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媒实训报告

传媒实训报告

传媒实训报告

传媒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意设计实验 教学目标 模块化实训体系 实训内容

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来,依托其原有的资源优势,再加以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大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身独特的内在结构。这种内在结构就要求高校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确立务实有效的课程设置目标,恪守导向明确的课程设置原则,树立多元互动的课程设置理念,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这对于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创意设计实验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理论知识部门依托于先导教程《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要求学生在把握文化产业各个环节,包括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产品、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市场流通渠道等方面创意和策划规律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类型――纸质传媒、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动漫、广告、休闲、会展等七类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策划进行细致深入的创意设计与文案策划。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创意设计意识,掌握不同文化产业领域中具体案例的创意思路和技巧,掌握文化产业策划书的写作方法,并初步具备从事与文化产业各领域相关的创意设计能力与文案策划能力。

二、多模块实训教学体系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共计36学时;学生按照固定人数进行分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校根据文化产业涉及的诸多领域,将本课程划分为6个模块的实训设计,每个模块的实训目的和任务都要围绕实现该模块的教学目技能目标展开。

为了突出培养学生对文化产业主要业态的介入能力和自主创业意识,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如表1。

三、多模块实训内容设计

(一)项目一是媒介融合下纸质传媒发展路径创意策划(6学时)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纸质媒体作为传统媒介之一,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报纸和杂志作为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更贴近读者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纸质传媒的发展遇到了强劲阻碍,进入到瓶颈期。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之下,纸质传媒如何另辟蹊径,重塑竞争优势,是传统媒介产业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产业领域内纸质传媒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基于上述原因,特将本课程实训项目之一设计为媒介融合下纸质传媒发展路径创意策划。通过该项目实训练习,要求学生从众多纸质传媒文化产品中选取一种作为案例,了解行业规则,深度剖析其发展现状,运营模式,核心价值,竞争优势等,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创意设计策划。

(二)项目二是校园报纸的创意计划(6学时)

报纸作为传统媒介之一,在校园范围内对学校师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为满足学大学生消费者的需求,鼓励学生创意设计出属于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报纸,并对其进行运营管理,既有利于向学生群体传播正能量,又能使创意设计团队将所学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进而实现校报的运营管理工作。

因此,在项目一实训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再通过本项目实训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纸质传媒行业的了解。学生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盈利模式,预算,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到完成报纸的生产流程设计,包括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版面及专栏,设计和组织重大新闻报道;分析、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设计版面,校对签发等。完成校园报纸的创意项目设计,培养大学生创办校园报纸的创意设计能力。

(三)项目三是影视作品后效应创意设计(6学时)

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影视业具有其特殊的先天优势,即传播渠道的跨地域性和视听语言的易接受性。影视作品的创意不仅针对作品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影视内容所嵌入的创意概念将会对相关行业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最终创造出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由此可见,影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价值链的延伸将会形成一种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会渗透到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影视文化产业来说,创意与创造力才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本课程实训项目来培养学生新奇的创意设计能力。因此,在本实训课程中开设此项目,旨在通过本项目实训,要求学生了解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格局,掌握影视作品上映前期的宣传推广策略、中期营销推广策划及后期的产业链条商业价值的创意设计。

(四)项目四是广告创意设计(6学时)

广告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广告创意传达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眼中。所谓广告创意,是使广告达到广告目的的创造性主意。也就是说,在商业广告中能使广告达到促销目的的独特主意,表现广告主题的别出心裁的新颖构思、意境域主意。广告创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决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影响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的市场份额。因此,为达到良好的广告推广效果,要求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必须十分注意广告的功能、视觉创意和视觉传达效果,广告的创意必须独特、新颖、构思独到,达到传达信息的效果。

本次实训项目,首先拟定所需推广的产品,各组同学将对同一款产品进行广告创意设计,最终通过小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评选出最具创意的广告。实训任务要求各组同学须按照前期调研、广告创意设计策划、创意表达、分析与实践等步骤来进行,最终制作完成广告,详细阐述广告创意设计制作流程。

(五)项目五是主题公园活动策划创意设计(6学时)

从社会背景来看,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和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成了主要动因,因此催生了休闲文化产业。为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富足的精神需求,作为休闲文化产业中的生力军,文化旅游业特别是主题公园产品更加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与互动性,这种体验性和互动性则需要通过对主题公园的各季节各时间节点进行创新性的活动设计。

