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企业绩效

一、文献回顾

(一)供应链风险定义研究。

国内外学者试图借用风险概念给供应链风险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供应链企业由于存在各种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企业有受损的可能性。例如,Deloitte(2004)管理咨询公司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使其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Svensson(2D00)从制造企业角度认为:随机干扰的存在导致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链与正常期望产生偏差,这些偏差对供应链的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负面影响;马士华(2002)认为不确定性和风险总是联系在一起,只要供应链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存在风险;这些观点重点强调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源自不确定因素。

第二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的潜在威胁。例如,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Cranfleld School of Management)把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丁伟东(2003)等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的潜在威胁,将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张存禄(2004)认为供应链脆弱性表现为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供应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该观点重点强调由于节点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使供应链系统易受外界>中击所体现的脆弱性。

第三种定义方法是从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来探讨其定义。Zsldlsln(2003)定义供应风险为:与来自单个供应商失败的货物供应,或者与供应市场中采购企业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或威胁顾客生命和安全的供应有关的偶然事件发生的潜在性;Suh and Kwon(2000)认为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宁钟(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致的两大类风险情景,基于各类情景的特点,分析降低供应链风险的解决方案。这些定义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来源描述了供应链风险。

上述供应链风险定义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都借用了风险概念,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含义如下:①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②供应链风险的结果是“牛鞭效应”(bull effect),使供应链风险效用被放大;③供应链风险表现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由于供应链风险定义没有统一,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也没有一致认识。有些学者定义时强调供应链内部风险,例如Paulsson(2004)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与供应链中的各方共同协作或者独自进行,运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处理由物流或相关活动引起或受其影响的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Chrlstopher(2006)认为是通过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调或合作来确保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和连续性;Chadman(2002)等认为是通过协调供应链各成员,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外生风险,以从整体上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虽然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多,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有实证研究。其中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观点和宏观层面的研究方法。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系统,迫切需要集成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新型风险管理技术,但是,现有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大多数侧重于物流功能,很少拓展到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网络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没有将供应链网络结构特征和整体性能状况纳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

(二)缺乏供应链风险演化研究,尤其是供应链风险传染现象等动态特征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网络受外部复杂动态的环境影响很大,如果把供应链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需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Total Risk Mnagement TRH)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风险演化机理的研究就必不可少,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具有局限性。

虽然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不少,但是大多数文献往往从某个单一视角,局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混乱。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分类随意进而使得很多研究的结论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例如,通过增加供应商可以降低由于供应商的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以降低依赖性风险。但是这样通常又会带来成本上升,延迟策略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各节点,而且似乎节点越多,共担风险就越小,但是节点越多,信息扭曲越严重,使“牛鞭效应”更为显著。

(四)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只有通过协同机制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从定性角度探讨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文献,但是定量研究相对匮乏,虽然有些学者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但是其求解过程往往过于复杂,难以得到满意的解,无法直接应用于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

三、未来研究展望:系统观和风险协同

首先是网络视角下的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某些风险是不可预知的,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使供应链尽可能地灵活、可靠并具有弹性,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实现业务可持续管理。因此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网络分析为工具,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方法对供应链风险管理深入研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弹性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核心已经转向了供应链,供应链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能力的重要方面,能够让企业在市场竞技中走向巅峰;但是供应链在相对薄弱的环节,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在企业供应链中如何保持稳定性和适应性,成为研究弹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供应链弹性管理

第一点:弹性定义。“弹性”是说材料变形之后瞬间恢复到初始形态的一种能力。佩克把弹性定义为“一个系统在受到外界作用力之后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而且认为柔性是弹性的基础属性。我们从弹性的基本定义来看,柔性、适应性和恢复性是弹性所有的本质属性。在现在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弹性被用来定义受到外界组织干扰之后恢复正常运作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对弹性的定义,我们总结供应链弹性就是:供应链系统中的组织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的时候,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可以正常工作,其中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绩效水平等。第二点:管理和作用。弹性管理就是在供应链中塑造弹性的方式和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利用弹性管理可以很好的把弹性管理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指导经营中,可以很好的控制企业内部的系统变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的准备,以此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变化。除此之外,在经受同样的风险影响的时候,一个成功利用弹性管理的企业对于利用率较低的企业会处在一直优势地位,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好的决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弹性管理目标

(一)适应能力。供应链环境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应对产品需求量不确定和原材料供给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其作出的适当的应对策略。这里所说的产品需求量的不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是产品的质量高低。因为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创新能力、销量和服务水平等多方面的变化,相应的也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程度。但是供应资源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供给的过程中经常中断服务、产品质量低劣等,这些问题和缺陷都会给供应链带来很大的风险影响。

