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风险与对策

管理风险与对策

管理风险与对策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燃气管道施工;施工风险;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223-02

1 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

1.1 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风险

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在决策阶段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影响较大,其决策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工程准则的制定、工程选址以及施工工艺的决定,这些都与整个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决策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其一,燃气管道工程项目与施工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需求存在偏差;其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对于项目施工所带来的影响;其三,燃气管道工程项目的筹资风险,该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才能完成,如果企业无法及时通过金融机构或社会等渠道筹集足够的资金,必然会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

1.2 燃气管道工程勘测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勘测设计主要是对燃气管道施工现场环境等条件进行考察,从而设计可行的施工方案,它直接关系到燃气管道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与施工质量。在这一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市场垄断,一些大型施工单位自身的设计能力并不强,但由于有国家的支持,其市场地位难以动摇,存在着竞争意识、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二是缺乏对设计单位的监督,一些问题难以在设计阶段被察觉,却在施工过程中凸显出来,影响了施工正常进行。三是设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设计不规范,并且容易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导致设计质量不高,影响施工项目的开展。

1.3 燃气管道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风险

对于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来说,必须由施工能力与责任意识都足够强的单位来进行施工和监督,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在招标投标中容易出现的风险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标底招标。未能对工程的投标最低价格进行明确规定,使得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够得到该项目的施工权力,从而压低投标价。而施工单位必然要在施工过程中回收成本,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降低工程质量。二是标底泄露风险。目前,许多工程的标底制作都是由一些中介公司来执行,增加了标底泄露的可能性,导致标底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三是监督、施工单位的选择风险。被选中的监督、施工单位可能其实际能力并不足以胜任该工程,就会为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

1.4 燃气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施工阶段是整个燃气管道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更多、程度更为严重。施工阶段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其一,政治风险,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罢工、社会秩序混乱、战争等政治意外事件,必然会对项目的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二,自然环境风险,由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有可能会遇到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施工的破坏性大且较难预测。其三,经济风险。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其经济环境状况不好,将会为施工带来不利的影响。其四,管理风险。由于施工管理人员的决策问题,造成管理工作不到位,施工工期、质量难以保障。其五,技术风险。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将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1.5 燃气管道施工竣工验收中存在的风险

竣工验收是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是工程质量风险。通过工程的检验,有可能会发现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部分,或者施工未能按计划进行,都会对竣工及验收工作形成一定的障碍。二是施工队伍无法撤出的风险。如果施工单位在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土场、料场等未能与其他单位协调好,将会影响施工队伍的撤出,带来一定的风险问题。

2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对策

2.1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

其一,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一是遵循合法性原则,管理体制的设计必须与我国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合。二是遵循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企业不应当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考虑到综合效益,减少施工的整体风险。三是遵循增强预警的原则,风险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处理风险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风险识别和预警。四是遵循风险适度原则。风险很难完全避免,企业应当权衡利弊,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五是遵循全面性原则。对于风险的管理要从所有员工出发,并涉及到工程的各个方面。

其二,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管理体系具体设计方案。一是规避风险。在项目施工之前,要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定的措施,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二是遏制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彻底避免,就要最大力度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三是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投保等方式,将风险从施工者身上转移,保全企业的利益。四是化解风险,从风险源头出发,消除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五是应急风险,当风险发生速度较快时,就要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风险在短时间内恶化。六是分担风险。施工企业各部门应当统一加强风险管理,并在风险发生时共同承担责任。

2.2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一是对目标层的风险管理办法。面对于多元化的市场,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必然要对自身所经营的业务进行科学的评价,寻找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并且以这些优势为基础来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将企业发展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统一起来,实现全面发展。另外,企业在拓展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实现业务的专业化,从而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主营产品,提高企业在工程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实力为前提,推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二是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办法。一方面,施工单位必须要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所面临的资金风险比较高,为了使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完成施工项目,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完善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预警,以便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应对,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是对基础层的风险管理办法。首先要增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员工的风险管理宣传教育,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现单位全员参与风险管理。其次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2.3 燃气管道施工项目的风险监控

一是要对燃气管道施工项目进行定期审计。审计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施工单位应当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聘用专业的审计师开展项目审计工作,并加强对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监督,以定期审计,增强对质量的控制。