由此,结合休闲文化产业的创意与策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主题公园自身的产品属性为着力点,要求学生在本次实训任务中对主题公园进行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活动策划,既要突出每个季度主题公园的主题活动,也要设计与主题活动相匹配,且又新颖独特的相关活动策划,把握每季度主题公园的时间节点特殊性,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宣传推广创意策划方案。

(六)项目六是校园文化节策划文案创意设计(6学时)

成功的会展活动源于成功的会展策划,成功的会展策划源于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会展策划是对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用系统的观念去认识资源,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整合资源,用系统的功能去实现资源的优化是会展成功策划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之一。

会展活动尤其是大型的博览活动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成功而卓有成效的策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实训体系的最后一个项目要求学生策划并组织实施一次校园节庆活动。在创意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会展节庆活动的策划原则和方法,通过主题策划、相关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策划的创意设计,最终完成校园文化节活动创意文案。

综上所述,按照创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每个团队独立完成上述六项实训项目,并通过自评和小组互评进行实训成果评比。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重在培养学生在整个课程安排过程中的实际创意设计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意设计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文化产业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胜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鲁君.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基础教材:文化创意与策划[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传媒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考研对中国学生的重要性可能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不能比的,这一点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而中国每年以十几个百分点速度增长的考研学子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考研培训市场。因此,考研培训也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市场。但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考研热开始降温,由几年前十几个点、几十个点的增长速度回落到如今几个点的增长速度,学生们不再盲目考研,社会开始重新评估考研以及硕士文凭的价值。那么,由考研族支撑起的考研培训产业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考研辅导机构面前。

营销传播紧跟考研步骤

对于这个问题,致力于考研辅导12年的文都教育科技集团有自己的看法。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冯小平表示,文都会朝着提供更专业教育产品与更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在现有市场中做到最好。文都教育已将自己明确定位在大学生课外教育辅导培训这一领域。他认为,考研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课外教育辅导市场非常大,文都所占份额不过百分之二三,而在现有课外教辅学校中能做到百分之一二的已经非常不错。“考研学生数量由几年前的拔节式增长回落到现在百分之几的增长速度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市场并没有因此而缩小,只是增幅趋于平稳。不管怎样,每年还是会有一百多万学生报考研究生,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个市场就可以。当然,面对考研市场的不景气,我们也已经做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将学校明确定位在大学生课外教育辅导市场,在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领域进行扩展。但目前,文都还是以考研培训为主要业务。”

1996年的考研市场还处于成长初期,那时候每年有10多万人报考研究生,录取名额在3万多人,与今天每年100多万人报考,30多万的录取名额相比,整整增长了十倍。而文都教育自1996年成立以来就以考研为主要项目,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60多个教学网点。“名师+精品”是文都一直在坚持的发展理念。其中,文都的“名师策略”为文都学员的学习质量提供保证,而精品则是指打造精品课程、精品课件和精品图书。

研究生考试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过程。文都紧跟考研步骤展开自己营销传播,招生宣传与考研周期相匹配。在考研结束时的一段时间里,文都利用此时学生对考研的高关注度,及时推出学校的新产品以“预订”下一年的考研学生。考研成绩出来时,文都适时进行录取分数线预测及报考学校分析。在考研新大纲时,文都会根据新大纲制作相应图书进行解读,对学生做一些指导和考前动员。谈到学校的广告宣传,冯小平说:“文都主要的广告投放媒体是报纸和互联网。近年来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扩大,网络营销效果很突出。此外,我们还会花相当精力投入校园媒体和户外媒体。每年,我们会根据学校需要投放一定数量的招生广告,但品牌广告至今做得不多。”他认为,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做品牌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学校必须在做好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再做品牌。

主打校园媒体

考研培训主要目标消费者是大学生,因此大学生也就是考研培训学校营销传播的目标受众群体。文都教育科技集团广告传媒部经理杨树林对记者说:“当今,网络已经超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要接触媒体,除此,校园讲座、校园文化活动、海报、DM、易拉宝等丰富的校园媒体也有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海报、讲座和大学生宣传手册是文都最常用的传播手段。“由此带来的直接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我们会在辅导班开课或咨询讲座前几天大量派发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组织校园论坛与纸媒体的推广,而这些信息也正是考研学子需要的信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好。我们还会根据情况在学校附近的路牌做灯箱广告和公交车广告。截止目前,文都极少在大众媒体投放广告,因为大众媒体的受众与我们的目标受众并不完全匹配。”