(二)匹配能力。匹配能力就是说通过相对应的供应链弹性管理,使得供应链具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比如说沃尔玛的战略目标就是利用最低的价格提供给用户各种日常消费品的大型零售商,这也就是说沃尔玛的供应链必须要保持够份量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和沃尔玛具有明显差别的是戴尔,戴尔的战略目标就是强调产品的多样性,JIT管理是戴尔供应链管理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

(三)协同能力。协同能力就是说在供应链中,所有的节点企业一起努力提升供应链的收益额度,因为信息数据没有办法非常及时的传输影响了节点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个时候就呈现出供应链中缺乏协同能力,而且影响节点企业单单关注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忽视掉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战略目标。

三、弹性管理措施

(一)弹性生产。弹性生产就是说根据产品的信息,比如说市场情况、销售数量和客户需求等调解生产量的具体数据和活动。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风险的时候,最简单的应对策略就是在供应链上面保持超能力生产的效率和数量,多余的库存数量和生产力可以满足在物料和产品出现紧急情况时的补给。但是企业在这之前必须对仓库的机械设备和生产力方面进行相对应的资金投入,并且为其空余的能力和工作人员付出相对应的代价。弹性生产的外包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就是说在产品量需求较少的时候,为了避免投资的风险选择外包手段。第二种是产品的需求量太少,完全不符合生产的规模和获得的经济收益。第三种是接单的产品并不是关键部位的零件。如果这个时候市场需求量突然上升的时候,企业可以迅速组织利用应急生产的模式,快速组织企业中的所有人力资源,增加工作时间的同时,还需要在存货规定时间之前将所有货物制造和整理完毕。

(二)“预嵌”弹性。在传统供应链设计的时候,需要把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准,降低以弹性优化为目标的目标函数的设计。所以在设计供应链的时候,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首先把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都考虑进来,把弹性设计当作一种性能设计嵌入其中。在设计供应链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问题,战略目标可以把风险、成本和效率三个方面均衡分配和利用。成本最低化就是风险最大的时候,企业一旦出现风险的时候,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方面的威胁,相比较成本因素来讲,企业能否继续经营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三)提升供应链的敏捷反应能力。敏捷能力的高低就是说供应链在供求关系预测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可以随着市场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也就是供应链在反应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变换方向。对于敏捷性的要求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可见性。可见性就是说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产品的供应状况和库存数量等进度必须非常的了解,如果想提高供应量的可见性,一是要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一个专用的网络系统,客户可以把对产品的实时评价信息直接反应到网络系统中,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二是在系统内部进行组织的整合。这个影响可见性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建立跨职能、多学科的科学团队。第二点是:速度。在市场需求条件下,时间的长短和加速度的提升,是缩短物料产品从一个供应链转移到另一个供应链的核心。因此在这里提升加速度和供应链速度的方法有两种:①缩短交货前置的时间长度,把处理订单的变化能力和交货的反应能力作为,当作是供应商完成缩短交货的前置时间标准。②改进流程,摒弃传统的货物两清形式,转变成为现代化的电子交易,减少物料和产品中转的过程和费用消耗。

总结:总体来说,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探讨,供应链弹性管理要求强化供应链每个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相互管理形成的礼仪承担和风险承担的共同认识。

参考文献:

[1]朱新球、程国平. 弹性供应链研究述评[J]. 中国流通经济. 2011,(13):100-103.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这标志着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理念的透彻了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颇受学生欢迎。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结合现有高职高专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应是使学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但强调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应该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规定要达到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总目标相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与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等课程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通常已对上述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掌握。在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供应链管理课程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对已学的理论与知识回顾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供应链管理课程。

2、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动态等前沿知识补充学习

由于教科书的时滞性,及供应链理念在我国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间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新较快等原因,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吸收最新理念与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做到持续学习,时时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新知识的补充;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前沿知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其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分析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相关理论及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学习。如全球十大供应链管理实例――沃尔玛供应链管理、DELL供应链管理、福特供应链管理等,以及我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典型例子如宝供物流供应链、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宏基流程重组实例等。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法学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理论课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的启发式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实用性强,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适时提出精选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直接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具有生动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关注供应链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要对案例的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应用、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以及DELL供应链管理等实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及分析,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为明显。

