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政府引导;群众主体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按照“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思路,发挥龙岩市级“三农”综合示范点新罗区白沙镇小吉村的区位交通、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等比较优势,把白沙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建设的成功实践延伸到农村,积极探索实践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初步取得“白沙样板、小吉示范”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效果。

一、小吉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小吉村地处白沙镇南大门,是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苏坂-白沙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龙岩中心城区40公里,紧邻莆永高速苏坂互通,规划中的龙雁快速通道白沙段沿村而过,全村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共有村民375户1300人。2012年以来,小吉村以开发建设苏坂-白沙片区产业园(龙台产业园)为契机,结合造福工程和村庄整理,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在建设模式、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其“新旧兼容、公正公开、集约建设”的理念,获得了群众支持。短短9个多月时间,80幢田园风格别墅式安置房拔地而起,连通南北的吉祥桥顺利建成,小吉溪重现往日淙淙清水,旧村白墙灰瓦焕然一新,逐步形成“一河清水,两岸民居,树绿花红”的美丽风貌,成功探索出一条“氛围浓、机制新、融资活、成效快”的美丽乡村建设新途径。一是规划起点高。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西景市政园林建筑有限公司分别完成小吉村《村庄建设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并提交龙岩市政府评审通过。二是建设模式好。实行“一同步、三机构、六统一”建设模式,遵循建设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得到百姓的普遍拥护和支持。“一同步”:指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同步推进,通过旧宅立面改造与新村建筑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特别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保护传统文化。“三机构”:指新村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工作组和理事会三个职能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政府引导、项目实施、民主监督等三个层面,保障新村建设过程阳光透明、快速高效。“六统一”: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的“六统一”模式,并实行先付钱先抽签先选房和住新村、拆旧房、退宅还耕同步进行的办法。三是推进速度快。短短3个月完成新村50亩用地报批和征地交地工作。6个月,80幢安置房就完成主体工程。在全市项目流动现场会上,龙岩市委项目督导组察看了小吉村,对小吉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二、小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因地制宜编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小吉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高标准编制小吉新村规划,并融入白沙小城镇“白墙、灰瓦、斜屋面”的建筑元素,把整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户农家当作一个小景来改造。坚持生态优先,结合3.5公里防洪堤建设,开展环境连片整治,进行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打造休闲亲水景观,着力建设一个“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优美文明示范村。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对小吉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的挖掘,重点对旧村150户1.5万平方米房屋统一进行“穿衣戴帽”的立面改造,使老宅与新村形成有机整体,实现村庄自然美、个体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

2.突出主体聚合力

坚持自愿自主。尊重村民意愿,以村民所愿、所想、所盼为第一出发点,采取新村建设内容由村民定、财务由村民理、住房为村民建、项目由村民管的方式,充分体现村民自治,激发广大村民共建和谐家园的热情。成立建设理事会。召开村民大会,选举成立小吉村创建市级“三农”示范点建设理事会,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监督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保障村民切身利益,体现村民在美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宣传发动。设立宣传栏和公告栏,及时公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发挥乡贤作用。充分利用乡贤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宝贵的信息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穿针引线,有效做好村庄规划、项目争取、示范带头等工作。

3.健全机制抓质量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小吉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与市级三农综合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合一,统筹确定美丽乡村年度建设内容和项目安排,督查指导相关部门、乡镇、村具体实施。建立专门的项目工作组,抽调白沙镇村镇站、水利站干部,组成项目工作组,负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规划、报批及工程实施、技术咨询等工作,切实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的指导、监督及管理。建立严格的督查制度,坚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每周、每旬、每月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精细组织、科学施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4.拓宽渠道广融资

群众自筹为主。新村建设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征地拆迁费用摊入安置户中,全部由安置户平摊、自求平衡。每户平均缴交征地款1.6万元外,单栋房屋每平方米村民交款920元;双拼房屋每平方米村民交款850元。政策扶持为辅。充分利用白沙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市级“三农”综合示范点的优势,用活造福工程、地质灾害、退宅还耕、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积极争取、有效运作,不断争取政策资金,把政策优势转变为资金优势。争取信贷支持。白沙镇、小吉村积极争取银行支持,保障小吉“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龙岩农商银行白沙支行与小吉村共同签订“造福工程”《金融服务合作协议书》,授信金额达350万元,对45户农户以5到10万元不等三联保的形式办理按揭贷款300万元,缓解部分村民筹资压力。

