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颈椎病 保健操 疗效观察

颈椎病也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退变导致神经根、椎动静脉、颈交感神经以及颈段脊髓受到压迫或刺激后,产生继发性损害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主要表现为头、颈、肩疼痛或活动受限,上肢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下肢乏力、行走不稳;严重者大小便功能失常;.性眩晕或曾有猝倒发作;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动过速或心前区疼痛。颈、肩部肌肉压痛点,四肢肌力减退或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躯干感觉平面障碍。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更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中有不少患者反复发作,很受病痛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我们采用一般治疗护理方法,配合患者颈椎保健操锻炼就能达到增强颈肩活动功能,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疼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05年6月~2007年6月来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片并依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确诊为颈椎病,共136例。其中男78例,女5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10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病程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P>0.05,说明在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护理方法,即拔火罐、中药外敷及熏洗,试验组采用一般治疗护理方法配合颈椎保健操每日1~2次。每组均3周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

1.2.2 颈椎保健操干预方法:①左顾右盼:取站位或坐位,双手插腰或自然下垂,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幅度要大,每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停顿3~5秒,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并增强肌肉力量。左右各旋转8~12次。②左倾右斜:同上,头轮流向左、右侧屈。动作要缓慢,幅度要大,每当侧屈至最大限度时,停顿3~5秒,左右各侧屈8~12次。③前屈后伸:同上,头尽量前屈和后伸,达最大限度时停顿3~5秒。前后各重复8~12次。④伸项拔背:同上,两肩放松下垂,同时颈部尽量向上伸,如以头顶球状,持续3~5秒,重复8~12次。⑤耸肩缩头:同上,两肩向上提拉,同时颈部尽量向下缩,如防寒缩头状,持续3~5秒,重复8~12次。⑥与项争力:同上,双手交叉置于枕部,头用力向后移,同时两臂向前用力,持续3~5秒,重复8~12次。⑦回头望月:取半蹲位,一手扶枕部,一手背于体后,头向后上方旋转,如回头望月状,达最大限度时停顿3~5秒。左右侧各重复4~6次。⑧环绕颈项:取站位或坐位,双手插腰或自然下垂,头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地转动头部,幅度宜大,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各重复6~8次。以上方法,患者每日早晚各做1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3 疗效观察:指导督促病人正确练功,每日2次,分别于清晨及睡前进行。随访病人局部疼痛及关节活动情况,并做好记录。

1.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为判断标准。痊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各项正常生活劳动及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疼痛缓解,颈肩痛减轻,功能改善,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分析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本研究共纳入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9例,对照组67例进行观察。治疗护理过程中,试验组7例,对照组7例患者未完成观察,脱失率为10.29%;共122例患者完成30天观察,其中试验组为62例,对照组为60例。试验组痊愈44例,好转16例,无效2例,其中治愈率达到70.96%,有效率达到96.77%,对照组痊愈27例,好转24例,无效9例,其中治愈率达到45%,有效率达到85%,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见表2,试验组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P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据国内外统计报道,平均约15.35%,随着工业现代化交通运输及网络的日益发展,低头工作者增加,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该病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且疗效肯定,但存在疗程长、复发率高等缺点,而颈椎保健操的应用具有提高综合治疗康复效果,缩短疗程,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功效。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颈椎病;脑病生理治疗机;疗效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多数患者以眩晕为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自2005年12月~2007年4月,对在我院就诊的260例俄罗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运用脑病生理治疗机治疗,并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60例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140例。眩晕者260例,头痛者136例,有猝倒史者62例,视力障碍者23例,有颜面感觉障碍者35例。影像学均摄颈椎正、侧、开口位,其中环枢关节紊乱者245例,3~5颈椎钩突关节增生者210例。

1.2诊断标准260例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

1.3入选标准① 能坚持治疗一个疗程者。②无颅内病变患者。③ 3月内没有口服治疗颈椎病药物者。④能配合医生的治疗者。

1.4排除标准① 全身及颅内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装金属颅骨支架,颅内感染,颅内肿瘤术前患者。②重症心脏病及使用心脏起搏器者。③诊断血管脱髓壳病患者。