2、观看影像资料

除了案例学习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影像资料学习的机会。在我国现有管理学者中,有不少对管理理论既是优秀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成功的实践者,如余世维、林伟贤等。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达方式活泼,语言风趣生动,案例真实可信。如余世维的核心竞争力影像资料,林伟贤的资源整合系列资料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教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拟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的实质,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应链协作中牛鞭效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为保证模拟实验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拟实验前教师应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优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的考核,传统上我国各大专院校多习惯于采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没有难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多,独立分析归纳的少,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对供应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应用并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应用解析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实现多样化,考核不再只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可以把考试和论文相结合,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这样学生在考前不只是单纯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把握。

五、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下。为了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物流活动,为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报销学费等方式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等。另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拥有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使自己不仅具有纵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由封闭的学科型向开放的能力型转变。

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意识越强烈,追求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改变现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照本宣科,不搞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总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无疑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 朱金生、 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正在使供应链风险更加普遍:在当今经济中监控风险的传统方法的无效性;压榨供应商使企业成本削减的规则;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的分离。

监督风险的老方法巳不再有效。仅仅监控供应商的信用评级或者让分析师对供应基地进行年度,甚至季度财务收支审计通常会忽略日常交易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在当前风云变幻的经济环境之下,许多公司还没有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监督风险的方法。2009年11月,巴斯威尔(Basware)完成了一项跟踪研究,阐明了全世界的CFO和CPO(首席采购官)们面临的包括供应商风险在内的战略问题和挑战。有趣的是,在之前进行的“控制的成本”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公司都错误地致力于识别他们供应链中主要的破坏性事件,却没有解决更小的、增量问题方面的更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比如供应商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偷工减料,或者努力用别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

削减成本“新标准”的现行经营方式加剧了未能实施持续供应商监管所引起的问题。目前,公司实施有效成本削减措施的急迫性超过了对长期投资的关注度。一些行业(比如汽车制造业)为了缩减短期开支正在与供应商进行艰难的谈判,但是这些供应商需要确保收支相抵。当供应商被迫屈从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显著的价格下降时,他们的现金流、获利能力,甚至生存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在对CFO和CPO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他们大多都关注供应链方面因为不停的成本削减而导致的不稳定性,并且他们也正在努力采取措施使供应商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保持低成本,比如通过自动化提高效率。

财务和采购分离的风险

增加供应链风险的另一个因素是CFO和CPO之间的分离。财务部和采购部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于所有权问题、权限和透明度,在谁该负责的问题上以及谁应该拥有供应链所有权的分歧上缺乏清晰度。

对CFO和CPO来说,在他们不知道应收账款(AP)和采购方面真正发生了什么,以及没有接近财务价值链关键信息的通行证的情况下,而在解决供应链风险方面变得真正的有效率和有经验是困难的。CFO和CPO需要实时观察公司在多个领域,比如厂商、地区、货币和行业等披露的信息(比如现金流和供应基地方面的信息)。公司还需要一定的可视性来满足法规和政策需要。没有适当的可视性和一方对另一方的购买一支付功能的控制,公司不会注意到未记账的负债,他们不会知晓钱花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花的,并且他们也不能有效地管理开支和现金流。当采购部门拥有公司支出计划的信息时,应付账款就可以反映钱实际上是如何花的以及花在哪些方面,即支出管理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只有在公司采购和应付账款程序都可见的情况下,有关供应商风险的重要信息才是容易取得的。风险的预警信号可以从供应商在采购和应付账款方面的表现识别出。例如现金流少的供应商可能有着较高的破产风险,会要求更短的支付期限以及为了让买者提前支付而授予更高的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CFO认为供应商的稳定性是财务战略中--的一个主要风险,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采购对保持组织财务状况健康的价值。实际上,除了最小化风险以及确保供应商的稳定性,采购还能找到节省开支的方法,比如巩固供应商、获取数量优惠和提前付款折扣等等。举个例子,一个公司可能同时有几个供应商在提供同种商品或者产品,通过锁定订货在少数几个供应商,则可能协商出更好的总体价格以及更满意的付款期限。

怎样管理风险

许多世界级的公司能够识别和管理供应链的风险,以下是对他们进行得最好的实践的总结以及印地安那大学凯莱商学院经营管理专业副教授马克弗洛里奇提出的有关如何有效控制风险的建议。