文都向学生提供的服务主要有考研培训、大学英语四六级、大学数学、司法考试及职业培训等几个方面,通过面授、多媒体远程教育、互联网实时教学等三种途径向学员提供培训服务。谈到文都十几年来怎样将市场做大,冯小平说:“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市场规律’,这是文都一直坚持的发展原则。民办教育是面向市场的教育,但它还是属于教育事业,所以学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但民办教育不同于国立学校,它们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它们时刻面临竞争,所以,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从一开始发现考研市场,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当时的考研学生需要听课,听好老师的课,需要考研辅导书,并且是好书。所以文都就请来了名师,制作出高质量的辅导书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延伸到做宣传、做品牌,我们也是坚持这个理念:学生需要什么信息,我们就通过媒体将这些信息告诉他们。”面对国家对四六级考试政策的放开,冯小平说,虽然四六级考试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但大学生还是要提高外语水平的,所以文都针对英语的辅导课件和辅导书还有一定市场。

2008年是品牌建设年

传媒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需求

全媒体时代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满足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各种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成为具有创新发展意识的核心人才。

依笔者所见,新时期媒体的发展需要三种人才,即全能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独具创新型人才。

1.全能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一专多能,具备跨行业汲取知识和知识再学习、再组合的能力。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既需要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影的技能,还需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

2.专业型人才

有较深专业造诣的人才,如经济院校的经济新闻专业学生,外语学院的国际新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等等,这类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有深厚的专业基础,这是新闻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我们提倡“一专多能”,这类人才较复合型人才更具有“专业”特色。

3.独具创新型人才

这类人才是三种类型中的核心人才,具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才思敏捷,目光敏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善于捕捉新闻点,判断当今新闻报道的热点,并能准确捕捉用户的心态,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在宏观上能够准确判断未来一个时期媒体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各类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按照传统媒体的人才选择路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对于新媒体核心人才的选择则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地发现。只有那些对新媒体的技术有热情,对新闻热点敏感,喜欢探索新兴领域的人,才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核心精英人才。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实验教学还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缺乏一个“大视野、大格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概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提升、综合、发展”的理念,在新闻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值得探讨。

归纳起来,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课程实验、阶段实践、媒体实训三个层面,三者各有特色,相互渗透融合。

1.课程实验:打破单一课程实验的束缚,注重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相对独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部分,这是一个基本技能的认知过程。

从各高校的新闻专业来看,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无外乎采访、写作、编辑、摄影、评论,考核方式也多是以理论部分为主,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对理论也是死记硬背,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一些高校即使开展了新闻采、写、编、摄、评的实践教学,但是也往往只偏重于课程的单项教学实践,而忽视作为记者、编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依然不能适应媒体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全媒体时代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能写会摄(摄影和摄像),又能编排懂评论。我们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期末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项新闻专题摄影任务。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从寻找新闻线索、前期采访、现场拍摄到编辑排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标题、文字报道、多张图片及文字说明,最终作品就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新闻图片专版,以促使学生通过新闻摄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对各项新闻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将专业课程“点”的培养转为对学生多种能力“面”的培养。

2.阶段实践:强化团队合作和工作成效

阶段实践以学期为单位,针对各专业所学的课程,由院系组织开展综合性的专项实践,这是一个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

以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除了做好各个专业的课程实验外,我们在低年级开展了“短片创作工作坊”、“电视编导训练营”,引入导师制,目的是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基本技能。高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实验电视台”的专项阶段实践,由所有三年级广电系的新闻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轮流担任记者、编辑、主播,部分兼任采编部主任、助理,以专业电视台的方式运作,各专业课老师参与管理并指导。这对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能在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合成、播音、主持、播出多个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

当然,我们实施的实践项目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专业其形式也不相同,可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参加,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报纸工作坊、影像创作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学术研究工作坊、广告兵法训练营、广告策划工作坊、市场调研工作坊等,这些都是列在教学计划中的,每个项目都有学分,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媒体实训: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触觉,提升分析问题、发现新闻的能力

媒体实训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学生到媒体参与工作,深入了解业界的实际运作,在媒体专业人士带领下进行实战训练。这是一个综合水平的锻炼过程。