2方法

260例患者,据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

2.1治疗组①颈部常规手法治疗,颈椎旋转复位[2]:先在颈、肩及双上肢部行常规手法松解,参照颈椎常规正位、侧位、开口位X光片,对偏歪的颈椎体运用赖在文教授的定点旋转复位法行定点旋转复位术。②颈部电脑中频治疗:采用北京大长福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T99-13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条状电极置于颈椎两侧,电脑自动11号方,治疗15 min,1次/d,治疗10次为一疗程。③脑病生理治疗机:采用北京清华德人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德SK-A型脑病生理治疗机治疗。治疗方法:帽状电极置于头部。剂量:弱。治疗时间:20 min/次,1次/d,10次为一疗程。

2.2对照组①颈部常规手法治疗,颈椎旋转复位术治疗[2]。②颈部电脑中频治疗。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以上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以10次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

3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除,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

所有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行一次疗效评定,并对治疗结果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其结果(表1)。

4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由于颈周肌肉损伤或颈部感染,颈周骨性或软组织退行性变,而致颈椎失稳及颈椎结构改变,这些改变多合并后关节关系紊乱。有学者将颈椎病分为上颈段颈椎病及下颈段颈椎病。而眩晕是上颈段颈椎病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在临床诊治中,也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多有上段颈椎椎体紊乱,通过纠正紊乱颈椎椎体之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本观察对象245例上颈段颈椎紊乱患者,其中治疗组122例,对照组123例,均行颈椎坐位旋转复位法治疗,26例一次复位成功,其他219例患者均在两次以上,说明颈椎旋转复位法须多次反复整复,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常用有效方法。

SK-A型脑病生理治疗机,是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一种治疗仪器,可以舒张脑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病灶区血液循环。同时可以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环境,增强代谢酶活性,使受损脑细胞代谢加快,增加受损脑细胞的可复性,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我们将此仪器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动脉血流改变致脑供血不足,引起脑功能的改变,需要一定的康复时间,而脑病生理治疗机能促进脑功能的康复,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本病例中,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46%及87.69%,其疗效相当,而治愈率却有一定的差别,也说明脑病生理治疗机其缩短疗程的治疗作用。

电脑中频有明显的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锻炼骨骼肌等作用,对颈周软组织的疼痛及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利于复位后颈周肌肉的恢复,恢复颈周软组织的平衡,加强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病复发的机会,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家顺,贾连顺,主编.颈椎退行性疾病.当代颈椎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48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中医治疗;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6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1(b)-0077-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herb, manip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ethods 60 in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2 in Beijing Electric Power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test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esting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erb, manip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rvical traction, Cobamamide and vitamin B1 tablets, physical therapy. The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3 weeks continuous treatmen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X-ray cervical curvature, vertebra horizontal and angle displacement and MRI sagittal diameter of spinal canal and disk prominence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3 weeks continuous treatment. Results The spinal cord neural function after 3 weeks continuous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the testing group: (50.20±8.28) points, the control group: (44.06±9.15)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testing group: (21.06±9.48) points, the control group: (24.70±8.05) points] (all P < 0.01). The spinal cord neural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for 3 months of the two groups [the testing group: (51.13±8.38) points, the control group: (43.20±11.65) poin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after 3 weeks continuous treatment (all P < 0.0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after 3 weeks continuous treatment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ll P < 0.01).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3.3% for testing group, 83.4% for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maging observation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3 weeks continuous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is obviou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afe and feasible based on imaging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evaluation.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eutic evaluation

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复杂、危害严重。全球范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脊髓型颈椎病是50岁以上成年人脊髓功能损伤的首要原因,不经过治疗大部分脊髓型颈椎病将导致神经损伤、神经痛、生活质量下降,自理能力丧失[1]。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大类,对于严重脊髓型颈椎病建议早期手术治疗,而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亦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2-6]。非手术方法包括药物、手法、牵引、理疗、针灸等,其疗法组合具有盲目性和效果发挥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经验总结,对于大部分早中期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手法配合中药及电针治疗不失为一种理想而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其临床效果、安全性和适应证等进行客观评价,规范其操作,确定脊髓型颈椎病的最佳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脊髓型颈椎病在选择治疗方法上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依据,以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自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或门诊患者,均符合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7]。将60例患者按信封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45~75岁;③符合病例排除标准;④自愿接受试验治疗,保证试验疗程完成;⑤如果已经接受过其他保守治疗,经过5 d以上的洗脱期。

