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中的心理学

管理中的心理学

管理中的心理学

管理中的心理学范文第1篇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人物,也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建立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基础之上,才能出色而有效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正如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由此可见,将心理学应用于班级管理是多么的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对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总结出一些运用心理学理论解决班级管理中常见问题的措施,供读者参考和指正。

一、如何营造良好的班风?

对于班主任而言,树立良好的班风是班级德育任务的重要目的,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也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必要前提,正所谓“班风正”,才会“学风浓”。

措施:

(一)、制定班规班纪,让每个同学都成为班风建设的主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班纪对一个班级来说非常必要,但班规班纪的制定内容要有针对性、过程必须民主化、实施方法要恰当。

(二)、教师要为人师表,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相比其他老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班主任的行为和作风将会直接影响班风建设。

(三)、培养班级管理骨干,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班干是班主任与学生联系的桥梁,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威信,往往能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

(四)、榜样的力量。在班级树立各种榜样,让这些同学在班级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其他学生学习和竞争的对象,从而加速优良班风的形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那么这个集体一定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反之,则会变成一盘散沙。而班集体的凝聚力越大,其成员越能自觉遵守各种规范,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措施:

(一)、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目标是由每个学生的个人目标有机组成的,缺一不可,要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在集体中存在的价值,认识自己的责任。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四)、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培养学生履行义务的习惯。

(五)、建设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集体教育的力量。正确的舆论能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及时作出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三、把管理权下放给学生

作为班主任都有这样一种认识和感受:事必躬亲的班主任是最可怜、可悲的。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需要班主任直接管理班级,而是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完成。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不但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很好发展,还能造就和谐的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措施:

(一)、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敢于放手,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凡是学生能够管理或者应该学生自己管理的事,要让学生自己去管理。

(三)、精心设计班级环境,调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其实环境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应该让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具有独特的美与教育的功能。

四、用心去转化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认为最困难的工作莫过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但凡每所学校,每个班级似乎永远都会有那么几个后进生,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就成了许多班主任的无法回避的心病。其实,如果我们能善于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了解、转化后进生,那么工作就会容易轻松多了。

措施:

(一)、从心理上接受后进生,并关心和爱护他们。从心理上接受后进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

(二)、了解把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应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探寻心理病因,消除心理障碍,激活内部积极因素。

(三)、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四)、创造条件,满足后进生成功的心理需要。

五、如何协调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能为班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协调好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

措施:

(一)、平等对话,尊重学生。师生沟通应该是平等的,而非教师居高临下,否则将会很难找到沟通的突破口,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群策群力,鼓励学生。

(三)、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班主任只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理解学生,就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好的协调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六、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生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而家长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家校沟通至关重要。

措施:

(一)、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二)、进行积极有效的家访。有经验的班主任总会在学生的表现出现转折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遇到困难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家访。

(三)、建立新型的家长会模式。如分组讨论、共同出席、合作互动等形式。

七、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风效应

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有时也被称作温暖法则。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要强于暴风骤雨。南风效应运用于班级管理中偶尔犯错的学生身上,更有神奇般的力量。学生年少无知,容易冲动,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运用“南风效应”呢?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容易触及学生的心灵,经常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古人云:“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应多一份宽容和尊重,少一份批评和指责。

将心理学运用于班级管理,并非牵强附会,而是教师客观实际的需要。面对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的90、00后学生,班级管理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想真正的了解学生心理,有效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懂得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

参考文献:

[1]赵国忠,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管理中的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2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复杂,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还包含着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其他环节,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以说,当前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把握了人员就相当于掌握了企业的生命力和灵魂。所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日常生产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分析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促进企业的前进发展。

二、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在20世纪初,在泰勒引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倡导的工业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管理心理学,并在梅奥的“霍桑实验”的推进下得到了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中,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独立科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从字面意思来说,管理心理学就是指管理学和心理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是分析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在企业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包括公司领导和员工在内的心理活动以及这些决策和行为对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的管理心理学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领导的行为和决策,主要是关于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二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主要研究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选拔以及薪资的分配原则。管理心理学是企业进行管理的理论依据,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全面而科学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一个长远的眼光。一般在企业当中,只有员工充满激情和积极性的参加到日常的生产工作当中,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企业只是关注于眼前的利益,一味地从物质上来满足员工的需求,却往往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这样就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下面,将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人员的分配不合理

