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象服务;气象因素;天气标准;飞行安全

直升机具有高效、快捷、地理空间受限小的特点,能够快速到达海(水)陆作业现场,实施搜寻救助、物资输送、空中勘察等工作。作为通用航空器,直升机一切飞行都在大气中进行,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产生风云雨雪、冷暖干湿等各种自然现象,这些现象与直升机飞行安全、运行效率、任务成败密切相关。蓬莱沙河口机场(以下简称蓬莱机场)作为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以下简称北一飞)下属通航机场,是海上救助事业成长壮大的见证者。截至2015年6月,北一飞已从波涛汹涌的海面、洪水泛滥的山区、孤立无援的海岛挽救了1404条鲜活的生命。上述地区开展救助有时会遭遇雷雨、大风、低云和低能见度等危险天气,对直升机飞行和作业构成威胁,增大了海空、陆空救援难度,导致救助任务失败乃至取消。相较于船舶、车辆,直升机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更高。因此,做好飞行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摸清大气活动规律,掌握天气演变特点,及时准确的提供气象实况数据和预报信息,对于直升机飞行趋利避害,保障飞行安全,增强人员信心,确保行动顺利,具有重要意义。

1飞行安全中的气象因素

1.1天气现象对飞行的影响

在众多的天气现象中,雷雨、地面大风、低能见度、低空风切变、低云、积冰和颠簸是危及直升机安全的危险天气。雷雨,即强降水伴随雷暴的天气现象,大雨冲刷座舱玻璃,会降低目视飞行能见距离;雨水附着在跑道,减小摩擦力,致使直升机滑跑距离变长;雷电干扰中短波无线电通信,还易击伤机体或机载电子设备。地面大风(17米/秒及以上)则会破坏直升机飞行的稳定性,增大飞行操作难度。低空风切变对起飞、着陆阶段的直升机威胁较大,风向风速的突然转变易造成直升机偏离起落航线,掉高度甚至导致触地事故。低能见度降低了直升机的地标观测距离,机组容易判断失误,诱发飞行事故。低云则是造成飞行事故的主要天气现象,在低云遮蔽机场的条件下,直升机必须穿云飞行,飞行能见距离降低的同时还可能遭遇到积冰和颠簸。冬季过饱和云内飞行可能出现旋翼、发动机、空速管积冰,导致直升机升力、功率、飞行参数异常,引发直升机进入危险飞行状态。云内上升气流、湍流、乱流则造成直升机颠簸,使机身摇晃剧烈,操纵困难,带来不良后果,危及直升机安全。在实际观测中,危险天气并不孤立出现,通常是一种或几种天气伴随出现。例如大风、雷雨使能见度恶化,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会产生雷暴、低云、风切变、积冰和颠簸等极端天气现象。

1.2气象要素与飞行的关系

湿度、气温、气压、风等气象要素也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飞行品质。蓬莱机场毗邻黄海,海上潮湿空气会腐蚀直升机发动机和其他金属部件,增大机务维护难度。气温高低影响发动机推力、载重量、滑跑距离,让机载高度表数值失真。气压是直升机起飞、降落和航线飞行时,必须使用的一个参数,由于各地气压变化,往往造成机载气压高度表显示误差。地面风会直接影响直升机的操纵性能,高空风关系到直升机航速和油耗。

2直升机飞行天气标准

直升机起降及飞行最低标准实际上就是天气标准,以对飞行影响密切的能见度和云底高为限制条件。目前,蓬莱机场运行标准为:云底高不低于200米、能见度不小于2公里。北一飞严格禁止直升机在低标准或危险天气条件下运行,为此《运行控制手册》中明确了直升机目视、仪表、海上航线飞行需要满足的天气标准。

2.1目视飞行规则最低天气标准

在修正海平面气压高度3千米以下,能见度不小于5千米,距云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500米,垂直距离不小于300米。在运输机场以外的空域,在修正海平面气压高度900米以下或者离地面高度300米以下(以高者为准),按目视飞行规则运行直升机时,能见度昼间不小于800米/3000米(海上),夜间不小于1600米/5000米(海上)。

2.2仪表飞行规则最低天气标准

当天气条件不低于起飞最低标准,但低于仪表飞行规则着陆最低标准时,机组不得按照仪表飞行规则起飞直升机,除非在距起飞机场1小时飞行时间的距离内有备降机场。机组按照仪表飞行规则起飞直升机或者进入仪表飞行规则飞行或者云上运行,要求直升机到达着陆机场的预计时刻,天气条件达到或者高于仪表飞行规则着陆最低标准。仪表飞行中的备降机场天气条件同样应等于或者高于该机场最低天气标准。

2.3海上航线飞行下降高度天气标准

昼间云高不低于200米、能见度不小于3公里,夜间云高不低于300米、能见度不小于5公里。在该标准以上,机长可决定下降高度,从云中飞行转入海上能见飞行。

3航空气象服务措施

蓬莱机场通航飞行活动多、任务种类杂,针对每一种飞行任务的特点,航空气象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其中救助飞行是蓬莱机场气象服务的保障重点,相较于一般飞行,救助飞行距离远、作业难度大、海况天气复杂,北一飞气象人经过多年建设和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救助飞行安全。概括而言,目前蓬莱机场航空气象服务具有信息渠道广泛、服务内容多样、服务方式多元三个特点。