二是要采用挣值管理方法实施监控。首先,为确保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能够达到要求,就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管理者要针对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可行的管理计划。其次,将燃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工作进行量化,并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员负责,从而控制好整个施工过程。最后,挣值管理法要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以最佳的管理方案,加强对燃气管道工程项目的风险监控管理。

三是切实做好风险跟踪工作。风险跟踪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一般来说包括风险的区域、状态及是否需要采取措施等多个方面。风险跟踪就要对风险的程度进行分析,并及时改进与预期目标存在偏差的部分,从而对确保燃气管道工程项目风险跟踪有效。

参考文献

[1]邓伟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2012,(9):84-85.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在患者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1]。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人民医院是一所县级二级综合性医院,95%以上的护士均为维吾尔族,中专学历的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90%以上,聘用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50%以上,长期以来大家对护理风险的识别意识不强,护理工作中总是不断的重复出现一些护理缺陷,近年来,尤其是国家继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之后开展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护理部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用于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不断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8年~2010年接到各科上报护理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出我院常见护理风险的潜在表现及因素。

2 护理风险的潜在表现及因素

2.1  护士的法制观念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具体表现在护士不能识别护理风险,不能预测其后果及危害性,少数民族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因汉语书写能力的受限,内容不够严谨,一旦发生护理纠纷,不能沉着冷静,更不知怎样取证,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及医院利益。

2.2  聘用护士数量增多:达到护士总数的一半多,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且缺乏临床经验,基础较差,护理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3  各项核心制度未落实到位:个别护士不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工作态度不严谨,马马虎虎,特别是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未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4  掌握专科知识不全面:突出表现在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急救器械、药品使用不熟练,对危重患者潜在的护理问题、护理转归不能准确做出判断,而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

2.5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监督不力,后勤支持系统不到位,护士长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足,如对新护和护生带教培训要求不严,因人员紧张,过于放手,抢救器械、药品管理松散,使用不当,未处于应急状态,高危药品未专柜放置及明显标识等。

3 防范对策

3.1  积极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每年第一季度的护理业务学习及每年对新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时,安排全院护理人员系统的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护理安全管理手册》中护理缺陷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力[2]。

3.2  加强聘用护理人员的管理

3.2.1 把好入门关:严格聘用护士的聘用条件,优化护理队伍,一方面尽可能提高聘用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加大聘用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和临床带教力度。

3.2.2 加强人本管理,关爱聘用护士:对聘用护士和正式护士在绩效分配上实行同工同酬;按国家规定为其办理各类保险,保护其合法权益;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一视同仁,遇到家里有重大事件影响工作时,护士长应及时给与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调整休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3]。稳定聘用人员的思想,让其有归属感。

3.3  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良好的护理专业技术是防范护理医学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基础保证,对每一位新入科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使其掌握科室常见抢救器械使用方法、常见疾病观察要点及危重患者护理技术等,每季度对全院护士进行“三基”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鼓励护士参加学历再教育,选派护理骨干外出学习、进修深造,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不断拓宽理论水平,完善知识结构。

3.4  加强重点环节的风险监控,提高护理安全性:从预防压疮、跌倒、导管滑脱、危重患者交接班等重点环节入手,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结合我院住院患者95%是少数民族,遵医行为差的特性,加强耐心健康宣教,对入院患者均进行Braden评分和Morse评分,对评分超出异常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3.5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士与患者交流时正确使用礼貌性、解释性、安慰性、保护性语言。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前的告知制度,尊重患者及家属的各项知情权、隐私权和参与权,通过细心关怀与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面对护患冲突,教育护士采取换位思考、冷处理及转移法等技巧降低护理纠纷。

3.6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和管理:教育广大护士清醒的认识到护理文书具备的法律效应,为了方便少数民族护士书写护理记录结合新医改制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把护士还给患者,减少护士因书写护理记录占用过多时间,实行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尽量用客观数据反映患者病情,书写时,要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的原则。

3.7  转变护士观念,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意识:各科护士由原来怕讲护理缺陷变为积极报告,并能及时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提出来,在内部和工作流程中找原因,客观分析风险事件。进一步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3.8  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规范的岗前培训,定期的业务学习和考核及护士长夜查房现场指导,使护士尤其是新护士的专业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类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5%提高到现在的97.2%。总之,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用最好的护理技术服务于每一位患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职业性,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护士要加强“双语”学习,这样才能适应医疗发展的需要,减少护理风险,避免纠纷。