我们通过与广东省内多家媒体的合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以强化学生传播理念和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专题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提高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策划能力。导师是来自业界的采编精英,结合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尽可能体现出新闻专业课程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通过专题探讨式的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对传媒工作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营专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到媒体接受实操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新闻嗅觉、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就收到了好的效果。学员分赴《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系列报刊,跟随记者进行“一对一”的采写实践,从报道题目选择、新闻线索发现、报道模式确定,到报道素材的梳理和提炼,都得到了业界老师具体的指导,学生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专业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结 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好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来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使新闻专业的实验教学真正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新闻工作的实际能力。只有把新闻教育做专、做精、做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出的新闻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传媒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据我们针对400名卖场经理展开的关于媒体及媒体沟通的调查发现,其中如何看待媒体关系一项:其中有45%的卖场经理认为处理好媒体关系“很重要”;35%的人认为“一般”;20%的卖场经理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认为“无所谓”。在媒体分类、媒体作用、媒体沟通等其他调查选项调查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判断至少80%以上的卖场经理缺乏与媒体沟通的工作实践,仅有不足5%的卖场经理具备较强的媒体公关协调能力。

基于此,我们成立了**连锁卖场经理媒体公关能力提升专项组,重点研究和推进卖场经理媒体公关沟通能力的提升问题,并组织了多次调查、培训,促进了**连锁公司643位卖场经理、市场策划经理、客户服务经理团队媒体沟通能力的提升。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引领卖场经理总结归纳媒体的类型以及消费连锁卖场重点关注的媒体。

我们将媒体传播介质分为:纸质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三类。其中纸质媒体进一步细分为报纸、期刊。广电媒体细分为电视、电台、手机短信。上述两类媒体是我们经常利用公司新闻和广告的媒体,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和沟通经验。但是,由于上述媒体种类众多,渠道复杂,我们的广告面仅仅定位于全国性、行业内、各省市地方主流报纸媒体,尽管我们85%的市场宣传经费用投放在每周末各地报纸广告;而对于新生媒体或非主流媒体我们的关注度还不高,广告投放面还很小,恰恰是新生媒体或非主流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裁判心理”方面报道大量负面信息。相比较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方面,限于广电媒体广告制作成本和成本的因素,我们的广告投放量和信息量更是少的可怜。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我们的利用率还很低,广告和信息处于失控状态,但是,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更快,时效性更长,受众面更广。但是,利用搜索引擎检索“**连锁卖场”,多达456134条信息,其中正面信息及负面信息比例相当。而网络媒体却成为卖场经理媒体沟通协调的“盲区”。因此,我们提出“巩固报纸,开发电视,关注网络”的整合媒体公关资源的思路。要求我们的卖场经理巩固当地报纸媒体关系,开发或强化电视台、电台、短信平台媒体关系,高度关注网络媒体的公关问题。总部层面则在全国性、行业性、主流网络媒体方面广泛开展合作或非合作媒体公关沟通,归口建立总部对外信息渠道和信息受理渠道。

其次,研究分享媒体的需求和定位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采访技巧、手段。

在区分媒体类型及关联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向卖场经理开展了媒体需求定位及媒体从业人员采访技巧、手段。增进卖场经理对媒体的了解,以及养成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的判断能力。

我们采用社会对媒体的一般性解释和判断,认为大众媒体的存在价值是:需要更广泛的传播,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发行量或收视率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甚至某地方媒体在发行量第一的问题上,引用A方数据证明“**晚报在**地区发行量第一”;同地区另一家媒体则引用B方数据证明“数据说话,**快报*地区发行量突破100万份”;作为连锁卖场经理,我们应该清楚媒体比拼发行量或收视率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青睐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广告,而恰恰影响力越大受众面的媒体,广告成本越高。我们虽然不能简单的理解媒体追逐发行量或收视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告收入,但是我们不排除媒体生存的商业利益驱动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受众心理。我们对受众心理简单归纳为“猎奇心理”和“裁判心理”。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者好坏事,真正的好事却不是好事者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花钱宣传的好事往往并不是受众关心的问题,充其量仅仅能获得一些业内人士或合作伙伴的关注;而对于我们没有花钱的免费宣传,往往都是负面的,满足受众猎奇、作壁上观、发泄义愤、议论是非的心理。媒体的生存之道是在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最大化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因此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受众心理成为媒体传播的不二法门。鉴于此,我们奉行“家丑不可外扬”的保密原则,试图将所有的不利信息控制在企业内部;但是,当事件的主体演变成个体或群体消费者的时候,当有人扬言要向媒体投诉的时候,当媒体真正介入的时候,我们的卖场经理由于惧怕媒体曝光由此而引发的“问责”,往往会采取不当措施,由此造成“欲盖弥彰”,导致“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为了提高媒体的受众量,媒体必须在信息获取渠道、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重点投入。这就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很容易将媒体从业人员定位于社会精英阶层,他们的知识和素养显然具备突出的特点;甚至他们职业装束和职业工具也很容易让我们把他们从一般人员区别开来。因此,也成为我们判断我们的接待对象是否是媒体从业人员的依据,由此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提升卖场经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判断和沟通能力呢?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不能够开罪媒体;