3.1广泛气象信息获取渠道

3.1.1救助基地所在机场提供气象信息

北一飞蓬莱基地自身拥有机场,其观测设备设施相对齐全,足以帮助气象员直接、快速地报告本场天气实况和预报信息,大连基地也可通过联系大连机场获取必要的气象信息支持,为救助机组决断提供参考。

3.1.2气象服务网站提供所需气象资料

除登陆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等官方网站,查找强对流天气预报、雾霾预报、降温大风沙尘预报等服务信息。根据气象服务协议,气象室获得了青岛航空气象网使用权限,并注册成为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的专业用户,可以查找全国190多个机场实时气象报文、重要天气预告图、重要气象情报和天气预警信息,为气象员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3.1.3民航空管站气象台提供气象咨询服务

2013年9月,北一飞与民航青岛空管站签署了《青岛空管站气象台与蓬莱机场保障服务协议》,空管站气象台向北一飞提供重特大飞行任务(应急救援或保障任务)期间飞行航路天气预报和所在地区天气趋势预报,使气象员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时,可以征求专业咨询意见。

3.1.4海上船只、平台提供作业海域天气实况

当救助直升机飞赴远海执行救援任务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电台、电话等通信方式提前向海上救助船舶、遇险船只、石油平台询问作业海域天气实况,间接了解实际天气状况,增强判断力,佐证预报结论,为救助飞行提供决策支持和气象保障。

3.2多样化的气象服务内容

3.2.1地面观测服务

地面气象观测在机场范围内,蓬莱机场气象员按照规定,在飞行活动前一小时开始定时观测直到飞行活动结束。定时观测每一小时开展一次,观测项目包括:天气现象、主导能见度、云、地面风向和风速、气温、湿度、气压。观测结果详细记录在地面观测簿中,气象员按照民航观测和报告标准编制机场例行天气报告(METAR)。当机场救助警报拉响后,气象员应在十分钟内做好包含例行天气报告的气象报告单,当面呈送给机组,低于天气标准的气象条件要明确指出。

3.2.2危险天气告警服务

当蓬莱机场遭遇危险天气,气象员要及时报告机场管制室和运行控制部,收集气象信息及有关资料,同时加密观测,密切注视危险天气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起飞(降落)机场、航路及备降机场的天气预报、天气实况;向飞行中的机组发出本场告警,并提出相关建议;禁止直升机在危险天气中起飞(降落),选择天气形势转好或趋稳时放行。

3.2.3趋势预报服务

航空气象预报是组织和实施飞行的重要依据,由于气象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变性和技术上的限制,气象员需要综合地面实况、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图等观测数据,结合数值预报产品,依据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蓬莱本场、目的地机场及救助区域的天气趋势作出合理判断,得出预报时段内各气象要素最有可能出现的值以及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对于可能威胁直升机飞行、影响机场运行的天气,提前向机场保障、机务和空勤人员发出预警,做好防范措施。

3.2.4高空预报服务

高空预报包括航路预报、区域预报,直升机一般飞行高度较低,执行救助任务时通常不走航路,所以一般只提供区域预报,气象中心以预告图的形式,分为重要天气预告图和高空风/温预告图。当直升机执行远距离救助任务时,气象员整理并打印3000米以下重要天气预告图、1500米高空风/温预告图交给机组,重要天气预告图内包含雷暴、热带气旋、颠簸、积冰、云、锋面、对流层顶高度和急流等可能对低空飞行构成威胁的天气现象和云。

3.2.5气象通告服务

气象员根据协议使用青岛航空气象网、航空气象服务综合平台等网络平台,实时查询了解各地机场警报、区域预警、天气通报及快报、终端区重要天气预警等气象通告。通过救助基地、塔台或船舶,对影响机场起降或航线飞行的救助直升机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帮助机组掌握天气动态,在遭遇危险天气前,尽快做出避让、绕行、备降或延后飞行的决策。

3.2.6专题会商服务

针对重大气象灾害,气象室会召开专题会商,汇总各方气象员意见,形成未来2-3天趋势预报的书面报告。以2015年10号台风“麦德姆”为例,在福建登陆后一路北上,针对可能造成的灾害性天气和由此引发的海上险情,7月24日上午气象室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台风“麦德姆”移动路径、发展趋势以及北上对山东、辽东半岛带来的风雨影响。会商后,气象室撰写了书面报告,向运控部、飞行部通报台风动态变化和相关影响。

3.3多元化的气象服务方式

3.3.1面对面气象服务

气象室可根据不同阶段差异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救助飞行气象服务。在接到险情救助后,值班气象员向机组呈交天气报告单、趋势预报,当面进行报文讲解或直接参与天气会商,详细分析天气特点及变化。针对飞行中可能遭遇的天气状况,与飞行员充分沟通,尽可能提供全面、精确的气象业务指导,让飞行员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3.3.2网络气象服务