采用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出现颈脊髓损害表现: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如下肢行走无力,踩棉感,或束带感,或二便功能障碍;②可伴有颈痛及上肢痛、麻木;③下肢感觉减弱,肌萎缩,肌力减退,腱反射异常,下肢肌张力增高,腹壁出现感觉受累平面,出现病理征;④颈椎X线可见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小;⑤核磁共振显示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黄韧带肥厚,脊髓受压或缺血性改变。①、⑤为确切诊断标准,②、③、④为辅助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神经系统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空洞症等);②疑有或已确诊的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者,脑部肿瘤者;③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⑤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症状者;⑥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

1.4 剔除病例标准

①治疗5次以下脱失的病例,按无效计算。②对照组连续治疗5次以下脱失的病例,按无效计算。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颈椎旋提手法联合中药(应用协定处方“颈椎病Ⅲ号方”)及电针灸综合治疗。

1.5.1.1 颈椎旋提手法 ①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采用按法、揉法、滚法等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3~5 min。②让患者的头部水平自行旋转至极限角度,最大屈曲,达到有固定感。③医生以肘部托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牵引3~5 s。④嘱其放松肌肉,肘部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⑤操作成功可以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

1.5.1.2 颈椎病Ⅲ号方组方 鹿衔草15 g、鹿角胶15 g、丹参25 g、菟丝子15 g、杜仲15 g、威灵仙15 g、生黄芪45 g、地龙15 g、木瓜15 g、桃仁10 g、红花10 g、淮山药10 g、当归10 g、熟地15 g、赤芍10 g。

1.5.1.3 电针疗法 ①使用电针仪为常州市武进长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KWD-88型多能脉冲电疗仪。②取穴:主穴:颈夹脊穴、手三里、足三里;辅助穴:上肢为臂、曲池、外关、合谷,下肢为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③操作方法:将电针仪输出导线端金属夹子中部的夹孔分别夹在银针的螺纹捏柄上,选择疏密波型,定时15 min,调节输出幅度以患者出现麻震感为宜。

1.5.1.4 治疗组疗程 连续治疗3周,手法每周3次,中药(1剂/d),电针治疗(3次/周)。于治疗前和连续治疗3周后、治疗后3个月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指标。

1.5.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颈椎枕颌吊带牵引,口服腺苷钴胺片(华北制药集团,批号:200901501)及维生素B1片(天津金世制药,批号:20090107),理疗综合治疗。

1.5.2.1 牵引治疗法 牵引治疗法(出自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8]):采用石家庄市华行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多功能颈椎牵引治疗仪JQY-IC型。①患者取坐位,枕颌吊带布兜牵引,头部向前微屈,前倾10°~15°,并以患者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②牵引重量从5 kg开始,按0.5 kg标准逐渐增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10 kg。③每次牵引30 min。

1.5.2.2 口服西药 腺苷钴胺片:剂型500 μg/片,用法:500 μg/次,3次/d。加维生素B1片:剂型10 mg/片,用法:10 mg/次,3次/d。

1.5.2.3 理疗 电脑中频治疗仪:机型ECM99-IA。治疗参数:f2000~6000 Hz,调制f0.5~150 Hz,波形为方波,治疗部位颈背部,治疗时间为20 min/次。生产厂家为北京爱沃斯浩翔云科技有限公司。

1.5.2.4 对照组疗程 连续治疗3周,颈椎牵引每日1次,理疗每周3次,腺苷钴胺片剂500 μg/次+维生素B1 10 mg/次,3次/d。于治疗前和连续治疗3周后、治疗后3个月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指标。

1.6 效果评定

参照北医三院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58分)[9]评定效果。症状积分统计:治疗前积分:治疗前各项得分之和。治疗后积分:最后1次治疗后各项得分之和。效果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58-治疗前积分)×100%。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效果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效果指数≥70%,

1.7 辅助检查

X线片测量:侧位观察颈椎曲度、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MRI观察颈椎病变责任节段椎管矢状径、突出物矢状径、突出物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比值;体感诱发电位。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各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比较,数据正态,应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计量资料t检验;数据非正态,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状态评分及临床效果比较

