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培训理论

系统培训理论

系统培训理论

系统培训理论范文第1篇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理论系统模型

(一)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管理需求建模分析

企业开展培训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员工进行发展,解决企业日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设计培训项目时候,必须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实际情况,企业不能够照搬照抄别家公司的成功经验,别家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制定的计划充分尊重现实情况,依据员工实际需求进行。企业必须建立培训需求模型,直观表达出培训过程中内容,不同员工需求的课程内容等等,使企业开展活动不在盲目,做好科学、合理。

(二)企业建立员工绩效评估模型

一些国有石油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往往收不到预期的回报效果。这其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国有石油企业的发展历史漫长,企业员工年资差异大、文化程度不一致、努力程度不一样,同一个部门工作的职工,他们之间技能、文化差距也相当的大。这样就导致参加相同培训的员工最终受到的培训效果相差甚远。企业开展培训活动也属于一种投资行为,最终通过员工表现得出培训效果。为了使企业更加直观了解到员工培训结果,企业可以开展员工绩效评价,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的制定、修改培训计划,也使参与培训的员工直观了解到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参与培训目的。

(三)企业培训管理的理论系统模型建立

以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内容不同层次为标准,结合实际的管理职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模型:

在此模型之中,模型中各个部门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从上到下,企业开展的培训活动逐渐明确,每一个链接部分都包含培训发展意义。这一模型可以从两个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当从上至下进行查看可以明确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实力,才可以建立各个分支,成立企业内部培训部门,建立起强大的建设队伍。当从下往上看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一些课程,先观察员工实际上课情况,再进行改革。就目前来看,战略层次指的是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时候必须要结合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规划指导。运作层次指的是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这一部分应该包括多方位的培训项目设计。项目层次指的是企业进行培训的具体实施计划,包括时间、人物、地点、内容等等,企业内部相关负责人之间必须要明确培训计划、目标。教学层次指的是培训的具体课程。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一)培训管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战略信息系统或者是管理系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优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生产生活,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些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企业管理的例子不断增加,石油企业领导人员就是运用现阶段先进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管理配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将这些计划发放给企业员工,使企业员工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项目培训,并且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领导者可以针对其中不足适时改变计划。员工可以随时根据不同实际需求,更改自身学习计划,其根本依据以模型形式展示出来,希望帮助大家进行理解:

现代企业使用信息化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培训资料方面整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直观进行观察,节约人力、物力。使领导者迅速获得信息、做出判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在计算机实现的意义

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时间长,使用计算机进行整合能够有效保存信息,所以,实现企业培训管理信息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查看到员工参与培训情况与员工实际获取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展现出来。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管理,必须依存于计算机技术进行,例如,员工课程讲解必须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员工课程内容必须要储存于计算机之中。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记录员工的学习进度,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能有效地管理培训工作,方便培训活动的开展。

系统培训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内外;培训理论;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传递知识、技能、标准、信息、信念和管理训诫的过程。通过培训可以实现规范化作业,让员工达到预期的绩效水平。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P·克莱门斯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把培训看成是企业极其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只会带来失败。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大批具备卓越知识和技能并与时俱进的员工。

培训对于企业的绩效、生存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视为21世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发达国家尤其重视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其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15%。

一、国外员工培训理论发展演变

(一)早期员工培训理论

早期员工培训理论源于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四大原则,其中第二条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他认为,一流的工人是通过严格挑选和科学培训获得的,首次从理论上说明了培训对企业绩效的支撑作用。

该时期的另一个代表是马克思·韦伯(Max Weber),他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模式”,认为在理想的企业组织中,员工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才能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

此外雨果·芒斯特伯格(Hogo Munsterberg)也于1913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环境、心理等因素对生产劳动效率的影响,针对公务员、军人的选拔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早期的培训理论大多强调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但早期的理论研究只注重对员工操作动作进行客观分析,较少涉及到人的心理因素,容易导致员工产生心里抵触,使得员工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二)现代员工培训理论

早期员工培训理论研究为现论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但这些理论和研究缺乏系统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员工培训理论才真正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1.培训需求分析理论