通过办公QQ群、微信群和短信平台,为飞行人员乃至全队职工提供综合、快捷、便利气象信息服务。例如台风“麦德姆”过境山东半岛前后,值班气象员及时利用网络平台一日三次最新台风信息及“近期天气趋势预报”,提醒员工加强防范、提高警惕,采取必要的防抗措施。同时运控部通过短信平台台风天气预警,为台风期间发生的三起救助任务提前做好气象保障,帮助飞行员合理利用台风窗口时间,成功救起3名海上遇险人员。

3.3.3飞行期间气象服务

在救助直升机从本场起飞后,气象室全程跟踪,密切关注落地机场、航线、救助区域的天气变化,实时更新雷达图、卫星图、机场天气报告以及所在城市整点实况,关注机场警报和区域警报,区分天气系统威胁程度,努力通过多种通信方式,将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天气系统的出现时间、移向以及强度变化,告知执行救助任务的机组,解答机组疑问。

4结语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象节目;全媒体;互动;整合传播

一、福建气象影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省级合作频道有福建综合频道、东南卫视、新闻频道、公共频道、经视频道、都市时尚频道、海峡卫视等,每天制作天气预报节目22档,节目总长度达64分钟、节目播出时间169分钟、节目播出达57次,实现气象信息电视传播全覆盖,满足不同受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并针对中国气象频道专业受众需求,积极打造“应急减灾频道”,每天制作5档(早午晚全省天气和交通、旅游天气预报节目),开展中国气象频道灾害性天气过程插播和专题直播,今年完成2个台风4次的直播工作;同时为了第一时间,权威天气预报,满足受众更快捷获取气象信息,我们在大型媒体门户网站中国网福建频道开设气象专栏、在“知天气”(公众版、决策版)手机客户端、福建气象服务网气象全媒体品牌传播运营平台、福建气象服务微信平台开设“气象影视”栏目;与福建广电网络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在导视频道、高清互动云平台上开创《福建气象》专区版块。逐步实现气象影视节目从“窄播”到“宽播”的转变。按照“频道专业化、一台一品”的发展思路,打造内容更贴近民众需求,服务更精细,更有针对性的节目,逐步创新改版各频道气象节目。针对新闻频道“三高”受众群体在不同时段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今年开播了福建新闻频道的4档节目:早间《天气快报》突出上下班的天气预报,午间《天气快报》重点突出旅游景点及高速公路的天气预报,晚间《天气快报》重点展示城市的三天天气预报,《天气直播间》以专家连线直播的方式分析近期发生的天气现象以及深度解读民众关心的天气话题;福建综合频道《旅游气象》围绕主频道自驾游受众对获取相关高速路段天气信息和旅游出行相关知识的需求,新增旅游小资讯及高速公路天气预报;东南卫视《东南气象》跟随上星频道受众定位,突出海峡特色,在节目中增加了对台海运航线的天气预报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等。在制作好常规《天气预报》节目的同时,不断创新气象影视节目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回归《天气预报》节目。由省气象影视中心、都市频道、中国网福建频道三家单位强强联手打造的首届福建气象主播选拔赛,作为都市频道“今晚有礼了”季播节目播出。通过三个多月的电视选拔赛,利用手机微信“摇一摇”,扫“二维码”,“知天气”移动客户端报名,中国网福建频道网站投票等跨界多屏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了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受到公众广泛关注。“首届福建气象主播电视选拔赛”有力促进了福建都市频道广告投放量的增长,有效带动年轻观众对《天气预报》节目的关注,很好地达到了气象宣传科普的效果。该节目获得由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和亚洲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共同颁发的2015年度中国城市广播电视栏目"全国城市台十大创新栏目"奖。

二、当前福建气象影视节目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电视气象节目传播模式单一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受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已经多样化,传统的电视气象节目大多数仍然只是通过传统电视屏点对面单向的传播渠道对外,受众只能被动接收电视气象节目,无法满足受众时间碎片化和多屏时代气象信息向多元、多方向、个性化、便捷性、互动化、定制化的传播。

(二)电视气象节目缺乏创新

电视气象节目从上到下一直沿用固定的节目播报模式,一方面受制于电视台给予的气象节目播出时长,不能有效对气象相关资讯进行深度、全方位的播报;其次,气象节目制作受到广告经营需要的影响,难以纯节目化;再者,基于气象信息传播的特殊属性,不能在播报过程中过于娱乐化。

(三)电视气象节目受众严重分流

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5亿,手机用户突破13亿,新媒体的用户群体不断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严重分流了电视观众,而电视气象节目受众自然也出现严重流失。随着新生代慢慢远离电视屏,电视气象节目受众群呈现老龄化的倾向,严重影响到企业产品广告投放时对媒体的选择,在现有气象影视发展机制下直接影响到电视气象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四)电视气象节目广告市场疲软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国内企业产能过剩、经济滞涨、消费疲软等不利企业经营发展因素下,企业电视广告投入大量削减,以及新媒体广告投放渠道、平台多元化和新广告法对广告投放更规范、更严格,电视受众大量的被新媒体分流等等这些都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严重冲击,使传统电视媒体发展步履艰难,2015年多数电视台广告创收出现严重下滑,电视气象节目只是电视台24小时里的一个3分钟小版块,要分到一杯羹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年轻化、时尚化的服装和鞋帽运动品牌以及快消食品选择新媒体和更具青春活力的栏目作为广告投放首选,直接影响电视气象节目广告的营收。