连续治疗3周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3个月随访与同组连续治疗3周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与对照组3个月随访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表明治疗组采用颈椎旋提手法联合中药及电针灸综合疗法对脊髓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采用颈椎枕颌吊带牵引,口服西药,理疗综合疗法。随时间推移3个月随访脊髓功能进一步提高,见表2。综合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3.1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脊髓型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因一是机械性压迫,二是节段性不稳定。其病理变化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功能障碍阶段,即可逆性变化阶段,第二阶段为脊髓变性阶段,即不可逆变化阶段。颈椎退行性变引起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导致机械性压迫。由于骨质及软组织病变刺激脊髓的硬膜、蛛网膜、软脊膜引起炎性水肿,椎管内压力增高,脊髓动、静脉受压迫,影响脊髓血供,脊髓慢性缺氧,营养障碍,功能受损。另一方面骨质及软组织病变直接刺激或压迫脊髓,慢性压迫可以导致脊髓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颈椎节段性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不稳定可以导致动态性椎管狭窄,创伤性炎性反应,以及颈椎屈伸运动时对脊髓的钳夹刺激。

“压迫”、”不稳定”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从治疗角度讲,解决二者之一就可以导致临床症状缓解[10],所以保守治疗不在于清除压迫神经的骨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而在于消除该部位的创伤性炎症。在椎间关节退变的进展过程中,由于骨质增生、软组织的瘢痕化,经过较长的时期终将重建稳定。当椎间关节稳定之后,慢性劳损不再发生,动态性椎管狭窄消失,即使存在某种程度的神经压迫,症状也不再发生。

3.2 中医疗法科学组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确切

治疗组颈椎旋提手法联合中药及电针灸综合疗法,对照组颈椎枕颌吊带牵引联合药物腺苷钴胺、维生素B1及理疗综合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率分别为93.3%、83.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手法、中药、针灸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完美组合方案。

颈椎病手法治疗具有准确定位责任椎间隙,运用手法松解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脊髓供血;调正椎移,纠正椎间紊乱,改变椎间不正常的力学关系,降低椎间盘应变和应力松弛速率,改变椎管内突出之间盘组织等与脊髓之间的关系,减轻或解除脊髓机械压迫,个别病例使尚有弹性的突出之椎间盘组织还纳而达到治疗目的。

颈椎病Ⅲ号方剂由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加减而出。脊髓型颈椎病归属于中医学“痹证”,本方重在补气活血、通络除痹。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鹿衔草补肝肾、通督脉、强筋骨,二药共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祛瘀之品;菟丝子、淮山药、熟地、杜仲、威灵仙、鹿角胶滋补肝肾,使瘀祛而不伤正;地龙、木瓜长于通行经络、软筋散结。诸药合用能够促进脊髓滋养血管的血运,纠正局部静脉瘀阻,改善无菌性炎性反应,改善脊髓的神经功能。

针刺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运行现代脉冲电疗仪行电针刺激治疗增强效果,在促进各种神经损伤功能恢复方面达到很好的作用。本研究取穴为局部夹脊穴结合和四肢体表穴位。通过电热针灸夹脊穴,一是缓解了项背部肌肉痉挛,减轻其对脊柱的病理性牵拉;二是通过局部热效应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快,改善脊髓血供;三是信息通过脊柱交感链传递至交感神经中枢,反射性地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减低血管扩张,从而改善脊髓血供。针灸效应作用于体表,可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效应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中枢神经整合,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对病变组织起到调整作用[11]。电针灸可以激发体内内啡肽、脑啡肽的释放,缓解因压迫产生的疼痛、麻木等症状。任晓暄等[12]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可通过升高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脑啡肽(ENK)、β-内啡肽(β-EP))含量而达到镇痛作用。张蔚婷等[13]研究认为针刺主要是通过激发内源性阿片达到镇痛的目的。不同个体针刺镇痛效果的差异,与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CCK)等抗阿片物质的个体水平有关。

3.3 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指标评估中医综合疗法安全可行

少部分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旦诊断,尽早手术治疗,并认为禁止手法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我们认为规范的手法治疗是安全的,这和吴毅文等[5]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中医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安全性依据。对比28例患者治疗前后X线片颈椎曲度、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32例MRI中责任节段椎管矢状径、突出物矢状径、突出物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比值,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经过3周中医手法或颈椎牵引配合药物、理疗,未发生颈椎曲度异常增加,未发生颈椎不稳增加,未发生椎间盘突出增大,未发生椎管有效径变小。国内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颈椎手法治疗能够增加颈椎各方向活动度,改善异常颈椎曲度、手法治疗改善颈椎椎体异常位移,提高颈椎的稳定性[12-14]。由于存在争议,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复查时间以明确长期保守治疗对颈椎影像学改变的影响。