1961年,麦格希(McGehee)与赛耶(Thayer)在《企业与工业中的培训》中提出“三层次分析法”,即战略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该方法要求对组织的每一层次都要进行测量和分析,每一层面的需求分析反映了这一层面的独特要求,这些分析对于组织选拔合格员工、设计培训方法和编制培训计划有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至今仍在沿用该理论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瑞文(Rvane)认为,组织中的称职行为既取决于价值观和能力,也取决于员工所处的组织环境氛围。约翰·阿诺德(John Amold)等人在研究知识需求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培训需求评价,即对专业性知识、产品服务和竞争者知识以及组织系统和人员信息网络知识进行分析。而依·瓦伦其(E·valne)等人则认为,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本组成单元,因而组织培训需求分析也应包括个体的感知、需要、个性、动机和态度等。

2.资本培训理论

资本培训理论的代表是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W.Schults)。他认为与土地、资本等占有量的增加相比较,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作用。据此理论,应该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投资,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认为,工人学习新技术,能增加工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加上培训,会使人力资本存量继续增多。他还指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越来越显著。

上述理论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人员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用人成本的使用效益,企业培训理念从“培训是消费”向“培训是投资”转变,培训能够为企业带来资本收益。

3.培训评估理论

戈德斯坦(Goldstein)从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了员工培训,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他在《培训:计划发展与评估》中研究了培训评估及获得培训系统中信息的模式以及培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等问题。他主编的《组织中的培训与发展》系统总结了培训和心理学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培训的发展、应用及评估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在培训评估理论中,效果评估的模型主要有柯克特里克帕(D.L.Kirkpatriek)的四层次模型、考夫曼(Kaufman)的五层次评估、CIRO方法、CIPP模型和菲利普斯(Phillips)的五层次ROI框架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层评估模型,该模型包括学习评估、反映评估、行为评估和效果评估,综合考虑了组织内各种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从而在组织层面上为评估培训效果提供了思路。

4.终身教育理论

1965年,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首次提出了持续教育培训与终身教育理念。他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和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该创新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掀起终身教育的浪潮。

伦纳德·R·赛利斯(Leonard Sayles)和乔治·斯特劳斯(George Strauss)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讨论了持续培训的问题,他们认为新的知识、问题、工艺、设备和新工作都在不断增加培训的需要,培训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

5.群体学习理论

罗杰斯(C·R·Rogers)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提出群体学习理论,其基本特点是非结构性、鼓励思考和接纳。他认为培训是非结构性的,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模式,受训者在自由的氛围里学习;要鼓励学员通过群体学习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培训,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个人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6.员工集体培训理论

1990年,弗农·汉弗莱(Vemon Humphtye)在“全组织的培训”中提出了“员工集体培训理论”。他认为,“集体培训”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考虑员工培训问题,是一种通过培训改变复杂组织的行为过程。他提出的“员工集体培训模式”包括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控制五个子系统,每一子系统中都有一系列工作需要完成,各个子系统相互关联。

综上所述,国外现代的员工培训理论对员工培训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培训需求理论研究了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维度;培训评估理论讨论了培训评估的方法、技术及模型;终身教育理论探讨了关于组织成员发展的持续教育培训问题;群体学习理论和集体培训理论则从组织整体出发,分析了不同层次和环节的员工培训模型和集体学习的重要性。

二、国内员工培训理论发展演变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对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和方法、培训需求评价、培训效果评估及培训风险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乔志林、万迪昉(2004)对培训中常用的模拟方法进行了比较,例如分析了训练模拟、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博弈等的区别与联系,并列举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实例。刘宝发、杨庆芳(2004)分析了西方理论界主要讨论的九种员工培训模式,包括系统培训、咨询型培训、计划培训、持续发展型培训等模式。陆惠文(2004)分析了基于角色扮演的培训标准、角色学习的特点及方法、角色培训的过程,提出在培训中可以采用仿真模拟、案例研究、商业游戏、工作轮换、实践团体、师带徒、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

王鹏、时勘(1998)介绍了国外关于组织培训需求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了重要启示:首先,需求评价的结果是后续培训的主要依据;其次,应从组织、任务及人员三方面进行培训需求评价,来明确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重点,作为制定培训计划内容的依据;第三,需求分析是进行培训需求评价的关键,而揭示绩效问题的原因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第四,对特定职位的胜任特征进行分析是培训需求评价的新趋势之一。