目前,在很多企业管理当中,企业内部人员的分配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分配不均。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的分配不均主要是因为分配的情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匹配,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有两种:首先是人们的理念跟不上市场的发展,这就使得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一直处于墨守成规的状态,那么滞后的思想制约着创新理论的发展,仅仅能维持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却不能用长远的眼光考虑公司问题,不能够与世界的先进企业接轨;其次是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因此许多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的时候,往往缺乏核心优势,就使得企业处于落后的状态。

2.企业员工的发展空间狭窄

在现代的企业当中,企业不能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这就使得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脱轨,企业也不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也不能给员工提供升职和发展的机会,因此许多员工即使拥有特长却没有发展的空间,这就限制了员工的发展,甚至造成企业员工产生消极怠工或是跳槽的想法。鉴于此,企业领导人应该根据员工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与之相应的职位和创造更大的升职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潜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3.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气氛不协调

企业是一个员工聚集的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因此只有和谐的氛围才能创造和谐的集体。一般说来,企业内部人员的人际关系直接和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关,员工是否能够和睦共处也影响着整个办公环境。当员工不能够和谐共处时,企业的氛围就会很紧张,员工也不能够在工作中相互合作,这样企业员工的办事效率就会低下,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管理当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的主体,只有员工具有良好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而在现实当中,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的分配不合理、企业员工的发展空间狭窄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气氛不协调等问题,这就造成员工的积极性不高,阻碍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下面将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用措施,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

1.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按照国家的相关文件规定,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劳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其中包括员工的录用和退休制度等。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解释说,如果一个企业无法为员工提供生活和工作保障,那么员工就无法在企业中产生归属感,也不能够踏下心来为企业谋利益。所以企业应该合理规划相关劳动制度,为员工提供合理的生活保障,不仅解决经济上的问题,还应该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对企业产生强大的归属感,从而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2.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要使员工在工作中具有自信,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不断激发他们隐藏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因此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发展平台,才能够让员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说企业应该根据每个员工的长处和特点,将其置于合适的岗位上并为其制定发展计划,从而在工作当中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具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定期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在让员工不断用知识丰富自我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世界处于不断发展的浪潮当中,企业的员工需要跟随着企业和市场的角度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企业也应该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根据员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增添新的活力。

3.构建和谐的工作气氛

企业的工作氛围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一般只有员工之间相互团结,才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员工拥有积极性的基本条件,也是员工相互信任的基础。而这种信任不只是员工之间的信任,还有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任。首先,员工每天都在一个环境当中工作,基本上所有的活动都在一起,所以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需要每个员工之间相敬相爱,互相信任。其次就是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信任。领导应该相信员工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时常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给与他们足够的信任和尊重。除此之外,员工也应该信任领导能够为自己带来更长远的发展,尊敬领导并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在企业发挥更大的价值。

4.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

企业的管理机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企业应该在管理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调整一些员工的不良习惯,引导员工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规划,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让他们发挥更持久的价值,所以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归类和引导,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提升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具有更大的热情,创造更大的价值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所以要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为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构建和谐的工作气氛,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7(3):52-53.

[2]罗婷婷.管理心理学在科研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7):85-86.

管理中的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民主化 教育教学科学化 权威 思想和精神 发展和生命力 心灵化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面对新的形势,学校除了根据《教育法》制定的本校章程,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之外,管理途径与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反思现阶段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以制度代管理。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章或行动准则,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但是,学校不能完全依赖制度的约束,人为地重视制度、不重人,天天围着制度转。目前,有些学校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制度上大做文章。正如余文森所说,“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简直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的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强制性、机械性的管理模式,完全是做表面文章,使广大一线教师变成了受框框条条约束的改革者。

2.以分数代管理。当前还有不少的学校对教职工晋级、评职称、评优、评先进,只注重对个人得分的高低名次,而不是把分数当作促进教职工的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使教师为分而教,学生为分而学,把教育教学管理推上了分数至上的绝境。由此连锁反应,教学中的考试也变成了“家常便饭”(如入学考、抽考、会考、统考、升学考),不但把教师“考”得焦头烂额,更重要的是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种追求高分的管理摸式中,谈何素质教育,谈何教学改革!与其说这种管理方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倒不如说是变本加厉追求高分的魔杖!