三、小吉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1.干群联动是基础

小吉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有个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出了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积极性。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发挥村支部的领导带头作用,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及时把群众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的强烈愿望引导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来,并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组长做好示范。同时,要统筹调动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新村建设理事会的积极性,公平合理调处群众矛盾,着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取得村民拥护和支持,使村支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核心。

2.产业支撑是根本

小吉村依托白沙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合作区产业园建设,多渠道拓宽村民未来出路,切实解决村民创业增收问题,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发展后劲。在今后的美乡村建设中,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立足乡村农业产业特色,加强市场研究,强化品牌培育,重点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业资源整合力度,规划实施休闲农业和新型家庭农场,提升农家乐特色点的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建成一批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精品“农家乐”“家庭农场”。加快劳动力转移,着力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村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着力推动村民向工人的转变。

3.资金筹措是关键

小吉村采用“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补助、信贷支持”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并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有力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发挥主体作用,在村民为主筹集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广泛动员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并争取在外经商、工作的乡贤物质和智力支持,推进家乡建设;注重集中项目资源,大力整合支农项目,对新村重点项目实行整体策划、分口包装,并加大项目对接力度,积极争取水利、交通、扶贫、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项目做一个、成一个;注重开展市场运作,扎实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活动,引导银行、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村建设,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4.机制创新是动力

小吉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实行“一同步、三机构、六统一”建设机制,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调动、保护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借鉴小吉美丽乡村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勐腊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通知,8月12日,易武镇宣传办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问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易武镇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水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易武镇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2020年末实现示范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步实施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内亮化、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落水洞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走进村落水洞村,村里茶叶飘香,村外古树葱茏,老态而生机勃勃的古茶树为文明美丽的落水洞村小组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村坊邻居笑靥如花;纵横交错的村内巷道上,人来人往;村级活动场所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落水洞村小组一派幸福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象。

   产业富村  村民笑开颜。 茶产业是落水洞村小组的祖宗产业,也是他们现在的拳头产业,村民们世世代代种茶、饮茶、贸茶。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茶叶富村”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是落水洞村小组全体干部的心愿和工作重点。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多年来,村小组干部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挨家逐户和村民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到广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邀请这几个大城市的茶企业介绍经验,同时把村小组里的茶叶品牌介绍给企业,引领村民加快致富步伐。

通过发动,村小组掀起了全民种茶、制茶、售茶热潮。据了解,截至目前,落水洞村小组31户人家可谓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茶叶面积达2000余亩,茶叶产量26吨,有民间传统手工作坊3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余元。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小组组长黄永能开心地笑了,他告诉笔者:“以前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2010年我带头恢复创办了民间传统手工茶叶加工作坊,经过发展,现在这个茶叶加工作坊也算小有名气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了村里农户都学着做茶。现在,我们村民的收入可不比城里人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小组还大力推进惠民实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新建了416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现在正积极准备硬化道路2500米,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条件。

村规民约  “约”出好规矩。走进落水洞村小组,环境整洁,空气清新,30多幢楼房错落有致;抬眼望去,几十米高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搭成了一个天蓬,树荫下各种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编织成了一块绿茵地毯;路边的一片片古茶树枝叶交错,绿意盎然,优美怡人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永琼说:“我们制定的村规民约,从来没有人违反,开会从来不会有人缺席,村民不会乱砍树木,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都很齐心地去做,环境卫生都是每家每户自己按时打扫,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近年来,落水洞村小组坚持把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文明村的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村小组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新建垃圾处理池一个,修建水泥路300米,安装路灯26盏……

 文明和谐  村民过得心宽。落水洞村小组十分重视文明村创建的内容和形式,使文明村创建工作融入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该村小组是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批部分农村地下党秘密入党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创建文明村的过程中,落水洞村小组紧紧围绕弘扬革命传统和中华美德这个中心,大力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去年,村小组涌现出了“十星文明户”31户、“好婆婆”12人、“好媳妇”22人、“好家长”29人。如今,在落水洞村小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谈到新的发展时,落水洞村小组组长黄永能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创建全县、全州乃至全国文明村目标,认真修订完善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在落水洞这块红色土地上开得更加艳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和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落水洞村现在除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州财政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县级财政及镇村投入,由于勐腊县财政实力有限,而落水洞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因为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村民要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夙愿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卫、文化、旅游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推进难度较大。还有不少村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村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园篱笆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工程进度。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议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广大村民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开展“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清洁房前屋后,发动村民争做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践行者;创新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内涵;着眼一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整治长效机制,坚持重点在“治”,实质在“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实现“美丽家园”愿景,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培育乡村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建设大马车“并驾齐驱、双轮驱动”,使广大村民能够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落水洞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一要抓住省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抓住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和打造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历史机遇;抓住易武镇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特色旅游小镇”、2007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古镇立镇、生态旅游活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和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发展思路;抓住落水洞村被列为勐腊县党建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茶园保护村落、全国茶马古道重点文物保护段机遇。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抓好规划,构建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茶文旅游的新内涵,使茶文化旅游落到实处。落水洞村现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茶马古道,有着丰富的古茶园(林)旅游资源,要保护好这些资源,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全村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的意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犯罪行为,把落水洞建设成古茶园(林)生态科普和生态教育基地。开展落水洞村美丽乡村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又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活镇,文化名镇”目标作贡献。因此,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历史文化名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落水洞村茶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落水洞村要围绕这一大目标,对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提出思路,做出规划。