三、推动电视气象影视节目传播的全媒体策略

(一)实现从电视向互联网的跨屏传播

为突破传统电视屏传播的局限性,拓宽气象节目的传播途径,更好地和互联网媒体融合,我们尝试选择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站合作。在中国网福建频道开设气象服务专栏,在网站显著版位为其网民提供直通车式的准确、及时《天气预报》节目与气象服务信息。通过跨屏融合互联网媒体既能有效利用中国网福建频道现有的用户,又能提高气象节目黏度,进一步拓展了气象节目传播渠道,还能突破了传统电视气象节目定时播出、定点收看的局限性,不再是“你播我看”、单向封闭传播的形式,用户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随时随刻多次重复收看到气象影视节目。

(二)利用“知天气”移动客户端实现气象节目多维度传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购物方式、娱乐方式等改变,手机客户端作为登入移动互联网最便捷的方式,扼守着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作为福建省气象部门惟一指定的官方气象服务客户端“知天气”(公众版、决策版)APP新媒体,本着开放、互动、体验的互联网思维,坚持属地化、个性化、公众化、移动智能化的服务理念,依托部门基础业务支撑和气象预报技术业务的发展,整合了最权威、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产品,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政府人员、商旅、白领、专业人士、行业用户和广大公众的认可,是一款用户自己做主的气象客户端服务产品。“知天气”(公众版)主要定位为以气象为入口的含旅游、酒店、餐饮、交通出行等服务端口的B2C+O2O与广大受众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开放式聚合平台,并逐步实现从气象资源为主转化到以市场需求为主的转变。通过打通“知天气”(公众版)和“知天气”(决策版)的无缝对接,搭载气象影视端口,打造气象节目内容集成服务的开放式“厨房”。人们逐步可以在气象影视端口上形成社交圈子,好友之间能够方便进行气象节目视频内容分享、推荐与交流,还可以随时评论节目,提高了用户的主动参与性,这样不仅使气象节目突破传统电视屏传播局限性,超越了互联网PC端的传播优势,实现气象节目跨平台、跨渠道、跨大小屏传播,让用户的收看时间不再受限于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而是根据自(图一)(图二)传播视点———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本栏目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合办己的生活习惯随时收看节目,真正意义上达到气象节目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维度的传播,提高了用户对气象节目的忠诚度和粘性,增强企业品牌传播速度和效率,增强企业投放客户品牌传播的长尾效应,达到更好营销效果。

(三)构建福建气象服务的全媒体运营平台

紧随市场脉搏,紧抓客户痛点,搭建好全省集约化的福建气象服务网和气象全媒体品牌传播运营平台网站,不仅对外展现了气象全媒体资源,传播了气象影视节目,而且实现了气象影视节目资源网上竞价、秒杀等电子商务功能,大大提高了气象影视节目资源的利用率,让客户更透明、更全面、更系统、更便捷地了解气象全媒体资源广告版位的使用情况、动态的广告价格,及时反馈客户对气象全媒体资源的需求和建议,同时也很好地展示了合作企业的品牌形象,无缝隙对接气象全媒体资源,传播气象影视节目。

(四)跨界互动实现O2O全媒体新型多屏整合传播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分布式监控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网络监控技术从早期的单一技术逐渐发展为一种综合应用,它将监测技术和系统管理集成在一起,并利用网络传输技术来远程获取被管网络中设备的运行信息,通过智能分析手段来提供一种安全的管理服务。目前民航气象信息服务的特点及面临困难:

第一、信息种类和应用的多样性使得信息维护工作量大

民航气象服务所需要应用的信息有地面和高空风温资料、气象雷达图形资料、气象卫星资料、航路及机场实况资料、各类Micaps资料及报文产品等,资料的获取途径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形式多样。因此,应用终端多,网络结构复杂,这给气象设备维护人员保障信息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

第二、信息接收、要求及时,而信息安全监控难度大

目前民航空管系统的气象观测、预报业务及其它用户服务终端设备分布较分散,包括机场飞行区观测室、航管楼塔台、预报室和雷达塔等有之间存在一定空间跨度,设备维护工作要同时兼顾所有气象信息终端的监控巡视维护工作。目前,民航空管气象信息安全监控主要通过设备维护人员定时巡视为主,其次是气象信息应用人员的监督。但民航气象信息中各类数据接收、发送时间并不一致。而设备人员巡视时间间隔固定,信息不安全事件是随机发生的。因此,信息不安全事件在巡视时间间隔内发生时,不易被维护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直到应用人员使用时发现,一方面必然给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给设备维护人员的应急处置造成一定程度的紧迫性。