内部审计队伍定位风险。内部审计员经常被许多职责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职责包括分析运营的有效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防止和调查舞弊,确保财产的安全,以及遵守法律和规章。在如此沉重的职责压力下,内部审计员通常会把供应风险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然而对于一个内部审计组来说,在分析应付流程和供应商风险方面担任一个关键角色是重要的。企业不应该认为供应链风险仅仅是采购、财务或者是经营方面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商业运作的许多领域一从基本的采购到IT共享服务的外包、人力资源和生产制造。通过建立一个采购一付款的平台,采购部和财务部能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识别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领域。他们还可以帮助识别出隐藏着不稳定性的供应商行为,比如强烈要求更短的付款期限,或者是给予更大的提前付款折扣。

打破财务和采购之间的障碍。只有通过战略合作,这两个部门才能做出对公司总体有益的决策。CFO和CPO在很多方面都有共性和相同的目标,比如缩减开支,监测和控制风险,巧妙得利用技术和过程以取得更大的透明度和更大的价值。CFO和CPO可以通过合作有效地削减开支,获得关键的可见性和控制,减少潜在的债务。在购买一支付整个循环过程中透明度高的企业最有能力管理和监测风险,并且从经济衰退中脱离出来进入最佳状态。打破CFO和CPO之间的障碍可能具有挑战性,但以下几条建议可以让这两个部门有效地联合起来解决供应商风险和其他关键问题:

创立一个大股东的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和关注购买一支付过程的合作。让财务经理、采购经理、CFO、CPO等中高级管理人员加入这个委员会是非常重要的。

明确委员会要达到标准的和目标。根据目标分配角色和任务,并定期开会以检查进展情况。

确保所有花销、供应商、付款和其他相关的即时数据对每个人都可见。当主要的财务决策制定者对花销和采购一付款的流程有着既独特又统一的见解时,他们便能识别出重要问题和关键领域,从而制定出更好的财务决策。

根据之前的研究,自动化水平越高的公司财务和采购之间的融合性越好。

使整个财务价值链可见。企业正在运用自动化方法使购买一支付流程可见,这种方法包括收集相关信息(通常来自ERP和财务系统),和在这些相关信息基础上进行分析、报告和决策。如果从购买计划到结账等与企业支出相关的所有方面都可见,就能通过数量折扣和其他活动来识别出自己的支付习惯和发现削减支出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供应商的行为迹象来识别潜在的风险。

采购一支付的自动化流程――从供应商选择、合同管理、购买、供应商协作到自动计价――提高了信息的可见性,并且使财务和采购方面的专家能及时获得准确一致的信息。自动化除了有助于企业监测、管理和改善供应商关系之外,还能帮助企业管理开销、现金流和营运资金。企业通过观察购买和发票信息来识别供应商在

质量和交货方面任何潜在的变化,并依照这些信息调整支付和其他条款来帮助有需要的供应商。

积极寻找供应商的行为迹象。如果财务价值链可见,可以通过分析供应商的行为动态来预测风险。根据度量的标准,诸如潜在的质量问题或供应商绩效问题亮起的红灯就可预见。使用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设计好的KPI来收集行为问题方面的信息,比如采取折扣的趋势、支付条款的变化、交货日期、交付准确数量和质量的货物、在发票到期之前频繁催款等行为问题;使用自动化系统可以审核带有印花的供应商运输票据――把订单同零售商实际运送到仓库的货物以及他们实际上签单的货物进行比较。供应商行为动态方面的信息会让公司对他们日常的财务状况有更好的了解。把这些信息同财务和银行数据结合起来,就会获得任何问题的早期预警信号。

对供应商进行排序。确定哪些供应商是经营中最重要的。例如负责大部分订货的供应商和提供关键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一旦对供应商进行了排序,就能确定如何同顶级供应商保持伙伴关系来支持公司业务的稳定。

使用自动化方法收集有关供应商风险的关键信息。五方向匹配法使公司能够确保购买一支付整个流程的以下所有环节都连贯一致:账单、交货的时间、货物的质量和数量、合同条款、发票。购买一支付软件能自动匹配和核对一张发票的五个方面:发票信息、采购订单、收到的货物、质量检测和一个完整的跟踪审计。既然五方向匹配法对所有的商业运作都重要,毫无疑问它在全球供应链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全球供应链中,订单从世界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可能间隔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此外先进的自动化系统还能进行多方向匹配,在多方向匹配法中,除了那五个标准,任何一个匹配点都可以包括在购买一支付链中,例如公司可以校验违反任何既定商业规则的发票,这些商业规则可以是:公司政策和实践(实际合同)、购买合同之类的合法的具有约束力的合约、记账规则、采购凭证(如电子订购单、货物收讫回执等)以及供应商信息之类的基本数据。