3.以权力代管理。“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也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在学校当中,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服务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而去行使集体领导权。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者,从而调动学生热爱学习的激情。当前,有的学校仍然存在权力至上,实行权威主义,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科书是权威、教参是权威,以权力行使学校管理,使教师战战兢兢的教学。这样下去,学校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如何才能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又如何才能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呢?

可见,一所学校如果管理方法不力,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学校本身的发展和生命力。学校管理应与世接轨,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教育行为,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

纵观教育的发展史和我们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中小学学校的管理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树立新型的办学理念,来促进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开拓学校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建立一支和谐的领导班子

学校管理说穿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激情是无限的,但要靠好方法去激发,情感被激发出来了,工作效率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也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学校质量的好坏,在社会中的影响如何,与校长的管理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校长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开阔的胸襟;能广纳谏言,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关爱每一位师生、员工,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人文结合,用爱去激发师生、员工的心灵,以法管转为心管,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目标都有待于各位教师去实施操作。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需要有多方面的素养。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业务知识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

1.教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和才能。教师要有从事教学工作的扎实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的素养。仅仅熟悉新课程标准和本学科的内容还不够,还必须十分透彻地懂得所教的学科内容,使自己在教学中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从中提取精华部分教给学生。要遵照列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教导,既要养成良好的教学工作习惯,做到教学“五认真”;又要具有创造精神,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广泛的爱好和才能,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能够正确看待义与利。教师本人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知法、懂法,认真学习贯彻各项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并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带头遵纪守法,严格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本身的正当权利。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

教师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还是在参与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都应该有着端正的社会义务观、良心观,倡导健康的幸福观和爱情观,热心支持社会公益活动,自觉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公德心和家庭美德也是当代青少年学生所应注重培养的良好品格之一。

三、创建学校与社会、政府、社区、家庭的和谐共同体

管理中的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中的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育管理 心理学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知识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的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理论通过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可以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重要学科。心理学理论是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和学生教育方面。

一、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心理学理论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方法以及心理的能动性等问题,主要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的理论地位。心理学理论具有提出假设或做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真假的功能,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

在高等院校教师管理活动中,诱因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诱因,就是能够引起人类本身需求的因素,对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由于人类自身有需求,这种需求推动和激励着人的发展,从而导致人类行为的产生。在心理学方面,人的动力就是需要,需要就是其积极性产生的源泉,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需要就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要使激励机制得到有效实行,就要满足教师的需要。

就教师发展所需的稳定性来看,其主体是教师本身。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科技的进步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其自身所面临的强大竞争压力,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充知识储备。

教师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要求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督促着教师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当他们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取得成果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继而使他们的积极性更加持续。

高校管理者也应当积极满足教师的需要,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奠定教师发展的基础。公平理论主要是说人们的工作动机受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和相对数值的影响,其应用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改善教师待遇的不公正情况,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当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具的学科,其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该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可以从社会心理动力机制方面入手,在班级动力系统的规范下,学生不愿被集体排斥,由于学生并不是主动自愿的,具有妥协性,这时,班级管理要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模仿心理的出现。

在这方面,老师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好学生的榜样;另外,要把表现良好的学生树立成典型,让其他学生以其为模范,能够认同他的做法。对学生来说,模仿基于自愿的基础,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向榜样学习。

就现在的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来看,学校往往注重学生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依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必须重视起来。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转变,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同等看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加强教育,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学业不良群体存在的现象较多。学业不良的成因很多,主要有智力、兴趣、动机等一系列因素,面对这种问题,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之间的差距,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为依据,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多对学生鼓励,使其感受到关爱,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三、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对促进社会整体的前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心理学理论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进行心理现象的探索,在高等院校教育和管理中起到了有利影响,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高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究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正常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刘晟.高校教育管理中引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分析[J].大众商务,2011(1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