本文所设计开发的民航气象信息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服务质量和气象信息应用质量,有效减少气象设备保障中错、忘、漏等情况的发生。

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控气象服务的各个终端的运行环境、硬件、系统、网络、数据接收情况等信息,并将监控结果集中显示到监控平台上。当发生信息不安全情况时,在监控端通过图形、声音、文本或短信的方式进行预警,并以文字形式提供建议性处理方案。将各个系统运行情况存入日志文件中,可以按年、月、日统计生成设备运行报表。本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安全和气象服务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设备维护人员和气象信息应用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效缓解设备维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系统总体设计

在民航气象信息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中,通过网络远程监控技术实现对气象信息的各终端的重要信息进行监控。本系统拟采用网络化、集成化的C/S与B/S相结合总体架构模式,通过在各终端安装监控,监控在终端上采集相应的信息,并进行安全性判断,将判断结果发送给服务器,在服务器端将信息分类整理存入数据库。并根据监控显示终端的要求将相关信息提取显示到监控界面上或管理员的手机上,同时服务器也支持WEB访问,终端运行情况通过WEB获取。该数据流向分别如图1所示。

三、系统模块设计

民航气象信息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包含监控服务器系统和监控系统两个子系统。监控系统用于监控信息的采集和简单诊断,监控服务器系统主要用于对监控发送的监控信息的接收、存储管理、智能决策、告警信息、案例收集、统计分析等。

四、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4.1监控功能

网络:气象信息服务局域网网络运行实况;CPU、内存:终端的cpu、内存使用率;

进程:终端重要进程监控; USB:终端usb使用情况;资料接收:终端气象资料接收情况监控(气象资料接收、采集的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机房环境:机房的温、湿、烟监控。

4.2案例收集和智能决策功能

在本系统设置智能决策模块,管理员将信息安全处理方案和应急预案不断积累整理录入解决方案数据库中,存储在监控服务器中。当发生不正常情况,用户确认收到告警信息时,系统智能决策模块根据当前情况进行判断,从解决方案数据库中搜索相应或相近的处理方案和应急预案显示到监控终端上,以供用户解决问题时参考。

4.3告警功能

本系统对监控的到异常信息进行实时告警,以便维护人员及时关注设备状况。告警的形式为声音告警、图像、文本、短信告警相结合的方式。当故障出现5分钟内值班员还没有确认知道告警时,GPRS模块以短信的方式将告警内容的简述发送到值班人员的手机中,以防值班员离开监控终端时影响监控的及时性。

4.4信息安全事件日志管理功能

在监控过程中,如果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在监控服务器中记录所有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主机或网络设备名称、内容等信息以便后期工作中查阅。

4.5设备运行统计和报告功能

系统可以按小时、天、月、年统计对设备按类型进行故障统计,并形成报告文档。对于设备风险评估、设备更新有情业务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五、系统安全性设计

本系统应用过程中要将监控分系统安装至被监控终端上,监控信息从各个被监控的终端上汇总到监控服务器中。为了保证业务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监控系统要求安全可靠。因此,设计过程中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表1所示。

六、总结

本系统的设计立足在信息安全保障的监控过程中,减少人的参与度。同时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在信息不安全事件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有助于缩小因维护人员水平差距对信息安全保障带来的影响。民航气象信息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实现对民航空管气象服务局域网网络内部设备、运行环境、资料等进行实时监控。从本根上解决民航气象服务中数据交换、处理等服务中面临的困难,有效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效率和水平,减少工作中错、忘、漏等情况。信息化在空中交通管理行业应用的前景还很广阔,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建设集成度更高的信息化空管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友生.系统分析师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Leszek A Maciaszek , Bruc Lee Liong . Pract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A Case Study Approach[M] . Pearson Education 2005.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范文第4篇

一、思想准备

根据省局潘局长作服务动员报告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春季和汛期气象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扎扎实实从现在做起,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和麻痹思想,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认真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针对我局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我局于3月22日召开了全局动员大会,会议重点传达学习了三个重要文件:①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局潘局长作服务动员报告;②市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年市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③制定市春播、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方案。会议要求全局同志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每个岗位都要按照会议文件精神和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方案的要求抓好落实,在汛前及汛期增加业务学习次数,业务人员要熟知各项业务的法规制度,要以"严、细、实、快”的作风,扎扎实实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各项工作。

二、组织准备

1、成立了年市气象局春播、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和灾害性天气预报签发小组。

2、明确了一把手负责制和局领导挂牌带班、值班和检查制度,坚决杜绝各类责任性事故发生,确保服务工作万无一失。

三、人员准备

1、业务服务人员精干高效,业务骨干人员全部在汛期气象服务第一线上。

2、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解除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上来。

3、遇重大过程,全体人员将全力以赴地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去。

4、省、市局一旦启动汛期气象服务应急预案我局将予以积极响应。

四、物质准备

1、我局技术人员配合移动、电信业务人员对我局的宽带网、有线电话、计算机网络、乡镇雨量站网络进行了检测、维护,确保了信息传输畅通无阻。3月9日至15日期间,我局组织人员对我辖区内28个区域雨量站进行巡查,均进行了常规清理和维护,现场排除故障5部,至今除3部单雨量站(长坪、遥田、谭下)市局送修外,其余均运行正常,资料传输率达90%以上;