常见供应链管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商评价;合作关系;评价方法

1.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生产企业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供应商群体是司空见惯的事,企业采购部门是否应该与每个供应商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对不同的供应商,需与之建立不同的合作关系。

第一,供应链的建立、运作与维护是需要耗费企业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第二,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的是出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供应商能否起到这种作用是企业采购部门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第三,对企业而言,不同的供应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只是少数几个。

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有以下4种类型。

类型1:普通型采购商品。代表的是低价值、低风险的采购物品。企业可通过各种手段对此类物资实现最小化的管理,与供应商建立短期合作交易关系。

类型2:杠杆型采购商品。代表的是成本高,风险低的采购物品。对企业利润贡献大,但外部供应丰富。所以企业不需要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紧密关系,重点在于获得最好的供应条款,与供应商建立竞争型合作关系。

类型3:战略型采购商品。代表的是成本高,对企业利润贡献大,同时供应市场风险大,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物资。所以企业应开发和管理与供应商长期、紧密的关系,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化,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型合作关系。

类型4:关键型采购商品。代表的是成本低,对企业利润贡献小,但供应风险大的物资。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同或长期的关系协议,保证供应安全或开发备用供应商,与供应商建立有影响力的合作关系。

2.企业对供应商评价的重要性

供应商处于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企业供应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供应链的制造中心、售后服务保障中心和质量成本控制中心。因此,针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生产制造中心。供应商在供应链中承担着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产成品配套等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在生产方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水平。同时供应商作为供应链与外界的“接口”,其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兼容性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的拓展能力。

(2)售后服务保障中心。售后服务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对于故障产品的返修,零部件的更换,残次产品退回,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等都离不开供应商。顾客通过各种方式发出的售后服务请求,最终都会传递到供应商那里,后者根据顾客要求安排返修零部件的检测、维修、调换、配送等。供应商的响应速度、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是影响着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服务的满意度等。

(3)成本和质量控制中心。从制造业供应链的成本构成来看,供应商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供应链核心企业要控制最终产品的成本,获取市场价格竞争优势,提升利润率等,首先要加强供应商的成本控制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供应商是供应链的成本控制中心并不为过。另一方面供应商还是供应链的质量控制中心。供应商从原材料采购中的质量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再到库存以及配送过程的质量保证,无不体现了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4)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参与者。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供应商也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市场环境,使得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急剧缩短。然而从新产品原材料的可获得性、加工难度、工艺的可行性、样品的试做等流程等都需要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和广泛参与。

由此可见,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直接制约着整个供应链的产出水平,供应商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最终产品的质量保证,供应商的成本控制直接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控制能力,供应商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参与能力直接决定着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周期。简言之,供应商是供应链运行的基础,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供应商的评价十分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及长远发展。

3.供应商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各种常用的供应商评价方法由于其出发点和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各种供应商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常见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中,招标法由于供应商竞争激烈,虽能为企业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企业,但招标过程相当长,手续也比较繁琐,大部分招标都是基于价格和业绩的,难以保证最终的质量,且双方是通过合同进行合作,不适应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经验判断法能够依据采购人员的经验选择出合适的供应商,但往往仅适用于价值不大的小量采购,且存在较大的机会主义,难以保证质量。专家打分法能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考虑因素也较为全面,较好的避免定性指标的个人主观偏差。但专家打分法耗时长,且不适用于数量过多的供应商评价。ABC成本法和采购成本法往往只注重采购时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实际采购过程中,企业采购材料设备在考虑成本的同时,忽视了产品质量等其他因素,评价往往也比较片面。线性权重法作为目前房地产行业在评估供应商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其简洁明了、操作简便的优点是其受欢迎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权重如何确定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中小型制造行业不适用。二八原则能较好的对供应商重要性进行评价,却无法对同类供应商的好坏进行评价。

与定性、定量的评价的方法相比,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相对来说更为科学,逻辑性强,因此也更为合理。模糊综合评价法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但模糊综合评价法往往需要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数据包络分析法作为一种通过多投入多产出的衡量效率的综合评价模式对绩效评价颇具有实用性,但在供应商选择评价过程中并不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衡量模式,所以也难以使用。

4.结语

供应商处于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企业供应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而各种常用的供应商评价方法由于其出发点和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各种供应商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供应商评价的实际操作当中,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为生产企业的供应商评价能够持续有效、科学全面、相对客观的进行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覃广深.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5.

[2]余飞.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高陆,童秉枢,董兴辉,罗炜.供应商评价体系及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02:295-298.