开展落水洞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避免和其它村镇旅游趋同化,要突出自己的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要打好易武正山普洱茶这张稀有的牌子,把它作为落水洞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为主导的品牌来搞,抓好落水洞村现有的“七子饼”茶文化传习所建设;“奇”就是宣传落水洞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让游人品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辉煌;“古”就是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重返茶马古道活动,让游人观光古茶树、古茶道等古遗迹,去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以茶歌舞、以茶书画,去享受落水洞村自然风光的乐趣。开展茶文化旅游还要按旅游吃、住、行、玩、购等要素来搞好,基础设施,景点建设和产品开发。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第八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下派以来,__县按照中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及工作部署要求,及时向全县__个乡镇下派了98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其中省级1名,州级16名,县级81名,明确了__名业务精、作风硬、能力强的队员为各乡镇工作队长并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92名队员任村委会常务书记,全县新农村队员于3月4日全部实现驻村开展工作。各位队长、队员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三大中心任务、十大重点工程”,立足基层实际,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参与工作,在政策宣传、引导服务、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及春耕生产、护林防火、文明交通进农村、“美丽家园”建设等工作上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相关工作正稳步如期开展。第一季度以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员组织召开了学习培训会__期,培训群众2200余人次,组织参加视频会5次,聘请省州领导专题讲座3次,召开大型专题培训会1次、动员会2次、座谈会1次,推进会1次、碰头会1次,制作宣传展板16块,形成了强大的气势氛围;全县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员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化民怨,走访群众120余人次,召开群众会议23次,开展各类知识、技术培训12次,为民办实事好事95件,排查调解矛盾纠纷79件,撰写民情日记__5篇,撰写调研报告98篇,争取项目23个。

1.抓制度、重规范,力促科学评价。一是坚持制度管理。新农村工作队员严格执行工作例会、工作汇报、巡视督查、重大事项报告、请销假、“五亮”制度、《驻村日记》等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由过去指导员单独驻村管理到以工作组为团队的动态管理,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发挥农村工作经验丰富队员的“传、帮、带”作用,实现了队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三是科学管理考评。实行了“三级三变”管理考评工作机制,“三级”即: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级管理责任和目标。县新农队办、各乡镇党委、工作队长分别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驻村队员工作情况;“三变”即:变工作队员单一考核为综合性考核,变软性考核为量化硬性考核,变全年考核为随机考核。

2.抓队伍、强素质,密切鱼水关系。进一步强化“三五”工作法,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伍建设,全面强化队员管理工作。一是“五比五看”建立工作载体。在全体住村工作队员内部,广泛开展“五比五看”主题实践活动,即:比学习,看谁学习基层最扎实;比工作,看谁工作业绩最突出;比干劲,看谁服务群众最主动;比作风,看谁廉洁自律最突出;比纪律,看谁严守规定不扰民。县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了各乡镇有关领导组成检查组,采取乡镇交叉检查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对全县新农村工作队员“五比五看”实践情况进行督察评比。二是“五个一”建立交流载体。多种方式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间搭建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通过创办一份简报、开拓一个专栏、开通一部服务热线、一个专用邮箱和一个qq群,县委新农队办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在第一时间掌握工作队员的思想和工作动态。三是“五不准”严明工作纪律。按照《__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管理办法》、《__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岗位职责》等制度,明确“五不准”纪律要求,即:不准在所驻乡村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各种费用,不准用所驻乡村的公款吃请,不准收受乡村发放的各种补贴,不准私自使用乡镇机关车辆,不准参与有损党员干部形象的各种活动,严明工作队员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