吴宇虹(2004)和苏文平(2004)在培训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吴宇虹认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应该包括讲师管理制度、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管理体系,其中前三项是培训体系的三大核心工作。而培训管理体系是把原本独立的前三项内容融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特别是要同晋升和薪酬体制结合起来。苏文平则以“培训逆论”现象为案例,通过分析员工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进行有效培训的方式。

欧明臣、凌文轮(2004)认为培训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收集定性资料来考察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以货币价值来衡量培训成本和效益。他们根据柯克特里克帕(D.L.Kirkpatriek)的四层评估模型,实证分析ROI培训评价的实施方法和过程。吕锋(2002)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培训评估过程,提出了培训评估的步骤:1.培训需求分析;2.明确评估目的;3.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4.明确培训评估的层次;5.调整培训项目;6.沟通培训项目结果。苗青(2002)则针对培训评价的效度,从实际操作角度分析了评价培训效果的多种方案,包括前后测定法、简单预测法、多重测定法、对照测定法和时间序列法。

田恩舜、杨雅清(2004)对培训风险的类型和防范策略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员工培训风险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内在风险表现为观念风险和技术风险,外在风险则有培训收益风险、专业技术保密难度增大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他们认为,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的质量是防范培训风险的关键,因而防范培训风险应有完善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为保障。

此外,由于我国企业培训的起点低,存在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潘阳华、徐文俊等指出,在对培训的认识上,企业存在重视高管培训、轻视中低层员工培训的问题,导致很多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流失率高,技术工人缺乏。赵曙明在实证研究指出我国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偏低。胡敏则指出企业在培训业务上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缺乏程序化、系统化的制度;第二,培训控制不力,评价效果滞后;第三,培训方式落后,实践性差。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培训的研究活动,基本上反映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引进、介绍国外研究成果,阐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国内企业实际分析培训理论的应用问题,尤其是培训方法的实际操作问题。

三、结语

总体上说,国内外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分析上,鲜有对具体的培训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发达国家在培训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透彻,理论体系也更加系统、成熟和健全。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很少有创新的理论观点,这与我国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此外,我国企业在培训中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管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约翰·瑞文.现代社会胜任工作的能力——能力的鉴别、发展和发挥[M].钱兰英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3]S.阿尔特曼,E.瓦伦其,R.霍德盖茨.组织行为学:实践与理论[M].魏楚千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4]Donald L.KirkPatrick.Techniques of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nal,1979(33):78-92.

系统培训理论范文第3篇

1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航道系统迅速发展,在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题理念下,航道建设、养护及管理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航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落实国家水运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适应现代水路运输发展的需要[2]。只有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发展航道事业。航道系统职工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水运建设的发展,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职工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懂管理的航道队伍,水运建设的发展才有可能取得质的成就,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航道系统的建设发展,我们需要在职工教育培训和建设方面,坚持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在专业技能、任职资格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为航道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欠缺

目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培训不能按照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要求进行。培训应制定整套职工教育培训系统,按照系统根据层次进行循序渐进培训。每次培训都仅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前后培训不能形成体系,培训模式单调,职工理解了理论知识但不能将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另外,培训中很多员工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将个人职业发展同航道发展相结合,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航道系统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培训管理不够规范。

2.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

目前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且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另外,在培训中很多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用于实践工作中,由于实践性培训相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导致培训缺乏实践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现在航道系统在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航道的专业化、高效化、智能化问题,缺乏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制约着职工教育培训的发展[3]。

2.3教育培训平台的欠缺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是航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航道职工培训中尚未建立统一职工教育培训平台,基础设备和设施总体落后,不能满足广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需求[4]。

3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建设

任何一个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学习。航道系统应该在单位内部建立专业教育培训制度,规范教育培训管理,制定严格培训流程并落实。将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成果等纳入职工年度考核范畴,激励职工学习热情,实行严格培训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落实培训效果评估,有效督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3.2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职工教育培训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在工作中发挥实效性。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航道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针对航道养护工作,培训中需要明确航道养护工作的必要性,目前航道养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航道养护,在养护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所有教育培训的理论工作都要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职工教育培训离不开师资队伍,还需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扩大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聘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等作为培训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强化教育培训效果。