3.4 非手术治疗有效患者分析

尽管影像学改变统计学无意义,但通过分析保守治效果理想的患者,我们发现大部分病例都有规律性影像学改变。①致压物形态:致压物呈钝性压迹,即光滑的弧形压迹者效果佳,此时脊髓局部受压压强小;脊髓锐角性压迹效果差,此时脊髓局部受压压强大,局部缺血重。②脊髓受压后形态:脊髓轻度受压,脊髓形态呈类肾形,效果佳;多节段退变导致受压脊髓矢状位呈串糖葫芦状,脊髓轴位横径变长、纵径变短呈腊肠样、新月形或不规则型,脊髓损伤重,效果差。以及多节段退变导致受压脊髓呈串糖葫芦状或狭长变扁,受压范围广,脊髓损伤重,效果差[15]。③压迫物的大小:颈椎MRI 显示单纯性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肥厚、或几种情况并存,其压迫物于椎管矢状径上占位小于1/3者效果理想,此时椎管储备间隙相对大,通过保守治疗使颈椎曲度恢复为代偿性颈曲,脊髓动态活动空间增大,压迫解除或减轻。④脊髓内高信号:无脊髓内高信号者效果好,脊髓内出现大范围高信号效果差。Takahashi等[16]首先描述了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中出现高信号的现象,认为高信号的出现预示患者预后不良,并指出这可能与脊髓长期受压导致脊髓软化或继发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症有关。张鹏等[17]研究认为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其术前病情较重,手术治效果果较差,并且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本研究发现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保守治疗患者。⑤椎间失稳与否:X线片上在病变节段出现颈曲改变及“双边”、“双凸”、“双凹”征等椎间失稳表现者效果佳,通过手法椎间失稳容易纠正。而无椎间失稳病例,压迫为静态性压迫,不容易通过保守治疗去除病因。

3.5 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确定

①非进行性加重的早、中期的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小于12分,尚无不全性截瘫、大小便失禁。②单纯性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肥厚、或几种情况并存,其压迫物于椎管矢状径上占位小于1/3。③椎管发育较宽并排除发育性椎管狭窄(X线片上椎管中矢径和椎体中矢径比值

3.6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①短期内病情迅速恶化,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②肢体出现完全性瘫痪。③生活不能自理。④MRI显示脊髓受压一半以上或脊髓信号明显增高(脊髓水肿除外),或颈椎管小于6 mm以下者[19-25]。

4 结论

①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效果肯定;②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指标评估中医综合疗法安全可行;③影像学可作为保守治疗选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Polly DW J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J]. J Neurosurg Spine,2012,17(1 Suppl):87-88.

[2] Sumi M,Miyamoto H,Suzuki T,et 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mild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out surgical treatment [J]. J Neurosurg Spine,2012,16(1):8-14.

[3] Kadanka Z,Bednarik J,Novotny O,et 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onservative versus surgical treatment after 10 years [J]. Eur Spine J,2011,20(9):1533-1538.

[4] 李俊杰,王尚全.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选择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02,15(3):162-163.

[5] 吴毅文,高晓平,杨金发,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3例临床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0,31(3):185-187.

[6] Jacobs WC,Van TM,Arts M,et al. Surgery versus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sciatica due to a lumbar herniated disc:a systematic review [J]. Eur Spine,2011,20(4):513-522.

[7]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8] 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38.

[9] 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6-107.

[10] 王清,党耕町.节段性不稳定在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8):482-484.

[11] 王勤俭,杨豪,杜旭召.针灸、推拿结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288-289.

[12] 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等.电针对大鼠类痛经痛反应、脊髓κ-受体表达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啡肽和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1):1-7.

[13] 张蔚婷,金真,韩济生,等.经皮穴位电刺激诱发的大脑fMRI信号与镇痛的关系[J].针刺研究,2001,26(3):193.

[14] 朱立国,于杰,高景华,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 16(1):1-5.

[15] 朱立国,张清,高景华,等.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X线椎移观察及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 13(6):28-31.

[16] Takahashi M,Sakamoto Y,Miyawaki M,et al. Increased MR signal intensity secondary to chron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 [J]. Neuroradiology,1987,29(6):550-556.

[17] 张鹏,申勇,张英泽,等.MRI信号强度比值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8):825-828.

[18] Yoshimatsu H,Nagata K,Goto H,et 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predicti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J]. Spine J,2001, 1(4):269-273.

[19] 刘鹏,李远栋,张君涛,等.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1,28(4):298-300.

