩部皮肤后,选择的注射部位为C2/3、C5/6横突旁及斜方肌起点处进行局部的中药注射治疗(一般注射6处),每处配药:脉络宁注射液4ml+1%利多卡因1ml,每隔5~7d注射1次,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注射C5/6痛点时应注意注射部位勿太深,要观察是否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如同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出汗、结膜充血等。在操作注射时一般先从一侧开始,一侧颈旁痛点注射完后,让患者活动颈部,绝大多数患者头晕、头痛或伴有心慌症状立即改善或消失。

2.1.3 验方五籽散药熨疗法:先将验方五籽散(苏子100g、白芥子100g、吴茱萸100g、菟丝子100g、补骨脂100g等)装入布袋内,在微波炉中中火加热3分钟后,对颈肩部进行热熨治疗,使用时施以按摩手法,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待温度适宜后热敷患处,每次30min,每天1次,连续3周。

2.2 对照组 予口服西比灵5mg,每日2次,连续3周;静滴西其丁注射液500ml,每天1次,连续3周。

3 结 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3.1.1 颈椎病的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仅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②有效:相关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药后有复发,对重劳动有影响;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反而加重。

3.1.2 中医主证症候、体征疗效判定标准:对主证的中医症候治疗前后的积分(见表2)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症状积分变化判断可、差;对舌脉象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3.2 疗效评定结果

患者于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见表3;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结果见表4,二组之间比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不显著,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耳鸣、眼花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一般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挤压椎动脉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硬化,弹性收缩力下降,绝对长度增加,发生扭曲,以上因素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该病的发生。

椎动脉供应脑的血运约占心输出量的1 / 6,占脑血流总量的11%,每分钟通过椎动脉的血流量为45ml。当某种原因导致椎动脉狭窄时极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据郭世跋教授研究结果[2],椎动脉接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冯世庆[3]认为椎动脉由颈交感神经支配,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

支配椎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大多来自星状神经节。在颈椎发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变性突出时,颈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运动关系发生改变,导致以下的病理变化[4]:①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纤维及颈部神经根受到刺激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介质一方面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导致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其支配的椎一基底动脉血管痉挛,血流减少;另一方面是刺激颈部神经根,导致颈部神经所支配的颈部肌肉疼痛紧张,肌张力明显升高。②炎症介质直接刺激血管和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血管发生痉挛,致使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③可使椎一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受到刺激出现反应性血管痉挛,使内耳等部位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

本旋牵手法轻柔,患者采取卧位,容易消除其紧张情绪,头颈部肌肉比较放松,在行旋牵之前,通过头颈部按摩刺激神经末稍感受器,使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和局部的血液循环;颈椎卧位旋牵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在于整复小关节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改善和纠正颈椎异常曲度,改变椎间隙结构,使椎间隙增宽及减轻椎动脉扭曲。关节恢复正常位置后,改善了其与椎动脉和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

本疗法所用的脉络宁注射液由牛膝、玄参、石斛、金银花等组成,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及抗凝血、溶血栓等作用,局部脉络宁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疗法的优点在于首先利多卡因迅速起效,对星状神经节、颈部神经根和其邻近的颈中节及椎神经起到阻滞作用,使支配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传导中断,使其停止或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使椎动脉舒张。通过颈枕部等三处注射治疗可使局部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椎间盘内压力减轻,椎间关系得以一定程度恢复,从而减轻对颈交感神经节和椎动脉的卡压刺激,而使椎动脉舒张,同时局部注射的脉络宁经过缓慢吸收可以起到持续发挥治疗作用。

局部的中药五籽散(苏子、白芥子、吴茱萸、菟丝子、补骨脂等组成)药熨治疗可以达到散寒除痹、通络止痛之功效,通过局部药熨,使患部肤温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代谢增加,有利于局部无菌性炎症吸收;肤温升高还可以使组织间隙扩大、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从而提高了疗效;在实施药熨治疗时,配以滚、搓、搽、揉、敷等手法进行患部治疗,因此五籽散药熨治疗具有中药干热疗法、温热理疗、理伤手法等多种功效,较好地做到了缓解或解除患部症状。