3.3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培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强航道职工信息技术培训非常重要。加强职工在信息系统维护、数据处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性培训;依托航道系统网络平台,进行航道职工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系统的网络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考核等。积极整合网络培训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构建系统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网络。

3.4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建设

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充分尊重职工个人愿望,将航道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培训向深层次思想领域延伸[5]。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发挥航道系统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借助相关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院校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4结语

系统培训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训机制;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员工;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具有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企业工作中,拥有高智商的工作人员是企业之间取胜的关键,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作为企业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把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充分运用了人的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更强。因此,培训对于开发人力资源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现在,把培训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上的企业不在少数。另外,作为企业的员工,他们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最重要一个标准就是要有良好的培训机制。

一、培训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培训机制的含义

第一,培训主要是为了完成组织上定的目标。通过了解培训及组织目标的关联,得出培训的关键是要帮助组织完成目标。培训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了解了组织的需求后,找到相应的培训目的。并且,培训必须是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所以,组织上没此实行培训计划时都要详细的计算培训所需的投资,最后得到的利益,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培训的误差,使培训效率更高。

第二,培训是一种管理工具。把职工培训看成是一种管理工具,就是要通过培训塑造员工的合理行为。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把培训看成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因为它不是在消极地约束人的行为,而是在积极地引导人的行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每年培训活动的经费数以百万计。对这些巨额支出的效果,必须依据能否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来评判。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塑造组织所需要的工作行为。管理者期望通过培训活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影响员工在特定工作情景下所选定的行为选择完成。

(二)培训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者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

到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了,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而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第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第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三)培训机制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之所以愿意耗费巨资进培训开发活动,是因为培训在整个企业组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训能够使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目标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能够培养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培训使员工了解岗位的需求,通过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达到任职资格的要求,使个人和企业双双受益;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员工完成任务的质量水平,因而可以使管理者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再陷入补救错误,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从事更重要的管理工作;在企业准备推行变革时,培训是极其有效的促进观念转变的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员工的相关技能,以适应变革的需要;培训具有激励作用,当员工接受一项合适的培训时,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经过培训后他们会主动应用所学到的新技能,提高个人和公司的绩效。

员工培训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也是管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现在一些企业规定,企业管理者是有培养下属的责任,并将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培养下级作为考察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才的管理、选拔和培训是企业国际化管理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小叶秀子.凤舞东方—肯德基与中国快餐业[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3-6.

[2]陈斌.我国大型企业培训体系现存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1-5.

系统培训理论范文第5篇

一是缺乏针对性:据了解,不少学校都喜欢在两个学期的开学前安排半天或一天的校本培训,然后在开学后再安排两到三次次就算了。至于培训的内容方面却很少考虑是否有针对性,对培训的目的往往不够明确,很少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往往是一些大而空的培训。所以,有时候老师们好像只是应付式或任务式的培训。长此以往,老师也只好带着一种被培训的心态去参加,反正心里想着拿点继续教育的学分就是了。显然,这样的校本培训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

建议:校本培训必须加强针对性,根据学校与教师发展的需要而规划具体的培训内容。缺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最紧迫的就先培训什么。培训内容不在乎多,与其务虚不如求实,要充分体现其必要性和针对性。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一线老师的培训,尤其是与教师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培训。

二是缺乏系统性:由于培训部门对校本教研缺乏系统的思考,因而在培训内容方面往往缺乏系统性,培训专题之间缺乏连贯性,所以往往是一次性的培训。对培训的主题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只是停留在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或似懂非懂的感觉。当下一次培训时,基本上就忘记了上一次的培训内容了。

建议:校本培训要体现系统性,系统规划,系统培训。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操作。通常来说,一个主题的培训要通过系列的培训才能真正完成,一次性的培训是不透彻的,所以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三是缺乏层次性:校本培训通常是全员性的一种培训,无论是什么培训都要求全体老师参加。作为一所学校来说,不同层次的老师是需要不同层次培训的。但由于缺乏全盘考虑,往往停留在通识培训这一层面。由于缺乏层次性,所以老师感觉收获不大,自然就慢慢地失去了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热情。

建议:校本培训要关注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老师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培训。一是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对象(如: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二是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内容(如:教学技能、教学策略、课题研究等),三是要考虑安排不同层次的主讲老师来培训(如:校级、区级、市级、省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