4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晓  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化护理杂志,2005,40(5):375.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第3篇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为此,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制度,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银行的决策程序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在上述决策程序中,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首先由信贷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收集客户的各项资料,并进行初步审查。若受理申请,则在收集到客户的完整资料后,交给贷前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运用有关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主要包括评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项目风险以及设定客户信用限额等,然后将有关资料提交信贷审批机构。再由信贷审批机构按照有关的信贷政策和客户的信贷限额对具体的信贷项目进行审批,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一般包括审查和批准两个子环节,即首先由信贷审查机构对信贷项目进行审查,然后再由银行行长进行确认批准,作出最后决策。信贷发放后,由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负责对信贷的各种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到期收回信贷。若信贷项目发生风险,则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关系(1)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

3.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4.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其管理方法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但是,我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是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的过程,它应该运行于银行的所有结构层次、经营过程和活动中,是为防范银行业务风险、保障业务正常开展所制定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是根植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而不是依附于经营管理之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机构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法律、制度和合同。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其目标模式是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即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组织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形成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齐防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本文出自:

2.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都采用矩阵式结构(2),这种组织结构是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部门,按经营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如信托部、基金部、个人业务部;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部。这种矩阵型结构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制约,同时又能保证银行有效率、低风险地运作。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采用矩阵型结构,将业务与管理按照部门分工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分行部门。银行的风险由总行进行统一管理,在总行专门设立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重大客户的信贷限额、行业限额,监督业务部门风险限额的制定,汇总衡量全行整体风险。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受行长领导,对行长负责。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如零售业务处、计划处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定期向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本部门风险情况。总行下设各分行原则上只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各分行面向客户的部门可以包括零售业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贷款审批中心和贷款清收中心。其中零售服务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开拓市场、寻找黄金客户、规定利率和办理经审批后的贷款发放;贷款审批中心主要负责贷款人的调查,贷款的审批,其内部应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监测贷款风险度并直接受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垂直领导,贷款清收中心主要负责贷款本息的清收。这样便实现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四分离。

3.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程序的庞大数据库。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应当能够将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人们首先要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度量,这包括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复杂算法和程序。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还应当包括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客户的数据,如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偏好、产品构成、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还应包括金融机构本身对客户选择的限制性规定,包括行业、国家、客户竞争力以及风险状况等。

注释: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3-414.

〔2〕德鲁克.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03-205.

参考文献:

〔1〕张世波.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J〕.福建金融,2002,(10).

〔2〕尤玲玲.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5).

〔3〕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4〕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5〕王少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券控股公司 风险管理 对策

证券控股公司最早兴起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美林证券上市后,由一家单一的证券经纪公司转变为一家开展综合性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随之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就是证券控股公司的形式。美林集团按业务进行划分,设立专业化的证券业务子公司。90年代日本进行金融业改革(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以后, 日本的大型证券公司也纷纷进行证券控股公司化的改组。以大和证券集团为例,其前身为大和证券公司,改组为证券控股公司后则设立了十数家专业化的子公司。再如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证券公司,大都也是采取证券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证券控股公司的子公司组织结构形式是从事业部制的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一般来说,子公司体制具有业务专业化、风险控制集中化、不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等优势。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检验,证券控股公司的子公司组织结构是一种适合并促进证券业务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成立控股公司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新挑战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组建证券控股公司有利于扩大证券公司资本规模,增强其抵御风险的综合实力; 同时又可以在制度上为经纪、投行、自营和资产管理四大业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火墙”,有利于防止业务风险的扩散。因此,组建证券控股集团公司是我国证券公司加强自身竞争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但是,成立证券控股公司在提升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各子公司抵御风险能力有可能下降

在集团公司成立之前,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是开展各项业务的潜在担保,它不仅直接为投行业务作担保,而且也分别为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作担保。同时由于各项业务所面临的风险状况是不同的,因此业务的多元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和控制经营风险的作用。

当证券公司成立了证券控股集团公司之后,它分别成立了证券经纪、网上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等子公司,由于专营某一项业务,这些子公司就没有了业务多元化所拥有的分散风险的优势,同时,由于每个子公司都只能获得原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的一部分,假设它将资本金进行平均分配,把资本金一分为五,则各个子公司只能获得其原有资本金的20%。资本金规模的缩小,各个子公司开展业务的能力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为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等等业务的开展无一不需相当资金的支持。所以,成立证券控股集团公司后,各个子公司注册资本金规模的减小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业务的开展,从而有可能使其赢利能力下降。同时,由于资本金是各个子公司承担风险的一个“缓;中垫”,其规模缩小必然导致子公司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下降,原来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的一个不那么严重的不利冲击,可能对于公司就是致命的。