2、各种仪器、备份仪器、器材完备无缺,对超检仪器进行清理,及时更换;

3、检查了办公楼、机房和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均已达标,避免计算机及监测设施遭受雷击的事故发生;

4、为了确保安全渡汛,照明电路得到了安全可靠地落实,各种后勤供给也已落到实处。如维护了发电机、空调。购买了汽油、电池、应急灯、蚊香、杀虫剂等。同时,确保气象服务用车需要,随时应对各项预报服务、区域维护及灾情调查。

五、技术准备

1、预报部分

(1)组织我局预报人员对本地夏季的气候状况、产生降水的环流特点及影响系统进行了查阅和收集。对汛期所用的业务系统、预报方法、技术指标等进行了学习、演练,做到得心应手。

(2)熟练掌握县级业务系统、气象决策服务系统、Micaps系统操作、应用。

(3)向市水利局重新调查了解了耒水各中小型水库的重要防汛参数和指标,以及它们的除涝能力、防洪能力、河道泄洪量、各闸口的警戒水位高度、险工地段等,为汛期决策服务打好了基础。

2、测报部分

(1)认真检查所有仪器的安装、性能、储备、鉴定情况,尤其是自动站采集器和区域站设备不能有带病现象存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迅速解决,保证做到万无一失。

(2)各种技术文件和法规齐全,针对规范和各种技术规定,特别是夏季注意事项、汛期报类规定进行了反复认真学习。

(3)通过集体观测和学习,强化提高了测报人员对业务规范和汛期业务制度的掌握以及观测员对自动化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和在应急情况下人工补测和发报的能力。

(4)积极开展气象观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各区域站设立了警示牌,完成了我局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的编制,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并在我市规划办公室备案。

(5)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坚决杜绝责任性事故发生。同时对汛期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做到了职责分明,认识清楚。

3、农气部分

落实市及我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为搞好今年的农业气象服务,为我市从农业大市变为农业强市作贡献,服务一乡一品的新型特色农业。按照农气周年服务方案的要求,通过气象服务,力争杂交水稻制种减少低温冷害影响,培育壮秧,做到花期相遇,提高抗旱夺丰收能力,实现产值比上年有所提高;烟叶生产要做好汛期雨水气象服务,确保排水良好,使烟叶积水少,通风好,烤出较高等级烟叶等,气象服务要创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环境绿化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广告;发展;多媒体气象信息;趋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60-04

Discuss and Prospect about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Advertising

WANG Qian1,HOU Ya-hong1,MA Hong-xu2

(1.Liaoning Meteorological Video Center, Shenyang 110016, China;2.Lightning-protect Technique Service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in China, Introduce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ystems on network in some countries where the network and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are highly developed and put forward the inevitabilities in the trends of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to network.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advertisement;development;multimedia meteorology;direction; economical benefit

1 引言

随着气象信息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全国各省市气象台纷纷成立影视中心,“气象人”自己精心打造的节目走上荧屏,同时也带来的可观的广告收入。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电视气象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日本早在《日经商务》2004.11.8号上就已经发表了《已经不能再依靠电视广告――电视万能的谎言》的文章,指出电视广告已经在走向衰落。因此,我们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以下的问题:我们的电视天气预报广告还可以吸引观众多久;当电视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时我们将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媒介更加广泛有效地将气象信息传递给用户,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我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答案只有一个:国际互联网。

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网民人数

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发展走势良好。

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但12300万网民在中国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9.4%。这说明尽管中国的网民总数大,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

2.2 网民年龄

从普及率上来看,仍然是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7.2%,高出半年前8.6个百分点。25~30岁间网民普及率以19.4%居第二位。年轻网民确实是网民中的活跃分子。

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这批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年轻人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将会成为社会人口结构的中坚,他们所掌握的网络知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并且由于年纪的增加而离开网络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忽略。与此同时,新一代“网络年轻人”又会成长起来,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至少在用户方面将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2.3 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网络82.6%,电视64.5%,报纸57.9%。此外,杂志、书籍和广播也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选择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对于网民这个特定群体来说,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最后是广播。对于广大网民来说网络已经是比电视媒体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2.4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网民经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浏览新闻66.3%,搜索引擎66.3%,收发邮件64.2%。

选择比例在31%~44%之间的网络服务构成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第二阵营,主要包括论坛/BBS/讨论组43.2%,即时通讯42.7%,获取信息39.5%等,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37.3%,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35.1%,文件上传下载33.9%,网上游戏31.8%。

网上校友录,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博客等共同组成网民选择比例一般的第三阵营,选择比例都在30.0%以下(如图1所示)。

图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虽然,天气预报作为信息仅排在第二阵营的第三位,但其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网民们既然已经将网络作为比电视还要迅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来利用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当他们想要外出或旅游时,不会特意等待电视天气预报,而只是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天气”呢?当然,出于严密性的考虑,目前还尚无有关“天气”的具体点击率的统计,笔者认为这也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而进行深入探讨。

