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群文;供给;需求;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类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满足物质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后,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需求发展的阶段。有需求就存在供给,随之就会产生供求关系,而群众文化的供求关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重要关系之一,也是能否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的关键所在,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需求是指:群众对文学艺术鉴赏的需求、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的需求、对文学艺术培训的需求、对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等。

群众文化的供给是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所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和培养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骨干、开展文化艺术辅导、推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收集和群众文化信息的过程。

一、优秀的群众文化具有四大功能

(一)价值观凝聚功能

群众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可以把人群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标明确、相互包容、更易协调。比如“雷锋文化”:雷锋精神就是一种文化,其核心是奉献;正是这种得到社会公认的“雷锋文化”的存在,使得大家认同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及行为的凝聚。

(二)行为导向功能

行为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群众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群众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追求,才能靠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打动人心,进而抵制庸俗、媚俗之风,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潜能激励功能

激励是传递动力的过程和手段,是一种精神力量。群众文化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挖掘出来,使人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个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言行约束功能

健康的群众文化对那些不利于人健康发展的言论和行为,常常发挥一种“管束”的作用,以提高人在复杂工作与生存环境中的免疫力,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形象塑造功能

优秀的群众文化可以把娱乐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健康的群众文化再塑公众美好形象。

社会上不同人群有不同文化需求。比如,农民与城市居民不同,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也会有差别。农民的文化供给应符合农民“易于得到、易于欣赏”的需求特点,电视、电影、广播、文艺演出皆可,而市民由于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差异导致他们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在量上与农民相比又有不同。国家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满足度要比市民高出10个百分点。

过去,我们不知道、也不注意细分人群的群文需求,而是清一色地统一供给,是典型的“要你”接受;现在,应当变成文化产品需求的“你要”什么。“要你”与“你要”也就是两个字换个顺序,意思就完全不同。笔者认为,目前的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供给就存在这样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现状。这几年,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显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这是一个好兆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性的文化单位主要提供公共性文化产品和服务,适应并确保全社会的基本文化需求和不同群体的针对性需求;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主要提供差别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市场主导,应对不同人群,包括有一定经济能力人群的高层次、多样化消费倾向;这是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出现后的一种新情况。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关系

(一)强化主导,拓宽群文受众

我们首先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群文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是群众文化的导向,所以,我们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力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其次,群众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普及和提高,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品位。一段时间以来,群众文化工作不受重视,只是烘托氛围、为时事服务,其所具有的很多功能被忽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巨大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并被党委和政府所重视,从“拉郎配”逐步发展为“主力军”。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更要适应时代,与时俱进,重新认识群众文化工作的功能和作用,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细分市场,满足基本需求

群众文化工作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就必须细分群文市场,充分认识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倾向性、传承性等特征,这是由于群众文化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分析每一组不同的群文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以满足细分市场里消费群的基本需求,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实践中得到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筛选产品,引导文化需求

客观地讲,一段时间以来,尽管我们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场馆建设快马加鞭,文化产品的产出今非昔比。然而,也必须看到,随着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层次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文化产品内容缺乏新意、形式相对单一,无法更好地满足群众旺盛的文化需求。提高供给能力,要先弄清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餐”。2016年的春节前后,盐城市多家公共文化场所公布了春节期间要上演的“文化大戏”。听讲座、观展览、赏大戏、看电影、玩游园……一台台精彩节目相继绽放,一场场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市民的闲暇生活。在这个文化味浓郁的春节,人们有了足够的选择,有了选择才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对此,我们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树立品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满意度。

(四)创新服务,激发潜在需求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精品意识;精品创作

当今社会真是网络发达和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我们通过网络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也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然而,如果我们不思考不总结,只是在需要的时候随手从网络上搜索我们需要的知识和方案,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不愿意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的工作很难做到最好,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群众文化活动中,坚持为人们服务,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够创作文艺精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化艺术作品。

1.树立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精品意识

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好一项工作,一件事情,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这是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群众文化活动要通过弘扬这一主旋律,来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的精品意识,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精品来自精心,精品源于精神”。精心,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细化流程,做好每一个细节,把好工作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精益求精,追求群众文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每做一项工作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精神,就是由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基础的敬业精神。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敬业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群众文化活动中,如果工作者除了具有专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还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那么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形成认真和负责的工作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精神层面的群众文化积淀,这样,精品意识也就深入人心了。精品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进取精神,更是一种对工作的热情,是一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平时的艺术创作中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把精品意识作为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要求,让精品意识成为工作习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精品,推动全民文化精神建设的繁荣发展。

2.创作文艺精品,彰显特色文化

发展群众文化,只有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并把精品创作当作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文化精品创作的品位,才能让每一件作品经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从而使群众文化工作做得更好,走得更远。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文艺精品,不仅要具有艺术鉴赏价值,还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并在长期的检验中不被淘汰,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文艺精品。也就是说文艺作品能不能称作是精品,要看群众是否需要,群众是否欢迎,群众是否喜欢。在满足群众需求和群众欢迎的基础上,群众文化工作者还要有所创新,敢于对传统艺术作品创作思路进行创新。创新,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随意创作,创新不仅仅是打破传统思维,探索未知领域,更是追求完美,好中求好,精益求精。在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增加现代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使其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形成特色文化,将全新的艺术精品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特色成为艺术精品的招牌,让特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的体现。有精品才有胜利。只有深入基层,扎实钻研,多出精品,才能夯实文化基础,确保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群众文化精品的生命源自广大人民群众