我们认为具体到某一事件媒体具化为我们所接触的媒体从业人员,不能够开罪媒体,某种程度上是不能够开罪和我们接触的媒体从业人员。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无冕之王”的称号给他们带来了“优越感”和“权威性”。在我们接触媒体记者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点。随着媒体数量的剧增,记者群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某些记者除了 “优越感”之外,什么也没有。具体到他们的行为,甚至可以俗化到出入声色场所,索贿索酬,无赖无聊。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本身就足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某记者敲诈300万元,当庭痛哭的图片被广为传播,便是典型的案例。当然绝大多数记者和编辑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嫉恶如仇。但正是他们的嫉恶如仇,虽然新闻的原则是:真实、公正、客观,但是不排除记者个人的仇恶情绪,在情之所动,文如流水的情况下往往将极小的事件放大,再加上“蝴蝶效应”的效力,致使企业陷入极度被动局面。

其次,我们必须清楚媒体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是媒体从业人员,但是媒体从业人员普遍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记者从职业称谓上我们可以理解成做“记录的人”,从这一层意思理解,记者是记录客观的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数量的剧增,记者的职业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记者或者媒体编辑,文字表述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同等重要。尤其是语言沟通能力,在和采访对象交流的时候,记者必须具备高超的“引导”能力,以其获得被采访对象更多的信息,收集更多的报道素材。所谓的“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只不过是最简单的询问技巧,“直接切入法”、“简介探问法”、“倒金字塔询问法”、“正金字塔询问法”、“含蓄点拨法”、“激将法”等询问技巧的运用能力不亚于专业律师、司法审讯人员。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新中国有没有妓女。总理妙答:有。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但几乎没有一个卖场经理具备总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在专业记者的紧逼询问下,难免口不择言,甚至恼羞成怒。从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你不回应记者的问题,或者采取所谓的“无可奉告”外交辞令,在记者的笔下,你将被描述为“回避问题,死不悔改;内心有愧,默认事实”。让你“哑巴吃黄连,有口道不得”,个中滋味,更加不堪。因此,我们要求卖场经理掌握记者的采访技巧,尤其是询问技巧。“反其道而行之”,礼貌应对,降低或避免口误,争取不留人以口实。

再次,我们必须清楚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装束和职业装备;

我们让10位卖场经理描述他们心目中的记者形象,并将他们的描述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文质彬彬,衣着正统,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文人做派;另一种是气质如常,衣着随便,举手投足之间与常人无异。在笔者数10年的从业经验中,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取向的多元化,职业形象趋同越来越明显。因此,区分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装束,成为难度比较大几乎不可完成的课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职业装束或职业装备一些蛛丝马迹判断接触对象的职业身份,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而言,摄影或摄像记者的身份最易判断,其中专业摄像机、照相机和摄影马甲便是区别他们的重要标志。对于单纯的文字记者而言,可以从他(她)的随身携带的皮包,进一步验证判断。因为,担负采访任务的文字记者,采访包几乎成为他们必备的装束。采访包里至少三件法宝:笔、采访本、录音笔(机)。因此,文字记者随身所携带的公事包一般比较正式,以皮质小型挎包和夹包为主。有些文字记者随身所携带的公事包,甚至有所在媒体的LOGO或文字标识。这就更加便于我们识别其记者身份。但是,越来越多的记者为了采访的方便,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职业装备,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语言习惯多加了解。“像新闻记者一样,问来问去。”记者的语言职业特点是“三多一少”即多问、多听、多记、少说。遇到此类人员卖场经理就必须考虑此人的真实身份,必要的情况下,揭穿其身份,按照新闻采访的流程处理。