2.5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非网民的相关统计。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36.6%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8%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17.9%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9.3%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年龄太大/太小”,“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等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8%之间;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以下。

由此可见,“不会上网”和“无条件上网”占了将近70%,如果我们进一步加强网络使用的普及教育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并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中国未来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2.6 世界互联网渗透率状况比较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从中小学生的上网情况来看,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

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3 网络广告的优势浅析

3.1 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

首先,让我们关注以下几组数据:美国东部时间今年2月7日(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浪(Nasdaq:SINA)今天了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新浪第四季度广告营收继续高速增长。

在截至12月31日的这一财季,新浪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每股收益20美分。2005年第四季度,新浪的净利润为1380万美元,每股收益24美分。新浪表示,网络广告业务在该公司总营收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3%。2006年第四季度,新浪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44%。新浪CEO曹国伟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预计网络广告业务未来两年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他同时称,由于更多的广告客户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开宣传攻势,新浪预计广告营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的互联网广告收入有望164亿美元,比上一年上涨31%。据估计,到2007年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195亿美元。

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统计和预测,日本的网络广告费用2011年可达7417亿日元示)。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并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搜索引擎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增长率达49.52%,预计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达48.20%和40.60%,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32.73亿元。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以及各种新兴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对门户等传统互联网服务正在产生较强的市场分流和资源挤压作用,搜索引擎2006年的收入增长率领先门户网站11.16%,预计2007年、2008年分别继续领先27.98%和25.6%。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已开始在应用层面步入快车道,网络广告等多个关键领域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1 网民数量高速增长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前提

如前所述,中国拥有12300万人的网民,而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仅占9.4%,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忽视。

3.1.2 广告效果得到认可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所依靠的支撑:

广告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树立形象、引起顾客兴趣,对受众产生影响,留下美好的印象,使顾客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最影响网民消费行为的广告中,网络广告成为继电视广告之后的主要影响广告媒体之一,其次分别是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而在了解网络广告对网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情况发现,网民认为网络广告对其消费行为很有影响的占10.6%,比较有影响的占29.0%,有点影响的占41.3%,很少影响的占14.7%,没有影响的占4.4%。应该说,从网民对网络广告的了解程度上来看,网络广告还是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网民点击/观看广告后会促使自己产生对该广告主的购买行为,其比例为52.6%。35.4%的网民表示不知道,属于可能购买也可能不购买的情况。

不同行业网络广告主齐头并进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源泉:

更多的传统行业的广告主热衷于网络广告的投放,是网络广告业欣欣向荣的预兆,网络广告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源泉,不会仅仅局限于IT业产品的广告主,网上房展、网上车展成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网络广告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网络广告没有让网络公司一夜爆富,但却是网络媒体连绵不断的财源,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网络广告业必将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产业,值得所有关注网络经济发展人事的热切关注。有关市场调查报告表明,网络广告对美国普通消费者们的影响力正在加强,而电视广告对这些人群购买欲望的影响力却正在减低。美国普通消费者经常通过旅游网站来了解旅游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了解信用卡信息,通过网络广告来了解房地产抵押/投资信息。在电影、汽车及电子产品等领域,电视广告的影响力出现了逐步减低的趋势。

3.2 互联网广告的独特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同传统的广告媒体相比,基于网络媒介的网络广告拥有众多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优点,已经受到众 多用户的青睐。笔者认为从网络广告主要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

网络广告传播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把广告信息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可以说是风雨无阻的传播。网民可以在任何地方的Internet上随时随意浏览广告信息,这些效果是传统媒体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这正是网络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传播优势之一,体现在网络广告上就是可以面向全世界。不过,这个优势对于很多客户来说,似乎并不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广告针对特定区域的人群,而不是面向所有人,否则会导致吸引力以及广告效果下降。例如,保健药厂商希望广告的受众是需要保健药的人群。这样的要求也导致一些传统的行业对网络广告产生一种误会,比如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商服务对象具有强烈地域性,主要面向一个城市的居民和企业。因此,在当地的报纸、电视台、路边投放广告,效果无疑比"面向全世界"的网站要好。可以这么说,无论什么企业其营销策略归根到底都要针对于某一地区、某一部分人,中央台的广告收入虽然多,但同全国众多的地方媒体相比,也只是小头。由此可见,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的这个特性,还没有完全体现为网络广告的优势。

3.2.2 网络传播信息的非强迫性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等传统传媒在传播信息时,都具有很大的强迫性,强迫观众接受它们所传播的信息;而网络传播的过程则完全是开放的,非强迫性的,这一点同传统传媒有本质的不同。从人性化的角度看,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是一个非常得网民心的优点。不过,从广告效果上来说,传统媒介信息的强迫性传播固然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但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够保证广告信息为人所接收到,实际上有利于广告的经营。多数的广告客户在考虑投放广告时所考虑的往往是该广告能否让更多的人接收到它,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主动去选择它。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其开放性和自由性是前所未有的,借助网络传播优势的有力翅膀,在传播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3.2.3 广告受众数量的可统计性