综上所述,本疗法首先通过三种卧位的旋牵手法整脊复位,理顺了小关节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改善和纠正了颈椎异常曲度,改变椎间隙结构,使椎间隙增宽及减轻椎动脉扭曲,消除了因椎间盘变性或骨质增生等因素对神经、血管的纵向压迫和刺激,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改善;其次通过患部的直接给药以求药到病所,直接发挥疗效,尤其是脉络宁针剂+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颈部病位注射治疗,先是利多卡因发挥局麻作用,对周边的有关组织进行浸润,特别是椎动脉旁的颈交感神经进行了阻滞,即时解除了椎动脉的痉挛,同时脉络宁注射液在局部起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等作用,通过缓慢吸收使其治疗作用持续发挥;最后患部的温热治疗使得局部肤温升高,代谢加快,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吸收。通过以上的直接治疗,急则治其标,尽快消除症状,缓解病情。与单纯西药组作对照,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值均<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项目的特色治疗方案先进、科学;对中医症候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P值均<0.01,对照组P值均>0.05,具有显著差别,证明本方案在缓解和消除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疗法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记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 ;31 (8):472

[2] 郭世跋.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8~49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颈椎病治疗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24-0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部扭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本病原则上以保守治疗为主,选用两种或多种疗法综合治疗较为普遍,均取得一定效果。

1针刺

1.1电针。鞠丹等1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取穴,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0%和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经统计学检验P

1.2银质针。何林宜等2将140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牵引加手法治疗,改良银质针艾灸组同时接受银质针艾灸加小针刀加药物注射疗法,发现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颈椎病有显著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1.3小针刀。李淑文3运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236例颈椎病,每周一次。配合中药热敷一天一次。总有效率达到97.9%。认为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疗效,方法简单易行,安全,见效快,疗效稳定。

1.4刺络拔罐。姜京明等4运用刺经络拔火罐疗法治疗血瘀型颈椎病100例,取得满意效果。

2推拿

张秋实等5运用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综合手法治疗。

3牵引

田金尧等6采用颈椎牵引椅及颈椎推拿及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230例。经过上述治疗1~2疗程后,总有效率95.7%。发现该方法治疗颈椎病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相邻椎体关节的影响,避免了用力过度可能造成的肌肉损伤,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

4中药

4.1中药内服。杜伟华7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取穴风池、天柱、完骨、晕听区、百会、列缺及2~4对颈夹脊穴。口服通脉止眩汤,药物组成:地龙10g,川芎15g,红花10g,桃仁10g,羌活10g,没药5g,当归15g,香附10g,牛膝15g,秦艽10g,五灵脂10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发现针刺配合口服中药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或单纯中药治疗。

4.2中药外用。孙唯珺8发现中药熏蒸对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痛人症状改善显著。

5水针

曾顺军等9将60例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牵引状态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常规予以颈椎病推拿配合颈椎牵引。2组均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12.0%,对照组复发率58.8%,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穴位埋线

黄延璜10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椎病,近期、远期疗效满意,且方法简便,省时间,痛苦小,适合治疗各年龄段的颈椎病患者。

7练功

周勇等11对大学生颈椎病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进行八段锦锻炼,B组进行手法治疗,C组采用药物疗法;治疗实验为6个月,实验前后对受试者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八段锦锻炼的效果相对手法和药物治疗要更好。

8结语

综上表明,颈椎病治疗方多,新技术发展快。笔者认为,在目前众多的治疗手段中,方法的选择成了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患者的体质、颈椎病的类型以及具体的临床表现,从安全、经济、疗效等方面规范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手段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鞠丹,高维滨,张萍萍.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32-33

[2]何林宜,邵家林,邓玲.改良银质针艾灸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0):18-19

[3]李淑文.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7(21):201-202

[4]姜京明,叶禹,杨武,等.刺络拔罐治疗血瘀型颈椎病100例[J].中医药导报,2009,15(2):59

[5]张秋实,王丰.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6-117

[6]田金尧,苏改梅,郝希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230例[J].陕西中医,2011,32(12):1653-1654

[7]杜伟华,周军霞,杜若瑾.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12):1794-1795