另外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新闻记者采访的形式和技巧,具体如下:

隐瞒身份:在未掌握事实证据的情况下,调查取证阶段,记者往往会隐藏身份,作为普通民众或随从人员的身份,实施采访。当掌握事实证据、发生冲突、事态转变的时候,记者会公开身份,以便保护自己或者暗示某种企图。在接待外来人员时,需根据其衣着、谈吐,判断其身份。

公开身份:在掌握事实证据或者多次接触的时候,记者会公开身份,以期达到震慑或者提高采访效率以便快速发稿的目的。对于身份公开的记者,我们必须注重礼貌礼仪,奉茶敬烟,甚至宴请。在向上级部门汇报沟通征求意见的时段,不可让记者独自等待或在现场随意走动,而应该安排单独的接待区域,委派沟通能力强,亲和力突出的人员与其就记者个人,媒体资讯等方面非公司及事件主题予以沟通。

隐藏工具:在隐瞒身份的时候或者身份公开但别有意图的时候,记者会采取隐藏采访工具的做法。具体有:将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隐藏在随身包中、上衣口袋中、胸前等。判断的方法是:其随身包拉链是否松口,有没有突出的设备部件,上衣纽扣是否扣齐,有没有金属设备部件;上衣口袋有没有别钢笔状采访机(比一般钢笔要粗,金属质感明显);内衣口袋是否鼓起,有没有金属部件。如果发现隐藏采访工具,应立即依据记者法和隐私权法声明个人权益,礼貌请求记者关掉相关设备,并提请删除采访记录,同时记者声明,再未得到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所有言行仅代表个人立场;不可强行抢夺、没收、删除、损坏采访工具设备。

公开工具:在掌握事实证据的时候为起到震慑作用,记者会采取公开采访工具的方式。面对摄像镜头、照相机或录音笔的时候,要镇定自若、保持风度。不可挥手、逃跑或试图阻挡摄像镜头,更不可抢夺、损坏采访设备。

再次,训练卖场经理的媒体接待能力和媒体沟通能力。

我们采取模拟采访和模拟新闻会的训练手段,训练卖场经理的媒体接待能力和媒体沟通能力,掌握媒体接待的流程、礼仪和话术技巧。

我们从40名参加培训的卖场经理中抽出8人,其中3人的模拟身份是记者,3人的模拟身份是普通顾客;2人的模拟身份是卖场经理。并在不同的地点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预演培训。我们训练模拟记者询问技巧,让他们掌握“三多一少”的采访技巧。模拟顾客则重点训练他们的投诉技巧。对于模拟卖场经理由于其本身就是卖场经理,因此,我们不对他们进行任何培训,只是分配给他们回答模拟顾客和模拟记者的提问的任务,在模拟采访过程中依据判断采取不同的对话策略。其他32名卖场经理则负责判断谁是模拟记者,谁是模拟顾客,分配给他们限时判断的任务。

模拟采访过程中,我们模拟顾客和模拟记者的表现力都很强,模拟卖场经理的表现也比较优秀。其他32名卖场经理其中13人5分钟内递交答案纸条,准确率75%;8人10分钟递交答案纸条,准确率达92%;其他人员在15分钟内递交答案纸条,准确率85%。模拟采访训练后,95%的参训卖场经理,表示模拟采访训练虽然是第一次操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提高他们媒体从业人员判断能力和沟通提升方面印象深刻,效果良好。

随后,我们开展了模拟新闻会训练,选拔5名表达能力强,反应敏锐的卖场经理作为模拟新闻发言人,其他35名参训卖场经理充任新闻记者,每人发问2次,最多发问5次,发问对象可任意选择,也可对一个模拟新闻发言人连续发问,直到用完发问次数。在训练的过程中,模拟新闻发言人正襟危坐,妙语连珠,其中3号发言人在回答模拟记者关于:**公司报纸上经常刊登千万好礼,百万让利广告,这么大的投入请问贵公司是否盈利?如果仍然盈利是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不盈利或者亏损,请问贵公司如何向投资者和股民交代?请3号发言人回答,谢谢!”提问时,说:“首先感谢记者朋友对我们经营策略的关注。在商言商,企业不盈利意味着对社会的犯罪!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此次促销活动我们预亏50万是事实,因为我们更看重对顾客长期以来的厚爱和支持的回报,我们更相信此次促销活动能够使厚爱和支持我们的顾客更加支持我们,也能够让更多的顾客加入支持我们的行列。而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对正常利润的追求,对投资者的回报,也不会转嫁给消费者。回答完毕,谢谢!”,类似的问对不断出现,高潮迭起。模拟新闻会训练将公司内部的《新闻接待采访制度》演绎的淋漓尽致。