我们随处可见的一种主流观点是:传统媒体做广告,很难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接受到广告信息。而在Internet上可通过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每个客户的广告被多少个用户看过,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从而有助于客商正确评估广告效果,审定广告投放策略。

但是,实际上广告受众的数量是无法统计出绝对数量的,用点击率来衡量条幅广告的效果本身就是错误的,网络广告的作用并不只在于你是否点击。因此,根据这个所谓的统计数量来评估广告效果,其结论是荒谬的。

3.2.4 网络信息传播的感官性

网络广告可以使消费者能全方位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定、交易和结算,这些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相比之下,同样是在媒体上进行销售活动,无论是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还是报纸杂志的邮购,都无法同网络竞争。从这一点来看,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广告确实体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

3.2.5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对于网络广告,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

3.2.6 网络传播灵活的实时性

在传统媒体上广告后更改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可以改动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例如,电视广告发出后,播出时间就已确定。因为电视是线性播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播出时间改一下,往往全天的节目安排都要重新制作,代价很高,如果对安排不满意,也很难更改。而对于网络广告而言则容易多了,因为网站使用的是大量的超级链接,在一个地方进行修改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很小。网络广告制作简便、成本低,容易进行修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带宽的改善,为了追求更好、更震撼的效果,网络广告的制作会越来越复杂、体积会越来越大,修改也会相应的提升成本,同电视媒体广告的差距会越来越接近。但是从目前来说,修改一个典型网络广告的成本和难度都比传统媒体要小的多,这就是网络广告对于传统广告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4 气象信息广告进军互联网的设想

4.1 互联网气象信息发展现状

气象信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气象信息的产业化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文雅虎,中文MSN,新浪,搜狐等著名的大型网页均有气象信息或天气预报的链接,可见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经过数年的发展,笔者发现国内各大网站的气象信息页面依然是内容匮乏,形式老套,大多依然采用地图,文字,天气符号这些最基本的表达方式。[2]

在此以中文雅虎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中文雅虎天气预报页面图

图3 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

不仅是大众网站,各气象专业网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枯燥的文字说明,晦涩的气象专业用语,这样的网站或页面如何吸引互联网用户?如何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规模?如何在未来的网络时代真实体现气象信息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气象服务产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是怎样的现状呢?

参见图3的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截图:

这里能够检索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地区预报,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信息;各种天气指数,如洗衣,紫外线,雨伞指数;顺应季节变化的如冬季的感冒指数,皮肤指数,夏季的啤酒指数;机场,高尔夫球场等特殊场所所需的特殊预报,如风速的实时预报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并且可以实时调用卫星云图,细致到可以预测各地区未来6小时以内降雨云系的动向,更加直观地了解和预测天气状况。而且还设有专门解释一些气象用语和天气现象的天气指南链接。试问,如此亲切,内容丰富多彩的信息网页怎能不受用户的欢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然而,上述仅仅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使用文字,图像的预报方式。近年随着日本宽带网实现普及,价格趋于合理等网络条件的成熟,日本的气象服务产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互联网上立即推出多媒体信息服务,既将电视天气节目在网上推出!最著名的有日文雅虎的e-天气.net。

在每部气象短篇播出之前均有2分钟以内的电视广告,在播放窗口的右下角也有广告链接。当然这还没有计算在进入播放窗口之前节目列表页面可适当利用的空间。那么,日本的网民对这一新推出的多媒体网上气象节目的评价如何呢?大多数人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如有节目形式新颖;与普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相比,其知识的覆盖面更广,但解释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想考取天气预报士资格,成为节目中的一员等等评价。当然,持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出无法在苹果机上欣赏到节目;商业性太强(指广告)。然而笔者认为,前者可通过技术的改进增强节目的兼容性;后者当然是气象服务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无可厚非![3]

4.2 我国多媒体气象信息节目如何走向网络必须未雨绸缪

一个是枯燥乏味,一个是丰富多彩;一个是尚未起步,一个是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当然,网络基础建设直接决定了网络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宽带的普及。电信的责任笔者不想深究,但作为气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高速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必须灵敏地觉察到中国网络经济巨大的潜在市场的魅力。在这一时代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从软件到硬件一系列的准备。

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定水涨船高,随着时代的进步,宽带势必实现全民普及,网络也将会超越电视媒体,然而我们的网上气象信息如果还停滞在今天的水平,那么这条“气象船”必定会被网络淘汰而沉没!如果我们及时制定对策,改进制作水准,当高速网络经济到来之时,必然会形成气象信息的卖方市场,理所当然地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将丰富多彩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直气壮地分得网络经济的一块大蛋糕。

5 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大潮势不可挡,正如当年占领电视媒体一样,未来,或许就是明天,谁占领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的命脉。面对13亿人口的中国,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其魅力是无限的。面对未来几亿的网民,高速的宽带,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节目推向网络,我们也无法抗拒网络经济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这也是摆在气象服务产业化决策人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党红.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J].辽宁气象,2003(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