[8]孙唯珺.中药熏蒸对不同分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0):2671-2672

[9]曾顺军,范志勇,栗漩,等.牵引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5):732-734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药热奄包外敷疗法 针灸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造成神经受压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疾患之一,占颈椎病发病的50%~60%,2009年3月~2010年3月采用中药热奄包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西医诊断标准:本组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17~70岁,平均61岁;病程3周~20年,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项肩臂疼痛和患肢放射性疼痛及上肢麻木等症状,每个患者经X线或CT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辨证分型:①风寒阻络证,主症: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畏寒肢冷得温则舒。次症:颈项僵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或肌肉萎弱,手指麻木。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②气滞血瘀正,主症:因颈部外伤或损伤而发病,颈项僵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次症:常伴肢体麻木,舌质淡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疗方法:①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疗法,对照组只采用电针治疗。②针灸治疗。取穴:①主穴:风池(双侧)颈3~7、夹脊穴;②配穴,根据中医辨证及其临床症状上肢麻木、放射痛配患侧肩、曲池;姆、示、中指麻木配合谷、列缺;小指、无名指麻木配后溪、中渚。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35mm×40mm毫针,颈夹脊穴针尖朝向颈椎两棘突之间快速刺入1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传向脊背及手臂。肩曲池等配穴均按常规取穴刺入,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SDZ-Ⅱ型针灸治疗仪选用疏密波治疗30分钟,1次/日,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中药热奄包外敷,1次/日,每次30分钟,注意避免患处烫伤,7~10天1个疗程,共3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正常工作;②显效: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基本能从事工作或轻工作;③有效:症状与阳性体征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仍需治疗;④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与阳性体征无变化,不能从事工作。

结 果

对照组30例,有效率76.67%,治疗组31例,有效率93.5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热奄包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讨 论

中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明本病病因及类型。本病是由于“污秽之血不行,乃至瘀血内结”,使局部的经络气血循环受阻所致。针刺颈椎病变处的风池、夹脊穴配合手三阴经的肩、曲池、合谷、后溪、中渚、列缺等穴,能够起到疏通经脉,散风祛寒,利湿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方中麻黄、黑附子、土茯苓、荜拔、肉桂、高粱姜、天仙子、干姜8味药皆可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止痛;针灸治疗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疗法,有效率达93.55%以上。另外,治疗期间,起居要避免风寒湿气侵袭,并且要注意精神调养,加强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温阳化痰 颈椎病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94-02

近年来随着人们职业生活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常见颈肩臂疼痛,乏力,手指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可伴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但近几年出现发病年龄提前的年轻化趋向。笔者在临证中运用中医的温经化痰法治疗颈椎病,对170例门诊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0例病例均来自门诊病例,其男性68例,女性102例,年龄在26岁―84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从5天~到最长10年。其中表现为神经根型132例,合并椎动脉型48例,急性发作36例,根据临床症状疼痛占发病总病例的71.8%,项强占98.36%,手臂麻木占56.76%,头晕心悸占25.08%。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具有以下3项列为治疗病例。(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2)颈肩臂疼痛,颈部强直,或手臂麻木,或头痛恶心,(3)臂丛牵拉实验呈阳性,或压颈实验阳性。(4)X摄片或CT或MRI检查退行性改变或病理性病变,排除结核、化脓性病变、肿瘤等其他疾病,或多普勒脑血流仪检查有血流速异常。

中医辨证,以病史和临床症状,及舌象脉相表现为依据

1.3 治疗方法 以温阳散寒、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组成中药基本方:菟丝子10克,淫羊藿10克,桑寄生15克,葛根10克,细辛3克,茯苓10克,半夏7克,天麻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川芎7克,甘草5克。

方解:菟丝子、淫羊藿、桑寄生,助阳温经,葛根、细辛、白芍,散寒解肌通络,茯苓、半夏、天麻,化痰除湿,当归、川芎,引经活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化痰通络之功。

随证加减,气血瘀滞加红花7克,大活血15克;湿热阻滞加茵陈20克,黄芩10克;外感风寒加防风10克,羌活10克。痛甚者加元胡15克,蜈蚣2条,头晕心悸者加黄芪20克,酸枣仁20克。

服药方法:每天一剂,水煎服,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忌食生冷、辛辣、煎炒、肥腻食物。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可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改善2/3以上,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减轻1/2,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36例,占21.2%,显效116例,占68.2%,有效18例,占10.6%。服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性,45岁,行政职员,2008年4月7日来诊:自述头晕不适反复发作3个月,复发加重2天,伴有颈项强硬,活动后症状明显,并恶心欲呕,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薄腻,脉沉细。X线检查:颈椎推行性病变,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动脉流速减慢,最小血流量下降,检查磁共振,第3-6节颈椎椎间盘有膨出。其他检查排除了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等疾病,诊断为颈椎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痰湿阻络,治以温阳除湿、化痰通络;组方以基本方菟丝子10克,淫羊藿10克,桑寄生15克,葛根10克,细辛3克,茯苓10克,半夏7克,天麻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川芎7克,甘草5克,加黄芪15克,每天一剂,水煎服,每日2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而临床治愈。