[20] 吴坤芳,余永壮,韩春,等.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现代医生,2012, 50(14):110-111,113.

[21] 李思斌,袁绘,李正祥,等.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8):116-118.

[22] 黄旭晖,王昌俊,林举择,等.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频治疗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3,13(1):40-41.

[23] 赵中平,蔡树鹏,段芳燕,等.川芎嗪联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8):27-28.

[24] 程建,马勇,袁涛,等.中药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344-346.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颈椎病 康复 护理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在中老年中发病率高。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剧痛与颈椎病病史有关,与伏案工作时间长短亦有关,其中临床以神经根型最为多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使一侧上肢剧痛无力、沉痛,需要对侧上肢托起。不能持久站立行走,手指及上肢发麻跳痛,需要平卧数分钟后颈丛、臂丛等神经疼痛可稍减轻。通过采用推拿、牵引等保守治疗方法,同时配合功能锻炼结合康复护理,效果明显,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保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9例,其中男78例,女61例,年龄48~66岁,平均53岁;颈椎间盘病例都有典型的神经根型受损的临床表现,并经X线、CT和MRI证实与临床症状相符合。

1.2 治疗

根据颈椎病急性春冬两季疼痛期发病特点、疼痛性质为持续性,上肢特别沉重、疼痛,并有托不起的感觉,难忍,不能坐立和行走,只能被迫平卧休息,痛肢畏寒,遇寒冷疼痛加重。故根据该病特点,治疗原则采用局部及全身治疗。局部治疗采用绝对平卧休息;颈部推拿、牵引、拔火罐、中药热敷。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人的精神状态不仅与疾病有关,还与病症的转归密切相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全身或颈背部肌肉就不能很好的放松,若此时患者又存在脊椎错位,那它两侧肌力将出现失衡,长时间的失衡就会产生症状;而精神因素又可使患者将这一感知放大,导致临床症状的加重。由于部分患者对疾病的性质和愈后不了解,他们虽经多方治疗,但疗效不尽人意,故常产生期待性焦虑或较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难以忍受病痛的长期折磨,而放弃治疗;或是简单认为矫正一、二次就能把病治好。针对不同的心里特点,在病人接受治疗后,我们就应不厌其烦的向其介绍有关颈椎病的知识、特点、注意事项及愈后等问题,坚定信心,并通过文字、图表、录音等形式,为病人详细解答疑惑,同时深入了解患者病情的转归及要求,并做好跟踪随访记录,使病人保持稳定、良好的心里状态,积极配合治疗[1]。

2.2 临床护理

急性疼痛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在颈椎牵引时,注意牵引角度及重量,不易过大过重,以患者承受舒适为度。疼痛时应先拔火罐,后中药热敷,热敷时应将药包直接敷在疼痛部位,注意以不烫伤皮肤为准,不要隔其他用物。中药包湿热敷对皮肤渗透快,止痛效果立竿见影。注意患肢保暖,避免风寒。

2.3 饮食护理

由于颈椎病急性剧痛时,患者只能卧床休息,食欲差,年龄偏大,身体虚弱,气血瘀滞,风湿痛,患者宜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鲜牛奶等营养饮食[2]。

2.4 做好保健及预防

颈椎病是颈部长期处于过度前倾状态,颈肌长期紧张,负荷过重,肌肉劳损痉挛,肌张力下降发生动态失衡。根据发病原因,纠正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姿式及高枕枕头的不良习惯,患者应有意识的保持颈部中立向上直伸的位置,尽量用眼向下斜视,不必低头,并持之以恒的姿势,经常自已用双手按摩自己的颈部肩部,使肌肉充分放松。在康复期每天中午坚持去枕平卧休息30min~1h。当感觉颈肩疼痛时可以先拔火罐,后热敷,休息1~2h,使颈肌肉血循环改善,消除颈肩疲劳。有了颈椎病后,今后每晚睡觉时养成长期去枕平卧或低枕平卧习惯,可减少颈痛发生的次数,防止颈椎病向脊髓型发展。坚持早上做医疗保健操,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和抗病抗疲劳的能力。晚上不宜高枕卧,俯首工作有限时;看书毋妨添支架,沈思亦可托腮颐;头晕忌望天花板,手软宜常牵脖子;早起漱口练抬头,闲时多躺靠背椅;俯卧垂头能复位,自行“吊颈”少求医。