2、控股公司对各子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有可能减弱

在成立控股公司之前,投资银行、经纪业务、自营和资产管理等等都只是公司下属的一个业务部门,它们的一切重大经营决策都需经过公司的同意才可生效, 因此公司对它们的风险承担状况是十分了解的,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状况也处于公司的严格控制下。而成立集团公司后,各个业务部门都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二级法人单位,成为财务上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总公司限制,但它们也开始拥有了自主的经营决策权。因此,总公司对它们的控制力必然会有所下降;同时,各子公司成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它们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中动,其分支机构可能会越来越多,这将导致管理难度相应上升,从而下属分支机构失控的可能性也增大,它们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从事一些风险过高的投资和业务,一旦获利,它们可以分享其收益;而一旦失败,则所有的风险最终只能由总公司来承担。所以,随着分支机构增加,总公司所面临的下属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也在上升,对于这样的风险总公司是很难防范的。最后,集团公司的成立将会导致风险状况更加复杂化。以前的业务部门变成了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后,它们就可以顺理咸章地从事许多公司可以从事的业务, 当其交易对手为其他子公司时,则成为内部交易, 内部交易对于集团公司的运作无疑是必要的,它可为集团带来协同效应,但若控制不利则将增大集团风险。集团之间的内部交易包括资金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以及为了避税或逃避监管而进行的相互转移利润等。如果内部交易未被合理地管制, 则当一个公司经营不善或倒闭,必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如当某个子公司陷入财务困难时,可能由于已有的资金往来而使其他集团成员被迫救助,从而发生新的资金往来,使风险在集团内部进一步加剧和扩大化。内部交易的出现将使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更加复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的控制力,从而加大集团的风险管理难度。

3、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成本有可能增大

在成立控股公司之前,各个业务部门共享公司内部的一些风险控制部门,如风险控制、财务、稽核等部门的服务,而一旦各个业务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 出于自身风险控制和集团公司内部的“防火墙”制度的要求,他们将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一套自己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而控股公司也会相应地调整其原有的风险控制系统, 变以前的对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控制为对于公司的风险监控体系。这些变化势必会引起一定的风险管理体系调整的成本, 同时控股公司和各家子公司都构建起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也会比成立控股公司以前增加了整个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本。同时,集团公司为了管理和协调各个子公司风险控制部门的行为,往往还会专门建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这也会直接增大集团公司的管理成本。此外,证券公司一旦走向集团化,则会形成相对复杂的法人结构、业务活动结构和管理结构,要协调上述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而且还要投入一定资源去培养或雇佣相应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也会使集团的运作成本有所上升。

二、证券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对策

1、通过增资扩股或上市来增大集团公司的资本规模

为了防止由于可以依托的资本金减小而严重阻碍各个子公司业务的开展,国内证券公司在组建证券控股公司之前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扩大自身的资本规模。比较现实可行的方式有:(1)通过增资扩股,吸收战略投资者的加盟来扩大自身实力并同时积极培养核心客户群来提高竞争力;(2)加快公开上市融资步伐,提升资产质量和规范化经营水平。证券公司通过发行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已是全球性趋势;(3)与国内商业银行加强实质性合作,进行战略重组,共同设立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子公司和资产管理子公司等。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多、资本实力雄厚和客户群庞大等资源优势,从而减少子公司开展业务的成本,降低其对资本金的依赖。

2、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政策性风险,争取变被动为主动

在金融改革相对频繁的时期,证券公司所面临的政策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从证券控股公司角度来看,要想尽可能地降低这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应该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公司领导层对政策性风险管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引入“危机管理”意识, 明确其关手证券控股公司生死存亡的地位,在全公司、特别是管理层形成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政策性风险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证券控股公司政策性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2)做好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和及时性研究,尽可能早地获知或者预见到重大金融政策的变动倾向,为自己做好防范或者应对措施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可以考虑在公司内部成立专门的岗位来专职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并提供相应应急措施的决策建议。