最后,建立**连锁媒体沟通协调机制。

我们在总结卖场经理媒体沟通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组织结构,制定了《**连锁媒体沟通机制》,并发文要求各卖场经理严格遵守。

传媒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日本则是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有其独树一帜之处。

网络新闻传播是传播院校的必修课

网络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者哥伦比亚大学,这一传统媒体学术大本营敞开胸怀拥抱网络媒体,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反映了目前正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新闻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美新闻传播教育界的肯定。 此外,美国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始于2000年,每年一次,迄今为止已经举行了六届。由美国网络新闻协会(Online News Association)联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在网络新闻报道做出突出贡献的网站。 在此环境下,美国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传播高校的必修课程。

尽管,在美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名称并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却比较一致。主要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定义、特征,从互联网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的方式与特点,网络新闻写作,阐述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中的摄影新闻学,相关伦理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图像与动画的应用;网络新闻报道中声频与视频信息的应用与处理;新闻网站的设计、布局原则,网络新闻受众的分析;网络新闻法规、案例分析等。

课程名称的多样性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新闻传播学高校中开设的Online Journalism。当时的授课内容是新闻类与学术类数据库的检索,及计算机辅助报道。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等内容。

但是,Online一词的本义是联机、在线。根据美国《桌面型计算机百科全书》(Computer desktop encyclopedia,2003版)的解释,虽然人们现在可以将与互联网相连接称为Online,但是Online也可以指一个设备(如打印机)与计算机相连;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计算机先驱们还将Online作为(batch)批处理的反义词,指终端设备与主机相连接。Online还经常指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70与80年代成熟与盛行的远程计算机联机信息检索系统。但是人们所称的“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网络”一词无疑是指互联网。可见,将“Online Journalism”与“网络新闻传播”或“网络新闻学”等同起来并不准确。

因此,出现了Web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等新名称,但是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鸣。因为,Digital(本意是“数字的”,此处也可以指“数字媒体”)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太广。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界与学界没有人使用“InternetJournalism”或“Internetcommunication”一词作为课程名称或学科名称。“网络传播”也不能翻译为“Internet Communication”,在美国,Communication是个多义词,除了有传播的意思外,还有通讯、交通等含义;此外,Internet也已经是一个被人用滥的词。不过,使用“Interactive Journalism”或“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作为课程名称的院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的确,从技术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数字化;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互动性(Interactive,也翻译为交互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大学新闻学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专业,而不是推进名为“网络新闻传播”、“新媒体”等专业。例如:从2005年开始,密苏里新闻学院增设了“媒体融合”的本科专业。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手段多样化,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突破,各种媒体有冲突、竞争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格局变动的大趋势。因此,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采写编、录制制作新闻的时候,应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新旧媒体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对“媒体融合”给予高度的重视,开设了相应的方向和课程。

与业界联系密切,重视参与实践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教授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等课程;另一类是专业实践教师,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或有突出业绩的新闻工作者。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师非常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知名高校,兼职教授数量超过了全职教师。大量的兼职教师来自业界,使得新闻传播学院与实务界关系十分密切。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不教新闻理论,也不招收新闻理论方向的研究生,这与中国的新闻教育差别很大。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美国新闻学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即重网页设计制作技术、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轻网络传播理论。

美国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办有小型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一般由教授担任主编,并做指导,学生负责采访写作、网页设计等具体业务。此类由学院办的媒体,主要由学院投入资金和人力;但是亦一小部分广告收入,可以弥补部分开销。例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网站就完全由学生制作各类新闻作品;但是由学院出资聘用网站管理人员作为技术支持。

但是美国的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明显的不足在于普遍没有对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经营管理进行教学研究。这在一个媒介经济、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令人难以理解。这或许与美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不少出身于记者编辑,对网络新闻实务有特殊的偏爱有关。

日本新媒体注重在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