2.5 纠正不良体位、姿势

低头屈颈长时间工作,颈后椎旁肌肉因持续紧张而容易疲劳,颈椎关节亦会劳损。因此伏案不宜过久,最好一两小时便休息一下,或变换一下体位或动作。晚上睡高枕亦使颈椎屈曲,长年如此,会增加颈椎劳损。看书时自然要低头对着书本,如果把书用支架斜放,头可以略为抬起,不必长时间屈颈。用脑子时以手支撑下颏,对颈椎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好习惯,可以减轻颈肌的负担,避免颈肌过劳。颈椎病如果椎动脉受压会引起脑缺血而产生晕眩,头后仰动作时会增加压迫,故每抬头望天花板时便晕眩,应注意避免这个动作。颈椎压迫到神经根则会引起从上肢至指端的麻木痹痛无力,做颈部牵引可以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自然会缓解,颈椎病患者应多做颈部功能锻炼,尤其是伸颈动作,一方面可使颈椎关节保持一定的活动范围,避免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退化僵硬;另一方面可使颈部肌肉发达,增加支撑力,避免劳损萎缩。早上漱口时顺便活动一下脖子,是一举两得的事。为着避免颈肌长时间因支撑头颅而产生疲劳,休息时多躺靠背椅,使颈肌放松,亦是避免劳损的一法。由于椎间盘变性变窄,颈椎小关节松弛,有时会在某个位置卡住了,即发生了移位,此时会有颈痛、活动不灵、容易疲劳,甚至引起晕眩、头痛等症状。用推拿、牵引等方法可以迅速复位,症状便缓解。没有就医时,亦可以俯卧靠近床边,使头自然下垂到床沿外,利用头颅本身的重量自行牵引,有时也能复位。不过年纪大,有高血压者忌用;没有人在旁也不可擅用此[3]。 转贴于

2.6 功能锻炼与预防

进行颈椎病功能锻炼,是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其方法是:坐正双手叉腰,放慢呼吸,1.缓缓低头,使下巴尽量靠近胸部,2.再仰头,头部尽量后仰,使颈后部有明显的挤压感,3.随后是左右歪头,耳垂尽量靠近左右肩部,4.左右转头,颏部尽量靠近肩部,5.头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旋转幅度要大,动作要慢,顺时针旋转一圈,逆时针旋转一圈,上述每个动作可按节拍反复操作8次。(注意:颈椎病有眩晕症状的慎做头部旋转动作)6.随后用自己的双手交叠的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捏颈肩部肌肉1-2分钟,7.再做扩胸、旋肘、拍肩运动,两臂向左右平伸、用力后展、挺胸,然后两肘关节屈曲,手指搭同侧肩部,以肘尖做画圈动作,前后转各10次,再用双手掌交替的拍打左肩部各20次。

颈椎病的预防应从病因及发病诱因两方面采取措施,1.预防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劳损。

发生颈椎病的病因很多,但多半因为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某些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低头,或特殊的强迫体位姿势下工作,如不重视,时间较长就会发生颈肌的慢性劳损,并逐渐导致颈椎病。2.对于预防慢性劳损应做到:一、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工作学习姿势,二、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避免长期伏案工作,有些必须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可以选择颈椎功能活动的方法进行颈肩部肌肉的锻炼,进而增强肌力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另外还要避免头颈部的外伤,驾车时避免紧急刹车,坐车时不要打瞌睡,避免高枕睡眠[4]。3.在避免高枕睡眠时,应做到合理使用枕头,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有1/4-1/3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是很重要的,人熟睡时,颈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来维护椎间结构的正常关系,如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就会使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从而导致颈椎失稳,发生关节错位,进而发生颈椎病,在选择枕头时,枕头的高度一般在仰卧时枕高大约为自己的一拳高左右,侧卧时枕高大约为一拳半左右,约10cm,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也可用大片的晴纶棉填充,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

2.7 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嘱注意休息和体位,不可久坐,不要搬重物,不要过度伸腰取物等。病人对绝对卧床认识不足,有的是因为工作忙,将工作带到医院来;有的是因为经济问题;有的病人认为本病无生命危险,不愿也不好意思接受一级护理。临床上常有病人因不听劝阻擅自下床活动致病情反复或加重,或有的患者锻炼时偷懒,延长了住院时间。对此我们不厌其烦反复地进行卫生宣教[4]。