3.化矛盾、解纠纷,确保大局稳定。新农村指导员根据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工作,加强维护稳定的力度。一是培育“百名优秀干部”。实行实践锻炼轮换制,从各乡镇指导员中择优选拔干部开展实践锻炼,加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局实践锻炼工作力度。二是完善代办机制,简化接访流程。在下乡进村入户过程中,广泛收集基层群众事件,县局工作人员根据内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逐一详细解答和回复,指导员在返村后及时将回复内容传达给群众和相关当事人。三是完善回访机制,优化案件

办理。县局对指导员代办的案件进行定期回访,督查回复落实情况,针对落实效果和群众需求,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做到群众事件“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4.重过程、促提高,抓实例会工作。我县高度重视季度例会工作,于*月*日认真组织各乡镇专职副书记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召开第一季度工作例会。通过会议传达“全州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建设工作总队长联席会议”讲话精神;并听取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重点分析总结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亮点、重点、难点和不足;听取乡镇对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部署和推进我县下一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乡镇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掌握工作动态,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季度以来,我县共召开新农村工作建设指导员工作例会15次。

1.抓领导、建机制,保障长效服务。一是建立“民情联系”制度。按照全县领导干部联户工作要求,坚持“领导蹲点”、“双向联户”等基础性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队长带头建立民情联系卡和民情台帐,一季度以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直接联系群众295户共885人,蹲点驻村480天,发放民情联系卡295张,建立民情台帐98册;二是建立“民事代办”服务站制度。对群众需要办理的简易事项、一般事项、特殊事项适时依法依规代办,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以农村困难群众(党员)为重点帮扶对象,采取“1+1”或“1+n”的方式,通过结对帮扶,脱贫致富、助民增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建立“民情恳谈”制度。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认真开展“民情恳谈”工作,并做好“民情恳谈”记录,共召开民情恳谈会__场次,发放《民情日志》98本。

2.抓结合、强配合,统筹推进工作。按新农村建设与各项工作“两不误、双促进”原则,突出抓好“八个紧密结合”:即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群”教育工作、“跨越发展先锋行动”、“志愿者服务行动”、深化“__大地根连根,干部群众心贴心”主题活动、党员先锋行动、全县中心工作、 “美丽家园”建设等紧密结合,找准切入,立足实际,创新载体,维系稳定,促进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向好发展。如:__镇新农村指导员邀请县放映队到__各村委会巡回放映《焦裕禄》等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影片。

3.抓宣传、重推广,营造和谐环境。组织力量抓好宣传提炼工作。一是注重多种媒体的基础宣传,广开言路,搭建县乡视频会议系统、组工视频专网等宣传平台;二是注重大型广告的固定宣传,突显主题。通过在公路沿线制作大型固定广告宣传牌,制作悬挂经典宣传横幅,制作展板,制作黑板报、宣传栏、学习园地等方式重点宣传主题活动、特色亮点;三是注重典型经验的简报宣传,提炼经验,及时报送信息;四是注重书籍的补充宣传,全面到位,组织学习《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手册》、《政策法规简明读本》等学习资料防止宣传“空白”,组织力量破难点,集中力量抓亮点,抓好示范树看点,加大总结提炼工作力度,使亮点更亮、看点耐看。一季度以来,我县共上报信息48条,被省州等媒体采用的简报共 4条/篇,发放各种学习读本1700余册。

1.抓科技、重服务,促进农村发展。结合县委实施“三千民生”工程与“万元增收行动计划”工作要求,重点加强对全县286名农科、畜养、林产、水利、村规、交通、文化、医疗、法律9支服务队的管理,各下派单位部门及时做到跟踪监督,防止技术人员一线服务不到家、走过场等不实行为发生,并积极为下派技术人员创造工作条件,将技术延伸到田间地头,将服务传递给千家万户,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截止目前,服务队已到乡镇指导31次,发放宣传资料1130余份,为群众解决种养殖难题77个。

2.抓典型、重培树,打造特色亮点。将万元增收示范点打造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打造结合起来,组织工作队深入示范点,切实摸清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为每一户农户量身订做增收方案,明确增收目标。同时向上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形成县乡共建帮扶合力,向下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引导工作,形成“干群同心”的良好工作局面。

1.讲文明、树新风,抓好“文明交通进农村”活动。依托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这个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县把每个村委会作为一个宣传阵地,由指导员担任宣传员,采取在群众集中的地方粘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册,组织观看宣传片,对辖区车辆进行排查等方式开展活动。一季度以来,共张贴宣传标语120张,发放宣传册670册,组织观看宣传片__次,组织排查__次。