精品的生命在哪里,精品到底为谁而生?自古以来,一切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是因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经得住人民群众的检验,才被代代传承。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也是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的需要而产生了艺术,而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灵感也是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而这些艺术精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文化艺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者就要深入人民群众,去了解和发现群众生活中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是什么,对生活的向往是什么,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通过术作品表现出来。

4.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创作文艺精品,善于学习是根本。精品不是凭空而来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作的实践当中去;同时,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才能在工作中不走老套、不拾人牙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文艺精品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付出大量辛苦的汗水和心血。没有事业心、责任感,害怕吃苦受累,是创作不出优秀的文艺精品的。只有瞄准精品,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各种成果,不怕艰辛、埋头苦干,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群众文化工作者自身的精品意识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从而促进艺术精品的诞生。群众文化作品的创作,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从群众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一件优秀的艺术精品,往往能够生动地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创作风格,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但无论什么样的创作风格,都是源自群众对生活的需求、向往和期待,以此为创作灵感和创作出发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并被代代相传,成为广大群众作品中的经典。一味地追求创作者的个人风格,张扬个人主张,背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远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不可能创作出经典的艺术作品。因此,只有深入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需求,将人民群众的向往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受群众欢迎体现艺术价值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周豫.群众文艺创作精品意识突出[J].南方日报,2014(09).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范文第3篇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基础稳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保障;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应对现实挑战,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最重要的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权益的共享,推动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弱势群体开放,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福利。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活跃市场,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生产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实现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目标。要加强城乡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要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促进文化共同繁荣。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众艺术工作;传统文化

群众艺术活动是社区的主要娱乐形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科技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文艺活动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开展群众艺术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开展群众艺术活动。

一、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重大意义

开展群众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代群众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娱乐方式,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科学发展观对群众精神文化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基层文化馆开展的活动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二、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作用基层文化馆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在群众的艺术生活中提供了充分的指导作用,让群众的娱乐形式不再枯燥,增加了群众的积极性。这种娱乐文化精神指引着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和艺术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

(二)服务作用虽然群众的艺术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但仍然缺乏统一的文化形式。基层文化馆通过建立分层次的方法,针对各群众、各层次艺术水平和各娱乐需求,使文化艺术活动多样化、娱乐化,满足了群众对艺术文化的个性化要求。

(三)监督作用在信息社会中,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中发挥了充分的监督作用,避免了旧学风文化的干扰和影响,净化了群众文化活动,改善了文化娱乐环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基层文化馆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措施

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必须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不仅需要做好平时的文艺演出、文艺汇报及艺术培养等基础工作,更需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素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一)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首先,在平时的各种群众文艺演出中,要不断发现具有艺术细胞的人才,纳入到文艺活动的创作中,提升工作者的文艺素质。其次,可以组织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对有关人员进行各种培训和辅导,使群众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同时,还有必要对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最后,要重视对传统民间艺术家的保护。对于民间艺术的继承者,应充分调动民间艺术家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民间传统活动中去。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范文第5篇

一、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概述

1.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首先,它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杂技、曲艺等各方面的优秀作品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喜欢读书的有书可读,喜欢看戏的有戏可看,喜欢听音乐的有优美乐曲欣赏,喜欢看电影、电视剧的有大量影视佳作可看,喜欢扭秧歌的群众也有自娱自乐的场所,等等。总之,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各种乐于参与的文化娱乐生活,各个艺术门类都有受众群体喜爱。满足农村群体的多元需求的同时,激发起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

其次,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众道水准。开展积极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但能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还能让群众有更深入的理念、文化与思想触碰。通过农村群众活动,有力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有效地感化、教育了群众,增强了基层百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不断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

最后,促进社会和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通过宣传政治主张与思想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和谐进程的推进。反之,缺乏文化涵养和素质如同没有了精神食粮,缺乏追求与信仰。

2.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

作为当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农村群众文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参与的角度来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朋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是群众原则。基层原则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群众是艺术的缔造者。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文化诉求和农民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基层原则优秀作品要贴近农民需求,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家常味多,泥土气多。

其次,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要结合农民群众的爱好、性别、年龄、性格与文化层次等特征,搭建满足农村群众多元文化诉求,放飞农民文化梦想的舞台。同时,在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时,要照顾大多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尽量让大多数农民朋友满意。

最后,公益性。公益性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始终坚持为普通人民群众服务的公益性原则,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导向。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原则,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权益。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文化设施短缺

当前,国内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领地主要来自于乡镇文化站与村级文化大院,而文化站与文化大院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经费短缺,不仅影响了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制约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向好发展。

2.农村群众文化供需脱节

农村群众文化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即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质量滞后于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诉求;群众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村文化生活大都单调贫乏,以致打麻将之风盛行。

3.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

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作为建设主体,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性不高,以致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思想认识上存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4.缺乏群众文化专业人才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缺乏专业人才,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三、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重视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群众文化组织,通过文化组织建设把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培育稳定文化队伍

政府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创作

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是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繁荣文艺创作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文化民生的根本任务。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中,要紧贴本地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多创作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开拓进取的群众文化精神作品,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创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文艺创作还要突出地域特色,否则就丧失了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