2.8 院前的护理指导

嘱患者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椎管神经根受压;卧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功能位;坚持3个月以上的功能锻炼;站、坐、卧时切不可左右侧屈,同时要避免颈部动作过猛或过度用力,防止颈椎病再突出而复发。颈椎病的最大特点是不易根治,随时都可能因动作过猛、用力过度造成损伤或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5]。

3 结果

3.1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进行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颈椎活动度基本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基本,颈椎活动度尚可。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87

44

32

11

87.3

对照组

51

7

21

23

54.6

注: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情况比较,x2=7.45P

4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是髓核压迫神经根和无菌性炎症水肿产生疼痛,通过颈牵引、推拿、理疗等可以尽快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减轻突出物对脊髓和神经的刺激和压迫,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炎性水肿的吸收;急性期进行体位处理可减轻疼痛,改善神经根受压及其产生的水肿和粘连[5]。在缓解期,调整脊柱的力学平衡为重点,配合整体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关节活动度训可以扩大椎间隙,使神经根移位,减轻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脊柱正确的活动姿势可改善脊椎小关节承受的异常压力,防治异常运动模式等。观察表明,采用整体康复护理突出体现了康复护理的专业职能,即协助患者自我防治、代偿缺欠、适应生活及进入社会,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实行整体康复护理功能训练能纠正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加强出院后主动进行颈部训练的自觉性,以减少复发。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对防止神经粘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颈肌废用性萎缩等具有良好效果。

5 结论

综上所述,坚持早晚2次康复功能锻炼的患者,其治疗效果要远超过不能坚持功能练习的患者。因此对于颈椎病的患者,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护理优势,采取上述规范的护理康复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了病人的康复,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治疗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 考 文 献

[1]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月,144-156 243-248参考文献.

[2]唐勇,李健,王莲,等.颈椎病的病因分析与手法矫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23(18),P41.

[3]潘之清.脊源疾病四十年研究体验概述[J].中华脊柱医学,2004.5.第1卷,第一期.

颈椎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36-03

脊髓型颈椎病(cerciv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占颈椎病的10%~15%[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有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等,本文笔者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症状时间、椎间隙个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1组 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如图1。患者行颈丛强化麻醉,取仰卧位,作右侧胸锁乳突肌纵切口,常规行椎体次全切,撑开椎间隙,刮除上下两侧椎体软骨板,置入适当尺寸的钛网,自锁钢板固定。

1.2.2 对照2组 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侧卧位,颈部前屈20°~30°,作颈后正中切口,去除C3~7棘突分叉部分,在症状较轻的一侧棘突根部向外约0.5 cm的椎板上磨穿外板、保留内板做一条槽,然后在症状较重的一侧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作椎板全层磨穿,扩大椎管,悬吊于颈项肌,常规置管引流,缝合伤口。

1.2.3 观察组 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如图2。患者先做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同对照2组),术后1周做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方法同对照1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17分法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2],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优: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75%;良: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在50%~74%,可: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在25%~49%;差: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

2.2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

2.3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6、12个月的颈椎D值比较

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颈椎D值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106例患者中术后7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其中对照1组3例,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 d后缓解。三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受压部位、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应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直接解除脊髓腹侧致压物,并能同时植骨融合,使病变节段重新稳定,维持颈椎弧度[3-4]。选择前方入路,可直接切除压迫灶,且创伤小。当脊髓前方压迫物过大时,若单纯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脊髓的膨大及后移受到限制,难以获得满意疗效[4-6]。因此,笔者采取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解除前方压迫。

对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Sani等[7]认为术后疗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张华等[8]比较60例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疗效认为,任何手术方式的选择均以有利于脊髓的充分减压及颈椎稳定性重建为基本原则。以此原则为基础,本研究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故临床效果均相对较好,结果表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 < 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 < 0.05)。本研究对照2组颈椎弧度D值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虽然3种手术入路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使受压脊髓彻底减压,而本研究结果亦达到了此目的。

综上所述,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疗效需要长期观察与总结,根据受压部位、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合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大地.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86-387.

[2] 刘艳兵,申勇,杨大龙,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9):259-261.

[3] 王振宇.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5.

[4] 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等.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的手术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5):383-384.

[5] 王新伟,袁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选择[J].山东医药,2010,50(44):189-190.

[6] 崔明宇.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2-34.

[7] Sani S,Ratliff K,Cooper PR. A critical review of cervical laminoplasty [J]. Neursugery,200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