2.当先锋、抓生产,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整合指导员队伍,积极投入到春耕备耕工作中,切实增强了抓好春耕备耕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宣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营造春耕备耕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农民抓好春耕生产的积极性,迅速掀起春耕热潮。落实措施,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做好春耕备耕工作,重点抓好防灾减灾、政策落实、面积落实、科技服务、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工作。加强督导,确保春耕备耕工作落到实处。指导和配合各村、各单位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广泛开展政策宣传,示范推广良种良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春耕备耕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如:西庄镇新农村指导员积极联系省内外客商到当地投资,积极争取香港勇记蔬菜基地种植有限公司到西庄种植千亩无公害蔬菜出口香港;普雄乡普雄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朱伟到县农艺站请水果种植技术员到普雄村委会传授梨树栽培技术。

3.严把关、重预防,做好护林防火工作。面对当前护林防火工作的严峻形势,为抓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有效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新农村建设队长、指导员能够配合乡镇,抓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以真抓实干的态度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失火,不可一日不防火”的安全意识,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及时向群众宣传护林防火措施,进一步增强群众防火意识。强化火源管理。对重点区域重点监控,有效控制林区生产和生活野外用火。要求护林人员加大巡察密度,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灭,杜绝山林火灾发生。

4.勤调研、重引领,发挥特色助困解民忧。全县98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走访解民忧,一线问计办实事,深入了解村民的思想状态和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现状、农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老百姓最关心的热

点、难点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当地党委决策提供参考。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村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帮助各村理清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做好项目立项、资金筹措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力求做到既符合当地实际,又适度超前。通过与群众谈心交心,掌握农村维稳动态,积极配合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协助抓好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和谐农村建设工作;对驻点村的农民家庭、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帮助处理和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涉及面广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盘江乡新农村指导员针对盘江乡变压器小、供电不稳定的问题,积极和电力部门协调,将其他乡镇更换后、功率较大、还能继续使用的变压器换到盘江乡,以最低的成本解决全乡用电难的问题;甸尾乡新农村指导员积极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着力参与解决甸尾乡集镇供水难、黑箐村委会人畜饮水困难、马黄田村级活动场所绿化、高楼寨村委会哨冲组塘坝梗脚修建等问题。5.聚活力、抓落实,队员合拍共建“美丽家园”。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的“美丽家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西庄水打营、南庄干龙潭等示范点。今年新下派的工作队长、指导员到位之后,积极投入到“美丽家园”建设中,配合镇、村做好“美丽家园”建设的摸底调查和政策宣传工作,整合资源提速建设进度,参与了2013年“美丽家园”建设的检查验收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如:__镇组织全部新农村指导员参加__新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的开工仪式,全面了解“美丽家园”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普雄乡他腊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王波积极参与下他腊“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带领村民为新村道路绿化种树栽草。

虽然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但也存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指导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角色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结合不紧、工作被动、缺乏创新;二是派出单位支持力度不够。部分派出单位受自身经济条件制约,指导员工作经费不能尽早到位,影响指导员开展工作;三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部分指导员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对农村建设的工作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台帐管理不规范。镇、村两级新农村建设工作台帐管理不规范,存在“雁过无声,人过无痕”现象;五是宣传氛围不浓厚。部分别乡镇和部门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对经验、做法、典型的提炼不够;六是指导员管理不科学。部分乡镇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管理不够规范,奖惩不够明确。

(一)结合__,在带头参与上下功夫。队长、指导员要带头参与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件的学习、听取意见,接下来还要积极主动参加查摆问题、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二)结合美丽__,在共建共赢上下功夫。以“美丽家园”建设为契机,将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入到“美丽家园”建设中,通过整合新农村指导员、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工作纪律三项要求,充分发挥新农村指导员参谋、协调、宣传、服务作用,积极帮助协调项目、资金,着力解决“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美丽家园”建设成果。

(三)结合长效监督,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各乡镇新农队结合《__县20__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承诺书》、《__县20__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派出单位挂钩帮扶承诺书》以及《20__年新农村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对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各项考核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的对照、梳理、查找,进一步加大自查自纠的工作力度,力争把问题发现在下面,解决在下面。