(3)要争取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好政策变动的时机来把自己做大、做强。政策的变动,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证券公司而言有可能就意味着市场机会的丧失,甚至有时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那些及早做好准备的证券公司而言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例如,佣金自由化政策的出台,对大多数证券公司而言,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佣金收入下降;但是以招商证券为代表的证券公司则成功地利用了这个机会迅速扩大了自身的市场占有份额。这充分说明,政策的变动利用好了同样可以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益。

(4)积极构建证券公司与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交流,增强证券公司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应该积极的向有关监管当局表达自己的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大程度的维护自身利益。

3、切实提高资金来源和运用之间的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

作为一类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自身治理规范的情况下,证券控股公司应该拥有一个更加丰富的合理资金来源渠道。最近,证券监管当局在不断加强监管和规范公司治理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宽证券公司的合理资金来源渠道。证券公司的融资手段将会越来越丰富: 增资扩股、上市、发债、集合性受托理财、同业拆借、抵押贷款等等。随着合理融资渠道的不断扩展,证券公司将面临着另一种挑战:通过不同渠道融入的资金往往在性质、期限和流动性要求上各不相同,证券公司应该如何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资金的运用途径应与其来源在风险、期限、流动性方面尽可能相匹配。从另一方面讲,证券控股公司还应该从各项业务资金需求的角度出发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具体而言:

(1)成立证券控股公司、组建新的子公司,肯定涉及到大量的股权投资,这项改革所引发的大量股权资金需求,就必须通过增资扩股或者发行长期债券来满足;

(2)投行业务中包销所需要的周转资金属于短期资金需求,其来源就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和抵押贷款来实现;

(3)固定收益业务的资金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资资金需求,另一类是承销债券所需要的周转资金,这就需要分别通过发债、资本金来满足长期的资金需求,通过拆借来满足短期的周转资金的需求;

(4)委托资产管理业务则涉及到一个通过业务创新吸引资金的问题,集合受托理财业务的推出将使得证券公司委托理财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大客户,还包括一般的散户投资者,这就需要委托理财业务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此来吸引委托资金;

(5)经纪业务开展过程中如果将来政策放开对客户提供短期信用的限制,那么就会引起相应的短期资金需求,这种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来满足;

(6)自营业务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是自有资本,其临时周转资金需求则可以通过拆借等方式实现;

(7)如果将来政策允许证券公司进行项目投资,就需要大量期限较长、流动性要求较低的资金,所以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增资扩股、发行长期债券和银行贷款等方式融入的资金。

4、规范、理顺业务流程,防范经营管理风险

业务流程的不规范所造成的漏洞往往是经营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所在,因此,必须通过不断规范、理顺证券控股公司业务流程来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业务流程管理:

(1)构建严密有效的三道业务监控防线:①建立重要一线岗位以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防线,并加强对单人单岗业务的监控。与资金、有价证券、重要空白凭证、业务合同、印章等直接接触的岗位和涉及信息系统安全的岗位,实行双人负责制。②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衡、监督的第二道防线。③建立独立的监督检查部门对各项业务、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岗位全面实施监控、检查和反馈的第三道防线。

(2)公司应加强法人统一管理,建立具体、明确、合理的授权、检查和逐级问责制度,明确界定部门、分支机构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经营管理职能。公司业务授权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3)公司应不断完善业务、财务、人力资源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自身实际加强业务运作与后台管理,完善集中清算、集中核算、客户资料集中管理等制度;提高实时预警、监控、防范风险的能力。

(4)公司应建立健全包括授权管理、岗位职责、监督检查、考核处罚等在内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针对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和风险性质,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

(5)公司应当建立完备的业务台账系统,加强对各类档案包括各种会议记录与决议、经营协议、客户资料、交易记录、凭证账表、投诉与纠纷处理记录以及各类法规、制度等档案的妥善保管和分类管理。

5、与境外证券公司展开全面合作,借鉴他们成功的管理经验

具体地可通过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或合资合作成立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来全方位向国外同行学习。国外投资银行不仅在各项业务的竞争力上有明显优势,而且在风险控制上也有数百年的经验可供国内证券公司学习,并且大型的金融性集团公司无论是美国以前的银行持股公司还是现在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无论是德国以前的全能银行管理模式还是现在的金融集团,它们本质上都是金融性集团公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集团公司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上都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外同行在管理这些大型的金融集团公司上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即将组建证券控股集团公司的国内证券公司借鉴的。