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70-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其发病的群体主要是长时间低头看书的人群、坐办公室人员,头颈部外伤人员,先天性小椎管患者等。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等的变化,颈椎病患者越来越多,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的治疗颈椎病,一直是该领域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颈椎病病人康复训练方法,本文就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1颈椎病病情概述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长期保持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长时间低头看书、坐办公室人员易患颈椎病致局部过度活动,损伤局部椎间盘、韧带等,易发生颈椎病。头部外伤人员也容易得颈椎病,头颈部外伤并不直接引起颈椎病,但却往往是颈椎病产生症状的加重因素。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目前治疗方法分为用药治疗,医疗疗法等,例如口服药物治疗,可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辅助康复,促进受压神经的恢复。牵引法,仅适于轻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理疗法,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者应采取手术治疗,而对于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兴奋型的患者,手术效果相对来说就不太确切。自我运动治疗, 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2临床资料

为了更好的研究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情况问题,下面就关于此问题进行一项调查与研究,就观察对象的选择来说,为了保障结果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就要保证选择的观察对象情况存在普遍性,所以,研究对象选择89例颈椎病患者, 男37例 , 女52例 , 年龄在31岁~62岁之间 , 病程1~7年。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2例,交感型颈椎病13例,混合型颈椎病25 例。

两组病情,年龄,性别,治疗方法等结构类似。

3研究方法

颈椎病的常规治疗均采用牵引,按摩,理疗等方法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接 受常规治疗时,向患者传授颈部康复锻炼方法。头部,颈部的自我按摩:梳头式 按摩头皮:用双手五指按住头皮,从前向后地按摩,使头皮有酸胀感。抓拿颈肩 部,每组动作重复做10~20次, 每日2~3次。工作和生活中不正确姿势的纠正,枕头硬度及高度的调整,全身放松,消除紧张情绪。采用肌肉的等张、等长抗阻收缩的方法来增强颈部的肌力。左右运动训练:分别将手放在头部左侧或 右侧。来阻挡头部向左或向右压来的力量, 在有酸胀感时维持5秒钟后慢慢放 松。屈伸运动训练:分别将手放在额部或枕部阻挡头部向前或向后的力量,在感到酸感时维持5秒钟后慢慢放松。最后再进行一项旋转运动训练,以上动作重复做10次,每日做2~3次。

4结果讨论

经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观察记录,观察组的显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随 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骨及椎间盘会发生退变,平时不正确的姿势会引起或者加 重颈部肌肉,韧带的劳损,又会加重颈椎的退变,加重颈椎病的症状。由结果可知,如果在综 合治疗的基础上教会患者颈部康复训练的方法,纠正不良的工作及生活习惯, 调整枕头的高度和硬度,能减少或消除引起或加重颈椎病的诱因。在进行颈椎康复训练时,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操之过急,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对病情的缓解和康复非常重要,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一次训练,锻炼时以身体感觉有一些累为宜。此外,食疗法也可以对颈椎病的康复起到一定作用。 颈椎病食物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主食,主要是提供热能,如米、面,都属于这类食物;另一种食物,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称为副食,如豆类、水果和蔬菜等。川芎白芷炖鱼头,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葛根煲猪脊骨,葛根30克,猪脊骨500克。葛根去皮切片,猪脊骨切段,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煲汤。饮汤食肉,常用有效。可益气养阴,舒筋活络。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桑枝煲鸡,可补肾精,通经络。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问题的研究结果得知,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有利于颈椎病的好转与康复,训练康复工作如何有效的进行,不仅影响到医生的工作质量,也关乎着颈椎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生对颈椎病病人的康复训练问题要严谨认真,采用合理的治疗计划,适当对病人进行用药,通过牵引,拉伸等方法进行治疗,也可以进行食疗来辅助治疗,主要还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法治疗,这样才会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参考文献

[1]游弋,杨志华,孙德芝,等.梅花针刺络拔罐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3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