(四)严格队员管理,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是发挥“七大员”作用。通过强化责任、服务、学习、调研、宣教、形象六种意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七大员”作用,按照省委、__相关文件精神,做好队员管理,助推新农村建设;二是完善信息报送和工作台帐。严格按照省、州、县各级党委要求,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信息报送和台帐管理工作,做到县、镇、村三级台帐明细一致,规范有序;三是搭建“三大沟通服务平台”。搭建县委政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派出单位与指导员、乡镇工作队长与指导员之间的服务平台,有力提升综合统筹新农村指导员的管理服务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后进一步推进张家川县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二、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可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的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干部深入一线、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2005年8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在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0年来,安吉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安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10年来,安吉地区生产总值从89.28亿增加到285亿,全县财政收入从7.8亿元增加到50.0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6660元增长到2156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294元增长到3796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6 :1,是首个部级生态县,2012年获得联合国绿色人居奖和第七届中华宝钢环境奖。

生态立县一张蓝图绘到底

安吉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工业强县”到“开放兴县”再到“生态立县”的战略转型,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整治代价。2001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标志着安吉生态立县战略正式确立。2003年,安吉县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决议》。从2003年至2007年,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村庄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改善人居行动如火如荼进行。2004年3月25日,在全国首开先河,县人大做出决议确定县级“生态日”。2006年,安吉被命名为全国首个生态县。提出今后五年发展路径,全力打造“一地四区”,提出要把安吉打造成为长三角先进特色制造业的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休闲经济的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的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的优选地,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2008年初,安吉县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 2009年, “中国人居环境奖”花落安吉。2012年,安吉县又获得 “联合国人居奖”。2015年5月,以安吉县政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实施,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全国示范作用越来越深入。

规划标准引领养护绿水青山

2008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提出要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从抓点连线,到最终成片,逐步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使安吉的农村成为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安吉县成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以该县为样本,出台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今年,安吉县政府又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对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进行了规定,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目前,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建设覆盖面达95.7%以上,有12个乡镇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以“寸山青、滴水净、零污染、无违建”为目标,大力推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专项整治,全力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转化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让安吉人思考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环境资源变为经济资源,让美丽环境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让绿色带来发展的红利。在安吉,“生态”不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更是全面融合、渗透到了一产、二产和三产中。

一产休闲互动。按照“一乡一张图、全县一幅画”的总体格局,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已累计建成农业“两区”项目85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4个、粮食功能区2个。大力发展白茶、蔬菜、黄花梨、山核桃、青虾、生态甲鱼等特色种养殖业,积极开发一批农事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推进“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目前,全县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有绿色食品64个,安吉白茶的品牌价值已达25.6亿元。

二产转型促动。取消工业考核,集中布局工业平台,大力促进工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引进如总投资30亿元的安工机械、总投资50亿元的油页岩炼油成套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生物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探索竹林和竹制品的固碳效应。突出典型引路、转型示范,推动传统工业向旅游转型发展,祖名豆文化、永裕竹家居、乌毡帽酒业等特色工业旅游产品逐步走向市场。

三产龙头带动。以全国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一核一环五区”为基本框架的县域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立足“大好高”要求,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高端的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共引进凯蒂猫家园、乐翻天、港中旅、上影影视文化(安吉)产业园、戛纳电影城等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布局形成25公里休闲产业带,项目业态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进一步优化了旅游产业格局,调整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惠民富民共享绿水青山

强化城乡统筹,加大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实施美丽乡村各类项目1957个,已实现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十一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基本形成20分钟康复服务圈,就业、社保、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2.9%以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25家文化礼堂和9家农村数字电影院建设。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荣获省教育发展业绩考核一等奖;全国率先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2014年幸福指数总得分为85.12分,呈逐年递增趋势;获得平安建设十连冠,社会稳定形势不断好转;村级事务准入制获全省十大“全面小康社会治理创新奖”。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全面启动“生态建设娃娃工程”,编写《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两本地方生态基础教材,将生态教育纳入小学课程。编写《生态安吉县民守则》,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各级媒体进行宣传引导,营造全民生态的浓厚氛围。在全国率先设立每年3月25日为“生态日”,面向全县民众开展系列生态活动,不断普及生态理念。不断加大县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比重,提升生态文明厚度。建成中国东部首个县域生态博物馆,全省首个外迁省城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省自然博物院全面启动建设,全国最大的文化名人纪念馆昌硕纪念馆建成开馆,启动“百名硕博引才计划”,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07名。连续2年举办以经贸和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安吉洽谈会,不断提升安吉美誉度。

绿色发展安吉样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