6、加强各个子公司在业务上的协调,降低集团运作成本

各个子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应该加强透明度,对于那些可能涉及到其他子公司业务的活动都要向集团公司上报,在不引起利益冲突、不会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条件下,集团公司可以对各个子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协调,以实现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而为了有效防止在服务性机构上的重复建设,集团公司应该对那些共享程度较高的资源尽可能在集团内部实现共同投资、共同使用,费用与利益共同分享的机制,以实现这些部门的规模经济效应,如集团公司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中心、研发中心、人事中心等等职能中心来服务整个集团公司。

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基金规模的迅猛发展,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已经凸现出来。本文分析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从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基金以来,就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1998年我国基金公司刚开始成立时只有六家,到2005年年末已经增加到了52家,目前已有59家基金公司,其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基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极有可能侵害投资人的利益,并威胁基金公司的发展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基金由于发展时间很短,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加上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基金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1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使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基础不牢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一开始即把支持国企改革作为基点,而并非作为丰富金融市场的一种重要金融工具,导致证券市场实际上成为了国企筹资解困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市场化功能被置于次要地位,必然导致证券市场失灵,不能反映证券的实际价值。而且我国的基金基本都是投资于股票市场,基本为股票基金,后果是投资者无法在理性基础上正确展开价值判断,这给基金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带来困难,加大了基金投资的风险。

1.2对基金机构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基金公司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①相关的投资比例限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强。比如虽然规定单支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与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总和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②很少召开基金持有人现场大会,缺乏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演变成了基金管理人的人,这种错位导致基金托管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放弃了托管监督和委托管理的责任,形成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事实上的利益趋同,基金持有人利益往往不能放在最优先位置,极易诱发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道德风险。③缺少外部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督机制,我国基金行业在对基金管理人行为方面的约束机制较少。④基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尽完善,基金管理人的风险管理动力不足。

1.3基金管理机构内部治理有缺陷、风险衡量技术不足,形成基金公司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①现代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测量、评估和监测风险,从国内基金公司的情况来看定量分析明显缺乏,从而使得风险管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大打折扣,而且风险管理丧失了最重要的可度量性和可预测性。②最高决策层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董事、独立董事长监事由大股东和高管提名选任,薪酬由董事会决定,这种利益关联格局很难保证他们的独立性。③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不透明,运作规则不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完全自主,投资者只是将资产交由基金公司托管,并不了解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因此,其收益完全没法预测,只能看基金管理人的个人选股能力以及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能力。

2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办法

2.1资产组合法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模型研究的是投资者应该选择何种资产作为其投资对象,以及各种资产的投资数量应该占投资总额多大的比重。马克维茨就通过简化的数学推导,得出了他着名的资产组合理论模型。其证明了分散化投资组合能够降低风险。一般,对于有多种证券情况下,由许多种证券投资组合,哪一种最好呢?马柯维茨的有效投资组合给出了答案,其是指在各种风险水平下能够提供最大预期收益或在各种预期收益水平下能够提供最喜爱风险的投资组合,所有有效组合的集合就构成了投资机会的有效边界,有效组合集合求出效率边界后,投资者即可根据由其收益——风险偏好程度决定的无差异曲线来选择自己的最优投资组合。

2.2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及时预警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大小及对风险防范措施有重要意义。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应能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识别风险,根据公司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确定公司可接受的风险规模,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提高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的风险预警主要包括操作风险预警体系、决策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和信息风险预警体系。

2.3VaR以及压力测试VaR是一种风险度量方法,它可以预测将在多大的置信水平上遭受最可能的经济损失,在多长的时间内不会超过多大概率。VaR通常只能测度与市场整体行为相关联的交易价值的变动,而不能测度不与市场行为相关联的交易价值风险变化。同时VaR也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只能计算数量化的风险,所以VaR使用的同时一般配合使用压力测试,以求更准确的结果。以下为压力测试方法:①情景分析:使用可能的未来经济情景来衡量它们对资产组合损益的影响。②历史模拟:把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关数据运用到目前的资产组合上来。所选用的历史事件可以是发生在一天或者一个更长的时段内的价格波动。③ VaR压力测试:即对影响VaR的那些参数加以改变,然后考察这些改变使VaR的计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系统压力测试:创建一系列易于理解的情景,用其中的一个或一组来测试资产组合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2.4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可以分析各个因素的变化对基金风险变化的影响大小,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的因素,从而能够很好的控制风险大小。影响基金风险的因素很多,如:利率、系统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等,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因素,即对风险变化影响最大的方面,从而有效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